杜甫绝句诗的艺术特色

2024-08-09

杜甫绝句诗的艺术特色(精选8篇)

杜甫绝句诗的艺术特色 第1篇

杜甫写雨诗的艺术特色

1.体物工细

杜甫在表现小雨、细雨的形态上常常采用细笔工描,突出刻画雨的细微特征。如最著名的《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闻风声不闻雨声,春雨如丝,借着夜幕暗暗随风而来,可见其轻巧,滋润万物,却悄然无声,毫不张扬,将春夜丝雨的轻柔可爱用一个“潜”字刻画出来了,形神毕肖。《杜诗详注》:“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见造物主发生之妙。” [1]p799《晨雨》一首也写得曼妙无比。“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这首诗写清晨微雨,突出表现晨雨至细小。晨光熹微中的小雨,丝丝泛光,落在木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颔联写晨雨动态,极言雨丝轻细,借着雾的湿气才能落地,一有风便旋即飘向空中。颈联写晨雨润物之景,“暂”、“轻”二字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由近及远,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突出晨雨之小。《杜臆》:“小雨晨光映之,最为分明,初来时木叶上即闻其声,必雾交才能洒地,风一逆而旋以随云,皆状小雨之景象也。” [2]P332又如《醉时歌赠郑广文》中的“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两句,细雨之中,屋檐落水,灯光映之犹如银花闪闪烁烁,春夜的细雨,在杜甫笔下是如此的有声有色。王嗣奭亦赞曰:“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余亲视之,始知其妙。” [2]p23《雨不绝》中“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小雨如同细丝一般,被风轻轻地舞弄着,如此轻柔。后面“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两句,用“石燕将子”“仙女湿衣”两个典故引发读者对细雨绵绵密密,轻柔纷飞景象的联想。此诗对细雨的之细、之轻、之不绝,不但正面描绘,更充分调动读者联想,让读者对细雨有一个更为真切的感受。杜甫表现细雨的诗句还有“野云低渡水,檐雨细随风。”(《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随风”两字,不仅使雨动态化,更突出的雨之轻细。“入空才漠漠,迥洒已纷纷。”(《喜雨》)两句更是巧妙,来不及思考,就感觉雨已经漫无边际的扑面而来了。

另外,杜甫的体物工细还表现在写雨时能够注意到常人不太注意的景致,使其写雨诗别有情致。如《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中的“骤雨落河鱼”句,下雨了,连鱼儿都潜入了深水去躲雨,可见这骤雨来势凶猛,王阮亭云:“骤雨落河鱼,亦是即目妙境。” [3]p5恐怕这种妙境也只有杜甫才能捕捉得到。还有《水槛遣心二首》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诗详注》:“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微风’之句。” [1]p812杜甫对客观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不易被人发觉的却最为自然的现象,再用精妙细致的语言将各种合乎逻辑、基于情理的意象组合起来,表现在诗中,让我们恍然领悟出自然之曼妙。

2.雨景宏阔

除了对雨的形态作极致的细巧描绘之外,杜甫还善于大笔渲染,烘托出宏阔的雨景图,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宏大的气势。如《村雨》:“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不从正面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夸张的渲染雨声盈耳两夜不绝,烘托出雨之大之久,次句点出雨寒。这两句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寒冷、连绵不绝、声势浩大的`雨景犹在读者眼前,王嗣奭亦云:“‘声传两夜’,咏雨亦奇。” [2]p203《种莴苣》也是大笔描绘,“云雷欻奔命,师伯集所使。指麾赤白日,澒洞青光起。雨声先已风,散足尽西靡。山泉落沧江,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信宿罢潇洒。”诗歌极力表现风雨来得急促,气势汹涌,云、雷、闪电搅和在一起,奔命一样滚滚而来,雨师竭尽力量来指挥这大自然的运转,瞬间乌云就遮天蔽日,紧接着狂风大作,雨声滂沱,大雨一泻如注。雨势凶猛,让人心惊,直至雨停,那炸耳的雷声似乎还萦绕在空气中。大笔渲染风、云、雷、日的变化和人的感受,侧面突出暴雨的宏大声势。《白帝》诗中描写的雨更是滂沱,“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高江急峡,云雨翻腾,江因骤雨而暴涨,水流更加湍急,发出雷霆一般的声响,雨借水声轰鸣而气势更盛,这翻盆大雨使日月无光,天地混沌。整个雨景场面非常壮阔,但色彩阴翳,让人悚惧。

3.工细与宏阔完美结合,意境优美。

杜甫根据不同雨的特点,有时将工细的笔法与大笔的渲染完美结合,展现给我们最自然最美妙的雨景图。如《梅雨》,“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描写蜀中四月的梅雨,长江的壮美与梅雨的纤丽形成对比,细雨濛濛,湿雾弥漫,江上空中,一片浩渺,意境非常壮阔优美。再如《雨》:“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首联从大处落笔,极言云厚,绵延不绝,山都被这云粘连在一处,可见这雨势头之大。颔联从细处着手写风,通过“扉”和“水鸟”的动态表现狂风,为雨助势,颈联更是细致地从侧面刻画雨势,《杜诗镜诠》:“鸣杼,伐牧,皆,形容雨声,以极写雨势之猛。” [3]p782大笔渲染,为雨铺垫气势,细笔工描,突出雨势猛烈,整个境界细致生动又气势不凡。

4.语言曼妙,擅传雨“神”

杜甫写雨诗语言十分曼妙,他笔下的雨不单形态生动,而且富于生命的灵动性,各具神采。如《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一个“催”字,传出雨匆匆而来的神态。《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更写出了春雨应时而来,善解人意的可贵,后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更是盛赞春雨润泽之功,花红柳绿的清新丽景,更让诗人喜不自禁,如浦启龙所说:“‘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4]p414《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的“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江雨乘风,一泻如注,势如悬瀑,发出轰鸣声,这雨肆无忌惮的神态暴露无遗。

杜甫绝句诗的艺术特色 第2篇

在杜甫的绝句诗里 出现较多,特别是以七绝为甚。前人对杜甫的诗七绝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原因之一,便是拗体太多而不中格律。杜甫写的七绝是比较随便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凡题材不宜构成出长篇的,他多半用七绝的形式表达。如《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谈式的论诗诗,评今论古,给后人的启发很大。但杜甫入蜀后所做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的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的组诗。

如,《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其六)“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七)

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是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连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长调的反响,又有拗体的独特。多一气呵成的直实之作,其妙处在于活跃着怏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如《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元稹唱和诗的艺术特色 第3篇

一、次韵作品大量出现

所谓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关于唱和诗的类型,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交代得比较清楚:“和诗用来诗之韵曰‘用韵’, 依来诗之韵尽押之不必以次曰‘依韵’, 并依其先后而次之曰‘次韵’。”可见次韵难度最大。在元稹的唱和诗里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次韵相酬诗, 而且元白还首创了五十韵、百韵次韵唱和以及次韵组诗唱和的形式。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

忆在贞元岁, 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 心事一言知。肺腑都无隔, 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 闲散为官卑。分定金兰契, 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 友直每偲偲。有月多同赏, 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 夜雪卷书帷。高上慈恩塔, 幽寻皇子陂。唐昌玉蕊会, 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 闲吟短李诗。儒风爱敦质, 佛理赏玄师。度日曾无闷, 通宵靡不为。双声联律句, 八面对宫棋。

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诗一百韵》云:

昔岁俱充赋, 同年遇有司。八人称迥拔, 两郡滥相知。逸骥初翻步, 鞲鹰暂脱羁。远途忧地窄, 高视觉天卑。并入红兰署, 偏亲白玉规。近朱怜冉冉, 伐木愿偲偲。鱼鲁非难识, 铅黄自懒持。心轻马融帐, 谋夺子房帷。秀发幽岩电, 清澄隘岸陂。九霄排直上, 万里整前期。勇赠栖鸾句, 惭当古井诗。多闻全受益, 择善颇相师。

两首诗分别以“司, 知, 羁, 卑, 规, 偲, 持, 帷, 陂, 期, 诗”为韵。据卞孝萱统计, 元稹次白居易韵者55首, 白居易次元稹者26首。

二、语言质朴, 感情真挚

纵观元稹的唱和诗, 无一不是平实的语言, 然而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无不包含真情, 无论是在情场上的生活中的还是官场失意时的唱和诗, 元稹都习惯用平常语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酬乐天频梦微之》云: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首诗是元稹在接到白居易的《梦微之》而和的一首诗。白居易《梦微之》:云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在诗中写出了自己内心因思念远方的元稹而惆怅, 即便是面对早上的微风拂面也不能拂去心中的惆怅, 思念元稹但却不能见面, 于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元稹的和诗前二句写对白居易的答谢, 紧接着的三四句说了自己对白的思念, 但是与白不同的是自己却没能够梦见他。简单的一句“惟梦闲人不梦君”道出了自己因思念朋友但却连梦中都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文章看似不喜平”可见元稹是深解其味的。

再如《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仍题四韵以慰远怀开拆之前因有酬答》云:

紫河变炼红霞散, 翠液煎研碧玉英。金籍真人天上合, 盐车病骥轭前惊。愁肠欲转蛟龙吼, 醉眼初开日月明。唯有思君治不得, 膏销雪尽意还生。

面对白居易的关心倍至, 元稹没有过多的言辞而只一句“唯有思君治不得, 膏销雪尽意还生”, 可见对朋友的思念比病症还“顽固”, 即便是“药”到也不能“病除”。语言质朴无华, 然而蕴含其中的深情感人至深。正是这平实浅易的诗句, 却能勾起人们的情思, 唤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三、叙事性强, 以诗代书

叙事性强, 是元稹唱和诗的一大特色, 元稹的多数唱和诗都起了书信的作用, 尤其是长篇排律, 如元稹的《酬乐天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东南行一百韵》这些诗多是叙述生活中的日常琐事, 如元稹的《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云:

楚风轻似蜀, 巴地湿如吴。气浊星难见, 州斜日易晡。通宵但云雾, 未酉即桑榆。瘴窟蛇休蛰, 炎溪暑不徂。伥魂阴叫啸, 鵩貌昼踟蹰。

诗中元稹向白居易叙述了被贬贬途中的情景, 作者内心的苦闷、沿途的艰辛及自然环境的恶劣在诗中一览无余。读起来更像是一封往来书信。

四、语言通俗易懂

“元、白诗, 言浅而思深, 意微而词显, 风人之能事也。”语言通俗易懂是元稹唱和诗的又一特色, 元稹的诗和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俗易懂, 被称为“元和体”。据说, 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诗, 都会读给老婆婆听, 如果老婆婆听不懂, 白居易就会立刻修改, 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从中可见其对语言的推敲, 元稹诗风如白居易, 读来浅显易懂。如元稹《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 (一) 》云:

胧月春月照花枝, 花下莺声是管儿。却笑西京李员外, 五更骑马趁朝时。

在元稹诗歌中这种平实易懂的诗句处处可见, 诗人未经任何雕琢, 不加修饰, 平实但不简陋。元稹注重学习民间语言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在元、白唱和诗中二人更注重语言的通俗化, 白居易还从理论上提出了诗歌语言通俗化的主张。“其辞直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 欲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斯,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元稹的《得乐天书》云: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此诗读来就像是在与人聊天, 语言通俗, 丝毫不加修饰, 然而正是这份自然天成才真实感人。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的诗歌才能广题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 风传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

元稹诗歌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世很多诗人学习借鉴了元稹清新自然的诗风。

五、多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元稹唱和诗叙事强, 且多细节描写, 并且往往是这些细节之处最是动情之处。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作于元稹贬居通州 (今四川达县) 时听到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垂死病中惊坐起”这一细节描写把元稹当时吃惊、不平、担忧、无奈的复杂心境表露得淋漓尽致。不难想象, 当时元稹久病卧床, 却忽惊闻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被贬江州, 于是病中坐起, 连连哀叹。此时此刻, 窗外凄风苦雨寒风吹来, 二人的境遇就如同外面这凄风苦雨。同是天涯沦落人!即使是再坚强的人, 其心情也会是凄苦至极。不久之后, 郁闷中的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 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 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 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 何况是我呢?每次看到它, 我心里还是凄恻难忍”。这首诗同时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境遇, 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一面。可以说这种细节描写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又如元稹在如展去世后一年再看到如展生前的题壁, 诗云:

碧涧去年会, 与师三两人。今来见题壁, 师已是前身。芰叶迎僧夏, 杨花度俗春。空将数行泪, 洒遍塔中尘。

此中“数行泪”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作者心中“物事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痛失朋友的悲伤。正所谓“欲语泪先流”, 一切尽在不言中, 只是“数行泪”已将因逝去友人的悲伤及自己的独存的孤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需更多的言语也没有更好的言语能比“数行泪”来得更真切实在。

综上所述, 元稹唱和诗中除了有大量次韵作品出现外, 语言讲求质朴, 通俗易懂并带有叙事性, 多细节描写, 通过用大量的细节来表表达真挚的感情, 这对后世的诗歌发展是有很大影响。到了北宋, 大量次韵作品出现, 这不能不说是受元稹次韵诗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正平.元稹在通州的作官与作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4, (3) .

[2]吴伟斌.元稹白居易通江唱和真相综述[J].南昌大学学报, 2002, (2) .

[3]吴伟斌.宦官再三的打击与元稹一生的贬谪[J].聊城大学学报, 2005, (6) .

[4]陈正平.通州司马元稹[J].川东学刊, 1996, (3) .

[5]杨军, 文生.元稹诗三议[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6]李厚琼, 于军民.元稹迟抵通州原因初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

[7]郭自虎.诗到元和体变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0) :72.

[8]赵乐.元白唱和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2009, (6) .

[9]卞孝萱.唐代次韵诗为元稹首创考[J].晋阳学刊, 1986, (4) .

[10]郭绍虞.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1.

“望”——杜甫诗的特色 第4篇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此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里[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诗人创作了《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其中的“万里可横行”,就包含着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青年杜甫锐于进取,富有勃勃朝气,可见一斑。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床榻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这也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基于此,因为他推己及人,从而发出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呼声。

《月夜》:“今夜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末两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和结束这种由战乱所造成的痛苦生活的强烈希望。《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旬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深刻的生活体验成就了《春望》(75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的“烽火连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春望”二字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春望”,不仅仅是指“春天里所望”,更是“望春”。这里,“春”就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之春”,更是具有特定意义,象征着光明希望。“望春”,也就是希望个人的人生之春到来,希望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的到来,希望国家的春天到来,等待美丽的盛唐在某一个春天里再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北征》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表达了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的情怀;“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这些成了《北征》的主题、主旋律,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指像诸葛亮那样忠心耿耿的人才,也包括诗人自身,同时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杜甫从来没有放弃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使是年老多病,流落他乡,音信隔绝,壮志今朝都成了泡影,诗人还是终究无法忘怀往日的抱负,在这一首诗的结句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诗人登高望远,本来兴趣盎然,却见如此苍凉恢廓的秋景,悲愁之情无以复加。此时距离创作《春望》十年整,当年诗人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而今,“潦倒”“多病”“霜鬓繁”,这是因为“艰难苦恨”——国难家愁:绵绵不绝的忧国伤时之情中,不正蕴藏着热望的火山!正如《江汉》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江汉》的诗意和《周易》的“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集中表现了一种至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诗人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秾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结句“愁看直北是长安”,《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诗人一生坎坷,不改其望,不违初衷,愈老弥坚,他犹在等待,等待唐王朝的春天的到来。这等待中充满了“热望”,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人民的情感,这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杜甫的等待不同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等待,不同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的等待,更不同于庄子的无所待。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第5篇

李白研究自肇始于唐至今争论较多和创获较丰的十大热点问题分别为家世、出生地、几入长安、重要行踪、交游、卒年、作品真伪、《蜀道难》的寓意及写作年代、是否反映盛唐气象、李杜优劣论。[1]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不属于热点问题。就李白绝句的研究现状来说,学术界较多的是对于李白的单篇绝句进行研究。其他的或探讨五绝或探讨七绝,研究的重点也都集中在某一方面,如话语结构、情感世界、李白王昌龄比较研究等,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强。本文在对李白的五、七言绝句进行了整体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李白绝句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题材极其广泛

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以山水诗著称,高适、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而李白作为诗仙,他的高明之处首先就体现在他的诗歌不局限于一种题材。李白绝句的反映面相当广泛,涉猎的题材极其丰富。“

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2]作为从汉魏六朝开始出现的诗体,随着自身的慢慢发展,绝句的题材也慢慢丰富,包括春思秋怨、离愁闺情、边塞从军、行游眺览、山水羁旅、思友赠别、咏物写景、应诏饮宴等[3],题材也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李白的成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绝句中囊括已有的各种题材,而且也大胆地尝试着为绝句开拓更多新的题材。李白绝句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李白性格豪爽,因而敢说敢写,所见所闻所感,皆可以写进绝句中。小到儿女私情,大到时事政治,李白都能得心应手地用篇幅短小的绝句来表现。可以说,李白在绝句内容的开拓方面是极有贡献的。李白绝句表现的题材有以下14类:

山水诗,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友情诗,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送别诗,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酬答诗,如: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答友人赠乌纱帽》)

饮酒诗,如: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咏物诗,如: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

怀古诗,如: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

咏怀诗,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纪行诗,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闺情诗,如: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

边塞诗,如: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政治诗,如: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十)

悼亡诗,如: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

其他,如: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赠内》)

李贺诗的艺术特色 第6篇

一、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用《听颖师弹琴歌》、《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的想象、构思为论据。

二、幽邃檬脆,瑰艳凄冷的意境,以《李凭箜篌引》、《巫山高》、《将进酒》等诗的意境为论据。

三、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取《老夫采玉歌》、《天上谣》、《春坊正字剑子歌》等诗的意象当论据。

四、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选《上云乐》、《将进酒》、《蝴蝶飞》等诗的语言为论据。纵观李贺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充分证明:“长古体”的独特艺术风貌使李贺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它丰富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贺诗歌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黑格尔曾经说过: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①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②。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想象

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

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③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

想象奇伟,构思精巧。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这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司马光曾称此句“奇绝无对”④,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图景,给人以阅目怕神之感受。

朦胧幽奥,如烟浩渺;如《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调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

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幽冷豁刻,阴森爽肃。李贺诗与李商隐诗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摈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看,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强化了作品的奇诡冷艳之美。

三、李贺诗以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用现实意象创作的诗人颇多,运用超现实意象创作的极少。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新奇精蕴,超然物外。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界定了不同的艺术分野。《卖炭翁》严格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老翁卖炭,炭被官府豪夺一事,暗含对时政的讽喻,思想意识不可谓不积极,但这种现实意象缺乏创意,缺少诗歌表现性的审美价值,韦应物的《采玉行》亦然。同是写民生疾苦的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则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积年累月在蓝溪采玉,搅得龙不安宁水不清,却难填统治者的欲壑。“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诗人好像是说蓝溪之水与劳动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怨恨,实是诗人用意微情浓的微词去启发人们,委婉含蓄地指出谁是罪魁祸首,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用恨溪水来表达,更是妙笔生花。这种超现实意象赋予蓝溪水以人的性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领略其中意趣,产生愉悦的审美快感。这是李贺诗神奇意象运用的高妙之处。神奇莫测,匪夷所思。如在《天上谣》中诗人以超常的想象,设想天上美好的世界,从而感叹人间岁月的匆忙。所创造的生动奇特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前所未有的。美妙绝俗,情趣盎然。如《李凭箜篌引》,诗人想象的翅膀又飞到了古的 神话传说里,精妙的乐曲,唤起神妪的兴趣。音乐的美妙感及异类,鱼跃蛟舞。《春坊正字剑子歌》中“提出西方白帝惊,吸吸鬼母秋郊哭!描写剑光逼人,连白帝也为之震惊,鬼母亦因之

害怕等等超现实意象,大都是从神话羽化而来,是对现实描写的补充,是诗人艺术独创的突出表现。

四、李贺诗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惊人耳目,给人以美的感受。

李贺诗作语言不拾他人牙慧,不蹈常袭故,他楼玉雕琢,又设色浓艳。杜牧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⑤,陆游则把李贺的诗比作“百家锦袖,五色眩曜,光夺眼目”⑥。李贺诗的浓艳特色是承泽于六朝宫体,但是李贺对宫体作了改造,用奇警峭拔济宫体浮艳之穷,别具特色。

色彩艳丽,积妙喜人。如《上云乐》中句“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香烟和烛光像春气般弥漫天空,如龙盘绕云际。

图景壮美,瞻观雄奇。《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风玉脂泣,罗帏乡幕围香风。”各种珍看美味玉液琼浆,一经诗人神来之笔,便五彩缤纷。《蝴蝶飞》“龟甲屏风醉屏眼缬。”室内陈设虽只提“龟甲屏风”,读者自能想象出富丽、华贵的景象。《高轩过》“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叙写愈、湜二人的华服丽车和来访的如虹气势,词藻华美,色彩鲜明。这强烈的美感和色彩感达到一种很高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峭拔警迈,简炼出新。在语言运用上,李贺力避平淡,在设色浓丽中又追求奇警峭拔。炼字造句传神又极富特色。李贺善用通感的方法,把事物系上感情、感觉等,如红日“笑红”、“冷红’、“老红”、“堕红”,露曰“泣露”,风曰“桐风”、“酸风”,雨曰“香雨”,骨曰“恨骨”,血曰“神血”,这样的造语尖新,尤其烙有李贺的印记。李贺非常注意语言的创造性,遣词造句,力避陈言,语羞雷同,另创新词。如说酒是“琥珀”,剑曰“玉龙”,天河叫“云浦”、“银浦”、“别浦”、“天江”,美女曰“金钗客”,吴刚曰“吴质”,甲曰“金鳞”,磷火曰“翠烛”,嫦娥曰“仙妄”,读书人曰“书客”,挂曰“古香”等。这些生新的语言,使他的诗歌呈现出曲折奇峭的面貌。

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生在李白、杜甫死后二十多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卢全、孟郊等竞起争鸣的时代。他在钻研涵濡上用了一番深邃的工夫,在构思运笔上费了一番“具心孤诣”。他的作品使雄健豪放、名高一世的韩愈为之心折,并在逝后十几年即为后代西昆体所宗的温庭筠、李商

隐所效而屹然成了唐代诗歌中的一派。从那时起,经历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他的诗歌一直为诗人们师法、摹拟。李贺诗并得到毛泽东的珍重、喜爱、赞扬和借用。李贺作为一位极具艺术个性的诗人,在西方享有几乎与李白、杜甫、王维等齐名的位置。李贺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屈原、李白诗臻妙各殊,同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屈原气势磅礴,李白飘逸清新,李贺凄清瑰丽。屈原、李白写梦境、仙境,李贺兼写“鬼魅”。李贺的诗歌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他丰富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内容和方法,其惊人之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李贺诗歌对中唐至晚唐诗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贡献卓越,永放异彩!

注释:

①黑格尔语,张福庆著《唐诗美学探索》,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页。

②马克思语,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③黎简语,刘开扬著<唐诗的风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67页。

④司马光《续诗话》中语,刘开扬著《唐诗的风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79页。

⑤引杜牧《李长吉诗歌叙》中语,吴企明、沈惠乐撰《李贺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将进酒》一诗的艺术特色 第7篇

情感一波三折,酣畅豪放

开头写悲。落笔写黄河景象,颇显浩大声势,但流光易逝,其基调是悲;由此联想人生竟如朝暮短促,悲意更浓。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立即转悲为欢。尽管政治上不“得意”,但朋友间聚会同样是人生快事。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他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为他们惋惜、抱不平。尤其是曹植,他赞扬其豪华酒宴,实为其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强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羁的处世态度是李白极具个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敢自许“天生我才”,放眼古今,恐怕惟李白一人而已。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乃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实为诗人悲之重、欢之浓、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想象大胆夸张

诗中有些夸张用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昂贵,“万古愁”表现愁思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空间上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促,且形成正反向对比效果。这些夸张都借助于思接千里贯通古今的大胆奇特想象,体现了豪放飘逸的诗风。

语言狂放沉郁

诗起即气势磅礴,狂放不已: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浓缩于昼夜之间,悲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由狂放而显沉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宴至此,已渐入高潮,诗人更反客为主,频频劝酒,一曲高歌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杯复一杯,到“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李白醉矣! 后面皆为“酒话”,却是李白心声。俗语说:酒后吐真言。李白趁醉将满腹真言和盘吐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追求高级层面的精神生活,藐视庸俗的物欲和感观刺激。宁可长醉而不愿清醒,道出心中真实想法,其实诗人心中何等郁闷,却又借“古来圣贤皆寂寞”聊以自慰!沉郁中又见狂放,且合情合理。

李白酒意已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已然大醉!这种为饮酒一掷千金的豪爽狂放性格,在诗人身上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想主义的.李白与中唐日趋颓败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注定了李白后期诗作的英雄式悲剧色彩:虽豪放,但又沉郁。

用典及身

高克恭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第8篇

高克恭, 生于1248, 卒于1310年, 是元代著名的诗画家。字彦敬, 号房山, 他的祖籍是色目人, 其官职是刑部尚书。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现, 他是回族人。而高克恭的多才多艺, 让他成为了元代著名的画家, 同时他的诗词也是广被人们传诵。他所著作的《房山集》内容十分精致, 虽然其中有所丢失, 但是在《元诗选》等多个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总结出20多首他的作品。他的诗词风格比较类似于唐代王维的作品, 他的诗体风格细腻淡雅, 十分具有艺术气息, 也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感染力。他所作的画, 多是山峦烟景, 山水田园。作画初期他主要学习米莆的创作特点, 而晚年多吸取董源的创作方法, 他的造诣十分精细, 笔法十分苍润, 尤其是对于墨竹的创作, 更是惟妙惟肖。而高克恭自小受汉代文化的熏陶, 对于经典的汉代文化更是可以娓娓道来, 由此可见, 他的汉文化相当的扎实。而他所做的诗词中, 大多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田园风光, 在元代的著名诗人柳贯, 在评论他的诗画时写到:“其诗神超韵神, 如王摩诘在辆川庄, 李伯时泊烷口舟中, 思于境会, 脱口成章, 自有一种奇秀之气”。由此可见, 他在当时文学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总体上讲, 可以将高克恭的诗从内容上分为三种:写景诗、酬赠诗、题画诗。其中, 写景诗有:《过信州》、《满目云山楼》等, 酬赠诗包括:《赠英上人》、《寄友》等作品, 而题画诗有包括, 《赵子昂为袁谓客画〈春景信小李〉》、《仿老宋〈云山图〉》等。对于高克恭的为人而言可以用“性极坦易, 然与世落落寡合”然而在与人的过程中, 如若遇到知己, 就一定会用心交流, 永远也不用担心他的品性。他所创作的诗被人们称为“神超韵胜”, 他的思想与境界相互融合, 可以出口成章。如果要谈论高克恭的诗集创作, 那不得不讲一讲他的山水画。自古而言, 文人善于作画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苏东坡、王维等都是伟大的诗人, 同时有善于丹青。随着时代的变迁, 元代时期诗与画的联系更为紧密, 这是由于元代的画与宋代画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由于元代的“学而优则仕”, 大批的文人志士将时间与精力寄托于诗词的同时, 山水画也成了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领域, 所以, 元代的山水画被人们称为“文人画”。“文人画”的最大特点是在画上题字作诗, 通过诗词表达画中的含义, 两者相互补充, 这种风格在外国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 谈到高克恭就不能忽略他在元代文学领域上所做的贡献, 当然, 更不能忽略他在绘画文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所以在《图绘宝鉴》中就有对他的评价“善山水, 始学二米, 后学董源, 李成。墨竹学黄华。大有思致。怪石喷浪, 滩头水口, 烘琐发染, 作者鲜及。”所以可以看出, 高克恭善于创作山水画和墨竹画, 他虽然拜师学画, 但是在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在他现存的文学作品中, 七言绝句更是被人广为传诵。

自山水诗出现以来, 就以其独特的风采和特点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千百年来, 被人们广为流传。山水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限于自然的山水景象, 与包括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山水诗的美感体现在多种方面, 它不仅可以体现出安静、优雅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动静结合, 融情入景。高克恭的山水诗就以其独有的特点, 将画与诗完美的结合, 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思想。

高克恭等元代少数民族作家以汉文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高超的艺术性。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诗歌创作以独特的民族心理感受生活, 酝酿诗情。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风格各种各样, 将西北人民特有的民族气息、性格特点、风土人情巧妙的融入到作品之中, 让元代的文学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3]《宋金元文学批评史》, 顾易生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4]《中国元代文学史》, 顾建华著,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5]《回族古代文学史》, 张迎胜、丁生俊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6]《元代西域人华化考》, 陈垣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上一篇:作业指导书报审表下一篇:青岛制造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