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三

2024-07-23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三(精选6篇)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三 第1篇

实验三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一、目的和要求

学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方法,了解本地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和生境。掌握种质资源调查的内容,认识园艺种质资源调查对栽培(为生产提供有直接栽培价值的材料)、育种和科学研究(为育种及利用作砧木或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材料)的重要意义。

二、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建立调查小组—拟订调查计划---进行试点调查---收集参考资料(气象和地理等)---设计记载表格。

2.调查阶段(野外还要进行标本采集和制作)。

3.总结阶段。调查总结评价建议。

三、进行资料查阅和调查

通过查找文献、询问、实地考察等途径调查你的家乡都有哪些园艺种质资源?用途、特点和利用情况,并给予评价。(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开发?)

四、作业

写出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附: 园艺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概况(调查时间、地点、自然条件、生境)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特点:调查地区园艺植物的总体类别(栽培种、野生种;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特点;分类及评价、利用情况;可借鉴的和不足地方等。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三 第2篇

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2.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3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证共同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环境的作用: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费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中国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生活力,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传染性病害也削弱寄主植物对费传染性病害的抵抗力,促进非传染性能够病害的发生。)

4.症状: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根据症状在植物体显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5.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6.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7.真菌:具有细胞壁的异养生物。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有细胞壁,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8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9菌丝:绝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10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

11.有隔菌丝:真菌的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称为有隔菌丝。

12无隔菌丝:卵菌门的菌丝一般没隔膜,通常认为是一个多核大细胞,称为无隔菌丝。13.菌物的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14.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作无性孢子。

15.有性生殖: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16.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17.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称为菌物的多型性。

18.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哎一种寄主细胞上就完成生活史。

19转主寄生: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20.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

21子囊果: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22.病毒:是一组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23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nm为单位.24.多分体病毒:多分体基因组核酸装配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成为多分体病毒。25正单链RNA:起mRNA的作用,(+ssRNA),可以直接翻译,有侵染性。

26.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27.复制增殖:植物病毒作为一种分子寄生物,没有像菌物那样具有复杂事物繁殖器官,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组分再装配成子代病毒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增殖。

28.传播: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他植株的过程。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29介体传播:指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30.线虫:生活在土壤中以真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为食的线虫称为自由生活线虫;危害植物的线虫称为植物寄生线虫或植物病原线虫,简称线虫。

31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植 物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之为寄生性植物。

32.全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的寄生性植物。33半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仅获取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性植物,故又称水寄生。34.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植物体内获取所需营养的能力。35活体营养型:是指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36死体营养型:是指在死的植物组织上营腐生生活。

37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38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核组织中获得营养,寄生能力最强。

39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征。40垂直抗性又称小种专化抗性,具有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个小种具有抗性,而对另一个小种则没有抗性。即品种的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有特意的相互作用。41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近于一致的。即品种多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没有特意的相互作用,42主动抗病: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43被动抗病: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44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

45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到达侵染部位到寄主发病的过程。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46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47侵染循环:指一种侵染性病害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病害和病原物得以发展和延续

48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

49再侵染:是指受到初侵染的植株上,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

50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大都是再侵染频繁的病害,故称多循环病害。51单循环病害是指在侵染过程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过程。

52植物病害流行:是指病原物在植株群体内大量繁殖、传播、侵染,造成大量个体严重发病的过程,病害流行是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发生,能给园艺作物造成重大损伤。53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54病害严重度:植株或器官的覆病面积所占比率。

55农业防治:又称疾病管理或栽培防治,其目的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

56原药:未经加工的叫原药。原药中含有具有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称为有效成分。

57汁液传播:汁液通过机械造成的微伤进入健株体内使它发病。58病情指数: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59.制剂:经过加工的农药称为农药制剂。60.剂型:农药制剂的形态

填空

1.病原物种类:动物界的线虫,原生动物界的植生滴虫,植物界的寄生性植物,菌物界的菌物,藻物界的卵菌,原核生物界的细菌和植原体,还有非细胞形态的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2.引起植物病害的不良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包括(温度,适度,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化学因素包括营养的不均衡,空气污染,农药等 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3侵染性病害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分为:菌物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植物病害等。4.病因: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称病因。病因依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病原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传(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传(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

7营养体的类型:原质团:一团多核、无细胞壁、形状可变;单细胞:具有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8菌丝的变态:吸器、假根、附着胞和侵入钉。

9.菌组织有两种:①菌丝体组成比较疏松的疏丝组织②菌丝体组成比较紧密的拟薄壁组织。10真菌的菌组织变态类型:菌核、子座、菌索等。11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12无性孢子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无性繁殖作用:对病害流行传播起重要作用。13有性孢子类型:(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有性繁殖作用:繁衍后代,度过不良环境并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来源。

14菌物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无性阶段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连续循环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对病害的传播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有性阶段一般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起作用除了繁衍后代外,主要是度过不良环境,并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的来源。15.菌物的各级分类单元是:界、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种是菌物最基本的分类单元。

菌物在种下面有时还可分为变种、专化型和生理小种。专化型的划分大多是以一种菌物对不同属、种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差异为依据;生理小种的划分大多是以一种菌物对不同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差异为依据。

16.五界分类系统(根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作用以及获取营养的方式):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17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胆子菌门、半知菌门。

18.卵菌的主要特征:营养体多为无隔得菌丝体,少数为原质团或具细胞壁的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形成休眠孢子或卵孢子。20子囊果结构:闭囊壳、子囊壳、子囊座、子囊盘。

21菌物病害的特点: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特别是在病斑上常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征,这是菌物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病害田间诊断的主要依据。22原核生物①分类:(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②分类依据:根据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根据生理生化性状;根据遗传性状;根据现代鉴定方法。③原核生物多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核区内的DNA,但在一些细菌的细胞质中还有独立的遗传物质。④形态: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为杆状,称为杆菌。⑤原核生物四个门的分类依据是依据细胞壁的特点。薄壁菌门包括(土壤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木质部小菌属)厚壁菌门包括:(棒形杆菌属)(链霉菌属)软壁菌门包括:(螺原体属)(植原体属)疵壁菌属包括:(甲烷细菌)(高盐细菌)。⑥引起病害: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茄科植物青枯病、蔷薇科植物根癌病、黄瓜角斑病、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枣疯病。

23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红紫色),少数是阳性(蓝色)。

24病毒形态:动物病毒粒体多为不规则形;蕨类和藻类植物的病毒粒体多为杆状,或有尾部的球状多面体;真菌的病毒粒体一般为球状;细菌和蓝绿藻的病毒粒体一般是蝌蚪状。高等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是杆状、线条状、球状等。

25病毒结构:高等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病毒特点:①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②病毒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③依靠自身的基因组核算进行复制④缺乏 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⑤严格寄生性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

26.植物病毒的命名:典型种的寄主名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主要特点描述(英文或其他文字)缩写+virus拼组而成。

27核酸类型:正单链RNA、负单链RNA、双链RNA、单链DNA、双链DNA.28.病毒基因组的复制: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寄主提供场所(通常是在细胞质或核内)、复制所需的材料和能量、寄主编码的部分酶以及膜系统。RNA病毒的核酸复制是以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互补链RNA,然后再以互补链RNA为模板合成基因组RNA。29植物病毒依靠那些传播方式传播?介体昆虫传播有哪些机制?(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嫁接传播)(机械传播即汁液传播)(土壤传播)(昆虫传播)

非持久性传播:昆虫获毒后立刻就能传毒,但很快就会失去传毒能力。半持久性:昆虫在火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度,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毒。

23.线虫的体形因类别而异,有雌雄同体(蠕虫性)和雌雄异体(两端对称的圆管形)。24.线虫的生活史:植物线虫生活史中具有卵、幼虫和成虫3中虫态。卵通常为椭圆形;幼虫有4个龄期,1个龄幼虫在卵内发育并完成一次蜕,2龄幼虫从卵孵出,在经过3次蜕皮发育成成虫。植物线虫一般为两性交配,也可以孤雌生殖。25线虫的传播(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有自然力传播和人为传播。自然力传播中以水流传播,特别是灌溉水的传播最重要。

26.线虫生态特点:水生动物,一般在15~30度发育,存活于土壤中,土温高时活跃,消耗快,存活短,长期淹水通气不良会影响它的生存,许多线虫能经休眠状态在植物体外长期存活。线虫在田间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呈块状或多中心分布;在田间的垂直分布与作物根系分布密切相关。

27.区分腐生性和寄生性线虫:寄生性线虫有口针、滑刃型、尾部较钝,不活跃;腐生性线虫无口针、食道双胃型。

28.根部寄生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半内寄生、内寄生。(1)外寄生线虫:在根部取食时虫体在根外,仅以口针刺入植物表皮或在根尖附近取食。(2)半内寄生线虫:仅虫体前部钻入根内取食。(3)内寄生线虫:整个虫体侵入根组织内,或至少在其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整个虫体钻入根内取食。

29.寄生性植物分类(根据其从寄生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全寄生、半寄生。

30寄生性植物的危害:主要抑制寄生生长,争夺养分、水分空间;草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黄化、严重枯死;木本植物受害:生长弱、树叶早落、次年发芽迟。31线虫致病机制:①机械损伤②营养掠夺和营养阻碍③化学致病④复合侵染

32.菟丝子属的防治:①检疫 ②清洁种子 ③合理轮作或间作也有一定效率 ④生物防治 ⑤人工拨出和药剂防治。

33列当属的防治:①检疫 ②轮作(7-8年)③早期拔除或化学防治 ④种植诱发植物、降低土壤中列当种子数量。

34.病原物的寄生性从寄生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方式:活体营养型生物和死体营养型生物

35病原物的致病机理有5点:①摄取寄主的生活物质;②机械压力;③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④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⑤分泌生长调节物质,引起生长畸形。

36.致病性机理:①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②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③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④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

37抗病性:按照抗病能力的大小,分为免疫、抗病、耐寒、感病、避病。按寄主抗病机理分为主动病害和被动病害。

38抗病性机理:分为主动和被动。被动有物理抗病性因素和化学抗病性因素。㈠物理抗病性 因素:以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没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㈡化学抗病性因素:植物普遍具有该类抗病性因素(①体表分泌物②酶抑制物)。㈢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㈣主动抗病:过敏性坏死,植物保卫素,解毒素。

39垂直抗性特点:表现为免疫或高度抗病,但抗病性难以持久;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由主效应基因独立起作用,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

40.水平抗性特点:不易因病原小种变化而在短期内导致抗病性丧失,抗病性较为持久。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由许多微效基因综合起作用,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4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一般侵染分为侵入前、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1)侵入前期(接触期)指病原物到达寄主植物的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向着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2)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3)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4)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4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因其种类不用而异,主要有伤口、自然空口、直接侵入三种。43病害循环包括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等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4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①田间病株 ②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 ③土壤 ④病株残体 ⑤粪肥 ⑥介体。45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主要分为(自然动力传播)、(主动传播)、(人为因素传播)。自然动力传播 包括(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气流传播的防治方法:多以选用抗病品种防治 46植物病害流行的五个要素:

(1)寄主植物群体必须具有感病性,越一致越有利;(2)寄主植物必须群集或密集在一起,越密越好;(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4)病原的数量巨大(5)有利的环境条件

47农业防治措施:

①使用无病繁殖材料②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③保持田园卫生④加强栽培管理 检疫对象的确定:

⑴对内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局部地区发生的,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在我国从未发生过或某些病虫在我国虽有发生但也仅限于极少数地区发生⑵必须是主要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的有害生物⑶必须是危险性很强,对农林生产能造成严重危害,一旦传入将造成重大损失的危险性有害生物 52.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①病害上无任何病征,组织内也分离不到病原物;②田间常受地形、地物的影响,病害往往较大面积同时发生,表现同一症状;③病还没有传染扩散的过程,无发病中心;④在适当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简答

子囊菌的主要特征: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产生在子囊果内,少数是裸生的。子囊菌门类型:外囊菌属、白粉菌、核菌、腔菌、盘菌

担子菌门的主要特征: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多数担子菌营养菌丝体的每个细胞都是双核的,所以也称双核菌丝体。双核菌丝体可以形成菌核、菌索和担子果等结构;担子菌一般没有无性繁殖,有性生殖除了锈菌外,能通常不形成特殊分化的性器官,而由双核菌丝体的细胞直接产生胆子和担孢子;高等担子菌的担子散生或聚生在担子果上。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症状有何特点?病原是如何侵入寄主?如何传播的?

(1)菌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病株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小而黄化。因此,丛生、矮化、小叶与黄化相结合是诊断菌原体病害症状时必须掌握的关键。(2)细菌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褪色或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3)在田间,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往往有如下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入侵及传播: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植物。在田间,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灌溉水等)进行传播。植物菌原体和寄生维管素的难养细菌往往借助叶蝉等在韧皮部取食的昆虫介体或嫁接、菟丝子才能传播。病征的种类: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1)植物病毒病害由于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2)有些植物常有高温或低温的隐症现象,即植物收到病毒的侵染但不表现明显的症状。(3)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类症状。植物病毒病害的防治:(1)预防重点是防止人为传播病毒,特别是检疫性病毒。(2)抗病品种的选育和使用是最经济的防病措施之一。(3)无病毒种苗技术应用(4)针对介体昆虫的传播的措施除了使用化学农药杀死害虫外,主要有通过播期调整避开空虫发生高峰,通过黄皿诱蚜、银灰薄膜避蚜减少传毒等。(5)在控制毒源方面,重点是去除田间寄主杂草,早期拔除中心病株。

线虫所致病害的特点:①植物地上部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瘿或种瘿等。②根部受害,有的生长被破坏而停止生长或卷曲,根上形成肿瘤肿或过度分枝,根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等。③根部受害后,地上部的生长受到影响,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症状,严重时整株枯死。线虫病的防治:

①农业防治:轮作;休根法:耕地休闲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无植物哎田间生长;覆盖作物法。②生物防治:利用某些拮抗生物来防治线虫; ③物理防治:热力:高温消毒(暴晒);淹水法:线虫饥饿,减少氧气窒息而死。④化学防治:利用有毒的化学药品,统称为杀线虫剂。

科赫氏法则的原理和步骤是什么?

步骤:①在所有检查的患病职务上,该微生物必须总是伴随着该病害而存在;②将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且可得到纯化的微生物;③将所得到的纯化微生物接种到相同的健康植物上,并能在接种职务上再现相同的病害;④必须从接种发病的职务上再分离到这种病原微生物,而且它的特征必须与第2步所得到的纯化微生物的特征完全相同。

原理:如果对一个病害的病原物用科赫氏法则进行检验,并得到确实证明,那么这种分离到的微生物就可确定是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物。

农药作用原理:⑴保护作用①在病原物侵入前杀死或抑制它②形成化学屏障⑵化学治疗:在侵入寄主后在植物表施药以杀死或抑制体内的病原物,终止病原过程⑶化学免疫(新型):使用化学药剂后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性,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无机类保护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 有机类保护剂:代森锰锌,福美双; 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

病害防治的方法

植物保护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㈠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措施:①使用无病繁殖材料②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③保持田园卫生④加强栽培管理。农业防治的优点: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㈡抗病品种的选育:方法:引种;系统选育;杂交育种;人工诱变;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育种。抗病品种选育 优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缺点:在培育抗病品种时,有两的农艺性状和品种的抗病性不易同时兼得,抗病性不能持久,抗病品种不能同时抗多种病害。㈢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优点:环保

缺点:防治效果不够稳定,使用范围较狭窄,生物防菌地理适应性降低,生物防治制剂的生产运输、储存条件要求严格,效益低,做辅助防治措施。

㈣物理防治:㈠热处理法①干热处理法②温汤浸种③热蒸汽㈡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㈢射线处理㈣外科手术处理治疗枝干病害

㈤化学防治:使用农药防治植物病害。

优点:作用迅速、效果明显、方法简便、经济效益高。

缺点: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易产生抗病品种,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方法①喷雾法 要求雾滴细小,喷洒均匀,晴天无风时进行(雨后效果更佳)②喷粉法

优点:效率高,不受水源限制,适于大面积防治

缺点:耗药量大,易受风影响,散布不易均匀,粘着性差③种子处理:拌种、浸种、闷种、种衣剂④土壤处理⑤熏蒸法:有毒气体在密闭设施中杀灭害虫或病原物的方法⑥烟雾法(用于温室大棚 密闭环境)烟是指固体微粒。雾指农药小液滴。

(六).综合防治:①防治对象的综合:根据植物生产的需要对多种病害甚至包括虫害进行综合治理②防治措施的综合:充分利用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及危害而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将病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达到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的目的。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不适、有害物质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植物营养缺乏的原因:①土壤中缺乏营养元素;②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比例不当,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影响植物吸收;③土壤中的物理性质不适;④植物的吸收或代谢机制障碍等。过敏性坏死反应:

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染细胞及其邻近细胞速度坏死,病原物受到抑制或者被杀死,或被分锁在枯死组织中。如何田间识别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

传染性:①有发生或传染的过程;②病害轻重不一;③表面或内部可发现病征

非传染性:①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②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病害;③无局部扩散现象

综合防治的原则:

①综合防治要统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的全局,通过各种措施的配合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繁殖生存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防治效果,也要考虑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长远影响;②根据当时、当地病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协调运用必要的防治措施,争取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效果;③措施合理,增收节支;④注意保护环境,趋利避害。

如何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植物检疫有哪些主要措施?

基本条件:①对内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局部地区发生的,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在我国从未发生过,或某些病虫在我国虽有发生,但也仅限于极少数地区发生。②必须是主要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的有害生物;③必须是危险性很强,对农林生产能造成严重危害,一旦传入将造成重大损失的危险性有害生物;④目前尚无有效方法防治的有害生物。

措施:①调查研究,掌握国内外疫情;②划分“疫区”和“保护区”; ③产地检疫和现场检疫;④对感染有害生物的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在发送地点及到达地点进行消毒处理;⑤对外检疫工作由检疫机关在港口、机场、车站、邮局等地进行;⑥在抽样检查时如发现可疑的、当时无法确定的建议材料,一定要在隔离的温室或苗圃种植,或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得出肯定的结论后才能决定处理办法。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应注意的哪些内容? ①做到对症用药 ②注意使用时期

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课教学体会 第3篇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作物病害的种类和数量随之变化, 许多新病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多种先进、便捷、快速的植物病害研究方法也应运而生,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不再适应“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 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必须担负的功能。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的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与学生共建课堂, 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培养“实用型”人才, 适应于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在此, 笔者曾针对耕作学试验指导书中的部分章节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一、探索方法

我们选择了同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 以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为实验内容。对照班级按传统方式组织教学, 实验班级教学重点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课前预习在每次实验课的前一天, 将实验内容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明确实验课的目标, 提前预习从理论上掌握要领, 初步熟悉切片制作的具体过程, 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实验中的盲目性。

2.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自己准备实验, 操作之前让学生按要求陈述实验方法及操作要领, 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纠正, 同时也达到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以便及时给予辅导, 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的形式使上台讲解的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其他学生听得认真, 讲台上下距离拉近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达标教学以2~3人为一实验小组,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验。如同一实验题目用不同方法徒手切片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然后进行比较;或两个实验小组为一单位, 每一组使用一种条件进行切片制作, 互找缺点, 纠正错误, 既加强了学生们互助合作精神, 又加深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来达到技能目标。

4.完善考核利用抽样考核的方法检验达标情况, 每一章实验完结, 利用一次课进行抽样考核。根据实验操作的重点、难点和操作要领, 拟定评分标准, 将标准向全班学生公布, 抽部分同学参加考核, 其它同学进行评分, 进一步强化了规范操作, 达到技能目标。

二、结果

以考评分和抽查实验报告为依据, 每章节的实验课完毕, 每班抽4个实验小组参加考核, 全班同学根据考核评分标准给他们评分, 取其平均值;实验报告取全班平均值,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加以比较。

三、体会

1.通过课前预习, 让学生自己讲解实验方法及其要领, 充分发挥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意识。同学们互教互学的形式, 使他们在听讲的过程中必须分析、考虑对方讲得是否正确, 这样增强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扩大了知识面, 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敢于探索, 勇于创新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探索者”。

2.在考核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同学们都说:“自己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不觉得, 看别人做时总有不正确的地方……”说明通过考核, 使同学之间能以“照镜子”的形式观察别人看自己, 强化了规范操作训练。同时实验班的同学们在考核中, 不是以紧张的心情来参加考核, 而是主动要操作, 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了同学们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己发现问题, 归纳出解决问题方法、规律。

3.自主探索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探索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 要多给学生从事探索活动的机会, 力争使我们的学生具有适应新时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增加实践性教学、师生互动教学, 转变教师独讲为学生自主探究阶段,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己发现问题, 归纳出解决问题方法、规律。让学生运用自己找到的方法、规律加以应用而强化了知识的落实。在实验教学中, 要逐步消除过去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我们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胆改革创新, 不断地进行深入实践、研究、探索, 要在一堂实验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学专业的主干课, 其实验课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就植物病理学实验课开课过程中的探索产生了一些教学体会, 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出借鉴。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张王斌, 但红侠, 朱天生, 等.《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 22 (1) :118-120.

[2]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齐绍武, 刘逊, 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118 (4) :56-58.

[4]高小宁, 黄丽丽, 谢芳琴.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8, (3) :7-10.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三 第4篇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86-02

一、不照本宣科,广泛收集课外材料

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会感觉乏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讲授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类时,及时补充了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国际上分类的新进展。老版本教科书(一些新版本教科书),仍然将原核生物分为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原核生物分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而疵壁菌门是一类与植物病害没有关系的古生菌、古菌或古细菌。原核生物国际上最新的分类是:原核生物分成2个域(古生菌域和细菌域),古生菌域又分为泉古生菌门和广古生菌门,共2个门,217个种,没有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菌;细菌域又分为变形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产液菌门、衣原体门等23个门,5007个种。讲授菌物分类时,也补充了菌物国际上分类的新进展:长期以来,人们将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认为菌物是失去叶绿素的植物,因此放在植物界内。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生物分界也不断发生变化。1969年,威特克(Whittaker)根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获取营养的方式,提出了生物的五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ae)、菌物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物分类系统和理论的更新。1981年,卡佛利—史密斯(Cavalier-Smith)首次提出细胞生物八界分类系统,即真菌界(Fungi)、动物界(Animalia)、胆藻界(Biliphyta)、绿色植物界(Viridiplantae)、眼虫动物界(Euglenozoa)、原生动物界(Protozoa)、藻物界或假菌界(Chromista)及原核生物界(Monera)。《菌物词典》(第八版,1995)和(第九版,2001)已接受并采纳了生物八界分类系统。不论是五界分类系统,还是八界分类系统,都主张将菌物(真菌)独立成为一个界,称为菌物(真菌)界。但是,根据生物八界分类系统,卵菌和丝壶菌被放入藻物界或假菌界,而黏菌、根肿菌被放入原生动物界中。因此,现在将过去那个混杂的生物类群称为菌物,菌物包括真菌、卵菌、根肿菌和黏菌。现代概念中的真菌界只包括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以及它们的无性型。这些新进展使学生个个耳目一新。我在近几年的审稿中,发现多数科研院所的学者(包括研究员)并未了解到这些新进展。当我讲授到十字花科蔬菜病害时,介绍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已故中国农业大学袭维蕃教授的一篇学术论文“农民经验及中医理论对植病防治研究的启示”,介绍了袭维蕃教授几十年来研究植物病害的心得体会,深入细致地总结了白菜三大病害的诊断历程,介绍了我国著名的植物病毒诱抗剂NS-83的研制经历。文中的很多思想和方法都是学生未曾知晓的。如植病的防治要树立动态的观念,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植病防治措施等等。论文在介绍过程中,学生个个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达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反映以论文的方式作为授课内容,张老师是第一人,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此外, 《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报》、《中国南方果树》、《热带作物学报》等刊物我每期必读,及时了解热带园艺植物病理新进展。

二、科研工作成果用于教学

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就是因为大学教师都在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促进教师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使教师在讲授时会更加生动而具体。如我们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材中,在介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时,就要介绍植物病原物侵染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当然植物病害的发生是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并不是接触期后一定就是侵入期,侵入期后一定就是潜育期,在这些过程中都有夭折的可能而不能完成这四个阶段。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等教材会介绍某品种是抗病品种,某品种为感病品种,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简单。某品种在甲地是抗病品种而在乙地却是感病品种。像这样与教材不完全一致的事例很多很多,学生听完就觉得耳目一新。这些绝不是看教材能看出来的,而需要大学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还可直接用于教学。这几年我也做了一些科研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范围之内的东西。如我发表于1998年《热带作物学报》的论文《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症状描述和病原菌的鉴定》就是葫芦科蔬菜病害之一。在实验课上我介绍了这篇论文,介绍如何诊断这一新病害,介绍其与西瓜炭疽病的区别,病原菌的鉴定程序。另外,又介绍了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该病害为我国的首次报道,全国各地研究者在发表西瓜、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时,都引用了我的定名(即细菌性果斑病),其病原也都是我在国内首次报道的病原(Acidovorax,食酸菌属)。发表于2008年《广东农业科学》的论文《金边龙舌兰一种新病害病原菌鉴定》,对海南省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 L. var.marginata Hort)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症状描述和病原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第一病原是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 〕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 〕,第二病原是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sp.),可增强茄腐镰刀菌对金边龙舌兰的致病性。这是国内近年发现的一种病害由两种病原引起的又一实例。空气潮湿时,病部产生明显的菌脓,教材上说产生明显菌脓的病害是细菌病害,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又与教材不一致了(产生明显菌脓的病害主要病原不是细菌,不能称之为细菌病害)!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涵。发表于2009年《植物保护》的论文《马拉巴栗茎基腐烂病病原菌鉴定》,马拉巴栗茎基腐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海南省马拉巴栗生产的病害。通过对病原菌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观察,分离株被鉴定为华丽腐霉(Pythium splendens Braun),是海南省马拉巴栗茎基腐烂病的致病菌。其病原亦是国内首次报道,病原物的显微照片刊登在当期的封面上。发表于2004年《热带作物学报》的论文《一种一品红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的鉴定》,采用一系列指标对一种一品红细菌性疫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研究。描述了近年来海南省儋州市某花圃一品红植株上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测定了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寄主范围,将病原菌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一品红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 pv. poinsettiicola (Patel Bhatt etKulkarni 1951) Dye1978]。猩猩草(Euphora heterophylla)、铁海棠(Euphor biamillii)和木薯(Manihote sculenta)为国内新报道的接种寄主,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国内外新报道的接种寄主。从2001年开始,我主持海南省基金项目“香蕉冠腐病的生物防治”,经过10年的研究,获得了防治香蕉冠腐病的微生物菌剂,其防效优于当前生产上使用的化学防腐剂“施保功”。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奖。我把这些事件作为一些典型事例来鼓励学生,只要你自强不息,努力钻研,终会有一些成绩。

三、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我们经常碰到的热带园艺植物病害大概分为五类,即菌物类病害、细菌类病害、病毒类病害、线虫类病害及生理性病害。这五大类病害就是本课程的重点。热带园艺植物病害共有上千种,每种病害一一讲解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上以上述五类病害为重点,每类病害又以一种典型病害为代表来讲课,讲透,这样类似的病害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热带园艺植物病毒类病害就以瓜类病毒病为代表,不仅介绍了常规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而且还介绍了近些年来病毒病国内外防治的新进展。如病毒病防治弱毒制剂S52、N14的研发和利用,病毒诱抗剂NS-83的研发和推广,以及近些年来一些抗病毒基因的克隆,如CP-gene、replicasegene、anti-sense RNA gene、movement protein gene等等。

四、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热带园艺植物病害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有理论的武装,又要求学生要有诊断病害的经验。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带学生下地讲解、讲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讲授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以及播放蔬菜病害VCD来强化讲解内容等方式来讲解病害。每种方式各有侧重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如带学生下地着重讲解蔬菜病害的症状特点,各种蔬菜病害的诊断特点,同时讲解一些海南特色的植物病害。如莴苣病害在各种教材、教科书中都把莴苣霜霉病列为首要病害,而下地看到的却不是莴苣霜霉病,严重流行的是莴苣褐斑病,而莴苣褐斑病在一些教材,教科书中却没有记录,因而我把它称为海南特色的病害,类似的蔬菜病害还有辣椒褐斑病等。蔬菜病害VCD图片丰富、讲解详细,可以强化其它途径、其它方式的教学,同时也丰富了蔬菜病害的种类。

[参考文献]

[1]谢联辉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张荣意主编.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碧瑶]

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讲义 2 第5篇

实验一 蔬菜种子的处理技术

一、实验目的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各异,有些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有些种子具有较硬的种皮或者是种子中含有萌发抑制物等。需要对种子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发芽或提高种子发芽率。要求掌握常见的种子处理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种子质量是由种子不同特性综合而成的一种概念,农业生产上要求种子具有优良的品种特性和优良的种子特性,包括品种质量和播种质量两方面,品种质量是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包括种子的真实性及品种纯度。播种质量是指种子播种后与田间出苗有关的质量,包括种子净度、发芽率、千粒重、含水量等内容。

三、实验材料

1、材料 黄瓜种子、丝瓜种子、番茄种子、黒籽南瓜种子、硫酸铜、高锰酸钾、福尔马林。

四、实验内容

采用对黄瓜、番茄、丝瓜、生菜种子、黒籽南瓜进行消毒处理,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采用低温处理、冷水浸种、温水浸种、激素处理几种方法处理种子,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

五、结果与分析

实验二 蔬菜的播种育苗技术

一、实验目的

根据不同园艺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特性、不同的时期及目的,选择相应的播种方法。其中,穴盘育苗是培育优质种苗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要求掌握穴盘育苗技术;掌握播种量的计算方法。首先都要对种子进行播种量的估算,播种量与种子的净度、纯度、发芽率等有关。

二、实验原理

将精选和处理过的繁殖材料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播入或插入土中或其他基质中,称为播种。播种质量关系到成苗数、苗的整齐度及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产量、品质、商品性等性状。提前浸种催芽、可充分满足园艺植物种子萌发所需水分,并在人工控制的温度、水分及空气条件下,促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要求掌握播种量的计算及常用的播种方法及技术。

三、实验材料

1、材料 黄瓜种子、丝瓜种子、番茄种子、黒籽南瓜种子、生菜种子、128孔穴盘

四、实验内容

1、播种期的确定

根据园艺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特性、气候条件播种方式及市场需求而定。

2、播种量的确定

根据园艺植物种类、种子质量、播种方式和方法、密度、播种季节及自然灾害等条件而确定。

3、播种深度

根据种子大小、土壤质地、土壤湿度、温度及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播种深度,一般覆土厚度为种子的5-7倍左右,沙质土播种宜深;土壤湿度大,温度适宜时宜浅;气候干燥宜深,湿润季节宜浅。

五、结果与分析

实验三 花卉的扦插繁殖

一、实验目的

扦插繁殖是利用园艺植物器官的再生能力,以植物的根、茎、叶等为繁殖材料,将其插入基质中,给予一定的条件使其再生成完整的独立个体。了解园艺植物扦插育苗的原理,掌握扦插育苗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

1、材料

月季枝条、扶桑

2、用具

修枝剪、河沙、珍珠岩、蛭石、生长调节剂

三、实验内容

1、苗床准备

以河沙、蛭石、珍珠岩按4:3:3比例配置,100倍液的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处理后密封过夜,摊开晾晒至气味消失即可进行扦插。

2、插穗的选择和修剪

在采穗圃中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质优良的植株作母株,于母株上选择谢花后或开花前枝条粗壮、节间短、木质化程度好、叶片发育完整的枝条作插穗。

3、插前生根处理

浸泡法:用2号ABT生根粉30ppm至50ppm液,将插穗以50根至100根绑为1捆,下端2厘米浸入该溶液2小时至4小时,取出后插入苗床,深3厘米至5厘米。

快蘸法:用50%酒精和萘乙酸或吲哚丁酸配成500 mg/L溶液,将插穗下端2厘米浸入该溶液中2秒至5秒,待药液稍干后,立即扦入苗床。

4、扦插方法

月季扦插多用直插法。扦插深度为插穗长的1/3至1/2,一般深达第二个芽眼处即可。扦插时,首先用与插穗粗细相等的竹签穿孔,再将月季插穗插入压实。扦插密度以叶互不接触为宜。扦插时,长插穗与短插穗要分别扦插,防止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相互影响光照及生长。同时,品种不要混杂,按品种分段扦插,排列整齐有序,便于管理。插后立即用细眼喷壶喷水,不要喷洒过急,以免泥土污染插穗叶片及冲出插穗。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床内温度和湿度。

5、插后管理

扦插后充分浇水,前10天勤喷水,保持较湿的环境;10天后,控制喷水,见干再喷,保持晾干状态。并适当喷施千分之二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生长。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四 蔬菜的嫁接繁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园艺植物常用的嫁接技术,掌握嫁接成活的关键技术和具体操作。

二、实验原理

接穗嫁接到砧木上后,在砧、穗削面,由死细胞的残留物形成一层褐色隔膜,之后在愈伤组织激素的刺激下,伤口周围细胞核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并使褐色隔膜破裂,形成愈伤组织,将砧木接穗间的空间填满,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导管和筛管也相互沟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

1、材料 黄瓜、黒籽南瓜

2、嫁接针、刀片、嫁接夹

四、实验内容

一、生产点直插法:砧木苗第2片真叶吐芽,接穗苗第1片真叶直径1厘米时,为最佳嫁接期。用刀片切去砧木生长点,再用竹针从切口垂直插入4~5毫米。接穗从子叶节下5毫米处,与下胚轴成30°角切断,呈4~5毫米长的椭园形切面。然后取下竹针,将带子叶的接穗插入针孔内,使接穗与砧木相吻合并用塑料夹固定。喷雾净水后,置于保湿小拱棚内。接后3天内保持95%的湿度,白天温度25~28℃,夜间18~20℃。4天后小通风,8天后可揭膜炼苗。25天左右进入三叶一心期可定植。

二、靠接法:将营养钵内的砧木,在离子叶节5~10毫米处的胚轴上,从上向下斜切6~10毫米的口,在接穗子叶节下20~30毫米自下而上斜切6~8毫米的口,然后将接穗舌形楔插入砧木的切口里,用微型塑料夹固定接口,并用土埋好接穗的根。20天左右切断接穗基部,其他管理基本同直插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五 花卉的盆栽技术

一、实验目的

了解园艺植物育苗营养土的组成、配制、应用及床土消毒方法等。掌握花卉盆栽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技术。

二、实验材料

绿宝、也门铁、散尾葵、金边吊兰、龙血树、园土、腐殖土、尿素、过磷酸钙、多菌灵、花盆。

三、实验内容

1、掌握几种常见基质的类型及特点

土壤、有机肥; 疏松填充物:如腐熟马粪、草炭土、珍珠岩、沙子、炉灰等。速效肥:保证养分的充足供给和快速供给。包括各类化学肥料。营养土的配方较多,但生产上普遍采用田土1/

3、马粪或草炭土或堆肥等腐熟的有机肥2/3,土壤过于黏重时适当加入一些炉灰或沙子,配合混匀之后按每立方米体积床土中加入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1-2千克、尿素250-300克、硝酸钾0.5-1千克草木灰5-10千克,最后过筛去掉颗粒物,即配成营养土。

2、掌握营养土配制的基本原则

①没有病原菌和害虫;② 营养丰富并且各组分比例适当;③pH6.5左右; ④ 结构良好,疏松适度。营养成分全,透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强的特点

3、掌握基质的基本消毒方法

① 物理消毒法

蒸汽消毒、高温发酵、太阳暴晒等 ②化学消毒法

福尔马林、多菌灵、氯化苦、溴甲烷

4、掌握大盆花卉及小盆花卉栽培的技术要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六 茄果类、豆类、瓜类蔬菜的开花结果习性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茄果类蔬菜茎的分枝类型及其整枝的方式及开花结果的特点;(2)掌握瓜类的结果习性及分枝状况,以便在栽培上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3)掌握不同类型的豆类蔬菜的茎蔓生长习性及其花器官构造,了解其开花结果习性。

二、实验材料 番茄、黄瓜、豇豆

三、实验内容

(1)由指导老师讲述番茄有限生长类型及无限生长类型的分枝特性,并进行常用的整枝法示范,由老师进行摘除腋芽的整形示范。(2)在田间对黄瓜进行分枝及花着生状况调查记录;

(3)豆类蔬菜开花结荚的习性调查,着重调查豇豆的第一花序着生节位、花数、以2~4花序着生相对的节位。

(2)对黄瓜、丝瓜、番茄等进行植株调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七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

一、实验目的

园林植物修剪,就是按照不同植物种类的自然生长发育特性和园林生长需要,采用人工控制其长势、调节控制植物开花结果,防治病虫害,保证园林植物枝叶茂盛、繁花似锦,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二、实验材料

月季、五色梅、三角梅

三、实验内容

(1)月季的修剪 月季是一年多次抽稍,多次开花的花灌木,休眠期短剪或回缩强枝,剪除交叉枝、病虫枝、并生枝、弱枝及内膛过密枝。生长期可多次修剪,可于花后新稍饱满芽处短剪(花梗下方第2芽~第3芽处),剪口芽很快萌发抽稍,形成花蕾,花谢后再剪,如此重复。

(2)三角梅的修剪 对于已开花的植株,一年可进行2次修剪,第一次结合早春换盆,从基部剪去过密枝、纤细枝、病虫枝,同时缩剪徒长枝,对保留的枝条也要进行短截。第二次在花谢后,酌情疏枝、剪去枯枝、弱枝、内堂枝,保留的枝条在30厘米处截去顶梢,同时将所有的侧枝剪短,促使多发新枝,形成更多的花芽。生长衰弱的大龄老株,可行重剪,即每个大枝仅保留基部的2-3个芽,其余全数剪去,促成植株更新复壮。

(3)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为圆头状优美树冠,需经常进行摘心。当幼苗长到约10厘米高时即摘心,促使其从基部萌发分枝,保留3—5个枝条作为主枝,待主枝长到一定长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长均衡。位于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于下部的主枝后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时去枝量略多于下部主枝,这样各枝间生长匀称,便形成了圆头状株形。植株成形之后,随着枝条不断生长,以后要经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结合换盆,把过密枝、纤弱枝、交叉枝及病虫枝从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条,根据生长情况分别留2—4个芽短裁。开花后及时剪除残花,以免消耗养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八 园艺植物营养液的配制与管理

一、实验目的(1)了解比例施肥泵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掌握营养液的配制方法。

二、实验材料

硝酸钙、硝酸钾、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硝酸铵、尿素、硫酸钼等。

三、实验内容

(1)在营养液的许多盐类中,以硝酸钙最容易和其它盐类起化合作用,如硝酸钙与硫酸钾相遇,容易产生硫酸钙沉淀,硝酸钙与磷酸盐相遇,也容易产生磷酸钙沉淀。因此,在配制营养液时,硝酸钙要单独溶解在1个容器里,稀释后才能和其它盐类混合在一起。

(2)硝酸钙以外的其它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混合溶解在1个容器中。

(3)在大面积生产中,为了配制方便,以及在水培中自动调整营养液,一般都是先配制浓液(母液),然后再进行稀释。浓液与稀释液的配比为1∶100。

(4)为了调整营养液pH值的范围,需要有一个专门盛酸的容器。酸液一般稀释10%的浓度,其成分为硝酸和磷酸。由于向营养液中投放硝酸和磷酸,营养液中的一部分氮由硝酸供给,营养液中的磷主要由磷酸供给,一般不另外再放磷肥。

(5)用来配制营养液的水有硬水与软水之分,所谓硬水与软水,一般以水中钙的含量多少来划分,目前以含钙90~100ppm以上者称为硬水,不足90ppm者称为软水。软水中除钙的含量少以外,镁及其它盐类的含量也少。正因为如此,硬水地区和软水地区的营养液配方中的各种盐类和酸的用量应有所不同。软水地区配制营养液时,应该增加硝酸钙的用量,使钙的浓度达到120ppm以上,同时软水中碳酸盐的浓度也低,酸的用量也应该相应地减少。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九 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蔬菜常见的病虫害特征特性;(2)掌握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二、实验材料

番茄、黄瓜、生菜、豇豆

三、实验内容

(1)观察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蔬菜病害及虫害特征;

(2)对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蔬菜出现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观察用药后的变化,总结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十 蔬菜深液流栽培/ 蔬菜、花卉的立体栽培/ 管道无土栽培

一、实验目的

深液流技术(Deep Flow Technique, DFT)指植株大部分根系浸泡在液层较深(5~10㎝)的营养液中,通过营养液循环流动提高营养液溶解氧含量,满足根系呼吸需要的一种水培技术。

二、实验材料 丝瓜、番茄、生菜

三、实验内容

(1)选用丝瓜、生菜、番茄等为材料,学习和掌握蔬菜的蔬菜深液流栽培、、立体栽培、道无土栽培技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三 第6篇

课程编号:131010418s 适用专业:园艺专业 学时数:9 学分数:0.5 执笔者:董华芳

编写日期:2006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园艺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任务是教授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实验技术及基础理论,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玻璃器皿、用具和器械的洗涤和灭菌(1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正确洗涤玻璃器皿、用具,使之达到实验的要求;学会正确使用高压灭菌锅,并对玻璃器皿、用具和器械的进行正确的灭菌。

教学要求:

掌握洗涤实验用具和高压灭菌的正确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洗涤实验用品的步骤和正确使用高压灭菌的方法。

实验二 母液的配制(2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使用1/10000精度的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

学会正确配置贮备液,包括药品的溶解、混药的顺序。教学要求:

掌握贮备液的配置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配置贮备液的正确步骤并说明此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验三 培养基的配制(2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熬制培养基。

学会正确分装培养基及封口培养瓶。

培养基的正确灭菌。教学要求:

通过培养基的正确配置及灭菌,使我们对培养基的成分与性质更加清楚,从而更好的利用它。

实验报告的要求:

(1)写出配置培养基的正确步骤

(2)试比较培养基的灭菌和玻璃器皿的灭菌有什么不同。

实验四 植物茎尖快速繁殖技术(4学时)

内容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快速繁殖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包括外植体的消毒、接种、继代培养及污染原因的分析及控制方法。教学要求:

掌握茎尖剥离技术。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植物快速繁殖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包括外植体的消毒、接种、继代培养及污染原因的分析及控制方法。

三、课程成绩的考核办法

实验成绩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实验完成情况以及撰写实验报告情况等综合评定。每次实验成绩评定等级依次为:A、B、C、D等。

四、参考教材

上一篇:中国平安银行信用贷款下一篇:有感,有感司空图,有感的意思,有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