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活动

2024-07-08

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活动(精选6篇)

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活动 第1篇

上海市闸北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根据此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一方面,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将于2033年结束。总的来看,2030到2050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上海的养老机构建设与今后的发展存在很多瓶颈,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中心城区机构总量偏少,近年来,尽管各中心城区加大了养老设施发展的速度,床位数成倍增加,但由于历史和场地资源等原因,床位总量还是偏少。而郊区由于土地资源较多,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也不如中心城区大,因此养老床位建设压力不大。“十五”期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474家,养老床位49529张,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9%。2008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数已经比“十五”末增加了31025张。上海九个中心城区共有老年人口138.49万人,而养老机构只有231家,床位仅有26616张,占老年人口的1.9%,距离“9073”养老格局中老年人口的3%享受机构养老的要求差距很大。代表前往调研的闸北、普陀两区均属中心城区,人口稠密,高龄老人多,机构养老需求多。为解决社区老人突出养老矛盾,市政府把养老床位建设列入市府实事项目进行推进已有十年,但至今总量仍未达到标准,缺口基本都在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至2010年,闸北区养老床位应达到4800张,现仍缺口1125张;普陀区养老床位应达到5763张,缺口1991张。

其次硬件设施简陋。从闸北区养老机构法人登记情况看,小投资者多,规模

较大的投资者几乎没有。绝大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设施简陋,绿化、活动空间欠缺。街道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差的现象。近年来,在养老设施建设上,倡导多元化投资,社会办养老机构已成主导。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足之处是: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原因,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需求,但由于养老机构考虑成本和风险,政府又缺乏相应的优惠扶持手段,目前能够满足重度护理,特别是痴呆老人护理床位明显不足。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现有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普遍档次较低,条件较差,因此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发展。

所以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觉得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重视,毕竟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和财富来享受老年生活,这就需要社会人士去关怀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多少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总是会死去的,死去的时候你病不能带走一点东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做一些让世人记住的事,而公益事业是目前最伟大的善举。关心老龄化问题,也是为我们的将来做好打算。我认为政府应该出资,建设老年化服务机构,并且培养合格的服务人员,给与服务人员以高收入高福利,这样他们可以更用心的为老人服务。

信机学院

08电子信息工程国内班

裘歆骅

080144969

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活动 第2篇

08级城市规划二班

陈宇

108342020

4指导教师:郭旭

哈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及养老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发达社会人口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1999年,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统一提供养老保障养老金,正在逐渐转变为社会养老,养老金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

一、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哈尔滨市总人口为120.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为2.5万,占总人口的2.0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254.2万人,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仅增加了58.7万人,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98万人,比第二次普查时增加了5.78万人;而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总人口已上升到974.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5.58万人,占总人口的7.75%,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2005年哈尔滨市已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长。

截至2008年底,哈尔滨8区10县总户数329.52万户,总人口989.86万人。哈尔滨市区共有71万老人,加上周边地区到市内的老年人,总计近80万老人。在哈尔滨市各区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的南岗区、香坊区、道里区、道外区老龄人口分布较多,松北

区老龄人口分布最少。

哈尔滨市下辖8个区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其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平房区,达到17.5%;老龄化程度最低的是呼兰区,为10.8%。

哈尔滨地区所辖县人口老龄化进程发展也很快。其中,五常人口老龄化比重最大,为

9.31%;方正老龄人口分布最少,为2.05%。

总体上哈尔滨老龄人口在市区的分布更为密集,农村相对稀疏。

二、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特征

哈尔滨市199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内生产总值746.2亿元,人均GDP为941.76美元,而同期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GDP已达到5000-10000美元,可见哈尔滨市人

口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

哈尔滨人口老龄化整体趋势稳步增长,老年人口性别比正在下降但仍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女性老年丧偶率高。

根据2005年1%人口调出资料,我们绘制了哈尔滨60岁以上老年人口和35-60岁中年人口文化程度构成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未上过学、小学、初中分别占到了40.1%、44.1%、13.6%,而35-60岁未上过学的占到了7.1%、49.6%、34.4%,可见二十年后老龄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会有巨大变化,未来老龄人口文化素质已提升。

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对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工作状况和老龄人口的就业类型作了分析,数据显示90.7%的老龄人口正在工作,说明人口老龄化速度较经济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在自己年轻时未能储存颐养天年的积蓄,到了老年还要继续工作,这正是老龄化带来的弊端。而就业类型中显示87.3%的老龄人口是自营劳动者,雇员身份占到了11.7%,这说明了老龄人口大部分是靠自食其力来进行养老,给社会一个警示:如何养老是必须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三、哈尔滨市养老设施建设现状

2006年哈尔滨拥有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109家,床位5260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104家,床位3000余张,公办养老机构5家,总床位有1700余张。到2009年,哈尔滨拥有各

类社会集中养老机构360家左右,总床位7000张左右。公办福利院3家,床位不到3000张。总体上,哈尔滨各类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都在稳步增长,公办养老机构在减少,民办养老机构缓慢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政府和社会都给予了很多投入与关注。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哈尔滨市养老设施建设情况,我们对哈尔滨市道里区巡船胡同16号的工大集团老年公寓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工大集团老年公寓设施较齐全,室外各种健身器材齐备,环境安静;室内环境清洁,工作人员素质较高,并配有阅读室、活动室等活动空间。

通过与老年公寓内老人交流,我们了解到,老年公寓内各项服务设施,包括住房环境,卫生间、浴室条件,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情况都较令人满意。老年人能够在这里舒适安逸地享受晚年生活。

四、哈尔滨市养老设施建设问题

哈尔滨市现有养老设施与机构条件普遍较好,工作人员素质也较高,但是城市养老设施建设仍存在较明显的问题。

哈尔滨现仅有3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养老机构,分别为第一社会福利院、第二社会福利院、第三社会福利院。哈尔滨现有及正建的养老机构还远不能满足哈尔滨老年人需求。随着哈尔滨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政府还应继续加大投入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同时,哈尔滨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各相关硬件设施无法达到标准。政府投资经营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与床位比为1:3.1,个人经营养老机构相应比例1:5.8。总体来看,哈尔滨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还不完善。

此外,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尚需加强。

五、哈尔滨市养老设施建设问题对策

首先,应当积极推行多元化养老模式。提倡家庭养老,政府财政支持;积极扶持社会养老,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其次,重视老龄产业,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第三,完善社会保证制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继续深化社会养老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养老方式的发展;加大老年人公共活动场所建设。

第四,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慧与潜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六、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老龄化及养老设施建设的研究有利于社会养老设施及体制的完善。城市养老设施的建设对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活动 第3篇

数据显示,201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江西总人口的12.39%。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8.35%。这一数据说明,江西省已经处于老龄化的阶段。在这一“银色浪潮”背景下,特别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安排和解决江西省农村地区养老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应当成为学者及政府部门急需重视的课题和任务。

人口老龄化作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今,农村养老面临着很多困境, 帮助更新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发展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保障机制,并建立起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困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关乎到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所提出的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未来。

二、调查设计和路径

本研究采用查找文献、问卷发放、个体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整体调查设计的思路见图1。首先是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并结合现状分析,设计出关于农村养老的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对事先进行过随机抽取的样本区域实地调查,采用入户式的发 放问卷和 个体访谈 , 并一对一 填写问卷 ; 再利用SPSS18.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 了解当前农村老人养老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对应的合理建议。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精神需求、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医疗护理以及养老意愿七个部分。调查的结果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能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时下江西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情况。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研所得的原始数据,少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资料。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地区的入户不记名的调查,获取了较为真实的原始数据。同时为了避免重复,对问卷进行了编号标记。本研究对江西省11市(县)进行系统随机抽样选取调研地点, 调研地点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市、抚州市和鹰潭市的六个镇的六个乡村,数据的获取时间在2014年-2015年,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98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个体特征情况

首先对总体样本进行性别和婚姻状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

1.总体样本中,男性总人数为162,占总体比重54.4%,女性总人数为136,占总体比重45.6%,男女比例约为1:1。说明本研究排除了性别对样本选择的干扰。建立总样本的人口金字塔, 可以发现整体为“衰退型”,即样本中老龄或大龄人口占样本总体的比重较大,而低龄人口占比较小。根据《江西统计年鉴》公布的人口年龄数据显示, 人口老龄化加剧已经成为我省总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个趋势。研究样本总体与研究对象总体的趋势相同,说明了样本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总体样本中 ,未婚的占总体比重24.4%,已婚 (含在婚、离异、丧偶)的占总体比重75.6%,说明在研究样本中,绝大多数的人已经成家立业,需要承担包括养活自己、哺育后代以及赡养家庭老者等相关义务和责任。

对总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统计:0%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52.7%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较好,36.2%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一般,认为自己身体较差的则有10.1%。受访对象普遍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或者较为良好,而健康状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说明了农村地区人们在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足。

对样本总体的居住状况进行统计:59.4%的人和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和配偶)一起居住。13.1%的人选择和伴侣居住。12.8%的人选择单独居住。结果表明 ,在农村地区 ,人们普遍接受和家人在一起生活。但是本研究发现,也存在不少的人选择和伴侣居住。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这一现象在老年夫妇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当老年人因身体状况差、观点冲突等与自己子女存在矛盾时,多数的老人夫妇会选择和子女分开吃住,需要赡养的老人则由子女每月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其次选取样本总体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为指标进行交叉制表,了解各文化程度在职业上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

表2为交叉制表结果, 从表中可知农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中学及以下, 学生的文化程度最主要集中在大学,工人的文化程度集中在中学及以上,职业为其他的研究对象文化程度集中在大学。

+(1 678!5(!8" 59:;<=> 9:?@9:;<A ;(3!:

表3为文化程度和职业之间线性关系的检验结果。由结果可知,文化程度和职业之间具有正相关性,说明文化程度会对当前职业有影响。

最后,利用t检验探究年纪对个体的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是否显著。

表4是检验年纪与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居住状况、儿子数量相关性的强弱。由结果可知,年纪对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影响不显著,对健康状况影响显著。年纪与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6,说明年纪越大,农村居民的身体相对越差。

(二)家庭特征

对家庭大人数量进行统计, 其中大人数量为4个的占总体比重最多, 有效比例为37.6%。次之为2个, 所占比重为18.4%。大人数量在4个及以上的占总体比重为66.7%。

对家庭小孩数量进行统计, 其中小孩数量为2个的占总体比重最多,有效比为44.3%。次之为3个,占比15.7%。家庭小孩数量为2个及以上的占总体比重为75%。

对受访者的子女数进行统计, 其中子女数量为2个的占比最多,有效比例为26.3%。次之为3个,占比19.5%。其中子女数量为2个及以上的占总体比重为86.5%。再对其子女进行细分,儿子数量为1个的占比重最多,为38.4%。其次是0个儿子, 占比29.3%。儿子数量为2个的则占比23.6%。3个及以上儿子数量的占总体比重为8.4%。

综合以上的统计结果可知,时下农村地区的家庭户型主要集中在“4-2-2”或者“4-2-1”型,即在一个大家庭中,一对夫妇除了要抚养自己的小孩之外,还要赡养两对老人。家庭结构的“头重脚轻”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老人子女的经济负担。

(三)精神需求情况

研究发现,受访者普遍表示在农村的生活单调、枯燥。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所拥有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明显较少,除了在家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及和邻居拉拉家常之外,很少有人参加其他的娱乐活动;2、农村居民拥有较少的个人闲暇,在农村留守居民中,40岁以上的人占总样本的68.7%,其中90%的家庭至少有一个小孩,大部分农民经过一天的劳累耕作,回到家中还要照料幼童;3、农村中老年人“重男轻女”的观念未有很大的改变。在研究的样本总体中,女性参加的活动种类要比男性丰富。以广场舞为例,受调查的中老年男性普遍认为该娱乐活动是女性才会参加的, 自己如果加入会被人嘲笑,因此他们羞于与女性为伍。

(四)经济支持情况

对家庭年总收入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 占比23.5% ,10000 -20000元的占比21.2% ,20000 -25000元的占比15.6%,25000元以上的占比39.8%。

对家庭年日常消费总支出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年日常总支出在12000元及以上的占比最多, 为51.6%。其次是8000-12000, 占比13.1% 。年日常 总支出在8000元以下的 占比35.3%。

对耕地情况进行统计,3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及家人已不再耕种田地。由此可见土地给养老带来的保障功能已经在较大程度上有所下降。

综合上述三项指标来看,农村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老人养老的支持力度有限,保障水平也有限。研究发现,在60岁以上年龄的人群中 ,65.9%的人每月 支出在500元以下 , 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个人现有积蓄、子女赡养以及个人当下劳动收入(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与城镇居民所不同的是,农村的人们是“活到老干到老”,他们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退休待遇,而且在他们看来,养老是自己和家庭的事,与他人无关。另外,其中50%的人认为自己的养老保险金是自己经济支撑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结果表明,江西省现行的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老人提供了经济支持。江西省自2009年实行“新农保”试点,随之逐步推广,计划于2020年基本实现对省内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可以预见的是 ,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会进一步给农村老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五)日常照料情况

农村地区,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十分缺乏。家庭成员几乎是唯一可以调度的资源,老人的子女、配偶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照料工作。然而,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家庭规模的不断减小,使得老人得到的有效照料越来越少。加之当下年轻人过度追求代际之间的平等, 老人们往往在自己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的情况下,还要帮忙照料他们的下一代。

(六)医疗护理情况

对家庭年医疗支出进行统计,结果显示,35.3%的家庭年度医疗支出费用范围在3000-5000元,累计87.8%的家庭年度医疗支出费用在5000元以下。这一数据间接表明农村居民得到的医疗保障水平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农村老人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讳疾忌医”,这一现象又与相关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完善、医疗费用高、农民固有观念太强等因素有关。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在医疗补贴方面财政支出有所增加,但是在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中国,这一增速显得很乏力。农民对于“得一场大病,能要了一家的命”感受太深,在农村地区,相应的医保措施如果做不到位,农民心中的那一块痛就永远存在。

以医疗保险为例, 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险目前只是新农保,农村人口无法或者说无能力去购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同时,部分乡、村级干部没有及时、全面的对民众及时有效的解释和介绍新农保的相关事宜。从对国家的农村养老政策了解情况来看,76.1%的人选择了“了解不多”,14.8% 选择了“只听说过”,8.4%的人选择了“一点都不知道”。

""""!-789:!56"; .-.0 <#12=>?@&$

利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个体的年纪和其对养老政策的了解程度,得到结果表7相关系数表。由结果可知,年纪与对养老政策了解无明显相关。

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具有较强参保意愿的农民普遍集中在45岁以上, 而多数45岁以下的农民没有较强的参保热情。对于年龄偏大的人而言,他们的缴费时间短但见效快;而对于年龄偏小的人而言,多数人处在流动状态,他们更偏好于短期、效益高的制度。因此也就导致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参保意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对农民参保意愿不一致有较大的影响, 即部分地区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人都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多,这无疑也是给农民参保带来了一定阻碍。

(七)养老意愿情况

本研究将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子女赡养为主)、自我养老(自己存钱养老为主)、社会养老(购买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结合、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及社会养老结合五种方式。

结果表明36.9%的农村居 民更倾向 于家庭养 老模式 , 30.2%的人倾向于家庭、自我和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 15.1%的人倾向于家庭、自我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11.1%的人选择自我养老的模式,最后6.7%的人选择了社会养老的模式。

结合农村居民对养老地点的选择,86.2%的受访者选择在家养老。这一情况表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虽然面临的困境很多,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将来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中坚力量。

四、建议

1.建立新的养老保障观念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民的养老观念主要表现为更认同家庭养老,所谓“养儿防老”正是最好的体现。同样,农民对依靠国家和社会解决养老问题不抱有较高的期望,并且农村老人养老风险意识淡薄,自身养老问题考虑不多。对于养老地点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有子女的,绝大多数老人都不会选择去敬老院养老。选择居家养老是农村老人的普遍心声,和睦的家庭也在较大程度上提供了老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但相应的经济支持却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因此,帮助农村居民更新养老观念具有深远意义。

2.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

一部分富裕了的农村人对养老模式需求开始旺盛,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有些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济支持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依靠的是家庭养老模式。因此,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模式则是势在必行。所谓复合养老模式指的是综合家庭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自我养老保障等模式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多维度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在庞大的农村人口面前,任何单一的养老模式都难以负担重任, 唯有多种养老模式相结合,方能解决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多样化需求的状况。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活动 第4篇

一、高利贷活动的特点

高利贷是一种以收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非法民间借贷行为。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资金流动量大大增加,高利贷活动已逐渐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产生的借贷纠纷也日益增加,不仅严重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极易引发违法犯罪。自去年以来,笔者所在基层院共批捕、起诉因高利贷而引发的非法拘禁、合同诈骗、故意伤害等刑事案件30余件,涉案人员50余人。高利贷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放贷主体具有多元性

一是一些名目繁多的投资担保公司迅速蔓延,私自担保放贷活动猖獗。此类投资担保公司目前临朐县有40多家。

二是一些民间资本因缺乏其他有效的投资渠道,而采取放贷或委托他人放贷以获取高额利润。据调查,仅自去年以来,临朐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民间借贷案件700余件,其中90%以上具有高利贷性质,个别案件约定月利率甚至高达10-20%。

三是一部分人包括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金融机构贷款漏洞套取贷款或者以稍高于金融机构同期利率的利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后,进行高利放贷,赚取利息差。

四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无视社会规范秩序,以虚拟的高利贷为诱饵诈骗社会资金,进行高消费。

[案例1]2011年1月19日至2月9日,被告人姜伟以租车为名,先后与临朐“九州”、“老马”、“安顺”和“顺发”汽车租赁部签订合同租赁轿车4辆(共计价值10万余元)之后,以租赁的4辆轿车作抵押向朋友任某借款7万余元,用于个人消费,全部挥霍一空后逃匿。2012年3月24日,临朐县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姜伟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5万元。

(二)放贷利息具有隐蔽性

一是借款人出具的借条中记载的借款数额,实际已包含高额利息。

[案例2]我院审查起诉的一起非法拘禁案的被害人张同亮,通过中间人孙兆华向郭宝伟借款6.5万元,而打给对方的借条记载的借款数为8万元,并约定还款期限为20天。贷款归还后,孙兆华从中赚取利息5000元,郭宝伟赚取利息1万元。

二是借款人虽每月向放贷人支付高额利息,但放贷人并不出具任何收取利息的证明。

三是贷款时由借款人提供特定物品作担保,并由放贷人占有该标的物。借款人一旦不能按时归还借款,放贷人即将担保物据为己有,并持借款人出具的欠条起诉。

(三)放贷危害具有普遍性

一是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由于高利贷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有的甚至高达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十数倍,受其诱惑,一部分人宁肯将自有资金用于民间借贷。而高利贷放贷人正是利用,以稍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利息融集该部分民间资金后,再以高利贷的形式贷出。随着该类资金的大量涌入,也滋生了地下钱庄等非法民间金融组织。而没有合法资质的放贷人或者地下钱庄极大地冲击了正常的市场准入和交易竞争,严重影响着金融秩序稳定。

二是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高利贷正成为一种社会顽疾,一方面高利贷放贷人为追讨债务不惜动用非法手段,对所谓“欠债者”进行跟踪、骚扰、威胁、恐吓,极易引发非法拘禁、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3]被害人王成林因赌博输了钱,向犯罪嫌疑人白华、刘永生各借现金1万元,并给白、刘二人各打了2万元的借条,许诺几天后归还。事隔数月,王成林一直没有归还借款,也找不上人。2010年7月21日中午,白华巧遇正在宾馆用餐的王成林,便通过电话纠集刘永生、贝贝、王伟、薛永刚等9人,强行将王成林拉至临朐西山、青州等地关押20多小时,并以此相逼威胁王成林的家人还款。期间,白华等人多次殴打王成林致其轻伤。白华等人在按约到王成林家取钱时被抓获。

[案例4]2010年春天,被害人马国廷因经营塑料生意急需资金,向犯罪嫌疑人聂文明借款11万元,每月利息二分五,到期未还。2010年9月2日22时许,犯罪嫌疑人聂文明在五井镇烟叶站附近将马国廷拦住后,打电话找来刘军海、何良盛、赵维兴,聂文明等4人用手铐将马国廷双手铐在背后,带至赵维兴的农用车上,欲拉至县城宾馆索要欠款。行至临朐县西环路与华特路口南100米时,马国廷从车上掉下摔伤,聂文明等人将马国廷送至医院抢救。9月4日凌晨,被害人马国廷经抢救无效死亡。

三是干扰正常司法审判秩序。高利贷放贷人在采取种种非法手段无法达到目的后,便持精心设计的所谓“证据”堂而皇之走上诉讼程序,由非法行为的实施者摇身变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人。此类案件不仅消耗大量的司法资源,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司法权威。

二、遏制高利贷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突出宣传高利贷的暴利性、涉恶性和危害性,使群众认清危害,自觉抵制高利贷,远离高利贷;突出宣传高利贷的违法性,开展对高利贷等违法行为所涉法律法规的集中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因高利贷引发的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恶性刑事案件的刑罚结果,让放贷人清醒地认识到高利放贷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违法成本,主动放弃高利贷;三要突出宣传应对高利贷的自救措施,让借款人自觉通过法律手段来举报高利贷,遏制高利贷。

(二)强化金融监管引导

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担保公司、“地下钱庄”等进行摸底排查,严格按国家规定予以规范或取缔。由金融办牵头,工商、人行、公安、检察、法院、经信、商务等部门配合,结合金融市场整顿,开展一次民间非法借贷行为专项整治活动,消除潜在隐患。同时,建议各金融机构要在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信贷方式、降低信贷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不断尝试开发符合企业发展、满足客户需求的合法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压缩高利贷的发生、发展空间。

(三)加大嚴打整治力度

在严厉打击绑架、非法拘禁等高利贷次生犯罪的同时,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结合办案排查、梳理高利放贷人员的相关信息,建立高利贷人员信息资料库。对涉及黑名单对象的民间借贷案件,公安部门在接处警过程中,要做实做细调查工作,而不能仅以民间借贷简单处理;检察机关要加大对涉及高利贷民、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力度;审判机关在审理时要对借款动机、时间、地点、方式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可通过测谎鉴定等方式,查明真相,对放贷人的非法利益不予保护;公证部门要对此类公证申请向借款人说明利害关系,慎重处理。此外,依据我国《刑法》第225条第4款关于“违反国家规定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规定,以及《国务院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农村借贷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关于“对那些一贯从事高利盘剥,并为主要经济来源,严重危害社会主义经济和人民生活,破坏金融市场的高利贷者,要按情节轻重和国家法令、规定严肃处理”的规定,高利放贷行为符合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三个基本特征,建议对未经国家职能部门批准,多次发放高利贷或以高利贷为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并达到立案标准的个人或单位,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对骗取银行贷款从事高利贷职业情节严重的,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对明知是赌博的人而予以提供高利贷资金的,以赌博罪共犯处罚,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犯罪成本,降低高利贷违法犯罪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完善司法审判程序

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调研报告 第5篇

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研究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中的战斗堡垒,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中流砥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织保证,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然而,近年来,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党员老龄化问题尤为严峻和突出,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弱化了党员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制约了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充分发挥,阻碍了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的落实,解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一、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影响

1.老年党员占比重大,队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分布上看,农村老龄党员人数多,所占比大,55岁以上党员占党员总数的X%,60岁以上党员已占全市党员总数的X%以上。党员人数随年龄的递减而递减,35岁以下中青年党员仅占X%。这充分说明农村党员老龄化程度高,中青年党员少,党员队伍未形成梯次结构,党员发展正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

2.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先锋作用不明显。由于年龄较大党员占比较高,从其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来看,学历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数,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党员的学历为初中、小学,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据统计,全市党员中初中以下学历占全市党员总数的X%。农村党员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部分党员自身存在缺致富门路、疾病缠身等原困,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个别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对新时代党员职责和义务认识不清,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行为、言语方面等表现不如普通群众,在农村各项事务中起负面影响。

3.优秀青年人才外流,党员吸纳发展慢。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经商,作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而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年龄较大的老人和妇女儿童,这部分人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成天劳作,安分守纪,对入党没有思想认识,缺乏入党意愿和积极性,部分有意愿加入党组织的,因年龄偏大或各种原因,入党条件不符合相关要求,致使入党积极分子无人可培养,造成党员发展后继乏人,农村党员队伍状大缓慢。据统计,全市近三年有X个村未发展党员,五年内未发展青年农民党员的村有X个,农村党员发展缺培养对像,无人可发展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党员转出、过世等原因,部分村党员人数成逐年萎缩趋势,党员队伍的老龄化愈来愈严重,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进一步削弱。

4.参政议政意识淡薄,制度机制落实难。农村党员整体年龄偏大,年轻党员也大多外出务工,在参与商议村级集体事务方面积极性不高,认为那都是村党支部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不愿参与;部分老党员思想僵化保守,传统观念根深谛固,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差,不愿学习掌握新政策,不敢执行落实新机制,存在着怕说错话、干错事、走错路的现象;有的党员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表达能力弱,造成不愿参加村党支部党员会议,或者参会做“三无”党员(无意见、无想法、无建议),致使村党支部召集党员会议,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议有关事项时习惯性“冷场”,或一致性无意见,党员会议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党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弱化、建言献策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建制度机制落实难。

二、问题原因分析

1.基层党组织重视不够。部分村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认为发展党员工作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对班子政绩影响不大,只要把脱贫攻坚、环境卫生整治、产业发展等经济工作搞上去就行了。在吸收新党员上存有偏见,片面理解入党自愿的原则,不宣传,不做群众工作,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工作方法,“守株待兔”,坐等群众自己交入党申请书,甚至将入党申请书束之高阁,置之不理,致使申请人误认为入党要拉关系、走后门,挫伤积极性。有的党支部书记存在害怕“窜位”的思想,为保证自己“位子”长期不动摇,防止新党员后来居上,对自己的“位子”构成威胁,因而对入党积极分子特别是对年纪轻、致富能力强或村干部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存在“压苗保位”的排挤思想,使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盼望入党的愿望受到挫伤,导致入党对象的减少。

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同时也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现在农村人口结构主要以小孩和老人为主,符合发展要求的对象少而又少。许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由于部分优秀青年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住、找不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党员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党组织吸引力弱化。由于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自身素质不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党员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不强,带头参与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不经常,在涉及自身贴身利益方面,不能顾大局、识大体,个别党员参与赌博、邪教等违法活动,加之党建经费不足、办公条件差、党组织运行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村级无钱办事、无力帮困,农村党支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不高,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强。部分农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党建制度落实不经常,党组织议事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度不高,导致党组织的凝聚力下降,对优秀的青年人吸引力不够。

4.宣传教育手段单一。农民对入党的认识不到位,入党是一个人积极追求进步的表现,一个思想上认识不到入党意义的人不会主动申请入党,更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然而,在具有自利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以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普遍偏低,一般以能否获得“实惠”为标准,有“好处”就干。在农村,入党不仅没有多少“实惠”,而且还要缴纳党费和多做奉献,接受党章党规的约束和党员的监督。因此,很多人怕麻烦不愿入党,部分党员甚至视党费为经济负担。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重拳出击,强力反腐,一大批贪官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各种自媒体朋友圈快速传播发酵,致使不少群众往往把腐败现象扩大化,把个别党员干部腐败等同于党组织腐败,群众中的不正确认识和媒体不客观的舆论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组织的吸引力。

5.思想教育引导不力。平时不注重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使农民对党的认识不足,入党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看到身边的党员每天和自己一样劳动、生活,党员和非党员没什么区别,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群众,因而他们认为入党不入党都一样;有的认为自己既不想当兵也不想当干部,入党没有用;有的则认为入党后受到纪律约束多,嫌麻烦,影响致富,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敬老孝亲、易风移俗等方面还要当模范等。有的党组织只片面重强调党员的责任、义务及作用的发挥,而不关心党员的致富、学习、困难等权益,使农民青年感到入党吃亏、受约束,不愿意申请入党。

6.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部分村级党组织党务主办人员对发展党员业务流程不够熟悉,不善于或不懂得具体程序要求,致使发展程序不够规范;有的没有做好党务公开工作,发展党员暗箱操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农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着代写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材料抄袭、培养联系人缺乏跟踪考察、发展材料不全和程序紊乱等现象,以致入党对象对入党工作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感觉不到入党的严肃性,缺乏光荣感,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

三、农村党员老龄化的对策

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的形成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寒。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始终把加大发展农村青年,特别是35岁以下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作为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在调研期间所见、所闻,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依然严重,必须总结经验,创新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1.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握紧“十指拳”。一是市县乡要持续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及支委委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邀请专家辅导等多种方式,增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委员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掌握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储备基本党务知识、亲自上手谋划指导,制定党员发展规划,不遗余力抓好落实。二是村党支部要认真开展好“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工作法、7+X主题党日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支部活动吸引力,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发挥示范作用,打造一支肯奉献、能干事、讲团结、作风优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三是落实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五星先锋党员评选等党员帮带机制,每名党员至少联系帮带一户贫困户、落实一项帮扶措施、参与一项村内公益活动,让党旗飘起来、让党徽亮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村党支部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2.开展扎实排查摸底,绘制“作战图”。一是乡镇党委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发展党员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党务干部对所属村党支部近三年以来发展党员工作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准确掌握青年思想状况、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发展党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形成简要调研报告。二是乡镇党委要对近三年来未发展农民党员的村、近五年来未发展青年农民党员的村进行重点排查,通过村党组织开展自查、走访老党员、村老骨干、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入户掌握实情,把准问题症结,为制定发展党员工作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乡镇党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党建办审核把关,安排各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实际及青年党员思想现状,通过召开支委会议推、党员大会选、村民会议提等方式,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明确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制定培养发展时间表、确定培养帮带联系人,并由乡镇党建办跟踪督办,力争在规定时限内发展党员“销号”“破白”。

3.积极做好宣传引导,点亮“指向灯”。一是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作用,全面激活宣传载体,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通过党员微信交流群、党建微信公众号、党员“掌中宝”、乡村大喇叭等各种宣传载体,大张旗鼓宣传党的好政策和“三个带头人”先进事迹,让广大青年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激发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二是做足用活“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培训教育大课堂。市委组织部加强对各县、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督察指导,充分发挥阵地规范、师资齐全、方式灵活、群众喜爱自生优势,对农村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组织开展理想信念和党课党性教育,讲解党和国家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决心,不断增进农村青年对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情感认同,让他们从心里面感激党、拥护党,提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主动性。三是县乡党委依托产业实训基地,大力开展以劳务经济、管园务果、第三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能培训班,引导农村青年学技术强能力,把青年凝聚在产业链上,帮扶支持农村青年成长为产业发展带头人、致富能手,从党的产业发展政策中受益,从而深化他们对党的思想认同,使青年农民向党看齐的信念更加坚决、愿望更加强烈。

4.拓宽识人用人视野,建好“蓄水池”。一是“引凤归巢”。村党支部要把外出务工流动人员作为重点,通过电话、微信等加强沟通联系,对于思想进步、素质优秀、成绩明显的农村青年,要动员其返乡发展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协调各方关系,派人做好培养。对于一时难以返乡发展的,可先征求本人意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委托流入地党支部代为培养,确定专人定向培养,特别是在春节、暑期等假日集中返乡期间,要指定支委委员、老党员与其交流谈心,提升他们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挖掘潜力”。加大在农村留守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由原来的被动“等”转变为现在的主动“联”,村党支部对党员群众反响好、个人综合素质高、产业发展意识强的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指派支委委员上门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动员其提交入党申请书,最大程度的把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都凝聚起来、纳入培养范围,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队伍稳定、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储备人才、打下基础。

5.规范发展党员程序,严把“入口关”。一是提名实行“双推制”,即先由群众推荐,再由党员推荐把好入党第一关,把群众和党员都认为动机端正、思想过关、作风正派的农村青年纳入重点培养的队伍中来。二是过程实行“公示制”,对凡是准备发展的农村青年通过党务公开栏、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将其基本情况、入党思想认识、个人优缺点等毫无保留地交给老百姓和党员共同评议,“消毒”、“过筛”。三是结果实行“预审制”,乡镇党委对于通过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拟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培养的,全部落实预审机制,通过网络征求综治、公安、工商、文明办等单位意见,综合考察其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现实表现等方面,对于有违纪违法、失诚失信、道德低俗等不良行为和思想的,一律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从源头上净化发展党员环境,严把“入口关”。

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活动 第6篇

鹤峰县实验中学 ×××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如果教师得不到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育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快慢。当下教师队伍整体老化已成为普遍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受教师编制过紧等方面的影响,我县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新进教师较少,青、老年教师脱钩,青黄不接,教师年龄逐步增大,出现一线教师困难等一系列情况。使得教师年龄结构逐渐成为制约我校更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使得教师年龄老化问题成为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的问题。

学校背景

鹤峰县实验中学地处容美城区的清道光鹤鸣书院旧址,南倚葱茏的八峰山,北临碧绿的溇水河,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创办于1978年9月,时称城关中学。1994年8月划为县直学校,易名为容美中学。2001年12月更名为鹤峰县实验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6046平方米,现有在职教职工94人,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324人。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州级科普学校、体育传统学校、省级校本研究试点学校,并先后被授予州级“五四二”工程示范学校,省安全文明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教师现状

近几年虽充实了部分年轻教师,但青、老年教师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仍不尽人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遇到与新课改相冲突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急需更新,教师们的专业素质亟需提升。2012年11月份,我对我校教师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在走访、调查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

目前全校有在职教职工94人,取得副高职称的23人(其中9人在后勤服务岗位,14人上一线),中学一级教师61人。在学校现有的94名教师中,上一线教师74人,其中年龄最长者59岁,后勤服务类教师20人,其中年龄最长者59岁。这种年龄结构的情况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50岁以上26人,占27.7%,40——49岁47人,占50%,30——39岁,18人,占19.1%,30岁以下的仅 3人,其中年龄最小者28岁,只占0.03%。

2、学识水平较低:50周岁以上老教师中,本科毕业的教师只有9人,专科14人,中专2人,高中1人。40——49:本科毕业的27,专科19人,中专1人。其中有部分教师主要是任教后通过自修、函授等形式获得的合格学历。这些文凭的“含金量”不容乐观。这就造成了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的问题,更是由于日常忙于教学和生计,多数教师缺乏自学习惯,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广存在着不理解、不适应现象。

老龄教师心态问题:老年教师年轻时候,是学校发展的骨干、功臣,年老后应成为学校发展的财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学校取得更大的成就。当我们的老年教师还是民师的时候,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转正”,充电忙,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和青春。转正后,充电忙,忙职称。一旦工作转正了,职称“封顶”了,没有后顾之忧了,又巴不得尽快“内退”。用流行的话说就是“在单位养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身心累。一是工作累,老年教师有的每周多达十多节课,再加上一些隐性课时,例如:监考,批改作业,值周等等,工作量过重。二是学习累。老年教师除了参与一些教学比赛、技能考核,继续教育培训等,还要进行必要的政治学习,教学反思,培优辅差记录撰写,访万家等等,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年教师来说,有些力不从心,而学校主管部门则用同样的量化标准来量化青、老年教师的德能勤绩,从一定程度上导致老年教师的心态不平衡。

(二)工作难。一是家长要求高。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家中的独生子女进入初中求学,学生们从小在家中受到父母、祖辈们的偏爱娇宠,学生门很难形成良好的独立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使得很多学生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使得学生依赖性增强,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使得老教师在授教时觉得力不从心。二是“老腔不随时调”。老年教师自知教学手段落后,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校园中的广泛使用,很多老教师受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觉得越改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会教了。很多年老的教师,由于接受电脑知识比较晚,还要受到自身视力,肢体的影响,有的年老教师连基本的课件下载,修改、播放都有一

定的困难,使得这批年老教师不能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课堂教育资源。三是学生比老师“能”了。信息社会信息爆炸,学生比老师懂得多,老师把不准学生的脉。学生说英语年老的教师听不懂,学生玩电脑年老的教师不精通,学生说普通话年老的教师还不是很会,等等,虽然老教师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但相对于学生门来说,这些进步都太小了,这些都或多或少的给年老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思想“滑”。一是年龄未老,心态先衰。除了进行日常的课堂教学以外,其他工作,就别再指望他们了。二是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在教研活动中态度往往比较消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都认为急需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做到经常性自主学习的人员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进行自主学习,其主要的途径是备课,查阅相关的资料等进行相关的学习。

(四)积极性差。经过调查、走访。初步证实我校有12位教师(副高6人,中级6人,均为40岁以上)工资福利待遇没有与其相应的职称挂钩,使得此批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上一篇:扔鸡蛋的启示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大四的学习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