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的特征

2024-07-12

优秀论文的特征(精选8篇)

优秀论文的特征 第1篇

漆画作为绘画艺术立足于今日画坛,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共性是都存在着“大美”的绘画价值。漆画的创作题材也是广泛的,壮丽河山、花鸟鱼虫、人物、静物、历史神话、现实生活,无一不是漆画表现的天地。在一切材质与技法都从属于现代艺术精神的前提下,现代漆画有着独特的美学品格,独特的质料价值。在创作实践中,技艺体现着时代性、开放性、自由性,尊重质料价值并合理运用技艺以求达到纯粹的艺术境界是画者的追求。画漆画感觉会比画其他画种更加直接,因为漆画有很多硬质材料可用。从物性上讲,其它画种的色彩可以说是模拟性的,如表现金色用的是黄色。

而漆画本身是物态的,是直接的表现,如表现金色可以用金箔;白色可以用蛋壳、银色、银箔;透明色可以在银浆上着色从而得到利用金属质地的直接光线反射的颜色等等。漆画表现美学感受的直接性与意志结合得更紧密,所谓意志指的是自然的意志,比如花的香味,这与人工仿造的香精的香味是截然不同的。相对于其它画种而言,漆画本身语言的物的直接到场更具说服力,更深刻。可见漆画是借物料的本体性,而不借助其他人工的拟物性。漆画的精彩正基于此。

漆画创造的画面是透气的,整个气息是由内到外的,犹如自然本体的内在价值展现。漆画的优势在于回到物性上,更尊重物性本身的美。在历史的积淀中,现代漆画发展的任务确实艰巨。在当下“大美”的引领下,质料应该在现代漆画中扮演配角,为纯粹的绘画情境服务,即是现代漆画表现中艺术精神的全面自由自在。我们更要尊重材料的物性特征,不仅因为物性是最古老、最原始、最新进的价值和生发可能的价值,更因为这些硬质材料与漆画内在绘画性相结合能碰撞出更炫目多彩的火花。漆画独特的材质技法作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它呈现着艺术独特的风貌和特征,这种独特性为艺术的存在确立了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为艺术的终极目标——即物我两忘的艺术表现、艺术精神的彰显。

现代漆画的偶发性是掌控画面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偶发性因素会对画面整体产生作用,所以,要在宏观的意境基本得到预期实现的同时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随处都隐藏着偶发的美学价值,天人合一的状态是漆画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蛋壳可以砸出偶然的弦外之音,研磨时可以磨出言外之意。尊重偶然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作品来言无疑是上天最好的赏赐。比如说:打磨时磨多磨少、研磨部位不同,最终所产生的画面效果绝非一样。漆画创作需要更高的美学能力指引,这与国画的写意和水彩画有些相似,现代漆画的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漆画是人工和天工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给漆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的同时,也让创作者难以捉摸漆画的特性与最终完成效果。从开始漆画的制作一直到完成都是在很高的美学能力的指引下边走边看,依据每一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判断的幸福感、疑虑感、担忧感等复杂的心态伴随着创作的全过程,但也正是这不可预见性使得漆画有着独特的魅力。

现代漆画是具有“现代性”的绘画形式。现代漆画有着独特的物性特征和偶发性价值,可以从立体、抽象、写实等多元化方向得以展现。现代漆画创作是充满发展前景的。虽然说现代漆画是个新兴画种,但它一直是在未知领域里执着地探索,寻找更开拓的发展空间。现代漆画的出路应在于创新,创新除了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还要与观赏者达成心灵沟通,从艺术内涵的深度上进行挖掘。现代漆画的道路还很长,虽难在“无前人之路”,但同时给予我们开阔的治学空间;虽繁在拥有材料的多种表现,但同时给予我们灵活利用画稿的表现可能,其发展空间无限宽阔。

优秀论文的特征 第2篇

一、从劳动者角度来看

1、简单明了、便于核算

2、工资差别是职工所认同的3、同工同酬、同绩效同酬

4、至少能保证基本生活

5、对企业未来有安定感,能调动积极性

二、从企业角度看

1、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发挥员工的劳动能力

3、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

优秀论文的特征 第3篇

关键词:人格,心理品质,优秀教师,教育机智

1 人格的基本涵义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是各种稳定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具体有:以诚实、勤劳、忠实、可靠、负责为表现的品格特征;以身体健康,仪表端正、态度大方为表现的体格特征;以思考严密、富有创造能力为表现的思想特征;以待人和蔼、谦虚,为人乐观、愉快、活泼、富有合作精神为表现的态度特征等,这些特征就是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着许多与众相同的,也包括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应具有一些共性的人格特征。

2 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

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师自己首先应具备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优秀教师更应如此。所谓优良的人格特征具体包括:

2.1 行为动机和目标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主要表现为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等。一个好教师必须是既爱教育事业又爱学生的典范。爱教育事业,表现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事业心以及把爱集中倾注在学生身上。优秀教师把从事教育事业看成是一种使命,能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信念,这种信念促使他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能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工作心境;对学生的爱,首先为了学生在精神和智力的成长上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教师应该毫无的贡献自己的精力和知识;其次,对学生的爱要慈祥、要温暖;第三,教师从个人出发也要热爱学习,用心钻研业务,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学识展示给学生,才能起表率作用,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

2.2 兴趣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表现为善于捕捉新信息,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识,能够倾听不同意见,同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热衷于社交活动,能适当地自我表现,即在各方面显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秀教师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应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热爱教育工作,对自己学生的发展富有责任心,这些也促使教师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寻求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更积极地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认真细致且充满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当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会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并力争做出成绩。这种兴趣也促使教师更积极地去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仔细认真地、充满热情地去从事教育工作。

2.3 情绪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豁达、容人、幽默、坦直、随和、情绪平静不易波动。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因欣喜而手舞足蹈,不因忧愁而愁眉苦脸,不因惧怕和震惊而手足无措、目瞪口呆,也不因疾病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信赖教师,这就是所谓的“言教不如身教”。

2.4 意志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深思、慎独、果断、自制、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失败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的的新途径,即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教师的当机立断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果断的意志。教师的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教师的沉着、自制、耐心和行为一贯的坚持性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品质。教师意志的自制力,是自己能够掌握或支配行动的能力。自制力表现在强制自己去做应做而不想做的事,强制自己不做想做而不应做的事;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情感、激情状态与冲动行为;表现在坚持不懈地了解和教育学生;也表现在对学生所提要求的严格、明确和不断地督促与检查上。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不足,常常具有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要求,因为他们面对时间最长、交流最多的就是老师,因此他们经常评价老师的意志品质,希望能在老师身上找到学习的好品质。因此,老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且也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基本品质。可以说,教师意志方面的心理品质更深刻地影响学生。意志对任何事业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2.5 道德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师本身只有具备优良的品质(如:德才兼备、诚实、勤奋、坚持原则、廉洁从教、公正公平、追求平等以及具有奉献精神等)才能在伦理道德上辨别是非善恶,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道德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是从师立教的前提,也是教师从教全过程中道德健康发展的保证,它不仅决定教师的道德取向,还影响学生及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

常言道“无德无以培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德无才教育不好学生,有才无德教坏学生,无德无才祸害学生,为了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廉洁是教师育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教师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都不应当贪及学生和家长的钱物、不贪占公共和他人的钱物、不沾染社会上的恶习(如:贪、贿、欲等),始终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就是以行廉操法为原则的廉洁从教。当一个教师世俗势利时,不仅一切说教都会显得虚伪空洞苍白无力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鄙视;当一个教师收受礼物时,不仅让教师清廉的形象大打折扣,也容易让学生沾染请客送礼的不良社会风气。因此,只有教师自身廉洁,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格。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学生性别、民族、智能差异、家庭状况、学生家长对自己的感情差别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法规对教师的重要要求,它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应该装着公平和公正。

2.6 能力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老师应该具有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如:认知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开拓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敏感和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是了解学生和正确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心理品质。教师的教育机智是这种心理品质的表现。教育机智是与教师的智力、教育能力密切联系的,同时还与教师的教育技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教师所独有的心理品质。教育机智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的教育机制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或者是吸取的教训。为了更好的解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教师应当努力参加更多的教育实践并且要善于总结。如果老师缺乏这种应对能力或者参加实践的能力就,就无法胜任教育工作,至少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优秀教师的思维应具有创造力,一是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知识与智力水平,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用学生听得懂而颇有吸引力的语言,创造性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二是在教育工作上,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是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教学经验,不仅不能够生搬硬套还要进行分析有批判的接受,要取长补短,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因循守旧。四是教师思维的创造力还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造发明奠定基础。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关键条件。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内容具体并且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等,除此之外,优秀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就是善于明确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话具有幽默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鞭策自己按要求去行动。

为了保证教育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优秀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这些组织能力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组织能力一般表现在组织教材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良好的班集体的能力、组织活动(各种文娱、体育、劳动活动)的能力以及组织教师集体(如教研组)的能力上。这些组织能力是在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基础上,有较多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的情况下形成的。

那么,优秀教师的上述优良人格特征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呢?

3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起决定作用

首先,学生健康人性的形成于教师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老师,因此,老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学校的风气、风尚和教育方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外,教学的实施者老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历史上很多卓越有成就的的杰出人物如:蔡元培、于右任的老师马相伯等,都曾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受益于他们的老师。

人的个性的形成一方面从先天遗传获得了形成各种心理特征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制约于后天的环境。教师的人格正是作为一种后天环境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有人把个性看作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也为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提供了依据。小说、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有时能激起个体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引起人的模仿的意向,从而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教师也应以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其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个性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并且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如果老师拥有关爱的眼神、热情友善的举止,那么学生也会跟老师产生亲近,师生感情融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强调教师必须“身正”。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最后,教师的人格还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并且这种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师生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等,这种感情和交流时互相的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质量效果深受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自身的作风和意志品质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关心、评价和期望。如果教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给学生授课,就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还能够与学生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感情,这些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对教学成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总结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道德、能力等各种特征的总和,教师的人格气质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优秀教师具有优良人格特征,因此形成很高的威望和信誉即威信,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塑造优良的人格,以自己优秀品质的总和去影响学生,更好地胜任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论文化的大众媒介化特征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大众媒介化;特征;文化传播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播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协调功能和创新功能。文化的传播功能是文化首要的及基本的功能,即记录、存储、加工和传承社会信息,文化的其他功能都能在这一个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化如果没有交流与传播,文化将如一滩“死水”一般,不会葆有生机和活力,最终都将消亡,传播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①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介,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通过书籍、报纸、广播、影视、网络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文化,当代文化的媒介化特征愈益显著。

一、大众媒介化:文化的当代特征

对于文化,人们似乎觉得它包罗万象,关于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长期以来都是争讼纷纭。在19世纪末,文化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②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认为文化是艺术及艺术活动,是“生活方式”的符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在文化研究领域,目前基本能够达成一致的文化概念,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行为、言语,以及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一个复杂的整体,具有继承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

③文化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民族、地域的不同)便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总是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符号,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为文化的符号,不同的符号之间会进行互换或组合产生新的符号,在这种互换或组合中都离不开传播,可知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传播,没有传播,文化将随文化持有者的死亡而消失。没有传播,也不会有文化的增值、同化、重构和创造,而文化要实现传播则需要一定条件,否则便无法实现,在所需的一定条件中,媒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化因媒介而得到传播,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共享,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不同的传播媒介对文化也有着较大影响。传播媒介经历了各种变化和演进,从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文化传播媒介从过去的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到今天的电子传播阶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以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产生和普及,人们获取知识、文化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今天的文化传播虽然也有运用人际口耳相传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大众媒介即时、准确、清晰的进行传播,人际口耳相传的社会辐射力和包容性已远远逊色于大众媒介传播,经过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似乎已逐渐成为主流。不管文化的大小、种类,几乎都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来达到传播效果的。随着光纤通讯、卫星传播、互联网络等传播尖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更是不断的突破国家、民族、区域的自然阻碍,使得当代文化大众媒介化的特征愈益突显。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手机网民数达到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④新兴媒介的产生,使我们更方便、快捷的了解世界及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同时传承、创新我们的文化。正由于它的方便、快捷,我们才频繁的使用它,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使文化得到更快的传播,我们现在步入的自媒体时代更是方便快捷。“自媒体就是一种即时传播方式,在该种传播方式下,民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自由地分享亲身经历的事件或看法”。⑤人们就是通过这些大众媒介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我们玩游戏、刷微博、聊微信,拥有各种交流和娱乐方式,在交流和娱乐中能接收到文化的传递。显然,大众媒介改变了我们生活及文化传播方式,大众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客观存在的。

二、大众媒介与文化当代传播

大众媒介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当代大众媒介是随着声像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产生而全面问世的。从最广义上来说,大众媒介为信息提供正常的交流渠道,并运用相对先进的技术生产和传播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在文化和技术方面是切实可行的,得到社会赞同,并符合多数人的需要。从狭义上来说,大众媒介主要是指面向公众的印刷品、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信息的介质。

1.大众媒介对当代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给我们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整个生活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众媒介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的正面功能,”⑥大众媒介有效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改变了文化传播。主要表现为:

(1)大众媒介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以前人们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口头传播的重要性虽是无可替代的,但它受到难以扩大传播规模和信息失真的困扰。文字传播虽然把人们带入到了文明时代,但刀刻、书写耗时费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记载、复制信息的速度和规模。这样的文化传播效率和速度,使得人们渴望有速度更快、更有效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则克服了以上困扰,大众媒介以最快的速度将文化传播至最广的范围,使人们即时有效的了解和分享到文化。

(2)大众媒介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在过去的社会里,人们获得文化主要是通过群体参与获得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文化传播不仅跨越时间和空间,还跨越了各种社会共同体。人们获得某一种文化信息,并不只是在一个共同体内部传播,或者由一个共同体传播到另一个共同体,而是许许多多的共同体同时获得同一的文化信息,由原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多点辐射、相互影响的传播方式。大众媒介打破了文化的传播范围的狭窄与封闭的特点,大众媒介把彼此封闭孤立的群体联结在一起,特别是互联网的作用,它缩短了整个世界的时空距离,使人们有机会和条件分享世界的不同文化,从而发展自己的文化。

nlc202309012022

(3)大众媒介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内容。在过去的社会里,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经验知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习俗文化和观念。而在现代的社会里,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化内容则非常丰富和广泛。除了有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传递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鲜事物和现象以外,大众传播媒介还传播科技和艺术等各种知识,还及时的向人们发出关于自然灾害、军事威胁、政治动乱等方面的警报,以此来引起人们对事情变化状况的重视,从而及时的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大众传播媒介还组织传播有关的经济信息、市场动态、交通情况、科技知识和艺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使之满足各个社会组织和个人正常的信息需要。人们每天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使用网络等方式运用大众媒介,人们从中获取的文化信息量可谓是多之又多。

2.大众媒介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说明了大众媒介对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后,我们还应看到大众媒介给文化传播带来的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在大众媒介的高速、高效的传播下,文化的变质及非真实性。大众媒介虽然以高速的方式将文化进行传播,但有些只注重信息数量不注重质量的传播方式,人们不得不质疑它的真实性,大众媒介向人们传递的信息是经过媒介取舍、加工、转述过的信息,而不是最原始的,如我们在报纸、电视、网络中看见的新闻,新闻的本身或许并不是报道中所述,一些商家为谋取利益而将文化信息夸张化,利用各种手段对文化信息进行加工与炒作,同时也致使恶意炒作、低俗之风在大众媒介中盛行,这必然使文化信息内容变质,缺失了真实性和可信度,以至于人们在面对众多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消息时,无法辨别文化信息内容的真假,人们易受虚假文化信息的影响。

(2)大众媒介改变文化传播方式的同时带来的文化衰退。大众媒介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文化,虽然促进了文化传播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但同时也使得人们心理从众趋向更加明显,大众媒介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一些具有明显的娱乐性、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大众文化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得以迅速发展。许多电视节目、电影、杂志和部分书籍以消遣为目的,传播一些没有较大价值意义与深度,但又符合多数人口味的文化,由于人们的感官容易受浅薄的、低俗的信息内容所吸引。在这种吸引下,人们会被大众媒介所影响和控制,判断能力就会有所降低。这些只注重娱乐性、迎合大众口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大众文化传播,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3)大众媒介丰富文化传播内容带来的色情、暴力等不良影响。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电视、电影走进我们的生活,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大量音像制品里带进了相当多的暴力及色情片段,出现了大量易诱发偏离社会轨道的镜头,开始污染我们的屏幕和受众。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跨国界传播已无阻碍,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这些都可能成为模仿的对象,如美国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发现,电视、电影中的吸烟者对青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电影中出现众多的抽烟镜头,许多青年人通过电影认为,吸烟不仅无害,还是一种很“酷”的行为,这些意识的构建和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受大众媒介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所影响。由此可知,大众媒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也同时带给人们许多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面对大众媒介迅猛发展、不可缺失的今天,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管理,以便促进文化更好的传播。

三、大众媒介时代下文化功能发挥的路径

在信息时代里,大众媒介无处不在。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使人们能同时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在享受这大众传播媒介的便捷时,我们也应思考文化因大众媒介的主观化、复制性的转述,使原本文化变质,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文化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及我们生活的反映,文化同时也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如果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都是一些虚假性、纯娱乐性、商业性、色情、暴力的文化信息,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甚至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我们应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但并不是放之不管,对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进行加以引导和规范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承认大众媒介及文化大众媒介化的原则下,人们怎样克服大众媒介人为的消极影响,更好的将文化进行传播,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这便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大众媒介时代里,人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使文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1)加强对传播者的积极有效引导,实现传播者的自我约束。“传播者是大众媒介传播行为的直接发起人,只有加强对传播者的约束才有可能使媒介被运用于促进受众人性化需求的满足,而不是让受众反受媒介误导和控制。”⑦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对传播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制,并加强对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传播者的整体素质,以实现传播者的自我约束力,使大众媒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文化的发展。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大众媒介的机制化管理。就一般而言,各国政府均通过大众传媒向人民传播灌输国家基本的价值观,传播主流文化。但由于一些商家为达到某种经济效益,传播一些纯娱乐性和庸俗行的文化,使大众媒介成为从业者谋取利益的工具,面对这种状况,除了保持自身的批判与选择能力以外,加强政府对大众媒介的机制化管理也是必要的。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明确界限,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性监督管理,以提高对大众媒介的机制化管理,促进大众传播媒介在自由界限或范围内传播健康、适度的文化。

(3)制定合理的经济文化政策,大力支持主流文化的传播。面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不同文化信息带来的不同影响,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大众媒介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传播社会及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及进步思想文化。提倡具有批判性、科学性、思考性和健康向上的文化信息内容的产生与传播,并对此类文化信息的产生与传播给予政策和税收上的保护和扶持,而对低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则应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限制或处罚。大众媒介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推动力,文化已呈现出媒介化的趋势,大众媒介对文化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管理大众媒介对文化的传播,以促使大众媒介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效的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7页.

[2]韦森著.《文化与制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9页.

[3]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5页.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谢楠,施小明.从大众媒体到自媒体——危机传播阵地的嬗变[J].法制与社会,2014年06期.

[6]王宇.《大众媒介导论》,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9,第22-26页.

[7]张香萍,大众媒介对受众的控制及反思[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4卷,第5期.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文化的大众媒介化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0231018).

优秀教案的特征 第5篇

优秀教案的特征

优秀教案的特征 近日读了一本关于如何写一份好的教案的书,很有感触,我归纳了一下,一份好的教案大至有以下几点特征。 1、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应比较全面,不但要有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目的,还要有品德、情感方面的目的。 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反映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及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有重点难点分析。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实际教学中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采取合适策略解决关键问题,以确保教学质量。 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明显表现出程序性、阶段性、操作性的特点,即规划出了非常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这可保证教学实践有序而扎实地进行。 5、有专门的板书设计。教案中板书设计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案中留出专门地方列示板书设计,二是在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显示中以加注方式表明为板书。

民间音乐的特征论文 第6篇

内容摘要: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风格鲜明,喜闻乐见。本文就民间音乐的创作、传承过程,艺术风格的地域性、质朴性、即兴性,古文化的积淀性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民间音乐 特征 博大精深

民间音乐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纵观历史,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大系平行发展。一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类是职业艺术家和音乐院校的艺术,这是由前者派生出来的。前者是从历史文化开始的群体艺术,后者是职业艺术创造的个体艺术。民间音乐贯穿于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和人民的生产劳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可以说民间音乐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而不只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烘托婚丧嫁娶的“奢侈摆设”。它可以美化环境,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音乐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历史上,我国各地不少妇女都能随口唱几句《绣荷包》《编花篮》《摇篮曲》;搬运、装卸的人都不时地发出劳动的号子;不论城镇市民还是商贩、学生都能来几句时尚小调等等。至今,我国有不少民族还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当小孩长大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向老人学唱歌,不会唱歌便被认为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在有些地区、有些民族过去甚至将是否善于唱歌作为选择配偶的条件之一。不少民族不仅在平时有唱歌的习惯,而且还有自己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侗族的‘坐妹’、蒙古族的‘敖包会’、回族的‘花儿’、瑶族的‘放浪’、仫佬族的‘走坡’等。每逢会期,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就聚在一起,高歌低吟,纵情表达他们之间的爱情和对幸福的向往。”①由此,我们认为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和精神食粮。

中国民间音乐,如同黄河长江一样,虽流经数千载,尽管沿途又纳入了多少川流,但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就像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民间文化具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种不朽性,由于它们得以在人的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后依然存在。”以下就本文提出的民间音乐的特征进行论述。

一、 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与传承过程的口头性

前面已说人类艺术以两大系平行发展。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它们是各不相同的。“在历代文人创作或现代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中,一般来说,其创作过程是作曲家个人单独进行的。但民间音乐却不同,它的创作过程是个人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个人的创作活动完全为集体所淹没。它们有的是在集体场合中许多人的即兴创作。如许多人在一起扛木头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动作,其中有一人领头唱起了劳动的呼声,其余人跟着应和,如此一呼一应循环往复所形成的扛木号子,就凝聚着参加扛木劳动的所有人的音乐创作。”②劳动号子如此,山歌、小调也是这样,不论在民间音乐的哪种类别里都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应该说民间音乐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流传过程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创作的过程即是流传的过程,流传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过去由于劳动人民不可能真正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传承。甚至在有了文字记载之后,仍保持着它的口头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音乐具有重视和谐、提倡神形兼备、突出意境等审美特征,用书面文字传承的方式,也较难准确表现民间音乐精、深、博、大的内涵,而灵活便捷、形象生动的口头传承形式就成为至今常见的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艺术风格的地域性

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家有一方文化。人的体质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人的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许多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感受到的现象看,这样的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而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我们音乐的范畴更近了。通过这些罗列,是要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时时刻刻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民间音乐创作的源泉,民间音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所在。所以,我们从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就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古人论乐,早有所谓“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之说(见阮籍《论乐》),并有“秦声、楚调、吴歙、蔡讴”之分:“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词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词情多。北气宜粗,南气易弱。”(见明・王骥德著《曲律》卷一)试以西北民歌《红军哥哥回来了》与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一比较,《红军哥哥回来了》的旋律高亢,以四度音程跳进为特征,这与西北人民生活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他们在唱歌或唤人多需“隔山跨塬”,所以习惯采用粗犷的语言和高亢的音调。而山清水秀风光迷人的江南,语言和音乐要柔和得多,江苏等地的方言也被称为“吴侬软语”。具有江南柔腔韵味的《茉莉花》,就充分体现了“吴音”的委婉。除民歌之外,在民间音乐中,几乎所有说唱的曲种、戏曲的剧种都冠以地区的名称,如说唱曲种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山东琴书等;戏曲剧种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等。在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中,讲究字正腔圆,原汁原味。它不仅受到当地人们的喜欢,而且也为其他地区的群众所接受。人们所欢迎的正是那种浓郁地方特色的东西。

三、民间音乐的质朴性、即兴性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以及审美情趣。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虽然在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质朴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它没有浮华之习,也没有装腔作势。由于生活的贫困,政治地位的低下,他们只能用廉价的材料制造使用的生活用品,包括音乐艺术在内。在艰苦而繁重的劳动之余,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美化自己的环境和生活,用他们自己创作的音乐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幸福的渴望及对未来的向往。民间音乐是质朴的、纯真的。

在我国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甚至是传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即兴性。即兴性是指在世代相袭的传承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唱、奏者,将现成的民间音乐作为蓝本,按个人的需要进行润腔润字、迟疾顿挫的灵感式的调整。如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谱仅是基本的框架,演奏者之间的熟道及彼此间的默契,使得他们不拘泥于谱面上的音符,而是瞬间的心有所感、指有所发,奏出的谱外妙音。如此指上生花令听众拍手叫好,赞不绝口。民间音乐这样的唱、奏及传承形式至今还在广泛沿用。

四、古文化的积淀性

民间音乐中的古文化积淀是极其广泛的.学术领域。近年来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工作也正在展开并逐步深入。

1.远古时期的乐器。在现存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中,关于远古时期的乐器里,较有影响的是石磬、土鼓和陶埙等。如先秦典籍《尚书・益稷》中记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的就是远古先民敲击石头,化装成野兽又歌又舞的祭祀场面。而近些年在山西夏县发掘出土了至今年代最早的“石磬”,通过将其悬挂起来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测音结果表明其音高为升C。古代又称其为“鸣球”。另外,就有关此类敲击乐器在《礼记・明堂位》也有记载:“土鼓、篑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等等。而远古时期的吹乐器尤以埙为代表。一般多为陶制品,故又称陶埙。从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众多陶埙的测音结果来看,陶埙的绝对音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这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音阶形式。从大量出土的乐器和文献资料来看,形形色色的古代乐器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2.华夏歌舞的典范。大约7000多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进入畜牧业和农业文明。原始歌舞随之有了新内容。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录的集体歌舞中出现了三人手拿牛尾、边跳边唱的情景。以后又发展成八种歌舞,其中《奋五谷》《逐草木》《敬天常》《依地德》这些歌舞都是表现先民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强烈愿望。音乐艺术在那时还处于萌芽状态,歌、舞、乐三者之间仍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依赖性,都不足以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因此,先民们常用“乐舞”来表示对帝王功德的赞颂、部落图腾的崇拜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所形成的华夏乐舞很多,最具代表的当属“六代”乐舞。所谓“六代”乐舞,亦称“六代”之乐,简称“六乐”。它们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周朝时的《大武》。这些乐舞对歌词、曲调、音律、动作、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考古发现,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歌唱者与乐队的排列对音响效果的影响。即表演时,把唱歌的演员和乐队中音量最小的乐器瑟放在距听众的最近处,音量较大的管乐排在稍远一些,音量最大的打击乐器如鼓、磬等放在更远的地方。按这样的层次排列,体现了人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懂得根据音响学来依次排列演员与乐队的位置了。约在公元前5,孔子根据在齐国所见《大武》的演出情景,作了他著名的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此引发了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评论标准,这也可能是华夏先民确立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文艺批评标准。

3.震惊中外的编钟。1978年,在我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出土的大批古乐器,震惊了我国的考古界和音乐界,也震惊了世界上的同行。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数量之多,设计、制作工艺之精巧,都是十分罕见的。在出土的所有乐器里,编钟、磬是最精美的也是价值最大的。特别是在钟架子上悬挂了2400多年的编钟,全套共65件 ,总重2567公斤,分三层八组悬挂。每个编钟都能发出双音,其音质纯正清晰,总音域达五个半八度,几乎包括了一架钢琴的整个音域。在约占三个八度的中部音区,由于有三套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不但12个半音俱全,还可随意旋宫转调,演奏现代复杂的多声部乐曲。另外,在钟体上还刻有铭文,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楚、齐等国各种音律及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情况。这些出土的发掘,证明了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及音律学科达到的高度,它对于传统乐律史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曾侯音乐宝库的发掘,大批古乐器的出土,是中华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由于其本身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同时又有着几千年的不断提高发展的文明历史积累,形成了它与职业艺术家和专业音乐院校艺术的不同。今天我们研究民间音乐,首先应对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解、学习和掌握。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这样说,民间音乐不但是了解中华民族的窗口,也是反映华夏文化的一面镜子。

注释:

①《民族音乐概论》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第9页

②《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5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音乐概述》肖常纬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曲艺音乐概论》于林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中国民歌》周青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优秀班集体的特征 第7篇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在集体的健康舆论影响下,在良好班风与人际关系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不仅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集体主义思想,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要、交往需要,使学生有归属感;通过班集体,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爱好、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一、健康向上的班风导引我们前进

良好的班风来自于严格的班级制度。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人人明白班级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不足之处,组织学生制定班级公约,在班容班貌、清洁卫生、公共财物、两操劳动、课堂纪律等方面都作明确的规定,及时和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构建教育的立交桥。对行为习惯优秀的学生和为班级建设献计出策的家长大张旗鼓的表扬,颁发喜报,树立典型和榜样。

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推动我们发展

我们有强烈的集体观念,有浓厚的班级情感,有坚强的集体核心,有自己的班级特色。班干部和课代表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大家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班级事务井井有条。在管理班级工作中,不断培养班干部自己学会管理班级。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有“珍爱生命”、“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诚信为本”、“学习为第一要务”、“不学礼,无以立”、“谦恭为怀”等,由班干部主持,总结一周来的班级情况,存在的得与失。教师趁机抓住典型来教育大家。这样充分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激活了他们的主动性,如班级有劳动任务,他们能积极带头;班级出现一些偶发事件,他们能反馈、制止。这样,班干部心中有同学、有集体,他们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兴我荣,班落我耻,以班为家,荣辱与共”的观念,牢牢地刻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三、自主管理的实施激励我们创新

只有让学生在集体中充当合适满意的角色,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学生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班级体才能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永无止境地进取心催促我们奋进

优秀论文的特征 第8篇

工业经济时代文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企业文化虽然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但其通常隐含在成员思维模式的假设中,是被成员无意识地普遍认可的。他们的行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导向、行为激励和行为协调三个方面。在竞争环境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好的企业文化始终激励着员工为企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

具有上述功能的文化管理在工业经济中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在对日美企业经营方式以及美国不同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美日学者得出了“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起支撑作用”的结论,但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都不是企业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企业经营者,甚至是几代经营者在管理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对企业员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促成了这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结果。

二、企业文化基本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过岁月流逝逐渐积累而成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在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判断准则和价值观念。因此用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实际上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的行为。

三、文化管理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在工业社会中,企业主要靠制度结构来规范不同参与者群体之间的权利关系,通过统一指挥、分层授权的层级结构来规范和制约员工在经营中的正式关系,通过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来制约和诱发员工的行为。而文化管理则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在制度结构和层级结构不能触及的地方发挥作用。

四、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倡导一种被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及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具有不同价值观的员工是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其行为通常难以被企业的其他员工所接受。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根据定义是排斥不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的这种一元性特点,与工业社会中组织的等级指挥、标准作业、规则一致的特点,以及影响这些特点的早期工业社会的消费需求的无差异化是有紧密联系的。

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管理的特征转变

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将彻底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给文化管理带来四个方面的特征转变:

一、文化管理将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这种变化是与层级结构的网络化改造相关的。在层级结构中,管理者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统一指挥和控制着整个企业的活动,而在实行分权化管理的网络化层级结构中,各工作单元都是决策中心。管理者主要靠信息的提供去影响、引导和协调这些单元决策以及决策的组织实施。在这种情况下,用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各工作单元在不同时空的行为方向、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企业文化将成为保证和促进网络化层级结构条件下企业组织活动一体化的黏合剂。

二、企业文化将是管理者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文化管理一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旦成为协调和统一行为的主要工具,管理者便不会再消极等待,让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后再缓慢形成,而是根据竞争需要主动地形成文化倡导。实际上,在网络化层级结构中,当管理者无须直接用权力去分配和协调工作单元的活动后,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就不再是组织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而是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借助各种沟通渠道,去倡导某种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总结和介绍这种文化影响下成功工作单元的事例,以促进这种文化所包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各工作单位迅速接受,并使之成为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基本规范。

三、作为人们自觉创造结果的企业文化将主要是学习型的,而不是记忆型的。

传统工业社会中的企业文化体现的主要是企业的“组织记忆”,假使环境因素不发生重要变化,员工依据过去的经验和惯例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但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急剧变化,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今天的现实面前往往无能为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在客观上需要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要求企业文化必须是学习型的。在网络化层级结构中,企业文化首先是自觉学习的结果。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也有利于组织文化的学习:各工作单元与外界的广泛接触将会使得组织不断习得新知识,而组织内部纵横交错的沟通网络则会使得各单元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在组织内迅速传播。

四、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不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多元的。

上一篇:幼儿小班教师教学设计下一篇:混凝土缺陷的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