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猪生产情况汇报

2024-09-21

当前生猪生产情况汇报(精选6篇)

当前生猪生产情况汇报 第1篇

安陆市当前生猪生产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 2007-8-17 8:58:54 浏览量:191)

我市是畜牧大市,生猪产业是我市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生猪产业经历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行情周期性波动和“高热病”的双重影响后,从 2006年下半年开始,牲猪行情一直处于高价位、高效益运行状态(现活猪6.5-7元/斤左右),牲猪生产发展态势良好。截止6月底,全市生猪出栏达22.31万头,同比增长3.43%,存栏达22.89万头,同比增长3.7%,其中母猪达2.15万头,同比增长2%以上,牲猪生产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一、主要特点

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分散饲养畜禽户数逐步减少,专业养殖、规模养殖比重逐步增加。目前,全市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达到 636户,出栏生猪100头以上专业大户380多户,同比增长2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发展到4个,同比增长50%,专业大户共出栏生猪4.5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25%以上。

二是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托佩克、金川畜牧、曾凡亚、孙伟昌、神农、瑞康等一批生猪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种苗繁育、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三是生态养殖有了新发展。全市共有近百座水库实行了猪禽渔配套、猪沼渔等立体生态模式养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四是生猪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生产群母猪95%已更换成一外一内和两外(长、大)杂交母猪,优质“三元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70%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抓基地,上规模

一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在抓好千家万户群体养殖的同时,着力扩张基地规模,以李店、棠棣等10个粮产区为重点,建设优质“三元猪”养殖基地。在316国道、大安线和安京线沿线形成了三条生猪养殖带。二是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牵头、业主积极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了一批示范性养殖小区,带动了生猪生产向规模化生产发展。目前,全市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达到20多个。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养猪大户。市委、市政府今年高度重视牲猪生产,在全市大力推广实施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的牲猪“211工程”,即全市利用2—3年时间,建标准化“正大150模式”猪舍200栋,增加牲猪出栏10万头,畜牧业产值增加1亿元。每建1栋,经验收合格,市补帖5000元。有的乡镇也相应给予4000—1000不等的补帖,有力促进了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计划兴建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猪舍的业主达54户,建标准化猪舍212栋,现已动工建设的有69栋,已建成的有5栋,预计年底有望达到100-150栋。

(二)抓龙头,促加工

一是大力推广托佩克种猪,提升了我市生猪品种的档次。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和回归工程,引进大老板参与牲猪产业的发展,建设牲猪产业龙头。建筑老板曾凡亚,投资1500万元,在陈店乡九冲水库建标准化猪舍100栋,年出栏牲猪5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首期建设50栋标准猪舍,并配套建设300头标准化母猪舍,7月2日已开工建设,首期工程预计8月底竣工投产。建筑老板孙伟昌,在南城办事处大塘基地,投资500万元,建设万头标准化牲猪养殖小区,计划建标准化养猪猪舍20栋,年出栏牲猪1万头,并配套建设300头标准化母猪舍,首期6栋标准化养猪舍将于7月底竣工投产,后期工程预计年底建成投产。三是积极协助瑞康公司抓好屠宰加工,促进了全市牲猪生产的发展。

(三)抓中介,活流通

市生猪行业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影响日渐扩大,协会会员由当初的100人左右,发展到现在的487人。协会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个养殖场免费巡回指导,有效保证了养殖户的生产安全。协会依托饲料加工大户赵岩松、李建安,建起了饲料配送中心,以优惠的价格为养殖户配送饲料。协会依托养殖大户刘维军、李清林成立肥猪销售中心和仔猪调济中心,2006年,共销售肥猪10000多头、调剂仔猪8000多头。

(四)抓技术,保质量

一是加快良种推广步伐。以托佩克种猪有限公司为依托,以乡镇供精站为纽带,形成了生猪人工配种网络,生猪品质、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加快新模式、新技术推广。今年重点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棠棣胡寿友2006年4月建成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猪舍一栋,投资4.9万元,06年出栏了2批猪共280头,获利8.4万元,利用这一典型,在全市大力推广,取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认真做好牲猪的防疫工作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出台了无公害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全市养猪业逐步实现优质、安全、无公害化。

三、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目前仍以千家万户的传统饲养为主,制约了生猪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防疫队伍力量薄弱,资金、技术、物资储备相对不足等,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不够,特别在生猪品改、良种繁育上投入不够,造成母猪饲养量下降,仔猪供应严重不足。

四是在用地、用电、信贷、收费等方面没有宽松的环境。

四、发展生猪生产的几点建议

1、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猪品改、良种繁育的投入和对新建生猪养殖小区应给予适当补贴。

2、国土部门要把养殖用地依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建场房用地应视同农业用地,免予征收有关费用。电力部门对养殖户用电应给予大力支持。

3、加大信贷支持,对从事生猪生产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要放宽抵押条件,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和程序。

当前生猪生产情况汇报 第2篇

关于当前生猪生产加工销售情况的分 析 报 告

2013年,盐边县农牧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畜牧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全县生猪生产总量稳定增长,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季度以来,受供过于求及年节后消费下滑、饲料等饲养成本上涨过快、而生猪价格下滑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效益明显下降。

生猪出栏增加,价格持续走低。一季度出栏生猪6.68万头,同比增长1.90%;猪肉产量44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8.52%。每公斤猪肉、待宰活猪平均价格分别为18元、6.1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21.74%、15.28%。受全国大市场的影响,预计上半年猪肉价格仍将在低位运行。

二、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为确保全面完成各项项目建设任务,盐边县农牧局在编制各项项目实施方案时,明确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实施小组,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局长、县审计局等相关部门监督开展落实。由项目领导小组同县农牧局签订技术目标责任书,县农牧局同项目乡和项目户签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项目责任,确保项目-1-

顺利实施。

(二)推广新型模式,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坚持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路子,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功能、纽带功能、组织功能和载体功能,引导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按照“围绕龙头兴产业、围绕产业创品牌、围绕品牌建基地、围绕基地建农业专合组织和养殖小区、围绕农业专合组织和养殖小区培育养殖示范户”的工作思路,狠抓基地建设。以我县攀枝花市龙腾四海农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为依托,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推行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等配套服务模式。截至2012年底,全县现已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1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其中年出栏规模100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1个,年出栏规模30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3个,年出栏规模3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18个,年出栏规模1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102户,规模养殖初见雏形。全县现有专业养猪协会1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行业协会和专合组织对养猪业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

今年全县计划新增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6个,项目户25户,新(改、扩)建标准化圈舍6000平方米;建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800立方米,消毒室、饲料房、诊疗室等基础配套设施2000平方米;购置饮水器、喷雾器、饲料车等设备;建立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为主要建设内容,拟在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实施。项目建成后达到年新增出栏优质商品肉猪6000头以上,年销售收入1080万元、年纯收入360万元。对促进我县生猪生产,稳定猪肉市场,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将起着重要作用。

(三)加大培训指导,径优化技术服务。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技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充分利用农民专合组织、科研院所、养殖企业的技术力量,积极组织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采取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等方式,广泛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加大对养殖农民的培训力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中养殖农民培训比例达到50%。

三、主要问题和困难(一)生产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总体看来,生猪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程度还不够高,生产方式急需转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畜牧养殖效益和优势不明显。规模养殖场与农户传统养殖并存现象还突出,畜牧业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养殖户生产环境差,生猪品质不高。

(二)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猪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在维护农民利益、引导生产方向、抵御市场风险、精深加工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龙头企业、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完善,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彻底形成。

(三)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动物疫情暴发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宽,疫病风险加剧,加之我县面宽量大,防疫压力非常大;生猪价格市场行情波动大,价格调节机制不健全,养殖户利益缺乏保障,挫伤了养殖积极性。全县畜牧业发展抗风险的整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发展资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生猪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和体系不健全。银行对生猪产业放贷数额少,门槛高;社会为农业担保中介少,并且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因效益和回报率低,社会投资较少、分散。随着畜牧生产的快速发展,规模养殖场户数量猛增,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对策建议

(一)全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以示范场授牌和项目奖补为动力,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推向纵深,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着力强化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发展农户实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为基础,以专合组织为纽带,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单个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建立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强制免疫、扑杀、消毒及病害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实行重点监管,并加大行政执法打击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五)加大政策投入力度。要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并扶持农民积极投身到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来,促进畜牧业跨越发展。

当前生猪生产情况及运行特点分析 第3篇

1 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全区2008年末生猪存栏28.4万头, 其中能繁母猪2.455 3万头;2008年生猪出栏48.1万头、猪肉产量3.61万t, 猪肉在全区肉类总产量中比重达72.3%。发展有省一级种猪场3个、省二级种猪场5个, 共拥有基础母猪2 900头, 年提供良种种猪2万余头;发展有年屠宰加工肥猪近10万头的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一家, 年批发交易肥猪30万头的生猪批发交易市场一个, 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8个, 生猪规模养殖场 (户) 638户, 其中年出栏生猪10 000头以上的有5个, 另有在建的万头猪场5个;年出栏3 000~10 000头的有23户;年出栏1 000~3 000头的有78户, 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8.3%。

2 生产运行主要特点

2.1 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较大幅度增长

2007年下半年, 猪价一路攀升, 养猪效益高涨;同时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 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不少能人志士纷纷投资养猪, 原有的养猪户也纷纷扩大生产规模, 致使2007年底和2008年上半年母猪存栏量大幅增长。据统计, 2008年底, 全区存栏有能繁母猪2.455 3万头, 较2007年增加0.33万头, 增长15.5%;2008年生猪出栏48.1万头, 较2007年增加4.5万头, 增长10.3%。

2.2 散养户减少、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近年来,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 夫妻或全家外出务工现象日益增多。据调查, 目前农村有30%左右的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在家的人员, 或承包了大量的责任田, 或年老体弱, 他们很少养猪;同时, 养猪的比较效益低, 当前农民外出打工一天可收入80~100元, 全年收入2~3万元, 相比之下养一头肥猪则一般需要5~6个月, 盈利仅300元左右。养一头肥猪的纯收入赶不上外出务工一周的工资, 若发生疫病则造成全年无收, 甚至亏本。多数农户认为, 养猪不如在外打工挣钱来得快、划算、稳当。另外,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村生活条件及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怕养猪影响环境, 多数农户不再养猪了。因此, 农村生猪散养户逐渐减少。据调查, 目前农村养猪户占农户的比例仅10%~20%, 甚至出现不少养猪空白村。与此同时, 规模养猪却不断发展。全区2008年发展有生猪规模养殖场 (户) 638户, 较2007年新增71户。如罗湖镇罗溪村农户陈锦永, 原一直在外地打工, 了解到养猪效益可观、且国家对生猪产业扶持力度大的情况后, 立志回乡养猪。2008年2月, 他投资120余万元, 在本地一荒山坡处建起了规模养猪场, 现饲养二元杂交母猪70头。在生猪规模养殖户数量增加的同时, 养殖规模也有了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区有年出栏生猪10 000头以上的规模场 (户) 5户, 较2007年增加2户, 另有5个万头猪场正在兴建之中;年出栏3 000~10 000头的有23户, 较2007年增加8户;年出栏1 000~3 000头的有78户, 较2007年增加22户。如座落在展坪乡茶山村的抚州市临川区长顺生态养殖场, 2008年3~6月分批从外地购进二元良种后备母猪280头, 使基础母猪群达500头, 预计年可出栏生猪近万头, 等等。2008年全区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8.3%, 较2007年提高7.5%。

2.3 标准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

2007~2008年全区先后有10个规模猪场列入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项目, 共投入项目资金678.9万元, 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500万元、场方自筹资金178.9万元。目前, 多数项目猪场已按要求完成项目工程建设, 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同时, 通过项目猪场的示范, 还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发展规模养猪, 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近年来, 我区新增的规模猪场, 场址均选择在远离村庄的荒山坡上, 甚至部分原建在村庄旁的老猪场, 也纷纷重新选址, 将猪场搬迁到远离村庄的荒山坡上。如罗湖镇良溪村规模养猪户苏信先, 2000年10月在村庄旁兴建了一规模猪场, 多年来规模不断扩大, 对村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改变现状, 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2008年5月, 他选择在周边太阳镇的一荒山坡上新建规模猪场, 预计在今年下半年老场可整体搬迁。他们一方面规范选择场址;新增养母猪, 绝大部分从具有种猪生产资质的种猪场选购二元杂交母猪;同时还采用自繁自养, 推行“猪—沼—果 (鱼) 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从而减少了养猪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了标准化养殖水平, 促进了我区生猪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2.4 养殖成本增高, 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是饲料价格较高。自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底, 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一直高价位运行, 近期虽有所下跌, 但跌幅不大 (豆粕除外) , 多数价位仍较高。据调查, 近期市场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为:玉米1.65~1.76元/kg、豆粕3.1~3.5元/kg、麦麸1.5~1.6元/kg、鱼粉 (进口) 8元/kg, 与2006年上半年相比, 均有一定程度的上涨。目前育肥猪配合料价格为2.3~2.5元/kg, 与2006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0.3~0.5元/kg, 上涨20%~30%, 出栏一头肥猪, 饲料成本增加100~150元。二是疫病复杂, 防疫灭病费用增大。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 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疫病的危害加大了养殖业用于消毒、免疫、诊疗等防控措施的费用。据调查, 过去养猪户只需注射猪瘟、口蹄疫等几种疫苗即可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而现在则需要注射猪瘟、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等十多种疫苗, 有的规模场为提高免疫效力, 不惜花高价购买进口疫苗;在猪场消毒方面, 其频率、范围、消毒液用量, 都较过去明显增加,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虽然这样, 疫病还是防不胜防, 时有发生。目前用于防疫、消毒、诊疗的费用每头猪需30~50元, 较过去增加约20元/头, 而对发病的养殖场 (户) 其费用更是暴涨。此外, 由于疫病造成的生产性能下降、增重减慢、成活率降低等, 更加剧了养猪单位成本的上升。三是用工成本增加。据调查, 2006年请一个饲养员工资为800~900元/月, 而2008年则增加到1 200~1 300元/月, 还很难找, 工价上涨了40%~50%。这些无疑加剧了生猪养殖停留在高成本、高风险上。

3 市场情况与养殖效益

受2006年猪价严重下跌和生猪高热病的影响, 2007年下半年出现生猪供应紧张, 猪价一路攀升;到2008年2~3月份, 猪价上涨到历史新高点, 肥猪18.6~19.0元/kg, 猪肉26~28元/kg, 三元仔猪650~750元/头 (10~15 kg) , 每出栏一头肥猪盈利500~800元, 饲养一头母猪年盈利5 000~6 000元;自2008年5月份开始, 生猪价格逐渐回落, 到8月份, 肥猪价稳定在14.4~15.0元/kg, 三元仔猪价450~480元/头 (10 kg) , 每出栏一头肥猪盈利300元左右;进入9月份, 肥猪价更是下跌到二年来的最低点10~11元/kg, 此后肥猪价徘徊在11.6~12.6元/kg;春节前后, 由于猪肉消费量剧增, 肥猪价又上升到14.2~15.0元/kg, 近期肥猪价又回落到12~13元/kg, 猪肉价20元/kg, 三元仔猪价300~350元/头 (10 kg) 。目前养猪利润微薄, 对自繁自养, 每出栏一头肥猪尚可盈利100~200元, 而对2008年上半年高价购进仔猪的单纯育肥猪户, 下半年出栏时则每头亏损200~300元。

4 发展措施与建议

4.1 挖掘潜力, 获取最大的效益

目前猪价已进入低落期, 并且将持续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得生存和发展, 唯有从各环节挖掘潜力, 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以获取最大的效益。为此, 养殖户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强化防疫消毒, 树立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理念, 减少疾病发生与死亡, 降低医药和死亡损失;二是加强饲养管理, 各环节尽量做到精心、细致, 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三是有计划地淘汰劣质、老龄、低产母猪, 推广应用高床产仔、保育和生猪人工授精等适用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四是实行生产、屠宰、销售一条龙。在当地和周边较大的市场设立屠宰销售摊点, 减少中间环节, 获取最大利润。

4.2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进程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 鼓励社会能人志士投资兴建大型规模养猪场和生猪深加工企业;二是引导养猪户加强联合, 发展更多的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组织, 发挥规模效益,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是鼓励更多的社会中介组织、能人志士参与生猪运销流通, 拓宽生猪外销市场。

4.3 转变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和生态畜牧小区

要继续推进生猪由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加大养猪资金投入, 发展适度规模养猪和生态养猪小区, 推行标准化生产, 促进生猪产品的优质、安全和生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4 积极培植绿色、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

从场址选择、栏舍建造、饲养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相关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推广使用中草药保健药品;精心、细致管理, 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尽量少使用疫苗、兽药;推行“猪—沼—果 (鱼) 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 以创建绿色、无公害生猪产品品牌, 提升猪肉品位, 获取更大的销售市场。

4.5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引导, 大力推广饲料作物种植

目前我区主要饲料原料, 如玉米、豆粕等完全依靠从北方省份调入, 加大了运输费用, 增加了饲养成本。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 今后应逐步引导农户调整种植业结构, 鼓励农户种植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 使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更多优质优价的饲料原料来源。

4.6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生猪养殖户的补贴扶持力度

湖南:当前生猪生产跌入亏损期 第4篇

一、1月中旬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目前有止跌趋稳态势

据对湖南省22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今年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活猪、猪肉和仔猪价格分别下跌29.62%、25.70%和23.65%。第28周(数据采集日为7月11日)全省活猪均价13.38元(公斤价,下同),环比上周上涨0.07%;仔猪均价32.70元,环比上周下跌0.56元,下跌幅度1.37%。市场猪肉全省均价21.95元,环比上周下跌0.20元,下跌幅度0.90%。进入7月,生猪市场渐趋平稳。

二、今年5月下旬后养猪处于亏损状态

当前猪粮比价为5.05∶1(东北玉米湖南到站价2.65元/kg),已经远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甚至低于5.5∶1的价格过度下跌蓝色预警线,养殖户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每出栏一头猪要亏损50-100元。

三、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生猪市场供应充足

据湖南省300个生猪定点监测村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生猪存栏759308头,比上月减少4391头,环比减少0.57%,同比增加7.08%;出栏生猪136808头,环比减少960头,减少幅度0.70%,同比增加4.62 %;能繁母猪存栏84092头,比上月减少616头,减少幅度0.73%,同比增加5.54%。能繁母猪、小猪(20kg)存栏量分别占生猪总存栏量的11.00%、24.65%,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预测下半年生猪出栏量不会减少,生猪市场供应充足。

四、供大于求是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自今年5月下旬起,养猪业结束了持续23个月的盈利期而转入亏损期。7月份,生猪市场仍然持续低迷、价格低谷徘徊。综合分析,供大于求是导致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湖南省生猪供大于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猪存栏增加。受去年生猪市场高价高效拉动,养殖户补栏积极,生猪存栏量从2011年3月份起持续增长,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份。虽然今年年初低温天气造成仔猪损失存栏减少,但同比依然增加7.08%。二是主销区受进口猪肉冲击较大。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5月,我国猪肉及其副产品进口实际到港6.24万吨,环比增长36.24%,6月到港7.87万吨,环比增幅达到26.12%,上半年猪肉进口同比去年增长1.1倍,且主要到港猪肉集中于中南部地区。进口肉品到港量的持续回升,减弱湖南省传统主销区广东对湖南省活大猪的需求。三是当前湖南省正处肉品消费淡季,近几周来,湖南省处于持续气温高热时期,消费者逐渐将目光转向清淡的蔬菜水果类,近期高校暑假来临,学校食堂肉制品消费明显降低,加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因金融危机大量减少用工人员,大量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导致城市猪肉消费群体减少。从屠宰企业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今年屠宰量低于去年同期,屠宰企业屠宰量下降导致生猪收购也相应减少,国内肉制品消费季节性下滑对猪市的影响逐渐加剧。四是鸡蛋肉鸡等替代品价格回落,影响猪肉消费。进入7月以来,市场鸡蛋价格冲高回落,肉鸡价格也再度走软。当前鸡蛋和肉鸡平均价格较月初下跌10.81%和3.40%。尽管猪肉价格已经较低,但与鸡蛋和肉鸡相比,仍存在价格劣势,低消费人群仍会选择禽肉,影响猪肉消费水平,进而拖累生猪价格。

五、后市展望及建议

虽然年初仔猪腹泻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家六部委收储措施积极救市,但由于近期国内生猪肉制品进口量偏高,基本抵消政策性收储对于短期猪市的支撑,生猪市场总体上仍处于阶段性的供大于求状态,生猪价格上涨乏力,7月整体生猪行情将仍在震荡中调整,并伴有阶段性上涨空间。进入第三季度后,处于传统的生猪消费旺季,尤其双节休假、外出及聚餐较为集中,消费力增强,形势会有所好转。但今年行情走势与往年有所不同,由于今年生猪养殖并未出现大幅亏损,从当前生猪存栏量及结构来看,整体存栏水平仍然较高,预计下半年在供应压力之下,猪价亦难有大的涨幅。

建议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生猪标准化生产和强化生猪疫病防控的同时,要强化生产监测和信息引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缓解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调节预案》,引导养殖户适当缩减生猪养殖规模,减少能繁母猪存栏,尽快扭转生猪产能持续过剩的局面,促进生猪市场价格稳定。

乡当前烤烟生产情况汇报 第5篇

各位领导:

根据县烤烟生产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下面我将*..*乡当前烤烟生产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全县烤烟工作会议情况

根据元月11日召开的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我乡利用元月13日召开的全乡年终总结大会之机,向全乡乡村组三级干部传达了全县烤烟工作会议精神,会上乡人大主席宣传了2012年烤烟生产的各种政策,乡党委书记宣布了各村烤烟生产计划预分配方案并对近期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兑现了2011年给各村的烤烟生产专项工作奖励5.2万元。同时,我乡还召开了乡党委会,对2012年领导分工和部分干部工作职责进行了适当调整,明确了由乡党委书记侧重抓烤烟生产并亲自担任烤烟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各村挂村领导为各村烤烟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包村干部、村组干部和烟叶站技术员为具体责任人,层层分解落实工作职责。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乡2012年烤烟生产工作意见,明确了抓好今年烤烟生产工作的各项措施。

二、宣传发动群众和面积落实情况

我乡向常年种烟的240多户农户每户发放了一份宣传资料,并由包村干部和烟叶站技术员逐户上门作宣传动员工作,向广大烟农宣传介绍2012年的收购和生产扶持补贴新政策,重点是宣传收购价格平均上涨20%、新技术推广补贴和残次鲜烟叶处理补贴调整政策和收购等级结构调整政策,让种烟农户做到心中有数。除针对烟农进行重点宣传外,我乡还利用广播、标语等方式对全乡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全面提升群众对国家惠农政策的知晓率。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目前我乡已落实种烟农户189户,申报的种植面积为3411亩,按1200株/亩折算后,折合面积2842.4 亩(不包含往年在我乡签订合同的邻县300多亩面积),高于去年同期落实面积。目前,虽尚有700多亩的缺口,但考虑到我乡群众的生产习惯,预计到2月底可全面完成落实县下达的种植计划任务。

三、烟叶基础设施管护情况

近年来,在我乡建成的烟水、烟房、烟路工程,移交给村里管理时,均与村组和群众签订了管护合同,订立了管护制度,明确了具体的管护责任人。如我乡**等地烤房群的变压器和易撤设备已由烟农集资委托供电部门撤下保管,其它靠近村寨的烤房群和水利设备也均明确了夜间看管人员。我乡除黄土村个别烤房群的设备被盗外,其它绝大多数设施设备保管较好。

我乡按照县的要求,已决定从2011年烤烟返税中划出5万元资金留在财政所专户上作为烟叶基础设施管护经费,将补助各村用于2012年烟叶基础设施管护,重点用于解决门窗维修和管护人员误工补贴。

四、苗床管理及有机肥堆制情况

我乡2012年共安排集中育苗点五个,共计402箱40559盘可供苗4700亩,分别是:*村*育苗点,小棚育苗86箱3799盘,可供苗422亩;*村*育苗点,大棚育苗32箱7676盘,可供苗890亩;*..*村*育苗点,大棚育苗32箱8433盘,可供苗950亩;*村八组育苗点,小棚育苗208箱10156盘,可供苗1254亩;黄土村水井湾育苗点,大棚(插棚)育苗44箱10488盘,可供苗1184亩。全乡五个育苗点现都有专人管理,并明确了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做好检查指导工作,现各点的育苗管理工作正常,烟苗生长情况良好。

由于我乡现阶段主要是开展烟地规划和面积落实工作,加上少数民族有正月十五后才开工的习惯,有机肥堆制工作刚开始启动,仅有**村*等地的少数群众开始堆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大部分农户要到正月十五后才开始劳作,一部分土地规划要到十五后才能落实,造成到目前尚未全部落实种植计划;

2、个别地方烤房管护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部分设备被盗;

3、一些烤房群由于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板面开裂漏雨,如不修复将不能使用;

4、现在群众对改善基础设施的愿望强烈,上级安排的项目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一些没有得到建设项目的村寨群众意见较大。

六、下步打算

无为县当前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第6篇

(2010年4月29日)

一、农业基本情况

无为县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全县耕地总面积165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29万亩,临时性耕地36万亩;水域面积47.6万亩,可养水面33万亩,实际养殖水面23万亩;总人口140万,其中农业人口98.2万,是全省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无为县位于全国和安徽高品质棉花、“双低”油菜、优质稻、畜禽、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区,粮棉油和水产品生产先后跨入全国百强县,是全省第一植棉大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县,连续9年获省“渔业富民工程”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称号。

200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8.8万亩,总产51.7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80.4万亩,总产42.2万吨,占粮食总产的81.8%。油料播种面积53.2万亩,总产9.3万吨。棉花播种面积54.4万亩,总产4.1万吨。蔬菜瓜果播种面积32.2万亩,总产48.6万吨。肉类总产5万吨,禽蛋总产3.1万吨,牛奶总产3235吨。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水产品总产5.7万吨。全县农业总产值68.6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业增加值34.9亿元,占全县GDP的19.28%。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2184元,占41.36%;家庭经营性收入2695元,占51.02%;财产性收入142元,占2.69%;转移性收入259元,占4.91%。50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润总额2.9亿元,实交税金3261.7万元,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6家(光明粮油、四海食品、永安米业、益海嘉里、天成纺织、荣第羽绒),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实交税金1371万元,益海嘉里(安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13.3亿元,利润6069万元,纳税333万元。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43家,成员总数达20985人,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3家,社员5171人,带动农户8万多户,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6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4家。全县有19个省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3个“全国放心粮油”产品,5个“省放心粮油”产品。“三品”认证达41个,其中“有机食品”15个、“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

二、当前农业生产情况

一、午季作物。一是油菜减产已成定局。我县是全省油菜生产大县,由于受去年初冬暴雪和今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油菜冬前绿叶数较常年少2.5叶左右,春季生长量严重不足,苗情普遍较差,个体小,预计全县50万亩油菜平均单产120公斤左右,较去年减少3成左右,亩产值减少200元以上;二是小麦生产好于往年。主要受国家扶持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拉动,我县小麦生产面积快速增长,2009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20万亩,较上年增加5万多亩,由于去年秋种土壤墒情好,今年春管及时、技术措施到位,目前小麦苗情转化快、长势均衡,预计全县小麦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较去年增产1成左右;三是蔬菜生产效益持续增长。全县秋冬季蔬菜面积30万亩,其中大棚蔬菜9万亩,蒜苔6万亩,马铃薯5万亩,虽然单产有所下降,但由于大部分蔬菜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越冬蔬菜生产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部分大棚蔬菜亩产值达万元以上,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二、春播作物。主要表现为播种时间偏迟,播种质量较差。入春以来,全县持续低温寡照,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4月份以来我县平均气温13.3 ℃,较常年低2.4 ℃,日照时数105.1小时,较常年少24.2小时,导致早稻、棉花等作物播种时间推迟,出苗率低。据统计早稻已播秧田1500亩,可栽大田1.5万亩,早稻直播4亩,基本完成全县早稻计划播种面积;棉花育苗1.2万亩,可栽大田60万亩,但4月上中旬播种出苗率普遍低于往年,苗床病害严重、死苗率高、棉苗素质差,对今年棉花生产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季稻播种将集中在5月上中旬,受国家政策影响,预计全县一季稻播种面积较上年将进一步扩大。

三、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畜禽饲养量微幅上涨,市场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其他畜禽产品价格与往年持平。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不断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加快。

三、今年以来农业主要工作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形势,近两个月以来,国家、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各项工作,为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工作的指导精神,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全年农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农业发展目标。

第一,宣传落实惠农政策。3月20日,我县邀请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张红宇司长来无为作学术报告,县四大班子、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部门负责人、县乡农业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科技示范户代表共360多人,听取了张司长对中央1号文件的解读。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等明白纸3万多份到农民手中,组织送科技下乡5场次,接受农民现场咨询,加强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目前,全县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501.3万元已全部打卡发放到户;小麦、油菜良种补贴资金正在打卡发放;首批76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第二,抓好春耕春管工作。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针对异常气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2月份以来,我县及时下发了《关于抓好当前农业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午季作物田管各项技术措施意见,通过电视、广播、会议、培训班、病虫情报、手机短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等方式,指导各地重点抓好早施重施油菜蕾苔肥、小麦拔节肥和清沟沥水等田管措施。二是整顿农资市场。农业、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对农资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共出动执法车辆30台次,出勤执法人员150人次,抽取各类农业投入品248组,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目前,春耕物质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

第三,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一是加大油菜高产创建示范成果的宣传。2009年,我县在汤沟镇和福渡镇建立部级油菜高

产创建示范片,在县乡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高产创建成效显著。据初步预测,在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核心示范片油菜亩产达215公斤,比非示范片增产80%左右,近期,全县将组织乡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现场观摩。加快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二是落实水稻、棉花高产创建任务。全县以“万千百户”为抓手,在11个重点产棉乡镇和12个水稻主产区开展水稻、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建立部级万亩高产示范片两个,千亩示范片24个,培育50名高产示范户。目前,县农委已派出技术人员16名,驻点专抓棉花、水稻高产示范片。

第四,积极做好农业科技服务。一是开展春季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5次,发放技术明白纸7万份、科技书籍5000册、光盘1000余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24次,接受现场和电话技术咨询3万多人次。二是开展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根据省农委统一部署,4-5月份,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每人联系10个农业科技示范,深入到田间地头、塘口畜舍,落实午季作物田间管理各项措施,组织春耕备耕、春播春种和鱼苗鱼种生产,抓好春季动物集中免疫工作。三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县农委成立农业科技讲师团到乡镇巡回开展技术培训,全县已分别开展了甜叶菊种植、棉花水浮育苗、控失肥应用等新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30场次,培训农民近万人次。

第五,抓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是进一步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县政府与各乡镇分别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各乡镇与行政村也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并督促所有规模养殖场签订防疫承诺书,进一步落实动物疫病防控

责任制。二是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建立县、乡、村三级督查机制,每月督查一次,做到注射、挂标、发证、建档、消毒五到位,确保四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免疫抗体合格率、耳标打挂率、免疫档案建档率、免疫证明发放率五个100%,实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三是加强防疫疫苗和应急物资储备。截止目前,全县已储备禽流感疫苗250万毫升、口蹄疫疫苗37万毫升、猪瘟疫苗30万头份、猪蓝耳病疫苗65万毫升。

第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正常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在二坝、白茆蔬菜生产基地,以及无城中心菜市场、东方大市场定期开展蔬菜农业残抽检,检测获“三品”认证的蔬菜产品。截止目前,全县共检测蔬菜样品268个批次(豇豆样品15个批次),农药残留未检出率达99.3%,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二是全面落实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任务。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县政府研究制定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召开了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题工作会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出全面部署,并分别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责任,重点加强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确保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县供沪农产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三、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异常天气的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受全球环境、气候影响,近几年,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如2009年6月28日连续两天降雨量达260毫米以上,7月22日日全食后近

一个月的低温寡照等,11月15-17日初冬的暴雪以及今年年初以来的长期阴雨低温,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二、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难以保证高产创建目标的实现。通过多年投资建设,我县农田水利设施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国家对中小圩口小农田水利设施、渠道清理、山塘开挖等投入少,加上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管理措施不到位,农田易涝、易旱面积大,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创建目标难。

三、不稳定的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给农业增收带给更多的变数。突出表现为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效,从2008年开始,县农委开展了对种植业“百村千户”调查,据2008年对1150户的调查,水稻亩产在较上年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因农资价格特别是化肥价格暴涨,种植效益普遍下降,棉花因灾亩产降低6.4%,由于籽棉收购价格由上年平均275元/担大幅降低到225元/担,亩效益下降53.9%,少数种粮大户和棉花生产户出现亏本。2009年对1035户的调查,水稻生产因成本降低,效益明显上升;棉花生产亩产因灾减产,因生产成本降低,籽棉收购价由上年225元/担上涨到325元/担,亩纯收入却较上年增长90.04%,四、逐步弱化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严重制约了农业成果的快速转化。一是“网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已不复存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村级农技员已荡然无存;二是“人散”。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后,近10年来未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年龄老化,加上50%在编人员被抽调或离岗,平均每个乡镇从事农技

推广的专业人员只有2-3人,年龄也都在40岁以上,在越来越多地承担各项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下,人力严重不足;三是“经费不足”。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业投入,但乡镇财政投入仍然不足,表现在农技推广设备落后,手段单一,没有稳定的工作经费,农技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五、低素质的从业人员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据2009年调查,被调查农户劳动力人数2820人,其中1743人(占61.8%)在家务农,1077人(占38.2%)外出务工。在务农人员中按年龄机构分:20-35岁123人,占7.1%;36-50岁630人,占36.1%;51-60岁566人,占32.5%;60岁以上424人,占24.3%。即50岁以上占务农人员一半以上(56.85%)。按文化程度分:文盲471人,占27.0%;小学815人,占46.8%;初中408人,占23.4%;高中49人,占2.8%;即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73.8%)。按性别分:男性939人,占53.9%;女性804人,占46.1%。从业人员高年龄、低素质的现状,造成对优新品种,配套新技术、市场信息的接受程度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首先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一是保午粮丰收。进一步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和赤霉病的防治,及时做好清沟沥水,排除田间渍涝,努力夺取午粮丰收;二是保春耕作物面积不减。扩大一季稻生产,利用近期晴好天气,指导农民加强苗床管理,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和落实,引导农民确保春播面积不减少。

其次,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加强督查和指导,实行集中免疫、月月补免,做到“五统一”、“五不漏”,努力确保防疫密度和免疫质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促进畜牧业生产稳定。

第三深入开展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组织县乡现有在岗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塘口、畜舍,全力以赴投入到当前春季生产,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推动农业生产形势迅速好转。

第四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加强农资市场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生产、经营农业投入品的坑农害农行为,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净化农资市场,为春季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第五加强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禁限用农药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抓好生产基地投入品档案和生产、销售记录,开展蔬菜产品等农产品产地检测,全面实行产地准出制度,确保我县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质量不出现质量安全事件。

五、几点建议

1、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技第一线工作,实行“以条为主、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配备村级农技员,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2、加大对农田小水利建设的投入。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末级渠道的配套改造为主,兼顾灌溉及排水工程、新建小

微型水源工程,科学安排除涝、灌溉、降渍工程,做到塘、井、站、桥、涵、闸配套,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上一篇:“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有感下一篇:活动结束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