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答案

2024-05-31

高一地理必修一答案(精选8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答案 第1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答案

解析:第1题,①②③围绕太阳转,为行星,④围绕③转,所以为卫星。第2题,天体②的地表温度高可能是由于距离太阳近,或者自转周期长,白昼时间长。答案:1.D 2.B 解析:第3题,目前人类已经实地考察的宇宙天体有月球和火星,在图中分别是d和e。第4题,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太阳系及地月系两级。答案:3.B 4.B 解析:第5题,图中1表示水星,2表示金星,3表示地球,4表示火星,5表示木星,6表示土星,7表示天王星,8表示海王星,9表示彗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即位于4和5之间。第6题,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答案:5.B 6.A 解析:第7题,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系中的重要成员是太阳及木星等行星,而月球是卫星,是地月系重要成员。地月系中心天体是地球。第8题,银河系、地月系都包括月球;恒星世界并不是天体系统。答案:7.D 8.D 解析:第9题,M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为地内行星,即水星或金星。第10题,图示箭头反映出行星绕日公转方向相同,即同向性。第11题,M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没有液态水存在,也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故没有生命存在。答案:9.D 10.B 11.C

12B 13A 14.15解析:由表可知,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自转周期,自转周期的长短决定着昼夜交替周期的长短。科学考察火星上没有发现生命;距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太阳系的八颗行星都有昼夜交替现象。答案:14.D 15.D 16.D 17.C [第16题,月壤是由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对岩石破坏作用强烈,形成月壤。17题,注意关键词“人类难以预估”,说明这种威胁具有偶然性,而空气太稀薄、宇宙辐射太强、引力太小,都是月球较稳定的、确定性的因素,但陨石具有偶然性。] 18.B 19.B [第18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云量等相关,该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部低,西南部较高,是受纬度和地形影响。19解析:太阳打这个大“喷嚏”,是太阳活动产生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当它闯入地球圈层时,不会直接引起岩石的剧烈活动,A、D两项错;也不会直接引发水圈的异常,使气候异常,C项错;③圈层高空有一个电离层,太阳活动产生的高速带电粒子,使电离层发生扰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20.A [第20题,某一地点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有关。该地7~8月受锋面雨带影响阴雨天较多,云量多,因此日照时数少,故A项正确。海拔、下垫面均不会有季节变化,故B、C项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能够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但不会影响日照时数,故D项错误。

21.D 22.B [第21题,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第22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 23.D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此处是岩浆的发源地。] 24.A 25.A [第24题,读图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可知,b地太阳辐射量多于a地。两地纬度相当,故非纬度影响;两地均位于沿海地区,地形相同;a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多,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b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所以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第25题,根据图中等值线分析,太阳辐射能存在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规律。大陆较同纬度近海的数值高。主要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 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能较少。南北纬30°大陆东岸均较大陆西岸少。] 【解析】26选B 27选B。第26题,图示天体系统为太阳系。第27题,图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为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解析】28选C,29选A。第28题,图中太阳表面异常增亮的部分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的气体为太阳风。第29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整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为了减小影响,应适当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

【解析】30选A,31选B。第30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31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约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解析】32选A,33选D。第32题,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 000米,所以其还在地壳。第33题,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圈层间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34选D,35选D。第34题,据图可知,乙地的太阳辐射虽然经过大气的路程较短,但太阳辐射强度较小,这可能与当地多云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有关;也可能与该地位于阴坡有关。由于不知该地是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因此无法判断乙地阴坡是南坡还是北坡,所以排除③④。

【解析】36选B,37选12。第36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气象条件好,安全性强。第37题,“天宫二号”围绕地球飞行,是在太阳系中。【解析】38选C,39选D。第38题,软流层被认为是火山岩浆的发源地,故火山熔岩来源于软流层。39题,火山喷发,熔岩流凝固转化为岩浆岩,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解析】40选D,41选D。第40题,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外缘,标志着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将提升到覆盖太阳系。第41题,选择在贵州边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电磁环境比较好,能收集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

42【答案】(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之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吸收和反射)少,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强)。

(2)赞同。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荒漠化土地广,且地势平坦开阔,为光伏发电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

不赞同。格尔木为经济落后地区,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交通条件通达度不高)光伏发电基础设施落后;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市场遥远;生态环境脆弱,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44答案:(1)C B D(2)E F 巨

(3)两 太阳系 太阳 质量巨大,引力大,太阳系天体都绕着太阳转(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45.答案:(1)色球 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2)黑子 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3)(4)加大太阳能电池帆板面积;采取措施使太阳能电池帆板始终对着太阳。

(5)有利条件: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不利条件:距太阳远,温度较低;缺少水分;缺少供生物呼吸的氧气。46.答案:(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小时<甲<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被山地环绕,降水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400小时<乙<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高一地理必修一答案 第2篇

试题

一、(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70题每题1分)

下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读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B.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2.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韩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尼日利亚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回答3~4题。

3.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C.③以后,④之前 D.④以后,①之前

“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1。读完成5~6题。

5.在2 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中,最有可能产生“PPE怪圈”的是

A.a B.b C.c D.d

6.下列国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A.中国 B.加拿大 C.印度 D.巴西

右是我国某年人口年龄构成比重,读回答7~8题。

7.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8.与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因此,我国在这一时期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下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示意。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的功能区,且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完成第9题。

9.中表示居住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为“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读,回答10~11题。

10.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该地区最可能

A.属热带雨林气候 B.地势起伏小

C.河流自南向北流 D.盛行东北风

11.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行政因素 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 D.丁—经济因素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读,完成第12~13题。

12.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13.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读某国家人口分布示意,完成第14~15题。

14.与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印度 C.英国 D.埃塞俄比亚

15.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下面是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读回答16~17题。

16.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17.导致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交通 B.土壤、矿产 C.地形、矿产 D.河流、交通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位置示意,回答18~19题。

18.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工业 B.园艺

C.物流 D.商务

19.高铁站将会导致该城市出现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读下,完成第20~22题。

20.甲中①~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联属于

A.生产协作联系 B.空间联系 C.信息联系 D.技术联系

21.乙表示

A.各元件厂集中分布于同一国家 B.各元件厂分布于不同国家

C.工业的信息联系 D.工业的集聚现象

22.乙所示工厂元件生产的全球化,最终目的是

A.寻找最优区位 B.降低成本 C.减轻污染 D.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青藏高原位于一种特殊的高原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据此,回答23~24题。

23.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24.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的西瓜生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架空,西瓜“挂”后才能结果。西瓜“挂”着的原因是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节省大棚面积,减少农业投入

C.土壤的湿度不够、干燥,直接“搁”在地上,容易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3中阴影区域为铁观音茶产地,读回答25-26题。

3

25.铁观音产地适宜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是

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雨水充沛,云雾较多 C. 昼夜温差小 D.日照时间长

2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E地比F地更适于铁观音的种植,主要原因是E地比F地

A.坡度陡 B.纬度高 C.劳动力多 D.更加适合商业化生产

读“某区域地”(1)及“某国家首都内罗毕的气候特征”(2),完成27~28题。

27.内罗毕周围地区适宜种植园艺作物,传统园艺作物以茶叶和咖啡为主。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B.地处低纬,地势较高,气候全年温暖,年温差小

C.河流众多,流量稳定,灌溉水源充足D.地处低纬,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8.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园艺作物以花卉为主,并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东临印度洋,海洋运输便利,便于花卉销售到国外市场

B.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花卉市场需求量大

C.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

D.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成本低,政策支持

读“苹果种植的纬度分布示意”,回答29~30题

29. 苹果特殊产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地形 C.技术 D.劳动力

30. 黄土高原与山东半岛苹果产区都位于“主要产地”,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二者相比,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具有的优势是

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②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③土壤肥沃,土质疏松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为某地土地利用和农业产值构成,读完成31~32题。

3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3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葡萄避雨栽培,是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在葡萄顶上搭架覆盖塑料薄膜,下雨时使水顺膜流下再排出园外。该技术是以防止和减轻葡萄病害发生,提高葡萄品质和生产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栽培技术。据此回答33~34题。

33.下列省区种植葡萄,可能采取这种技术的是

A.福建 B.拉萨 C.辽宁 D.x疆

34.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优势有

①降低栽培园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 ②提高栽培园中的气温,为葡萄生长提供更多的能量 ③不利于病菌繁殖,从而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 ④改变光照条件和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下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读完成35~36题。

35.有关中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种植青稞 B.b地种植花卉 C.c地饲养水牛 D.d地发展林果

36.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商品谷物农业 地广人稀 B.大牧场放牧业 雨热同期

C.乳畜业 市场广阔 D.季风水田农业 劳动力丰富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为2个月,前半期最适宜温度为15~18°C,后半期最适宜温度为12~14°C。据此并结合下回答37~39题。

37.为争占“5.1节假日市场”甲地种植该作物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全过程

A.温度控制 B.地膜增温 C.黑网降温 D.人工增雨

38.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种植期是

A.3~4月 B.5~6月 C.8~9月 D.10~11月

39.在自然状态下,乙地种植该作物比甲地

A.地势平坦 B.水源丰富 C.土壤肥沃 D.病虫害少

下表是“四个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比较表”。据此40~41题。

甲 乙 丙 丁

年降水量(mm) 622 1658 280 720

人口密度(人/km2) 26 620 10 170

机械化水平(相对值) 97 42 83 87

农产品商品率(%) 95 35 86 82

家庭(或农场)经营土地(公顷) 240 0.7 600 20

单位面积收益(元/公顷) 3500 6000 1500 8000

40.甲-丁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性最大的是

A.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4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保护生态环境 B.合理利用土地 C.获取最大利润 D.合理安排劳动力

某同学计划在院子中种植花卉。他对院子的通风、光线、空间等情况进行了测量,经处理后绘制成1。读完成42~43题。

42.院子中同时满足通风、明亮、空间充足的地点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43.若种植兰花(喜阴),则最适宜布置在2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下中的数字代表不同工业部门。读,完成第44~45题。

44.中数字①代表的工业部门属于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劳动力指向型

45.下列符合工业部门④特点的工厂是

A.制糖厂 B.纺织厂

C.家具厂 D.钢铁厂

下表是某产业建厂的几个预选地点与成本分析表,据此完成第46~47题。

工厂地点 成本分析

集货费 加工费 工资

甲 3 5 12

乙 4 5 9

丙 8 5 7

丁 5 5 14

46.从经济效益看,该厂最好建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7.如果该公司在丙地建厂,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有

①电视机装配厂 ②软件开发公司 ③有色金属冶炼厂

④移动通信器材厂 ⑤普通玩具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⑤

“世界手套看中国,中国手套看嘉祥”这是手套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一句流行语。“中国手套名城”山东嘉祥县形成了防寒、滑雪、打猎、射击等四大系列上百种手套产品的加工区,加工的手套95%销往国外市场。下示意嘉祥手套产业协作关系,读完成48~49题。

48.数百家手套生产加工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依托,向全县多数乡村辐射传导的发展格局,大量手套企业集聚有利于

A.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协作B.增强集聚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C.降低工人工资,增加利润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批发价格

49.嘉祥手套产业的协作关系对当地的影响是

A.削弱同类企业间的竞争 B.提高区域竞争力 C.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D.降低专业化程度

读我国某区域,回答50~51题。

50.M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劳动力素质高 B.优质棉产区,原料丰富

C.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D.河流众多,用水充足

51.某大型纺织集团在该地区建立“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产业链,其主要原因是

A.可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B.土地资源丰富,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C.优惠政策多,基础设施完善

D.产业基础雄厚,人才技术优势突出

高纯硫酸锰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广东省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下为该县区域示意。读完成52~53题。

52.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优势在于

A.消费市场广阔 B.水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学技术水平先进

53.该地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主要条件为

①环境质量好 ②能源资源丰富 ③劳动力充足 ④土地成本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完成54~55题。

54.区位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水产品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B.服装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C.造船厂、飞机制造厂、电子装配厂 D.钢铁厂、高级时装加工厂、家具厂

55.啤酒厂、家具厂、面包加工厂的区位属于

A.原料指向型 B.技术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市场指向型

某地政府拟开办一家工厂,选定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比较如下所示。读完56~57题。

56.按主导因素划分,该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指向型 B.劳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57.从成本构成看,该工厂应选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据此完成58~59题。

58.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59.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假设每生产1吨钢要消耗1.5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每吨煤炭、铁矿石和钢材的运费相同,乙地为钢铁消费市场,中数值表示两地距离(单位:千米)。读回答60~61题。

60.只考虑运输费用,钢铁厂最适合建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1.上题布局的钢铁厂属

A.市场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能源指向型

62.在古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聚落分布与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 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团块状分布

C.北方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形成 D.北方没有沿河设置的城市

下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读完成第63题。

63.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示意,完成第64~65题。

64.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地退化

C.自然资源衰竭

D.大气污染

65.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中显示的问题引起的是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66.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们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产生的

B.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产生的

C.是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造成环境的破坏和退化

D.是由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形成的只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据此回答67~68题。

67.“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68.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污染性的工业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线路,完成69-70题。

69.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途需要提水,运营成本大

B.中线工程水质比东线工程好

C.可以缓解山东半岛缺水问题

D.可以增加黄河下游的径流量

7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武汉段河流通航能力增强

B.黄土高原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大

C.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得到缓

D.汉江下游的水文情势引起关注

答案

1-5 DBDAB 6-10 CBBBB 11-15 DBCCB 16-20 CDDAA 21-25 BBBDB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 第3篇

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始,是整个高中地理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高中地理中难度较大的部分; 同时由于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被学生定位为“副科”,学生们并不重视地理内容的学习,再加上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大,以致很多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形成了夹生饭,即使到了高三经过一轮、两轮的复习还有很多知识点不能彻底领悟和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勉强得到一定的分数。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易犯的错误很多,如答题时地理术语、地理名词极少出现,专业名词的错别字多,读图析图能力不强、答题的条理性较差等。以上这些问题,都给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提出了难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迅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面前不能再回避的问题。必修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示意图如下) 。

结合必修一结构示意图,针对考试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对必修一的学习和理解。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激情。教好一堂地理课,需要老师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如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编写教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周密细致的安排。但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把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改革地理教学的突破口,当成扭转当前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有力措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

1. 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故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在第一堂课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其想学地理爱学地理这点很重要。在第一堂课上,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既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历届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一定要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不仅仅体现在第一堂课上,同时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必修一的教学抽象性强,难度大,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和接受能力入手,多给学生总结规律,深入浅出,与身边的生活案例相结合,突出生活中的地理,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版本之间案例的相互借鉴和运用, 使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明白道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地图等教具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 习惯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地理的眼睛”。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近几来,各地文综试题一般采图表呈现材料,进而设问的方式,因此重视课本地理图表的研读这一点在教学中很重要。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必修一涉及的地图主要有: 光照图、物质循环图、气候类型图、天气系统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等。正确使用地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互动,加深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必须始终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知识, 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来完成,遇到地理问题, 首先想到翻阅地图,以图激趣、以图增知、以图启智、以图感美、以图育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基本地理技能。同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从图表中总结延伸。使之感受地理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爱上地理。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但仅凭这两点学生还不能成为主体,要是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地学习、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建构知识。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使用积极的语言、赏识的态度鼓励学生发问。同时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中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勤思好问。要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教学生会问,注重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要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延伸,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要树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把问题意识带出课堂,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解决。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规范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是每个地理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高考考察学生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高一开始、从必修一开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高中地理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好地图,规范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高一地理必修一答案 第4篇

【关键词】地理必修一 教学建议

引言 新课改后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教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要领。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决定高考采用全国卷,为准确把握全国卷,必须从我们日常教学做起,加强教材研究,以下是我对必修一教材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教材分析:

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它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通过地理必修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在后面的课程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建议:

1、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同事交流中学习。

2、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改的更是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即:突出模块性。相对而言,模块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模块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在知识的深度上缺乏系统化,使学生对一些更具体的内容了解甚少,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从高考备考的角度对课本作一定的补充,在教学中板书要清晰,知识结构完整,要求学生做笔记,在书上对重点内容要由一定勾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在课标在每节教案中必须列出,学习钻研教材;在收集优秀教案的基础上,撰写符合学情的优质教案,教案环节要完整,大致要有十个环节:

(1)课标要求;(2)教材内容分析;(3)教学目标;(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6)教学重点和难点;(7)教学资源;(8)教学过程设计;(9)教学评价;(10)教学反思

南川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8课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7课时);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课时);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课时);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组成情况,包含初中就学于何种学校、学校开设地理的情况、家庭情况等;其次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运动”等,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

5、网上的课件需重新编排,每节课图片不要多。

6、作业和练习:高一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不需要订练习或对资料进行一定删减后使用,可利用填充图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作业进行合理删减,做到统一;

7、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地理学科的图表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教学为主,难度大,课时紧,重庆的区县一般每周2课时,完成课程难度较大的,可每2周在晚自习中安排1节。

8、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实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选择案例,如:地 震、台风、寒潮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9、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最好每周1次),相互听课,不论校内、校外,共同交流,相互提高;

高一地理必修一答案 第5篇

1~5.DBDBB6~10.ABCAC11~15.CDBAA16~20.CBDAB

21~25.DABAA26~30.CBABA31~35.BBABD36~40.DBABB

41.(10分)

(1)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975年自然增长率高,以后呈下降趋势)(1分)

(2)新疆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国家政策引导支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分)

(3)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2分)

(4)地形(2分)

(5)合理;考虑了地形因素,线路大致与沿等高线分布,减轻建设难度,节省建设成本。不合理:火车站和线路距离城镇较远,不利于人员与物资的交流。(言之有理皆可,3分)

42.(10分)

(1)自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邻长江,水源充足。社会经济: 煤、天然气、盐、水及水能等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直辖市,国家政策的支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2)中心商务区(商业区)(1分)

(3);临近大学城,科技水平高,人才丰富,科研能力强;高速公路交通快捷;环境优美,地价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4)完善交通网;缓解东西向交通压力;促进沿线资源开发;经济的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有利于民族团结。(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43.(12分)

(1)A:铁矿、煤炭资源丰富(1分)B:铁矿、煤炭资源较少(1分)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3)A东北部:商品谷物农业(1分)C地:季风水田农业(1分)

自然因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4)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发挥老企业的作用;治理环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等;调整产业结构,吸引新兴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建设;调整工业布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44.(8分)

(1)①资源化②减量化③再利用(3分)

(2)AC(1分)

(3)公平性(1分)

高一地理必修一怎么学好 第6篇

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听课. 地理要理解的地方多,有的地方你没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弄明白的,有些地理知识挺抽象.如:太阳高度角,气候等等。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活,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

二、重视地图,特别是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需要说明的是,地图并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那种政区图,还有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高考地理有一句话叫做:无图不成题。这说明图的重要性。所以,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每一次考试或者练习结束后,都要及时查阅地图。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看图。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三、注重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一对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要的途径就是能够把课本的知识内在联系串联起来。比如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例子: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四、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3、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4、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5、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五、重视对习题的回顾、反思与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笔记 第7篇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高一地理必修一答案 第8篇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 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 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 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 (黑子和耀斑) 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 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 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 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 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 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 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 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 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 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 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 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 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 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 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 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 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 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 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 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 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 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 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 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 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 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 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 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 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 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 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 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 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 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 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作为实际案例, 进行深入的解析此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教学地位、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此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掌握其教学内容, 同时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参考文献

[1]白雪, 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 2014.16:80-81

上一篇:感动感悟感恩下一篇:文明交通知识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