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范文

2024-05-24

读懂诗歌范文(精选8篇)

读懂诗歌 第1篇

高三一轮复习:《读懂诗歌始鉴赏》导学提纲

第二课时:读懂诗歌正文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词类话用,体会诗人锻字炼句形成的意境。

2、注意诗歌中的文言句式,领会诗人的意图。

一、导(真题体验)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请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二、鉴赏特殊的诗歌语言

进行诗歌鉴赏,在读懂了诗歌的题目及作者之后,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词序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思、议、展

1、找出下面活用的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使。。欢悦

空:使。。空阔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使。。变老

肥:使。。变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暗:使(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黑暗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锦帽貂裘:戴锦帽穿貂裘。

小结: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所以我们应该把古诗当成文言文来读,以便正确理解诗意。

2、补充以下省略的词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与君离别意,(我们)同是宦游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照)(吹得)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所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往何处去)

(采药在何处)

(前山或后山)小结: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3、还原以下倒装语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璧寒。

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璧。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飞时,绿水绕人家。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春风笑。

小结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③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④定语变化。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前置。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B、定语后置。如: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⑤状语后置。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古人写诗倒装的缘由

①为符合声律的要求(押韵和平仄),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②为了突出和强调,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

③为追求“新意”,化平淡为神奇。

三、检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请准确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这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读懂诗歌 第2篇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读懂表达技巧

①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偶、通感、借代、夸张、对比、象征、双关、反问、设问等。②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等。

③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欲扬先抑、象征联想、借古讽今等。如果看不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就难解诗的真意。如怀古诗、咏史诗多用借古讽今手法,目的是讽今伤世;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手法,目的是抒写志趣;一般写景诗多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

二、如何来读懂诗歌

1、品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细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分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许多“象”被人们赋予了固定的“意”,如“长亭”象征“送别”,“梅花”象征“高洁的人格”,“红豆”象征 1 “相思”。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多读诗歌,积累意象,对我们读懂诗歌大有裨益。

5、明晓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用典若多,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困难,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捉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观色彩较浓,如“孤”“独”“悲”“愁”“自”“空”“寒”“凉”“闲”“枯”“老”“瘦”等,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意象,抓住这些词去思考就较容易体会“象”中之“意”。有的词语甚至是“诗眼”或“词眼”,捕捉住了这个词也就理解了诗词的主旨。

7、读关键句

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古诗词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一般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议论抒情,虽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景语可以体会诗意,但议论抒情句多为直抒胸臆,更明白直露地表达了诗词作者的感情,所以更应重视对议论抒情句的分析。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细想是否运用了一些手法;

6、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7、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四、友情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诗歌鉴赏练习

(一)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

(三)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四)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五)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用哪两个意象来点明“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六)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⑴诗中所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⑵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二)(1)梅。(1分)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颜色、香气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2分)

(2)用对比的手法。(1分)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2分)

(三)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四)思归、怀乡。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就是其后的“不如归”(也有说是“布谷”的,与此词无关),借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

(五)(1)稀疏的柳影(或凋落的柳叶);南飞的北雁。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六)(1)“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如何读懂诗歌 第3篇

惊鸿一瞥, 留下第一印象

很多人都认为诗歌就是要细细品味的, 没错, 我不否认诗歌应该细品。不过在细品之前我们要对诗歌有个整体的印象。古人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在读诗时既要能“入乎其内”, 也要能“出乎其外”, 我们要先把诗快速地读一遍, 得到一个整体的印象。对于前后内容差别较大的诗歌, 尤其要有整体印象。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诗人前面写的虽是乐景, 但后面抒的却是哀情, 如果对诗歌没有整体的印象, 只是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 (景或情) 去把握全诗, 就会失之偏颇, 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细细端详, 看清眉眼长相

在速读后, 第二遍就要精读, 细细品味了。这一次的阅读要从多方面进行, 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诗歌的标题, 要从诗歌标题中获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类型。如看到《柳》就要想到这估计是一首咏物诗, 所写的物是柳;看到《山居秋暝》就要想到这估计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写的是秋天傍晚山中的景色。然后再结合第一印象, 基本上能准确判断出诗歌的内容和类型了。

第二要注意作者。假如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者, 那么我们首先要想到该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创作风格。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 那么后面的注解就要仔细看了, 看有没有和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 如果没有注解, 那就说明没必要关注作者了。

第三要注意正文, 正文无疑是重中之重。在阅读诗歌正文时我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 用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把诗歌翻译一遍 (一句话也不能漏) , 然后适当地调整一下使语言稍微流畅一点。第二步, 挑出诗中的景物或人物, 找出其特点, 第三步就是情境再现了, 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闭上眼睛, 在头脑里勾画出这些景物或人物组成的画面, 感受这幅画面的整体氛围即意境。

下面就以宋之问的《题大瘐岭北驿》为例, 具体说明一下这个鉴赏过程。

初读这首诗获得的整体印象是:这是一首思乡诗, 内容上有景, 有物, 有情。

细品这首诗。由题目可知, 作者身在大瘐岭北驿, 远离家乡。至于宋之问这个人, 很多学生不太熟悉, 如果诗后无注解的话, 要想获知写作背景很难, 所以对于写作背景我们暂且不深究。然后复述诗歌内容:“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开始南飞, 传说飞到大庾岭后它们就全部折回。但是我走到这儿后却不能停下来, 要继续前行, 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潮水下落, 江面平静, 树林中一片昏暗, 瘴气弥漫不散。明日早晨, 我回头遥望故乡时, 应该能见到那岭上的梅花吧!”诗中的景物及其特点是“南飞雁至此回”“潮水下落”“江面平静”“树林中一片昏暗”“瘴气弥漫不散”, 这些是眼前实景。还有虚景是“陇头梅”。诗中的人物是抒情主人公自己, 他的特点是:身处大瘐岭, 但是还要南行翻过大瘐岭, 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最后就是情境再现了, 这首诗应该有两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是:太阳已经落山了, 潮水回落, 水面平静得毫无生气, 树林里开始昏暗下来, 一个清瘦的身影负手而立, 向北方眺望, 可眼前瘴气弥漫, 什么也看不见, 一两声雁鸣引得他抬头, 只见大雁开始向北方飞去, 他多想让大雁带着自己回去啊, 可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奢望, 人虽在此, 可心早已随大雁飞走了。第二幅画面是:清晨, 雾气散开, 诗人又要起身南行了, 他一步三回头, 眺望故乡, 只见岭上的梅花已盛开。这两幅画面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 抒发了诗人忧愁、失落、悲苦的思乡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是关键 第4篇

1.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写作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如:王昌龄《闺怨》题目即点明诗歌类型、写作对象、感情基调;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夜即点明时间,邯郸点明地点,又有“思”点明情感,通过解读题目我们已能把握诗歌主旨。

2.关注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尤其对一些名家,我们要在平时多积累。

如: 我们读到李煜的作品自然会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推测,读到杜甫的诗就会有忧国忧民或是因短暂安定而喜悦的推测。

3.关注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如:郑协《溪桥晚兴》注释写到作者为南宋移民,我们自然会想到此诗可能写一个亡国之民的哀愁,注释点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诗歌的主旨自然容易理解。杜甫《绝句二首》注释为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背景的介绍就暗示了本诗的内容应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舒适。

4.运用诗词的章法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所以,“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如:林逋《山园小梅》尾联即合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即可看出作者喜欢在山林里自得其乐而不需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5.抓关键字词

读诗歌时总有一些字词句能比较直观地透露情感,观注这些,我们可以轻易地走入作者内心,直击诗歌主旨。

如:郑协《溪桥晚兴》抓住“寂寞”、“扬花”、“杜鹃”已足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练习题中对“闲”字的理解自然不成问题。

6.翻译诗歌,疏通字面意思

很多学生读诗欠缺足够的耐心,他们还没读懂就动手写答案,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考纲中把诗歌鉴赏称之为古诗文阅读,我们可以从翻译诗歌入手,疏通字面意思。当然我们不需要像文言翻译一样精准,但可以通过疏通字面意思找联系。如以下这首诗(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首诗的第二联较难理解,但翻译一下就容易多了,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这时就会想到“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阴过酒樽凉”这一句,翻译过后就会知道原来在写竹阴的凉爽,再结合全诗自然会想到这一联也在凸显竹长势喜人。

快速读懂诗歌 第5篇

(一)——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四、重点、难点:

1、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五、知识点回顾:

诗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哪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又有哪些?

按内容分类: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离别诗、咏物诗、闺怨诗„„ 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六、方法归纳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2.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总结方法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三、(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总结方法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

乡,未免恋恋不返。“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总结方法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背诵下列诗歌,谈谈它所表达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借此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的情怀(或:有家归不得、孤寂悲苦的天涯游子)。意象与情感

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

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高洁、隐逸 梧桐:凄凉悲伤 浮云:漂泊 杜鹃:凄凉、哀伤 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

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六、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2006浙江卷)简析:鹦鹉洲本是地名,后因元代白贲(bēn)的“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而成为隐居的典故。补注中也提到了鹦鹉洲是“渔父居处”的代称,由此可得出答案 :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总结方法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写的是紧张而艰苦的军旅生活,对于揭示盛唐时期为国戍边的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虽然军旅生活紧张而艰苦,但是将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不减,爱国热情、报国丰志不减,从而有力地反衬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2)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用。

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貌。当然,是完全建立在前三联的对军队艰苦生活的刻画基础上的。没有前三联的烘托,就没有尾联这种昂扬、乐观、豪迈情感的直接抒发。

总结方法

(七)看尾句,卒章显志

读懂你的心诗歌 第6篇

是你给了我一缕清风,激起我文字的涟漪

是你给了我一潭清泉,让我的心不在干涸

是你给了我一种感动,让我心灵不在空白

我觉得,已经足够

把这份难得的情衷,深埋,在心的沃土,生根抽芽

用真诚的源头,浇灌,心有灵犀茁壮成长

月斜窗,洒落一身的凄凉

稚嫩的笔迹,只是表达对你的情感

满心的惭愧,不值得你一篇篇收藏

你的举动把我的心,摇落一地残殇

我捡起你留下的残叶,布满心的惆怅

此刻,你是否已入梦乡

遥望你的眸子,充满惭愧的闪光

多么希望,能为你抹去凄凉

带你的心灵去翱翔

飞到,那没有忧伤的地方

再不用捡起,那断笔残章,来温存你的心房

我相信自己,懂你那瞳孔深处的渴望

你的万般柔情,足够让每个女子深陷你的情网

我知道我是幸运的,一直小心翼翼的珍藏

生怕,飞了,碎了······

仰望苍穹,好想与你席地而坐

依偎你在的身旁,欣赏那沉醉的星星,还有那羞涩的月光

今晚关掉所有的旋律,只想静听你的心跳,你均匀的呼吸······

深秋渐凉,邀月为你把被子披上,小心别着凉

一缕冷风袭来,你的思念就是我挡风的衣裳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第7篇

【教学目的】

1、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3、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三、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亭,话别之所;夜,启行之时;江,分手之处;送别,提示题材,交代事件,暗示情感(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分别后的孤寂与怅惘。)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细心看下面两首诗的注释,提取有用信息。

1、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

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例

2、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月(思乡、念亲);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杨柳(怨别、怀远);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舟(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之情)等。例

1、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

理即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找出诗中的具体意象,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

(四)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

一般诗人都喜欢在诗的结尾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

1、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五)仔细阅读题干,帮助理解诗意。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1、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007年四川卷(12)题,王安石的《葛溪驿》,诗的第二题是这样问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可知道“心乱”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四、课堂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阅读鉴赏下列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标题:寒食寄京师诸弟

尾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意象:孤桐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醒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如何读懂诗歌小结】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鉴赏诗歌除了需要关注标题、注释、意象、尾句、题干之外,还需要注意作者的概况(生活背景、经历、思想、风格等);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的词等);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读懂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 第8篇

一、初步诵读, 寻找切入点

很多学生读了诗歌之后一头雾水, 于是胡乱鉴赏, 结果可想而知。理解是一种能力, 它需要一个过程, 而读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高三学生似乎对读渐渐淡忘, 不会像低年级学生一样多遍诵读, 所以教师要鼓励他们在读第一遍后看不懂时不妨读第二遍甚至第三、第四遍,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要注意读进文本, 读有所思, 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寻找有效切入点:

(一) 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 往往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揭示出对象、事件和主旨等, 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比如2000年上海卷《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客却迟迟不来, 表现了等待的焦急之情。

(二) 注释

凡是有“注”, 一定有用, 学生一定要重视。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 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 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 晚唐诗人) 诗中描写六朝繁华不再而景色依旧, 联系注释, 学生自然会发现诗人感叹昔盛今衰、晚唐国运衰微。诗歌的“注”为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 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三) 景物

也就是意象, 它是诗歌的基本单位, 诗歌的情感载体, 暗示人物的内心思想。“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应该融为一体, 做到“以景寓情”, “意与境浑”, “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范希文语) 。所以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境的指向意义, 学生就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柳—惜别, 月—思乡, 鸿雁—思乡怀亲, 菊—高洁、隐逸, 杜鹃—悲苦、思归, 流水—愁、时光易逝, 秋—愁, 孤雁—漂泊流离。

景情不离, 情景交融, 学生在诗的前半部分要找名词景物, 有哪些景, 什么特点, 怎么写的?实景还是虚景?动景还是静景?视觉角度还是听觉角度?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什么情感?读诗时要加以思考和解决。如2004年全国卷《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和“家书”两个意象渲染烘托了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四) 诗眼

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或一句诗“炼”得好, 会使得全句、全诗游龙飞凤, 生气盎然, “炼”的这个字或这句诗就是“诗眼”。“诗眼”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 也可以体现诗作主旨的精彩字句。古诗往往前文叙事写景, 最后抒情议论, 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可以到诗的后半部分找关键词句, 一般是最后一二句, 诗人直抒胸臆, 是诗歌主旨所在。如王禹称《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前面写景, 景物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又透着凄凉;后面抒情, 关键词“惆怅”、“似吾乡”, 抒发诗人漂泊异乡的凄苦。诗眼是全诗的关键, 不仅在结构上贯穿全诗, 而且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以上几方面在读诗时不可孤立, 断章取义, 一定要整体阅读, 灵活把握。

二、细细品读, 分类别辨情感

从诗歌类别入手, 往往是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内容分, 诗歌有写边塞、羁旅、送别、怀古、田园、咏物等, 品读古诗, 在分清类别的基础上, 要把握各自的内容和情感。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 以抒情诗居多, 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 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 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

(一) 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有边塞诗、羁旅诗、送别诗和田园诗四种, 下面以边塞诗和羁旅诗为例进行分析。

1. 边塞诗。

题目中有“塞”“征”“军”等字眼, 内容上描写边塞、军旅生活。鉴赏边塞诗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其情感多样, 或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或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或表达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或表达对边塞和平生活的喜爱, 这些是边塞诗的基本主题, 鉴赏时要体味、辨明诗人抒发的是哪种情感。看下面四首:其一《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其二《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其三《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其四《上京即事》 (萨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 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 家家行帐下毡帘。”四首诗都描写了边塞的生活, 但各不一样, 通过把握边塞景物和抒情句, 学生便可知分别抒发了征人思乡、杀敌报国、控诉战争和热爱边塞的情感。

2. 羁旅诗。

这类诗相当广泛, 很有代表性, 很能体现古代文人的思想抱负。游子在外, 往往触景生情, 写下诗篇, 如杜甫《月夜》、王建《十五夜望月》、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表现一定的处境和心境。这类诗一般有两层内容, 一层写景, 一层抒情, 可紧扣景和情分析。像杜甫和苏轼的同题诗《倦夜》, 都是前两联写景, 后两联抒情, 杜诗的“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表明诗人不仅身倦, 更是心倦, 抒发忧国伤时、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感, 而苏诗的“衰鬓久已白, 旅怀空自清”, 则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更多的羁旅诗则抒发了诗人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 甚至是有家难回的感慨, 如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鸿雁那从北地来》、晏几道的《鹧鸪天·天涯岂是无归意》。这三种是羁旅诗的基本情感, 我们可以抓住意象和关键词句, 构建图景, 体味情感。

(二) 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 以古迹、古人名或“咏”“怀古”为标题,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怀古诗的目的不在“古”, 而在“今”:借古咏怀, 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 悲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情,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怀古伤今, 景物依旧而盛衰无常, 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借古讽今, 警戒后人, 讽喻当今统治者要引以为戒, 不要重蹈覆辙, 如李清照的《乌江》。这是怀古诗三种基本的写法及主题。把握怀古诗史实与现实的关系, 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如20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1) 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感慨。 (2)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1)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这是怀古伤今) (2) (1)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 (2)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这是借古咏怀)

(三) 咏物诗

形式上以某物为题, 如杜甫《孤雁》、李商隐《柳》;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 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不在物, 而在志,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盖个中有我也”。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学生首先要“读清”全诗, 把握托什么物, 什么特征, 求其“形似”;其次要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 结合注解,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寻求物、人的相同点, 揣摩言什么志, 求其“神似”。像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 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把“依东风”“势便狂”的柳比喻成得志猖狂的小人, 借柳表达对倚势猖狂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总之, 学生应从初读到细读, 认认真真去读诗, 在读中寻找切入点感知内容;在“读”上下功夫, 分清类别感悟情感。希望本文能对学生鉴赏诗歌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2]刘熙载.艺概.

上一篇:双十一的活动计划书下一篇:期末诚信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