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第二课时

2024-07-25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第二课时(精选3篇)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第二课时 第1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的来历,体会“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这句话。

2、抓住居里夫人的语言体会她伟大的人格。教学重、难点

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题目是《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这三克镭指的是哪三克镭?

二、细读品味,感悟人生。(围绕“三克镭是怎么来的”)交流

(一)第一克镭。

1、抽生说说第一克镭的来历。

2、当麦隆内夫人见到居里夫人时,是什么给麦隆内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语句)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

3、学生交流

(1)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居里夫妇十八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专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镭当初的身价每克高达75万法郎,这大约相当于450万人民币。按理说居里夫人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豪宅、汽车、高档实验室)(2)这些居里夫人有吗?(没有)(3)什么是“毫不保留”,居里夫人对什么毫不保留?就”表示在很短时间内,说明居里夫妇在发现镭元素后很快就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毫不犹豫。

“毫无保留”表示居里夫妇将镭的提纯方法全都公布于众,自己没有留下一点儿秘密(4)找出这个句子中的一组反义词。(放弃毫不保留)

(5)面对惊讶不已的麦隆内夫人,居里夫人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找出句子,教师出示句子)(6)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A、从这个平淡的语气中,你感受到什么?

“异常平淡”表示居里夫人觉得他们这样做很平常,不认为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将自己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是非常不平凡的举动。而居里夫人自己却看得“异常平淡”,可见她的思想境界是多么崇高。“没有人应该因为镭致富”,说明居里夫人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谋利的资本,并且认为别人也不应该这样做。可惜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像居里夫妇那样大公无私,正如课文所写的,后来“镭的提纯技术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这完全违背了居里夫妇的初衷。

B、从这个平淡的语气中,你们还感受到那不平淡的是什么?

我由居里夫人这句平淡的话看出了她认为这件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认为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并没有一点张扬,而是继续为人类,甚至为整个世界默默的奉献,居里夫人将镭的提取方法毫无保留的公布于大众,充分表明居里夫人心中全想的是为人类做点什么,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爱的光芒会照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7).学生交流,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第二克镭。

1、第二克镭是怎么来的?居里夫人用来做什么?

2、学生自由默读3、4、5自然段,从中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想一想,谈谈你的体会。

3、生说句子,师出示句子。

(1)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如此困顿!

(2)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A、你是怎样理解第一句的?

B、请你找出这句中的一组反义词。C、你又是怎样理解第二句话的呢?

D、孩子们说的真不错。我们再来把这两句话读一读,注意语调。

(三)第三克镭。

1、那么居里夫人的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居里夫人用这第三克镭又干了什么?

2、教师:居里夫人在自传里是怎么写的,学生找出自传中的这段话?.出示

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1)读懂了什么?

创造发明者在以自己的创造发明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通过专利保障自己的利益是合理合法的,这种勇于实践的人(也就是创造发明者)是人类需要的,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他们也推动了人类进步。

(2)读出居里夫人的无私

“梦想者”指的是只求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考虑个人现实利益,一心沉醉于事业中的人。“大公无私”,完全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居里夫人认为,人类也需要这种沉醉于事业,一心为大众的人。居里夫妇便是这种人,他们始终不要专利,并且坚信他们这样做是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梦想者”,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3)读出居里夫人的忘我

在这些“醉心”于事业的梦想者心里有的只是什么?

生:有的是人类科学的进步,没有自己

生:有的只是科学研究,没有自己

生:有的只是为人类造福,没有

(1)能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样的人吗?

(大公无私、伟大„„)

(2)用赞美语气读再读课文。

讨论:为什么说“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 从这三克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是个品格十分高尚而物质生活相当困顿的科学家。她的思想境界是那么崇高,当她和她的丈夫在提炼出第一克镭时,便认为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随即便“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丝毫不去考虑这是他们获得滚滚财富的大好机会。按美国记者依据当时镭的价格推断,仅凭这项专利,居里夫人早就富甲一方了。然而,居里夫人却毫不谋取个人利益,以致自己的物质生活陷入了困顿的状态。他的实验室相当简陋,连做实验需要的一克镭都买不起,要靠公众的捐赠,所以从这三克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家具有多么高尚的人格。

四、课堂小结

师: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吗?从居里夫人的身上,你想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第一克自己提炼公布于众 第二克美国公众捐献科学研究 第三克美国公众捐赠治疗癌症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 第2篇

———贾志敏

教材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主线, 了解故事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重重地”“像石头似的”“顽强的破冰勇士”等词语的含义、情感。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感受老天鹅与天鹅群破冰时的情景, 并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4.初步感受生命的可爱与壮美, 领悟人与动物 (自然) 应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 复习导入

1.生命是值得敬畏的。一只小小的麻雀, 在屠格涅夫的眼里, 是一只勇敢的鸟, 伟大的母爱让人震撼。一群小小的天鹅, 在斯杰潘老人的眼里, 它们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令老人为之震撼。 (出示画面:一面墙, 一杆枪挂在墙上) 从此, 他的这支猎枪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30年不再打猎, 这对于一位猎人来说, 是难以想象的。知道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吗? (生回顾全文)

2.是啊!这就是一群天鹅的故事, 一个壮美而厚重的故事。

【点评: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已知情感出发, 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 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3. (播放视频, 师述) 故事发生在30年前的一个初春, 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到了贝加尔湖。这儿原本是它们的乐园, 气候温暖、湖水清澈、鱼虾充足。可是, 谁也没有想到, 突然寒潮降临, 北风呼啸, 湖面上冻了。怎么办呢?

4. (出示:克噜——克哩!) 生读并想象说话:

(1) 天鹅呀, 此时你在想着什么?心情怎样?

(2) 如果我们就是这群天鹅, 此时该怎么办, 又会讨论些什么?

【点评:借助于多媒体画面, 教师用简洁而富有激情的话语, 将学生带入冰封湖面的意境之中。一个“该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 增强了主体感受,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启开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直奔重点, 突破难点

(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7自然段, 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 还可以圈一圈、写一写。

(二) 交流感受, 体会情感。

1.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呢?

预设:1. (出示:“突然, 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1) 老天鹅的什么让你感动?你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从这些字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2) 老天鹅像石头似的、如此坚决地撞击着冰面, 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同学们, 知道那冰层有多厚吗?据资料介绍, 冬天, 贝加尔湖的冰层一般有约1米厚。比划比划, 一米大概有多高? (学生比划) 现在是早春的寒潮, 想来冰层也是有一定厚度的, 需要多少次的撞击呀,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

(出示第五节) 指导朗读:读出老天鹅的顽强。

(3) 想象说话:老天鹅, 你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打着坚硬的冰面呀!痛吗?受伤了吗?此时你的身体已怎样了? (可提示:羽毛、胸脯、鲜血……)

【点评:“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文中的天鹅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情感、思考倾诉出来的过程, 也是提升、丰富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4) 老天鹅呀, 难道你真的不怕痛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它的奋力撞击之下, 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5) (出示第五节内容的视频)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只智慧、勇敢、顽强的老天鹅。

(6) 这哪里是一只天鹅, 这分明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勇士。 (板书:勇士)

勇士应该是怎样的人?谁能列举出你心目中的勇士?

为什么这只普普通通的天鹅却被称之为“勇士”呢? (板书:破冰勇士)

齐读第五节。

【点评:直奔重点段, 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由阅读, 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抓住重点语段——“老天鹅破冰”, 引导学生品读, 感悟, 感其情, 悟其理, 让老天鹅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英勇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定格。】

2.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1) 天鹅们的什么让你感动?

(2)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 请问你为什么加入破冰的队伍?

(3) (视频:一群天鹅破冰的场面) 瞧, 它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那样欢快!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们的“齐心、欢快”?

(4) 知道为什么要喊出劳动号子吗?

指名读:克噜———克哩———克哩。

师引读:同学们, 我们就是那群天鹅, 让我们一起去破冰——— (生读:克噜———克哩———克哩) 可冰面只颤动了一下, 怎么办?对, 再来——— (生读) 此时冰面裂开了一丝小缝, 怎样?再来——— (生读) 裂开了, 裂开了, 再来——— (生读)

(5) 这一次次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 你来读读。 (“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6) 男女生对读。

(7) 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就有成效, 水面已从慢慢地扩大到迅速地扩大。现在, 你还认为课文中仅仅是那只老天鹅才称得上是“破冰勇士”吗?

【点评:“群鹅破冰”是文本高潮之处, 如何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整群天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战胜困难的感人场面是关键。教者采取一说感动、二看感动、三读感动的办法, 抓住天鹅的劳动号子, 引导学生反复读,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而成为了“破冰勇士”中的一员, 在与天鹅们一起奋力破冰的过程中, 体验着群鹅破冰的艰辛与努力, 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3.师范读:这群破冰勇士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克噜———克哩———克哩!”

(1) 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2) 指名读。齐读。

【点评:第三次天鹅的叫声, 以学生体会读为主, 有了之前的拼搏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学生会读得更真切、更高兴、更激动, 并在读中获得熏陶、洗礼和升华。】

4.多么可爱的生命!多么感人的天鹅的故事啊! (出示:天鹅的画面) 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老天鹅勇敢地破冰, 假如没有天鹅们齐心合力地努力, 它们会有这样恬美的生活吗?正是因为它们的勇敢、团结, 才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才能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5.面对着这样的天鹅, 你想说点什么呢?请根据下面的提示, 动笔写一写。

练笔提示:看着这群破冰勇士,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从这群天鹅身上, 我感受到了……

(生交流)

【点评:静下心来欣赏天鹅群美丽的画面, 目的是在视觉上给学生一个强烈对比, 以引发其进一步的思考, 促其明白如果没有之前用生命的拼搏, 怎能有现在如此静谧的生活, 幸福是要有所付出的道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得到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的启示, 更激荡着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团结、合作、奉献等等, 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生命”的种子。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 既建构文本的意义, 又建构自我世界。】

三、总结课文, 升华主题

1.这样的一幕, 你们感动了, 老师也感动了, 老猎人斯杰潘又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第八节。

2.是什么令老人扫兴?又是什么让老人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3.总结提升:正是这群可爱的鸟儿, 正是这群破冰勇士的勇气和力量, 深深地震撼了老猎人。“从此以后, 这支猎枪一直挂在墙上, 再也没有动过。” (出示图片:一面墙, 一杆枪挂在墙上) 相信这支猎枪不仅仅只挂30年, 一定还会一直挂下去———因为老人的心中有着对生命的珍爱, 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生灵呀, 这是一群多么可敬的生命呀!

【点评:老人前后行动的对比, 猎枪画面的再次出现, 回环整合, 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 情感的震撼。相信学完全文, 学生们一定会真切地感受“枪为何而挂”, 也一定会从中领悟更多的生命的真谛。】

四、作业超市

其实大自然中的很多动物在危急关头都有这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它们往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让人类叹为观止的生命的赞歌。

出示作业:

1.阅读链接:《“蚁国英雄”》《“生命桥”》。想一想这些生命给你带来了什么震撼。

2.写作链接:结合课文, 以“团结起来力量大”为题, 写一写在生活中、电视里看见过的有关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点评:对文本进行有效拓展, 让学生在了解和感受动物们的一曲曲生命壮歌的基础上, 进一步想开去, 这对深化理解课文, 体悟自然生灵的崇高精神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评

一、主线明了, 板块清晰

本节课的教学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主线, 贯穿全文。第一次叫声是群鹅在冰封湖面的情况下发出的, 它们的叫声传递着的是什么?第二次叫声是群鹅在破冰时发出的, 这叫声又给我们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第三次叫声是群鹅在结束了工作时发出的阵阵欢呼, 这里的叫声又预示着什么?紧扣这条线索, 读、思、议相结合, 既激发了情趣, 描绘出形象化的意境, 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使学生认识了语言的规律。

二、品词析句, 感悟情感

关键词句的理解要扣住整体, 要深入、有层次。文本中的词句是最基本的东西, 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 让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思考、品味、表达的点, 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 提高语文素养。抓词、品词、析句、品句, 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同时, 把握其内在的精神, 使学习文本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三、换位体验, 引导说话

教学中, 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钱老师多次使用这样的方式提问:“如果我们就是这群天鹅, 会讨论些什么?”“老天鹅, 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 你为什么要加入破冰的队伍?”换位思考, 亲身体验,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 进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 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以读为本, 加深理解

朗读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 学生能获得对文本的初步体验, 获得情感熏陶并生发出理性的思考。教学中, 钱老师注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在读前思考;注重根据不同的内容及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注重朗读和理解相结合, 逐层递进, 在朗读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表达。

梁启超的第二夫人 第3篇

6岁时,她作为陪嫁,跟随京兆公李朝威的掌上明珠李蕙仙嫁到梁家。风华正茂、才气纵横的梁启超嫌她的名字“王来喜”太俗,随口改成“王桂荃”。她虽不明白“桂荃”和“来喜”有什么不同,却满心欢喜,因为她早听说过她家姑爷是极有学问的人。她聪明勤快,识大体,深得主人欢心。17岁时,在女主人李蕙仙的主张下,她和梁启超圆了房。但当年梁启超和谭嗣同一起创办了“一夫一妻世界会”,他不能自食其言,因此,连小妾的名分,他都无法给她。但她心甘情愿,在为他生下9个孩子后,仍然不向他索取自己应有的名分。

野百合也有春天,花樣年华的她怎么会没有爱情?梁启超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在她的心里,他无异于仰止的高山。她爱他,能陪伴他,为他生儿育女,就是莫大的幸福。没有所谓的“共同语言”,不能“夫唱妇随”,她就把心底的爱,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诠释。

在家中,她不辞辛劳地侍奉双亲,照顾他和他的妻子,养育他的儿女。梁启超偶尔心情好,会教她读书识字。她冰雪聪明,很快就能看书读报了,甚至学会了写信。戊戌政变失败后,朝廷大肆捉拿维新党人,梁启超只得剪掉辫子,穿上西服,东逃日本。她也跟随他来到日本避难,并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京话。凡家里对外联络方面的事,大都由她操办,这使她开阔了眼界。梁启超流亡海外13年,主要靠卖文维持生计,过得相当清苦。李蕙仙是千金小姐,又体弱多病,家中大小事务,便全都由她操持掌管。她把一大家人的饮食起居安排得妥妥帖帖。有一年,李蕙仙生的孩子染上了白喉,她守护在医院里,衣不解带,日夜不离左右,孩子终于转危为安。而此时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染上了白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她分身乏术,女儿终因护理不周而夭折。她很伤心,偷偷地躲在卫生间里边洗衣服边痛哭流涕。

她爱得那么卑微,直低到尘埃里;她的爱又那么纯粹,在万物的低处,抵达繁盛的高贵。

正是有她这样的爱,梁启超才能在晚清政坛大展拳脚。他毅然拒绝袁世凯20万银票的封笔费,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他主张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用东方传承的文明来拯救世界,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梁启超悲痛万分,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寄托对夫人的哀思。王桂荃百般劝慰,悉心照料,努力抚平他的心伤,同时也细心照顾他的孩子,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是,五年后的冬天,他也撒手人寰。临终前,他拉住她的手说:“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孩子们就拜托给你了。”她的泪夺眶而出,却坚定地说:“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梁启超没留下多少遗产,却留给她9个尚未成年的儿女,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只有4岁半。她成了梁家的顶梁柱。虽然生活十分困难,但她不以为苦。他临终前的托付,对她而言,是责任,更是信任,她没有什么遗憾的。爱他,就要按他的意愿,抚养孩子们长大成人。

她豁达开朗,从不抱怨,称一大群孩子是她可爱的宝贝。她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多读书,孩子们做了错事或不认真读书,她总是用温和而朴素的话教育他们。多年后,子女们回忆起她,都说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话:“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们看哪样好?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看你爹很有学问,还不停地读书。”子女们不顾梁启超的忌讳,称呼李蕙仙为“妈”,却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为“娘”。李蕙仙的大儿子梁思成曾动情地说:“娘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见地、有才能,既富于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和考验,独自把孩子们抚养长大,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说,她的勤奋坚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也成就了这9个子女的人生。他们成年后皆为才俊,其中三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小儿子梁思礼高中毕业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已举步维艰,但是她仍竭尽所能地为他争取到赴美国留学的机会,变卖仅剩的一点家产,又不惜放下脸面向老友借贷,凑足400美元作为去美国的开销。新中国刚成立,梁思礼匆匆回国,白发苍苍的她亲自到天津码头迎接,因为没有确切的归来日期,她在寒风凛冽的码头整整守候了半个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保皇党梁启超”的小老婆,她的家被抄尽,与孩子们四散分离,风烛残年的她被遣送回乡下。1968年冬天,她在一间阴暗破旧的小屋里孤零零地走完了82年的人生。死后3天,好心的乡亲们才偷偷找了一张破席,草草地把她埋在山坡上。几年后,山坡因另作他用被夷为平地,她的埋骨之处也消失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的儿女们找来,只能顺着乡亲们所指,在平地上,于想象中,在她杂草丛生的坟前哀哭。

后来,在北京香山漫山的红叶林里,梁启超和妻子李蕙仙的合葬墓旁,儿女们为她立了一块卧碑,碑后植一株白皮松,碑上刻有她的名字——王桂荃。

人世间的爱姹紫嫣红,风情万种,一个“情”字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但有一种爱卑微而无私,像深谷里的野百合,纯净又高贵。

〔本刊责任编辑 尹 静〕〔原载《传奇故事》2011年第9期〕

上一篇:新课程理论教师招聘下一篇:个人简历上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