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2024-07-15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精选6篇)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第1篇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提升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6‟56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整体推进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底,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5%,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机耕水平达98%;水稻机插率达76%、小麦机(条)播水平达80%;植保统防统治水平达90%(其中高效植保达60%);机收水平达98%;粮食烘干能力达70%(其中产地达50%);麦秸秆还田率达90%、稻秸秆还田率达60%;规模经营面积达50%;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统一服务面积达90%。

二、时间要求

2016年至2017年,在全区5个镇组织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根据各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分阶段、分梯次实施:

第一阶段:示范创建。第一梯次是黄尖、盐东2个镇,于2017年3月底前;第二梯次是南洋、新兴、便仓3个镇,于2017年12月底前。

第二阶段:组织自评。第一梯次是黄尖、盐东2个镇,于2017年4月底前;第二梯次是南洋、新兴、便仓3个镇,于2018年1月底前。

第三阶段:验收考核。第一梯次是黄尖、盐东2个镇,于2017年5月底前;第二梯次是南洋、新兴、便仓3个镇,于2018年2

月底前。

三、工作重点

(一)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和装备。重点推广水稻机育插秧、小麦机(条)播、高效植保和粮食烘干等四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和水稻机种(机插秧)、小麦机(条)播、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等机具装备。

1.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乘座式插秧机,更新换代老旧插秧机,并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依托,采取流水线或轨道播种,软(硬)盘无纺布田间、硬质地面、工厂化等方式集中育供秧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熟化和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

2.稻秸秆还田(犁耕翻还田)集成小麦精量机条播技术。秋季重点推广深松和犁耕深翻还田技术,突出小麦精(少)量复式条播机机械普及应用推广。

3.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重点发展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牵引式喷杆喷雾机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逐步淘汰老旧、低效喷雾机,努力提高农药使用效率,控减农药施用量,并大力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创建活动。

4.机械化烘干技术。以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仓储一体化烘干建设为主,规范有序建设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并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主、粮食种植大户添置粮食烘干设备,点面结合,同步推进,不断提升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

(二)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和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按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农机具,通过合作经营、土地股份、统一服务等 — 2 —

形式,推进订单式、托管式、联耕联种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加大技术人员、农机手、种粮大户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技术开发、示范应用、技术培训和农机管理能力。邀请涉农领域相关专家,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验收考核以及现场推进演示会等活动。

四、季度计划

(一)第一季度:组织镇村主要负责人、农机合作组织法人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粮种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种粮大户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

(二)第二季度: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育秧播种机、插秧机、高效植保机械和拖拉机等机械;水稻流水线播种育秧、小麦机收和烘干;机耕整地、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组织召开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现场演示推进会。

(三)第三季度: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组织夏粮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指标验收考核;购置水稻收割机、小麦条播机及复式一体机等机械,组织农机合作组织法人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负责人、种粮大户等开展高效植保机械和烘干机等机具设备技术培训。

(四)第四季度:水稻机收、烘干;机耕整地、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作业,组织召开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麦机(条)播技术推广现场演示推进会;加强麦田间管理;组织各镇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指标完成情况开展自查;组织达标镇申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镇考核证书》,迎接省、市验收考核。

五、奖补政策

(一)奖补内容及标准

1.提升水稻机种水平。对新购置六行(含)以上乘座式插秧机,且当年本地机插秧单机作业量达500亩以上的,给予单机作业补助2万元;对当年采用大田、硬质地面、工厂化集中育秧且按1:80完成大田机插秧任务的育插秧大户,按秧池面积分别给予500元/亩、1000元/亩、1500元/亩奖补。

2.提升小麦机种水平。对新购置配套8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复式条播机,且当年本地单机作业量达500亩以上的,给予单机作业补助0.3万元的奖补。

3.提升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对新购置宽幅12米(含)以上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且当年本地单机作业量达1000亩以上的,给予单机作业补助2万元;对新购置无人植保机,且当年本地单机作业量达2000亩以上的,按机具销售总价的50%给予补助;对当年植保机械实现统防统治面积达5000亩以上的专业服务组织或个人,给予1万元/个的奖补。

4.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对当年新建烘干机库房成套设施的,按每10吨(含)以上批处理能力烘干机烘干谷物达500吨/年(换算稻麦面积在1000亩以上),且本地实际服务面积达到烘干能力50%以上的,按烘干机配置吨位,每吨0.2万元标准给予烘干设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奖补。

5.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对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运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作业服务本地区总面积达5000亩以上(最大单项作业面积达2000亩以上)、自身机库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按照1万元/个的标准给予奖补。

6.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农机化服务经营。对当年承包100(含)亩以上且粮食生产耕、种、收、植保、秸秆还田等农机具配置合理 — 4 — 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按照1万元/个的标准给予奖补。

7.创建镇奖补。对如期完成创建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考核的镇,在市级奖补的基础上,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补。

凡新购置且完成规定作业量的六行(含)以上乘座式插秧机、小麦复式条播机、宽幅12米(含)以上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粮食烘干机,必须纳入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方可享受奖补。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先建后补”原则,奖补内容与国家、省、市、区其它扶持奖补项目相同的,按单靠就高原则执行,不重复享受。

(二)申报程序

资金奖补参照国家和省市区项目申报程序,由区农委牵头,区委农办、区财政局、区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奖补资金申报由相关主体(农民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稻麦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向所在村(居)提出申请,经镇农业、财政主管部门核实,当地镇政府审核确认后,提请区政府考核验收。相关主体申请奖补资金时,需提供权威部门认(鉴)定批文、执照、证书以及有关的承包合同和作业服务协议、镇级各类数据统计表等相关材料,同时提供所购机具产品合格证明、销售票据以及安装设备须有安装确认表等相关证明材料,上述所有材料,镇政府均负责审核把关。

(三)资金兑付

1.新购置六行(含)以上乘座式插秧机、小麦复式条播机、宽幅12米(含)以上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的单机作业补助奖补资金分两年结算,每年按50%兑付。

2.育秧面积、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或个人、农机具配置合理

— 5 — 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库以及粮食烘干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奖补资金,一次性全额兑付。

3.如期完成创建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考核的镇,奖补资金一次性兑付到位。

若创建镇未能如期通过省、市、区考核验收的,先期兑付的所有奖补资金,在下区财政下达给该镇的农业类扶持资金总额中扣除。

六、工作职责

(一)镇政府职责

镇政府是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主体。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要结合实际和创建要求,积极推广各类农业机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夏、秋两季至少各召开一次现场演示推进会;分类汇总、审核、整理相关材料,主动接受省、市、区验收检查考核;在完成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向区农委申请《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考核证书》。

(二)区农委职责

根据本地区农机具装备实力和机械化水平实际,制定目标任务,分解下达给各镇,并明确时序进度;成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技术指导专家组,对重点环节的技术指导;组织镇相关人员、农机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家庭农场负责人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组织召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现场演示推进会;负责考核验收,并形成考核验收意见报市农委备案。

(三)区财政局职责

会同区农委对创建示范区实施方案汇总审核;制定示范区创建项目管理办法、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合理安排项目配套资金,及 — 6 —

时拨付奖补资金,监督项目资金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等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将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成立以区政府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农办、区财政局、区农委、区粮食局等部门以及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落实。成立由区农委主任为组长,农机、作栽、植保、农环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制定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方案和服务指导。各镇也要把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推动本地“三农”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级领导小组,通过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信息交流、目标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二)密切部门协作。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各关键环节,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农业部门要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搞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好各项推进措施;要整合三新工程、科技入户、农机贷款、秸秆机械化还田等扶持政策,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省以上专项资金,积极落实区级配套资金,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国土部门要帮助化解烘干配套设施、农机库棚、农机维修网点等用地难题。经信部门要协调落实好粮食生产经营组织粮食烘干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政策。粮食部门要提升粮食收储环节烘干能力。水利、交运等其他部门也要积极推动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7 —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规模化农机作业服务创造条件。

(三)加强宣传发动。各地要通过微信、微博、广播、送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等途径,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认识,动员和鼓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绩效考核。区政府将制定出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考核评价办法,分镇组织考核。农业、财政等部门要联合组成验收考核小组,按照市下达的考核指标要求,重点加强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项目的绩效跟踪、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对提供虚假、不合规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奖补对象,一律取消奖补资格;对虚报、冒领者,追回奖补资金,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考核合格的镇给予奖励并予以通报表彰;对未能如期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的镇,综合奖考核将实行“一票否决”制。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第2篇

为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现结合我镇实际,对2020年全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巩固提升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紧扣创建成果,巩固提升上台阶

为确保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各村(居)、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成果的重要意义,认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围绕全镇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狠抓薄弱环节,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抓好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要在推进举措、重点机具保有量、机械化作业水平、规模经营水平四个环节上做到只增不减,努力推动全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任务,大力推广抓落实

各村(居)、有关部门要围绕全年目标抓落实,2020年全镇要新增乘座式插秧机X台、育秧成套设备X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植保飞机)X台,复式条播机X台,完成育秧面积XX亩、机插秧面积X万亩、小麦机条播面积X万亩、犁耕深翻面积X万亩,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方X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村X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要强化农机新技术、新农机、新农艺的推广,组织好各类培训、现场,制定好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同时要积极培育壮大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三、巩固提升档次上水平

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巩固提升过程,各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及社会化服务能力等指标须达到以下标准:

1、机耕水平达98%以上;

2、水稻机插率达80%以上、小麦机(条)播水平达80%以上;

3、植保统防统治水平达90%以上;

4、机收水平达95%以上;

5、粮食烘干能力达60%以上;

6、麦秸秆还田率95%以上、稻秸秆还田率90%以上;

7、规模种植面积达60%以上。

四、政策扶持

(一)扶持对象:我镇区域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外地户口承包土地的一同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二)扶持标准:1、机械购置:新购高速插秧机作业面积400亩以上每台1万元补助。

新购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植保机作业面积500亩以上,每台0.5万元补助。新购育秧成套设备育秧面积4亩以上每台补助0.2万元,新购复合式条播机作业500以上每台补助0.2万元。2、育秧面积:育秧面积在3亩以上(包含3亩),每亩补助500元。

3、机插秧:实施水稻机插秧的补助每亩20元。

(三)资金兑付:凡2020年实施水稻机插秧、夏秋秸秆还田、小麦机条播、新购农机具和农机作业符合扶持政策的农民(组织),凭相关村出具的农机作业证明、购机发票,经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登记,并与相关村人员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公示,再由相关村和镇政府确认后,年终由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一上报镇政府批准后发放给扶持对象。

五、重视机具管理,力求规范保安全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第3篇

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以下简称“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就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在购机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广大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开创了全国 农业机械 化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解决。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 实现了耕 种收机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虽然耕整地 环节机械 化水平较高,但部分作物的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仍然滞后;从区域上看,虽然东北、华北等地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日益加快,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 境约束因 素日益加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挤压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破解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粮棉油糖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作物、经济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因素,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坚持统筹规划、梯度推进。优先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围绕突破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优先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区、粮棉油糖生产大县和基础好的区域建设示范点,典型引路,由点及面,整乡整县,逐步推进。

坚持机艺融合、协同发展。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结合采用信息化技术和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等工程技术,加强农机、农艺等多部门的联合攻关、协同配合,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为主体,广泛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等部门参与,汇聚各方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合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良好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 机械化水 平均达到80%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主要内容

定位九大作物种类: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

聚焦六个生产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明确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应用难题;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重点是示范推广棉花机采、油菜机播和机收、花生机播和机收、甘蔗机种和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

探索一系列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优势产区、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特点,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内容(详见附表),分作物、分区域建成一批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县)。

四、重点工作

根据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装备水平。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重点向产粮大县、新型经营主体、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具倾斜。积极推进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积极推进农机工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重点围绕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搭建农业、农机制造、科研等多部门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合力攻关,突破全程机械化所需关键环节机具的瓶颈制约。加强在用农机具质量监督检查,推进农机产品质量性能提升。

(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等市场化生产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向农机作业服务,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深入开展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重点培育一批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大力培养一批农机作业能手和农机维修能手。

(三) 创建农机化示范区(县),探索形成区域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优化农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的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机深松等作业补助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在农作物主产区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场),探索形成一系列分作物、分区域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建成一批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通过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周边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四)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服务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机作业动态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及时采集和发布农机作业供需信息,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等服务市场。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兴建农机具库棚,不断加强机耕道路和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推动解决农机“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农业系统各相关单位,形成高效的工作推动机制。要搞好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责任机制。要制定评价科学的工作考核机制,把推进全程机械化纳入本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支持,有关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农业技术示范等项目资金应向推进行动的实施区域倾斜。要落实有关农机化发展的税费减免措施,强化对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的金融支持和信贷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机金融租赁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顺利实施。

(三)强化技术支撑。农业部成立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按作物设立专业组,由农机化行业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有关专家组成,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验收考核等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农机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分作物、分区域总结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四)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评价体系,以县(区、场)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实施区域要落实责任,整合力量,创建一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对符合创建工作要求的单位和地区,由农业部分批予以公布。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第4篇

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3%。同时应当看到,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与全程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玉米机收仍是薄弱环节;传统低端播种机仍然占据主流,播种质量不高;粮食机械化干燥发展严重滞后;机械化植保、秸秆处理水平不高。二是经济作物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高效、适宜机械相对缺乏,部分生产环节机械化还是空白。花生联合机收率低,棉花机采刚刚破题。为进一步加快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找准工作定位,聚焦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一、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产能和效益,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6%,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在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高小麦和玉米机播机收质量,解决粮食干燥问题。确保到2017年粮食干燥机械保有量达3000台套,粮食机械化干燥作业量达400万吨,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45%,玉米贴茬直播率达90%;到2020年粮食干燥机械保有量达6000台套,粮食机械化干燥作业量达800万吨,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50%,玉米联合机收率达85%,玉米贴茬直播率达95%。

在花生、棉花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升发展花生、棉花两大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17年花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2%、棉花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8%,到2020年,花生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棉花耕、种、管等环节实现机械化,机械采收取得大幅进展,花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棉花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好的区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大面积推广;其他区域,加强试点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土壤状况、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经营规模,确定适宜的技术路线和主推机型,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完善技术模式,推动技术集成和标准化。

3、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坚持产学研管推用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研发创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由环节化、低端化向全程化、高端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4、政策扶持,市场主导。综合运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农机研发创新计划、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等政策、项目,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推进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重点区域:菏泽、德州、聊城、临沂、济宁、潍坊。主攻方向:围绕推进小麦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提升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干燥机械化水平和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主攻高效低损收获、宽幅精量播种、干燥机械化、保 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和精准施肥、高效植保。

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机械化干燥,菏泽、德州、聊城、潍坊、临沂、济宁辖区内每个县(市、区)建立粮食干燥机械化示范基地4个以上,基本解决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粮食干燥问题。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加快推进小麦、玉米播种机、联合收获机升级换代,宽幅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带扒皮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平原地区成为主流机型。努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菏泽、潍坊、临沂等地着力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在滨洲市阳信县、聊城市临清市、泰安市肥城市、潍坊市临朐县等畜牧养殖重点地区积极推进粮改饲,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在鲁西北沿黄灌区、鲁中高产井灌区、半岛和鲁南山丘旱作区积极推广适宜当地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和技术模式。积极推进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的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在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大力推广带有秸秆切碎装置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推行小麦、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在泰安、滨州等地大力发展玉米秸秆青贮收获机械化,在东营、淄博等地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在聊城等地积极探索利用秸秆造纸、发电等利用途径。开展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种肥同播、统防统治,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提高施肥、植保机械 化、精准化水平。

在抓好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注重突破水稻、马铃薯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瓶颈,补短板、上水平,实现全面发展,全程推进。

(二)加快推进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1、花生。

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三大区域,即以胶东半岛、鲁东南为主的春花生种植区,以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和以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

主攻方向:机械播种、联合收获。

发展路径:在推进耕整地、机械播种、灌溉、植保、施肥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基础上,加速推广应用分段收获机械,同时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多行高效多功能花生播种机和两段(捡拾、摘果)收获机械。从区域分布上,胶东半岛、鲁东南等春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是加快推广普及多垄多行大型花生精确播种联合作业机械、联合收获机械和两段收获机械,全力推进花生种植与收获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该区域春花生规范化机播400万亩;高效收获机发展到4000台,完成花生联合机收250万亩。其中,平度、胶州、招远、莱阳、诸城、高密、文登、莒县、莒南、临沭、沂南、沂水等12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带动整个发展区域达到 75%以上。

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广夏花生直播与收获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推进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扩大发展规模,实现花生机械化种植、收获新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夏花生规范化机播150万亩以上;夏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台儿庄、邹城、泗水、冠县、东明、鄄城等6个重点县(市)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达到50%以上。

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收花生种植的示范引导,进行花生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带动花生种植模式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变。到2020年,该区域花生规范化机播50万亩;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以上,完成机收花生30万亩。其中,济阳、莱城、新泰、宁阳等4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花生生产机械化实现根本性改观。

2、棉花。

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以滨州、东营、潍坊为主的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以聊城、德州为主的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和以菏泽、济宁为主的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主攻方向:机械播种、植保化控、机械采收。发展路径:在普及应用机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机械植保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机械,引进示范国外摘锭式先进采棉机,研发推广适合黄淮海地区棉花采收的中小型自走式采棉机和大型高地隙对靶施药高效植保机械以及秸秆处理机械。加强棉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选育适于机采的棉花品种。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和机械采收。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50万亩;大型采棉机发展到30台,完成机采棉14万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机械作业达到20%,秸秆处理达到30%,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其中利津、河口、寿光、昌邑、无棣、滨城等6个重点县(市、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按机采棉模式种植与收获试验示范,加快引导机采棉种植规模扩大发展,实现棉花机械化采摘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0万亩;采棉机发展到5台,完成机采棉2000亩;机械播种达到80%;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10%,秸秆处理15%。其中夏津、武城、高唐、临清等4个重点县棉花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

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采棉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示范引导机采棉种植,辐射 带动棉农加快转变棉花种植模式。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万亩、采棉机发展到2台,完成机采棉1000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和秸秆处理技术实现良好起步。其中金乡、嘉祥、巨野、成武等4个重点县率先在这一区域实现突破,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通过花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突破,积聚经验,探索路子,带动蔬菜、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保障措施

(一)推进农机装备创新示范。以推进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为核心,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和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整合农机生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农机推广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示范推广力度。鼓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创新,以雷沃、五征、时风、常林等大型农机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大型拖拉机、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大华、国丰、巨明、金亿、工力、宁联、东泰、弘盛等企业为主,建设一批致力于土地深松、免耕播种、联合收获等关键环节复式作业机具研发生产的农机企业。以山东农机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科 研单位为主,建设一批关键核心农机部件研发基地,加强农机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提升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以省、市、县农机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为主,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加快先进成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普及应用。

(二)培育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围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增强后劲”,进一步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机作业规模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奖补力度,加强农机合作社农业装备、库棚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鼓励开展“企社共建”活动,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经理人、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建章立制,提高规范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入社的资本合作方式,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几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含供销社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能手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动农 业生产向装备智能化、种植规模化、过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

(三)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发挥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的作用,构建农科教、管推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化农艺体系、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培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作物良种,强化农机从业人员农艺知识培训,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施高效农机化规模生产示范引领工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农场建设。

(四)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农机”推进行动,建设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农机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民和农机手的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农业机械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农机管理服务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补贴重点,对花生、棉花联合收获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和配套大马力拖拉机以及水稻插秧机、干燥机等重点机械,实行应补尽补、有购就补,进一步向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主产区倾斜,提高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鼓励 有条件的市、县对粮食干燥、秸秆还田、花生和棉花联合收获等机械化作业实施补助。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加快老旧高耗能机械更新步伐,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腾笼换鸟”、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大型农机企业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服务。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第5篇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 实 施 意 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等。我县硒资源储量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富硒王国”。为落实州委州政府升级硒战略,加快硒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决策部署,按照“立足硒资源,发展硒产业,打造硒名片”的总体要求,有效提升富硒核心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xx县富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xx富硒产业大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全面拉动“三大发展”的目标任务,立足资源禀赋,放大富硒特色,坚持以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驱动,按照基地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富硒、健康”定位,用产业链建设的理念,围绕产品抓研发、围绕产业抓示范、围绕企业抓品牌、围绕旅游抓宣传、围绕应用抓科普、围绕规范抓监管,加速推进全县富硒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发展富硒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着力把硒产业打造成xx县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力建设xx富硒产业大县。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围绕打造“中国硒谷”的总目标,坚持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硒产业发展原则,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来谋划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产业链的内在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要求,规划硒资源一、二、三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倒逼机制,丰富和完善硒产业链的环节、要素及内容,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设一批标准化的硒原料产业基地,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富硒产品,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硒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的硒产业精品名牌,有效提升全县富硒核心竞争力,形成涵盖富硒特色农业、富硒功能食品、富硒生物医药、富硒养生旅游等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县富硒产业综合产产值达到50亿元,真正将xx建设成为区域特色明显、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势头 好的富硒产业大县。

具体目标

立足xx县粮、油、水、鱼、果、畜、蔬、药等产业特色,5年内重点扶持10个左右科技含量高、主体实力强、产品市场广,能够有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富硒产业项目。初步确立“五个一”富硒产业发展具体目标:

1、打造一个富硒产业示范村。围绕“富硒”核心,突出“渔业”重点,协调引进枸杞珍酒业、太阳能公司进村支持、抱团发展,全力将xx县花坪镇大洪寨村打造成集产业示范、清洁能源、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恩施州、湖北省乃至天下“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

2、发展十万亩富硒产业示范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0万亩,稳步扩大富硒冷水鱼、景阳鸡养殖规模,畜禽水产养殖达到100万头。

3、搭建十个硒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共建企业富硒产品研发中心10个,组建富硒创新团队10个。研发富硒新产品10个,转化富硒新成果10个,申请发明专利10个以上。

4、培育十个富硒知名品牌。注重“硒商标”注册,加大富硒品牌创建力度,着力将“益寿”鲜果、“炜丰”乌龙茶、“野三河”冷水鱼、“硒姑娘”猕猴桃果酒、“稀世宝”绿茶、“开俏”枸杞珍酒、“茨竹泉”富硒醋、“硒之泉” 矿泉水、“施味”芋荷梗、“东龙河”豆油皮等10个富硒商标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富硒知名品牌。

5、建设一个富硒农产品加工园。依托工业园区,集聚5-10家富硒龙头企业,培育富硒现代农业、富硒医药保健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打造xx富硒生物技术高新园区。

三、重点工作

普查资源,奠定富硒产业坚实基础。

搞好资源普查是有效推进富硒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由政府主导全面深入开展硒矿、土壤、特色作物硒含量普查以及富硒生物圈资源调查,重点是对全县原有89个富硒村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富硒区域进行专项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全县硒资源分布情况、主要作物硒含量水平,制作详实的县硒资源分布图,建立详细的硒资源档案,据此划定富硒产业基地范围,为全县硒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引领富硒产业发展方向。

为充分发挥硒资源优势,切实做大做强硒产业,突出富硒产业的战略性作用,结合xx实际和正在谋划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高水平规划专家,高起点编制《xx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统领全县硒产业发展,明确全县富硒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工作重点、保障措施。

加强科研,提高富硒产业发展档次。

依托xx硒资源开发研究所和州硒产业研究院,加强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国际国内硒研究机构产学研合作,以提高硒产业科技含量为切入点,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农学、食品科学、药学、化学等多学科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标准化,现代产业生态化高新化,努力提升增强硒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和驱动硒产业可持续发展。强化协同创新,搭建硒产业技术研发(工程)中心;突出富硒资源分布规律、硒元素的生物效应及转化吸收机理、富硒农产品硒组成结构分析及硒含量控制,开展硒基础研究;突出不同载体富集硒的机理、关键技术及富硒标准,开展硒应用研究;突出硒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和富硒产业上档升级,开展硒成果转化。

办好基地,促进富硒区农民增收。

加强硒资源开发利用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立足xx富硒资源,将富硒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建设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0万亩,稳步扩大富硒冷水鱼、景阳鸡养殖规模,畜禽水产养殖达到100万头。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富硒绿色食品认证、富硒有机食品认证、富硒产品原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富硒产业基地示范乡镇、示范村或者是富硒示范带,有效促进富硒 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是打造xx县花坪镇大洪寨 “恩施州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和xx“中国富硒乌龙茶之乡”。

培植企业,壮大富硒产业发展主体。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扶持,积极引进、培植和壮大硒产品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硒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总量和素质。围绕冷水鱼、茶叶、蔬菜、畜牧、粮油、水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硒产品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硒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开展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联合与合作,扩大合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硒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着力营销,增加富硒产业发展效益。

注重硒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建设,让更多人认识xx硒产品,逐渐增加硒产品销量,体现硒产业链的价值。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新业态,鼓励和支持企业打造电商平台(如益寿硒都商城),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手段促进硒产品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 扁平化交易渠道,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引导炜丰茶业、花果山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品牌超市规划建设实体连锁店和直销店,展示产品形象,建立品牌窗口。充分利用硒博会这个市场“引爆器”和产品集中展示台,积极组织和帮助相关企业参展,巩固放大硒博会成果,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生产、拓展市场、引领健康的活力和潜力。

培育品牌,提升富硒产业发展美誉。

鼓励富硒生产企业推广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强化品牌宣传,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xx富硒产品的品牌形象,营造品牌优势,增强品牌效应,整体提升xx富硒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将“益寿”鲜果、“炜丰”乌龙茶、“野三河”冷水鱼、“硒姑娘”猕猴桃果酒、“稀世宝”绿茶、“开俏”枸杞珍酒、“茨竹泉”富硒醋、“硒之泉”矿泉水等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富硒知名品牌。同时对现有的农畜产品,如茶叶、蔬菜、食用菌、粮油及其它畜禽产品等进行梳理、包装,并改进其质量,运用营销战略思维合理打出“硒”牌。

强化科普,营造富硒产业良好环境。

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主流媒体平台和发布会、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健康补硒知识,弘扬硒文化,推介“世界硒都”地域品牌,引导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全面提高对全县硒产业发展的认识,为硒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通过政府引导、协会主办、企业参与等方式,围绕硒元素、硒营养、硒保健,着力开展硒与人体健康的科普知识讲座,组织编印《硒科普知识手册》免费向广大民众发放,普及科学补硒、安全补硒知识,不断深化硒健康理念,推广硒应用,让世人进一步认识硒、关注硒、热爱硒,直至离不开硒。

对接旅游,开发富硒养生旅游宣传。

以保护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探秘世界硒矿、普及富硒保健科学知识、提高旅游科学文化品位为宗旨,围绕富硒生物资源、富硒产业基地、富硒休闲养生、富硒美食体验、富硒度假疗养项目,对接旅游着力发展富硒养生旅游业,打响xx县富硒地域品牌,促进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重点是抓紧打造花坪大洪寨“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养生避暑 4A 级景区,规划一条独具xx特色的“乌龙茶—关口葡萄—蓝莓—甜柿—猕猴桃—冷水鱼—景阳鸡”旅游线路,策划制作统一的专题富硒旅游宣传册、宣传片、宣传口号、宣传标语。

规范监管,服务富硒产业健康发展。

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要求,强化硒产业综合执法和协调力度,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工商、税务、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对整个硒产业生产、流通、消费市场实行全覆盖一体式执法。加强品牌保护,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执法队伍,实行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富硒产品,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富硒品牌。研究制定适合xx富硒产业发展的标准,把握好富硒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富硒标识实行统一管理,授权使用。规范监管,服务好富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自毁声誉。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推进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对应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科技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硒产业发展的领导。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硒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门机构。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对应成立专门的硒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负责搞好统筹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办指导,全面推进硒产业发展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对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调控,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形成工作效率高、组织实施力度大、全方位一体化的产业发 展协调模式。

整合资源力量

硒产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各部门在硒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并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力量,用产业链建设的理念,围绕产品抓研发、围绕产业抓示范、围绕企业抓品牌,围绕旅游抓宣传,加速推进富硒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

1、整合政策项目:出台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各部门在涉硒投资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衔接及整合。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涉硒产业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投入的建设合力。鼓励和引导州内金融机构优先扶持涉硒企业并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2、整合人才队伍:确保为硒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整合县域涉硒部门的研究、检测、地质、生物、农业、工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人才,组建一支专业、高效、跨学科的高水平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人才队伍,开展硒资源开发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协调引进三区人才、选派科技特派员和院士工作站等向硒产业倾斜;鼓励涉硒企业与国内外大学院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富硒创新团队。

3、整合条件平台:整合硒资源开发研究所、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办、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县内条件平台,依托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共建企业富硒产品研发中心10个,组建富硒创新团队10个。研发富硒新产品10个,转化富硒新成果10个,申请发明专利10个以上。

4、整合资金支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相关资金大力支持硒产业发展,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考虑硒产业区域,在县域经济调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资金的安排方面向硒产业企业倾斜,在融资方面为硒产业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同时,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硒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用于开展管理指导、协调督办和硒文化宣传等工作。

创新机制体制

1、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县工业园、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局、县经信局、县质监局、县卫计局、县国土局、县食药局、县工商局、县旅游局、县扶贫办、县文广新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环保局、县水利水产局、县规划局、县疾控中心等与硒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各单位有关硒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外联络情况等要及时向县领导报告。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抢抓华农定点扶贫xx机遇,依 托华农和国内硒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成立县硒资源保护和开发专家委员会,为我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3、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各乡镇政府硒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将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党政整体联动,院所、企业、协会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第6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机局(厅、委、 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以下简称“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就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实施以来,在购机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广大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开创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十年”。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 “短板”,亟待解决。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虽然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部分作物的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仍然滞后;从区域上看,虽然东北、华北等地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日益加快,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约束因素日益加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挤压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破解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 总体思路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粮棉油糖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 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作物、经济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因素,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坚持统筹规划、梯度推进。 优先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围绕突破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优先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区、粮棉油糖生产大县和基础好的区域建设示范点,典型引路,由点及面,整乡整县,逐步推进。

坚持机艺融合、协同发展。 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 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 结合采用信息化技术和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等工程技术,加强农机、农艺等多部门的联合攻关、 协同配合,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为主体,广泛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等部门参与,汇聚各方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合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良好格局。

(三)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 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主要内容

定位九大作物种类: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

聚焦六个生产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明确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深松整地、 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 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应用难题;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瓶颈”,重点是示范推广棉花机采、油菜机播和机收、花生机播和机收、甘蔗机种和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

探索一系列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优势产区、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特点,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内容,分作物、分区域建成一批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县)。

四、重点工作

根据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 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 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装备水平。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重点向产粮大县、新型经营主体、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具倾斜。积极推进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积极推进农机工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 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重点围绕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搭建农业、农机制造、科研等多部门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合力攻关,突破全程机械化所需关键环节机具的瓶颈制约。加强在用农机具质量监督检查,推进农机产品质量性能提升。

(二)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等市场化生产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向农机作业服务,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深入开展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重点培育一批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大力培养一批农机作业能手和农机维修能手。

(三) 创建农机化示范区(县),探索形成区域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优化农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的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机深松等作业补助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在农作物主产区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场), 探索形成一系列分作物、分区域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建成一批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通过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周边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四) 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 努力改善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服务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机作业动态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及时采集和发布农机作业供需信息,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等服务市场。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兴建农机具库棚,不断加强机耕道路和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推动解决农机“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农业系统各相关单位,形成高效的工作推动机制。 要搞好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 合力推进的工作责任机制。要制定评价科学的工作考核机制,把推进全程机械化纳入本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 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支持,有关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农业技术示范等项目资金应向推进行动的实施区域倾斜。要落实有关农机化发展的税费减免措施,强化对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的金融支持和信贷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机金融租赁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顺利实施。

(三) 强化技术支撑。农业部成立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按作物设立专业组,由农机化行业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有关专家组成,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验收考核等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农机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分作物、分区域总结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四) 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评价体系,以县(区、场) 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实施区域要落实责任,整合力量,创建一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对符合创建工作要求的单位和地区,由农业部分批予以公布。

(五) 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及时总结推进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活动、开设网络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集中发布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成果、工作进展等,加强交流和学习借鉴。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 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为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上一篇:寒假工宣传单下一篇:学团章做合格团员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