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2024-07-15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精选8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第1篇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1课《文言文两则》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61分)

1.(5分)先写划线字的意思,再写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________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________

弈:________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

2.(8分)给下面的独体字加上偏旁组成其他的生字并组词。

鸟________、________

具________、________

每________、________

斤________、________

3.(3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弈秋

教诲

鸿鹄

4.(8分)先讲划线字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________

诲:________

弈:________

________

②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

惟:________

________

5.(8分)解释划线词语

①通国之善弈者

________

________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________

________

③虽与之俱学

________

________

④弗若之矣

________

⑤非然也

________

6.(4分)歇后语是一种隐去后文,以前文表示意思的幽默语言。请将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找出来。

湘绣被面包画册________

香肠做链子________

香炉里长草________

香山的卧佛________

A.锁不住

B.大手大脚

C.话(画)里有话(画)

D.慌(荒)了神

7.(13分)按原文填空。

学弈

弈秋,________之________也。使弈秋________,其一人________,惟弈秋之________;一人________,一心以为有________,思援________而________。虽与之________,________。为是________?曰:________。

8.(3分)按拼音写汉字。

dōng

yóu

biàn

zhō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5分)句子修辞我知道

①我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爱家乡勤劳的人民。________

②这家饭馆的菜,香飘十里。

________

③雪花在风中挑起了欢快的舞蹈。

________

④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________

⑤难道这不是你多期望的吗?

________

10.(3分)填空。

《学奕》选自________,孟子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孟子》记录了________。

11.(18分)看音节写字组词语。

bi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ā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5分)翻译句子。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3.(5分)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日初出大如车盖

14.(9分)课文回放。

(1)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下棋,一个________;一个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________。通过两小儿争辩________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________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______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的态度。

15.(4分)给下列带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___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________孰为汝(nǔ

rǔ)多知乎?

________及日中则如盘盂(yú

yù)。

________一心以为有鸿鹄(hào

hú)将至。

16.(15分)阅读课文《

两小儿辩日

》片段,完成练习

(1)按原文填空。

一儿以日初出,1。

一儿曰:“2,及日中则如盘盂,3?”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4?”

(2)“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3)本文主要通过1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17.(9分)按原文填空

弈秋,________。使弈秋诲________,其一人________,惟弈秋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__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弗若之矣。为是________?曰:________。

18.(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______

A

.冷笑

为难

招待

安居乐业

B

.出息

取笑

笑嘻嘻

鸟如指掌

C

.囚犯

解释

实话实说

面不改色

D

.负责

大臣

完好无损

不惜代价

19.(2分)选择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_______

A

.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B

.专心致志

致敬

C

.人与自然

与之俱学

20.(10分)阅读《学弈》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这两个人分别怎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1.(20分)解释划线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为是其智弗若与?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孰为汝多知乎?

22.(2分)读下面的句子,停顿恰当的句子是()。

A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

.思援/弓缴/而/射之。

C

.使/弈秋/诲二人弈。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0分)

23.(10分)阅读短文,按要求做。

洛阳纸贵

复欲赋三都①……遂构思十年,门庭藩②溷③皆著④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⑤之。自以所见不博⑥,求为秘书郎⑦。及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注释】①赋三都:写《三都赋》。②藩:篱笆。③溷:厕所。④著:同“着”,放。⑤疏:通“书”,写。⑥博:广泛,渊博。⑦秘书郎:官职名。

【译文】

(左思)准备写《三都赋》,构思了十年,他在门边、庭院、厕所等地方都放上纸和笔,偶然想出一句,就马上写下来。自认为自己见识不广,要求做秘书郎,以充实自己。《三都赋》写成以后,豪贵之家的人竞相传抄,洛阳因为《三都赋》的流行纸价大涨。

(1)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明白这则成语典故。

(2)从下面提供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

问题:A.你知道这则典故现在怎么用吗?

B.文中写左思著书具有怎么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61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4-2、15-1、16-1、16-2、16-3、16-4、17-1、18-1、19-1、20-1、20-2、21-1、21-2、21-3、21-4、22-1、二、阅读题

(共1题;共10分)

23-1、23-2、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第2篇

一、看拼音,写字词。

bó xué miǎn qiǎng jiào chē jǐng tì

( ) ( ) ( ) ( )

zhèng zhòng qí shì miàn miàn xiāng q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 ( ) ( ) ( )

二、组词。

抿( ) 轿( ) 惕( ) 霄( ) 黏( ) 博( )

眠( ) 骄( ) 踢( ) 宵( ) 粘( ) 搏( )

三、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狡黠( ) 寻常( ) 镇静( ) 坚持( )

胸有成竹( )

反义词:狡黠( ) 寻常( ) 镇静( ) 饶有兴趣( )

坚持( ) 怀疑( ) 详尽( ) 胸有成竹( )

四、加标点。

1.从来没有过 那你那天拿的头骨是怎么回事 比利问

2.那件头骨嘛 怀特森老师笑了 不过是马的头骨罢了

3.内容有分量 尽管文章短小 也是有分量的 如果内容没有分量 尽管写得多么长 愈长愈没有分量

五、品味下列语句的表达作用。

(1)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这是直接评价,表达了对老师的_____________。

(2)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间接评价,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老师的_____________。

(3)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间接评价,表达对老师的_____________。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问我们:“谁知道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同学面面相觑。(“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同学面面相觑说明了什么?)

2.老师把头骨拿出来让大家轮流观察,我们饶有兴趣地传看,记笔记。(“饶有兴趣”是什么意思?这又表现了什么?)

3.怀特森老师进行测验时,我胸有成竹地答好了卷子,交给老师。(“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4.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惊呆”一词说明了什么?)

5.“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狡黠”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

6.怀特森老师要让我们学到点什么呢?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7.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三个问句连用,表明我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8.怀特森老师认为我们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是知识性的错误吗?如果不是,那应该是什么?

9.怀特森老师编造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你知道“新怀疑主义”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方法吗?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第3篇

(一) 教材简析。

《青花》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以青花为业, 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 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 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抓住文章特点, 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 理解文章的内容, 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的训练重点, 联系学情, 我从四方面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 积累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透过人物的刻画来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 体会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中领悟作者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 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运用合作、探究、反馈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点批注来披文入情,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让学生欣赏歌曲《青花瓷》, 同时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 引出课题。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花瓷的资料。

我之所以这样导入, 是因为青花瓷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图片, 交流青花瓷的资料, 拉近了学生和青花瓷的距离。这样,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趣。

这节课我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理清文章的层次, 让学生对中国的青花瓷艺有初步的了解,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要“我”寻找残缺青花, “我”苦苦寻觅, 终于得到祖传配方。

第二课时的教学, 我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了一条线四个点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围绕“苦苦寻觅”这条线展开教学, 四个点是赏“苦苦寻觅”的词语, 找“苦苦寻觅”的原因, 品“苦苦寻觅”的过程, 思“苦苦寻觅”的结果。

(一) 赏词语, 复习导入。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把课后积累的优美词语读出来, 然后课件显示词语。 (如饥似渴 锲而不舍 纷至沓来 灵光一闪 茅塞顿开 迫不及待) 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意思, 并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既引导学生调动积累优美词语的积极性, 又能抓住重点词语在理解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又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理出教学框架。

(二) 找起因, 引起下文。

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呢?”设计这个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感悟, 又可以很好地引起下文。

(三) 品过程, 悟出真情。

我直接提问:“我”苦苦寻觅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了第一课时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 学生不难说出:修复、复制、超越。 (同步板书) “苦苦寻觅”这一部分, 我优化教材处理, 简化教学思路, 精心设计了一个学习要求, 贯穿着“修复青花”、“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两个环节。

1.修复青花

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16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是怎样修复、复制和超越青花的?父亲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 (2) 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3)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归纳总结出阅读方法:读文找句, 抓词披文, 批注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在古窑的废墟上, 在千年的烟火里, 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和“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 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 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引导学生抓住“锲而不舍”和“历史的遗迹”来理解意思,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从两个“在”中体会深刻含义, 最后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出父亲不满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归纳总结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句重点句,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汇报, 我相机出示重点句,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感情朗读。

2.复制和超越青花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我复制和超越青花的内容。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 而且应是组织和引导者,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适时、适度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 当学生汇报交流时, 教师应相机引导, 及时点拨。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三句话: (1) 复制的青花, 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 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 (2) 终于, 我茅塞顿开。在这片绚烂的青花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 (3) 于是, 我迫不及待地在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 完全吻合!第一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瑕疵”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说说修复和复制的区别, 通过对比,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第二句话我引导学生从“茅塞顿开”和一个感叹号中体会情感。第三句话我引导学生抓住“迫不及待”和“完全吻合”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在“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一环节的处理上, 我让学生自学, 主动探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抓住三个重点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突出了重点。

(四) 思结果, 升华主题。

最后,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的活动:“‘我’苦苦寻觅的结果怎么样?”通过互动,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 完美的青花, 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句话的含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 既达到了总结全文, 升华了主题的目的, 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炼, 构建出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 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 在学习中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犹如共乘一舟, 抵达批文入情、挥幽揽胜的境界, 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五、说效果

六年级语文毕业备考综合练习卷 第4篇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根据音节写汉字,组成词语:

2.分别写出两个和下面汉字读音相同的字:

慑( ) ( ) 遏( ) ( )

3.写出和“夸夸其谈”“栩栩如生”形式相同的四字词语:

( ) ( )

( ) ( )

三、按要求进行选择,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熏”字的部首是( )。

①千②黑③灬

2.和“谭”笔画数相同的汉字是( )。

①僧②怨③瓶

3.下面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4.“全力以赴”一词中“以”的意思是( )。

①因为②按照③用,拿

5.下面语句和课文原文一致的是( )。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③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四、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擒”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J”。( )

2.“忐忑不安”一词可以形容人说话时的神态。( )

3.“李强的爸爸是这家报社的记者。”这句话可以缩写成“爸爸是记者”。( )

4.“他的脸红红的,好像被屋外的寒风吹了许久。”这句话是比喻句。( )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所写的诗句。(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把下面两个句子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①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地球会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学校的教学楼前挂着一些十分温馨美妙的标语,如“用尊重的态度对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如果请你为教室拟一个大意是“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你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有6处错误,运用修改符号在原处修改。

今年夏天,天气严热,我每天常常去游泳。游泳池里人很多,有大人、小孩儿、青年人、老年人,我向鱼儿一样游来游去,非常舒服极了。

七、根据提示默写诗词。

1.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最大的心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平乐·六盘山》中有两句词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下面的几句话可以怎样排列,请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只要你去做就会领悟成功的真正内涵

()有的人认为成功就是做成一件大事

()只要你去做就会有特别的感受

()有的人甚至认为成功就是扭转乾坤的壮举

()有的人则认为成功就是不断超越前人

()每个人对成功的认识是不同的

()有的人却认为成功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土耳其旅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趁此说了一个感人又感伤的故事。其发生在震后第二天。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

两天后,他们在缝隙中看到一幕不可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援人员,便拼命哭喊着:“快点儿救我的女儿,我已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住了……”

她七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援人员大惊,卖力地搬移上面的和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重,那么多,怎么也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

媒体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一面苦撑着等待着……

透过电视,透过报纸,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泪来。更多的人,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黑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援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儿,将她拉出来,但是……已气绝多时。

母亲急切的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唯一的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援人员终于受不了忍不住,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了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隔天,土耳其报纸头条是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

长相壮硕的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意动感情的人,但是看到这篇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此地,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其实不只他哭了,在车上的我们,也哭了……

1.按照下面的解释,找出“撑”字在文章中的不同意思,把句子抄写下来。

①用力支住、抵住:

②支持、支撑:

③用力支着(使收缩着的物体)张开:

2.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这位母亲她都撑起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将文中横线上的话补充完整。

5.给短文起一个题目,写在文前。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

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作兴”,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做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两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脏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亲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位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联系上下文,把“提心吊胆”和“大惊失色”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2.在“人体捐献法规”中,A项是“任一器官和部件”“任一”可否换成“所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对母亲说“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刊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文章非常感人。你认为文中那位母亲“了不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文章加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十、习作。

对于大家而言,学校真可以称得上是第二个家了。在这个“家”里,我们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结交伙伴,开展活动……在这个“家”里,我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酸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一天一天地长大。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终于要离开这个“家”了。顿时,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你的心头,校园中的感动、快乐也历历在目。

请你以《校园里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案见下期)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第5篇

张用良不杀蜂

京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shì),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bó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fù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shì蛛。蜂又数shuò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尝:______

为:

______

恶:

______

则:

______

薄:______

竭力:______

遽:

______

急:

______

数:

______

自是:_____

放驴破案

唐张鷟zhuó为河阳尉。有客驴,缰断,并鞍失之。

三日访不获,诣yì县告。

鷟推穷甚急,乃夜放驴出而藏其鞍。

鷟曰:“此可知也。”遂令不秣mò饲驴,去辔pèi放之。

驴寻向昨夜喂处,乃搜索其家,于草积下得之。人服其智。

尉:_______

并:_________诣:______

推穷:

______

遂:

______

秣:______

辔:

______

乃:

______

于:_______

赛跑定案

有老姥mǔ

遇劫于路,唱贼。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姥:______

唱:

______

禽:

______

诬:

______

莫:______

孰:______

俱:

______

走:

______

正色:

______

盖:_____

必:______

拷打羊皮露真相

人有负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jiè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xiè,惠曰:“知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负:_______

薪:_________释:______

且:

______

藉:

______

未果:______

讼:

______

咸:

______

遣:_______

答案

张用良不杀蜂

尝:_曾经_

为:

_被_

恶:

_憎恨_

则:

__就__

薄:_靠近_

竭力:_用尽力气_

遽:

_立刻__

急:

_紧_

数:

_多次_

自是:_从此_

放驴破案

尉:_县尉_

并:__连同___诣:_到_

推穷:

_彻底追查_

遂:

_就_

秣:_喂饲料_

辔:

_缰绳__

乃:

_于是__

于:_在_

赛跑定案

姥:_老妇人__

唱:

_大声喊叫__

禽:

_同“擒”__

诬:

__诬陷__

莫:__不_

孰:__谁_

俱:

__都__

走:

__跑__

正色:

_严肃_

盖:_原来__

必:__一定__

拷打羊皮露真相

负:__背着__

薪:___柴___释:__放下__

且:

_将要__

藉:

_垫__

未果:__没有结果__

讼:

_诉讼___

咸:

__都__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第6篇

【模拟练习】 1.默写填空。

(1)《回延安》中通过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排比)3.阅读《再别康桥》选段,完成题目。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诗中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写“但我不能放歌”,这两句之间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诗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改为“夏虫也为我哀伤”,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这样的改动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神 泉 周克武

①神泉是我们村的一口古井。

②我小的时候,常听老辈子人念叨,还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周姓男子从江西只身流落至我们村,凭一身精湛的裁缝手艺赚些银两,盖了几问瓦房,又在屋前掘了这口井。后来,他娶妻生子,儿孙满堂,渐渐繁衍成当地人丁最为兴旺的一大家族。族人们都说是甜润清澈的井水养育了周家,便尊称这口井为神泉。家乡一带的老百姓也将周氏家族称为“神泉周家”。

③神泉坐落在我家老屋对面。井口呈四方形,麻石砌就的井壁上爬满了青苔。里面水清如镜,在阳光下轻轻划动水面,波纹荡漾,就像搅碎了一桶金子,星光点点,闪闪烁烁,有种炫目的美;捧一口,喝进嘴里,又有一种透心的甜。

④村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从神泉边开始的。晨曦初露,人们便三三两两赶来打水,挑桶提罐,说说笑笑,络绎不绝。晨光里,桶桶罐罐撞击着井沿的麻石,发出声声脆响,仿佛清越的田园小调,悠悠缓缓地飘荡在山野的静空。

⑤待到日上三竿,暖暖的阳光将溪畔垂柳悠长的倩影投射在井边,树上蝉鸣声声,绿阴里,上下屋场的姑娘嫂子、婆婆姥姥便围着古井,一面噼噼啪啪地捶衣,一面口无遮拦地闲聊:栏里的猪、园中的菜、自己的崽,谁家的婆婆与儿媳磕磕绊绊,哪个小寡妇勾引邻村的泥瓦匠„„你一言,她一语,笑声、叫声、惊叹声,伴和着取水声、捣衣声,将泥土上的疲惫打发得无影无踪。日复一日,幽深的神泉里储满了家长里短的故事、柴米油盐的忧乐,还 有女人们五彩驳杂的梦。

⑥三伏天,地面在炽烈的太阳炙烤下如同烙铁,稻田里也干涸得绽开一条条浅白色的裂缝,古井里却总是一汪碧泉,盈盈满满。好心的人便在井边放一个木瓢。那些挑担的、推车的、南来北往的,汗流如注,喉干舌燥,立即停住脚,抓起木瓢,舀满水,咕噜咕噜一顿豪饮。片刻之间口舌生津,凉意习习;抹抹汗又匆匆赶路,脚底生风。

⑦清甜的神泉滋养着一方乡亲,古井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图腾。每年秋收刚过,村里会举行隆重的掏井仪式。通常是先由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在井边摆上供果,点燃香烛,三叩九拜祈求古井赐福降瑞。随之,在一阵鞭炮声中,大家便七手八脚将井水掏干,取出泥沙;末了再用布条把井沿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第二天,古井里又是一汪愈加清澈见底的甘泉。

⑧村子里流传一种说法:掏井之后,谁能第一个喝上神泉,这一年会天降吉祥,好梦成真。情窦初开的姑娘便会起个大早,胸搭麻花辫,身着碎花衣,顺手在路边再掐朵野花插到头上,一个人悄悄溜至井边,俯下身子,抢先捧起神泉喝一口;然后双手托腮,临水自照,痴痴地想着自己心仪已久却又羞于启齿的那个男人。幽清幽清的井水里,很快便倒映出姑娘羞涩艳红的脸庞,连同她甜美的春梦,随着水波轻轻飘荡„„

⑨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

⑩日子流水般过去,古井一直像远在乡下的一位慈祥的长者,让我有种割舍不下的惦记,总想再扑到它的身边,喝一捧甘洌的神泉,听一回家长里短的趣闻。曾经的那份滋味,愈是隔着岁月,愈是浓得化不开。

(11)前些日子,我回到乡下,早早地吃过晚饭便直奔神泉边。手扶垂柳,定睛一看,期冀的心顿时有如失魂似的沉落。孩提时的蝉儿已带着它们的吟唱不知去向,古井像一个被遗弃的老妪,孤零零地蹲在小溪边。也许是多年再没有人掏井,四周长满了杂草,水也变得混浊不清,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深褐色的碎屑。惟有溪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舞飞扬,像是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神泉边昨天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

(12)我举目四望,一辆辆晚归的摩托驮着男男女女从我身边宽敞的水泥路上呼啸而过,远远近近是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小二层”。眼前一座乳白色瓷片铺满墙壁的小楼房顶上,安装着锅式电视接收器。透过紧闭的铁栅栏大门,我清楚地看见院内种着许多不知名的花草。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一边用黑色胶皮管套在自来水龙头上漫不经心地浇花,一边用警惕的目光定定地盯着我这张陌生的面孔。铁门边,一只大黄狗张嘴吐舌,坐卧在斜阳里。(13)我不知所措,伫立在古井边。此刻,对面山顶的高音喇叭里正在播送一首流行歌曲,歌声婉约柔靡:“昨晚的月亮昨晚的云,离开你,我的心一片怅然„„” 1.作者为什么说“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请结合文章第①~⑧段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类的发展,许多事物甚至美好事物的消失终成必然。有人说,结尾作者的“怅然”是一种守旧情绪。你对此持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模拟练习】

1.(1)示例: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2)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解析】要认真读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提示,如第(1)题中的“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第(2)题中的“荡舟河上寻梦”等。2.A【解析】A项中的修辞手法是拟人,不是比喻。

3.(1)不矛盾。诗人在康河流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是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诗歌相关内容做分析。就本题而言,前面写诗人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时最宜放歌,但诗人无心放歌,保持沉默,这样与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相吻合,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眷恋和惆怅之情。

(2)示例:不可以。诗中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而“沉默”是一言不发,沉寂的,不再说话的,这就与后面“悄悄的”心情相照应,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若将“沉默”改为“哀伤”,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诗句做分析,就本题来说,诗人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惆怅,而“哀伤”意为悲痛忧伤,是一种外在的反应,其表达效果不如“沉默”好。【中考真题训练】

1.(1)每天快乐生活的开始;储满了乡邻的忧乐;能够为路人提供方便的快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中“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是解题的突破口,梳理①~⑧段内容,从第④段开始讲述了乡亲们在古井边的生活情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

2.(1)古井破败不堪,失去了昔日风采;乡邻隔膜重重,缺失了乡邻温情。(2)作者巧妙借助此首流行歌曲结束全文,言尽而意无穷,深化了主题。这首流行歌曲表达的是怅然之情,这与作者面对神泉而产生的情感是一致的。流行歌曲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乡邻之间质朴温馨的情感也在慢慢地减少,作者对美好事物慢慢消失的遗憾,【解析】本题是对相关内容理解和关键段落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1)要通读全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来回答,作者儿时对古井、对乡邻和谐生活的美好记忆与如今现实中古井破败不堪的景象,乡邻间的警惕、隔膜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感到“怅然”。(2)文章结尾的好处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怅然之情与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结构上的作用一般为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采用白描的方法、比喻的修辞、诗意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澈,也写出了人们对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是对重点句子赏析能力的考查。一般地,赏析句子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进行,要将语句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表述出来。

4.示例:我赞同此种说法,文中作者怅然的原因是美好事物的消逝和邻里间关系变得淡漠。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的享受,也往往变得更加自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原来和谐,这从很多新闻报道中都可体现出来。因此,说这是一种守旧情绪并不为错。

考点同步解读 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方法点拨】鉴赏现代诗歌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鉴赏诗歌的内容 1.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客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2.诗歌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像,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像、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3.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法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2.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3.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4.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5.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点击考例】 [基础训练,第6题]本题考查对诗中写作手法的理解,也属于鉴赏诗歌的一种。解答时,首先要对整首诗进行通读,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分析可知,原诗没有使用借代手法,B项说法有误。

重点难点突破

1.简要说说《回延安》和《再别康桥》各有怎样的表达技巧?

【方法点拨】熟读两首诗歌,结合诗歌中的相关内容,从运用修辞、遣词造句、构思抒 情等方面来分析。

【理解突破】《回延安》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1.成功运用多种修辞

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2.恰当选用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之情。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进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诗人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再别康桥》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1.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一般离别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除了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人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星辉”等自然物象,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2.意境鲜明,画面优美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第7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69分)

1.(4分)读拼音,写字词。

lián

xiàn

shé

tou

diǎn

huǒ

hái

sh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6分)看拼音,写词语。jiāo

shuǐ

xià

chén

diào

chuáng

lùn

yán

shí

qiā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9分)文字常识填空。

(1)课文选自________(国籍)著名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

(2)本课的主人公是________,他的仆人是________。本课主要讲述了________当做________,竟然提着________,骑着________与之战斗,结果被打翻在地的故事。

4.(3分)解释诗中划线的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辞:________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________

③渭城朝雨浥轻尘。

浥:________

5.(5分)读句子,体会堂吉诃德的特点。

①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②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儿拼命好了。

③甭说了,桑丘朋友……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

6.(5分)据称《墨西哥报》曾经别出心裁,把每天的天气预报写成诗,登在报纸固定的栏目上,很受读者欢迎。一天,报纸上又登了这么一则天气预报:“东风吹开飘动的乌云,树叶沙沙作响,城市迎来了金黄的黎明。黄昏的细雨叮嘱人们披上长袖单衣,在寂静的街道悠闲散步。”

请根据这首诗把墨西哥当天的天气(天气变化、风向风速、气温范围等)简练地概括出来:

7.(5分)缩句。

①奶奶在水井边用水桶打水。

②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

③宽阔的钱塘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8.(4分)读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排列顺序:

________普罗米修斯因盗火触犯了天规,宙斯决定惩罚他。

________人类因没有火种,过着困苦的生活。

________普罗米修斯终于得救了。

________普罗米修斯勇敢地为人类盗取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9.(3分)写出反义词

胜利—________

光荣—________

正义—________

10.(4分)形近字组词

还________

坏________

侍________

特________

11.(5分)抄写词语

保佑

翅膀

狼狈

12.(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形形________

狼狈________

13.(2分)给加横线字注音

谈论________

险遇________

14.(3分)查字典

“冲”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15.(5分)缩句

①有些巨人的胳膊差不多好几里长呢。

②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

16.(2分)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纷至踏来________

金壁辉煌________

17.(2分)读课文《战风车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________

②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5分)

18.(5分)课文《战风车》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9.(10分)阅读理解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1)“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分别指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69分)

1-1、2-1、3-1、3-2、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二、阅读题

(共2题;共15分)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第8篇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下一篇:时光抹不去伤痕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