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中职《局域网组建》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4-07-19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中职《局域网组建》教学的实施策略(精选4篇)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中职《局域网组建》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1篇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中职《局域网组建》教学的实施策略

广东省台山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陈日邦

[摘 要]当前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在中职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主要面向中层生,较容易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研究并实施相应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差异性教学。本文结合笔者所讲授计算机学科——《局域网组建》,阐述了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可为相关学科提供一个借鉴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村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进步,实现“分层递进”效果。[关键词]中职、分层、递进、策略

一、中职《局域组建》课程的特点

中职《局域网组建》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中小型局域网组建、管理和维护的技能,这门课程应用性和实践线较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

二、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应届生源的逐渐减少,进入中职读书的学生已经实行了免试入学等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公平性,但这也给中职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同一班学生中,好、中、差的界限十分明显,在学生过程中的差异非常明显。比如在我们学校网络技术班进行《局域组建》的授课中,有的学生,只要稍加提示,就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讲解,但还是茫然不解。网络实训课程的反馈也类似,有的学生不仅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内容,并富有创意地进行改进;有的学生徘徊在基础操作中,依靠老师手把手才能勉强完成任务。

面向中层学生、统一要求、统一任务和目标是常规教学模式的特点,尽管这种模式符合大纲要求,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有缺点。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学生能力差异较大,况且中职学校没有普通高中的统一升学目标,改革空间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时调整了教学,在班级教学中采用递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程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让他们循序渐进,通过分层次、差异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实现分层递进效果。

三、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学生分组、分层策略

对学生分组、分层是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分组、分层不能够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简单划分,这样偏差往往较大,而应综合、动态地分析和研究。我的做法是先了解学生各门课程测验和考试的综合成绩,然后结合学校实训场室等因素大致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4至5人,每小组都包括三个层次学生(A层、B层、C层,其中A层是优秀层次,B层是中等层次,C层是基础层次,各层次人数比例是: A:B:C=1:3(或2):1),这种组合人员均衡,有利于组间竞争;再根据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特别注意对有特长学生的的评价,合理调整;最后要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研究学生,被分层、分组的学生不是一成不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对原方案作出调整,防止出现“贴标签式”的负效应。比如,我在《局域网组建》课程进行实训时,有的C层或B层学生在完成相对容易的任务后不主动向更高层次任务挑战,甚至有C层学生觉得自己被分配到基础层后觉得没面子,出现了不主动配合小组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重新修改了部分方案:让个别小组在接受分任务后进行分析,小组成员根据每个分任务的难易程度自主选择任务,通过自适应原则来决定自己的层次。调整方案后,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难关,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有效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的重要因素,目的在于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适合自己的不同目标。设置的分层目标既要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体现“补差”、“提优”原则,让基础层次和优秀层的学生都能得到不断得到照顾和满足,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的不同目标逐步迈进,积少成多使学生整体推进,全面提升。例如:我在“局域网组建组网实例”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应用目标、提高目标。基本目标:能说出网络组建过程中的软硬件名称、作用,懂得工具的正确使用;应用目标就是能够按部就班地组搭建局域网,懂得各种网络服务的常规使用;提高目标不仅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类型的局域网,还会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网络服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即可,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达到或超过提高目标,形象地说,教学目标设置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3、选择教学方法策略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方法和途径。在递进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法指导。基础层的学生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举三反一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我主要安排了微课教学,让这一层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前或课间观看视频教学,按照视频教程进行学习,让这部分的学生学好基础,为下一步学习打好根基;中等生以巩固学习为主,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通过多种网络练习和实验内容,让这一层学生够巩固所学知识;优秀层学生则以创造性的学生为主,给其提出任务后,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我并不告诉他们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索,让他们在质疑中开发智力,形成能力。如在教学《DNS服务器综合应用》时,我通过“钓鱼网站——仿真网站,利用相同的网址指向不一样的页面”的现象激发这层学生的兴趣后,再以设计的若干任务驱动这部分学生学习新知,层层递进,从而强化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2)落实知识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对于差础层的学生按照课程的大纲要求,落实单一的知识点,落实速度应该放缓;对于中等层的学生落实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实施速度适中;对于优生则在纵向和横向加于开拓,形成知识网络,实施速度要稍快。

4、辅导策略

班级课堂教学主要是面向中等生,适合中等生的学习需要,而分层递进教学是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目标是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因此,分层递进教学着眼点应该在“优秀层”和“基础层”,解决这两头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个别辅导。我在课前预习时,指导优秀生要扩大知识面和加深学习,指导差生抓住基础知识,围绕重点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指导优秀生多进行拓展练习,指导差生多练基础知识;在课后复习,指导优秀生加大难度,多拓展思维,指导差生进行达标练习。

5、互助策略

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中组织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小组包括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达到的级别和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学生的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背景和经验等因素,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学生互助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互助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效果而互相合作的行为。我在《局域网组建》小组教学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进行教学,通过以下措施指导学生进行互助:(1)、合理搭配小组成员,优秀生、中等生、差生除了考虑分层策略,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伴关系等方面,便于优等生辅导困难学生。(2)、精心设计任务。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互助,比如,在“无线局域网络组建”这一项目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假设自己是企业网络管理员之一,要为企业组建无线局域网,首先以角色转换来调动学生的兴致,接着划分以下任务:○1需求分析准备;○2拓扑结构设计;3实施任务;4测试反馈,然后再通过分层、分组策略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组长制订计划并书面汇报给老师,我最后给出修改意见并提出“分工不分家”的要求,让小组根据任书协作完成整个任务。最后完成的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小组同学为了达到任务要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分任务,并且有小部分学生信心满满,主动提出要帮助其它小组的同学。

6、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从功能上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就是有关学生能力和课前知识技能的评价,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供帮助;过程性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怎么样,及时提供矫正反馈;决定学生最终学成绩的等级评定就是终结性评价。我在中职《局域网组建》课程教学,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过程性评价要及时、细致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实训任务等等,课堂练习主要是理解所学内容的实时反馈,作业是课堂的巩固反馈,实训任务是操作技能反馈。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师布置练习但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而没有细致检查,长时间下来学生发觉抄袭或不做作老师也不知道;还有一些课堂,教师虽然批发作业,但只是大致给一个等级评价,而没有写出作业的相关问题或优缺点,不久学生明白只要交作业就行,至于做到怎么样不重要。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做到及时、细致尤为重要。

(2)、评价要有广泛性,更具公平性

当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一些评价不合理的现象: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都要展示几个优秀生的作品,认为这是评价的一个环节。但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够代表性,因为分层递进教学的思想是“全民参与、各有所得”,那么,只评价几位学生的作品,怎么具有代表性?又如何保证所选作品是最优秀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安排稍多的时间,作较为广泛的全面评价。比如我在《局域网组建》课程每一次的练习评价中,每一小组的完成情况都作评价,甚至有的小组在指定时间没能完成任务,我也会作评价,因为越晚完成的作品,可能经过不断完善,作品可能越优秀。

(3)善于利用激励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就、被同伴认可,是激励学习动机、激发创意的有效途径,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利用班级QQ群空间,设置了“网络高手”、“合作栏目”、“最新网络资讯”等项目,建立起学生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分层递进教学后,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情绪,学生的积极性的跟随学习成效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成绩、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优秀层次的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主动、积极、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学生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中小型局域网组建与实训》.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涛斌 《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3]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方法及安全分析》.北大附中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中职《局域网组建》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2篇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由此可见,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现有的学科、能力等因素,科学地将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采用鼓励性、激励性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分层递进教学实践意义

一些教师往往认为,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这种认识其实并不全面。根据笔者对中职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其实是由学生成绩不好造成的。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地方招生政策,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是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对象(当然,也有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看好单招”等原因放弃就读普高而选择职业学校),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上已经落下一大截。由此看来,欲转化这类特殊学生,除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外,应真诚的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求知的乐趣进而享受成功的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尝试了在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

三、分层递进教学实施策略

(一)学生分层

我校在2008年就全面开展了“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课改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任务单导学”以小组合作形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我探索分层递进教学尝试提供了较好的排座基础(主要也考虑了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及智力、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对原先的小组进行了整合,将全班学生分层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其中,A层为优良层次,B层为普通层次,C层为基础层次。学生分层后仍坚持了小组编排,以便于辅导和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各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使各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教学目标下都能获得发展。现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在讲授“圆锥的三视图及表面求点”时,可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练习要求,通过难易程度上的分层次练习,以求各有收获。对C层次的学生可提出这样的要求:根据投影规律和作图步骤,掌握圆锥体三视图的画法,作图规范、图面整洁;对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绘制圆锥体三视图的基础上,会利用辅助素线法求圆锥体表面上点的投影;而对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上可更高一些,在B层次的基础上,会思考采用辅助平面法同样可以求圆锥体表面上点的投影。

(三)教学过程分层

1. 备课分层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分层递进教学法的理念更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做好工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体现差异性,保证C层次学生“吃得了”,B层次学生“吃得好”,A层次学生“吃得饱”。显然,只有充分面对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及方法,才能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流于形式。

2. 授课分层

授课分层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群体授课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以机械制图中的“组合体视图”画法练习为例:要求A层学生在掌握组合体视图知识后,会“补视图”和“补缺线”;要求B层学生根据实物图分析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绘制带有截交线、相贯线物体的三视图;要求C层学生理解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绘制简单叠加、切割类组合体的三视图,重在作图的规范和投影规律的应用。

3. 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要注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查与反馈,强调作业布置的功能性和针对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业的设计要依据当日课堂实际的教学效果。A层学生适合综合性、灵活性试题,主要通过教师指导用书、配套复习资料等教辅材料中的训练题来巩固;B层学生适合举一反三式的巩固题练习,可通过配套习题册中的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C层学生适合基础性试题,主要紧扣课本,使他们通过阅读课本,能够完成作业。

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这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更多的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中职学校专业理论课程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是符合实际的,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只有尊重学生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改革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浅论中职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策略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00-02

中职学校相对于普通的高中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数学这一科目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到一定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学会建立数学知识和生活工作实际的巧妙联系。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各不相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适当地采用分层递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学习到更为扎实的数学知识。

一、学生分层,分层备课

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基础。这要求教师在了解中职数学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测试、交谈等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特征、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水平、成绩的差异等因素进行分析,对原有班级进行动态的划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不强,接受能力比较差;B层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中等,逻辑思维一般,接受能力一般;C层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牢固,逻辑思维强,接受能力强。在进行一定阶段的分层递进教学后,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变化,及时作出动态的调整。

在将学生进行分层之后,教师就可以据此来分层备课。根据教材内容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水平的问题。对于A层次的学生,只希望他们能对数学感兴趣,并对基本的概念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积极性;对于B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提高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于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牢固,鼓励他们自学,并多看些拔高类的数学书籍,在学习的时候总结经验和做题技巧。

例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教师对A层次学生的要求是,了解增、减函数的概念,并利用图形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对B层次,在掌握了增、减函数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利用特征值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对C层次,除了掌握A和B层次教学要求外,还要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定与证明。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进行的设计,认真做好分层备课,并在课堂上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能有所提高。

二、目标分层,打牢基础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来设计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适应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集合时,教师对A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并利用集合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对B层次,学会集合的基本运算,并只局限在本单元范围内,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不是很明显,因此运算起来较为轻松;对C层次学生教学目标,不但要达到A和B的目标,而且还要学会联系其他方面的知识,将集合的运算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种运算在诸多运算方法中难度高,能够考验一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如此分层后,教师发现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掌握起来就不像原来那么有压力了,当学生都能轻松地对待数学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三、教学分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事业自古以来就有的良好传统,它主张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方面给予学生以启发。这种思想发展到现代,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分层教学法,也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给学生以相应的启发,即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A层和B层学生,教师在讲授完教学内容后,让他们多加练习,并进行单独的辅导;对于C层,教师应该让们在课堂上多参与问题的讨论,独立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做出对数的函数图象,并写出其定义域和值域。同时根据图象找出对数函数有哪些性质?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请A层的学生先回答,然后请B层的同学给予补充,同时让B层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函数图象,做完之后请C层的同来帮助修改,并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最后,让A、B、C三层的同学一起讨论,然后老师给予点评和指正。

这样的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灵魂精髓,它更能够体现促进全部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中职教学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再只是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而是让一些有提升空间的学生都获得更多的机会查漏补缺,一步步地和优秀的学生更加接近。

四、习题分层,评价反馈

中职数学科目和其他的科目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十分注重练习。不管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是从解题效果看出来的,所以数学教学在平时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练习题。以往的数学练习题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个很显著的误区,那就是它仅仅是帮助学生发现了某一个题目自己究竟会不会做,而对于如何解决此类题目则很少有涉及到,而且大部分的练习题之间是没有层次差异的,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在同一个地方犯下很多次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很显然是应该避免的。我们设计练习题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所以还要运用评价反馈的方式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对A层的主要以基础性概念题为主;B层的除了基础题之外,应该还有少量的提高题目;C层的除了B层的题目外,还应该增加综合性应用题目。这样,使得每个层次学生的习题难度和量都能与之学习水平相适应,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往学生面对练习题和小测试之类的教学过程通常会表现出十分排斥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不希望在这样的练习和测试中被分出优劣,很显然,这是认知态度的问题,教师也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在教学活动中安排科学的练习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借此机会掌握到更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接受练习活动,从一次次的练习中发现问题并努力改正,由此让数学基础变得更加牢固。

为了反映各个层次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采用在同一份试卷设置不同的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其中,基础题全体学生必做,占80分;提高题B和C学生必做;拓展题B可选作,C必做。这样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也不同。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数学基础知识不牢固,所以在课堂内外,作为教师都应该充分理解包容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多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适当进行课外辅导;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除了表扬之外,同时也要注意分寸。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坚持高标准高要求,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地学习进步。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方法中分层递进法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它没有忽视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而是将其纳入到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以一种更容易为人接受的方式来传授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很好地打开了视野,让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内容到解题技巧的全面提升,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能够享受遨游数学王国带来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马建松.中职数学分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4(15)

[2]孙玉蓉.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J].成才之路,2011(15)

[3]张李明.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探析[J].文理导航,2011(12)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中职《局域网组建》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4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但是, 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对计算机认知水平的不同, 导致学生之间计算机学科综合素养存在较大差距, 使学科教学效率低下, 在学习同一个知识时, 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感觉知识太浅;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 感到太难。久而久之, 学生整体学习兴趣下滑, 影响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如何实现让每个学生“吃得饱, 吃得好”, 各尽所能、学有所得,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本文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实践, 旨在做到因材施教, 发挥其主体作用, 整体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概念界定

分层递进教学是指一种在集体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手段。本文所说的分层递进教学是狭义的概念, 即对现有的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差异情况, 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 并根据不同任务的完成情况, 以激励为主, 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具体实施

(一) 学生分层建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接受能力、操作能力、个体差异等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设定组长。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 小组内成员按1:2:2:1的比例进行分层, 即1名基础好的学生, 2名一般学生, 2名稍差学生, 1名差学生。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座位如下图所示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分组) :

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的分层决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 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其进行干预和影响,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让学生明白, 这种分层是动态的,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主要采取激励措施, 让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对于学习有较明显进步的学生, 根据实际情况向高一层次动态调整, 给予肯定和鼓励;反之也会有个别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 退步较明显, 不符合本层的标准时, 根据情况向下一层次调整, 给学生一种鞭策, 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再学习, 保证更好地发展。

案例:在计算机打字训练过程中, 根据计算机等级工测试系统的得分设定 (满分:45字/分钟;及格:32字/分钟;开始计分:18字/分钟) , 在开学初进行一次摸底测试, 根据学生原有的打字水平, 参考各类技能等级达标的要求, 对不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在具体实施过程, 将所教授班级根据学生最初的打字水平, 分为四组:

“打字高手组”:文字录入字数在50字/分钟以上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目标是抢夺参加文字录入竞赛的名额。设计意图:由于每年代表学校参加区市级比赛的名额有限, 因此, 给打字高手组设定争夺竞赛名额还是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的。另外, 同等水平的学生竞争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满分组”:“我要满分”, 文字录入字数在32~45字/分钟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目标是得到等级工考试文字录入项目的满分, 即达到45字/分钟。设计意图:这批学生处于“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阶段, 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群体, “我要满分”的目标使学生的存在感增强, 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60分万岁组”:“消灭零分, 60分万岁”, 文字录入字数在18字/分钟以下及25~32字/分钟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目标是消灭个位数, 争取有分数, 努力达到60分。短期的及格目标对他们有非常好的鞭策作用。设计意图: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弱,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计算机接触较少, 因此对计算机存在一定的恐惧感, 如果直接要求其得到及格分数有相当困难, 因此, 让这个程度的学生体验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具体设置:

1. 制定总体目标:使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全面的发展, 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 根据学生分层, 制定多级教学目标。

将教学总目标细化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符合实际的弹性目标,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 弹性目标的制定, 对全体学生都是适用的, 但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 而不是和学生的分层简单地对应。

在计算机打字训练过程中, 根据学习小组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 授课时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设定适合学生自身学习的小目标。如:每次上课前, 根据学生平时文字录入的字数给每个学生设定一个定量的目标:假如某学生文字录入10次的平均成绩在28字/分钟左右, 属于C组学生, 则可先把本次课堂上的目标设定为30字/分钟, 虽然C组学生的大目标是得到60分, 即达到32字/分钟的水平, 但是由于一时无法达到大目标, 所以针对不同的个体, 在大目标的基础上先设立小目标, 循序渐进, 分层进步。

(三) 任务分层

任务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一致性。因为有弹性目标, 相应的确定弹性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学习任务。这样, 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作业任务分层:

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 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 让各层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得饱”;从作业难度上设计出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 分为基本题和变式题, 在达到大纲规定要求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设计弹性作业的目的, 是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所选择。

2. 教学内容分层:

在保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能实现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 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3. 课外练习分层:

课外练习任务的布置, 根据学生情况, 基础好的学生要完成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完成简单的任务;中间层的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任务。

4. 操作练习分层: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上机操作。教科书中的案例任务有详细的制作过程, 知识点融入在其中, 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但在时间上根据学生操作水平的强弱情况, 进行不同的时间限制, 如: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一节课完成作业上交任务, 中间层的学生延长5~10分钟, 较差学生延长10~20分钟上交作业任务等。

(四) 授课分层

授课分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 又要顾及各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 开展有差异的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分层分类指导与课堂分层练习相结合。

1. 先按中层学生学习能力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中层和高层学生做练习。同时, 教师对低层学生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和指导, 并相对降低难度和要求。

2. 了解掌握高层学生的学习练习状况, 并根据实际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

3. 对中层和低层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在进行课堂分层练习时教师给予个别辅导, 或请部分高层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辅导。

4. 分层练习要学生当堂反馈, 教师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5. 针对各层学生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教室软件的各个功能, 如学生演示、文件下发、屏幕监看、学生举手、作业上传等,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效率。

(五) 评价分层

进行多元评价方式, 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下, 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 尤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从心理上促使学生对自己既有信心, 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逐步得到进步, 不断提高计算机综合素养。

如:每次课后将学生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和作业, 张贴在班级“任务完成情况”一栏中。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自我评价, 其目的是明确自身学习的掌握程度, 找出不足。然后和同学通过横向比较, 以及纵向与自己原有水平比较, 做出客观的评价。

对成绩好的属于“高层次”学生的评价, 采取激励和严格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激励的同时, 更要严格要求, 促使他们既能戒骄戒躁, 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空间, 向更高目标晋级。中层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 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指出不足, 并适时地给予评语, 如“完成任务良好”“基本达到目标还需努力”等;对学习最低层次学生的评价, 多用欣赏性评价, 即及时和学生沟通, 稍有进步适时用“进步明显”等评语给予肯定与鼓励, 主要是根据学生是否有进步来进行评价, 恰当地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客观评价, 促使学生既能肯定自己, 又能达到激励的目的。

总之,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知识的传授不但要“因材施教”, 更要“量体裁衣”,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了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成效

(一)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分层递进的方法开展教学, 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良习惯,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增强, 课堂上学生都能融入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除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外, 还能通过师生互助进一步去提高自己, 积极地将自己往高一层推进。

(二)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 整体提高了学习成绩

根据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目标要求, 高一学生都要参加区劳动局组织的计算机操作员初级工考试。实行分层教学后, 通过率达到了100%, 学习成绩有了整体提高。

(三) 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中, 教师事先要针对各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操作训练等, 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备课时事先预测分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按照分层教学的设计要求, 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所以,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反思

由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准确了解是有限的, 有个别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被错误分层, 如何更科学、快速精确地进行学生分层, 设定分层教学目标及内容, 提升教学效果, 是今后教学工作中探究的重点。

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工作量增加了, 如何让教师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减轻教师的负担, 同时又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还需要继续探讨。

摘要: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分析, 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实践, 通过目标分层、任务分层、授课分层、评价分层,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旨在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和操作水平, 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分层递进,中职,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关石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9) .

上一篇:幼儿园英语数字教案下一篇:工作收入证明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