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06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6篇)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1篇

同志们:

这次全县统计工作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中心议题是总结过去一年来的统计工作,分析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刚才,同志回顾了去年的统计工作,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乡镇开发区领导在发言中都讲了很好的落实措施和办法,我完全同意。下面,结合分管统计工作以来的体会,我简要的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做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

1、统计工作的责任越来越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需要统计部门客观全面地予以记载、描述和监测,并及时准确地向各级党委政府报告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各类市场主体为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越来越关注和自觉地利用统计信息;广大社会公众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关心,也把统计数据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信息。统计工作要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责任越来越大。

2、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统计工作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宏观调控和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统计工作,温家宝、李克强先后都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一直关注和重视统计工作,具体体现在“五明确”:一是以文件形式明确规范统计工作;二是明确统计局是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长办公会议必须全程参会的五个单位之一;三是明确发展实绩考核评价由统计部门独立测评计算,县域经济发展的考察活动统计部门必须参加;四是明确将统计法和统计业务知识列入党校教学和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内容;五是明确了县乡综合目标考核中统计工作的考核权重。

3、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三化”,即市场主题的多元化、经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统计调查对象的复杂化。这些对于统计工作而言,难度是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前正是长阳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和政策争取,做好统计工作非常重要,打基础,作决策,统计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级统计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全县统计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二、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努力实现统计工作提档升级

1、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今年,全县整体推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要迎接省统计局验收,县统计局为迎接验收已经做了近一年的准备,验收检查的结果将作为数据质量审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全力做好迎检准备,确保验收一次通过,争取进入先进行列。今年初,县统计局针对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文件贯彻落实为由,用函的形式和乡镇进行了沟通,目前,部分乡镇在文件的贯彻落实上还存在一些差距,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统计机构归口管理不够明确,队伍不够稳定,经费落实力度不够。这次会后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要结合自身的不足切实提出研究解决的办法。县政府督查室近期将对将省、市、县等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文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督查。

2、要强化源头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当前,我县统计数据质量形势依然严峻,省统计巡查组来我县对统计工作进行巡查,发现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数据匹配性不够、企业基础工作欠扎实,联网直报不落实等。今年,全县将进一步加大抓统计数据质量的力度,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意识,在数据质量上下硬功夫。统计人员要严格统计制度方法,深入一线搞好指导,恪守联网直报“四条红线”,即不入库不出数,不得代填代报,不得代为修改数据,不得要求企业按给定的数据上报,保证统计数据按时报送率、统计数据审核率“两个100%”。

3、提高统计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型统计建设是统计改革发展的方向。统计部门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统计部门在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其他县市区的动态,及时获取信息,加强与兄弟县市统计数据的对照分析,提出我县存在的问题,给县委、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参考,防止工作上的被动。要抓好专项统计工作,客观反映我县的发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2篇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2022年全县安全工作暨消防工作会议,是经自治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地区社会消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一年来我县消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2022年全县消防工作。刚才,X同志提出了今年消防工作意见,我完全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为抓好2022年消防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抓好全县社会消防工作

2021年,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地有关消防工作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狠抓落实,消防工作成效显著。2021年全县共发生火灾事故X起,死亡X人,直接经济损失X余万元,未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未突破行署下达的指标,消防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共接警出动消防救援队伍X次,X余人次,抢救遇险人员X人,成功处置了X火灾事故、X交通事故等多起事故。实践证明,我县消防救援队伍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队伍,是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消防救援队伍和广大消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消防工作虽然成绩可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消防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薄弱、基础脆弱”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消防工作薄弱的状况依然突出,消防装备尤其是特勤装备、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量少质差,与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和灭火救援任务极不适应。二是火灾隐患较多、整改难度大。一些重大火灾隐患和“老大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一些老城区、人员密集场所、居民区、农村村寨、乡镇学校等火灾隐患仍然较为突出。三是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一些乡镇、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消防安全管理职责不明确,社会联动、联合执法、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具体,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消防宣传教育不深入,普及面不广,基层群众消防法制观念淡薄,防范火灾意识和逃生能力不强,给我们做好消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众所周知,消防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大局,做好消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做好社会消防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消防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深入性的特点,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消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正确应对和处理消防工作在新阶段、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动向和新问题,准确把握消防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确保我县消防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二、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为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努力构建完备有效的社会消防安全防控体系

一是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切实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真正做到消防工作“关口”前移,把消防安全作为办理相关证照的必要条件,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制。要对照2022年的消防安全责任状相关内容,层层抓好落实。各乡镇务必落实X台手抬机动泵、水带水枪,落实X户以上村寨“一队两池两泵”,落实乡镇所在地和农村X户以上村寨消防规划,落实农村消防试点团龙村以及新农村建设村寨的消防基础设施等内容。二是进一步完善消防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召开消防工作专题会议、联席会议,听取消防工作情况汇报,分析本地消防安全形势,及时部署消防工作,对消防工作存在的重大疑难问题,要报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灭火应急救援工作机制,一旦发生重特火灾事故,各级各部门领导要第一时间到场指挥,协调、调动一切可用力量,把损失降到最低。三是积极加强部门职能联动。继续强化各部门在消防工作中的联动执法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消防执法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消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强化消防安全许可制度,认真抓好消防检查、专项治理、建筑审核、消防宣传等各项工作;规划部门对影响消防通道畅通和防火间距的建筑用地,不得审批;建设部门对未经消防审核合格的建筑工程,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房产部门不得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房产部门对未经消防验收合格的建筑工程,不得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不准投入使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把消防安全条件作为营业场所办理营业执照或者办理年检手续的前置条件,对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的,不予办理相关证照。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单位和场所严禁擅自营业和使用。在这里,我要提醒各位领导同志,千万不要为消防执法、消防审批项目“打招呼”说情,让消防部门为难。

三、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消防安全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将消防知识纳入有关教育课程。

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行政部门要将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普法培训和科普工作内容。新闻、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开展消防公益宣传。二是消防机构和各乡镇部门要面向全社会,大力开展消防法制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按照《X省消防站对外开放建设标准》,配齐消防宣传设施,因地制宜建成一个相对固定、具有一定规模和富有自身特色的消防宣传教育阵地。定期开放消防站,组织社区居民群众、中小学生、社会单位员工现场观摩。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流动消防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在“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月”“六月安全月”“X”消防周期间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家庭”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全力抓好消防安全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切实提高单位消防安全防灾能力。

四、加大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排查整治火灾隐患

消防、应急、住建、市场监督管理、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在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协作,将消防安全监管工作和消防安全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纳入社会监管的重要内容,依法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火灾隐患整改,共同维护消防安全。一是要重点深入党政首脑机关,危险化学品场所,公共娱乐场所,高层、地下建筑,商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商住楼及农村X户以上自然村寨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要认真做好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重大节日的消防安全保卫工作,落实检查整改措施,确保消防安全。二是要适时开展各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一些火灾隐患突出、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单位和场所,要坚决立项限期整改。对于火灾隐患整改措施执行不力或拒不执行整改的单位和企业,该停产的坚决停产、该停业的坚决停业、该查封的坚决查封。对火灾隐患单位的有关责任人,按规定整改不到位的,该处罚的处罚,该拘留的拘留,决不姑息迁就。

五、夯实基础,整体推进,切实提高城镇防灾救灾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市政消火栓等城市配套工程要同步建设,确保“不欠新帐”。今年,我县发生了严重的冰雪凝冻灾害,损坏大部分市政消火栓(据消防救援大队统计,现城区仅有X

个消火栓可用),建设、供水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及时维修,切实提高城市抗御火灾能力。

二是认真抓好社区工作,加强社区消防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工作组织机构,建立社区消防工作检查、巡查、督查制度,创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管理机制,实现社区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民政部门要将社区消防建设纳入社区管理和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及时研究和帮助解决社区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人民政府将依据《X省社区消防建设考核标准》开展达标验收工作,把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

三是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全力做好农村消防工作。

农村消防工作主要是靠教育和防范,乡镇人民政府要负主要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要负具体责任。要认真贯彻《X省农村消防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村消防规划、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防组织建设,制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消防法规制度,增强消防管理在农村基层的责任。要结合当前农村扶贫工程、希望工程、渴望工程、沼气工程、农电网改造工程、烟水配套工程等大型项目,引导村民实施灶改和电改,规范农村用火用电用气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火灾隐患,努力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同时,基层公安派出所要深入重点村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增强村民消防法制和自查自纠意识,提高农村火灾防范和自救能力。消防救援大队要抓好抓细团龙村及新农村建设村寨消防建设达标工作,要抓出实效,抓出经验,并及时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切实推动我县农村消防工作。

四是认真贯彻《X省公安派出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进一步落实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责任,积极挖掘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潜能。

各乡镇必须将派出所消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X镇派出所消防业务经费预算不少于X万元,其余各乡镇派出所预算不少于X万元,以保证派出所消防工作正常开展。各派出所要牢固树立“大公安理念”,认真履行对小酒店、小网吧、小旅社等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和监督职能。县公安局、消防救援大队要加强对公安派出所消防业务指导,推动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根据《X地区公安派出所消防执法质量考评办法》,对公安派出所消防工作实行考核评比、奖惩激励,健全目标管理工作机制。

五是加快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如政企联办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民办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义务消防队、保安消防队、民兵消防队等等,努力构建“以消防队为主体,专职消防队为补充,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基础”的火灾扑救网络,增强广大社区和农村的消防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县政府将进一步整合社会灭火救援力量,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分级响应联动网络体系,成立灭火救援专家组,完善重特大灾害事故灭火救援联动预案和多种力量参加的跨区域灭火救援预案,不断提升灭火救援能力。年内将组织一次大型跨区域灭火演习。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3篇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长琨, 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锋、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柏枝、常务副秘书长蒋宝恩以及各地方总会计师协会负责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各行业分会的负责人、湖北省财政厅、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的负责同志共计近百人出席会议。

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成立以来, 在两届会长张佑才和刘长琨同志的领导下, 以会员为本, 认真履行“家”与“桥”的职责, 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中国特色总会计师制度、实现“家兴桥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湖北会计作为湖北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法制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成员教育等方面, 不断改革与创新, 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处于领导岗位的总会计师们, 为企业改革与湖北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李宪生表示, 实现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离不开各行各业总会计师的创造性劳动。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长琨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更加充分发挥秘书长联席会的作用。秘书长联席会是协会的一个很重要的例会, 今后要从健全机制、完善功能的角度更好地发挥秘书长联席会议的功能与作用。同时, 要加强对秘书长的政治与业务培训。二是要肯定成绩, 看到发展, 增强信心。要正确看待当前面临的某些暂时困难, 克服消极情绪和急躁情绪。三是要努力加强民营分会的建设, 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服务。四是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按照“家兴”、“桥通”的目标, 切实搞好协会自身建设, 不断推动事业发展。

刘长琨会长指出, 做好总会计师协会工作要立志高远、面向世界、树立事业心, 要从最艰难处起步、向最高远处攀登, 为建立现代总会计师制度而不懈奋斗。刘长琨会长强调,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特别要加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内部的协调,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优化的效果。最后, 刘长琨会长重点强调了《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的发行工作。

此外,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本社社长兼总编刘丽君就《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9年发行工作做了安排, 姚德超副秘书长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了说明, 姚国贤主任就协会2009年培训工作、孙莉莉主任就协会2009年认证工作做了安排, 宋威主任就成立地方协会工作部和民营企业专门工作委员会作了说明, 民营分会常务副主任阮光立就2009年协会民企服务指导意见做了说明。

下午, 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 气氛欢快热烈, 各地方协会和各行业分会负责人对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秘书处的各项工作和安排给予积极评价, 之后, 他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情况, 同时也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对《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的各项工作给予了积极肯定, 大连总会计师协会秘书长王志顺对《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给予了赞扬, 并号召各地方协会、各行业分会多支持杂志社的工作, 帮助杂志社做好发行工作。

这次会议得到了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湖北省财政厅、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等有关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取得了圆满成功。湖北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在黄金时间段播放了本次会议的相关情况, 获得了良好而热烈的社会反响, 加深了社会各界对总会计师重要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加强了行业主管部门对总会计师地位和现状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推进中国总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会议主要议题:

○关于《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说明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2009年培训工作的安排

○总会计师职业资质水平测试试点工作情况及2009年工作安排○关于成立地方协会工作部和民营企业专门委员会的说明

○关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9年发行工作的意见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4篇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5篇

(2006年2月16日)

同志们:新春伊始,元宵节刚过,县地税局就召开工作会议,这是及时传达贯彻省、市地税工作会议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地税部门快节奏、重落实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展示了全体地税干部坚决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这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应

当予以肯定,也值得全县各级各部门学习。

2005年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上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以干克难,顽强拼搏,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16亿元,增长1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增长15.69;实现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增长31.5;完成财政总收入452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00万元。不仅为辉煌的“十五”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谱写“十一五”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也凝聚着全县地税系统全体干部的辛勤努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地税系统全体干部服从和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坚持依法治税,狠抓工作落实,保持了地税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各项收入共1957.6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32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5,成为支撑地方财政的中坚力量,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县地税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是一支团结奋进、顾全大局、值得信赖的队伍;是一支朝气蓬勃、不畏艰难、善打硬仗的队伍,县委、县政府对你们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是高度肯定的,对你们的工作是相当满意的。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地税战线上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亲切的慰问!

关于今年地税工作,地税局领导班子三位同志都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未来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地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今年起,我们将跨入我县发展史上的又一关键阶段——“十一五”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面临更多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的建设,我县与周边大中城市的“半日经济圈”就会形成,经济后发潜力将逐步转化为现实优势,以生态旅游、水电能源、建筑建材、绿色食品、蚕桑丝织、生物化工、特色矿产为重点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将陆续启动,以山水园林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镇建设将展现出更为鼓舞人心的发展前景,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县经济社会连续保持高速发展水平,增速一直位居全市前列,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全县上下励精图治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氛围已初步形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不减的同时,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有这些有利因素和条件,完全有可能使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实现加快发展的新突破。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础,只要全县经济能够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就会对全县税收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尤其是以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以滨江大道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规模启动,将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为拉动税收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随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历经数年锤炼的地税干部队伍整体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征管、稽查水平不断提升,为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国家深化财税改革、依法清理和规范税收、严格控制减免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充分挖掘税源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对地税工作的重视,广大纳税人的理解配合,社会各界的肯定信任,全社会依法纳税意识的逐渐提高,为地税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因素都将为地税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支撑。当然,我们还必须正视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全国和全省而言,我县仍属欠发达的县,经济发展才达到温饱水平,离小康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县域经济基础仍显薄弱,现有产业、企业在低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将会处于十分不利地位。而且,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仍欠合理,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集团型企业支撑。同时,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我县的矿产、建材、医药、化工等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受到政策或环境容量的限制,工业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我们还将面临征管改革、政策调整、税源变化较大、减收因

素增多等复杂情况,以及财政需求不断提高,组织收入、税收征管、依法治税的任务加剧、困难加大的压力,给税收征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实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保证经济建设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发展科教文化公益事业、减轻和抑制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地税工作,保持全县税收发展的良好态势,创造“十一五”的良好开局,意义十分重大。纵览2006年地税工作形势,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等减收因素与国家“三农”扶持政策带来的税源增长因素并存。希望全县地税系统的同志们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形势,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尤其是各征收单位领导,要增强大局意识,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收入形势,把税收工作放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更高层面来考虑,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争取主动。全体干部职工要把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作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锻炼和检验,变压力为动力,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忠实履行好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确保完成好今年的组织收入工作,与全县人民一道共谱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二、全面提高征管质量,确保全年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春节前夕召开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6年我县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今年市上下达给石泉地税的收入任务是2040万元,其中税收任务1200万元,县上要求确保实际入库县本级财政880万元(初步预计,按这一要求须完成地税收入1500万元左右)。这一目标任务,是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确定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一)落实任务,强化考核奖惩。今年地税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这次会后,地税局要迅速将全年征收任务按季、按月分解到各征收分局和征收所、落实到人头。各所、分局、稽查局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抓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督促检查任务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夯实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要制定科学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办法,排出进度表,按进度入库,确保不欠帐,按月考核,兑现奖惩。今年一季度地税收入要实现“开门红”,六月底要实现“双过半”目标。

(二)加强宣传,提高纳税意识。要以宣传贯彻《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为主线,紧紧围绕税收宣传月活动主题,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抓好税收宣传活动。除采用电视台、广播等现代传媒进行宣传外,还要积极采用标语、宣传资料、专栏以及进行辅导、咨询等手段对地税职能、征管范围和基本税收知识进行宣传、解答,提高纳税人税务知识水平和全民纳税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税收、学习税法、支持税务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信息、简报工作,利用信息、简报灵活、快捷的特点,及时反映地税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让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了解地税工作情况,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依法治税,规范税收秩序。全县地税系统要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税收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严密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最大限度地克制税收执法中的随意性和滥用职权现象,坚决杜绝“关系税”、“人情税”和以税谋私等不良行为,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法制化进程,坚决捍卫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要加强对重点税种、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的纳税档案和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行情况,提高对重点税源的控管能力,确保主体税种收入的稳步增长。要立足于“堵漏增收”和“抓大聚小”,加强对零散税源的控管,确保税收收入足额入库。二要强化税收稽查。近几年,地税稽查局查办了几起涉税案件,社会影响很好,有效地整治了我县的税收环境。今年要继续发扬这种敢于碰硬的精神,对涉税案件要一查到底,该追究的追究,该移送的移送,严厉打击和惩处偷税、逃税、抗税的不法分子,坚决悍卫税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堵塞各种跑、冒、滴、漏。三是要加大清欠力度。地税部门要经常深入欠税企业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区别对待、限期清缴,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清欠措施,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保证税收的稳定增长。

(四)科学管理,提高征管水平。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同时,建立完善税收收入即期分析和收入常规预测机制,深入开展分税种、分行业的结构性分析,及时掌握影响税费收入变化的重大因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提高各种信息的应用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依据,促进收入质量的提高和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在税收征管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税源控管和各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分类管理等措施,做到管理分工明确,突出重点抓大户,狠抓薄弱环节,加大税收秩序整顿力度,消除漏征漏管户,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同时,继续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对地方各税(费)源资料的动态管理。

(五)统筹兼顾,进一步做好社保费的征缴工作。社保费是实现“两个确保”的基础,与税收征管同等重要。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从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社保费征缴工作不单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它关系到所有离退休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和安定,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要在去年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高基金收缴率,加大追缴力度,防止新的拖欠。要加强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征缴任务。

三、增强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新一轮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就是投资环境的竞争。投资环境不好,既是不文明的表现,更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地税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治税,治理整顿税收环境的同时,也要增强开放意识,树立服务意识,为改善我县的投资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近几年来,县地税局在为纳税人服务上有行动、有成效,行风评议的名次也位居前列,社会反响较好。但是应该看到,我县投资环境整体上讲还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投资硬环境有差距,另一方面也有思想不解放,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今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把改善环境作为“生命线”来抓,将在全县集中开展环境整治优化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树立石泉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希望地税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能牢固树立“人人、事事、处处关系投资环境”的观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投资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中来。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对西部经济发展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主动服务,积极兑现。我相信,石泉地税这支队伍作为一支素质高,作风硬,具有热情为纳税人服务优良传统的队伍,必定会在优化环境、改善服务、树立形象上走在前列,为全县做出榜样。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税务干部队伍,是确保税收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石泉地税部门一向比较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在持续不断的培训教育下,全局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今年又制定了详细的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必将收到良好的成效。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强化思想教育入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教育全体干部树立大局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管理意识、先进文化意识、为民服务意识。每位同志都要珍惜在一起工作的缘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亲和式”的工作氛围。二是从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入手,坚持和发扬实事求、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三是从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入手,切实加强干部管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把德才兼备、干实事、能干事的好干部提拔重用或放在重要岗位。四是从加强干部的业务培训入手,使每个干部都成为行家里手,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为民服务和为国奉献的工作能力。通过上述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战斗有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同志们,新的一年,我们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希望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县委、政府和上级地税部门的工作要求,在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团结奋进,克难攻坚,努力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奋力开创地税工作新局面,为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石泉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

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严格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确保税款足额入库,确保完成全年任务,是税务干部的天职。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如期完成税收任务,为政府提供充分的财政保证,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税收任务不能圆满完成,必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6篇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金融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县金融工作,这是近几年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了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县的金融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形势,进一步动员全县各金融机构、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促进公安经济跨越式发展。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金融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金融与经济共兴同荣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时期,全县各金融机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金融部门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协调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县信贷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和金融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存贷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到130.4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79.8亿元,增长157.68%,在全市各县市中排位第一;各项贷款余额48.6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25.1亿元,增长107.38%,与各项贷款新增额在全市各县市中排位第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共实现利润18443万元,同比增盈6719万元,增幅达57.3%,金融营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县保险主体发展到13家,完成保费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217%;保险赔付5108万元,给付率达100%。

二是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县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各家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贷营销,大胆实施产品创新,结合实际,突破传统,针对中小企业、三农、城乡个体工商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条件,量身定做信贷产品,相继推出了厂房抵押、机械设备抵押、仓单质押、仓货质押、订单质押、林权抵押、水面经营权证抵押、存单质押、保单质押、商铺抵押、船舶抵押、农户联保、种养公司担保等近100种信贷产品,有效地解决了“三农”和中小企业因抵押担保不足或缺失融资难的问题,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形成了叫响全国的“公安模式”。

三是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花旗银行落户公安、商业银行成功组建、农村信用联社顺利改制、宏泰小额贷款公司如期设立、村镇银行正在筹建,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2010年末,全县共有金融营业网点80个,金融从业人员921人,已初步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公司及其他中介组织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近年来,全县各金融机构深化信贷支农“公安模式”,推动银企项目对接,多渠道搭建经济金融对接平台,加强了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沟通和协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四是金融风险防范扎实有效。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及金融机构密切配合,紧绷金融安全这根弦,取得较好成效。全县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了3168万元,下降39.4%,年末不良贷款占比为1%,同比下降1.32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坚决打击和果断处置非法集资,有效预防和遏制了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维护辖内金融稳定。

五是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开展 “四大信用工程”创建,我们连续四次通过了省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考评验收,四次被授予最佳金融信用县市。至十一五末,已择优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100户,以此推动和确保信用乡镇达到100%;信用企业95家,占比76%;信用社区10个,占比71.42%;信用农户15.9万户,信用村274个,分别占全县的83.86%和83.7%。为今年上半年第五次验收做好了各项准备。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化解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风险。自2008年底以来,县政府出台并实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双十条”,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介服务实行“零收费”,全额由政府“埋单”,减轻了企业负担,营造了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受到了省、市充分肯定。

“十一五”以来,全县金融机构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荆州县市发展争第一、湖北县域经济争先进”的发展战略,牢牢抓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苦练内功,克难奋进,不仅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对优化全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对增强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金融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面临着“保增长和防通胀”交替作用的双重压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此情况下,我县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扩大信贷规模,有力的支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总结“十一五”时期的金融工作,我们深深的感到:加强领导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县委、县政府从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把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办法,有力的推动了金融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协作配合是金融业发展的环境保障。不断健全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积极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探索实行财政贴息、政府担保等信贷方式,实现了银政、银企合作共赢。风险防范是金融业发展的生命线。各金融机构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和金融法则,调整信贷结构,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增强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服务发展是金融机构的第一要求。各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双赢互惠的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和优势产业开发等,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这些成绩和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我县进入发展转型的快速上升通道,金融与经济面临众多挑战与考验

从国际层面来看,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贷币政策,放任美元贬值,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引发主要贷币汇率持续较大波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同时,持续推高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埋下了全球性通货膨胀隐患;为重塑竞争优势,走出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等不少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逐步将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回归,加强贸易保护,加剧贸易摩擦,施压人民币升值,势必制约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较多。等等这些,都给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增加了难度。

从国家层面来看,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很大,CPI涨幅逐月上升,今年3月达到5.4%;国际收支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经常项目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11%降到目前的5%-6%左右,但顺差仍然偏大。今年元月我国外汇占款达到23.08万亿元,这加大了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另外,结构不优,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贷款总量增长过快和“贷大、贷长、贷集中”等结构性问题持续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突显。为应对目前局面,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重回稳健,为收回流动性,人总行继去年连续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今年又连续4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1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使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0.5%的历史最高位,仅今年就收回流动性冻结银行资金近万亿元,同时配套对房地产实施了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这一切都显示了中央控物价、防通胀的坚定决心。

从县域实际来看,一方面,我县经济发展不够与结构不优的矛盾十分突出,金融业的发展还缺乏坚实、良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金融业总体层次不高,基础较差,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是与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要求相比,大金融体系尚未形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村镇银行等在我县还是空白,贷款公司仅有2家,而且规模偏小。全县保险深度为3.1%(保费收入/GDP),保险密度为318元(保费收入/总人口),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在农村,缺乏有针对性的合适保险产品,对农业经济风险补偿功能严重不足。资本市场融资停滞不前,在凯乐和车桥上市后,有11年没有启动IPO,市场开拓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保险融资、股权基金等工具融资尚未涉入,再融资能力亟须加强。

二是与金融机构自身建设相比,地方金融协调发展能力不强。一方面,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强,股权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较低。另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三是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相比,诚信体系亟待健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数量少、等级不高,社会征信数据采集困难,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另外,有的地方和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及部门金融意识不强,协调配合工作做得不够,自觉运用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须提高。

四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金融服务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创新不够、大胆不够,机械服务、僵化服务,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优质服务意识缺乏,是我县金融机构一直以来的诟病。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开发的金融产品虽然有近100个,但仍不适应,金融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破解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难的问题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差距很大、很不适应。今年元至4月,全县各项存款余额为141.7亿元,比年初增加11.3亿元,增幅8.69%;各项贷款余额为49.6亿元,比年初增加9871万元,增幅只有2.3%;存贷比只有34%左右,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差很大;月度环比,新增存贷比分别为12.16%、11.4%、7.57%、4.11%,呈逐月下降态势,与2010的67.71%相比较,情势非常严峻。

综合来看,发展面临十分突出的矛盾。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将持续面临通胀压力,要长期跟踪监测物价总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并提出了“稳物价、促转变、防风险、推改革”目标方针,强调要按照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结构优化,金融生态良好,金融运行安全高效等要求,推动辖区金融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奠基之年,必须有效把握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经济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全县各金融机构和各乡镇、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省、市经济和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正确把握经济金融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坚持落实政策与稳中求进相结合、改善服务与推动创新相结合、加强管理与优化环境相结合,推动和促进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核心作用的进一步提升。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力争全年各项存款增长15%,增加20亿元,余额达到150亿元;各项贷款增长25%,增加12亿元,余额达到60亿元以上;新增存款的60%以上用于本地;继续搭建好银企虚拟(网上)和现实(座谈授信签约)“两个”对接平台;第五次通过全省金融信用县考核验收;引进设立1家村镇银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增设1家小额贷款公司;着手恢复重建发行库;全年保费收入突破3亿元。

(一)要突出信贷扶持重点,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

一是要突出“骨干”龙头。汽车零部件、塑料新材、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化工是我县的四大主导产业,是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应该是金融企业关注支持的重点。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做大做强“四大产业”,认真研究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问题,按照合作共赢的理念,选好项目,选准支持的结合点,在有力的资金扶持中,提高产业化水平。要加大对凯乐、新生源、金安、车桥、索瑞、中粮、汉兴等重大技改项目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产品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企业,要全力做好资金扶持,促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在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优势产业中发挥金融企业的推动作用。

二是要做足“三农”文章。这方面,中央有明确的政策要求,特别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把强产业、抓特色、促增收作为信贷工作的切入点,提高小额贷款限额,简化贷款手续,为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建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农产品流通等方面,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确保今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当年各项贷款增速,推进农业经营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切实提高信贷支农服务水平,真正在扶持“三农”中树立金融企业的农村市场形象。

三是要缓解“中小”瓶颈。各金融机构既要培植主导客户,又要发展新兴客户;既要扶大扶强,更要帮弱帮困。要主动深入全县中小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状况,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财务负担和银行信贷资金风险。要积极开展项目调研论证,不断改善信贷管理机制,积极争取信贷权限,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手续,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要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解决金融单位对不符合贷款要求的中小企业,简单的拒之门外、一推了之的问题,要强化主动超前意识和帮助服务意识,指导、帮助企业开展资产优化组合、加快技术改造、强化管理,使之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另一个是要解决中小企业不善于研究政策,不注重企业信用形象,一味强调“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凡是有借贷意愿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督促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遵守信贷政策和规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扶持与支持。

四是要服务“民生”项目。金融服务要围着项目转。“十二五”时期,我县规划了一批关系民生发展的重大项目;今年,县委、县政府也确定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各金融部门要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围绕科技创新、社会化办学以及经营性公益事业等,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扶持,着力改善全县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要善于把财政扶持、城市经营收益与金融企业的贷款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对社会事业、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建设项目不断“粮”。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和助学贷款等政策,积极做好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性信贷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计民生中发挥好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

(二)要强化保险社会责任,更好地拓展农村市场。

一是要落实政策性“三农”保险。今年元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三农”保险工作会议,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荆政办发[2011]4号文件,3月15日,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全县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的通知》(公政办电[2011]20号),明确了今年全县“三农”保险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今年,全县“三农”保险在继续抓好水稻、能繁母猪、油菜、“两属两户”住房保险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承保面。要求水稻投保面达到95%,油菜承保面积达90%,能繁母猪承保面达到60%以上,“两属两户”住房投保面达到100%,一户不漏。同时积极争取试办棉花保险,将我县大宗农业品种全部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同时,对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重点推进的试点险种,包括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村组干部综合保险、家庭财产综合保险、农村沼气池保险、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校园方责任保险、农村机动车辆保险、农村用电组合保险等商业性险种,实现一般性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三农”保险相结合,为农民提供具有综合效益的保险保障。

二是要做好摩托车强制保险。2006年7月1日,我国施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之初,摩托车保费为180元,赔率为6万元,现调整为保费120元,赔率为12.2万元。随着保费和赔率的调整,摩托车交强险的承保与管理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去年,针对我县摩托车交强险承保难,新摩托车不能及时投保、旧摩托车不断“脱保”,摩托车不能及时上牌上照、年检审验,不合格摩托车、无牌无证摩托车违章上路十分严重,事故隐患与日俱增的现象与问题,县政府组织专班开展了全方位的调研,并就进一步加强摩托车强制保险管理,落实保险机构社会责任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为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一方面,必须明确承保任务。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督办检查。

三是要广泛开展先进创建活动。去年,根据省政府金融办《关于开展保险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通知》(鄂金办发[2009]31号)文件精神,县政府研究制发了《关于创建全省保险先进县的工作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先进创建活动。各保险公司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保险服务网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保险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社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要不断拓展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努力开发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险种,大力培养拓展保险市场,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要进一步加强保险市场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欺诈误导等不当竞争,切实解决“投保容易理赔难”等问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要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要鼓励支持金融创新。要将创新贯穿于金融工作的全过程。要针对县域实际,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要尽力对上争取信贷审批权限,争取到放贷指标,缩短审批时限,更好更快地提供金融服务。在支持金融创新的问题上,今年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合行改革。对目前经营状况良好、风险指标基本达到改制要求,力争县农合行改革重组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稳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在总结经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审批流程,严守准入门槛,条件成熟时,可增设小额贷款公司,县金融办及相关部门要完善各项监管措施,充实监管力量,有效防范小额贷款公司风险。三是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县金融办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摸底,扎实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规范整顿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推动融资性担保市场有序发展。四是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一方面,把引进金融机构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内容,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公安设点。另一方面,加大市场竞争力度。对创业贴息贷款等信贷产品,引入多家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

要努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全履盖。各金融部门要积极顺应业务综合化、交易电子化、产品多样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发展趋势,结合公安实际,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各银行行内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在内的诸多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推广非现金支付系统的应用和普及力度,积极改善银联卡受理环境,倡导刷卡消费,提高资金周转使用效率,将支付系统向农村地区普及和延伸,争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示范县。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反假宣传和现金管理,开展残损币兑换工作,保障合理的票币结构,确保流通中的现金达到“七成新”。畅通国库资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国库资金收支效率,及时办理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资金支拨业务,实现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所需资金由国库直达最终收款人,积极推动国库直接办理各项社保资金收支业务,提高社保基金收缴和社会化发放效率。

要大力优化金融环境。把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政府的大事来抓,作为政府创造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来抓,努力营造金融机构宽松发展、金融人才放手创新、金融要素充分涌动的良好环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从诚信个人、诚信社区、诚信企业、诚信政府、诚信社会抓起,扎实推进“诚信公安”建设,力争A级信用企业新增14家,信用社区新增2家,信用乡镇保持100%。加强征信制度和征信网络建设,加快个人和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各级政府要带头讲诚信、讲信用,依法行政,严格自律,以自身的率先垂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惩治失信的良好氛围。企业要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存之魂、经营成败之根的理念,自觉遵守市场经济基本规范,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切实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严厉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的严肃性和安全性。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提升识别、计量和管控风险的能力。要稳妥处置不良资产,真正把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各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力度,确保金融安全运行。要始终保持对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等各类金融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坚决防止酿成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确保全县金融运行安全稳定。

四、县域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必须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夯实加快公安发展的金融保障体系

(一)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纠正“管不着,不用管”等错误思想。各级党政一把手和部门负责人要把金融当作产业来抓,像抓工业那样抓金融,抓招商引资那样抓金融,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善对金融的管理、引导、支持和服务,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能力。

(二)切实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经济工作,不学习掌握金融知识,不分析金融运行形势,不研究金融工作,就没有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不懂金融的政府领导,很难谈得上是称职的领导,也很难谈得上驾驭一方经济。因此,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当前,我们首先要学习研究经济金融运行趋势,掌握其发展的规律。现在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来“控物价、防通胀”,我们也要加强对新出台的金融政策的学习,研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办法。我们有许多干部懂点经济,就认为懂了金融,其实不然,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尤其是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即使原来对金融知识有所了解的干部,也要再学习、再提高。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各部门一把手不论怎么忙,都要尽量挤出时间学习金融知识,带头学习,提高领导、运用和驾驭金融手段的本领。

(三)切实健全激励考核机制。为激励金融机构对公安经济的支持,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公安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奖励办法》,建立考核机制,奖惩兑现。今天,县委、县政府对2010年业绩突出和工作有重大突破的银行机构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拉开奖励档次,还要将奖励的范围扩大到保险、证券及中介机构。同时,实行激励与惩罚并举的工作机制,将财政性资金存放与信贷支持挂钩考核,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够、服务不力的金融部门予以调减政策性资金存放的惩罚。

上一篇:百度新员工培训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