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鼻子解读

2024-07-26

芥川龙之介鼻子解读(精选8篇)

芥川龙之介鼻子解读 第1篇

山 东师 范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郭林 秀

[ 摘 要] 短篇 小说《 鼻子》 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作者运 用借 古喻今 的手 法, 以细腻的心理描写 、巧妙的构思和幽默的情趣 表现 了 小说的主题 。以犀利 的文笔揭示 了主人公禅智 内 自尊心的虚伪 和脆弱 , 供 同时也刻 画了旁观者的利 己主 义心 态, 辛辣的批 判 了资本 主 义社 会 中人 性 的 自私 、荣和 冷 漠 。 引 发人 们 的 沉 思 。 虚 [ 关键 词] 川龙之介 《 芥 鼻子》 自尊心 利 己主义

芥川龙 之介是 日本近代著名 的短篇小说家。他与森 欧外 、目漱石 I 夏 被 称 为 2 纪 前 半 叶 日本 文 坛 上 的 三 大 巨 匠 。芥 川 龙 之介 作 品 的特 点 O世 是技巧纯熟 、精深洗练 、寓意深刻 、心理描 写细腻 、经得起反复推敲 。在 《 鼻子》 , 中 芥川龙之介通过对 主人公 禅智 内供鼻子变化的描写 , 来深刻 地剖析了主人公心理 曲折 和微妙 的变化 ,从 而淋漓尽致地揭示 了主人

在通读全文之后 ,我们会发 现令 主人公 禅智内供苦恼的不仅仅是 他本身那可悲而又脆弱的 自尊心 , 除此之 外 , 周围人们对他鼻子的眼光

和嘲讽也是造成他痛苦的重要原因。

公脆弱的 自尊心 。 同时通过寺 内弟子 、城中百姓等对鼻子变化 的不 同看 法, 着力刻 画了旁观者的利 己主义 , 而以犀利 的文笔揭示 了人性 的虚 从

荣 与本 质 。 小说 的情节并不复杂 ,鼻子》 《 的主人公是个 叫做禅 智内供的和 尚。 说起禅智 内供 的鼻子 , 池尾地方 的人是没有 不知道的。长足有 5 e寸 , 、 从上唇一直垂到下 巴。其形状如香肠一般 , 正是 因为有 了这个与常人不 样 的鼻子 , 禅智 内供常常感到很苦恼 。别 的暂且 不谈 , 只是 日常生活 中诸 如吃饭之类 的小事 , 就不能一个人来完成。 但是这并不是禅智 内供 为鼻子而烦恼 的主要原 因,更使他苦恼 的是 由于 自己不一样的鼻子遭

池尾 的城 中百姓也好 , 内弟子也 罢 , 寺 对禅智内供长鼻子的变化都 在 内心有过不同程度的嘲讽。 在禅智内供的鼻子尚未变化 的时候 , 中 城 的老百姓们对于禅智内供长有这样一个鼻子 , 行胡乱猜测 。 的甚 都进 有

至说禅智内供正是因为这个鼻子才 出家 的, 因为留在尘世间 , 恐怕是没 有人愿意嫁给他的 ,但通过这些猜测我们可 以判断出老百姓的内心对 于他的这种不幸其实都是寄予 同情 的`;寺 内的弟子们也对 于禅智内供 的

长鼻子表现出了应有的 同情 : 禅智 内供其 实很在 乎 自己的鼻子 , 但他 又怕别人知道 , 于是在表面上他表现 出一 幅非常洒脱 , 不在意 自己鼻子 的假象。但当禅智内供的鼻子变短后 , 城中百 姓和寺 内弟子对他终于能 够摆脱这种不幸是否会 予以祝 福呢? 答案是 否定 的。 在他 的鼻子变短之 后, 人们 不但没有祝福他 , 反而 比以前更加露骨地 嘲笑 他 , 而且还 带有 种恶意 , 觉得若有所失。 这便显示 出了在 资本 主义社会人 的本性的 自

到众人 的议论和嘲讽而使其 自尊心受到的伤害。 为了这伤脑筋 的鼻子 , 他尝试了种种方法 , 甚至想在 “ 内典 外典” 内典――佛 教的教典 ; ( 外典 除此之外 的一般 的书 ) 中找 到一个 与 自己长着一模 一样鼻子 的名 人, 好来安慰一下 自己心 中的忧愁 , 可最后都是 无济于事。后来一年秋 天, 进京办事 的一 位弟子得到一个 秘方 , 没想 到结 果却是非常成 功的 。 然而 , 他却发现周围的人不但没有停止嘲笑他 , 反而比以前更加厉害更 加怪异 了。 为此 , 禅智内供百思不得其 解 , 好不容易把鼻子弄短 了, 反而 受到了更大 的嘲讽 。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一天夜里 , 禅智 内供 的鼻子 又变成原来那样 了, 同时禅智 内供感 到烦恼退去 “ 心情 又爽朗起来 了” , 他心里喃喃 自语道 :这样一来 , “ 准没有人再笑 我了” 。

私和丑恶。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 中插入 了自己的一段议论 :人 们心里有两种互 “ 相矛盾的感情。当然 , 没有人 对旁人 的不幸不 寄予 同情 的。 但是当那个 人设法摆脱了不幸之后 , 这方面却 又不知 怎地觉得若有所失 了。 说得夸

大 一 点 , 至 想 让那 个 人 再 度 陷 入 以往 的不 幸 。 于 是 , 说 态 度 是 消 极 甚 虽 的 ,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对那个人 怀起 敌意来 了。―― 内供 尽管不晓得 个 中 奥 妙 , 而 感 到 不 快 , 无 非 是 因为 他 从 池 尾 的 僧 俗 的 态 度 中 觉 察 然 这 到 了旁观 者的利 己主义 ” 正如上 面所述 , 在他鼻子 尚未变短时 , 围人 周 们对他的态度是有所同情的 , 因为他们并不是有 意要 去嘲 笑的 , 他们本

纵贯《 子》 鼻 全文 , 我们 不难看 出芥川 龙之介正是 以“ 鼻子” 的变化 为 中心来展开描述的。主人公禅智 内供也正是 由于“ 鼻子” 的变化 , 而使 得心理上也引起了诸种的曲折和微妙变化 ,进一步显示 了主人公 的脆

弱 而 又 可 悲 的 自尊 心 。 首先在开头部分, 描写了鼻子与常人异常的禅智 内供 的心理 状态。

因为长着 长 5 6寸 、如香肠的鼻子 , 、状 而使他体会到 了 日常生 活的不方 便 , 连 吃 饭 这 个 再平常 不过 的 事情 也 需 要 有 弟 子 的帮 忙 才 能 完 成 。 就 为

此, 他常常为 自己生有 这样 的鼻 子而感 到痛苦 、自卑 。 然而 , 让他更为感 到痛苦的是因鼻子受到的嘲讽而使 自尊心受到 了伤害 。于是他 尝试 着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恢 复 自尊心。为此他尝试 了三种方法但仍 然是 毫无结果的。即便如此 , 芥川龙之介对主人公禅智 内供为使 自己的鼻子 变短些而做的上述各种努 力的心理描写 , 是十分合理的。 其次 ,芥川龙之介描写 的是主人公禅智 内供借用新 的治疗方 法使 I 得鼻子成功变短后 的心理状 态。禅智内供的一个徒弟 为他提供 了一个 把长鼻子缩短的方法 , 并且 大功告成 , 成功地把 困扰他多年 的长鼻 子缩

短 了。这让 主人 公 一 扫 多 年 的 困苦 和 忧 愁 , 内心 得 到 十 分 的 满 足 。从 心 理 学 上 来 看 , 公 呈 现 出这 种 心 理 的变 化 也 是 很 符 合 情 理 的 。 主人 第 三层 描 写 的是 , 主人 公 长 鼻 子 成 功 地 缩 短 后 , 观 者 表 示 出 了 与 旁 主人公 自身所 猜想 的反应不 同, 而引起的心理变化。主人公 禅智内供成 功地把鼻子变短 , 内心感到十分满意并且心情感到无 比舒 畅。 然而就在 他为此 而陶醉 时, 他却遭到 了比长鼻 子更加 恶意的嘲笑 , 而且这种嘲笑 更 为露 骨 , 而且 还 带 有 一 丝 敌 意 。此 时 , 人公 禅 智 内 供 的 心 理 又 再 次 主 陷入 到了因为鼻子变短受到人们嘲笑的痛苦之 中。 最 后一层描 写 了鼻 子又恢 复到 了之前 的长度 后主人公 的心理状 态。 一天 晚上 , 鼻子有些浮肿 , 最后竟然变成 了跟原来一样长度 的鼻子 , 同时, 禅智 内供感到正如 同鼻子缩短时 的感觉一样 , 心情又变的爽朗起 来。在心里喃喃 自语道 :这样一来 , “ 准没人再笑我 了。” 这时 , 主人公禅 智内供 的心情又变得愉快起来了。 从 以上 的论述中 ,我们可 以看到主人公禅智 内供 的鼻子无论是 由 长变 短 , 是 又 由短 变 长 , 都 在 设 法 来 维 持 他 那 脆 弱 的 自尊 心 。 但 他 还 他 好像都总是在痛苦中挣扎 的。 原因何 在? 症结就在于――禅智 内供并没 有真正 的自我 , 没有形 成正确的 自我评价体系 , 的所有 的幸 福都是受 他 到他 人 的态 度 所 支 配 的 。 拘 泥 于 别 人 脸 色 的愚 蠢 的人 和被 社 会 舆 论 所

来“ 没有 人对旁人 的不幸 不寄予 同情 的” 但为什么 当禅智 内供鼻

子变 , 短后 周围人 们没有 给予祝福反 而是更加地嘲讽呢?这是 因为 , 在人际交 往 中强者往 往会有 种居 高临下的姿态 :强者会 以俯视他人 的不幸来 获 得 自己心理 上的安慰 , 来显 示 自己的强大和优越感 , 但一旦 弱者地 位发 生 了变化 , 在强 者看来他 的“ 高位 ” 也会受到侵袭和挑战。于是强者出于 利 己主义 心理强者会拼命 地维护 自己的“ 高位” 和尊严从而刻 薄地 对待 他人 , 希望恢 复从前 的差距――让不幸者重新 回到不幸中。这是人性中 隐匿的卑 劣的利 己主义心理在作怪 。 芥川龙之介借这部作品 , 表达出了 对利 己主义 的绝望 以及 对人性的怀疑 ,并对于资本 主义社会 中人性 的 虚伪 和丑恶感到深恶痛绝 、悲观失望 。 可能这也是促成芥川龙之介后来 自杀 的原 因之 一 吧 。

《 鼻子》 是芥 川龙之介 的代 表作 , 并对他 以后的文学创作 生涯起 到 了举 足轻重 的作 用 , 虽然篇 幅不长 , 寓意深刻 、但 取材新颖 、幽默风趣 , 受到 了当时 日本读者乃至文坛大家夏 目漱石的赞赏。通过这篇小说 , 我 们 可以清楚地看 到芥川龙之介 是围绕 “ 子” 鼻 这一 中心来 展开阐述 的。 通过对鼻子变化 的细致描 写 ,主人公 禅智 内供那脆弱 的 自尊 心以及 微

妙 的心 理 变 化 也 被 清 晰 地 勾 勒 出 来 。 而 另 一 方 面 , 过 主 人 公 的思 想 , 通 芥』I I 龙之介对 当时资本 主义社 会中人们 的幸灾乐祸 、自私 自利 的个 人 主义和利 己主义做 了辛辣 的讽刺 和无 情的批判 ,揭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 中人与人关系的虚伪性。总之 , 对人性善恶的描写是揭穿文学永恒 的主 题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在 的时代 赋予了他对人性独特而又 深刻 的见解 。 芥川龙之介不愧是 日本大正时期文坛 上著名 的小说家 。 在 他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 中为后人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成 为群星闪烁的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格外耀眼的一颗明星。 参 考 文 献 [ ] 渭渠, 月梅著 《O世 纪 日本 文学史》 M]青岛 出版社 , 9 1叶 唐 2 [ 1 8 9

年版.

2 芥川龙之介著.罗生门之鼻子》 M] 《 [ 北京 : 外国文学 出版社, 9 1 9 9

年版.

左右 的软弱虚伪的人的特 色都集 中于禅智 内供一身 。 自尊和虚荣已经 使他过于神经质 , 他的一切都受 到别人 目光 的左右 。 他千方百计想与别 人一样 , 码能够达 到精 神上的平衡。但最终这个 目 起 标都没 能得以实 现, 因为一直 困扰他 的并

非 鼻子本身 , 而是他 自己对 于鼻 子 的态度 、他 对于别人眼光的在 意。 其实这种人的 内心是十分 自卑和软弱的。 我们从 中也能看出禅 智内供 自尊心 的软 弱和他的虚荣本质 。芥川龙之介正 是 运用他那独 特而又犀利 的文笔对 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进行 了深入 细致 的

描 写 , 示 了人 性 虚 荣 和 软 弱 的 本 质 。 揭

3 三好行雄 编 『 芥川音 之介必携』M ] 邑 [ 学嶝社, 8 年版. 1 1 9 4 王晶著. 荣的本质 与 自 的软 弱――谈 芥川龙之介及 其( 《 虚 尊 鼻 T> ] 宁大学学报,9 8年第 3期. 5J . 5 辽 E 19 5 王丽丽著. 川龙之介 作品之心理 分析―― 以( 《 芥 鼻子 ) 中心》 为 I. 黑龙 江教育 学院 学报,0 7年第 7期 20 6 肖书 文著. 《 试论 芥川龙之 介 ( 子) 鼻 的深 层意蕴》 I 外国文学

研 究, 0 2 4年 第 5期 . 0 [ ] 宝香著.一个布道者 的悲哀――评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 介 7郑 《 的出世作 ( 鼻子 ) I. ]辽宁工学院学报 , 0 2 6年 第 3期. 0 8 杨锐 , 韩争艳著.论芥 川龙之介 小说 中的利 己主 义》 I 《 沈阳农 业大学学报,0 8年第 9期 20

1 51―

芥川龙之介鼻子解读 第2篇

当天,我顾不及吃早饭就冲出家门。从我家到上野车站,搭电车不须二十分钟即能抵达。„„明知不会迟到,却仍心焦气躁。伫立在月台红柱子下等电车时,也焦急万分。

不巧,天空满布乌云。让人情不自禁担忧那些响自各处工厂的汽笛声,会惊吓到大气中的铅色水蒸气,使其整体化为蒙蒙细雨飘落下来。在如此郁闷的阴天下,高架铁路上有火车在行驶。运货马车也在赶路驶往被服工厂(译注:制作陆军军服的工厂,位於现东京都墨田区横网町)。街上的商店大门逐户被打开。我等车的月台,也不知何时多了二三人。每个都挂著一张睡眠不足的脸,沉闷地伫立著。今天实在很冷。

„„然后,电车总算驶来了。在拥挤不堪的车厢中,我好不容易才抓到一个吊环,接著有人在身后敲打我的肩膀。我慌忙回过头。

“早。”

原来是能势五十雄。他身上的装扮跟我完全ㄧ模ㄧ样,蓝色的男子制服、外套卷起披在左肩、脚上是麻制的绑腿带、腰上挂著饭包与水壶其他的。

能势跟我毕业於同ㄧ小学,又同时升上同ㄧ中学。成绩平平,没有特别拿手的科目,也没有特别辣手的学科。不过,他却很擅长ㄧ些小事,例如流行歌曲,只要耳闻ㄧ遍,即能当场重覆歌曲的旋律。因此每逢毕业旅行或其他野外活动,全体在外宿泊时,当天夜晚他一定会得意洋洋地展现他的特技。吟诗、萨摩琵琶(译注:源自於室町末期鹿儿岛一种悲壮旋律的琵琶歌)、单口相声、说评书、口技、变戏法,可说无所不能。不仅如此,他的动作与表情,有种独特的能令人不由自主发噱的言外之妙。所以他在同学之间极有人缘,在教师们之间,也广受好评。

“你来得真早。”

“我什么时候都早啊。”能势边说边耸动著鼻翼。

“不过你上次不是迟到了?”

“上次?”

“国文课那时啊!”

“喔,被马场修理那次?那是马场那小子的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结果。”能势呼唤教师名字时,通常不加敬称。

“我也被那老师修理过。”

“迟到了?”

“不是,忘了带课本。”

“那个仁丹最罗唆的。”

“仁丹”是能势为马场老师取的绰号。

„„就这样闲聊著时,电车到站了。

跟搭车时一样,我们好不容易才从拥挤的人群中挤下车。大概时间还早,聚集地点只来了二三个同学。大家彼此先互道过早安,再争先恐后抢夺候车室内的木凳子坐。然后就是老样子,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几个都是年纪相仿且习惯以“偶”来代替“我”这个自称的家伙。这几个习惯自称“偶”的家伙,口沫横飞地聊著旅行的预定计划、谈著同班同学的米臭事,甚至批评起教师们的不是。

“阿泉那小子很奸,他有教师用的教科书,所以他说他上课从来没有预习过。”

“平野更奸,那小子在考试时,都把历史的年代抄在指甲上作弊。”

“说的也对,连老师都奸奸的。”

“对,对,本间那老头,明明连receive的i跟e哪个排在前头都搞不清楚,就用

教师用的教科书随便蒙混一通,人家还不是照样在教课?”

聊来聊去,不是甲奸就是乙奸,没有ㄧ则好话。过ㄧ阵子,能势批评起坐在他邻座一个看似工匠、正在阅读报纸的男人,说他脚上的鞋子像开口雷。因为当时正流行一种叫McKinley的新型鞋子,而那个男人的鞋子不但整体失去光泽,且鞋尖又开了个破洞。

“有道理,正是开口雷。”众人爆笑不已。

於是,其他人也沾沾自喜地物色起进出候车室内的各式各样人物。再用非东京中学生一定无法说得出口的傲慢词句,一一品头论足著该人的ㄧ切。恰好我们之中没有一个对於这种事会感到心虚而相形见绌的乖乖牌学生。其中更以能势的形容最为尖酸刻薄,且最具诙谐感。

“能势,能势,你看那个老板娘!”

“喝,她的脸就像鼓起肚子的河豚。”

“那边那个戴红帽子的运货员,好像什么的,喂,能势,你看!”

“那小子是加罗尔五世。”

闹到最后,竟变成能势一个人专门负责诽谤的任务。

此时,有人发现时刻表前站著一个怪异的男人,正在察阅蝇头小字般的数字。那个男人穿著一件黑紫色的西装,下半身是灰色粗条纹的长裤,包裹著一双瘦巴巴像体操时用的球竿的脚。头上戴著一顶老式的黑色宽檐呢帽,呢帽下露出斑白头发,看来是个年纪已过半百的男人。不过,他脖子上缠著一条黑白方格花纹的围巾,腋下夹著一根鞭条般的紫竹长杖。无论是他身上的服装,或是他的气氛,均像是有人从杂志剪下插图,再将其搁放在此候车室的人潮中似的。

„„我们这票人中有个家伙像是庆幸找到新的发泄对象般,忍俊不禁耸动著肩膀,笑著拉住能势的手说:

“喂,那人怎样?”

众人同时望向那个怪异的男人。男人微微挺起胸往后仰,从背心口袋中掏出一个绑著紫色条带的镍制大怀表,仔细对照著怀表与时刻表上的数字。我望见那男人的侧脸时,随即认出他是能势的父亲。

可是,当时那几个家伙,无人知道此事。因此,众人均兴致勃勃地望著能势,等待能势会想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来戏谑此滑稽的男人,并已准备好听后的笑声。能势此时此刻的心境,不是中学四年级的少年郎能推测出的。我差点就脱口说出:

“那是能势的老爸耶!”

就在这时,能势开口了。

“那小子吗?那小子是个伦敦乞丐(译注:穿著类似绅士的乞丐)。”

理所当然,众人同时发出爆笑。有人甚至故意模仿能势父亲的动作,往后仰再装作掏出怀表的样子。我见状,情不自禁低下头。因为当时的我,实在没有勇气去观看能势的表情。

“形容得好,真是一针见血。”

“你们看!你们看!他那顶帽子!”

“古玩店的?”

“古玩店恐怕也找不到!”

“那,是博物馆的。”

众人又大笑成一团。

阴霾的候车室,昏暗得像是日暮后。透过这昏暗的廉幕,我悄悄地注视著那个伦敦乞丐。

不巧,外面可能已出薄日,一道狭长的亮光,自高耸的天花板上的天窗,茫茫然斜

射下来。能势的父亲,正处於那道亮光中。„„四周,所有的物体都在动。无论视线所及的,或视线所不及的,都在动。而且此动片,竟化成无声静寂的世界,白雾般地笼罩著候车室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唯独能势的父亲,纹风不动。这个身穿与现代离谱的服装,本身更与现代绝缘的老人,在这个眼花缭乱的动态人群洪水中,将一顶超脱现代的黑色宽檐呢帽靠后戴著,并将一个绑著紫色绦带的怀表搁在右掌中,依然故我地像一尊抽水机般伫立在时刻表前„„

日后,我不著痕迹地探听,才得知当时任职於大学药房的能势的父亲,因想在上班途中顺路看一眼儿子跟同学一道启程毕业旅行的模样,故意瞒著儿子特意赶到候车室来的。

能势五十雄,中学毕业后不久,即罹患肺结核,撒手尘寰。在学校的图书馆举行他的追悼式时,站立在戴著学生帽的能势遗像前朗读追悼辞的,正是我。

“你,是个孝子。”„„我在悼辞中,加上这么一句。

芥川龙之介鼻子解读 第3篇

无独有偶,1916年,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新思潮》上发表的短篇小说《鼻子》,因此得到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赏识,从此蜚声文坛,一举成名。故事说的是一个叫禅智内供的和尚,因为自己异于常人的长鼻子而受人议论,饱受煎熬。费尽周折使鼻子变正常后却招到众人更厉害的嘲笑, 内供日夜苦恼,终于在鼻子又回复到以前的异常后心情才如释重负。

一位是俄国的“文坛盟主”,一位是日本的“鬼才作家”, 跨越国界的两位文人不谋而合,围绕鼻子,匠心独运,各自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试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探讨,浅析作品中鼻子的深层含义。

一、科瓦廖夫的鼻子

在果戈里的作品《鼻子》里这样写道 : “八等文官柯瓦廖夫从床上一跃而起,抖了抖身子 :鼻子是不见了……他吩咐立刻给他穿好衣服,随后便飞也似的跑去见警察总监了。”[2]对于失去鼻子的第一反应,柯瓦廖夫不是想的去看医生,而是跑去见警察总监。这就像一个人摔倒之后,不是看看自己有没有摔伤,而是关心发型有没有摔乱。这样有悖于正常人的可笑反应,不过是因为比起自己的健康,他更多地在乎自己的形象,自己的面子。

“我没有鼻子可不成,您得承认,这样是很不体面的。一个在沃兹涅仙大桥上坐着卖去皮橙子的女小贩,没有鼻子倒也罢了!可是,我还想要得到升迁……而且跟许多人家的太太都有来往……”[3]这段主人公柯瓦廖夫的直白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虚荣。女小贩可以没有鼻子,但是对身为八等文官,过着“体面”生活的柯瓦廖夫来说没有鼻子是致命的。因为对他来说,失去鼻子,失去的是体面,失去的是攀龙附凤、升官发财的机会。科瓦廖夫意外丢失鼻子本来就是不幸的,而在他看来更可怕的是可能因此丧失社会地位,这种担心表现为一些病态的行为及心理。果戈里用荒诞的描写,扯下柯瓦廖夫骄傲的鼻子,其真正意义在于扯下了他虚荣的面具。让他虚荣、世俗的灵魂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并且,主人公因为失去了鼻子,而陷入有生以来最大的心理危机。他“决心一反往日的习惯,再也不去盯着看别人了,也不对人笑脸相迎”[4],面对着“娇艳如春花”般的窈窕淑女,他眉开眼笑,怦然心动,却“想到自己的鼻子没有了, 不禁潸然泪下”[5]。没有了鼻子,柯瓦廖夫变得自卑、畏缩、恐惧,根本无法面对世界了。然而,这能称为是一个人吗, 当他没有一块鼻子便无法生存?果戈里戳破了那个“人”的假象,使我们见到心灵最难堪的赤裸。鼻子就如一张虚荣的面具,柯瓦廖夫戴着这张面具招摇过市,引以为傲,一旦揭下面具,暴露他丑陋的真正的自我,他便无所适从,无法面对社会了。

二、内供的鼻子

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鼻子》中,主人公内供同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僧侣。“内供已年过半百,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6]既然从当沙弥子就生活在寺院,也就是从小就受到佛门影响,并且远离尘世喧嚣,本应该超脱世俗烦恼,不为世俗左右。但他穷尽半辈子,却一直为世俗的执念 -- 长相的美丑所束缚而迷失了自我。

“当然,表面上他也装出一副毫不介意的样子。不仅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应该专心往生净土的和尚,不宜惦念鼻子,更重要的还是他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把鼻子的事放在心上。”[7]对于内供的这种心理活动,吉田精一曾这样总结 :“他虽然拥有强烈的名誉心和虚荣心,但却硬要装作一副得道高僧的样子,这样的行为惹人讨厌。”[8]但是,正是他这种“惹人讨厌”的心理,才更加表现出内供被自己的虚荣所禁锢, 从而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悲哀的结局。

同时,当内供因为非同寻常的鼻子受尽他人的冷嘲热讽 , 经过治疗使鼻子变短恢复正常后 , 周围的人们对内供反而抱有更大的嘲笑。鼻子变短了反倒叫内供后悔不迭 , 以至于开始怀疑已经很正常的鼻子是否正常。内供的虚荣已使他过于神经质了 , 他的一切都是从别人的目光中寻找答案 , 并受别人的态度支配。他的鼻子其实终究不过也是一张虚荣的面具,鼻子的长短与否,正常与否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具下可以掩饰自己虚荣的本质。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这样写道,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内供对自己鼻子大费周章,就好比是给自己“化妆”。作为一个脱离尘世的僧人,他本可以洒脱一些,即使自己与众不同也不必在意,如果潜心修炼内心,不为人们的目光所烦忧,那嘲笑的人或许自觉没趣,反倒会佩服内供内心的强大与坦然。人的缺陷就像一张白纸上的黑点,如果紧紧盯着黑点,那么黑点会越来越大,最终让人忽略黑点周围大片的空白。正是他虚荣的内心,让他始终活在面具下,无法坦诚面对真实的自我。

三、鼻子的作用

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面具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人们忘记现实的区别而产生雷同化的幻觉。柯瓦廖夫戴上“面具”,可以混迹于上流社会,可以和许多凭文凭获得官衔的人一样,让自己显得身份高贵,举足轻重,甚至还能攀权附贵,飞黄腾达。内供戴上“面具”,掩盖了自己无法脱离世俗的虚荣,也掩盖了内供无法坦诚地面对最真的自我。

综上所述,果戈里的《鼻子》与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虽然题材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却能异曲同工,仅凭鼻子的描写,展现出人性虚荣的面具,体现了人性的深刻内涵,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果戈理.彼得堡故事[M].满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吉田精一.鼻子[J]国文解释与鉴赏,1966

[4]王晶.虚荣的本质与自尊的软弱——谈芥川龙之介及其《鼻子》[J].辽宁大学学报,1998

芥川龙之介鼻子解读 第4篇

关键词:内供 集团意识 鼻子 芥川龙之介

1、引言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以芥川龙之助的笔名发表在大正五年二月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上的作品。文章描写了德高望重的禅智内供一直苦恼于自己与生俱来的长鼻子。为了使鼻子变短他尝试了很多方法,但还是以失败告终。某一天,在尝试了弟子偶然得到的方法之后,其鼻子终于变短。以为别人再也不会因为鼻子而取笑他时,却发现自己更加被嘲笑。内供的心情再次变得沉重,甚至讨厌起他的和正常人一样的鼻子。最后,当他的鼻子变回最初的长鼻子时,他心中自言自语说:“这样一來,再也没有人笑话我了。”

如上所述,随着鼻子的长短变化,内供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发生这变化。究其原因,这和鼻子的变长变短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取决于旁人对内供的态度。将长鼻子的内供看作一个个体,拥有正常鼻子的其他人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可以说《鼻子》是一部与集团意识相关的作品。

2、内供的心理和旁观者的态度

2.1鼻子变短以前

内供的鼻子有五六寸长,从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长鼻子给内供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例如:要让弟子坐在前面用木板将鼻子掀起来才能吃饭等等。但是使内供苦恼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直有人说由于他的长鼻子所以才找不到老婆,还有人说他就是因为长鼻子才出家的。中国人有句话说“唾沫淹死人”,可见流言蜚语的可怕。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受到过流言的伤害。所以,作为读者来说很容易理解内供的心情。长鼻子对于内供来说是生理和心理的两重伤害。

为了改变现状,内供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为了能让鼻子变短,他喝了王瓜汤,往鼻子上抹老鼠尿。反复观察了使鼻子看起来比较短的角度,还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和他一样鼻子的人。甚至还在佛经以及其他书籍中查找有长鼻子的人。但是,全部的努力还是失败了。探究内供的心理,他不想是唯一长有长鼻子的独立存在,而是想找到一个和他一样的人或者是将鼻子变短。因此,可以说内供所表现的是一种集团意识。在集团中生活是最安全最舒适的。一旦离开了集团,变得孤立的话,就会很容易变得无所适从。对被集团意识包围的内供来说,最不兴的莫过于从集团中被分离出来。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因为正是自己的长鼻子。所以,从内供的立场来看,自己是一个孤立的个人,是不同于他人的存在。他从心底渴望能够进入集团当中。而想要进入这个集团的话,除了将鼻子变短别无他法,内供对此非常清楚。在确认了没有和自己有一样长鼻子的人,自己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的基础上,内供就想一切办法将鼻子变短。

2.2鼻子变短以后

这个部分描写的是弟子得到秘方,将内供的鼻子变短。所谓的方法就是将鼻子泡在热水里,然后让人用力的踩。听上去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可是仔细想一下的话就知道对于内供来说绝不是简单的事情。内供将泡好的热气腾腾的鼻子摆在弟子面前,看着两只脚在自己的面前不停地踩踏。这种做法无论对谁来说一定都是不好受的。何况是作为寺院领导级别的内供被自己的弟子这样踩来踩去。不仅疼痛而且非常没有面子。但是内供却觉得比起痛来说心情很是舒畅。想必是即使有些疼痛,可是一想到鼻子有可能会变短心情自然就变得舒畅了吧。因为鼻子一变短就相当于内供可以进入到 “普通鼻子”的集团当中去。一直以来作为孤独存在的内供终于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集团。芥川龙之介一方面描写弟子用常人都会觉得没有面子的方法对自己的上级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则描写了内供的舒畅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滑稽的画面的同时,表现了内供对进入集团的强烈渴望。

鼻子变短以后,内供认为“这样以来,就不会有人再嘲笑自己了”②。这句话更加表明了内供的心理。他的想法是人们以前笑话他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的鼻子。现在鼻子变短了,变得和其他人一样了,一定不会再遭到嘲笑了。以前因为长鼻子内供一直是孤独的个体,现在已经变得和世人一样了,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集团内部舒适的生活了。这里更加强调了内供的集团意识。

内供认为自己鼻子变成和普通人的一样之后就可以融入人群之中,变得不会再受到嘲笑。但很快内供就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以前,内供是长鼻子的时候都是背后议论,看到他时并露出嘲笑的表情。而当鼻子变短后他发现人们对他的嘲笑变本加厉。一个武士看见内供的时候用奇怪的表情盯着他,中童子看见他也忍不住笑出声音来,甚至恶作剧的拿着木板追着狗喊“不打鼻子,不打鼻子”。下面我想从集团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对于一直想进入“短鼻子”集团内部的内功来说,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之后认为理所当然应该不会被嘲笑了。可是,对于一直处于集团内部的普通人来说,内供则一直被看作是集团外的人,虽然鼻子变短了,但是依旧不属于这个集团。即使内供通过后天的努力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可人们还是会记得他原来的模样,不能接受内供进入他们的集团。事实上,内供与生俱来的长鼻子,已经将他从普通人的集团中分离出来。

另外,人们对长鼻子时的内供是有些同情的,同情长鼻子给他的生活上带来不便,所以弟子才会到处寻找方法,帮助内供将鼻子变短。可当内供的鼻子变短之后,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直同情的对象突然变得不需要被同情,心理便多了一份失落感。所以,他们极力排斥内供进入自己的集团,希望他的鼻子在此变短。可以说人们对内供的态度的转变表现出的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自信满满的认为不会再受到嘲笑的内供,在遭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开始怀念起自己的长鼻子。意识到自己想要进入普通人集团这件事的失败,内供的心情可以说由天上重重的摔落到地上。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很能够理解内供的心情。

2.3鼻子再次变长

文章的最后,在经历了一个寒气逼人、天黑突然起风的夜晚后,内供的鼻子变回了原来的长度。第二天早上,树叶脱落了一地,给人一种荒凉的印象。但在鼻子变长的内供的眼中却看到了散落在地面的叶子如黄金般耀眼、闪闪发光,一副充满生气的景象。为什么感觉上荒凉的景象在内供的眼中会变得如此的生机勃勃呢?这恰好反应出内供此时的愉悦心情。这一步部分描写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虽然文中没有任何一处有关于内供的心里描写,但对于读者却了然于心。

作品以内供自言自语的“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笑话我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束,可以说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的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鼻子变短之后,第二次是鼻子由短变长之后。在完全相反的状态下说出同样的话是否显得矛盾呢?不仅不矛盾,反而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上看来内供的心情是随着鼻子的长短而变化的,实际上却取决于旁观者的态度。旁观者的态度对内供的心理具有绝对的影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笑话我了”这样一句话的反复出现,就揭示了和鼻子的长短相比别人对他的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注视他的鼻子是因为拥有长鼻子的内供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是不属于“普通鼻子”集团的。内供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为了使鼻子变短他尝试了各种方法,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进入普通人的集团当中。但是发现自己的鼻子变短后仍然被嘲笑后,内供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在确认了自己无法进入别人的集团之后,内供希望得到的是他们的认可,不要公然于众的笑话自己。解决的方法就是变回原来的长鼻子。所以,内供的鼻子再次变长之后,他说“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笑话我了”。在内供鼻子变长的同时,他也可以恢复到之前平静的生活。最后,内供虽然仍是孤独的存在,但在没有人明目张胆、旁若无人的嘲笑他时,他的生活是平静舒适的。

3、集团意识对日本人的影响

众所周知,日本人有强烈的集团主义意识。和大家一样就无所畏惧,他们团结协作,行为统一,规范有序。论其原因,普遍认为日本人对他人有依赖心理。日本人害怕被认为和他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努力的证明自己与大家是一样的。因为只有处于某一集团当中自己才是安全的,舒适的,被社会认可的。也只有在集团中才会找到归属感,找到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个人需要集团,集团保护个人。但是相反当一个人没有属于自己的集团时,无疑是痛苦和恐怖的。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中,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清楚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没有集团的庇护,任何事都要独自面对。所以《鼻子》中的主人公内供才会想方设法的进入“普通鼻子”的集团。

4、结语

《鼻子》是一部反映集团意识的作品的同时,也是一部反映人性的作品。文章从头至尾都是围绕着内供的鼻子展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随着鼻子的长短而变化。但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却是,给内供带来伤害的并不是鼻子,而是旁观者的态度。因为长鼻子,内供被“普通鼻子”集团的人们同情,但当鼻子变短之后,又被拒绝进入“普通鼻子”集团当中。表面看上去是矛盾的,可正是芥川所揭露的丑恶的人性。人们同情长鼻子的内供,与其说是同情实际上是将自己处于高位带有优越感的俯视处于低位的内供。当内供的鼻子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之后,那种优越感就随即消失,所以他们变本加厉的笑话内供,提醒内供他们仍然记得他的长鼻子。而当内供的鼻子变长之后,人们就会恢复他们的优越感,再次同情内供。通过人们对内供鼻子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M].山东出版社,2005

[2]清水康次.芥川文学的方法和世界[M].日本和泉书院,1994

[3]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一卷)[M].岩波书店,1995

[4]关口安义.世界文学としての芥川龍之介[M].新日本出版社,2007

芥川龙之介名言名句 第5篇

1、人生比地狱还地狱。

2、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3、人生就好比一盒火柴,如果很小心翼翼的对待它,是有些可笑的;可是如果不认真对待它,又是很危险的。

4、我们的生活所需的思想,也许在三千年前就思维殆尽。我们只需要在老柴上加新火就行了。

5、天才的悲剧地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6、人生往往是复杂的。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

7、士兵在长期征战的生涯中以军为家。()

8、任何事物都不及“伟大”那样简单。

9、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芥川龙之介的读书笔记 第6篇

前两天单纯读了读东西,实在是忙得没空理笔记(借口),今天正好将一直以来断断续续看的这本集子读完了,就将标记过的内容一齐整理下来。

芥川龙之介的故事,实在是不知该希望自己能看懂好,还是看不懂为好。见微知著,将那一点阴暗而见不得光的东西撕给人看,说是“撕”倒也不准确,因为他下笔毫无夸张激烈之意,不如说是“摊”给人看。

第一遍读时单纯觉得细腻而精巧,今晚整理笔记慢慢再看一遍,才有些后脊背发凉。单论《袈裟与盛远》这个故事,纯粹的恶,懦弱,不堪,错付爱情,低自尊感,我倒宁愿自己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也甚爱附录的两篇,一是《中国游记》,一是绝命书。当时是民国时期,作为外国人看中国事,笔下只是絮絮记录,味道则有些说不出的不堪,大概在混乱的历史时期,不必特意加重语气,单纯叙述现实就足够讽刺了。他的绝笔读完不知说什么好,只有平静,美与平静,并且不愿麻烦他人。

人间失格读后感芥川龙之介 第7篇

大庭叶藏,一个敏感而可怜的悲剧人物,能够与人内心当中皆存的那一丝阴影产生共鸣。拥有着丑角精神与讨好型人格的他,淋漓尽致的描绘了这样一类行为的画像: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者说是害怕产生麻烦和冲突,再或者说是软弱。

道家有“不争”的思想。初看之下叶藏也是一个“不争”之人,从不争取自身的利益,从小到大,一味的靠着逗笑来维持与外界的相处,尽可能的去取悦他人,既可怜,又更是可悲。但是细思之下,叶藏表面上表现出来的的“不争”,实际上是一种不真正改变自身,单纯通过伪装和表演,去进行他自己所谓的顺应世界,这样的一种看似“不争”的“争”。

“一幅阴惨的画诞生了,甚至让我自己都大为震惊。可这就是隐匿在内心深处自己的真实面目。”叶藏通过绘画自画像,第一次看到了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撕开了快活逗笑的外表,展现出了阴郁的内在心灵。但是即便是了解自己的本心,依然只能带着面具生活。在这一点,也许我们大多数人也是一样的,就算是内心千疮百孔,外表的面具依然光鲜亮丽。

叶藏拥有不错的家世,聪明的头脑,常规来说会有一段平均水平之上的生活。但是其自小形成的心性使得他无法同常人一样正常的生活,以至于沉沦在酒、妓女和左翼思想之中,每一天都活在恐惧、紧张、烦忧和压抑之中,这也使得他轻易地选择和常子一起去死,即使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好去死的准备。悲剧的是,他没死。我想,如果死了的话会更好一点吧。

叶藏为什么要自杀?个人以为,叶藏的自杀在于他身处孤独,却没有孤独的能力和勇气。死亡对他而言是一种幸福的解脱,因为他理解不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人。世人常说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但至少在叶藏这里,他不怕死,但依然害怕这个世界,或者说是这个世界上的人。

在与静子和繁子共同生活的时光里,叶藏是有机会幸福的。但是繁子无意间的一句话再次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自我感觉如同蟾蜍一般,读后感然后再次开始放纵、酗酒,而后选择了离开。之后,叶藏依然有机会幸福,在他与信任他的良子结婚,婚后是幸福的,然而在良子遭受侵犯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而后再次沦落。

总而言之,为了生存,叶藏选择了牺牲自己,讨好他人,但却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为了生存,也许我们应该选择冰冷的价值交换,而不是讨好来与他人相处,因为这个世界是冰冷的。如果想要这个世界多彩缤纷,那么可以尽情的装扮,尽管这种装扮只能维系一时,终将散落。那讨好是错么,不是。因为,错的是世界。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龙》 第8篇

本文将以《龙》为中心, 通过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 从时代、社会、女性的角度初步探讨《龙》的主题。 通过对小说《龙 》的分析, 可以加深对芥川历史小说的全面了解, 并进一步了解芥川的创作手法和性格心理。

一、原典《藏人得业猿泽池的龙的故事》

《 龙 》 于1919 年5 月发表于 《 中央公论 》 , 该作品是一篇王朝物语历史小说, 以《宇治拾遗物语》中的《藏人得业猿泽池的龙的故事》为素材, 创作而成。 本作品虽然故事情节较为简单, 讲述了一个故意散布谣言, 最后弄假成真的故事。 但通过和原典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实际上故事背后有着深层含义。

小说《龙》参考了《宇治拾遗物语》第十一卷中《藏人得业猿泽池的龙的故事》, 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创作。 和《龙 》相比, 《宇治拾遗物语 》中的该故事要简单许多。 讲述了奈良僧人藏人得业惠印因鼻子大得了个“鼻藏”的外号, 他年轻时曾在猿泽池畔立了个牌子“某月某日龙由此池升天”, 并将此悄悄告诉往来的老少行人。 鼻藏人看到人们因为他的恶作剧而骚动, 在心中感叹人们的愚蠢, 并装作不知情的样子。 谣言传到周边诸国, 许多人慕名而来, 惠印也对自己的恶作剧竟能造成如此轰动而感到很奇怪, 怀疑是否有什么原因。 到了那天, 路上人山人海, 惠印见此连自己怀疑龙真的会升天, 于是偷偷在兴福寺南大门等待, 然而谣言最终还是谣言, 龙还是没有升天。

二、《龙》与原典的比较

《龙 》和原典相比, 大体情节一致, 但剧情设定更巧妙, 场景、情节和人物心理描写更具体, 且结局也不同。 整个故事全部由人物的语言构成,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宇治大纳言隆国所说的话, 第一部分描述了平安时代夏日的某一天, 宇治大纳言隆国睡完午觉后, 将路人聚集到宇治亭, 听他们讲故事。 第三部分是宇治大纳言隆国总结了老陶公的故事, 并说要听下一个故事。

第二部分是老陶公讲了个龙的故事。 该部分也是小说的主体部分。 基本情节和原典一致, 但添加了许多细节、人物形象, 且最大的不同是改变了原典的结局。

对于主人公的描述和原典基本一致, 但更详细。 讲述了奈良有个名叫藏人得业惠印的和尚, 他的鼻子奇大无比, 且鼻尖通红, 奈良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鼻藏”。

和原典中仅以两三句话描述谣言的传播不同, 小说《龙》具体描写了这部分内容, 增添了许多新的人物和心理描写。 故事中第二天首先看到告示牌的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婆, 惠印装作路过的样子, 告诉老太婆龙要升天。 之后是早起赶路的妇女、和尚惠门等人。 这样, 龙要升天的传闻马上在奈良城里传播开来。一开始还有人将信将疑。 但是, 十多天后, 神官的女儿梦见龙托梦说要升天, 还有个渔翁说捕鱼时亲眼看到了龙。 相信这个谣言的人越来越多。 惠印见此很得意。 没多久, 谣言迅速传播到周围各国, 成千上万的人都受骗了, 甚至是惠印的尼姑姑妈也来到奈良观看龙升天。

和原典最大的不同在于结局的不同, 原故事中龙最后还是没有升天。 在小说《龙》中, 到了三月三日, 猿泽池周围聚满了人。见到此, 惠印自己都认为龙会升天。 到了傍晚时分, 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下起了大雨。 云彩之间, 惠印朦朦胧胧看见一条黑龙升天而去。 事后, 惠印说出了真相, 告诉大伙儿其实那块告示牌是他竖起来捉弄人的, 但是各位法师对他的话没有一个予以置信。

三、《龙》的主题

《龙 》和原典相比, 故事中增添了女性形象, 且故事的结局不同。 这些不同使得小说情节更丰满的同时, 也使得故事有了更深的含义。 谣言的广泛传播, 以及最后的龙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女性对男性的报复、胜利。

首先, 小说《龙》改变了原典的结局, 谣言“三月三日龙由此池升天”最后真的发生了, 没有人相信这是主人公惠印的恶作剧。 《龙》中的主人公藏人得业惠印是一名僧侣, 僧侣是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男性及权力阶级的象征, 他们掌握知识, 统治不识字的人。但是, 小说中颠覆了这一状态。 惠印写了告示牌, 想欺骗大家会有龙升天, 但是赋予这一谣言力量的却是广大诸如礼佛的老太婆、行路的商人等不识字的人, 他们的号召力是强大的, 让千千万万的人来到猿泽池畔, 并让谣言的始作俑者惠印都觉得不可能升天的龙可能真的会升天。 最后龙的升天可以说是群众力量胜利的一种代表。

其次, 芥川的《龙》中出现了不少女性, 如猿泽池畔的采女柳所代表的采女、第一个发现告示牌的不识字的老太婆、第二个看见告示牌的早期的商人妇女等。 采女是政治联姻的典型代表之一, 她们是地方贵族的女儿, 身兼神职, 地方贵族通过将女儿送入宫中, 获得天皇的信任。 采女可以说是男权社会中的牺牲品。 她们在宫中身份不高, 但又不能轻易出宫, 一生都是天皇的附属品。 小说的背景时间是平安时代, 当时的日本的当权者是天皇和藤原氏为中心的贵族阶级。 藤原氏通过与天皇的政治联姻, 位列摄政、关白辅佐天皇掌握政务实权。 即, 藤原氏与天皇通过交换女性 (联姻) 进行政治统治。 这时候的政治实际上是一种“性”治。 在交换女性 (联姻) 的过程中产生了权力。 这种政治统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 男性之间结合起来形成势力范围, 女性则是被排挤、受支配的群体。 故事中出现的采女柳就是根据一个被天皇抛弃的采女投河自尽而命名的。 其余的老太婆、赶路的妇女商人、渔翁、神官的女儿等人, 他们在故事中是掌控着“声音”这一力量的人群, 谣言主要是经她们之口散播出去, 并最终控制局势。 故事的最后, 芥川改变了原典的结局, 将龙设置为最后出现并升天, 并且谁也不相信告示牌是和尚惠印写的。 惠印虽然是掌控文字, 并用文字制造谣言的始作俑者, 但是, 赋予谣言以力量的却不是惠印, 而是广大的使用“声音”的 (不识字) 人。 小说中三月三龙升天的那天:

不用说奈良城了, 大概从河内、和泉、摄津、播磨、山城、近江、丹波等国都有对这个日子盼待已久的参观者拥来。 站在石阶上一看, 无论西边还是东边, 都是人山人海, 一眼望不到边。 各色各样的乌帽像波浪一样哗哗起伏, 连绵到二条大街烟笼雾绕的尽头处。 其中还夹杂着蓝纱车、红纱车、栋檐车等考究的牛车, 巍然镇住周围的人浪, 钉在车顶上的金银饰具, 在明媚的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此外还有打着阳伞的, 高高地拉起帐幕遮阳的, 甚至有小题大做地在路上搭起一排看台的——下面的池子周围那副热闹景象, 仿佛提前举行的加茂祭[1]。

这一段充分说明了, 以“声音”为力量的人, 他们的影响力是强大的。 不仅在范围上, 将谣言扩散到周边各国, 而且许多贵族、有身份的人, 即当时的统治阶级, 也深受他们的影响。 因此,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 这些人赋予谣言力量, 反过来“控制”了统治阶级。 最后, 龙的升天让谣言成了事实, 象征着以“声音”为力量的人的实际胜利。 这是芥川对这些人的支持, 是芥川龙之介对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女性排挤的一种批判。

结语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的许多作品以历史为题材, 反映现实社会问题。 他的历史小说《龙》取材于古典, 其目的不是再现历史, 而是将自己的见解融于其中, 从而赋予小说新的意义。 本文从历史、社会、女性的角度对《龙》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该作品反映了芥川对平安时代男性中心主义社会的批判, 对当时社会的女性的同情。 将来可能会对该小说所反应的平安时代的问题与芥川创作该作品的时代大正联系起来, 作进一步研究。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代表作家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历史小说, 借古讽今。本文着重分析其作品《龙》, 结合时代背景, 通过与原典的比较, 从时代、社会、女性学的角度探讨该作品的主题, 加深对芥川的了解。《龙》和原典相比, 故事中增添了女性形象, 且故事的结局也不同。这些不同在使得小说情节更丰满的同时, 也使得故事有了更深的含义。谣言的广泛传播, 以及最后的龙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女性对男性的报复、胜利。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龙》,主题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慧勤, 等, 编.芥川龙之介全集.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5.

[2]肖传国.传统的继承与再创作———从《鼻子》与《今昔物语》的比较看芥川的历史小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3]叶渭渠, 唐月琴.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芥川龙之介鼻子解读】相关文章:

上一篇: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下一篇: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令思考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