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2024-06-26

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精选9篇)

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第1篇

玉林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大局,继续以校园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的管理,提高全校教师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的能力。在学科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以“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意识与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二、工作目标

1、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开拓、发展、务实”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人文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与途径,努力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2、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支持平台的研究性、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加快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关系。帮助其他教研组做好学科整合研究,积累优质教育资源,将优秀的课堂教育案例、课件、练习设计等共享。并通过组织优秀课例、课件、教学设计、主题资源等比赛促进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对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网络安全。健全网络管理工作制度,维护学校网络软件,保证校园网络的文明、健康运转。切实抓好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专用场所管理及教学设备与软件资料的登记、保管、维护、更新和使用等工作。进一步健全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切实加强物防、技防和人防。认真做好信息化专用场所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3、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育研究,继续通过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将课题研究落实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工作中,提高业务素质。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转变”、“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转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主题,主动探索实施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师生和谐、主动地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推进“人文课堂 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保证新课标的落实,确实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教研组将作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加强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备课中注意情境创设及设计意图的确立。组内集体研究、备课、说课、评课。

(二)积极促进学科整合、做好新老帮教 本学期教研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充分搞好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以教研组为龙头,带动全校教师,进一步提高各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科间的整合。

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其他学科的特点,积极做好新老帮教工作,及时对新进教师进行媒体使用方法和设计制作以及使用效益的培训辅导。及时研讨,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否帮助落实教学目标,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不断分析、总结和贯彻落实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指出缺点和不足,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继续搞好课题研究工作

配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切实发掘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实行分层次教学。

(四)关注信息安全管理

关注办公室、教室和专用教室信息设备的正常运行状况,及时排除故障,保障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教科研活动。并做好计算机、电教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工作记录。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研组管理组织工作。

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第2篇

为了积极推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进程,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模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为契机,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及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学科整合、管理整合等研究与实践,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教师培养、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校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管理及应用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规划和方案,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规范管理,保障学校各项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2、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市县组织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在本校开展分层次、按需求的教育专业培训,从常规入手,培养骨干教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加强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利用课改教学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通过

教学资源建设、互动教研,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发展,普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科研引领,塑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

5、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及探究性、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二、主要内容

1、创设信息化校园环境

(1)按照市县对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要求,争取市县政府财力、物力、人力支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校园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2)学校通过上拨和自筹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信息化专用工作室、专用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的配备。优化学校网络平台的教学、管理、操作系统,形成灵活、高效、便捷的学校资源系统,创建信息化的网络教研培训为一体的应用大环境。

2、信息化资源建设

(1)依托市、县教育资源库,构筑教育资源支撑平台。为教师搜寻、重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互动共享资源。

(2)自主实践,丰富学校原有的学校资源素材库的资源。组

织教师和学生参与资源库德应用培训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应用率。

3、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

(1)信息化理念方面的培训: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加强对全体教职工教育现代化信息理论的学习,充分利用市县教育信息资源库,通过专家讲座、观摩学习、博客交流、网上论坛、案例剖析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信息技术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观念更新,从行为上促使重新认识。

(2)加强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定点、定时、定人,以自培及送培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培训,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本研修平台应用方面的培训。针对各层面信息化应用时间研究需要,确立学科组、教师个体层面的培训研究。拓宽教研平台的培训,进行网络信息交流、专题讨论,通过专家指导,全员实践、骨干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全力参与。

4、着力信息化应用实践

(1)任务驱动。根据推进工作要求,每位教师明确任务,根据学校、教研组等的实施计划完成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任务。

(2)定期交流。期初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个人、教研组、学校计划交流;其中一本人或者同伴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教学行为、方式、资源有效应用等反思,期末撰写研究案例、教学心得等阶段小节,并通过校园网互动平台,交流经

验,共享资源。

三、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指挥与协调下组织实施。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之喜(校长)

副组长:闫德(信息技术管理员)

组员:王玉芬、武雅琴、杨婧、李振德

工作职责:

(1)制订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方案;

(2)根据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方案制订具体操作细则;

(3)统筹组织、协调与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4)指导各学科、班级开展推进工作,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与经验交流。

(5)定期组织推进工作检查与评估,不断调整与改善推进工作。

(6)安排与做好推进工作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

2、方案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实施计划,并制定各阶段具体目标、任务,落实各管理层人员及学科组、教研组和教师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反馈交流、不断调整、及时总结表彰,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制度保障

从学校实际出发,修订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将参加培训和信息化应用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成为之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依据。

南丰明德小学

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与实施计划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第3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100%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许多高校接入了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网络出口达到了百兆甚至千兆。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也初具规模,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等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库不断得到充实。据统计,有60%的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40%的高校实现了统一数据服务。多媒体教室所占数量比例逐年攀升,许多课程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接受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的人数累计已达1000万人。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可以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即将迎来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为此,新一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

高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推动。2011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对未来十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本省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部总体规划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各高校要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制度的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2.2 要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高校应该理顺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的职能从教务或教学部门中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教育信息化实施部门。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涉及到了人事、财务、教务、宣传、学工、后勤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每一个院系,为了协调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在学校层面成立一个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

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的现象。

2.3 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做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完善校园网的基础设施。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传输的需要。校园网络的建设,既要满足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也要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引入校园3G无线网络,借助移动通信手段打造“无线校园”。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将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4 要做好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

基于数据中心的人事、财务、教务、资产、后勤、学生资助、网上办公、电子邮件等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上课考勤、机房管理、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等服务,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应用推广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宣传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让师生对本校的信息化应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避免让信息化工程变成“形象工程”。

2.5 要重视培养信息化队伍

高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才。高校信息化队伍大致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使用信息化技术授课的教师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管理的人员。这两类人员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第一类人员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着中坚作用,第二类人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方面举足轻重。资金可以拨付,技术可以引进,但信息化队伍只能靠培养。针对第二类人员,为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培训,为他们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

2.6 要制定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和能力并不会影响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评价。为了推动和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有必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教学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和水平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评估结合起来,将信息化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院系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职称评聘联系起来。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会涉及到基础设施评价、应用状况和能力评价、信息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组织和管理评价等多方面评价。

2.7 要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

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推动来实现,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对使用信息化技术兴趣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种信息化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要有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将师生员工对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心态逐步转变为欢迎态度。信息化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校园氛围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人员素质要求高、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着重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吉林省实施信息产业跃升计划 第4篇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尽管吉林省近年来信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总体上仍然基础薄弱、整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为此,吉林省提出实施信息产业跃升计划,以信息化全面提升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水平。

为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吉林省将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长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吉林省中韩软件园、吉林省医疗电子产业园、长春和吉林软件产业园。通过规划和引导园区产业政策,吸引域外高端研发企业落户,并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加快发展园区中的外包产业。

据了解,吉林省还将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省政府从财政安排一部分资金,再集中一部分专项资金,组成信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基地和重点园区建设,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建立和引进风险和创业基金。

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第5篇

一、建设目标

在2011年、2011年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以水、雨、工、旱、灾情以及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相关水利信息化业务系统。系统要求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设任务

2011年的水利信息化主要建设任务有七项,具体为: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1年建设项目

1.工灾情采集系统

××市范围内建设40个工灾情信息采集站,配置相关工灾情采集设备和工灾情数据整理上报软件。

2.智能图像水文采集系统

××市水利数据中心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建设,共建设18个重要报讯站点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

3.××县分会场项目

在视频会商系统主会场项目建成基础上,向下延伸,××县视频分会场系统建设。

4.应用软件二期工程

在软件一期工程基础上,启动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气象产品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地方电力管理系统等软件二期工程。

(二)水文站网建设

建设中洞等7个水文站生产业务用房、雨量观测场、水位流量测验设施,配置雨量、蒸发、水位、流量、含沙量及通讯设备仪器。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

建设33座中型、小

(一)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维护21座已成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级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平台。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取水单位取水信息及时汇集;通过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监控、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情况;建成系统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科学、高效的管理。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

建立物资管理数据库,规范物资出入库和调拨流程管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信息化管理。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

××市河道岸线规划管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信息系统。

(七)档案资料信息库

通过研发软件管理系统,将文档、图片、影像等资料分类保存,并根据需要生成档案资料信息库。

三、分解落实责任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1年建设和档案资料信息库项目:××市水利信息化项目办总体牵头负责,防办、局办、××县等相关处室和单位协助。

(二)水文站网建设:××市水文局总体负责。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水管总站总体负责,××县协助。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市水资源管理站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市防办总体负责,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协助。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由河道管理处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四、有关要求

2011××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局党组既定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水利信息化的“金水工程”,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任务被水利部列为“十一五”水利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市政府签署的《共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之中,在水利部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工作方案》××市列为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试点地区,水利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工作,局党组将其作为“禹王杯”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高度重视,明确信息化分管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项经费,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切实做好2011年各项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经费

××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按照2011年制定的建设任务,结合实际,倒排工作计划,按照“谁负责、谁建设,谁筹资、谁维护”的原则,逐一落实项目建设及管护经费(详见附件1、2),未立项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要抓紧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市水利局将本着“谁积极、支持谁”和“急用先建”原则,统筹安排,确保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市水利信息中心的衔接,××市水利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三统一”原则,切实做到各子项目技术标准、××市级平台相一致,确保资源共享。各项信息化项目(含水文信息化)××市水利信息中心备案。

(三)切实加强已成信息化项目的运行维护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计划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完成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提高自我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水平。

二、实施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

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当前人们在不断探索如何以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2.促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我们已经步入了个性化的学习时代,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

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教师根据各自情况,吸纳最先进的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生物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生物的微观性。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2.生物的运动性。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气体交换过程、尿的形成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了教学过程。

3.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

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最新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另一个是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怎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呢?(1)创设情境,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处在一定的环境中,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活跃起来。我们知道,学生在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然后马上又转入另一学科的学习了,有些学生在上下节课的时候,大脑仍在思考上节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思维状态从上节课的环境中调整到本节课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创设学习的环境。

(2)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解、组合、类比、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其中的联想方法是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到的事物引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能为联想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在进行《人的呼吸过程》的教学时,利用反映呼吸过程中肺、膈肌、肋骨、胸廓等器官运动状态的动画片,结合电影片、实验教具、教师板画、模拟实验、气压原理及学生们自己的身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呼吸的基本过程。这样做,是充分发挥了多种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联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利用联想进行想象,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3)通过整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科学,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起源、进化、遗传、生态等方面的知识,既有空间结构和运动状况的描述,又有数量分析,逻辑推理,概念的界定等,因此在教学时,要详细安排好教学结构,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

几个教学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将信息技术停留在应用的水平上,要与其它的教学要素“融”在一起。

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站在科学系统方法论的高度上,将整合作为一种思想,要始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确定研究的问题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按教材知识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和与本课相关的校园网资源库。

(3)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创设情境:一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问题找准本节课的切入点,同时提出一些让学生自己研究的问题;二是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概念框架体系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每人一台电脑,根据校园网资源库和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学生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可以自己决定,但一定要把问题解决的要点记录到笔记本上。

(4)协作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起监控、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如发现个别学生计算机操作不当,或超越本课研究的内容等要及时给予纠正;有些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疑惑要认真进行答疑。

(5)讨论后的内容由各组记录员进行总结发言,其它的组可以补充,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过程: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将继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以及掌握。加强远教理论及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能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将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2、积极参加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中。

(1)认真积极参加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主动做好记录,写好学习反思,做好研讨。

(2)加强研究,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用强有力的制度,督促自己自觉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3)自我学习要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学习课件设计(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rontpPage、Flash)等。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展示生物教与学中的疑难问题,探索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原则、特征、优势、并运用自如,并力争有所突破;从而实现对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教学艺术、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优化组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建立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5、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扩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第7篇

“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人口计生系统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是全省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在乡村两级的工作运行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填写、《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工作手册》使用、信息变更以及服务引导信息的生成、传输、处理和反馈。

信息采集主要在乡村两级通过入户走访和对群众进行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记录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个案信息,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村级为基本管理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手册》是村级计生工作人员采集信息的记录依据,主要提供信息系统变动信息和其它工作信息。信息变更是根据村级提供的变动信息和在乡级工作中发生的信息及其它相关信息,由乡级对个案信息进行的定期更新。服务引导信息是以个案信息为基础,通过生成、传递、处理和反馈四个环节,实现对避孕节育、术后随访、生殖健康、常规访视等服务内容的信息引导。

村计生工作人员负责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完成服务信息引导单提供的工作任务。每月入户走访,对发生的以下信息记录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手册》中,同时变更《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定期上报乡级。

为了使本乡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更好、更快的认识、使用黑龙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我乡将在2008年10月13日进行全乡8个自然村的计生员的信息化建设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1、婚姻变动情况;

2、现孕情况;

3、出生和出生补报情况;

4、死亡情况;

5、避孕措施变更情况;

6、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情况;

7、流入成年人口情况;

8、流出人口情况;

9、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情况;

10、奖励扶助情况。地点:乡计生办。

浅谈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第8篇

一、强化管理, 加强培训

领导重视是前提, 制度建设是保证。我们首先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 依据计划又专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案,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安排部署, 并逐步完善、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1.提高认识, 建章立制, 强化管理。在教育信息化实施中我们注重实际, 讲求实效, 重实践应用,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运行、应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并将管理人员职责、设备使用、功能教室管理等制度粘贴或悬挂, 切实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二是抓好功能教室环境建设, 制定了细化标准, 做到“四防” (防潮、防火、防尘、防雷) 和“四有 (有防盗门窗, 有遮光窗帘, 有文化氛围, 有规章制度和应用表册) 。同时, 制定了《光盘播放室及卫星接收室卫生打扫轮流表》, 安排专人按时清扫, 确保“两室”干净整洁。三是完善档案材料, 根据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接收、整理情况, 认真填写档案材料, 做到全面、细致、清楚、完整。

2.强化培训与考核。教育信息化设施到位之后使用是关键,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率使教育信息化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把教师的培训放到了首要位置。

◆在培训内容上,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培训:1基本技能的培训, 让教师能够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 会使用word出试题、撰写论文, 用Excel统计成绩, 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等。2基本应用的校本培训, 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和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更新教学理念。

◆在培训方式上, 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培训全体教师, 每学月两次, 由学校统一组织;分散培训又有两种方式, 学校学科培训和年级学科培训。

◆在培训考核上, 把教师是否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是否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纳入量化考核指标, 每学期进行考核和检查, 并且评出等级, 记入学校档案和个人档案作为评模和评优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培训结果上, 建立激励机制, 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

二、强化使用, 充分发挥辅助功能

我们以“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为目标, 牢固树立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方便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 强化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 不断彰显其辅助教学的良好功能。

1.强化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备课。丰富的教育资源既能开阔视野, 又能增长学识, 教师可以从资源网中的背景资料、教学案例、课件制作、媒体资源、习题精选、名师讲堂、知识链接等栏目中, 搜集到要查找的学科相关的知识, 进行借鉴、选择和使用, 通过整合资源有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对此,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 标明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环节, 从此加强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学习和使用。此外, 学校利用每周集体教研活动的时间, 组织广大教师观看同步课堂或优秀课案例, 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然后集体探讨, 充分交流意见, 形成共识。这样, 既充分利用了教育信息化资源, 又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 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同时, 还减轻了教师的课业负担, 促使广大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教师们在网上下载学科知识, 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手段, 适时的、合理的应用于课堂, 无疑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在娱乐中学习, 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我校在每周进行的“三课”活动及每学期进行的教师讲课大赛中, 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科需要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大部分教师以由被动要求变成了主动使用, 由要我用为我要用, 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极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夯实师资培训, 打好基础

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而是教师的素质。机器设备有了钱就可以到位, 可人才的培养, 观念的更新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教育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然而,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水平很不均衡, 从教师的角度看, 主要表现在:观点落后, 墨守成规, 技能生疏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门应以实践应用性培训为重点, 以校本培训为基础, 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措施。

1.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 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效果。

◆制作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培训课件, 讲座采用多媒体形式, 结合实例, 深入浅出, 令教师耳目一新, 学有所获。

◆印发培训资料, 将培训讲稿印发给每位教师, 并上传到网上, 以供随时参考。

◆提供有关教育技术网站, 如中国教育技术网、教育技术通讯网等, 拓宽学习途径。

◆教育信息预告。

2.深入引导,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深入与教师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交流实践感受, 交流存在困难, 从中发掘新思维、新方法, 并且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支持和鼓励。

◆深入学科, 了解不同学科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情况, 总结经验, 加以推广。如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 适于用VCD等视频素材, 展示情节环境;政史理论课, 适于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以文字为主, 配合图片、视频、动画等, 阐明理论;数理化等学科, 适于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交互性强的模拟仿真课件, 用于直观地展示抽象的原理或训练某种技能;生物学科, 适于用视频展台, 展示真实结构等。总结了这些特点, 我们为相关学科教师选择媒体提供指导, 扬长避短, 避免“一刀切”地要求教师都用哪一种媒体。

◆深入课堂, 了解教师运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比如,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上存在的问题, 需进一步改进。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 我们坚持在教育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改进、提高, 并把实践所得及时转化成课堂行为, 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三变、三多和三提高。三变是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多是指主动收集教学信息的老师多了;自觉研究教学的多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多了。三提高是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信息化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教育 信息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100%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许多高校接入了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网络出口达到了百兆甚至千兆。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也初具规模,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等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库不断得到充实。据统计,有60%的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40%的高校实现了统一数据服务。多媒体教室所占数量比例逐年攀升,许多课程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接受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的人数累计已达1000万人。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可以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即将迎来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为此,新一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

高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推动。2011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对未来十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本省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部总体规划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各高校要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制度的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2.2 要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設进程,高校应该理顺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的职能从教务或教学部门中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教育信息化实施部门。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涉及到了人事、财务、教务、宣传、学工、后勤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每一个院系,为了协调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在学校层面成立一个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

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的现象。

2.3 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做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完善校园网的基础设施。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传输的需要。校园网络的建设,既要满足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也要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引入校园3G无线网络,借助移动通信手段打造“无线校园”。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将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4 要做好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

基于数据中心的人事、财务、教务、资产、后勤、学生资助、网上办公、电子邮件等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上课考勤、机房管理、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等服务,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应用推广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宣传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让师生对本校的信息化应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避免让信息化工程变成“形象工程”。

2.5 要重视培养信息化队伍

高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才。高校信息化队伍大致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使用信息化技术授课的教师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管理的人员。这两类人员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第一类人员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着中坚作用,第二类人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方面举足轻重。资金可以拨付,技术可以引进,但信息化队伍只能靠培养。针对第二类人员,为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培训,为他们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

2.6 要制定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和能力并不会影响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评价。为了推动和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有必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教学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和水平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评估结合起来,将信息化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院系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职称评聘联系起来。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会涉及到基础设施评价、应用状况和能力评价、信息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组织和管理评价等多方面评价。

2.7 要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

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推动来实现,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对使用信息化技术兴趣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种信息化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要有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将师生员工对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心态逐步转变为欢迎态度。信息化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校园氛围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人员素质要求高、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着重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上一篇:基层党支部创新三会一课的实践下一篇:微信公众号运营手册(实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