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记古诗鉴赏口诀

2024-06-02

熟记古诗鉴赏口诀(精选4篇)

熟记古诗鉴赏口诀 第1篇

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

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

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

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

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

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

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

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

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

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

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

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

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

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

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

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

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著诉衷情。

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

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田园牧歌多悠闲,闲适恬淡归田园。山光水色怡人性,移情入景显秉性。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华夏历史多悠久,爱国情思系心头。故人一别两地秋,愁上眉头登高楼。人间情多数爱情,钟情怀春话永恒。写意人生大舞台,包蕴哲理抒心怀。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采菊东篱入南山,把酒桑麻意恬然。仰天大笑出朱门,我辈岂是蓬蒿人。穷愁潦倒人沦落,忧国忧民长夜多。

语言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明丽又开朗,音韵显晓畅。清新加淡雅,秀颖入诗画。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诗文融一炉,风韵自独树。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著诉衷情。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答题技巧

胸有成竹话题型,内容手法和意境。情感修辞词理解,意象思路与风格。通读纵览理文意,朦胧获取初信息。题目点意明情状,统率作品起导航。主体意象是关键,心情蓄积有积淀。主旨意蕴在诗眼,情脉基调显隐含。景情事理实与虚,披文求迹寻思路。已知信息巧利用,时间注释及前序。身分身世与思想,柳暗花明又一庄。含英咀华品语言,含蓄曲折捕隐含。情理一脉有跳跃,起承转合莫放过。景情融合出意境,形象把握出感情。主旨思想把握准,遣词炼字诗有神。立场观点与态度,思想倾向有表露。古典常识勤积累,知识常规君莫违。干戈烽火指战争,月亮婵娟与蟾宫。金乌东曦指太阳,乌兔漏箭喻时光。兰舟樯棹代指船,书信鱼雁简札笺。物象传情珠有泪,物是人非人空醉。柳笛雨月北雁飞,鹧鸪杜鹃人憔悴。以水喻愁不罕见,托物言志不片面。景语情语不分家,拨云见物有余暇。常见主题有门道,顺理成章露一招。自然风光基调新,乐景乐情把握准。别诗分清主与客,时间场景莫放过。边塞戍卒多哀怨,暮鼓羌笛诉肠断。干戈涂炭闹兵荒,历史背景记心上。报国请缨路无门,怀才不遇伤忠心。怀古凭吊人和事,昔胜今衰流涕泗。他乡月明思亲人,景情相生不可分。咏物寄兴尽余情,托心于物道心声。词中共性有风格,花间豪放与婉约。边塞山水与田园,独树一帜有特点。同一作家法固定,枝外生节有个性。词法句法要明察,修辞借用有变化。专用术语勤积累,有备而来谁怕谁。开放鉴赏君莫怕,自圆其说思路阔。敏锐挖掘信息点,机警捕捉切入点。多答点数抓关键,撒网捕鱼有分赚。重点条目排在前,次要信息接尾连。思路清晰要点准,精心梳理心平稳。重点内容讲具体,物我合一咀嚼细。熟读成诵多积累,水之就下莫用推。

熟记古诗鉴赏口诀 第2篇

艺 友

提纲

开头:提问引出四句口诀

一、举例讲解

二、知识扩展

三、关于格律诗的创新

四、实作(鉴赏与改诗)结尾:分享习作,赠常用工具

附录:

1、五言律绝友情诗选(选自《唐诗三百首》*)

2、毛泽东七律豪情诗选(《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律诗很美,爱好者很多。如何鉴赏和创作? 有规律可循,我编了几句口诀: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一、举例讲解

先从七言律诗谈起。毛泽东的几首《七律》流传甚广,以一首为例讲解。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释】: 愚氓:蠢人。

鬼蜮:蜮是古代相传的一种含沙射人的怪物。《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来称暗中伤人的东西为鬼蜮。【题解】:

白骨精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里讲的是绍剧(绍兴大板)改动过的情节,孙悟空在被逐后扮作白骨精的母亲,诱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变三骗的经过,从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每两句叫做“一联”。那么八句诗就是四联,按顺序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八句,只有四个句号(就是每两句为“一联”,就是有联系的两句)。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

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写成两副对仗的句子(两副对联)。如诗中的第三四、五六句:“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如果没有这两副对联,那就不能称作”七律“。

“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什么是平仄。平仄是对声调的区别,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声调,是汉语的特点之一。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讲究平仄是为了诗句有抑扬顿挫,唸起来好听。不信,你用一个声调读一首诗试试,那不仅仅是难听,而且怪异,让人笑喷。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一声即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二声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三声即上声是一个低升调;四声即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如:

妈、麻、马、骂,前两个一、二声(阴平和阳平)是平声,后两个三、四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māmámǎmà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古代入声字举例:阿拔白薄别拆出达德敌独读格阁革隔国发伐伏福拉疗溜妈抹没谜拍劈七切曲缺如撒杀失十石识实挖屋夕昔习学撷压押鸭一揖曰约晕直竹烛(发音急促,短)。如读王维的五言绝句《相思》,红色字读音急、短,如仄声。红豆生南国,〔平仄平平入〕 春来发几枝?(平平入仄平〕 愿君多采撷,〔仄平平仄入〕 此物最相思。〔仄仄仄平平〕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处的方言中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方言中也保存着入声。入声在普通话中不存在,分别并入一、二、三、四声。古代的四声,第一个(平声)为平声,后三个(上声、去声、入声)都是仄声。

有个小口诀来帮助记忆—— 新韵: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一声二声归平声,三声四声归仄声。

古韵:

平声调高扬,上声拐弯上,去声往下降,入声短急忙。平声归平声,上去入归仄。

我的主张现在写律诗依照普通话的声调即可。但是鉴赏用古韵写的律诗又得知道古代汉语的声调。就是“倡今知古”。

“平仄交错”是说每一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声调是交错变化的。由于汉语一般的词语是两个字构成,所以节奏点一般在第二、四、六个字。也就是说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能接连为平或为仄,必须平仄相间。而第一、三、五个字一般不作要求,即可平可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上,这也是前人的变通和创新!)

“对比粘连”是说第一二句对应的节奏点用字平仄要相反,叫做“对比”,第二三句对应的节奏点用字平仄要相同,叫“粘连”。而第三四句对应的节奏点用字平仄又要相反。依此类推。这样,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吟诵时好听!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平仄(每句平仄交错,相邻的两句或对比或粘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对比】平仄平平平仄仄,【粘连】平平仄仄仄平平。【对比】平平仄仄平平仄,【粘连】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比】平仄平平平仄仄,【粘连】 仄平平仄仄平平。【对比】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诗的押韵在第二四六八句(双数句子)的尾字,都要用“平声”。如“堆、灾、埃、来”。

请注意一个问题:按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堆”与“灾”等是不押韵的。这就是古韵与今韵的区别。古代的“堆”字是读如“呆”的,所以是押韵的,现在湖南等地的民间方言,有的字还是按古韵发音,如“堆”“斜”“车”等。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是读如“霞”,正合古韵,押韵!如果按普通话读就不押韵了。毛主席写律诗均用古韵,而且他是在湖南出生长大的,用“堆”与“灾”等同为韵脚,自然而然了。

有人提出,韵脚可不可以用仄声字?我认为也不是不可以,但尽量不要用。什么道理?韵脚用仄声字不好听。懂得对联的人都知道,对联讲究“仄起平落”,就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也是为了好听。因此我编的口诀说“押韵双句,平声成全”。所谓“成全”,一是说押平声成全了这首诗,使这首诗好听!二是说这首诗全部都要押平声,一个不能少。另外,五言或七言律诗只能押一个韵,不能转韵的。

【附】:郭沫若原诗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yāodǎofēi

bēi

yǒu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niànɡūwàn

táo

ɡǔ

sān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dāoɡuǎsēnɡbákuīshènɡ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yùshízàn

yóu

huì

yú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参考口诀鉴赏郭沫若原诗: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鉴赏讨论一首律诗,加深理解口诀

鉴赏“七言律诗”《黄鹤楼》(《唐诗三百首》七律第一首)

rénchénɡhè

h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hèqùfù

yún

zǎi

yōu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huānlìyánɡ

cǎo

w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mùɡuānchù

shànɡ

rén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请大家按口诀内容鉴赏此诗:对仗在哪两句?押韵是否正确?平仄安排如何? 鉴赏:

此诗情景交融,浮想联翩,自然清新,内容饱满。对联在颔联颈联,比较工整;押韵上口,可归属古韵“平水韵”下平十一“尤”。平仄的对比与粘连基本做到。平仄有小毛病(第一个黄鹤的“鹤”应该用平声字,没法用,改变鹤字或者改前面的字都不自然了,有害诗意!只得形式服从内容。还有第三句的“一去”也有类似问题(该用平声字用了仄声)。《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作诗的说法,也是说,追求形式美应该,不能两全其美,就得形式服从内容了,这是很有生活哲理也不违背诗理的;实际上是曹雪芹的“诗论”,值得参考。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二、知识扩展

(一)四句口诀完全适用“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的规则其实与“七言律诗”一样,只不过每一句不是七个字而是五个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二)一首七言绝句等于半首七言律诗

凉 州 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饮琵琶马上催。【仄仄平平仄仄平】 醉卧沙场君莫笑,【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来征战几人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还是“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但不需要有对联了。举一反三,由此可知——

(三)“五言绝句”的规则与“七言绝句”同样

《相 思》

王维

dòunán红豆生南国,láijǐ春来发几枝?

jūncǎi愿君多采撷,wùxiānɡ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南国,〔平仄平平仄〕 春来发几枝?(平平仄仄平〕 愿君多采撷,〔仄平平仄仄〕 此物最相思。〔仄仄仄平平〕

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四)讨论

※说“平声成全”,可以押仄声韵吗? ※结论:可以,少见。而且有特殊的规定。如:

绝句《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的“绝”,“灭”,“雪”都是古韵中的“入声字”。又如:

《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此诗的“斗”,“走”,“口”都是上声。

由此可知。押仄声韵可以的,但是同一首诗只能用一个声调,不能把同是仄声的上声或去声或入声混押。

三、关于格律诗词的创新

(一)前人对律诗格律的创新——变格

我们前面总结了律诗和绝句的基本规则。

它们的共同规则是:“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押韵双句,平声成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从平仄规则的角度看,一首律诗实际上是两首绝句的叠加,因此,绝句可以作为研究的基础。绝句有最基本的理想格式(七言绝句是在五言绝句前加上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如下。五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完全是“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每一句都是平仄交错的,一二句是对比的,二三句是粘连的(粘连是指诗句前面的节奏点平仄同样,并非全句平仄一样),三四句是对比的。当然,这是最理想最标准的平仄格式,完全标准化的诗很少。

大多数诗都是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五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写出,但如果涉及到“孤平”或尾“三连平”“三连仄”也要“论”的。基本格式可为(可平可仄处用“中”字): 五言:

白日依山尽,(中仄中平仄)黄河入海流。(中平中仄平)欲穷千里目,(中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中仄仄平平)七言:

岐王宅里寻常见,(中平中仄中平仄)崔九堂前几度闻。(中仄中平中仄平)正是江南好风景,(中仄中平中仄仄)落花时节又逢君。(中平中仄仄平平)

前人在写作过程中,在特殊情况下,对基本格式是有突破创新的,称之为“变格”。主要的创新有三种。

一是孤平拗救。

写律诗有个忌讳“犯孤平”,比如“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第一个字按“一三不论”,是可以用仄声字的。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成了“仄平仄仄平”,这是“孤平”(全句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是犯了平仄错误。生活依据是缺少了抑扬顿挫,缺乏美感。但是,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也不能可平可仄了),即“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所谓“拗救”,就是对“拗句”的“补救”。凡是句中的平仄声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前面第一个字该用平声字用了仄声字,即“拗字”,后面第三个字就用平声字补救过来,即“拗救”(在七言诗中是前面第三个用了仄声字,即“拗字”,后面第五个字就用平声字补救)。实际上就是增强抑扬顿挫,增强美感。

举例: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平仄仄平平仄平

纵观唐宋名家之作,这样的“孤平拗救”诗句不少,说明这种平仄的创新是成功的。

二是第三四字互换。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中平平仄仄”也是可以变格的。即把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位置互换。变成“中平仄平仄”。七言变成“中仄平平仄平仄”。举例(见出句):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贺知章《题袁氏别业》)中平仄平仄,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中平仄平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中仄平平仄平仄,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变格,在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形成了节奏点“连平”现象,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由于是三四字互换,保持了“曲线美”,“起伏感”,读起来不难听。也属于成功的创新,得到了诗人们的认同。

三是对句改调救连仄。

有的出句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接连用仄声字,违反规则。怎么办?就是在对句中(即第二句)加以挽救,办法是

:如为五言,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一律改为平声字;如是七言,把对句的第五个字一律改为平声字。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像救护车为了救人不得不闯红灯一样。这样的诗句也是不难见到的。例如: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凳乐游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中平中仄仄仄仄,中仄中平平仄平。

这种“对句改调救连仄”的变格,明显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出句“连仄”达不到抑扬顿挫的情况下,通过“对句中变仄为平”来补救,使整体保持高低起伏的感觉,保持律动美。当然,这样的句子的音调美感是比不上正常合律诗句的。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运用。

(二)讨论

※拗救后的句子,是否影响与之相连的句子的“对比”或“粘连”?

※结论:不影响。如李商隐的五绝《凳乐游原》,在第二句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挽救第一句的五连仄后,第三句和第四句按正常的平仄安排(第三句与第二句粘连,第四句与第三句对比)。见下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现代对律诗格律的创新——今韵代替旧韵

诗词的格律也称韵律,其中的“韵”,即用字所发音调的依据,古韵是依据“平水韵”等,今韵是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所谓的“平水韵”是在宋末近金代,由官方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刊行的韵书。“平水韵”也是在隋代“切韵”,唐代“唐韵”宋代的“广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由此可见,“平水韵”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用平水韵写诗很难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且随着一些受传统文化教育较少的青少年的成长,这部分人在人口比例中占的分量越来越大,用古韵写诗将越来越不受欢迎。并且,就作者而言,要花很多功夫学习研究平水韵,达到很熟练的程度才能运用,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就像在没有英语环境的条件下学英语一样,事倍功半。所以说用韵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立新的韵则来代替它,才能有利于格律诗词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2009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并发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附后)。另外,在戏剧曲艺界流行的“十三辙”与中华新韵也大同小异,还有一些专家个人也在编著新的韵书。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与国务院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相吻合,都将对促进新韵流行起到作用。

四、实作(鉴赏与改诗)* 先看一首律诗习作:

七律(古韵*步《长征》韵)

笑论格律诗写法

写诗我道亦非难,有感而吟也等闲。声调抑扬如海浪,文辞褒贬捏泥丸。五言廿字友心暖,七律四联敌胆寒。押韵平声双句脚,抒情言志尽开颜。鉴赏与改诗: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以用四句口诀及相关理论知识做武器,主要从形式技巧方面来品评这首律诗。

“三看”:看对联,看押韵,看平仄。

1、看对联。律诗要有两副对联。此诗在颔联和颈联是两副对联。

2、看押韵。此联标的是古韵,诗的首句尾字入韵了,首句的第一个节奏点(即第二个字“诗”)是平声,这种句式称为“平起入韵”式。四个双句的韵脚都是平声字,押的是“十四寒”与“十五删”,这两韵可以通押。另外,这首诗是“步《长征》韵”,就是韵脚用字和顺序完全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不然,不能称为“步韵”,如“依韵”就只须用同韵,不必用原字。

3、看平仄。每句的节奏点是“平仄交错”的,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节奏点都符合“对比”要求;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都符合对比要求。

但是第六句“七律四联敌胆寒”,按古韵读出现了“孤平”问题。所谓“孤平”就是此句除了尾字“寒”读平声,其余六个字只有一个“联”字读平声,“七”字和“敌”字按古韵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这样就缺乏韵律美,必须纠正和救赎!请注意,此句如果按新韵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七”字和“敌”字都是读平声。

怎么办呢?

一是把此诗标成“新韵”,那么就没有“孤平”问题了。二是把第三个字“四”字改用平声字,也就不存在“孤平”问题了(这证明“一三五不论”也不能绝对化)。三是用“孤平拗救”的办法,即前面介绍的办法。就是保留“四”字,将“敌”字换成平声字。

按第一种办法,不可取。因为这首诗是步《长征》韵而作,《长征》用的是古韵,步韵不能改成新韵。

按第二种办法可以将“四”字换成平声字“双”,因为七律诗中要求有两副对联,用“双”字更是强调了这个要求。“七律双联敌胆寒”,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很规范。

按第三种办法“孤平拗救”,即保留“四”这个仄声拗字,将“敌”字换成平声字,可换用“谁”字。“七律四联谁胆寒”。

这首诗的修改我采用了第二种办法。为便于读者理解诗意,下面将已作修改的诗译成白话。

七律(古韵*步《长征》韵)

笑论格律诗写法

2015.6.3初稿 2015.8.11定稿

写诗我道亦非难,有感而吟也等闲。声调抑扬如海浪,文辞褒贬捏泥丸。五言廿字友心暖,七律双联敌胆寒。押韵平声双句脚,抒情言志尽开颜。译文:

我说写格律诗也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把你的什么感慨吟诵出来而已。

吟诵时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就像海中的波浪起伏那样;

用词时要注意褒贬的分寸轻重,就像做陶器搓捏泥胚那样。

写五言绝句只不过二十个字,但很多五言绝句(如唐人的诗)歌唱友谊真是叫人心中温暖; 写七言律诗要写好那两副对联,很多律诗中的对联(如毛泽东的)真是豪气冲天令作者的对手心惊胆战。

格律诗词的押韵最好用平声字,押在二四六八句;诗抒情诗言志,你写出一首诗一定会很高兴的。* 再分析一首五言绝句习作: 五绝(古韵)

喜迎冬至

冬至日将长,仄仄仄平平梅香唤众芳。平平仄仄平弹指新春到,平仄平平仄 百花憑尔妆。仄平平仄平

鉴赏律诗要“三看”:看对联,看押韵,看平仄。鉴赏绝句只用两看,因为绝句不要求有对联。

1、看押韵。仄起首句入韵式。

2、看平仄。“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每句节奏点的平仄是交错的,第一二句节奏点也是对比的。但是第三句与第二句应该“粘连”却还是在对比,这叫作“失粘”。

第二句平仄为“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的应为“平平平仄仄”才对。就是节奏点的平仄要与第二句相同,术语叫“粘连”。没有这样做就叫“失粘”。怎么办?好办。把平仄调整过来。如下:

冬至日将长,仄仄仄平平梅香唤众芳。平平仄仄平新春弹指到,平平平仄仄 百花憑尔妆。仄平平仄平请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由于对第三句进行了调整,第四句的平仄与第三句该对比的不成对比了。这叫“失对”,所以在第三句调整之后,第四句要按照与第三句“对比”的规则调整。这样就完全符合“五绝”的格律要求了。如下:

冬至日将长,仄仄仄平平梅香唤众芳。平平仄仄平新春弹指到,平平平仄仄 憑尔百花妆。平仄仄平平

下面再给大家分享几首格律诗习作,抛砖引玉吧。写格律诗真的不神秘,只要理解了“四句口诀”,也就掌握了要领。牵住了牛鼻子还怕赶不动牛吗。:)

七绝(新韵)

谈律绝诗拗救有感

2015.9.25

平仄抑扬声韵美,今音古调理皆同。呕心拗救因何事? 唯恐诗成不动听。

五律(新韵)

中秋节忆去岁回乡参加同学聚会 2015年9月27日

去岁中秋月,忽然又照人。省亲游子爱,聚会老年珍。相见难相识,泪别真泪淋。同学仅几载,一往情何深。

七律(古韵)

立秋小唱

——应网友“散漫”之约而作 2015年9月4日

秋来我处无霜降,日日金乌下落迟。行路三朋观简树,登山四友赋新诗。诸多雅韵看谁晓?总胜春光数润之。寥廓江天唯菊艳,黄花香比杏花时。

七律(新韵)梦回青岛军营得句2015.8.12.晚修订夜梦回营战友欢,寅时清醒忆当年。钢枪射靶震山谷,铁鸟冲云巡海天。空地同心赢胜算,军民携手写新篇。从戎数载添豪气,往事如昨不似烟。注:笔者曾在青岛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海军航空兵部队有勤之分。

最后,送大家两件写诗的常用工具:

其一:中华新韵(有利于多用新韵写诗,现在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口号是“知古倡今”,就是提倡用今韵写诗)

(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阴平锅和阳平国为平,上声果和去声过为仄)

一、麻

a ㄚ,ia ㄧㄚ,ua ㄨㄚ

二、uo ㄨㄛ三、四、五、六、七、八、ㄨㄢ,九、un(uen)波

o ㄛ,e ㄜ,皆

ie ㄧㄝ,üe ㄩㄝ 开

ai ㄞ,uai ㄨㄞ 微

ei ㄟ,ui(uei)ㄨㄟ 豪

ao ㄠ,iao ㄧㄠ 尤

ou ㄡ,iu(iou)ㄧㄡ 寒

an ㄢ,ian ㄧㄢ,üan ㄩㄢ

en ㄣ,in(ien)ㄧㄣ,ün(üen)ㄩㄣ

uan

ㄨㄣ,十、唐

ang ㄤ,iang ㄧㄤ,uang ㄨㄤ

十一、庚

eng ㄥ,ing(ieng)ㄧㄥ,ong(ueng)ㄨㄥ,iong(eng)ㄩㄥ

十二、齐

i ㄧ,ü ㄩ,er ㄦ

十三、支

-i(零韵母)

十四、姑

u ㄨ

(中华诗词学会2010年发布)

其二:今平古仄字表(有利于知古,正确判断古诗的平仄,减少误读)A:阿凹

B:八捌拔跋魃白伯般剥雹薄逼鼻荸骠憋鳖瘪别钵拨饽泊帛舶箔驳钹勃渤脖鹁博搏膊礴 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

D:哒搭褡答瘩达怛妲打得德蹬滴籴的涤迪笛狄荻敌嫡跌迭叠耋谍喋牒碟蝶督独毒读渎牍 犊度咄掇裰夺铎踱 E:额

F:发乏罚伐阀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辐福蝠匐服 G:呷割鸽圪疙胳搁葛革阁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蝈国帼

H:涸貉合盒劾阂核盍阖黑忽惚鹄斛猾滑混豁劐活 J:击迹积屐绩缉激圾笈及汲级极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辑藉籍夹浃荚铗颊嚼角脚

缴觉疖结接揭孑节截杰诘洁劫碣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珏绝噱决诀抉倔掘崛厥蕨獗 矍攫谲爵菌 K:勘棵颗磕瞌壳咳窟诓 L:拉邋疗溜馏噜捋 M:妈抹没谜乜摸膜 N:捏 O:噢

P:拍劈霹泼剖仆扑菩璞 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阙缺 R:如茹孺

S:撒塞杀煞勺芍舌什失虱湿十石识实拾食蚀倏抒叔菽淑赎孰塾熟刷摔说俗缩 T:塌剔踢贴凸秃突脱托橐 W:挖玩屋喔 X:吸锡膝夕汐析晰蜥腊昔惜息熄悉蟋习席袭媳檄呷瞎辖黠匣侠狭峡暇削楔歇蝎协胁挟撷 戌靴薛穴学

Y:压押鸭轧噎叶一揖荫滢潆拥壅淤曰约晕 Z:杂咋咱脏凿则责帻择泽贼闸铡扎札炸摘宅着蜇螫蛰谪折哲辄辙汁织只侄职摭执直值殖 植掷粥妯轴竹竺逐烛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浊酌镯啄琢濯综足卒族昨作怍

古平今仄的字(这几个字知道一下也有利于准确读出古诗平仄):

看忘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

受)售叟任(承担)妊

祝愿大家写出像模像样的格律诗!写出有新意的格律诗!为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完)

参考文献:

《唐诗鉴赏词典》,萧涤非 程千帆 周汝昌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张岳琦 张昕 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北京第1版。附录:

1、五言律绝友情诗选(选自《唐诗三百首》*)

熟记古诗鉴赏口诀 第3篇

其实, “30年来, 小学数学教材虽几经变革, 但始终没有引进加法口诀, 课本中只有乘法口诀, 没有加法口诀”,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邱学华老师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中也指出“我写此文再表达我的观点, 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与讨论”。但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好。下面是笔者的拙见, 愿与邱学华老师商榷, 和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

一、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培养

实验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同样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 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思考与探索”、“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邱学华老师从1979~1980年对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生口算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发现“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不如表内乘、除法”, 得出“为什么计算加减法就不可以用加法口诀呢”的结论。大家都知道, 影响20以内加、减法计算速度的是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退位减法的“破十法”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想———转化的最佳课程资源。如教学“9+4”时, 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等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 学生就能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 通过“凑十”转化, 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 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 计算“9+4”时, 只需背诵“九四十三”的加法口诀就可机械地得出计算结果, 但动手操作、“凑十”的思维过程、数学转化的思想、创造性思维等将被机械的记忆、照搬所取代, 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不利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教师所熟悉的乘法口诀一共45句, 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横、竖排列很有规律, 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相同加数的连加计算后,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自己编口诀、记口诀, 学生有了思维体验的过程, 自然对乘法口诀记忆深刻。

但教师在教学加法时, 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 就会适得其反, 严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是会忽视学生的“人本”, 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试想, 如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凑十”“破十”转化的基础上, 学生体验了“凑十” (“破十”) 的思维过程, 是比较容易掌握20以内的进 (退) 位加 (减) 法的。那么, 学生就没必要去熟记加法的口诀。如果让学生先熟记加法口诀, 再来学习20以内进 (退) 位加 (减) 法, 更是本末倒置, 且加法口诀的设置、编排没有很好的规律 (见邱学华老师编制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 共20句) , 自然会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是学生学习加法口诀往往是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 且加法口诀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 那么由于受到旧有“加法口诀”的影响, 常常会导致加法口诀同乘法口诀混淆。

三、与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 成功能创新”, 特征是“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 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 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但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 学生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时, 无须尝试、创新, 只要机械套用加法口诀就可以了。因此, 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 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但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的尝试、创新, 从长远来看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与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四、“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论据不足

邱学华老师曾于1961年在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做过对比教学实验, 一个班不教加法口诀, 一个班要熟记加法口诀。试验结果表明, 要求熟记加法口诀的这个班教学效果显著。1964年又在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的三年级做过类似的实验, 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 再做20以内加法的计算速度立即提高32%。2011年再次在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小的一、二、三年级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后者的计算速度比前者提高35.7%~50%。

但以上实验案例, 都是在短时间内的实验对比, 就像参加记忆培训班, 你去熟记了, 去强化记忆了, 肯定是能够“立竿”见一点影的。事实上,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计算能力的提高, 他们在六年级毕业时, 熟记加法口诀与没有熟记加法口诀的学生的加减法计算能力可能就不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教师只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就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熟记加法口诀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 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的培养, 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为好。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J].北京: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12年第1~2期:18-19.

[2].教基二[2011]9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附件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Z].北京:教育部, 2011.

熟记古诗文 可以免门票 第4篇

在这里,我们把相关的古诗文罗列如下,供您诵读。我们相信,文化经典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免去一张景点门票,更在于其对心灵的滋养。当然,口诵名句免费登楼,岂不快哉。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对于这种富含人文气息的做法,很多网友都表示赞成,并呼吁更多的景区开展这样的活动。比如,背段“子曰”能免孔府门票,背诵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免北固山风景区门票,背诵《滕王阁序》可免滕王阁门票,背诵《离骚》可免费游玩屈原故里等。

这种既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又为百姓带来实惠,更能为一些“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景区带来切实效益的共赢做法,确实值得提倡和鼓励。我们再列几首相关的古诗文,也许您今年熟背了,明年就能用上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檐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瘁。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目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上一篇:大学体育课说课稿下一篇:瑞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