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07-26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8篇)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1篇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机械学

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machiner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0803101021

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11月18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使用机械设备的结构、作用原理、功能、理论分析及其性能设计的一门学科。

1、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使用知识,熟悉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新理论,学会典型农业机械性能设计和典型工作部件结构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农机设计、结构对比分析、试验鉴定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

2、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总学时数为4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10学时。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学概论》、《汽车拖拉机学》,相关后续课程有《农业机器维修工程》、《农业机械化管理》。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李宝筏主编.农业机械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李自华,柯包康主编.农业机械学(上).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学(下).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张伟主编.农业机械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高焕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罗锡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宋建农.农业机械与设备.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答疑、作业布置和在线学习。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机械的特性,国内外农业机械的技术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农业机械的特性,熟悉当前国内外农业机械的技术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农业机械的特性。

学时数:1学时。

第二章土壤耕作机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耕作的目的、方法,土壤耕作机械的种类,耕层土壤的物理学性质,铧式犁的构造与原理,旋耕机的构造与原理,深松机具和整地机械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耕层土壤的物理学性质,铧式犁的构造与原理,旋耕机的构造与原理,熟悉常用的深松机具和整地机械。

重点和难点:铧式犁和旋耕机的构造与原理。

学时数:6学时。

第三章播种施肥机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播种施肥的技术要求,播种机类型及一般构造,播种机排种器,播种机的开沟器和成穴器,播种作业的监控装置,播种机的使用调整,施肥机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播种机类型及一般构造,播种机排种器,播种机的开沟器和成穴器,熟悉播种作业的监控装置,施肥机械。

重点和难点:播种机的排种器,播种机的开沟器和成穴器。

学时数:5学时。

第四章育苗移栽机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水稻育秧过程及其设备,水稻插秧机,水稻钵苗移栽机械,旱地育苗移栽机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水稻育秧过程及其设备,水稻插秧机的一般构造,熟悉水稻钵苗移栽机械的类型及特点,导苗管式插秧栽植机的一般构造。

重点和难点:水稻插秧机。

学时数:4学时。

第五章中耕与植物保护机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除草技术与中耕机械,植物保护机械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除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喷雾机械及技术的类型特点,熟悉中耕机的类型与构造。

重点和难点:喷雾机械及技术的类型和特点。

学时数:2学时。

第六章节水灌溉机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移原理,农用水泵,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移原理,节水灌溉的技术体系,熟悉农用水泵的一般构造。

重点和难点:SPAC水分传输问题研究的意义,作物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

学时数:4学时。

第七章谷物收获机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收割机的构造介绍,脱粒机的构造介绍,联合收割机介绍,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收割机的构造,脱粒机的构造,联合收割机的收割台和输送装置。

重点和难点:收割机的构造,联合收割机的收割台和输送装置。

学时数:4学时。

第八章设施农业机械与设备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处理机械与耕作机械,蔬菜播种机械,育苗工厂化与无土栽培,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育苗工厂化与无土栽培,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熟悉常用设施农业机械和设备。

重点和难点:育苗工厂化与无土栽培,温室自动控制系统。

学时数:4学时。

第九章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谷物联合收割机监视和自动控制装置,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机械中的常用电子装备技术,谷物联合收割机的自

动调节装置,熟悉精细农业的概念及主要支持技术。

重点和难点:农业机械中的常用电子装备技术。

学时数:2学时。

第十章农业机械的开发与研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技术与经济要求,农业机械产品设计进程模式和战略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进程模式,熟悉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

重点和难点: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进程模式。

学时数:2学时。

第十一章农业机械的试验与鉴定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的性能试验、生产试验,农业机械的产品鉴定。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机械的性能试验,农业机械产品鉴定的程序,熟悉农业机械的生产试验和产品鉴定类别。

重点和难点:农业机械的性能试验。

学时数:2学时。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实验10学时,实验具体要求见《农业机械学实验大纲》。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2篇

《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应用农学和基础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农业机械的设计和使用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为用好现有的农业机械和改进现有的农业机械,以及为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所需要的新型农业机械进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在内容上主要介绍了各种主要农业机械设备的原理、理论和设计方法,包括耕地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割机械、脱粒机械和联收机械。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因此在学习课程的时候,通过从网上查找实例、模型等学习方法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使知识的学习更形象、更扎实。经过一学期课程的学习,总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

1.耕地机械。目前耕地机械的主要类型为铧式犁、圆盘犁和凿型犁。本部分以铧式犁为例,介绍了犁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功用。而作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犁曲面的工作原理、曲面的形成原理及设计方法。其曲面形状是一个空间任意曲面,不能用数学方法真实的描述,只能用近似的方法,用做图原理形成犁曲面。设计犁曲面的方法有三种:水平直元线法、倾斜直元线法和翻土曲线法。然后学习了犁体外载及犁耕牵引阻力特性,介绍了阻力的表示方法和减少阻力的措施。最后介绍了悬挂犁悬挂参数的选择。

2.整地机械。主要介绍了整地机械里使用的圆盘耙的结构、工作过程、牵引阻力、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学习了耙片直径、厚度、球面半径、轴向安装间距的基本计算公式。然后学习了旋耕机的构成、特点、工作原理、刀片运动分析、作业质量和功率消耗等知识。旋耕机的分类方式按照牵引方式、刀辊轴方向和动力传递路线进行分类,其作业特点具有碎土能力强、平整度高、对土壤适应性好、纵向尺寸短、耕深小、功耗大、幅宽小、效率低的特点。而主要的旋耕刀有凿形刀、直角刀和弯形刀三大类。

3.播种机械。经典的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穴播和精密播种等方式。按照播种方法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播种机。介绍了各类型播种机的基本构成,并重点

学习了播种机中最重要的排种器理论和开沟器理论。最后介绍了播种机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4.植保机械。植保机械主要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菌、害虫和杂草等生物的侵害。按照植物保护的方法不同,植保机械的主要类型有:喷雾机、弥雾机、超低量喷雾机、喷烟机和喷粉机等。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学习喷雾机的组成、特点、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内容。

5.收割机械。本部分的收割机械主要介绍的是谷物收割机械,用于谷物的收割方法分为分段收获法、两段收获法、联合收获法三种。而谷物的机械收获系统则按照茎杆的铺放方式或输送方式分类。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切割器,包括切割理论、切割器类型、传动机构、工作原理及运动分析,功耗、割刀惯性力的平衡理论等知识。最后介绍了用于收割机或联合收割机割台上的扶禾装置及其理论计算方法。

6.脱粒机械。主要介绍了构成脱粒机械的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清粮装置这三大组成部分。学习了脱粒机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重点学习了脱粒装置及理论分析、分离装置及理论分析和清粮装置及理论分析三部分的装置构造、类型和理论知识。其知识要点包括双轴键式逐稿器的基本工作条件,脱出物在筛面上的运动分析,脱出物沿筛面向前、向后滑动及抛起的极限条件分析过程及应用等方面。

7.联合收获机械。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两种收获机械:谷物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分类方式较多,包括按动力供给方式分类、按作物喂入方式分类、按作物流动方向分类、按对地形的适应性分类等。其基本构成包括割台、输送装置、脱粒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行走装置、操纵控制装置、粮仓等。重点介绍了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玉米机械化收获方法包括分别收获法、联合收获法和两段收获法。其机械类型包括摘穗机、剥皮机、脱粒机和联合收获机。重点学习了摘穗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摘穗辊参数及理论分析、玉米联合收获机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工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3篇

一、农业机械化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如今国内开设农业机械化课程的大多数高校, 都与相关领域的国外高校或企业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 而且随着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 很多高校老师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出国留学、进修或考察等方式。

在教师学历提升方面, 经过对各高校师资队伍长时期的建设, 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人数在各高校教师总人数中已经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现如今在各高校经常会接触到很多老师, 尤其是那些有过和国外老师合作经历的老师们, 他们不仅对国内外农业机械化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得很透彻, 而且会结合英语背后的文化大语境对国外农业机械化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这种现象在多数高校已经存在很久且很普遍。

另外, 各个高校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每年都在引进既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又了解国外先进农业知识的老师, 而这些新进的老师完全具备将代表国外先进技术的英语教材作为自己教学所用教材的能力。

以上这些因素都为高校课堂实现农业机械化课程的双语教学, 提供了充足的教学、师资、教材建设等优质资源。

二、农业机械化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方法

(一) 有选择、分层次地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老师, 可以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有选择、分层次地进行授课。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授课老师可以采用汉语、英语间隔出现的教学方式。而对于具有较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学生, 授课老师可以采取对准备讲解的课件中有关农业机械化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专业术语先用汉语进行解释, 然后用英语授课。最初可能由于学生不适应这种授课方式, 他们往往不会立刻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此时老师要多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并及时调整讲课进度、 速度和课件内容中的汉英比例, 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二) 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不仅对学生学习起着更好的引导作用, 而且能够教会他们如何把我国农业机械化知识和国外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启发他们的灵感, 促使他们多角度地思考。

在选取教材、编排课件和挑选作业过程中, 老师的主导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 老师可以将一些国外相关教材作为备课的素材, 在课件的制作中也可将一些相关的国外先进知识补充到课件中,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国外书籍, 以便学生对国外文化有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 老师应多列举一些实例, 留出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使用英语就某一新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 并就该问题做到从不同角度去考虑, 且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最后进行比较鉴别、优化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 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 用英语备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双语教学多采用英语原版教材, 这就要求老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并具有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的能力等。因此在上课前期, 授课老师要做充分准备。英语较差的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 扫清语言和其他方面的障碍。针对所选的教材, 上课前老师要做到精读, 配合其他参考教材, 扩大双语教学视野。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采用全英文讲解教学内容, 在条件允许时, 也可采用一些国外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留课外作业时, 老师应多结合原版教材, 尽量要求学生采用英语答题或翻译成汉语。另外, 在给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 老师也应多采用英文进行表述, 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四) 创新实践是双语教育的升华

每次测试时, 老师可以结合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化实例出题, 在问题的搭配中, 英、汉试题要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比例, 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核,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以此来训练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现状极其落后的原因。在实践环节,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并采用英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训练, 学生既掌握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技能, 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农业机械化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

对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各课程原版教材的引进和吸收, 以及对国外新的科学技术和内容体系的学习和创新, 都有利于国内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课件制作方面, 采用英文叙述专业知识, 不仅在国外农业机械理论知识方面会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 而且能使学生发现国内在农业机械理论方面的不足, 进而通过不断更新所学的理论知识促使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时代发展协调并进。可以通过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及企业相关技术人员, 到高校开展“现代农业机械化”相关讲座。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 为培养有见识、有基础的专业型人才打好基础, 这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授课的老师, 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农业文化对老师进行重点培训, 这对老师综合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一) 双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地道的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

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 大学里所学的很多知识来自西方, 如数学、物理、工程等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来源是西方的教材, 这些教材又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当这些教材被引进中国后,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均被译成了汉语, 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多西方教材加入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中文词语, 这些词语中的一部分已经曲解了原文词语的真实含义。目前, 各个学科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主要是体现在国外一些最新的科技文献中, 而这些文献均来自国外一些知名期刊, 大多数最新的科技期刊也主要以英文形式传播, 尤其是像农业机械化这样的老牌专业。如果将最新的科技文献都以中文的形式展示在教学课堂上, 虽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原文献中真正承载的东西却大打折扣了, 这是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 对于同一概念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与其他翻译者不同的译法。

(二) 双语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农业机械化专业中推广双语教学, 可以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 学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国外最新的农业机械化知识, 又能结合本国农业现状, 运用从国外最新科技文献中获得的先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我国农业机械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三) 双语教学可以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的素质教育

近年, 虽说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欧美等国家在相同领域的教育还是远远领先我们, 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国内高校与国外同性质的高校在相同专业中所学的知识是相同的, 可是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欧美国家的培养模式相比, 在培养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上却相差很大。所以, 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开设双语教学, 也就是说把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搬到中国。

双语教学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双语教学的精髓所在。传统的中国式教学方法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重点, 而欧美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在各自的教材中所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因此, 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将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结合。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向素质教育模式。

双语教学的出发点不在于对英语的学习, 而在于通过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双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而不在于“语言教育”。拿印度的大学和北欧的大学相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的大学的教学方式是以英语教学为主, 这使印度学生在欧美留学或工作时都不会出现语言障碍。但是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印度学生与西方国家学生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北欧的多数大学同样在教学中采用英语教学, 不过北欧的大学更注重营造学术气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因此英语只是一种交流工具, 而双语教学中不但要用好这种工具, 还要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四、结论

高校农业机械化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在师资、教材及学生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 再加上老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 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双语教学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既能掌握国外最新农业机械化知识, 又能很好地结合本国现状,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师帅兵, 张娟利, 韩文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l, (1) .

[2]王希普.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5)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G640

1前言

《农业机械学》是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应用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该课程内容涉及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类型的作业机械,包括这些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调整、设计和试验方法等知识。不仅有农业机械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密切,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农业教学的经验,对农机课程教学方式、手段和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农业机械学是研究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调整和典型机械性能设计的一门应用科学。农业机械化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是农业生产新技术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3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之一.我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精心选定,合理组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能体现出其应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随着农业生产工艺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强,农业生产正在向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精益制造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现代控制论等理论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农业机械的设计和研究必然向纵深发展。因此,农业机械学的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相应地推陈出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技术不断更新,各种新式农机具层出不穷,而原教材已不能全面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如当时联合收获机应用不广泛,普遍应用的是分段收获法,内容编排上将收割机、脱粒机和联合收获机分章着重论述,而目前联合收获法广泛应用,脱粒机、收割机正悄悄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多给学生讲解前沿知识,比如讲解为适应国际农业工程发展形势,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节水农业工程与装备,已成为农业机械的重要内容之一。[1]

(2)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农业机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划分出自学内容和精讲内容。[2]对于一般阐述性内容少讲或不讲,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去归纳总结,去从事基本练习(实际上,许多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学懂)。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习惯,而独立思考和钻研习惯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课程的重点、难点、核心理论精讲。精讲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讲课艺术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所讲问题之中。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留给同学课下去思考或查询。这样,师生互动,同步思维,不仅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促进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自学原则”、“启发式原则”是培养本科生科学素质的基本原则,在学科信息量扩大、教学学时减少的实际情况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农业机械学》的授课过程中,需要讲解田间作业机械的构造及部件的运动情况,例如铧式犁的构造、圆盘耙的构造、收割机的构造、脱粒机的构造、联合收获机的构造及各部件的运动和调整等。[3]传统教学中,往往借助大量的农机实验设备进行讲解。由于涉及到的设备较多,而且理解起来需要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学生接受时比较困难。虽然有些内容的讲授可以借助于实物,由于资金的短缺,学校很难将设备统统购置齐全,有些机型或部件甚至无法找到实物;而实物教学又存在许多不便之处,如圆盘耙、收割机的切割器、脱粒机等机械不宜解剖;联合收获机、液压牵引五铧犁等大型机械不宜搬进课堂等。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把各种复杂的机械形态,通过图象演示,变得一目了然,教师无需再耗费大量的语言进行讲解和描述,学生即可较为透彻地理解,这样就解决了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

(4)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课堂所讲抽象内容的感性认识,是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巩固和补充。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农机课的实践教学包括实物教学和实习。在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注重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一般,机械的结构特性、工作原理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机械的构造、工作过程、使用调整等内容在实验室进行实物教学或课程实习。这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既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节省了大量时间,又增加了实践环节,有利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5)加强实验室及产学研基地建设

农业机械学实验室可分为机具陈列室、科学研究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和综合测试实验室等部分。实验课内容更注重农业生产需要,加强现场实习的份量,增加了工厂化农业、生产作业等实验环节。[5]在多次外出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现代农机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人员、设备配套论证及新实验大纲修订等工作。建立和巩固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了有利的实习条件。农业机械学课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动手实验方面的内容,重视学生创作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把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进行毕业设计。

3考试环节的改革

传统的工科类考试大致也分为填空、选择、计算、绘图等。[4]在答题过程中,学生从拿到试卷起就要一直写到考试结束,既要心里有答案,又要表述清楚,还要考虑字迹。如农业机械考试中的计算题,通常是按照解题步骤给分的。而标准化试题则是给出答案,答题时选择一项即可。标准化试题在农业机械学专业课应用中,利于发现学生的专业兴趣,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质,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细化专业课程结构。考试实际上是一场心理较量,标准化试题也不例外,选择题中的随机性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从而由害怕考试走向适应考试再到认识考试,最终明白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自觉从心理上调节学习情绪。

参考文献:

[1]任文涛,宋玉秋,林静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6):55-57.

[2]马淑英,李国昉,邓春岩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78-82.

[3]李国昉,齐玉斌.《农业机械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78—82.

[4]印崧.试论标准化试题在农业机械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236-238.

农业机械创新设计及应用课程简介 第5篇

课程英文名称:Innovativ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26学时,实验、上机或课外实践6学时)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面向对象:机制类专业

开课系(室):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农业机械创新设计为实例,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打好创造发明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崛起的原动力。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高等院校必须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本课程通过阐述机械的发展与创新,综合、归纳发明创造过程的一般技术和方法,介绍各种创造原理的基本模式、功能原理的创新设计、机构和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并联系农业机械各种创新实例加以分析和引导,在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创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设计的能力。

推荐教材:

暂无

主要参考书:

1.赵匀独著:《农业机械分析与综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黄纯颖等:《机械创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3.王玉新:《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

网络资源:

暂无

《农业机械学》秋收实习大纲 第6篇

实习性质:教学实习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

实习周数:2 周一、实习教学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保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农业机械打下基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中主要解决以下内容:

1.了解农场和生产队的基本情况。

2.了解豆收和豆翻作业,获得机械豆收、豆翻作业组织与工艺方面的实际知识和经验。

3.参加机组的操作和技术维护,初步掌握操作要领、保养内容以及检查调整、故障诊断和排除的方法。

二、实习方式

建议去现代化农场进行校外实习两周。实习中学生编入机组跟班作业,参加机组作业实践及技术维护,在劳动中学习。由工人师傅、技术人员和领导传带,指导教师检查指导。

三、实习内容

1.了解农场和生产队的以下情况

2.掌握大豆收获工艺组织的内容和方法

3.掌握翻地作业工艺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四、实习要求

1.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思想。

2.要重点掌握机械豆收的的工艺组织内容及其特点。

3.要虚心向工人师傅、场队干部、科技人员学习请教,要多看、多问、多想和多做。

4.要艰苦朴素、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

5.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和日记。日记应记载当日工作项目,获得知识、技能、观测结果及发现问题等。

五、实习成绩考核

1.实习结束之前,由组长组织同学作个人和小组实习总结,由小组工人师傅评议、生产队作出鉴定。

2.完成实习的同学,还要通过实习考试,考试采取口试同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3.实习成绩是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报告、鉴定、日记、总结及实习考试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录成绩。

六、实习注意事项

1.实习期间要杜绝任何危险行为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由实习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领导统一进行安全教育和业务教学,未经教育者不准参加本次实习。

2.实习期间由领导、指导教师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对不合格的实习组和个人不能获取成绩。

3.严格组织纪律和请假制度,要服从领导,有事向组长、车长说明,顺经生产队长同意、指导教师的批准。不准私自离开实习岗位,凡未经批准私自离开者,不能获取本次实习成绩。

4.要遵守生产队规章制度,搞好场校和组内外团结。

七、实习指导书

农业机械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第7篇

实验一:农用柴油机的曲柄连杆机构拆装实验

掌握内燃机拆装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技术要领,学会正确选用和使用常用工具。掌握内燃机的曲柄连杆机构、正时齿轮室的拆装。

实验二:农用柴油机的配气机构拆装实验

掌握内燃机的空气供给(配气)机构的总成和工作过程;掌握内燃机的安装要求与技术规范。

实验三:农用柴油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实验

了解柴油机供油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原理;掌握其拆装要求、技术规范与使用维护常识。

实验

四、农用汽油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实验

了解汽油机供油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原理;掌握其拆装要求、技术规范与使用权维护常识。

实验

五、拖拉机底盘构造实验

了解汽车拖拉机机构特点;掌握其各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与使用维护常识。

实验

六、犁体的构造和挂架调正

了解耕整地机械构造特点及其使用;掌握其调整的要求、技术规范与使用维护知识。

实验

七、播种、插秧机的结构和使用

了解耕播种、插秧机构造特点及其使用;掌握其调整的要求、技术规范与使用维护知识。

实验

八、植保、排灌机械结构和使用

作业机械田间工作录像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8篇

1 课程体系

1.1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分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该专业学生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应具备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及适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农机操作与维修等专业能力;具备协调沟通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具备辩证思维、系统思考的方法能力;具备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1]。具体的岗位能力分析,以农机使用与维修岗位为例见表1所示。

1.2 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充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岗位能力细分到相应课程,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由文化课、专业课、拓展课三大模块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项目课程、综合实践3种类型[2]。该专业具体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如表2所示。

专业基础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目标分别对应识图绘图(AUTOCAD)技能、农业机械使用、维护、检修、管理、车、钳工技能、维修电工等技能。此种从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将岗位技能融于课程教学所设置的新型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型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非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新型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机专业毕业生不仅掌握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能的同时还掌握农业机械应用管理、销售等基本常识,能满足农业机械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筹码,使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更接近。

2 课程改革

在充分进行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当前工作岗位及具体的职业环境的需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改革,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实施上打破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形式,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争取更好地实现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2.1 实施项目式教学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任务完成为核心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在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界限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以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他们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完成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完成任务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成形式。在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传统教学主要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项目式教学中以任务完成为核心知识与技能间的放射性的演绎关系。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能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轴类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写学习中,以典型零件小轴,通过识读(熟悉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方法)—剖析(能够对已制定好的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指出错误)—模仿(能够模仿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制)—改进(能够对工艺规程进行完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的流程“边讲边练”,把学和用有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而且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而且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把知识和企业中的工艺岗位结合起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2.2 积极实施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改革的原则:“实际、实用、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相渗透、相交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农机行业界面的破裂以及行业互相渗透与综合。从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看,几乎覆盖了车辆、农机、机械专业的多门基础课。这些传统的机械类基础课程有近10门,因此必须精简课程的门类,把一些相关的课程有机地综合[3]。

如机械技术基础这门课就是把传统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等5门基础学科综合而形成的。电工技术是将原来的电工类专业的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安全用电等学科综合合并而成的。

2.3 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根据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该专业学生实践课时超过整个培养计划总学时的1/2,实践教学在核心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还与考证相结合。

教学中,还鼓励教师将课堂引到车间、工厂,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多动手,多实践,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总结,多吸收,多实践,逐步摸索出符合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方法和理论。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逐项分解到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明确每一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探索专业课程周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于系统性、连续性很强的内容,用整周的时间学习一门课或一部分内容。学生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进行技能训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4 模拟企业环境

由于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内模拟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类似的生产、加工生产线,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等,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4]。在发动机实训室里,完全按照企业模式的站、工位等进行发动机拆卸、装配、检测与运行调试的实践教学,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室,接受企业式的管理,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前进入状态。

2.5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与行业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考试方式要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而改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一方面改变以往的只由期末考试分数为主导的考核方式,变成实践考核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各占50%,其中实践考核成绩由平时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这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求认真参与实践实训,积极动手,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建立专业课程的考试题库,考试命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改变以往考试命题的随意性、侥幸性;最后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考试标准参照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进行[2,4]。

3 结语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该校办学历史悠久,有深厚的办学底蕴。在办学过程中紧跟着时代的思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正确的把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中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成果。然而在专业取得有效成果的同时,在如何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性、如何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深入课程改革等问题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5,6,7]。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及在办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课程改革,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以期为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吴玉娟,刘永华,孙昌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2):180-182.

[2]刘永华,孔德志,王石莉,等.高职高专《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08,24(6):142-143.

[3]吴秋芹,张如萍.高职《电气控制与PLC》改革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5):77-78.

[4]袁清萍.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08,7(5):118-119.

[5]汪高法.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考核课程的教学整合新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47-148.

[6]何秋梅,何良胜.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群[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19-21.

上一篇:会计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个人简历全套范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