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含义范文

2024-05-14

文化含义范文(精选8篇)

文化含义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文化含义新论

作者:徐 璇 柳清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企业文化是一个让人既着迷又困惑的现象,广为人知的多种说法依旧说不清、道不明。在该文中,企业文化被作者新定义为企业组织中人们的广泛、经典的心理和行为结构以及由此构成的整体氛围。或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人们的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习惯。

[关键词]企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含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含义 第2篇

1、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神化、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还是使企业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2、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能够解释企业内部的运行情况,更重要的是还能向企业家、企业管理者指出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

3、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者为代表的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企业文化的能力和创造企业文化的能力;企业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进和完善企业文化。

4、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组织中的成员思考,体验和行为的主要方式,能够塑造出企业组织内的成员“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是在工作团对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是企业家和企业全体员工的精神家园。

5、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团队改善它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新的气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企业环境,形成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策略的宗旨。

6、企业文化:

不是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 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

菊花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 第3篇

一、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纯黄不杂, 后土色也

“菊”本字为“鞠”, 又作“蘜”, 后省作“菊”。原产于我国, 迄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尔雅·释草》云:“蘜, 治蔷。”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就是说“蘜”是秋天开放的菊花。最早的菊花应为野生菊花, 多为黄色, 因而得名为“黄华”、“黄英”、“黄蕊”、“黄钿”等。《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 鞠 (菊) 有黄华”。又因黄色也为金色, 这样又出现了以“金”为菊花的雅称, 如:“金英”、“金茎”、“金蕊”、“金钿”。梁代萧统《七契》:“玉树始落, 金蕊初成。”唐代刘禹锡:“碧萼迎寒秀, 金英带露香”。“金英”、“金蕊”都指黄色的菊花。

这一组雅称显然取自于自然色泽。菊花两千多年前主要为黄色, 除了野生菊花多为黄色之外, 还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正统而尊贵, 这决定着人们的色彩审美, 所以, 其他颜色菊花作为审美对象出现的相对较晚, 如唐代陆龟蒙:“还是延年一种材, 即将瑶朵冒霜开”。“瑶朵”就是指晶莹如美玉的白菊。到了宋代, 菊花可谓五彩缤纷, 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问世, 作者刘蒙依菊花的颜色分类定品, 以黄为正, 其次为白, 再次为紫, 而后为红。黄菊位居第一, 地位尊贵, 以至皇后之服黄如菊花, 谓之“菊衣”。《周礼·天官·内司服》中载:“后服菊衣, 其色黄也。”黄色菊花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 占据菊花正统而尊贵的地位, 这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阴阳五行说说起。

阴阳五行说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之根源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相生”、“相克”, 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五种物质分别据东、南、西、北、中五方, 配青、赤、白、黑、黄五色, 就形成了五行据五方配五色的传统观念。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白黑黄, 据五方也。”黄色在五行之中居“中”, “中”属“土”。《论衡·符验》云:“黄为土色”。五色又有正、间之分, 正色地位尊贵, 间色地位卑微。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色彩观念, 决定着色彩的等级。受其影响, 黄色是自然之色, 是事物相生、相互促进产生的, 因而是正色、尊色。朱熹说:“黄, 中央土之正色。”古人还认为, 五方分别由五位大帝掌管, 黄帝是中央大帝, 统领四方, 因而黄色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 地位尊贵至极, 成为帝王之色, 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黄色由帝王之尊色又过渡到具有“中和”之美。“黄者中和之色, 自然之性, 万世不易”。《通典》注云:“黄者中和之色, 黄承天德, 最盛淳美, 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 代表天德之美, 也就是“中和”之美, 所以为尊色。这种色彩审美观念, 影响深远。

因此, 我们自然就能理解钟会在《菊花赋》中对菊花的赞颂:“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纯黄不杂, 后土色也”。“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意思是黄菊花朵高悬, 有帝王风范。朱元璋就借菊花的帝王气概, 抒王者之志:“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骇煞,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纯黄不杂”, 其色正;“后土色也”, 其位尊。范成大《范村菊谱·定品》云:“黄者中之色, 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 金土之相应生而得者也。”纯黄菊花, 在五行中是中央土的颜色, 又逢九月开花, 正是金中之土, 与季节相应, 所以最为上乘。说菊花之美, 首先美于色泽, 却并非颜色本身的表现力, 而是它的象征性。即使传到国外, 依然能看到黄菊地位尊贵。传到日本的菊花品种繁多, 四季常开, 但黄色菊花却始终为皇室专用。

二、九华、节华、寒英、冷香、傲霜、霜下杰、贞花、花中君子——冒霜吐颖, 象劲直也;早植晚登, 君子德也

菊花开在农历九月, 自然又名为“九华”。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菊花开在百花之后、霜降之时, 古人利用菊花这一特性来记节令, 如“霜打菊花开”。所以, 菊花又叫“节华”。《礼记·月令》:“九月, 菊有黄华, 华事至此而穷尽, ……节华之名, 亦取其应节候也。”人们也因这一季节给人以寒冷的感受来指代菊花, 如唐代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烟寒细叶交加碧, 露拆寒英次第黄”。宋代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 冷香飞向诗句。”“寒英”“冷香”都是指菊花。也正因菊花在深秋“华事至此而穷尽”时节迎寒霜而绽放, 具有了有别于其他花卉的特质与魅力:

1. 傲霜挺立的“风骨”。

钟会《菊花赋》:“何秋菊之可奇兮, 独华于凝霜。”菊花的特别之处是独自在寒霜中开放, 这种傲霜的精神特质, 钟会将其概括为“冒霜吐颖, 象劲直也”, 成为菊花的五种美德之一。菊花的这种傲霜精神也正是不畏艰难、坚定顽强精神的象征。人们赞美菊花, 实际是赞美这种精神。陶渊明在《和郭主簿》写到:“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菊像松树一样傲霜而立, 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 在严霜之下, 菊傲然怒放, 是霜下的英杰。宋代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明代唐寅《题自画墨菊》:“铁骨不教秋色淡, 满身香汗立东篱”。清代黄体元:“生成傲骨秋立劲, 嫁得西风晚更奇”。从此, 菊花有“霜下杰”“傲霜”等雅称。

2. 凌寒不凋的“气节”。

菊花耐寒, 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飘零, 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所以, 菊花也叫“贞花”。最早与菊花结缘的是屈原, 他在遭谗言被放逐后, 写《楚辞》以寄托理想, “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 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兰菊”从此就成为崇高气节的象征。后来这种崇高的气节, 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 演变为可贵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西北风。”朱淑贞《菊花》云:“宁可抱香枝头死, 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 决不让风吹落的忠贞形象, 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 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3. 义让群芳的“品德”。

钟会《菊花赋》:“早植晚登, 君子德也”, 是说菊花与其他花卉一起种植, 可却开在百花凋零之后, 甘受寂寞, 不与百花争艳, 有君子之德。古代君子是指道德情操高尚之人。将菊誉为“花中君子”, 固然与上文我们谈到的菊“傲风霜, 耐岁寒, 天赐之节操”有关, 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菊花和古代君子一样道德高尚, 义让群芳。清代黄山寿:“不是花中偏爱菊, 迟开都为让群芳”。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述:“红粉笑风, 桃李茂于春矣, 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 葵榴畅于夏矣, 菊不与之而竟芳。惟恬淡以自居, 镇静以俟时而已矣……是知有可爱之德, 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 非以其可爱之容, 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 而爱之以心。”

可见, 菊花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 而是它所象征的人格魅力, 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升华。因为这种人格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烙印, 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三、东篱、东篱客、陶菊、花中隐士——花中隐逸者也

菊花不仅被誉为“花中君子”, 还被誉为“花中隐士”。这主要源于“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宋周敦颐《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爱菊, 把菊花视为知己, 无不是因为菊花与他一样有着傲世独立的风骨, 有着忠贞不屈的气节。他一生五次入世为官, 但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冲突之时, 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毅然弃官归隐,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 不也是菊花精神的写照吗?

“隐士”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 非伏其身而弗见也”。《辞海》释“隐士”为:“隐居不仕的人”。隐士一定是有名的“士”, 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能称其为“隐士”。也就是说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而不去做官之人, 才叫“隐士”。学者就中国复杂的隐士情形进行了归类,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家的隐士, 为了全真葆性, 终身不仕;另一类是儒家的隐士, 秉承孟子的“有道则仕, 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 以政治的品德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前者以人性为依据, 后者以道德为旨归 (2) 。陶渊明显然属于儒家隐士, 在仕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归隐在魏晋时期虽已成为时尚, 而他却又不像大多数隐士那样标榜自己的超尘出世。他的归隐是真正的“心隐”, 并不在乎外在的环境。只要心静, 无求名利之心, 即使是在闹市, 也宛如南山。一句“心远地自偏”让多少无法摆脱功名利禄之人反思。彻底放弃名利心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每日以酒遣怀, 与菊为伴, 在菊的幽香淡雅中陶冶性情。他种菊、品菊、赏菊、咏菊, 以菊花自比, 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成为“田园诗之祖”。他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 描绘出了他陶醉于自然, 物我两忘, 悠然自得的心境。菊花也因他而又有“东篱”“东篱菊”“篱菊”“陶菊”的雅称。陶与菊已融为一体, 杜甫《秋尽》:“篱边老却陶潜菊, 江上徒逢袁绍杯”。孟郊《秋怀》:“清诗既名眺, 金菊亦姓陶”。温庭筠《赠郑处士》:“醉汝陶令菊, 贫卖邵平瓜”。陶渊明借菊花升华了自己的境界, 菊花也因陶渊明具有了高洁、淡泊、孤傲的隐逸之风, “菊, 花中隐逸者也。”

四、延年、长生、更生、日精、延寿客、制颓龄——流中轻体, 神仙食也

菊花可以食用, 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引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不仅菊花可以食用, 菊苗同样可食。陆龟蒙《杞菊赋》序中说:“皆树以杞菊, 春苗恣肥, 得以采撷, 供左右杯案。”人们食用菊花, 不仅为了充饥, 而是很早就发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百草上品, 更有“久服利血, 轻身耐老延年”的说法。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谓菊花“主治腰痛去来陶陶, 除胸中烦热, 安肠胃, 利五脉, 调四肢。”将菊花称之为“延年”“长生”就源于此。

魏晋时期, 由于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服之可以延年益寿的菊花与道教追求长寿成仙的思想观念相暗合, 使菊花成为服之长生不老的“仙品”。魏人钟会《菊花赋》云:“流中轻体, 神仙食也。”西晋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 食之者通神。”

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 乃得仙。”因此, 道家把菊花当作仙药, 认为服之者长寿, 食之者通神。吃菊花就像吃太阳的精华一样, 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称之为“更生”、“日精”。《拾遗记》曰:“背明国有紫菊, 谓之日精, 一茎一蔓, 延及数亩, 味甘, 食者至死不饥渴。”

由菊花酿制而成的菊花酒同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陶渊明《九日闲居》:“酒能祛百病, 菊解制颓龄”。菊又有“制颓龄”的雅称。与此同时, 菊花酒在古代又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 其名称源于《易经》, 易以阳爻为九, 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为重阳, 故名重阳节。从数字上说, 九为至阳之数, 重阳为两九相重, 已到极盛之地, 但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 预示着向反面而转化, 所以很多地方又将重阳九月九成为死亡节 (3) 。而茱萸和菊花均有辟邪之功效。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长房谓之:‘九月九日, 汝当有大灾厄, 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 登山饮菊花酒, 此祸可消。’景如言, 举家登山, 夕还, 鸡犬羊牛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唐·郭震《秋歌》:“辟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宋代人给菊花和茱萸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 称菊花为“延寿客”, 茱萸为“辟邪翁”。从此, 登高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主要内容, 后来纯粹演变为以菊花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人们簪菊、食菊、饮菊、赏菊、咏菊等, 所以, 重阳节也叫“菊节”。

总之, 人们因喜爱菊花而赋予它如此之多的雅称, 这些雅称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解读菊花的雅称, 就是在解读菊文化, 在解读人们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人们赋予菊花的既有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之德, 又有道家所追求的隐逸之风, 看似矛盾, 实则统一。其实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安于贫穷、不慕荣利、独具风骨的人格理想。

参考文献

①《太平御览》卷九九六。

②殷伟《中国千古文人的隐逸之风》123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璋”字源流考及其文化含义 第4篇

关键词:璋 章 源流 文化

《说文解字》中“璋”字被释作:“剡上为圭,半圭为璋,从玉章声,诸良切。”即璋为古代一种祭祀的礼器,最早见于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殷墟出土多为石璋,后成为贵族墓中重要的玉石礼器。[1]《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中“以赤璋礼南方”即祭南方之神朱雀。历代文献的记载和近代出土的各类青铜器文例能有力证明“璋”字的本意是指一种玉石质地的祭祀礼器。

以上两说都有其根据,辛璧为章说符合“章”字在青铜器上普遍使用的“玉器”这一义项,音十为章说符合后来汉语中普遍使用的“章节、规章”这一义项。据此对于“璋”的字源我们无法完全根据字形来判断哪一说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章”字的最早用例多为“玉器”之意,因此比较稳妥的假设是,早期“章”字来源于辛璧说,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兴盛,由于语词中“章节”这一语义的需求,便用“音”和“十”会意来赋予“章”字的“章节”这一新的义项,随后“章”字的“章节、规章”这一义项也被普遍使用。但是玉器又是古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器物,所以“章”字作为“玉器”这一义项也同样重要,于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给“章”字加了一个形符“玉”来加以区别,至此“璋”字便仅用于表示玉制礼器和人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璋”字的文化含义

根据上文的梳理, 我们确信璋指的是类似半圭形的玉器,后成为了贵族生活中重要的一种礼器,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明确记载它为六器之一,赤璋用来礼南方。 作为礼器,璋还有不同的规制, “用以吉礼的是‘璋邸射素功的璋、大璋、中璋、边璋; 用以凶礼的是带‘渠眉的璋; 用以军礼的是牙璋、大璋、中璋、边璋; 用以宾礼的是有‘瑑的璋; 用以嘉礼的是 “璋邸射素功”的璋、大璋。” [9] 由此我们看出璋在古人礼祭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收集了关于“璋”字成语: “断璧残璋” 比喻虽然残缺, 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 “珪璋特达” “圭璋特达” 比喻人资质优异, 才德出众; “彝鼎圭璋” 比喻典雅出众。 《诗经·小雅·斯干》 曰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10] 后以 “弄璋之喜” 指古人把璋给男孩玩, 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 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与生女称作 “弄瓦” 相对, 这凸显了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注释:

[1]李天勇,谢丹:《璋的考辩——兼论三星堆玉器》,四川文物,1992年,第S1期。

[2]杨州:《说殷墟甲骨文中的章(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

[3]董蓮池:《新金文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4]鞠焕文:《子璋钟释文及定名问题重议》,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第01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版。

[6]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编》(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8]庄裕:《“章”不是“立早章”》,咬文嚼字,2009年,第04期。

[9]李天勇,谢丹:《璋的考辩——兼论三星堆玉器》,四川文物,1992年,第S1期。

文化含义 第5篇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2]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 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外来文化等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文化分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为两段,为胯部文化与胯部以下文化。他说,以唐中叶(安史之乱)为界,此前是中国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国文化下半身。细分的话,从尧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诞生,约2500年,是中国文化史前时期,尚没有头脑。孔子诞生前后,春秋战国,中国进入了头脑文化时代。秦始皇在一统,集权加专制,胸脯拍得啪啪响,中国进入了胸膛时代。汉朝拍得更响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关的石猪石马,一看就知道是最没头脑的人刻的。最有头脑的司马迁,却被最没头脑的武帝阉了下半身。也是这个没头脑的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导致中国两千年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了无脑人。总之,张先生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给大家啰嗦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大家一点启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不妨独创个分法来。

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历史沿革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发现了儒、道、佛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在本土儒道与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外来的佛教,实现了最早的洋为中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中国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仍然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学、佛教、道教为封建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

表现形式

理论

传统纵览: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民间习俗、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

佛家(《心经》、《地藏经》、《佛说阿弥陀经》......)道家(老子、列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墨家(墨子、《墨子》、兼爱)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名家(邓析、惠施、兰名钧)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农家(《吕氏春秋》)兵家 医家

技艺

★琴★: 笙、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五子棋...★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名★:字号、印鉴、符标;姓名;名称、称号)...传统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歌、赋、《诗经》、《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四大名著...★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祭祖)、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敬老)、腊八节(大年三

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正旦、元旦、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粤剧、徽剧(庐剧)、汉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徽派建筑、陕西窑洞、秦砖汉瓦、兵马佣...★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宗教哲学★: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佛教、耶教、天主教、回教、道教、长生天(天崇拜如昊天上帝)、萨满

民俗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太极八卦...★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西域文化...★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衣冠服饰★:汉服、深衣、襦裙、唐装(盘领袍)、唐巾(襆头)、直裰(道袍)、舄、云端履、千层底、绣花鞋、老虎头鞋、维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鲜服、藏服、苗服、银饰(苗族)、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其他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斗蛐蛐、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保护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一)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优:民本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精神境界,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位卑不肯忘忧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官僚贵族欺压人民、“君子忧道不忧贫”、抑制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

(二)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高尚道德。马援马革裹尸,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

(三)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并非要复兴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

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需要做到:

一.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二.明确方向。即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勇气和意志。需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是过去社会前进的动力,新的社会也需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360多年。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这十多年间,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已走入歧路。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

专家观点

中国当代思想家谢周勇,于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创立了伟大的社会人道主义学说,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到社会人道主义阶段,才真正为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奠定下了伟大的基石,并为人类社会学理论奠定下了真正科学的基石。

谢周勇认为: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单个的个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即必须承认每个人的人格。但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寓于社会之中的,都是一个社会的人,因此,我们同时又必须承认人的社会性。因此,我们人类自身所特有的自然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即社会人道,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内容,即在承认人的人格的重要性的同时,承认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承认人的人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承认人的社会性。

谢周勇指出:人类只是在社会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够规定出适应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生产力与社会人道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 并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后者仅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 但却不是从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现实的联系之中得来的,因此,它所表明的就仅仅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 那么由此所产生的就已决不是哲学,而只是实证科学。但是,这样一来,人类的世界观却由此而真正地豁然开朗了。我们从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是以“社会人道”和“非社会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才是真正的科学。

谢周勇发现并证明了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错误、发现并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是罪恶的源泉的论断错误、发现并证明了马克思社会学的断层,为世界环保、世界反恐、宪政论、人民法律、人权、反腐败、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等全人类的正义事业,奠定下了真正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推动全世界人民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1文化营销含义有四 第6篇

二、文化营销在酒店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营销,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那种充斥着叫卖声,弥漫着庸俗商人气息的硬式推销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酒店具有的战略优势,如自然资源、规模经济、资金与技术优势,由于相互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不再成为优势或不再是恒久的优势;酒店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等营销操作层面上的竞争,由于信息的畅通化,市场运作规范的建立与完善,使得相互间模仿和借鉴的速度越来越快,想以此建立起长久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不可能。

因此,21世纪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让营销披上文化的袈裟,赋予文化的品味与灵魂,实实施文化营销,将是今后营销人员的主要立意点。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是文化,文化是根,经济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认识到高品位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生存立足的谋求制胜市场的根本。世界著名的跨国酒店、美国的“肯德基”、以及北京的“长城”、上海的“新锦江”等国内外知名酒店。无不高举“文化兴店”的旗帜,以文化之“窗口”扬企业之美名,树企业之形象。端城、长城、老舍等都是国内饭店业中响当当的名牌,是通过市场提炼出来的,以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文化含量,高服务水平而被广大消费者喜欢的著名品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文化含量远远高于其产品自身的价值。

文化营销的创意和成功进一步证明了,当前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名牌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经济的竞争,说到底

是文化的竞争。酒店品牌立足于市场,必须依赖于文化,只有文化才能对酒店品牌产品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品牌一经确立,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并使品牌的诸多外延作用得以发挥,因此,文化又发展了品牌。

2文化营销要求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从酒店文化角度去培训员工,进而将文化融入服务之中,真正让客人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员工是产品的主体,是酒店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因此就得让每位员工认识到酒店文化的内涵,认识到客人在心中对这种文化的反应,进而在服务中能够主动地去传播这种文化、营销这种文化。在此过程中,员工与顾客应该是可以自由、顺畅地沟通,共同认同这种文化,进而沉浸于对这种环境气氛的享受中。这同时也是酒店内部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要求顾客与员工处于一种和谐交流的服务平台上,减少冲突,增强亲和力。当然,酒店的经营管理需要制度的维护与约束,员工的行为也需要制度的监督,这就要求将酒店文化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让员工更好地传播、实践这种文化以及服务,使制度体现这种文化的导向以及人文关怀精神。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反映,一旦酒店选择了特定的文化类型,自然而然地,它就会在经营理念与经营思想上体现出来,也间接地在制度上得以体现。

最后,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原南京丁山香格里拉大酒店),文化营销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把文化因素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去,制定居于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产品文化营销策略。把文化内涵融入酒店产品的设计之中,从客房的布置到酒吧的酒水名称和造型再到餐饮的菜式的安排,均体现酒店文化的主流。酒店的品牌与包装设计业要能够较好的体现酒店的整体文化氛围。再者要增加酒店的服务附加值。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其主动引导消费者购物和消费。

2、价格文化策略。文化营销认为,顾客购买的是整体消费利益,商品定价应以顾客获得的总价值

为准线。在文化营销的酒店中,不仅包括产品提供的使用价值还包括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顾客的一种心理体验,其价值大小的确定则以顾客的确认为基准。酒店产品定价应与市场定位相吻合,即与酒店产品所满足的文化需求相一致。

企业文化的含义是什么1 第7篇

(一)统一的平台集中管理工作中大量的文档

(二)透明化的电子审批平台,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三)有效的内部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公司最新动态

(四)实现项目工作管理、会议管理等日常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五)获取分散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图表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六)精细、严谨、规范,是西安康明斯的企业文化。微宏解决方案:

(一)工作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高效协同,规范化、制度化工作

微宏工作流平台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在为企业提供流程解决方案过程中,越来越驾轻就熟。微宏强大的智能表单(Intelliform)和智能流程(Intelliflow)技术,不尽通过独特的表单驱动模式解决大量实际应用难题,同时在与用户交互中有更好地

体验。

(二)知识文档管理平台:实现文档安全共享,积淀企业知识财富,充分打造学习型企业

知识文档管理作为企业的隐性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也作为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任务管理平台:实现任务下达、部门配合工作的全称跟踪与反馈,有效提升执行力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作指令,就是利用一个实时、快速、统一、高效的平台,来实现工作指令整个生命周期的流转。在这个信息化平台当中,领导可以通过系统下达工作指令,设置专人监督,执行者定期反馈工作进展情况,最后通过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生成相应分数,量化工作执行和反馈质量,督促员工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目的。

(四)协同管理工具:有效辅助日常办公管理

除核心应用的功能模块外,XCEC应用了大量协同管理模块,如信息发布、个人事务、人事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办公设备管理、预算中心、项目管理等,通过多角度的协同工具,有效提升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采购申请——价格审批”一体化流程解决方案 采购申请以应用部门为单位发起,而价格审批则以相同供应商为单位合并。举个例子,A部门采购申请单列出10件申请采购的物品,其中有可能到5个供应商处去采购,B部门提交15件申

请采购的物品,可能到7个供应商处采购。而采购工程师需要汇总所有的采购申请单,并将同一家供应商处采购的物品,归并到同一张价格审批单并直接发起流程,即采购申请和价格审批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六)与业务系统深度整合应用

浸染英语文化,领会实质含义 第8篇

下面就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层面进行探讨。

一、典故和习语

先来看一看下面习语的翻译:

“瑞雪兆丰年”(a time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五谷丰登”(abundant harvest of all food crops);“全力以赴”(in full sail);“甘拜下风”(ower one’s sail);“棋逢对手”(diamond cut diamond);“剑拔弩张”(at daggers drawn);“明枪易躲,暗箭难防”(False friends are worse than open enemies.);“画饼充饥”(to draw cakes to allay hunger)。

这些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特定的整体意义。

二、词汇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英语单词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性的转化形式,如impress—impression—impressive—impressively;英语构词有三个要素:词根(roots)、前缀(prefixes)、后缀(suffixes)。构词法主要有词缀法:在一个单词或词根上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一个新词。

(1)前缀+词根。如un-:unhappy, unusual;mis-:misinform, misunderstand, mishear等。

(2)词根+后缀。如-er:thinker, teacher, employer;-ness:illness, happiness, greatness;-ful:useful, beautiful, mouthful等。

除了基本的构成以外,还有如下的用法:

比喻的用法:donkey(驴;民主党),elephant(象;共和党),fat cat(肥猫;竞选运动重要捐助人),dark horse(黑马;出人意料被提名为候选人或当选的人)等。

委婉语的用法:sex worker(妓女),adult film(色情影片),inner city(贫民区),sanitary engineer(清洁工),landscape engineer(园丁)等。

借代的用法:Capitol Hill/Hill表示“国会”,Foggy Bottom表示“美国国务院”,Hollywood表示“美国电影业”,Madison Avenue表示“美国广告业”等。

这些词语的用法,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三、比喻

1. 明喻(Simile)

看下面一首诗的翻译

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

Whose nest is in a watered shoot;

My heart is like an apple tree

Whose boughs are bent with thick-set fruit...

(Ch.G.Rossetti)

我的心像一只歌唱的小鸟,

鸟窝在一支浇了水的嫩枝上;

我的心像一棵苹果树,

树枝上果实累累……

诗人用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他内心的欢快与充实。

2.暗喻 (Metaphor)

Because of his wealth, he was 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to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他腰缠万贯, 对其亲戚和朋友花钱如水。

句中把“he”直接说成是“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慷慨的喷泉) , 形象生动地说明他花钱如水, 慷慨大方。

3. 借喻(Metonymy)

Dog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里的“狗”的意义却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但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

四、交际中的禁忌语

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社交礼仪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着语言的运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说话规约。有些问题纯粹是私人问题,包括个人年龄、体重、薪金、财产价值、宗教信仰、私生活等。这就是交际中的禁忌语,我们最好尊重他们的习惯,避而不谈。

在我们的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没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使人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告别:传统的中国人告别时主人常说“再坐一会儿吧”、“您慢走”,在英语中也不适用。英语中道别时常常是“Good-bye.”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来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反过来加深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世界意识,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真实、地道的英语。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 汉语与英语中的文化有很大的差距,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并使用英语与英语语言文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这门语言, 更重要的是使其浸染以至于领会这种文化,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应用自如的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含义】相关文章:

文化含义06-22

文化含义词06-05

文化工业的含义范文06-25

旅游文化的含义范文06-21

科学含义06-24

深层含义07-25

教学含义论文06-23

含义归纳总结05-31

启示的含义06-21

中考句子含义07-16

上一篇:石景山区第二幼儿园下一篇:关于日本读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