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说课稿范文

2024-07-27

咏华山说课稿范文(精选9篇)

咏华山说课稿 第1篇

咏华山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会“间、岁”两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规律。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呈现华山的景色,用语言描绘登山的真情实感,用音乐渲染寇准“咏华山”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从而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动脑找一找“华山的景色”,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动口读一读“华山的诗”等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并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比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课一开始,我先跟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我说“华山可是一座很有名的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顿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上的气氛也轻松愉快。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第二自然段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既要让学生领悟本段的文,又要让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借文悟诗。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这一段中的文,无论是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啊!华山真高啊!”。那该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读出华山的“高”呢?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描写山顶景观的句子突破这一难点。以问题“站在华山上,小寇准和先生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找一找描写“华山景色”的句子,其间还让学生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比如“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等,在不断的互动下,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因此,我还让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充分地读,通过抓住关键词语“除了、都、远远近近、那么”等品读感悟。然后以问题“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自己的脚下,白云也跑到山下面了,太阳公公离我们那么近?”自然而然的引出关键句“啊!华山真高啊!”,接着以个人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欣赏体味,入其境,悟其情,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并读出华山的“高”。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爬这么高的山,容易吗?”从而引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体会登山的艰难。

通过上一部分“文”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华山的“高”。我抓住寇准的激动、惊讶的心情展开追问“小寇准看到这幅美景心情怎么样?”让学生想象寇准的心理。随后我说“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咏华山》。”通过借助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的引出了古诗。《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着这条原则,我在教学古诗时安排了这样的流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第二步:要求学生能读懂。让学生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两句话就是诗意。并稍加点拨“齐、举、回首”的意思。第三步:要求学生读得有韵味,有感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读”字,瞄准一个“悟”字,让学生在一读、二读、三读中尽情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第三、四自然段

等学生读好古诗后,我也入情入境地学先生的样子“好诗!好诗!”,抓住关键词“好诗、连连点头、称赞”读好第三自然段,明白先生为什么要称赞寇准。接着,我问“这么好的诗,寇准几岁就写出来了?”让学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华。

三、总结深化,升华情感

我回到课题指出:用诗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然后配乐让学生齐读全文。《新课标》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最后,我简介华山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升华了情感。

四、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通过让学生“读生字,记字形和笔顺,学偏旁,看范写,动手写一写,评议你我他”这几个过程来教生字“间和岁”。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板,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通过在黑板上描绘美丽的画面展现《咏华山》这首古诗的情境,旁边呈现重点句“啊!华山真高啊!”。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咏华山说课稿 第2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去过紫金山吗?今天,老师想再带领大家来认识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齐读)这个“华”字是个多音字。(板书)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图片,简要介绍)华山在我国的陕西省,它又高又险,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折难走。

3、古时候,7岁的寇准登上了华山,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咏华山”。(板书,齐读)这首诗,大家都会读吗?试一试吧!(齐诵古诗)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分行带读

3、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二)分段学习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是呀!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或者说,要600多层楼才有华山那么高。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一读?(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虽然难爬,但华山顶上却是别有一番景色,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在黑板上画上简笔画: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想要赞美它一下!师朗读第一节。

11、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赞美华山吗?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2、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齐读

14、你读懂了那一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其实课文里就藏着这首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15、配乐朗诵诗歌,加上动作。

16、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写出了华山的高和美,怪不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夸他?

17、7岁的寇准已经能写这样的好诗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8、再次配乐朗诵诗歌。

19、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通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姿势摆得最端正,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这三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可以很好的记住它们?

4、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

咏华山说课稿 第3篇

一、故事引趣, 唤起激情, 静听观看, 感受“咏华山”

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 与导入的好坏密切相关。上课开始, 本人深情、引人入胜地简单介绍寇准的一些令人敬佩的功绩:“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从小就爱观察、勤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这样课堂氛围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使学生的情绪很快被唤起, 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趣味。

有一位先生说过, “语文首先是口耳眼之事”。首先让学生用眼细心观看带色彩的活动性幻灯片, 用耳朵静静地听, 用心灵感受老师包含感情、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 山间飘着朵朵白云。……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选用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 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 让学生体会思考的乐趣, 学习欲望又被激发。

二、重点品读, 词句赏析, 巧用插图, 培养创新

在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并品味课文的重点段第二段。学生通过看图来启发想象爬陡峭、山高路狭长的华山的情景, 知道爬上山很“艰难”, 接着读出爬时艰难的语气:“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当学到“情不自禁”一词时, 老师启发道:“如果是我们爬上山顶, 看到美丽的景色会怎么样?”学生自由想象, 各抒己见, 多么有童趣、童心、童真, 觉得自己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会不知不觉地做这做那, 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 这就叫“情不自禁”。

另外, 要求学生读、找、画出描写诗句的语句:“除了蓝天,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 山间飘着朵朵白云。”教学时图文结合朗读理解后, 诗文对照分组或分男女生比赛读。还学生空间, 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 使学生领略到华山的雄壮、美丽。

这样通过读、找、画、思, 由浅入深, 动口、动手、动脑,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体会到作者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的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低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插图是一块创新教育的田地, 正等待我们去开拓、耕耘。具体操作时: (1) 第一段中理解“跟”时, 出示小孩跟大人的图, 知道大人和小孩同方向走, 小孩在大人后面叫“跟”, 并演示“和”“带”的画面, 再用“跟”说一句话。这样, 学生思维被开启, 用“跟”字说话就不会与“和”“带”混淆。 (2) 当学习到文中诗后, 老师启发地问:“如果是我们爬上山顶, 看到美丽的景色会写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们上华山, 华山景奇美。红日近山头, 山高白云低。写画拍唱跳, 个个活神仙。谁能与它比?”虽然文章没有那么精美, 但有个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心灵的颤音, 展示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图画板书, 直观醒目, 内外实践, 提升能力

教学板书时不但应该考虑师生互动, 而且考虑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 更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所以我设计板书考虑到它的审美作用, 强调赏心悦目、图词结合, “上山前”彩色图片下写“山高云高, 山陡路狭”, “上山顶”的彩色图片下写“山高云低, 景色奇美”。这样给学生以艺术的感染和对知识的深刻印象。这种精美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 轻松、明确地感知和领会所学内容, 对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大纲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既要加强课内教学力度, 又要注重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我让学生找文包诗的文章读读, 找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歌曲、成语等, 还让学生画一画在山下和在山上看到的不同景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个个劲头十足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利用班队活动课进行汇报展示, 效果明显。学生找的成语:万水千山、绿水青山、大好河山、锦绣江山……古诗有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有的学生还找来山河的图画……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新教材 (一年级) 第二册中的《咏华山》为例, 注重学生的课堂趣味性和课堂艺术化教学, 浅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抓住重点、开拓创新, 并采用多种有效形象化手段, 力争课堂教学趣味化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几点做法。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4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生齐读课题)“咏华山”。

2. 我们一起带着这些词语宝宝爬华山吧。复习生字新词: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出示课件:华山简笔画及词语)

3. 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课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配上寥寥数笔勾勒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简洁、高效。

二、 诗文结合,精读感悟

1. 紧扣中心句,感知山高。

(1)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华山呢?

(2) 交流,板贴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寇准当时的惊奇、赞叹之情,了解感叹号的作用,初步感知华山的高。

2. 抓住关键句,品悟山高。

出示句一:“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教师板画华山与“远远近近的山”,适时补充介绍:华山海拔大约有2000米,相当于600多层楼房那么高呢!

(2) 指导学生边想画面,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二:“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让学生在寇准与先生的板贴旁贴“太阳”,理解“那么近”。通过躯体动作了解“腰”的位置,顺势理解“山腰间”,再请学生上台贴一贴“山腰间的朵朵白云”。

(2) 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三:“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 这么高的华山,寇准和先生是怎样爬到山顶的呢?第2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爬山的经验感受,结合“华山山路”的形象画面,理解爬山的“艰难”,指导朗读。

(3) 追问:“这句话明明是说寇准和先生爬山很不容易,这跟华山的高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从登山的艰难中体悟山高。

(4)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设计意图】课文第2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通过中心句突破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文本的结构一脉相承,并在重点句的品读过程中,三次回到中心句的朗读,反复涵泳体悟华山之高。

3. 由文及诗巧联接。

(1)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华山的山顶上,此时此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想放声歌唱。如果你爬到山顶,会忍不住做什么?

(2) 怎么也忍不住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这就叫——(出示词卡,引读)“情不自禁”。

(3) 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了一首诗——《咏华山》。(出示古诗,齐读)

4. 诗文对应悟学法。

(1) 模拟读。理解课题中“咏”是赞美的意思,让学生模仿寇准吟诵古诗。

(2) 会意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男女生合作读,并引导质疑,理解重点词“齐、举、回首”的意思。

5. 总结本课,揭示文体。像这样一个故事包含着一首诗的课文,我们叫它——(出示词卡)文包诗。课文中的古诗学起来很有意思,诗句对应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以后我们还会学到这样的课文。

【设计意图】由诗及文,再诗文结合,充分感悟诗境,也领悟学法。然后顺势揭示文体“文包诗”,为学生以后学习此类课文进行学法迁移作了铺垫。

三、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 接下来,小寇准要来看看,我们班哪些小朋友也像他一样聪明好学呢!

2. 课件出示“与”字,齐读。

(1) “与”里有三个横画,三横的位置、长短各不一样。最后一笔横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朝外写一点。

(2) 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书写。

3. 课件出示“齐”字,齐读。

(1) “齐”字里的“文”跟单独一个“文”字又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发现“文”在“齐”中的变化。

(3) 师范写“齐”字,边讲解书写要点:撇和捺要扁一点,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来。第五笔的撇要写得直一些,但不能写成竖。

(4) 请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在教学生字时,应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在“读生字,记字形,明笔顺,看范写,动笔练,相互评”这一个过程中来学习生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咏华山说课稿 第5篇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拓展,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水富县博爱小学吴泽芬

(、6、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教后反思

水富县博爱小学吴泽芬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我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我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会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咏华山评课稿 第6篇

《咏华山》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接着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特点——高,再以具体描写展现这一特点。董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学生对华山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在对诗句的理解上,老师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再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做动作等形式,既对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也加强了背诵的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本课的重点——理解和朗诵做的透彻到位。但是,对于华山“高”这一特点却强调不够。《咏华山》一诗没有一个高字,却句句体现华山之高!教师如隔纱观景,若隐若现,导致孩子最后总结部分,很少有孩子能够对华山之高留下深刻印象的。对教材的把握应该突出重点,还应该把握核心。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方法培养的关键时期,董老师班上的孩子词汇量很丰富,让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与老师平时的练习、积累是分不开的。董老师在理解“情不自禁”一词时,由孩子的实际感受出发,再回到文本,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个词语,方法巧妙,适合低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小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教会孩子说完整的话,不能一个词一个词的回答问题。课件上出示的词语应该清晰,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可以去掉拼音了。课堂上应该如何合理的利用余下的时间等等。相信,董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一定会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快成长起来。

古诗咏柳的说课稿 第7篇

大家好,我是4号选手,今天我的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中的《咏柳》,下面我从五从个方面进行说课。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歌赞美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依据经典诵读对中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诗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能够正确、流利、有韵味,有节奏的诵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3、通过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经典诵读中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意,积累诗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把理解诗句,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的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诵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画图等方法学习,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诵读古诗,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感受美

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课件出示有关柳树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而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古诗《咏柳》。(板书:《咏柳》)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柳树的美。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在朗读教学中,听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让学生听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通过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通过自主读文,让学生整体感知,激发学生去探究柳树的美。

(三)探究新知,品读鉴赏——品析美

小组品读:1、把诗歌读正确。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在小组内说说诗歌的意思,在全班汇报交流。

(四)读中入境,体验升华——表达美

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全班交流体会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想一 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此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大诗人,把心 中的情感用诵读的形式表达出来,选择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读书。(轮读、齐读、表演读等)

(五)趣味作业,迁移运用——拓展美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 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赞美春天,通过拓展训练再次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

《咏华山》第二小节教学策略谈 第8篇

[关键词]文包诗 对照 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7

《咏华山》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文包诗”。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再现了年仅七岁的寇准即兴做诗的过程。文章短小凝练、酣畅淋漓,诗作壮美奔放、意境开阔,很适合刚入学的儿童诵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特色课文,《咏华山》是其中第一篇。因此,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教材特点。文章第二小节先写寇准随先生A登山观景,再写他即兴吟诗,文与诗相呼应,为全文的重点段。针对教材特点,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文与诗的呼应关系,并前后联系,借助课文理解诗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并读好课文,尤其是诗歌。

一、扣诗切入,激发学生主动学文

《咏华山》这首诗文字浅显,非常好读。但是对于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诗的内容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更别说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景象的壮阔了。因此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诗歌,并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熟读诗歌,兴趣盎然之际,让学生说说读不懂的地方,并乘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全部读懂这首诗吗?只要你认真读第二小节1-5句,你就能读懂诗。”

第二小节1-5句,作者紧扣“山高”展开描写,以爬山艰难衬托山高路险,再用感叹句“啊!华山真高啊!”直抒胸臆。接着,通过与蓝天、白云、太阳、群山等参照物作比较,进一步渲染华山的高耸。教学时可以逆向推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华山”,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教师在“山脚下”“山腰”“头顶”分别画出群山、白云、太阳,并借助这幅简笔画直观感受华山的高峻与壮阔,与作者一同感叹:“啊!华山真高啊!”接下来,教师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爬过的山或楼,想象登华山之艰难,并启发学生:“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华山,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好第二小节1-5句,读出惊奇、赞叹之情。

二、再次读诗,指导学生借文悟诗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咏华山》这首诗。在学生熟练诵读诗作的基础上,提问:“读了寇准的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再回到前文中,抓住文中与古诗密切联系的重点语句对照朗读。如与“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对应的“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与“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对应的“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在学生朗读并联系前文畅所欲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你能通过想象,让这个画面动起来吗?”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体会到了诗人极目远眺红日东升、山雾滚涌所感受到的壮阔、浩荡之美,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惊奇、赞美之情。有了这样的感悟与体验,学生再朗读古诗,不但有腔有调,而且容易读出情感与韵味。一年级学生朗读水平一般不高,因此,朗读指导就应注意层次,渐进而为,要把训练落到实处,练出效果。

三、诗文对读,帮助学生初步得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法。“文包诗”一类课文,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虽然是一年级,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初步感知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开展诗文对读。先同桌间对读,一人读诗句,一人读前面对应的课文;再小组间或男女间对读,还可以小组接读、师生对读;然后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读懂文即读懂诗,学习“文包诗”要诗文对照。教师还可以稍微点一点古诗言少意丰的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适度延伸,引领学生个性解诗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感悟“文包诗”的学习方法,将来学习同类课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要防止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仅局限于课文内容中,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探究精神。所以,教师最好能适度延伸,引领学生发现自己心中的诗句、诗情。一年级的学生虽然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但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引领得当,是可以点燃他们内心的思维火花的。在学生反复诵读第二小节的基础上,可以问学生:“你喜欢《咏华山》这首诗吗?特别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用心点评,通过评价表扬那些能够说出自己想法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以上四步,层层递进,实施到位,既落实了当下的教学任务,还很好地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如果每一课的教学都能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那么语文教学就能真正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就是最有价值的。当然,学情不同,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二年级音乐咏鹅说课稿 第9篇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四课的一节歌唱课《咏鹅》。这首歌是黄国群为唐代诗人骆宾王所写的诗《咏鹅》谱写的歌曲。全曲为四二拍子,它描写了儿童眼中的鹅可爱的形象,诗歌充满了童趣。

学生要通过演唱体会古诗和音乐结合韵律,并可以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节奏的掌握能力。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加入乐器伴奏演唱,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知识与技能: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咏鹅》,认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为歌曲配上碰铃和木鱼的伴奏。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咏鹅》;难点是认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为歌曲配上碰铃和木鱼的伴奏,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点题升华。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谜语导入的方式,“红帽子,白围脖,走起路来摇又摆”,学生积极猜谜语,并让学生了解鹅的特点,模仿鹅的动作,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以听演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听音乐,感受歌曲中的情绪和速度,想象白鹅的样子,自由的在原地进行模仿不同身份的鹅,如:鹅妈妈、鹅爸爸、小胖鹅等。通过初听,学生能够分析出歌曲的情绪是中速稍慢、优美的。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并初步感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歌词、节奏练习、教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学生按节奏跟我读歌词,发现歌词特点是古诗配词,加上手势,边打节奏边读歌词。在学习歌唱时,学生会认识休止符,我会采用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发现结束据地不同,四分休止符等知识,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演唱巩固。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碰铃和木鱼这两种打击乐器配伴奏,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上一篇:把下属培养成为雕像下一篇:塞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