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2024-09-20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精选9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1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编制人:罗宏涛     审核人:刘增杰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诗人高启及其诗作,了解本诗的内容。

2.技能目标   学习这首诗的艺术表达手法。

3.情感目标   体会诗中歌颂祖国统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2.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3(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他的思潮也不禁翻滚。历史上古都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

二、诵读品味,稳扎稳打

1.重要字音

瘗(   )黄金    郁塞(   )    酒酣(   )      葱(   )葱

武骑(   )      宫阙(   )    萧(    )萧     铁索横(     )江

2.解释词义

(佳期葱葱至今王)葱葱:               王:                坐觉:

3.重点领悟

结合全诗,分析“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这四句诗的思想内容。

三、披情入文,探究深化

诵读全诗,划分这首诗的层次,说明每个层次的意思,并说说这种递进式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提升,诵读分析

反复诵读全诗,试析:本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五、开拓视野,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的反思与收获:

涛声依旧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2篇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       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  基础知识自学:

1. 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     )彷徨(      )寂寥(       )

惆怅(     )颓圮(      )彳亍(       )

2.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               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           三段写:

四段写:                 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           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         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    )彷徨(    )寥寥无几(    )惆怅(    )风流倜傥(    )枸杞(    )颓圮(    )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   )愁      tuí(   )废    liáo(   )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         ,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 :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   颓废 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

惜缘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3篇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处理

2、掌握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能灵活运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会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知识链接:

1、阅读excel表格中SUM、AVERAGE、MAX、MIN这几种函数的帮助。

2、数学学科中及格率的算法。

3、excel表格中“数据”菜单下的排序和筛选。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自主学习:

思考:1. 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

2. 如何筛选出语文成绩大于75分的所有同学

3. 怎样才能找到总分最高的同学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合作探究:

1、如何筛选语文成绩大于或等于70分且小于或等于100分的所有同学。

2、如何计算各科的及格。

形成结论: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所以形成了以下几个结论。

1、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

2、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

3、通过函数“COUNT”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达标检测:

每小组将完成的作业保存在教师指定的位置,教师通过阅读各小组作业给出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整体设计合理,知识目标明确具体,能力目标操作有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全方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

导学过程: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将以前的被动、个体、接受的学习方式变为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教学目标设立了3个自学习的问题就和1个合作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再次提,内容具有发散性、迁移性,可激励学生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學效果:从12个小组上交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每个小组都能熟练地运用“SUM”、 “AVERAGE”、“MAX”这几个函,但在计算各科成绩的及格率上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 有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也有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还是有通过函数“COUNT” 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和公式,对本节内容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过程。同时结合教师的分析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同学们能较好地掌握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备注:

课堂设计理念说明:

一、学生基本情况: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上高中之前还没接触过电脑。

教材: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4.2.1表格数据的处理。

三、课时安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地位,本小节安排了两个课时,第1课时对EXCEL界面作了介绍,并对函数及公式的应用作了简单的演示。

四、素材的选定:选择比较贴近学生学习成绩表作为素材,学生探究起来比来有兴趣。

五、合作探究问题设立的出发点:

合作探究共设立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课本里的内容,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想结合数学逻辑关联词提高数据筛选的多元化。第二个问题的设立主要是想在函数的使用上能做到举一反三,为终身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实施的难易预测

1、由于第一课时作了一些演示,对于自主学习的那三个问题多数小组能合作完成。

2、对于探究的那两个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不然学生找不着方向。

七、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4篇

(一)举: 1.举:举起              2.举:尽

谢: 1.谢:道歉             2.谢:感谢     3.谢:辞谢             4.谢:谢罪

(二)、

1、步: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

2、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3、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4、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三)、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

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四)、

1、为:替

2、去:距离

3、置:放弃,丢下

4、乃:才

5、胜:禁得起

(五)

(1) 秋毫无犯

(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功高

(六)

1、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2、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足下。(七)

1、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2、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二、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 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三、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 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认,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洞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急击勿失”)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四、

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以下方法来刻画人物。

一是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_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 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二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五、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5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繇(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

鲰()生玉玦()目眦()跽()

戮()力参乘()()刀俎()啖()

樊哙()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布置】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鸿门宴》导学案(一)

一、

答案:飨(xiǎng)姬(jī)卮(zhī)郤(xì)鲰(zōu)玦(jué)

眦(zì)跽(jì)戮(lù)参乘(cānshèng)俎(zǔ)啖(dàn)哙(kuài)

三、1、答案(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3)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答案(1)动词,做。(2)介词,替。(3)动词,是。

3、答案:(1)得:能够。(2)使:派,派遣;于,介词,对。(3)说:读shuì,劝说。(4)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5)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4、答案(1)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5、(1)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四、

1、答案:(1)具:通“俱”(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5)蚤:通“早”

2、答案:(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4)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用法,使……活。(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答案:(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介词,替。(5)动词,结成。

4、答案(1)动词,到,往。(2)代词,这件事。(3)代词,他,指项伯。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答案:(1)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3)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5)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

(6)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合仁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

6、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惜缘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6篇

第2课   诗两首(《雨巷》 《再别康桥》)

一、预习先锋我先行

(一) 基础知识          (  )(  )     (  )      Xìng

1、生字词注音或拼写:默默 彳    亍     颓 圮 青(   )

2、形近形声字辨析掌握,从音义两方面着手,注音并组词:

彷                     圮                   篙                塑

仿                     杞                   蒿                溯

防                     ^                   嵩                朔

妨                     忌

(二) 整体把握诗歌的层次与诗意

1、《雨巷》:全诗七个章节,每节六行,可以分为( 希望逢着  )→ (            )→  (          )→(希望飘过 )四个部分。

2、《再别康桥》:全诗七个章节,每节四行。第2-5章着意描写了(          ),全诗可以分为(                )→ (                 )→  (               )→(               )四个部分。

(三)你的发现与质疑:

二、自主探究我能行

(一)朗诵探究音乐美。叶圣陶先生任《小说月报》编辑时,一看到《雨巷》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是年,作者才22岁。新诗,就是白话诗,五四前后才出现,没有古典诗词严整的格律束缚。但本课所选的两首新诗代表作都节奏鲜明舒缓,仍然有大致的押韵,音韵和谐。每首章节若干,大多每行有2-3个音节,每首诗至少选出一个章节练习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诵体会音乐美。

(二)探究欣赏意象(结合课后研讨练习)

1、雨巷:

2、丁香:

3、姑娘:

4、从《再别康桥》中任选1--2个你喜欢的意象探究欣赏。

(三)“新月诗”派之“三美”发现探究

(四)手法技巧探究:关于重叠与反复手法的作用

(五)自由选择语言语句、情感主题等,或者结合预习时的发现与质疑,进行自主发现探究。

三、拓展延伸:

1、人物趣话。人间四月芳菲恋,志摩徽因叹无缘。 爱国望舒星座在,才人风流千古传。请同学们自由搜集作者的人生故事。

2、新诗欣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一九二年八月六日 伦敦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

刘半农是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在文字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岳阳楼记》导学案 第7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用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朗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引入范例,曲径通幽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2.作家简介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摇 ?摇?摇?摇,字?摇 ?摇?摇?摇,?摇 ?摇?摇朝?摇 ?摇?摇?摇家、?摇 ?摇?摇家、?摇 ?摇?摇?摇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摇?摇?摇 ?摇,

?摇 ?摇?摇?摇;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摇?摇 ?摇?摇,?摇?摇 ?摇。

3.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4.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

自主学习

1.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4.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5.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本文文体亦骈亦散,用骈语描绘,以散文叙述。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妙处,我们先来参阅梁衡《文章五诀》,再回到课文,一起赏析。

文章五诀(作者:梁衡,文章略)

6.《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叙述?

7.《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描写?

8.《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议论?

9.《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抒情?

10.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是化用“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典故而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是要求为政者要以承担天下苍生的疾苦为己任,关注天下人民百姓。无论是化用前的句子,还是化用后的句子,如果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分话,都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化用后的句子比化用前的句子有名,原因在于化用后的句子加入了时间因素,使得句子具有空间意识,从而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11.请同学们结合这篇文章,谈谈《岳阳楼记》综合运用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用典的妙处。

12.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摇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课后积累

1.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摇此乐何极(穷尽)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摇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微?摇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1)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1)气象万千?摇(2)心旷神怡?摇(3)政通人和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8篇

1.掌握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的句式。

2.分析人物性格,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习惯。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性格决定命运。成功与失败,绝非偶然。鸿门宴上,刘项两大集团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两峰并峙,双水分流。刀光剑影里,唇枪舌剑中,斗智斗勇下,未来的命运,其实已可窥一斑。从课文中,你可品味出他们各自的性格吗?

1.你所了解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吗?请具体谈谈。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3.事在人谋,谋事在人。谋士范增与张良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4.不怕狼一样狡猾的敌人,就怕猪一样愚蠢的队友。从项庄与樊哙、项伯与曹无伤各自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他们各自什么样的性格?

5.决定成败的,决定荣辱的真的不仅仅是能力!项羽和刘邦,就是活教材。从他们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他们各自什么样的性格?

6.辩论:项羽放走刘邦,纵虎归山,是项羽的“妇人之仁”,还是他的“君人之度”?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鸿门宴》(电影)下载地址:/sc/html_doc/34477.htm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填空

《史记》全书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部,

2.解释

(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2).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听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且为之奈何?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6).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为之奈何?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珍宝尽有之。

(7).去

相去四十里。

脱身独去。

(8).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长子臣。

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使子婴为相。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军中无以为乐。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3.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C.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存活,生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长于臣

B.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使子婴为相为击破沛公军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5.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D.籍何以至此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距关,毋内诸侯B.张良出,要项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E.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目眦:眼眶。

B.沛公起如厕如厕:上厕所。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

二、课文探究检测

8.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是指责项王。

B.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伯的对话几乎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

C.樊哙引怀王与诸将相约的话,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

D.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10.从《鸿门宴》一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必修①必修①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公元前2(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2.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也不懂迂回之策,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项羽。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4.项庄

没有头脑,笨拙无能。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

有勇无谋,被动。

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5.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性格特点: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6.搭建平台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对应检测】

1.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纪传体通史。第一部。

2.解释

(1).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3.D.活:使动用法,使……活。

4.B,副词,于是,就。A.介词,对/介词,表比较。C.动词,作为,担任/介词,给,替。D.连词,用来/介词,把。

5.C

6.A距 拒 把守 内 纳 接纳B要 邀 邀请C倍 背 违背D蚤 早 早早地E郤 隙 嫌怨

7.D解析:“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二、课文探究检测

8.C解析:意在为沛公辩解。

9.D。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

10.略

惜缘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第9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意”、“与”“因”“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口头翻译三、四两段。

2、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分析樊哙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难点】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2、因击沛公于坐()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籍何以至此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亚父者,范增也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文段分析思考。

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1)不如因善遇之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击沛公于坐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拔剑切而啖之

(3)劳苦而功高如此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

(2)则与斗卮酒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

(2)臣请入,与之同命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窃为大王不取也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

(2)常以身翼蔽沛公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此亡秦之续耳

(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五)文段分析思考。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2、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六)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为何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让……进去

B.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故:特意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为:替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②愿得樊将军之首以献秦

C.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D.①臣请入,与之同命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而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鸿门宴》导学案(二)

一、

(一)、1郤:通“隙”2坐:通“座”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4、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战”后省略了“于”)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

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四)(1)却没有料想到自己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2)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杀死沛公),项羽(却)默默地没有反应。

(3)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4)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5)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五)1、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二、

(一)

意:(1)意:料想(2)意:用意

因:(1)因:趁着(2)因:于是,就

(3)因:趁机(4)因:趁机

而:(1)而:连词,表修饰。(2)而:连词,表承接。

(3)而:连词,表并列。(4)而:连词,表转折,却。

与:(1)与:介词,同,跟。(2)与:动词,给。

(3)与:连词,和。(4)与:介词,同,跟。

且:(1)且:副词,将,将要(2)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二)

(1)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

(2)请: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举、胜:动词,尽,完。

(4)为:动词,认为。

(三)

(1)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目示意。

(2)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翅膀一样。

(3)止、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去

(4)上: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

(5)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

(6)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

(7)续: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

(四)

(1)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2)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3)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私意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五)

1、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2、共写了四件事,即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3、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六)1、C2、B3、A

惜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优秀导学案06-24

杜甫《登岳阳楼》06-30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06-28

34登岳阳楼说课稿07-08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07-30

岳阳楼记复习学案08-12

《岳阳楼记》(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06

岳阳楼08-25

岳阳楼对联07-28

去岳阳楼作文07-05

上一篇:运动收获作文下一篇:泡泡香水小学六年级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