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申请报告范文

2024-07-05

寺院申请报告范文(精选4篇)

寺院申请报告 第1篇

形式与政策社会调查

四川省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 者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王芊雯 管 理 学 院 会计(1)2011 级 110301026 四川省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1.调查目标:

佛教文化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瑰宝,饱含着无量无边至高无上的智慧和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大宝库,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文明成就。在利用佛教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是要挖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让它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调查当地对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佛教旅游景点的建设情况,主流思想;人们对于佛教思想的认识传播途径等。从而探讨佛教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考察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的建议。2.时间:

2013年2月14 ——2013年2月17 3.对象:

达州市佛教旅游景点,信教群众,普通群众 4.调查方式:

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法 5.正文

一、主要佛教景点

(一)三教圣地真佛山

真佛山位于四川达州市达县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属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真佛山寺庙建筑约15000平方米,占地400余亩。寺庙由“玉皇殿”、“天子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组成。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佛教中观音生日)是真佛山的传统庙会,届时从各地赶来朝山拜佛的香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火爆。人们会从山下的土地庙开始往上参拜,由阶梯徒步到最后的大雄宝殿。

(二)一佛寺塔

一佛寺塔又名双石塔,位于达县城东南40公里的景市乡一佛塔村,东到真佛山庙群约5公里,西至景市乡约1.5公里,周围树林茂盛,风景宜人,是真佛山至雷音铺旅游线上的一大景点。

一佛寺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门高5米,两边门柱上石刻楹联,为“梵刹甚清幽孤月寒烟空色相,园多雅致万家烟火映禅登。”距寺约20米是一佛塔,塔为双石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六边形密檐式实心塔。其中1号塔高42.65米,底层边长3.6米,下为石砌素面台基,高0.23米,基座为须弥座,高0.47米,东边三面浮雕佛龛人物10余尊以及园林建筑图。

(三)大竹凤凰寺

古寺始建于唐朝,天授元年(公元690)据残碑记,名“龙圣堂”,兴盛于乾隆年间,游方高僧越莲禅师上心下提雷老和尚,扩建寺院,更名凤凰寺,规模宏大,有四十八堂,各殿飞檐琉瓦,金碧辉煌,非一般小寺。

凤凰寺处于崇山峻岭,林竹凤雅中,海拔大约6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至18度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冬无严寒,霜雪稀少,春秋两季较长,四季分明,山脉起伏,山水秀,茂林修竹,草木苍翠,鸟语花香。

(四)通寺川区朝阳

位于通川区朝阳办事处龙爪塔社区的龙爪山(又名玉印山)上的朝阳寺,周环西外新区、老城区、南城区,下面是新修的美丽舒适供人休闲的塔坨广场。洲河水从上游环绕寺庙而下,山上有数百年的榕树、松树、绿树成荫,各种花卉、园林十分美丽,是一个花园式的寺庙,是众人拜佛修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是原达城八景之一。朝阳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2---7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朝阳寺由龙爪塔和寺院两部分组成,龙爪塔气势宏伟、壮观,佛像庄严、梵音不绝、尤其在明代无垢和尚和广玉和尚任住持时,盛极一时,僧众达几百之多。庙会节日,远近朝山拜佛者,览胜观光者,云集此寺,斋堂炊米千斤亦供应不求,一些达官商贾,也幕名来寺拜佛问法。

(五)通川区西圣寺

西圣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扩建。每逢晴日,一抹朝霞从雷音铺山垭冉冉升起,犹如一团火球徐徐上升,光耀夺目。正午,赤色如丹,霞光万道,红霞漫天。西圣朝霞为原达城八景之一。

西圣寺计划在5年内为寺院建成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藏经楼、钟鼓楼、素餐厅、茶园等,并对寺内环境,按照佛教文化之特点,进行全面规划、美化,将西圣寺建成当地十分重要的十方丛林。届时西圣寺整体建筑将与凤凰山已落成的红军亭、凤凰楼、王家山农家乐群等连城一片,必将成为达州市凤凰山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佛教色产的集佛教、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佛教修行及旅游胜地。

二、呈现方式

达州市各佛教场所遗存的经文书卷、民俗礼仪、神话传说、楹联字画等精神性的文化传统及其所附着的客观物质载体如:宗教器物、园林布局、雕塑造像、建筑修饰等构成了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佛教文化作为当地的主流文化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一)寺庙文化

作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产业开发核心实体的佛教场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动力,以和谐为目标,借助市场经济模式开发佛教文化并进行良好的对外宣传营销的寺庙场所。神庙是佛教文化最大的载体,也从而形成了新的寺庙文化。当地的佛教文化旅游集中了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元素,各佛教场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所进行的旅游文化开发,不仅可以增加佛教寺庙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宗教场所自养能力,加大“创建和谐寺庙”活动力度,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治安秩序。同时,也为政府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开创了积极有益的新方法。

(二)民生信仰文化

源于佛教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每月初一十五都是信徒斋戒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早起去寺庙点燃香烛祈福求平安,将寺庙旁边的井水带回家做饭,以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整天不近油荤,只吃素食,代表人要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干净纯洁。

信徒的种类也呈现多样性。有吃住在寺庙内的普通群众信徒,她们不是僧人但是生活和寺庙内的一样;有每天坚持去寺庙参拜做早晚功课的普通百姓;有初一十五去参拜的;也有只是重要佛教节日才去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佛教信仰融入自己的生活,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达州市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为加强佛教文化建设力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但在现实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受外部政策支持力度、认知水平、城市经济环境、市民文明素养、自然因素及内部僧人观念及管理建设才能等因素的影响,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及误区,这些问题及误区均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责任缺失相关,最终导致佛教文化建设的僵化、庸俗化或丧失,制约了佛教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观念错误,社会素养偏低,缺乏专业建设手段

达州市地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市民的文明素养和认知水准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受传统观念尤其是历史上极左思潮的影响,普通民众对宗教的理解仍停留在“烧香拜佛”、“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等肤浅认识上,对佛教文化及其社会影响未能建立客观理性的认识。达州市各级政府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宗教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塑造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发展宗教文化等问题认识不到位,未能准确区分佛教事务管理、佛教文化及佛教旅游三者关系,具体工作中往往将旅游开发等同于佛教文化建设。相关重点寺庙编制印刷或出版了介绍和宣传自身的书籍,但基本处于资料堆积和抒情感怀的层次,对自身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力度尚显薄弱。在佛教事务(包括文化建设)管理过程中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缺乏专业的佛教文化建设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高水平佛学素养及管理才能的高僧大德,严重影响了达州佛教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文化建设品位不高,商业化趋势明显

目前,达州市很多佛教场所以自然风光欣赏或烧香拜佛为主,没有充分挖掘佛教和历史文化内涵。相当多的寺庙只满足于建庙塑像,设置香炉、功德箱等迎合大众的外围建设,在大多数佛教寺庙,僧职人员所做仅仅是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一些经义小册子、维持秩序等世俗性活动,很少进行佛教文化建设活动。更有甚者,某些佛教场所的开发建设不仅无助于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自身的整体格局和历史文化形象一些佛教寺庙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商贩摊点随处可见,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与佛教旅游的商业化气息相伴生则出现了封建迷信活动,其或直接在景区内开展,或依附在佛教场所的外围,呈现出专业化、团伙化、普遍化的特征,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形象。

(三)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承受能力薄弱

受达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佛教自养能力所限,除净土寺、龙华寺和金山寺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以外,达州市佛教场所大多基础设施陈旧、寺院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对外接待条件堪忧,严重制约了佛教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佛教参观体验及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实现,佛教文化建设因缺少物质基础的支持而蔽而不彰,或付之阙如。以通川区西圣寺和朝阳寺为例,西圣

寺自建立以来,现主持身祥法师观念过于保守,采取边募集边规划的方式建设寺庙,使得西圣寺长期处于时建时停的状态、寺院内建筑材料随处堆放、垃圾遍地,殿宇空荡,难以正常开展佛事活动,满足游人的参观体验需求。每逢节假日和寺庙活动期间,人员拥挤,使得本就不完善的朝阳寺不堪重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保护措施不力,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发展佛教历史文化高度依赖原生的、不可替代的宗教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资源,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资金,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建筑、宗教文物不能及时补救、修复。而在维修过程中,如未采取专业化的维护手段,则可能转化为破坏行为。达州市各重点寺庙本已在文革时期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各种佛教历史文化遗存遭受了严重破坏,而宗教自由政策重新颁布实施以来,各重点寺庙的佛教建筑及文物保护因部门利益冲突、专项资金流失及维修技术的原因对原建筑设施和文物本体的破坏则更显得触目惊心。

四、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州市政府应充分遵循宗教与社会良性互动规律,积极调整自身职能,完善政策举措,按照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相结合、立足现实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明确佛教主体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僧共建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推进佛教文化建设事业。

(一)健全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宗教组织和宗教信仰者为主体,以宗教事业为根本依托,以弘扬健康的宗教精神和价值为根本宗旨。”应进一步完善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推进机制,尊重佛教场所主体地位和文化建设意愿,由市政府牵头,民宗局、城乡规划、文化旅游、文物管理、国土资源、环保林业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工作小组,指导、协调、推进佛教文化建设。

(二)推进佛教文化旅游建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及地区开放条件下,佛教旅游服务是推进佛教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涉及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都是其它文化事业所无法比拟的。政府应尽快编制《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立达州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发展重点,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根据规划要求,进一步深化、细化规划内容,使规划成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并科学整合全市所有寺院的佛教文化资源,共同打造达州佛教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建立佛教文化旅游主体——寺庙与旅游产业主体——景点、景区和旅行社的协调运行机构,促进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良好融合,建立融洽的僧俗关系。加大佛教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周边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坚决取缔看相算命、消灾辟邪等欺骗游客的迷信活动。

(三)加强佛教文化遗产日常维护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护好佛教文化的实物部分与佛教寺庙所特有的文化环境,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应加强佛教寺庙文物的日常维护工作,安装安全防范系统与制定合理的防范程序,推动寺庙做到“保护氛围、图纸说明、档案记录、专人管理”四有规范,提高保护水平。

(四)成立全市性佛教文化中心

在达州市积极向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迈进的背景下,应加大力度对达州市城区佛教文化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第一,整合篇二:康多寺院发展的调研报告

康多寺院发展的调研报告,卓尼县千名干部下乡进村入户百日宣传教育和服务基层活动中我被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调到康多寺工作组。通过“千名干部下乡” 活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了解到寺院建寺到目前的实际情况。以谈心活动中了解的一些情况看,康多寺院还是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发展,下面我就这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中,从僧人谈心到看到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 基本情况

康多寺位于康多乡政府所在地,共有僧人31名,该寺院的服务范围为康多乡白土咀村委会8个自然村和杓哇乡4个自然村,占地面积约15亩,有大经堂一座,寺管会成员5人。二. 康多寺目前的现状

康多寺院从1982年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建寺,寺院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信教群众和寺管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重造,目前寺院以初具规模形成了康多寺院自己独特的寺院历史背景,并在安多藏区各寺院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四川、青海、西藏、甘南州的信教群众前来朝拜,对寺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多寺元从建筑风格到寺院学制,寺规特别是寺内佛

像、供器、神物的陈列等都依照拉萨三大寺院规格而建,安多地区佛教信仰者认为康多、多玛、杓哇寺院拉萨著名三大寺色拉、哲蚌、甘丹寺院一样有相同或者等同的影响力。素有朝拜西藏圣地必先朝拜康多、多玛、杓哇三寺之说。

由于康多寺院在安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为寺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 国家政策对康多寺院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宗教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具体措施,主要有开放寺院、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建立爱国宗教团体、培养爱国宗教人员。藏传佛教各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主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开展佛教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四川5.12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寺院及僧人积极向灾区捐款,为遇难同胞诵经祈祷,这也充分体现了寺院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3.14事件发生以后,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对寺院进行大量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宣传,使寺院僧人了解了3.14事件的真相和**集团的本质,康多寺院全体僧人支持国家的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和甘肃省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议以后,将寺院纳入非政府组织以后,康多寺院积极响应座谈会议精

神。两个座谈会议精神的出台,将会对康多寺院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寺院及僧人生活状况

目前寺院僧人的生活情况和群众的生活一样,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和提高,大部分僧人都用上了现代化交通工具摩托车,有的僧人买上了属于个人的小轿车、电视、手机的使用也很普遍。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甘肃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后,对寺院僧人的生活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全康多寺院僧人均做到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金全覆盖,僧人有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除了僧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以后,解决了康多寺院的水、电、路等实际困难,但是寺院僧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还比较低,一般情况下,僧人通过给信教群众念经来取得20—50元不等的收入,康多寺僧人为所辖约200户群众服务,每月参加15次念经活动,收入在300—750元之间,僧人的收入远远低于我乡的人均1600元,加上每月低保100元计算,收入也在400—850元之间,除去生活方面的基本开支,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是僧人生活最困难。

五.挖掘寺院独特文化,增加寺院及僧人收入。康多寺院是依照西藏哲 寺而建,这一独特的寺院历史背景,该寺又处在冶力关风景区和康多峡风景区,又有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康多寺院要依靠着两大优势,大力发展寺院观光旅游业来增加寺院和僧人的收入,康多寺寺管会要积极学习拉卜楞寺院的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康多寺的发展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通过这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在寺院和僧人的积极参与下,我形成这个调研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康多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康多寺工作组

陈晓峰

二0一0年十二月九日篇三:寺院园林考察报告

寺院园林考察报告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算是用千言万语也数不尽,道不明。也正是因为这样不简单的历史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以及政治组织上的迭出变化。如此一来,作为历史最好见证的中国建筑更是将历史的变迁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宗教建筑,其中佛教建筑中的寺庙最为精华之所在。本次寺院园林的考察,不仅让我更加设身处地的体验到中国园林建筑的灵动趣味,还让我对于宗教信仰与园林建筑内涵的融会贯通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悟。

归元寺入口

老实讲,归元寺我以前去过很多次,但每次都只是以数罗汉为目的,在罗汉堂数完罗汉,求到属于自己罗汉的签文便再在寺院中草草走上几圈便罢。这次去归元寺考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几圈走下来,竟发觉这个看上去似乎不够恢弘霸气的寺庙也有着几分独特的趣味。归元寺模型

早就听说归元寺取名来源于佛经中的一句话“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乍一看很是费解,于是便去查了一查,了解到意指万法归一,方便于人的门道多得很。或者这就是为什么归元寺有那么多门的缘故?归元寺的来历不凡,既非善士舍宅为寺,也不是皇家钦命敕建,而是因为两位远来的和尚,他们是来自浙江也是开山祖师是白光、主峰两位俗家同胞兄弟。正好游方到汉阳兴国寺钻研佛经,却又身体力行,积善行医,三载有余,不敢稍有懈怠,真正念好了救死扶伤、济困解厄的真经。真诚的善举感动了汉阳黎庶,民间纷纷出钱为他们修建了归元禅寺.这倒是个“远来和尚念好经”的典故。也给归元寺增添了些许情趣吧。归元寺主体建筑分内外两院。外院主要由门楼、庭院、池塘组成;内院由北院藏经阁、中院大雄宝殿及南院罗汉堂三个主体建筑,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组成。归元寺的大门呈三门形态,八字朝阳外开,据说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喻意吉祥。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放生池了,也是整个归元寺我最喜欢的部分,放生池呈四方形态,池中对称摆置两个莲花形石盘,里面有很多大家放生的乌龟。有人来到池边,它们会从水里探出头来看看,或者争吃扔给他们的食物。它们一点都不会怕生,可能也知道来这儿的人都会有慈悲心,只会怜爱它们,不会伤害它们吧。莲池给整个归元寺带来了不少生气与活力。

放生池

大雄宝殿后面的禅堂

放生池前正中便是韦驮殿了,再向里走就是大雄宝殿,作为寺院的核心建筑,其两旁的园林风景造的便是十分精致,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观。院内梅花、桂花、玉兰、紫薇等百花吐艳,松柏、棕榈相映,山石盆景相辉,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不过由于我们去的当天翠微亭处因故在维修,便没能拍到如此宜人之景。也只能是遗憾了。

翠微院

再往南院方向走,便是归元寺最具特色的罗汉堂了,罗汉堂内共有500尊罗汉,整个罗汉堂呈田字形布局,在田字的四个口出分别置有四个小天井,这样就算穿行在500罗汉之中也不会觉得阴暗逼仄了。500尊罗汉像所隔成的路线虽然曲折蜿蜒但是丝毫不会给人拥挤之感,巧妙的建筑格局为数罗汉的游人们带来了别样的趣味。

总的说来,归元寺虽说不是恢弘壮丽,但是在巧妙布局中更多的是精致与轻巧。

罗汉堂外景篇四: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附件

一、历史事件资料收集 附件

二、名人语录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

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

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素食养生园,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投入的善款。

三、环境保护、消防措施

环境保护: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对原生态环境破坏极

小,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对垃圾进行回收,餐饮食品加工所产生的有害废气,将安装排气管,经过滤后再排放;对生活污水安装过滤回收装置,过滤回收后用于绿化灌溉;对西净(卫生间)修建化粪池进行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大量培植人工森林,对景区内进行绿化,使景区内具备优良的环境。

消防措施:严格消防设施的建设,狠抓消防措施,注重 对消防人员的培训,消防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教育,增强消防意识,达到一级防火标准。

四、效益评价篇五: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

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一般以绢、布等制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幡,又称胜幡。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旗竿头安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飞天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供养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结构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来决定。佛经中说,殿堂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如果不能办到,五种也可以。五种供具是: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佛像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叫“三具足”,就是从五种供具中简化而来的。

面围起。供台上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香盘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炉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幢,绣莲花瑞禽之类。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寺院申请报告 第2篇

篇一:XX年6月公务员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XX年6月公务员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一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指导下,我紧紧依靠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工作紧紧把握“团结、进步”两大主题,宗教工作牢牢抓住依法管理、确保稳定这根主线,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履行职责,全面实践任职承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述职报告如下,请予评议、监督。

一、把握大势,创新思路,不断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

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重点地区之一。我市有回族、维吾尔、蒙古等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人,占全市总人口的%。经政府登记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有x处。其中~教堂x处,伊斯兰教清真寺坊,天主教堂x处,佛教寺院x处。

由于民族、宗教问题牵涉大量群众,有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背景,很容易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应对发展变化的形势,为了驾驭我市民族宗教工作全局,工作中我一是坚持学习、思考,保持理

论清醒、政治坚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以及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写读书笔记x万多字,写学习体会文章多篇,其中《邓小平民族与宗教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基层民族宗教工作问题情况》等多篇论文及调研报告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有多篇作品入选经典版模。二是狠抓教育、培训,把握对骨干队伍的思想主导权。先后为系统党员干部上党课、为民族宗教界人士作报告、为党政领导干部作辅导x期,有助于x多名党政干部和民族宗教战线骨干变观念、学方法、强能力。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心有全局,把握重点。在去年参与指导完成x个宏观和专项调研,初步构建起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今年又结合学习“十六大”精神,带领同志们深化了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等x个专题调研,制定了对策,其中《关于加快推进民族宗教工作的方案》、《民族宗教局行业行风评议工作方案》以及省委~部调研课题《基层民族宗教工作问题

情况》等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四是创新思路,把握全局。在把握工作全局上通过完善机制,规范程序,维护稳定工作逐步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通过发挥优势,开发资源,民族宗教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由间接变为直接;通

过明确职责,健全络,实现民族宗教工作格局进一步由“独奏”变为“合唱”;通过深入宣传,多方联系,促进民族宗教工作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方式由单向投入变为双向合作、效果由“输血”变为“造血”。

二、把握重点,依法行政,确保民族宗教领域团结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旧体制的交替,我市一些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矛盾、纠纷不断,个别问题处理起来还十分棘手,稍有疏忽,就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影响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分析其根源,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主观上的原因,一些群众遇事不善于从法律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寻求走法律渠道去解决问题,而是偏面从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出发,用狭隘思想和历史上遗留的某些陋习(聚集上访)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为扭转或改变这种不良行为,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正由主要依靠群众工作手段逐步向依法管理和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我任职以来,始终把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规范管理成效作为工作重点,依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各项工作,保持了全市民族宗教领域团结稳定。

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在我和班子成员的指导下,市、县、区联合,向全市近x多万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宣传了《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等法规,引导他们依法开展活动。我

注意搞好各级民族宗教工作干部的执法培训,带头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市、县、区两级执法人员上岗持证率达到x%。

二是认真执行民族宗教法规,依法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团结稳定。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是民族宗教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我和班子其他成员指导机关业务科室全面贯彻《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向市人大、政协推荐了近名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工作中,我提出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转化违法,打击犯罪的原则,通过设立《联络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制度》和全市x坊清真寺管会联系点,把依法管理与真情服务结合起来,管理和服

务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省民委副主任在漯考察调研期间,高度评价了我们的工作做法和经验,多次在省民族工作会上给予表扬。针对农村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力度较弱的问题,我和班其他子成员依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推动各区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场所检查,年检覆盖面达到全市登记场所的x%,促进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化。为加强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势力,我们严格按照《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一法一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主动联系公安、外事等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有力地打击了打击境外渗透活动,及时制止了郾城县孟庙镇潘东村村民潘铁锤(白马寺僧人)在家中私设佛教活动场所,供放佛像,进行“开光”等非法宗教活动,年检发现后依法予以取缔,对组织者进行批评教育,并将非法宗教造像、活动用具予以没收封存;县黑龙潭乡张德武村第x村民组村民苏辉广流窜至冢空郭乡空冢郭村非法传播邪教全能神的非法行为。我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带领同志们妥善处理了涉及少数民族问题。x、解决了维族群众内部斗因伤治疗拖欠医疗费用,挽救了少数民族伤者生命。x、协调解决了我市源汇区赵合盈清真肉食专卖店与河南省(郑州市)瑞光印务有限公司印制清真包装箱合同纠纷事件。x、妥善处理了龙城镇马庄村回族群众马德忠夫妇与当地群众发生争执引发的纠纷事件。x、针对我省中牟县发生(x、x)回汉民纠纷事件后,我率先.............篇二:寺院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加强管理 促进规范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县寺院管理工作作一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XX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把寺院管理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平安寺院”建设、寺院社会管理和民主管理规范化活动为载体,大胆探索,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寺院管理工作,取得了在维稳严峻时期未发生任何问题的良好成绩,确保了我县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一)明确职责,落实寺院管理责任制。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把寺院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寺院管理工作的领导。县委重视,围绕省、地的安排部署,县委常委会、县委中心组曾多次传达学习有关寺院管理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适时听取寺院管理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寺院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门参与,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政法、统战及政府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寺院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落实责任,县委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为寺院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配齐各乡镇专职干事,把寺院管理工作与基层党建、经济、社会事业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实行乡镇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寺

的责任追究制。严格考核,县委、县政府把宗教工作纳入各乡镇岗位目标考核内容,年初由县委统战部与各乡镇签订寺院管理工作责任书,落实全年工作任务,年终制定考核方案,细化考核环节,对寺院管理工作进行专项考核,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寺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创新方式,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我县把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贯穿于寺院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宣讲,结合寺院法制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以及各敏感节点,县、乡组建法制宣讲组深入各寺院及村社,采取召开宣讲会、现身说法、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以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宣讲活动。近年来,全县累计举办各类宣讲会100多场次,参加人员达80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光盘400多张。举办培训,统战、民宗部门每年邀请省、地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举办**、寺院民管会成员、开学阿訇等宗教界代表人士培训班,使他们更多地掌握民族宗教政策,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寺院。据统计,县上累计举办培训班10多期,参加人员达600多人(次)。积极推荐,按照省、地统一安排,累计选派58人(次)宗教界代表人士到中央和省社会主义学院、高级佛学院、省佛学院、省经学院

学习深造,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民族宗教和有关法律法规。拓宽渠道,今年我县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循化籍企业家的资助支持,在西宁举办了为期7天的全县伊斯兰教阿訇培训研讨会,26名重点清真寺教长围绕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宗教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了发言交流,县政协主要领导、县政府主管领导及循化籍学者全程参加培训研讨会,进一步探索了政府、企业、宗教界共同参与寺院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整合资源,加强民管会班子建设。为提高寺院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寺院内部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维护寺院正常秩序,我县积极探索了民管会班子建设。坚持标准,在民主推荐寺院民管会班子成员时,始终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办事公道,有一定宗教知识和较高社会威望,管理能力强,特别是维稳当中表现突出为推荐任用主要依据,确保寺院民管会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整合资源,在寺院社会管理专项工作中,积极整合乡村社会管理资源,把6名乡镇副科级干部、14名乡镇干部和35名村干部、群众代表充实到全县宗教寺院民管会,担任民管会副主任或成员,直接参与寺院各项管理工作,确保乡村对寺院实施有效管理。健全制度,按照“简明、管用、能用”的原则,从融合寺院传统寺规戒律和现行规章制度入手,修定完善了寺院内部管理各项制度,把制度延伸到寺院

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形成了传统管理与现行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落实津贴,根据寺院民主评议委员会的评议情况和统战、民宗部门对寺院民管会的年终考核情况,每年年终兑现700元——XX元不等的藏传佛教寺院民管会主任工作津贴,激发了民管会班子管理寺院的积极性,夯实了寺院管理的基础。

(四)强化措施,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我县始终本着“宗教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下大力气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确定定员,根据寺院规模、自养能力、信教群众需要等因素,合理设定了寺院僧人、清真寺满拉定员,全县共确定僧尼定员X名,满拉定员X名,并严格实行定员管理,不准超定员接收新僧和满拉,确保宗教人员队伍与信教群众需求相适应。持证管理,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做好宗教教职人员证的颁发工作,目前藏传佛教已办证人员X名,办证率达X%,经考试合格的X名阿訇换发了新的资格证,并实行持证开学制度,促进了宗教人员的规范管理。清退流僧,结合寺院清理整顿工作,对不服从寺院民管会管理、长期外出不归的X名僧人进行了清退处理,积极稳妥地遣返了私自到文都寺学经的四川、甘肃及省内其他州县X名僧人,还清退了部分清真寺满拉,进一步净化了宗教人员队伍。化解矛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月排查、零报告”制度,近年来,我县积极妥善解决了因教派、家族势力插手、聘任教长等方面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X起,有效防范了因宗教矛盾引发的 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统筹谋划,推动寺院公共服务建设。我县按照管理与服务并举的要求,积极把寺院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仅在寺院社会管理专项活动期间,全县共投资400多万元,实施了部分寺院的人饮、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僧尼发放电视机25台、卫星接收设备150套,符合条件的68名贫困僧尼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了42户贫困僧尼的危房改造项目,所有宗教人员纳入医保范围,今年我县争取实施165名遵纪守法、维稳当中表现好、住房困难僧人的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项目,使宗教界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我县积极引导宗教界发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县宗教界为南方低温冰冻灾害、汶川玉树地震和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达350余万元。并组织宗教界有威望的人士,协助县、乡政府调处了X起草山、水源、地界、征地等民间纠纷,有力地维护了我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六)着眼长远,健全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我县把近年来寺院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及成果,及时总结提炼,逐步

健全了各项长效机制。出台文件,印发了《关于依法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实施办法》、《X伊斯兰教清真寺社会管理安排意见》等多份指导性文件,对寺院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及相关部门职责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解决了寺

篇三:寺庙工作汇报材料

加强管理 促进规范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县寺院管理工作作一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xx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把寺院管理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平安寺院”建设、寺院社会管理和民

主管理规范化活动为载体,大胆探索,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寺院管理工

作,取得了在维稳严峻时期未发生任何问题的良好成绩,确保了我县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

好局面。

(一)明确职责,落实寺院管理责任制。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把寺院管

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寺院管理工作的领导。县委重视,围绕省、地的安排

部署,县委常委会、县委中心组曾多次传达学习有关寺院管理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并结合

我县实际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适时听取寺院管理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寺院管理工作中的

重大问题。部门参与,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政法、统战

及政府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寺院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落实责任,县委明

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为寺院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配齐各乡镇专职干

事,把寺院管理工作与基层党建、经济、社会事业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实行乡镇领

导包片、驻村干部包寺的责任追究制。严格考核,县委、县政府把宗教工作纳入各乡镇

岗位目标考核内容,年初由县委统战部与各乡镇签订寺院管理工作责任书,落实全年工作任

务,年终制定考核方案,细化考核环节,对寺院管理工

作进行专项考核,极大地调动了乡镇

寺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创新方式,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我县把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贯穿于寺院管理工

作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宣讲,结合寺院

法制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以及各敏感节点,县、乡组建法制宣讲组深入各寺院及村

社,采取召开宣讲会、现身说法、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以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宣讲活动。近年来,全县累计举

办各类宣讲会100多场次,参加人员达80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光盘400

多张。举办培训,统战、民宗部门每年邀请省、地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举办**、寺院民

管会成员、开学阿訇等宗教界代表人士培训班,使他们更多地掌握民族宗教政策,更好地管

理自己的寺院。据统计,县上累计举办培训班10多期,参加人员达600多人(次)。积极推

荐,按照省、地统一安排,累计选派58人(次)宗教界代表人士到中央和省社会主义学院、高级佛学

院、省佛学院、省经学院学习深造,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民族宗教和有关法律法规。拓宽渠道,今年我县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循化籍企业家的资助支持,在西宁举办了

为期7天的全县伊斯兰教阿訇培训研讨会,26名重点清真寺教长围绕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和民族宗教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了发言交流,县政协主要领导、县政府主管领导及循化籍学

者全程参加培训研讨会,进一步探索了政府、企业、宗教界共同参与寺院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整合资源,加强民管会班子建设。为提高寺院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寺院内部管理 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维护寺院正常秩序,我县积极探索了民管会班子建设。坚

持标准,在民主推荐寺院民管会班子成员时,始终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办

事公道,有一定宗教知识和较高社会威望,管理能力强,特别是维稳当中表现突出为推荐任

用主要依据,确保寺院民管会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整合资源,在寺院社会管理专

项工作中,积极整合乡村社会管理资源,把6名乡镇副

科级干部、14名乡镇干部和35名村

干部、群众代表充实到全县宗教寺院民管会,担任民管会副主任或成员,直接参与寺院各项

管理工作,确保乡村对寺院实施有效管理。健全制度,按照“简明、管用、能用”的原则,从融合寺院传统寺规戒律和现行规章制度入手,修定完善了寺院内部管理各项制度,把制度

延伸到寺院 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形成了传统管理与现行制度

管理的有机结合。落实津贴,根据寺院民主评议委员会的评议情况和统战、民宗部门对寺院

民管会的年终考核情况,每年年终兑现700元——XX元不等的藏传佛教寺院民管会主任工

作津贴,激发了民管会班子管理寺院的积极性,夯实了寺院管理的基础。

(四)强化措施,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我县始终本着“宗教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下大力气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确定定员,根据寺院规模、自养能

力、信教群众需要等因素,合理设定了寺院僧人、清真寺满拉定员,全县共确定僧尼定员x

名,满拉定员x名,并严格实行定员管理,不准超定员

接收新僧和满拉,确保宗教人员队伍

与信教群众需求相适应。持证管理,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做好宗教教职人员证的颁发工作,目

前藏传佛教已办证人员x名,办证率达x%,经考试合格的x名阿訇换发了新的资格证,并实

行持证开学制度,促进了宗教人员的规范管理。清退流僧,结合寺院清理整顿工作,对不服

从寺院民管会管理、长期外出不归的x名僧人进行了清退处理,积极稳妥地遣返了私自到文

都寺学经的四川、甘肃及省内其他州县x名僧人,还清退了部分清真寺满拉,进一步净化了

宗教人员队伍。化解矛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宗教领域矛盾纠

纷“月排查、零报告”制度,近年来,我县积极妥善解决了因教派、家族势力插手、聘任教

长等方面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x起,有效防范了因宗教矛盾引发的 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统筹谋划,推动寺院公共服务建设。我县按照管理与服务并举的要求,积极把寺

院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仅在寺院社会管理专项活动期间,全县共投

资400多万元,实施了部分寺院的人饮、公厕等基础设

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僧尼发放电视机

25台、卫星接收设备150套,符合条件的68名贫困僧尼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了42户贫

困僧尼的危房改造项目,所有宗教人员纳入医保范围,今年我县争取实施165名遵纪守法、维稳当中表现好、住房困难僧人的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项目,使宗教界感受到了党和政府 的关怀,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我县积极引导宗教界发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县宗教

界为南方低温冰冻灾害、汶川玉树地震和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达350余万元。并

组织宗教界有威望的人士,协助县、乡政府调处了x起草山、水源、地界、征地等民间纠纷,有力地维护了我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六)着眼长远,健全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我县把近年来寺院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及

成果,及时总结提炼,逐步 健全了各项长效机制。出台文件,印发了《关于依法加强和改进

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实施办法》、《x伊斯兰教清真寺社会管理安排意见》等多份指导性文

件,对寺院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及相关部门职责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解决了寺篇二:

XXxx镇寺庙工作总结XX年xx镇寺庙工作总结今年以来,我镇在县统战部、县民宗局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年初各项目标任务,在创

建和谐寺庙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了加强我镇辖区内寺庙的管理工作,我镇不断加强对

寺庙僧尼的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寺庙僧尼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一是形成了由广大僧尼自己给

自己定制度、立规矩,自己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二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各项寺庙管

理规章制度,把制度作用延伸到了寺院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三是经过僧尼讨论和上级指

点,加深了广大僧尼对各项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四是总结过去制定和执行相

关规定、制度的得失经验,在制度的制定上较好地实现了全面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五是

明确了镇政府管理与寺院内部管理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落实了责任到人。建立了“三项机制”,实现了“四个目标”、“一个责任”落实了民管会民主管理下的主任

责任制,其他成员协助主任分别负责的寺院民主管理“两项工作”。在创建和谐寺庙工作中,我镇一是狠抓培训

工作,不断提高僧尼的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认识;二是认真解决寺庙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寺庙僧尼排

忧解难;三是建立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管理机制;四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制定

了民管会民主管理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信教群众脱贫致富为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

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消 除民族歧视和伤害民族感情的现象,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

结和维护社会稳定。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

护国家统一。在寺庙管理工作中,我镇一是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寺庙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寺庙管理。二是明确了镇寺庙工作分管领导和一名民宗干事。三是加强对寺庙僧尼的

爱国主义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XX年以来共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40余次,并完善了寺庙

僧尼管理制度。四是为了加强寺庙文物管理工作,我镇出资万元为日喀寺安装防盗门窗。

五是为了安定寺庙僧尼,我镇联系各有林业资源的村庄

为寺庙解决了3车柴火。六是为了广

大信教群众及日喀寺僧侣的交通安全,我镇联系相关部位,争取资金20万元修建了日喀寺公

路,目前该工程已经完工。七是为解决日喀寺僧宿的危房改造,我镇组织干部职工为寺庙捐

款万元。八是加强寺庙在各大节日和各种维稳敏感期内的值班安排。九是为了加强寺庙

消防安全,我镇还为寺庙配备了消防设施。xx镇人民政府

XX年11月1日篇三:扎西仁青岭寺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汇报扎西仁青岭寺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推进本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解

决长期以来影响寺庙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维护藏传佛教领域正常次序;发展壮大爱国力量,孤立打击分裂势力,遏制寺庙僧尼自焚、聚众滋事等破坏活动,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我寺在

实现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和谐、寺庙内部的和谐、寺庙之间的和谐、寺庙与信教群众之间的

和谐、寺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等方面开展了藏传佛教和谐寺庙创建活动。

一、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理本寺每一个僧侣。

1.三人一组,轮流值守寺庙财物、并分工负责,落实责

任。

2.严禁本寺庙僧侣跨区域从事宗教活动。同时要求。信教群众也拒绝本寺以外的僧侣到

本寺区域从事宗教活动。

二、宣传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和谐、人性的方法感化每一个僧侣和信教群众。

1.困难群众免收念经费用(指大型念经活动)。

2.免收个别群众单个到寺念经费用。

3.全寺僧侣开集体伙食,轮流值日做饭。

4.寺管会班子成员生活补助全部用于补贴集体伙食。

三、加强法制宣传,用法律法规规范全死僧侣和信教群众的言行。

1.集中收看新闻联播。

2.定期开会宣传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扎西仁青岭寺寺管会.XX年11月15日篇四:XX寺庙管理工作报告***寺庙管理工作报告XX年4月23日,乡党委书记***持召开了***寺庙管理工作会议,全乡干部和3名寺

管会主任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共江达县委办公室关于召开统战民宗寺教工作会议 的预通知》(江委室【XX】18号),组织集中学习了XX年来县委县府制发的一系列涉宗

工作文件,总结了XX年来***的寺庙管理工作,对近段时期寺庙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步寺庙管理工作打算。现将***XX年来寺庙管理工作汇报

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下辖两座日追,一座寺庙,分别是位于岩比行政村岩比自然村的真空日追,宁玛教派,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旦

曲空;位于德巴行政村额龙自然村的乐噶日追,宁玛教派,占地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

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成罗布;位于格达行政村格达自然村 的卓东寺,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定编数19人,实有僧人19人,寺管

会主任西加。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寺庙管理制度。***联系乡干部分片包村、包寺工作制度,按照领导干部包寺制度,分别组成3个寺庙工作组开展工作,定点、定时赴各寺庙对寺庙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

指导。乡党委政府把寺庙的管理纳入全乡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将寺庙作为一级组织看待,加

强对寺庙和僧尼管理,掌握好寺庙和僧人的动态。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寺庙管理措施落实。为不断加强寺庙管理工作,按照从

属地管理原则出发,按照主体教育活动期间的要求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寺庙管理长效机

制,并督促寺庙严格按照制度措施落实,各寺庙、日追必须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

规,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为加强对寺庙、僧人的动态掌控,制定

了周汇报制度、月联系制度,随时随地掌握寺庙和僧人的情况。

(三)狠抓教育,引导僧人懂法、守法。立足于法制教育,着眼于防范,是建立健全寺庙惩治和预防机制的重要措施。我们把夯

实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为切入点,将寺庙管控防范机制纳入乡维稳工作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多

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形成以稳定为荣的良好

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不断规范寺庙僧人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寺庙不稳定现

象的发生。

(四)加强乡政府班子自身建设,促进寺庙管理工作

1、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学习贯 彻国家关于寺庙的法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物质头

脑,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水平和素质。

2、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为寺庙管理工作做好带头作用。密切

联系寺管会,强化寺庙管理措施落实,推动寺管会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选派工作业务能力强、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的机关干部到寺管会蹲点,强化党在僧人中 的威信。同时对选派干部做好工作台帐,掌握选派干部的工作情况。

4、充实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责任措施落实机制,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制

度管僧人。

三、取得成绩

在乡党委、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各寺管会的积极配合下,一年来,我乡三座寺庙均能严格

落实乡党委、政府发热工作安排,能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能执行各项制度。没有发生一

起因寺庙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故,没有组织过一次违反规定的宗教法事活动;通过平时的督导

检查,平时的学习制度贯彻落实特别好,能按照一周两次组织僧人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广大僧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升了爱国主

义理念,加强了遵纪守法意识。

四、存在问题

当前,寺庙僧人在贯彻上级关于寺庙管理的重大决策,开展正常佛事活动上是比较好的。

但在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寺庙管理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乐观,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僧人法制观念淡薄、形象不佳、作风不正,听取片面之

词等现象还依然存在。

五、下阶段工作打算和措施

(一)要加强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僧人认识。

1、运用主题教育成果,狠抓僧人宗旨

观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僧人能明确行为规范,强化自律行为。

2、注意把握僧人教育的

时机,突出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以身边的案例、活生生的事件为教材,解剖典型、深挖

根源,使僧人接受教训,得到警示。

3、积极探索教育

的寺庙僧人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因地制宜,采用僧人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教育活动。

(二)要健全寺庙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僧人。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寺庙管理规则,强化寺管会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重大决策和寺庙重大事项由寺管会会议讨论决定,防

止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执行寺管会会议事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

准确性。进一步完善寺管会工作公开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图,并强化监

督制约,使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程序等形成制度,真正达到公开、透明、全面、真实。

(三)加强监督,通过监督制约寺管会责任。

1、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定期督促检查各

寺管会执行民主决策制度情况。

2、强化寺管会成员在乡月例会上承诺制度。

3、强化寺管会和僧人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监督制度,认真开好寺庙民主生活会和民族评

议工作。

(四)强化责任追究,通过追究督促寺管会依法管理僧人。

1、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

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寺庙建设管理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抓住反映强烈的突出

问题整治。

2、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

3、及时认真处理群众的信访件、举报信,定期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

(五)针对情况,领导班子要提出相关要求,其内容可以是:一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

必须严格按照《江达县宗教管理八严禁七不准五必须》的规定和县民宗局及乡党委政府的要

求,加强寺庙及僧人管理。二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在每月必须召集僧人进行集中学习,主

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宗教政策、民族区域政策、法律法规等。三是各寺庙、日追就所开展的宗

教活动必须提出书面报告,由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后,才能组织和开展宗教活动。

四是未经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的宗教活动,乡党委政府将坚决予以取缔。五是各寺

庙、日追要严格僧人请销假制度,僧人外出必须写出书面报告,由民管会主任签字后,报乡

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未经批准,擅自外出的僧人,乡党委政府将篇五:XX年金达

镇寺庙工作全年总结XX年金达镇寺庙工作全年总结

一、基本情况

1、金达镇XX年原有僧尼 名,编内 名,编外 名。“”、“”事件后清退僧

对寺院老庵堂消防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3篇

**山位于**湾以东、**群岛东部海域,与上海、宁波隔海相望,西南距沈家门港6.5公里,南距朱家尖岛2.5公里,东濒大海。山体呈菱形,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7年5月8日,**市**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史称“震旦第一佛国”,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海岛植物园”之称,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全山共有3大寺院,88个庵堂,128个茅蓬,寺院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4000余僧侣。2007年接待香游客300余万人次。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鹅耳枥。

**山佛教协会已建立义务消防队8支,共46人,配有13台手抬机动泵。其中法雨寺于89年建队,共10人,2台手抬泵;慧济寺于89年建队,共8人,3台手抬泵;普济寺于95年建队,共10人,3台手抬泵。消防大队负责对各义务消防队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每年开展实地灭火演练,全体队员训练有素。2006年**山佛教协会专门招收了一批合同制消防队员,由消防大队负责代为管理和培训,主要担负各大寺院的日常消防监督巡查工作。

一、寺院、老庵堂现状

(一)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山寺院、老庵堂大多数以三级、四级耐火等级的砖木结构为主。柱、梁、屋顶等建筑构件均采用木料,加上经过多年的干燥,极易燃烧,这些构件一旦起火,很快会危害整个寺院、庵堂和古树名木的安全,形成大面积火灾。

(二)消防基础设施差。由于年代已久,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消防设施、水源、道路以及消防车辆等现代装备的应用。庵堂住户之间采用砖木分隔,建筑之间更无防火间距可言。有的老街深巷,道路狭窄,墙高院深,台阶重叠,消防车辆无法靠近。消防水源状况差,市政消火栓少,大型自来水管网铺设困难,市政消火栓在这些居住区受管网的影响,水压不足。有的寺院位于半山腰,市政水源根本无法满足,池塘、河道吸水距离较远,遇有火警水源问题突出,影响救灾效果。

(三)诱发火灾因素多。古建筑内绝大部分电器线路敷设在可燃材料上,未采取穿管保护等措施,电力、电信、广电等部分线路安装不规范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乱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现象较严重。使用明火的问题也相当突出。随着旅游经济的持续升温,也带来了新的火灾隐患。游人乱扔烟头、不在指定位置烧香拜佛甚至带入易燃易爆物品、在古建筑内安装照明观景灯具,这些都使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大大增加,从而埋下了一定的火灾隐患。

(四)居住群体人员复杂。寺院内以职工居多,僧尼只占寺院部人数的40%左右。在老庵堂居住区的人们大部门是老居民,并以老年、低收入、外来借租等弱势人群居住较多,人员复杂。在老庵堂内开设“地下旅馆”,每个房间内设置三至五张床铺不等,人员相当密集。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老庵堂内家家户户设置“小佛堂”,使用火种频率高,平时疏于管理,火灾危险性大。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许多外来人员在老庵堂、临时用房租借房屋,有的甚至住在废弃房内,而且大多都是吃、住、烧同在一屋,加之外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不强,乱拉电线、随意用火用电、卧床吸烟等也是造成火灾事故的常见现象。

二、应对措施

(一)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广大居民中形成爱护家园,从防火安全做起的意识,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火宣传教育。在每个庵院中确定一名责任心强、威望高的户主担任消防监督员,从事平时的防火监督和消防宣传工作,确保每个庵院有一大批懂得逃生自救、懂得报火警、会疏散人员、会使用灭火器材的群众骨干。

(二)加强技术防范。加强用电管理,对陈旧老化线路进行改造。古建筑内安装照明电器设备,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重要的古建筑必须装置防雷设施;对建筑构件防火处理;尽可能地解决防火间距和分隔;打通消防通道;安装消防报警网络系统。

(三)要结合老庵堂改造,建造集中供气站实行管道供气,取消瓶装液化气和柴火的使用。

(四)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在签订出租房屋合同时,把消防安全作为一项内容写入合同,明确责任。坚持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外来人员入住,对于“地下旅馆”严把数量关,严格控制入住人数(因老庵堂内接待香客的“地下旅馆”已成为目前景区不争的事实)。加大火灾隐患的整改力度。

(五)加强和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组织建设和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和设备,对目前已经建成的义务消防队消防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广大僧尼、群众的防火意识和灭火技能。加强消防巡查检查工作,确保水池、水井取水口的完好。

(六)加强立法保护。将消防工作与修建寺院、老庵堂保护性修复同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

(七)严格执行值班备勤制度,随时做好随警出动准备。重

寺院申请报告 第4篇

玛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扎西东珠

(2009年4月)

2008年自西藏拉萨“3.14”事件以来,玛曲县个别藏传佛教寺院僧人也参与了发生在玛曲县“3.16”不稳定事件,事件平息后,根据中央的决策和省州的安排部署,在寺院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成效。现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今后发展与管理等方面调研如下:

一、玛曲藏传佛教寺院基本情况

玛曲地处甘、青、川三省交接地带,总面积10190.8平方公里。辖七乡一镇和河曲马场、阿孜科技师范园区、西科河大鹿养殖场,有36个村委会,23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4.8万人,藏族人口占89%以上,全县信教群众为39100人,是一个以藏族人口为主体的纯牧业县。当地群众与周边13个县都有程度不同的往来,为此,社情民意极其复杂。玛曲县全县共有11座寺院,其中宁玛派寺院2座,活动点1个,护法殿1个。全县有8名**,驻寺**有7名,共有僧人1836人,贫困僧人812名,残疾僧人102名,年迈及无人照料的僧人54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调查,目前,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寺院基础设施差。一是因寺院建设历史悠久,公用房屋隔墙年久未修,许多经堂堂檐裸露在外的木质材料腐朽脱落;许多土坯垒筑的院墙多处裂缝,面临跨塌和处于危险状态;二是僧人住房简陋,部分住房有倒塌的危险。根据调查统计,玛曲县全县共有11座寺院,其中宁玛派寺院2座,活动点1个,护法殿1个。共有僧人1836人,贫困僧人812名,残疾僧人102名,年迈及无人照料的僧人54名。2008年3.16不稳定事件发生以后,有5座寺院被省州列为重点寺院,这5座寺院共有僧人1093名。参与3.16不稳定事件的僧人67名,其中1人被司法处理,其他66名均作非罪处理。三是吃水困难。多少寺院因吃水困难而去附近的黄河中挑水吃。长期以来,水的问题已捆扰着僧人的日常生活。

(二)僧人生活水平低。玛曲地处纯牧业区,在过去看来纯牧区经济与农区经济发展相对富裕,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发展和生产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牧区经济发展多元化,而牧区经济发展因受自然条件、群众文化素质的发展限制,逐趋单一化,仍然靠天养畜,经济发展仍处于自给半自给的封闭式发展状态,牧区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导致生活条件改变缓慢,牧民收入单一。藏传佛教寺院僧人的生活来源,大都是以家庭供养为主。调查统计,两寺30%以上的僧人每年除家庭供给维持生活的酥油、糌粑外,自身的年收入不足600—700元。家庭条件较好的就供给的多一些,这也是藏传佛教寺院与众不同的显明特征。同时,僧侣的生活来源靠广大信教群众的施舍和请去颂经而得到一点微薄收入,特别是家庭条件差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僧人生活更加清贫,居住简陋。据调查统计,全县僧人中有贫困僧人812名、五保350名和残疾僧人 102名,占僧人总人数的12.38 %;全县无住房和住危房的僧人为812名。面对老弱病残、生活困难的僧人多的现实,地方党委、政府对生活困难的僧人没有实行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也未将寺院的特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同时,对身体残疾的僧人也没有按照有关政策给予扶持。

(三)僧人看病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虽然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但是,对地处高寒和边远的玛曲牧区来说,年迈的僧人普遍身患风湿等疾病,看病难、缺医少药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乡卫生院基础设施差、医疗技术水平低、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十分短缺。当前开展的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并且对僧侣的看病就医未纳入到乡级医保范围,严重影响了僧侣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寺管会基础设施简陋。全县各寺院房屋都年久失修,两寺管会没有一间办公场地。在2008年以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对僧人进行宣传教育、法制辅导、交流座谈、召集会议,都在寺院的院中草地上举行。因此,尽快解决寺管会基础设施建设是值得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寺管会组成人员无正常工作报酬,难以发挥作用。全县各寺院的寺管会各有组成人员73名,长期仅靠全寺僧人的信任和本人的诚实态度、敬业精神而为寺院、僧人服务,没有享受到政府的一点实惠。

三、对策和建议

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是解决藏区社会稳定和寺院管理的有效保障,有利于加强藏区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寺院的深层次问题,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有效措施,将这项工作有序、稳妥的开展下去,针对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是保证寺院正常秩序,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思想上有个新的认识,从大局出发,以全局和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包括对策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必须正确认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充分认识做好寺院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统一思想,集中精力,搞好藏区寺院管理工作,确保藏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宗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个社会实体,它不是单纯的思想信仰,它涉及很多群众和活动,是一个社会实体。既然它是社会实体,自然就应受政府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要遵守法律,也不能脱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不能将实体游离于社会之外。那么,在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对寺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和健全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1)根据藏传佛教工作的长期性和特点,按照依托属地、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以寺养寺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寺院发展生产自养事业。

(2)解决机制问题,把宗教实体作为一个社会单位,纳入地方管理,这对宗教实体来说十分重要。如果机制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将寺院和僧人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

(3)强化寺院和宗教部门的管理职责。统战部门作为党委的职能部门,应把握好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的执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上提供政治保证。宗教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行政执法主体,应切实负起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责任。

(4)赋予基层政权组织对寺院的管理权限,进行属地管理。因为,基层组织政权是直接接触者,制定出一套责、权、利相互配套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5)强化寺院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自身管理体系。目前,藏传佛教寺院大都建立了寺管会,僧人代表会,一个管理,一个监督,相互牵制,相互作用,这对寺院的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机制的不完善,没有完全发挥出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机制,解决寺管会成员的待遇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做到严格管理、民主管理、制度管理。

(6)充分发挥各级宗教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管理部门是行政执法主体,承担着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宗教法规制定、宣传和执行工作。在具体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制定出的办法和措施才能管用、有效。

(7)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宗教代表性人物,大都是在宗教主体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士,在人民群众中德高望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关键的时候,他们靠得住、做表率,起作用,能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而且有能力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物色和培养爱国爱教的宗教代表性人物,善于发现和培养爱国爱教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将寺院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寺院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藏区的稳定和建设爱国爱教的寺管会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

(8)强化基层组织,搞好党群关系。在基层普遍存在: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关系不和谐,相互脱节,基层干部人浮于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淡薄等问题,而且在当地牧民群众中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牧民群众认为,管好、养好自己的牛羊,而基层政权组织,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心态处于相对不依赖,相互无关系的状态,这对当今藏区经济社会稳定是十分不利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鉴于目前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加强和维护藏区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寺院有效管理机制工作,强化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搞好党群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各级干部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是刻不容缓。

(三)强化寺管会管理建设。目前,藏传佛教寺院大都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基本是一个主任、一个副主任,一个参与管理,一个参与监督,对寺院管理起到了有效作用。但是由于寺院经济来源不足,导致基础设施简陋,普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大都是临时腾出一间房,做为寺院管理委员会的场所进行办公管理。因此,建议:将寺管会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由政府出资为寺院修建集图书阅览、电视收看、授课开会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场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活跃和丰富僧人的生活,给予僧人更多的关爱和扶持。这样让更多的僧人,接受新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也能及时了解和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也为长期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党的大政方针宣传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也为长期在寺院实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寺管会成员,按照乡属村委会班子成员同等对待,由乡上安排布置检查督促工作,将寺管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纳入村干部管理的范围,每月发给固定补贴。

上一篇:新闻采写案例感想下一篇:安全知识培训考核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