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学习材料

2024-05-28

风险管理学习材料(精选6篇)

风险管理学习材料 第1篇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达到经营管理的预期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够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标的偏离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今天文库小编整理了企业风险管理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一

错过了企业风险管理培训这一课很是遗憾,不过我想通过课后对讲义的认真研读和对相关知识的查阅,也能弥补一些缺憾吧。当今社会是个讯息万变的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其中既有高额利润的诱惑,也深藏着各种风险的陷阱。因此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时,也面临着如何将风险最小化的挑战。因此我想能及时学习一些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了解这方面的一些案例,既有益又很必要!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达到经营管理的预期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够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标的偏离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看似比较简短,但内容却很丰富。每个企业在经营中都有可能性发生风险,但如何化解和减少风险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进行研究的,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企业家的头脑中首先要明确有哪几种风险,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只有加强风险意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大致有七种风险,相应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为投资风险。它是指因投资不当造成投产企业经营的效益不好,投资资本下跌。企业对此应采取:在项目投资前,一定要各职能部门和项目评审组一起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审查和论证,不能盲目运作。对外资项目更不能作风险承诺,也不能作差额担保和许诺固定回报率。

第二为经济合同风险。它是指企业在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对方违反合同规定或遇到不可抗力影响,造成本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和产品合同签订后的履约及赔偿责任问题。合同签订后还应密切注视其执行情况,要有远见地处理随时发生的变化。

第三为产品市场风险。它是指因市场变化、产品滞销等原因导致跌价或不能及时卖出自己的产品。产生市场风险的原因有三个:(1)市场销售不景气,包括市场疲软和产品产销不对路;(2)商品更新换代快,新产品不能及时投放市场;(3)国外进口产品挤占国内市场。企业管理读书笔记 第四为存货风险。它是指因价格变动或过时、自然损耗等损失引起存货价值减少。这时企业应马上清理存货,生产时要控制投入、控制采购、按时产出,加强保管。有些观念保守的企业担心存货贬值,怕影响当前效益,长期不处理,结果造成产品积压,损失越来越大。

第五为债务风险。它是指企业举债不当或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致使企业遭受损失。为了避免企业资产负债,企业应控制负债比率。许多企业因股东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生产经营或盲目扩大征税,结果提高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还会影响正常地还本付息。最有可能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

第六为担保风险。它是指为其他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最后因其他企业无力还款而代其偿还债务。企业应谨慎办理担保业务,严格审批手续,一定要完善反担保手续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七为汇率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经营进出口及其他对外经济活动时,因本国与外国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兑换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企业平时就要随时注意其外币债务。密切注视各种货币的汇率变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在银行有外币贷款的企业更应如此。

当然我们身处物流企业,又有其特殊性。在讲义中也具体陈述了物流企业常见的风险及规避法,如跟我们工作很贴近的操作风险,收款、结算风险,而且还用华运真实经营中的风险案例为我们每一个华运人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像温室中的花朵,无忧无虑,也不要做温水中的那只青蛙,悠然自得,因为这些“无忧无虑”和“悠然自得”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些无形的隐患。我想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的同时,更要对企业风险时刻保持一颗警觉的心!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二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发布的,是国际多个组织共同协作完成的,该框架整合了各种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它既是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超越,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扩展和延伸。诠释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精髓,已然成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框架。现将自己觉得该框架比较关键的内容进行大致地提炼,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位

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丑闻和失败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一个提供关键原则和概念、共同的语言以及明晰的方向和指南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要变得尤为迫切。《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不仅提供了关键的原则,还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领域。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COSO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中重点强调了7个属性和理念:1、一个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主体之内;2、由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3、应用于战略制订;4、贯穿于企业,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还包括采取主体层级的风险组合观;5、旨在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6、能够向一个主体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7、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

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应发挥如下作用:1、协调风险容量(risk appetite)与战略——管理当局在评价备选的战略、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量;2、增进风险应对决策——企业风险管理为识别和在备选的风险应对——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严密性;3、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强,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或损失;4、识别和管理多重的和贯穿于企业的风险——每一家企业都面临影响组织的不同部分的一系列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5、抓住机会——通过考虑全面范围内的潜在事项,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实现机会;6改善资本调配——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使得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并改进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所固有的这些能力帮助管理当局实现所在主体的业绩和赢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还有助于避免对主体声誉的损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帮助一个主体到达期望的目的地,还有助于避开前进途中的隐患和意外。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主体的以下四种类型的目标:1、战略(strategic)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2、经营(operations)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3、报告(reporting)目标——报告的可靠性;4、合规(compliance)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对于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一样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且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而言,因为有关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目标在主体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可以期望企业风险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而言,由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一些不在主体控制范围之内的外部事项,所以,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地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既管理当局和起监督作用的董事会及时地了解主体朝着实现目标前进的程度。

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构成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构成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它们源于管理当局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是八个互相关联体。其中,内部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其它构成要素的基础,影响战略和目标的制定、经营活动的组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采取的行动,进而影响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监督活动的设计和职能。而内部环境本身由众多要素组成,包括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当局经营风格、权利与责任的分配和员工的发展和任职能力。董事会是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他们不仅提供合理的建议、忠告和指导,而且要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和制衡。管理当局的态度和经营风格会影响到企业的风险偏好。目标设定主要包括长期战略目标、短期经营目标、有效报告目标和法律法规遵循目标的设定,其中,长期战略目标与高层目标相关,与企业任务和愿景一致并提供支持,短期经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包括业绩、盈利目标以及保障资源,有效报告目标与企业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性相关,包括对内和对外报告,涉及财务或非财务信息,法律法规遵循目标则与企业遵守使用的法律和法规相关。事项识别是指管理当局识别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即确定潜在事项是机会还是风险。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或风险价值等,有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包括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COSO建议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风险应对的部分则要求管理当局在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收益原则下确定风险应对方案并考虑其对事项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影响,然后设计、确定和实施选择的应对方案。风险应对措施通常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担四种。相信大家对这四种措施都已有一定了解,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控制活动通常包含两个要素:确定应做什么的政策和有效地实施政策的程序,也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等类型。信息和沟通的部分提倡的是:企业必须有效识别、收集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与相关利益者进行有效沟通。监控则是一个对风险要素当前功能及其业绩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通常通过两种方法进行:通过持续的活动或者个别评价。持续监控建立在企业日常重复发生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活动之上,个别评价则是在事后进行的,可以作为对持续监控的补充。

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主体层级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中,垂直方向的列表示企业的四类目标—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水平列表示构成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立方体的第三维则表示企业和它的组织单位—子公司、业务单元、分部和主题层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可以适用于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而不仅仅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相对于巴塞尔资本协议来说,无明显的行业区分,针对性相对较弱。

四、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与责任

企业风险管理由诸多方面实施,每一方面都有重要的职责。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负有一定的责任。首席执行官负有最终的责任,并且应该假设其拥有所有权。其他管理人员支持风险管理理念,促使符合其风险容量,并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根据风险容限去管理风险。董事会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外部方面经常提供对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有用的信息,但是他们对主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不承担责任。

五、启示

做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人员,搞好风险管理应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三个方向。

一是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知识。没有高学识,不能站在理论高处,就不能知道什么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所在。不曾上高楼,何曾见万家灯火。做风险管理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风险管理概念,还要尽量将相关理论打通来理解,比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COSO体系与巴赛尔协议体系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二是服务于公司业务运作和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什么,风险管理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的,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部分,是为了业务更好地运作的。那么风险管理人员对于业务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也极大程度地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风险管理人员要与业务条线的前台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要取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如果时时能以业务人员的眼光去理解业务,来对待业务发展的需求,对我们的风险管理有很大的修正空间。

三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对业务运作有了相当的理解,但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人员在工作流程的掌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比如准确性和效率性方面,也要不断追求改进和提高的。在工作时,我们要反复询问自己,我们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是不是完善的,所运用的工具是不是适当的,对于业务风险的判别和评估是不是切合实际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不要轻下结论或提出控制,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方法和工具。

简言之,在实施风险管理时,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公司战略,并考虑其管理基础,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公司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使其充分发挥规范企业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三

企业改制既是产权关系的变化,也是职工利益的调整。改制过程中,员工队伍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多改制企业的实践证明,改制一旦触及到一部分员工的利益,如果不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就可能引发矛盾,甚至酿成集体上访事件,这里既有利益调整产生的情绪波动,也有思想工作不力导致的人为后果。从一些改制企业出现的情况看,我们应着重注意改变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采取传统方法“硬扳弓”。有些企业管理人员习惯用生产管理方式抓改制,在职工思想不统一、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草率从事。没有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改制程序,硬性切入,强制推行。结果改制煮成“夹生饭”,员工不像服从生产管理那样俯首贴耳,而是一反常态,对改制产生抵触情绪。采取这种办法抓改制,多半事与愿违。二是运用生硬形式“走过潮。思想工作这个法宝在很多企业丢弃多年、有些改制人员急用先学,使用起来不免生硬,不能得心应手。很多场合,话说不到群众心上,事办不到关节点上,宣传教育只是照搬照套走过常在方案制定、员工分流等重要环节上,思想工作成了写在纸上的摆设。不少员工对改制方案不清楚,对改制政策不理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改制成本不足的企业,做不好职工思想工作,就等于改制告吹。三是实施愚民政策“飞过海”。一部分企业改制操作者就是原企业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做职工思想工作。有的是任职期间不干净,担心员工揭老底;有的企图通过改制接管企业,资产债务情况不如实公布;有的与资产购买方暗中串通,采取欺瞒手段,中饱私囊。该通过的程序不通过,该公开的情况不公开,躲躲闪闪,包包藏藏,妄图瞒天过海,结果使改制半途而废;有的是改制已经结束,由于问题暴露,后又推倒重来。从上述企业的改制实践中得出的教训就是:企业越是进入改制的攻坚阶段,越是离不开过细的思想工作。做好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思想工作,不仅是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企业改制规范运作的实际需要。改制愈向纵深发展,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愈加显现。改制时期的员工思想工作,与平时工作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我认为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是企业改制的基本原则,也是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基础条件。“三公”的重点是抓好“公开”,着力在“公开”上形成硬制度。一是公开内容具体。根据企业的改制形式,确定不同形式需要公开的内容。包括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人员分流方案等情况。二是公开范围明确。根据不同情况明确不同的公开范围,这个度必须把握好。有的情况应该向职工代表公开,如改制初步方案等,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有的情况应该向全体员工公开,如资产、债务、人员情况,改制程序和改制政策等,让他们拥有知情权、监督权;有的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如企业资产状况、出售意向等,让社会法人、自然人参与竞标,实行阳光操作。三是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形式很多,包括召开会议,张贴公告,通过电视、报刊、局域网等媒体公开。坚持“三公”原则,提高工作透明度,引导员工能够立足企业现状实事求是思考自身利益,自觉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二、切准思想脉搏。思想工作不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不是没有边际的夸夸其谈,徒托空言不能收到任何效果。思想工作只有切准思想脉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要变换角度,换位思考。有的同志做思想工作,磨破嘴皮,苦口婆心,总不能引起职工共鸣,很大程度是说话办事的立足点都是把自己放在员工的对立面上。企业改制思想工作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统一的角度上,困难企业更需要强调维护员工利益,把应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在这个基础上,说话办事就能与员工思想合拍。二要深入实际,摸准动态。企业改制要经历若干过程,每推进一步,员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只有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要求,掌握他们的实际心态,使思想工作更加贴近实际。三要多方兼顾,综合平衡。企业改制带来的利益调整是多层面的,干部与职工、老职工与新职工、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其想法各各不同。思想工作不能笼而统之,应当因人而异,及时把握各个层面的思想情况,从中找出特殊性和同一性,这样才能真正切准思想脉博,形成兼顾各方利益,公正合理的操作方案。

三、把握重点环节。改制期间,员工思想往往复杂多变,思想工作抓不住重点,往往得不偿失。一要抓重点问题。整个改制过程,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债务问题、“三金”问题和补偿金问题,思想工作一定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这方面思想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二要抓重点阶段。思想工作不像生产经营,不可能每时每刻

抓在手,必须瞄准时机,把握火候,不可急于求成。三要抓重点对象。员工思想问题反映,往往有自己的“代言人”。这些人在员工中间有一定的影响,除少数有意煽动者外,有的是能够代表员工说话的。因此做好重点对象工作,就能以点带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操作中要主动吸纳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在相当多数员工对上面政策吃不透不理解的时候,也是企业干群之间的矛盾最容易激化的时候,特别需要先做好他们的工作,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再通过他们做好其他员工的工作。

风险管理学习材料 第2篇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考评的方法与应用

第一单元 纯净考评的方法

一、绩效考评的效标:

(一)效标:是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个人或集体的绩效应当达到的水平要求。

(二)效标的类别

第一类属于特征性效标,即考量员工是怎样的一个人,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质。

第二类属于行为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如何执行上级指令,如何工作”,这类效标对人际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

第三类属于结果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其工作成效如何?”结果性效标最常见的问题是若干质化指标较难以量化。

二、绩效考评方法的种类:

1.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包括:

主观考评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选择排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配法和结构式叙述法;

客观考评方法,主要有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和加权选择量表法。

2.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

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和劳动定额法。3.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和评价中心法。

三、合成考评法的含义和特点

合成考评法是将几种比较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法综合在一起,对组织或员工个人进行考评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它所考评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员工。说明该公司更加重视集体的凝聚力,立足于团队合作的培训

2、考评的侧重点具有双重性,既考虑到岗位职责和本岗位的现实任务,又注重对团队员工个人潜能的分析与开发。

3、表格现实简单便于填写说明。

4、考评量表采用了三个评定等级,即:极好、满意和不满意,使被考评者更容易分析判断实际工作中什么是“的确好”,什么是“错误的”。

四、日清日结法的含义和特点

日清日结法即OEC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指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事进行清理控制,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其中,“O”代表“Overal”意为“全面的”;“E”代表“Everyone,Everything,Everyday”,意为: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C”代表“Control and Clear”, 意为“控制和清理”(代表企业:海尔)

三个基本原则:

1、闭环原则:凡事善始善终 坚持PDCA(plan do check action)

2、比较分析原则:纵向与自已的过去比,横向与同行业比。

3、不断优化的原则: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

[能力要求]

一、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一)结构式叙述法(表格P207)主观

从考评的性质和特点上看,行为导向型的主观评价方法是将所有员工的个体工作绩效,通过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整体绩效来进行衡量,整体绩效作为一个全面的绩效考量指标,它是单元一的缺乏量化的没有客观依据的一种考证标准,因而使考评结果受到考评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受考评者的文字水平、实际参与考评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可靠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二)强迫选择法(表格P208)客观

也称强制选择业绩法,缺点:考评者不知道下属员工的考评结果是高、低、还是一般(程度)。优点:可以避免考评者的趋中倾向、晕轮效应或其他常见的偏误。是一种定量化考评方法。

二、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一)短文法:也称书面短文法或描述法(年终总结)。(两种说法:自我评价、上级评价,其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的相同性)。

优点:以事例说明员工表现,可以减少考评的偏见和晕轮效应,也可以减低考评地趋中和过宽的评价误差。

缺点:花费时间和精力,仅适用于激发员工表现,开发技能,而不能用于员工之间的比较,以及重要的人事决策。适用范围小。

(二)成绩记录法:适合教师、专家采用,国外应用该方法对律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与行为量表等到考评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三)劳动定额法:适用于制造业及生产岗位。

步骤:

1、进行工作研究。

2、进行时间研究。

3、试行期后正式执行。

如:工时定额、产量定额、综合定额、单项定额、看管定额、服务定额、工作定额,以及计划定额、设计定额、现行定额和不变定额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员工绩效进行考评。

三、综合型绩效考评方法

(一)图解式评价量表法(GRS)(美国斯科特公司设计)[P211表] 既有定性,又有量化。[也称评估尺度法、尺度评价法、业绩评定表法] 由于本方法所采用的考评效标涉及范围大,可以涵盖员工个人的品质特征、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使其具有广泛适应性;同时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使用方便、设计简单、汇总快捷等到优点。但考评的信度和效度,取决于考评因素及项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本方法极容易产生晕轮效应或集中趋势等到偏误。

(二)合成考评法 [表216] 有些企业根据管理人员的特点,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在对各评价要素做出明确的描述和界定的基础上,将考评与绩效改进计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管理绩效的考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虽然不能进行人员的横向比较,但对每个管理人员来说,由于各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而有助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

(三)日清日结法(OEC)步骤:

1、设定目标。

2、控制。PDCA:

P,计划;

D,执行;

C:检查

A:处理。

3、考评与激励。

(四)评价中心技术。主要采用以下6种:

1、实务作业或称套餐式练习。

2、自主式小组讨论。

3、个人测验。

4、面谈评价。

5、管理游戏。

6、个人报告。

第二单元 绩效考评方法的应用

绩效考评的正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主要受以下各种问题的制约和影响:

一、分布偏差

(一)宽厚误差

宽厚误差亦称宽松误差,即评定结果是负偏态分布,也就是大多数员工被评为优良。

(二)苛严误差

苛严误差亦称严格、偏紧误差,即评定结果是正偏态分布,也就是大多数员工被评为不合格或勉强合格。

(三)集中趋势和中间倾向

集中趋势和中间倾向亦称居中趋势,即评定结果相近,都集中在某一分数段或所有的员工被评为“一般”,使被考评者全部集中于中心水平,或者是平均水平,没有真正体现员工之间的实际绩效存在的差异,这往往是评定标准不明确或主管在评定工作中平均心理造成的。

二、晕轮误差

晕轮误差亦称晕轮效应、晕圈错误、光环效应。指在考评中,因某一个人格上的特征掩蔽了其他人格上的特征、三、个人偏见

个人偏见亦称个人偏差、个人偏误,即基于被考评者个人的特性,如年龄、性别、宗教、种族、出身、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因考评者个人的偏见或者偏好的不同所带来的评价偏差。

四、优先和近期效应

所谓优先效应是指考评者根据下属最初的绩效信息,对其考评期内的全部表现作出的决评价,以前期的部分信息替代全期的信息,从而出现了“以偏概全”的考评偏差。

所谓近期效应是指考评者根据下属最近的绩效信息,对其考评期限内的全部表现作出的总评价,以近期的部分信息替代全期限的全部信息,从而出现了“以近代远”的考评偏差。

这类效应可谓“以时点代时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克服这两种偏差,要求所有的考评者,必须掌握全面的数据资料,不仅在事家注意了解相关资料,在事中、事后也要掌握翔实的数据资料,依据全面真实的信息,根据绩效标准进行科学系统的考评评价。

五、自我中心效应

这种误差表现为考评者按照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评价,或按照自己认为恰当的标准进行评价,因而偏离了评价标准。

六、后继效应

后继效应亦称记录效应,即被考评者上一个考评期内评价结果的记录,对考评者在本考评期内的评价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七、评价标准对考评结果的影响

工作绩效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精确程度,对考评方法即工具运用和考评的结果具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绩效考评的修正:客观公平公正,避免6种误差。

第二节 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设计

第一单元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

一、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一)适用不同对象范围的考评体系

1、组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个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1)按岗位实际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对岗位进行横向区分。

(2)按岗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生产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等4大类。等等(P231)

在明确岗位工作的类别、性质和特点的情况下,应从人员品质特征要求、工作行为表现和产出结果等三个方面: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集相关数据,找出所有的相关指标及相关的具体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经过评比筛选,最终建立起员工个体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二)不同性质指标构成的考评体系

1、品质特征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行为过程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3、工作结果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明确性原则。

[能力要求]

一、绩效考证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一)要素图示法(P235图)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法(标杆法)

(四)面谈法

(五)经验总结法

(六)头脑风暴法: [亚历克·奥斯]

4个基本原则:

1、任何时候都不批评别人的想法;

2、思想愈开放愈好;

3、强调产生想法的数量;

4、鼓励别人改进想法。

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

1、工作分析(岗位分析)。

2、理论验证

3、进行指标调查,确定指标体系。

4、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第二单元 绩效考评标准和设计

一、绩效考评标准的设计原则。

(一)定量准确的原则。

(二)先进合理的原则。

(三)突出特点的原则。

(四)简洁扼要的原则。

二、绩效考评标准的种类。

(一)综合等级标准。

(二)分解提问标准。[能力要求]

一、考评指标标准的评分方法。

(一)单一要素的计分方法。

(二)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法。

二、绩效考评标准量表的设计。

(一)名称量表(是量表在测量上一种最低的形式。仅仅是符号或称呼,没有任何数字大小的含义)。

(二)等级量表(根据事特的特性和分类原则,这时量表上每一个类别只有序列性,等级性,但不表示差距相等)

(三)等距量表(除了具有类别和等级量表的性质外,要求一定数量差距在整个量表的阶梯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绝对的零点,只能做加减的运算,不能做乘除的运算)

(四)比率量表(是测量水平最高的量表,也被科学家认为是较为理想的量表,一个比率量表除含有类别、等级、等距等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

第三节 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与应用

一、关键绩效指标的内涵。

关键绩效指标简称KPI,即: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术语,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考评的新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绩效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核心是从众多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提取重要性和关键性指标,它不但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也是试图确立起一种新型的激励约束机制,力求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组织内部全员、全面和全过程的动态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KPI不仅成为一种检测手段,更应该成为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

二、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的目的。

三、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

(一)整体性

(二)增值性

(三)可测性

(四)可控性

(五)关联性

四、确定工作产出的基本原则

1、增值产出的原则。

2、客户导向的原则。

3、结果优先的原则。

4、设定权重的原则。

五、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和特点。

平衡计分卡(BSC)[美国 罗伯特。S。卡普和大卫。P。诺顿] 从四个不则的角度,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衡量企业的业绩。从而帮助企业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和战略的实施。

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和体会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概念:

1、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核心的战略管理与执行的工具。

2、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先进的绩效衡量工具。

3、平衡计分卡是企业各级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

4、平衡计分卡也是一种理念上十分先进的“游戏规则”,即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能力要求]

一、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

(一)目标分解法

目标分解法采用的是平衡计分卡设定目标的方法,即通过建立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绩效水平进行监控。

(二)关键分析法

关键分析法就是通过多方面住处的采集和处理,寻求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点,弄清到底是什么原则导致企业克敌制胜的,并对企业成功的关键点进行跟踪和监控。

(三)标杆基准法

标杆基准法是企业将自身的关键绩效行为,与那些在行业中领先的、最具影响或最具竞争力企业的关键绩效行为作为基础,进行深入全面的比较研究,探究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绩效标准,并提出改进员工绩效的具体程序、步骤和方法。

(四)平衡计分卡法

二、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

(一)(二)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出 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

在确定了团队或个体的工作产出,并从中汇总整理出各种相关的绩效考评指标之后,应当运用SMART方法提取关键绩效考评指标。[P254表格] SMART: Specific,具体的; Measurable,可度量的; Attainable,可实现的; Realistic,现实的; Time-bound,有时限的

(三)(四)

(五)根据提取的关系指标设定考评标准 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修改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三、设定KPI时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P257图表)

四、提取KPI的应用实例 [P258]

五、企业KPI指标标准体系的构建:

1、依据平衡计分卡的设计思想构建KPI体系。

平衡计份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运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实现绩效评价------绩效改进,以及占略实施------占略修正的目标。

2、根据不同部门所承担的责任确立KPI体系。

第四节 360度考评方法

一、360度考评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全方位考评,适合中高层管理者,特别适合关键岗位

二、360度考评方法的内涵 [P262图] 360度考评方法又称为全视角考评方法,它是指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或)客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评价,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的考评方法。

三、360度考评方法的优缺点

(一)360度考评方法的优点

1.360度考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2.360度考评方法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产出,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特征

3.360度考评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更为和谐的工作关系,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管理者发现并解决问题,从总体上提高组织绩效;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被考评者只追求某项工业指标完成的短期行为,使其着眼地公司或部门的长远发展,全面提高自己的绩效水平。

4.360度考评采用匿名评价方式,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5.360度考评充分尊重组织成员意见,这有助于组织创造更好的工作气氛,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性。而创新性又恰恰是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

6.360度考评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提高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性。7.促进员工个人发展。

(二)360度考评方法的缺点

1.360度考评侧重于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比重较大,定量的业绩评较少。2.360度考评的信息来源渠道广,但是从不同渠道得来的并非总是一致的。3.360度考评增加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成本

4.在实施360度考评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在组织内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带来企业文化震荡、组织成员忠诚度下降等现象。

四、基于互联网的360度考评。

(一)基于互联网的360度考评的优势。

(二)基于互联网的360度考评面临的问题。

1、受公司网络化程度影响大。

2、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能力要求]

一、360度考评的实施程序

(一)评价项目设计

1. 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决定是否采用360度考评方法。2.编制基于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问卷。

(二)培训考评者

(三)实施360度考评

1.实施考评

2.统计评价信息并报告结果 3.对被考评者进行培训

4.企业管理部门针对考评的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制定改善行动计划。

(四)反馈面谈

(五)效果评价 [注意事项]:

1.确定并培训公司内部专门从事360度考评的管理人员

2.应选择最佳时期,在组织面临士气问题,处于过渡期或下坡路时,不宜采用。3.上级主管应与每位考评者沟通。4.使用客观的统计程序

5.防止考评过程中作弊、合谋等违规行为。

6.准确识别和估计偏见、偏好等对业绩评价结果的影响。7.对考评者的个人意见保密,上级评价除外。

8.不同的考评目的决定考评内容不同,所应注意事项也不同。

战略导向的KPI与一般绩效评价体系的区别是:

1.从绩效考评的目的看,前者以战略为中心,后者以控制为中心。

2.从绩效考评的过程来看,前者是组织内部自上而下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后者通常是自下而上根据个人以往的绩效目标产生的。

加强材料管理, 降低材料消耗 第3篇

所谓材料管理是指要及时检查和实时监督材料的进度计划和材料的预算数量执行情况, 通过随时的跟踪监测和报告, 努力使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数量之间的偏差达到最小, 以此来实现材料在预定期限内请购、订货、运抵现场、验收和发放工作, 保障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材料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设备、材料进度、数量以及质量的跟踪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管理进而实现材料的有效利用。

二、材料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材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对象。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使用方式被消耗, 有的构成产品的实体, 有的被消耗助于产品的形成。同时, 材料的价值随着他们被消耗全部转移到产品的价值中。对于企业, 只要进行生产经营就离不开材料。企业的材料种类有上千万种, 不同产品使用的材料不同, 但是材料价值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超过流动资产总量的50%以上。材料耗费更是构成了材料成本的重要内容, 企业材料管理的水平, 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 经济效益的好坏也关系到资金周转的快慢。因此, 材料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加强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消耗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如果企业让大量的生产材料浪费或消耗过渡, 这会增加资金的占用, 加重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更会降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相反, 如果企业加强材料管理, 制定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 势必会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 加强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消耗有助于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

材料耗费作为生产成本的主要内容, 其使用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现在许多学者提出:企业战略发展重点是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重点是战略成本管理;材料管理就是生产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 加强材料管理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第三, 加强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消耗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

现代工业产品的成本主要是由原料、燃料等费用组成。在一些材料使用较多、劳动投入较大的企业中, 材料费用构成了产品成本的主要内容, 达到总成本的80%以上。这时, 合理利用材料对于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 好的材料管理有助于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

企业的流动资金一般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三部分。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 储备资金通常占有较高的比例。而流动资金主要有储备资金组成, 因此储备资金的管理成为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储备资金主要用于物料, 它是物资的货币形式。所以, 加强储备资金管理主要就是加强物资材料管理。严格控制材料的管理过程, 实行严格的核算, 减少库存材料的占用, 进而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 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率。

第五, 加强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消耗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占有力。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在煤炭企业中, 材料所占成本比重较高, 因此材料的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的材料管理, 有助于材料的合理充分的利用,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材料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简析

(一) 企业材料管理的现状

材料管理作为工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越来越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但是, 与国外先进的企业材料管理水平相比, 我国的材料管理水平及现代化管理程度还较低, 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 物料随意摆放, 物料的领取未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缺乏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正是由于管理上的不完善, 造成了材料的无谓消耗, 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 必要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无谓的浪费和积压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企业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进行科学的物料分类。

企业的物料种类繁多, 但是企业在对物料进行管理时, 实行统一的管理, 未进行科学的分类,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物料的损坏和浪费。由于不同的物料, 其管理方法和储备环境不一样。在材料管理上, 企业应根据物料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尤其是煤炭企业, 材料之间存在着差别, 这就要求企业对物料进行科学分类, 提高材料的管理效率和利用率。

2.物料管理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材料计划, 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积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人员缺乏科学的计划, 根据经验进行材料的购买。造成企业的材料有时过多导致积压浪费, 占用流动资金;有时导致生产材料的不够用, 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3.管理人员素质低, 成本意识淡薄。

一个好的企业除了制定战略目标外, 还必须把内部管理做好, 内部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前景。但是, 在现代企业中, 管理人员的素质低, 缺乏责任心。管理的不严格, 导致材料的保管、储存不当, 使材料损坏、变质、浪费、丢失。另外, 企业的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缺乏成本观念, 材料成本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得到规范化的运作和科学性的分析。这种现象造成管理水平较低, 难以对材料成本管理和控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4. 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 缺乏合理的惩罚力度。

企业在对材料管理中, 缺乏正确、合理的管理制度, 现行的管理制度过于简单, 操作性不强。针对材料管理的各过程及材料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缺少具体的运作规程和控制措施。以至于目前许多企业对于材料管理制度的制定过于表面化。在材料成本管理措施方面, 只有简单的规章制度, 没有具体措施。要杜绝材料的浪费现象, 需要采取经济手段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然而现在的煤炭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 员工的收入和他们的绩效不挂钩, 材料管理的好坏不影响他们的收入。材料费用的节省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对于浪费比较严重的情况, 缺乏严厉的惩罚力度, 很难制约员工行为, 也难以遏制浪费、乱丢乱放现象。

5. 材料供应与需求不匹配, 超支存储现象严重。

企业在生产中经常出现资金困难紧张的局面, 这就造成了原材料供应不及时, 需要得不到满足, 影响企业的生产正常进行。另一方面, 超支让其他单位的物料短缺。这两种现象交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材料的积压浪费, 占用大量流动资金, 致使企业的资金不能正常运作, 降低企业的整体效益。

6. 考核制度不完善, 责任不明确。

材料管理考核制度作为考核企业人员尽职尽责情况的一个有措施, 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之一。目前, 很多企业未建立材料管理考核制度, 材料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出现材料盘亏、损失、积压等问题不及时报告, 企业也未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等问题严重时给企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

四、加强材料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进行科学的物料分类

企业物料种类繁多, 不同物料采取的管理方法不同。企业应根据企业物料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科学分类。一般来说, 物料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根据管理的重要性原则进行分类。该原则主要是区分物料属于定额管理还是非定额管理。首先, 企业在区分的基础上通过ABC分类法将物料分成A、B、C三类;然后, 分别对这三类采取不同的控制和管理方法。二是根据物料的消耗特征进行分类。二是根据物料的消耗特征进行分类。根据物料的消耗特征, 先把物料分成规程消耗物料和管理物料, 然后根据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2. 加强材料计划管理。

材料消耗定额管理是现在企业材料管理中经常使用的管理方法。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制定后,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材料的采购和生产, 以确保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材料不足时及时补充, 减少库存。另外, 材料消耗要建立预警制度, 管理部门要坚持月通报、月考核、月度奖罚措施, 最终实现材料供应按定额消耗。材料管理者对丢失、浪费现象要及时制止, 提出处罚意见或向领导反馈信息, 根据情节严重程度, 采取通报批评与惩罚措施。

3. 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 提高其管理意识。

企业应经常对管理人员组织技能和管理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成本意识。在技能方面, 根据材料管理的要求进行培训, 如采购的流程管理、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材料的分类及核算等。在管理方面, 如材料的存放条件和质量目标等。只有在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对材料消耗进行控制, 从而降低企业材料消耗,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 提高全员的材料成本控制意识, 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 是实现成本目标的关键。

4. 制定科学的材料管理制度和规程

好的制度和规程, 是企业实施管理的充分条件。企业的管理制度涉及较多的环节。这就要求企业要重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材料的预算、采购、质量检验、验收, 到入库、使用, 再到成本的核算, 整个过程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业务部门。

应根据各过程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和规程。

5. 加大材料管理的执行力度和考核力度

有效的材料成本控制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企业应加大材料管理的执行力度, 控制企业材料的投入规模, 设立材料管理检查小组, 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同时, 建立管理信息平台, 做到信息共享, 超前控制。将材料消耗定额与考核核算统一起来, 建立健全指标考核体系, 对材料消耗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考核的好坏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挂钩, 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6. 建立奖罚制度

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应制定一定的奖罚制度。奖励和惩罚制度是监管组织保证、过程控制、考核核算、信息反馈等方面能否正常运作的一种措施。一方面, 企业应通过制定的材料管理考核办法定期对相关部门业务情况进行考核, 以评价相关部门业务执行情况。根据规定, 未完成计划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受到处罚, 进而完善制度和计划的严肃性; 另一方面, 如果单位和个人业务完成的好, 工作中又节约材料或资金, 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 可以通过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来激励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7. 加强材料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 企业对信息的掌握要求越来越高。就目前情况来看, 材料管理工作过于表面化、流程化, 这就要求企业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进而提高材料管理工作水平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简化手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弊端, 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业务数据的共享, 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有助于管理层根据掌握的信息作决策。另外,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还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材料的使用和消耗情况, 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五、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有的材料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克服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成熟的材料管理方法, 建立健全企业的材料管理制度和机制,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材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环节, 其消耗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 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在材料管理方面, 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成本意识, 制定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后, 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企业应建立材料管理的信息化系统,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 材料管理在企业的经济运营中越来越突显, 备受关注。但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把先进的材料管理理念引进到企业管理中, 多数企业在材料管理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材料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然后就材料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陈述, 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材料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田建新.浅谈物资材料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 (27) .

[2]谢小平.物资管理精细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农电版, 2009 (6) .

[3]黄静.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加强物资材料管理[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4 (5) .

[4]夏鑫.煤炭企业物料管理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研究.2006 (6) .

风险管理学习材料 第4篇

关键词:各级材料管理职责材料成本控制管理

1 公司材料部门的管理职责及成本控制

公司材料部门是整个材料管理的核心,是材料成本控制的关键,其职责对公司整个成本控制起关键作用,所以说如何定位这一级职责是整个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当前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比重一般在75%左右,做为项目材料管理的直接管理部门,其对项目材料管理要从宏观方面进行管理,其成本管理职责主要有:

1.1 主持制定材料管理各项制度和办法,并对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特别是直接管理部门对项目部的材料管理落实情况要制订检查和考核计划,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督察,只有制度健全且切实可行,使项目和班组有章可循,才能实现材料程序化管理;

1.2 组织对项目大宗材料进行招标。招标采购是降低材料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招标中要坚持“六比一算”原则,即:比质量、比价格、比运距、比信誉、比交货期、比付款方式、算成本,同时要坚持阳光采购原则,招标时要邀请上级纪检部门及业主参加;

1.3 组织公司预算核算人员对项目材料使用计划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核。做为计划审核部门要把好这一关,因为材料使用计划是整个材料管理的目标所在,是材料管理的成败所在,只有计划合理,公司材料管理部门才能从宏观方面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定期要对项目材料使用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情况进行监督;

1.4 对项目根据计划所报的材料采购计划进行审核。根据公司库存合理调配库存材料,坚持先调配再采购的原则,在审核采购计划时要对采购单价进行严格的把关,并对整个项目材料的采购过程行为进行动态监控,采购供方坚持在合格供方名单内选用的原则;

1.5 负责对公司范围内的材料供方进行评审,防止信誉不好的不合格供方进入公司合格供方管理库,合格供方管理坚持以项目评审为主,公司考察备案的原则;

1.6 对项目材料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单价、质量保证条款、供货时间、付款方式、违约处理等各个方面,若对项目所报的合同有异议可以要求项目部重签或更正。

2 项目经理部材料成本控制管理职责

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材料管理的责任主体,项目经理是材料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只要项目经理部认真履行好材料管理职责,才能使整个材料成本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其主要职责及成本管理有:

2.1 设置材料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配备具有较好职业素质的材料三大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项目总工、材料采购员、材料保管员、材料统计员和管段技术员(班组)是项目材料管理的关键岗位,依据职责对材料的计划、采购、验收、出入库和使用负责,各责任人在其任职时限内对其材料管理负责;

2.2 认真落实上级管理部门在材料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等相关要求,并根据规定规范项目的材料管理行为,制订材料成本控制措施,督促项目各级部门落实材料管理目标;

2.3 负责安排、部署项目经理部相关部门编制项目材料使用计划、材料采购计划,材料使用计划编制的依据是设计文件及技术规范,材料使用计划是项目材料采购和供应的依据,主要分班组编制的分部分项材料计划及总工编制的材料总体使用计划,材料计划是实现材料管理动态控制的依据,是材料控制考核评价的依据,编制材料使用计划要求实事求是、厉行节约,做到计划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准确及时。采购计划编制的依据是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项目部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按月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即编制好的采购计划要经项目经理签字后报公司一级材料部门审批,审批通过方可采购;

2.4 项目部要定期主持召开项目部的材料使用控制分析会议,对造成材料实际用量与材料使用计划有差异的内外原因和改进措施进行审阅,及时寻求纠偏措施,为降低材料成本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

2.5 负责对合格供应商的调查工作,为公司合格供方名单库提供合格的供方资料,材料供方管理也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工作,只有合格的供方才能提供合格的产品,供方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项目部要及时添加新的合格供方,同时对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供方及时剔除出合格供方名单。

2.6 对项目班组材料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包括材料采购、供应管理、材料验收及检验管理、材料库存及发放管理、材料的调拨及现场管理、档案管理,只有对班组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项目材料成本管理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3 班组材料成本控制职责

班组是材料成本控制的现场材料管理直接责任部门,对所有作业班组、劳务队材料的领用、存放、使用、消耗以及余料退库各个环节全面负责。其成本控制管理职责主要有:

3.1 根据项目部下达的材料使用计划以及工程进度情况严格控制现场材料消耗,为此要制定本班组的材料节约目标,对所有工程实体各个部位材料用量进行细化,编制详细的分部分项工程材料使用计划,以此计划为依据做好本班组的材料成本控制。

3.2 根据不同施工阶段材料供应品种和数量的变化调整存料场地,减少搬运,同时要根据施工需要和现场情况有计划地申请项目部材料部门组织材料进场。

3.3 认真执行材料收、发、领、退、回收管理制度,定期组织盘点,做好材料核算工作,同时将材料实际消耗量与材料使用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出现偏差的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4 按项目部规定加强现场材料的管理工作,制定班组现场材料管理细则,对现场材料的数量、质量、存放、使用、节约、损坏、浪费、回收等各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建立健全班组现场材料管理责任制。施工班组对材料的领用、现场存放、使用以及余料退库各环节进行全面控制。根据项目部的班组编制要把材料管理责任到人,并按项目部的材料管理考核细则落实本班组的材料管理情况,努力降低材料消耗。

3.5 严格执行材料使用中的动态管理,加强自检,以分部、分项工程材料计划为基础,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即核算材料节超情况,及时办理各种材料核销手续,正确核算材料实际耗料状况,同时要对核算结果认真比较分析,分析主要包括材料节超原因分析、后续工程材料使用注意事项、控制超耗及节约措施,班组核算完毕后向项目部上报分部分项材料成本控制成果。

当然材料成本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各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材料成本控制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煤气管理及预防学习材料 第5篇

烧结厂全生产科 2011年7月

0 煤气安全管理基础知识

前言

近年来,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个别企业由于忽视煤 气安全和缺乏必要的技术措施及有效的管理手段,频繁发生煤气中毒、着火和爆炸事故,造成工业建筑倒塌、设备损坏等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认真学习煤气安全管理知识,对加强煤气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煤气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消除隐患、规范操作、强化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减少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各种与煤气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给煤气作业指挥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煤气危险作业基本要求

对待煤气危险作业,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方案周密、准备充分,作业前检查落实严格,专业化队伍操作等,是很重要的基本要求。煤气的产生和净化工艺

高炉、转炉、焦炉等工业炉窑是产生煤气的主要设备。在煤气产生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炉尘、焦油、萘、硫化氢、水等物质。这些物质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滞留在设备设施 和管道内,堵塞设备设施和管道,给生产运行造成威胁,严重的还会对人身造成危害。因此,对煤气(包括天然气)进行净化是十分必要的。

高炉煤气

高炉是钢铁企业冶炼生铁的主要设备。高炉炼铁是一系 列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高炉煤气是在炼铁过程中得到的一种气体副产品。

高炉生产工艺流程由高炉本体及上料、装料、送风、喷吹系统和渣铁处理、煤气除尘系统组成。

高炉使用的原、燃料和附料

高炉冶炼生铁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原矿石或烧结矿),主要燃料是冶金焦炭,主要附加物料是石灰石等。以上物料统称为炉料。

这些炉料经由装料系统布入炉内。送风系统将冷风(经过汽轮鼓风机鼓风后的空气,已达到200余℃)经过热风炉加热成为800℃以上的热风空气或富氧空气鼓入风口,使焦炭激烈的燃烧,最终生成CO,提供大量热能。

高炉煤气的产生

由于焦炭的剧烈燃烧,使大部分炉料在高炉下部变成液态渣 和铁水,并周期地从炉缸放出,使炉缸下部不断形成空间,上部炉料连续稳定的下降。喷吹系统将煤粉(重油)从风口 喷入,或将天然气(重油)在炉外转化成高温的CO和H2后,由炉腰、炉身下部喷入,以降低焦炭的消耗,提高高炉产量,改善生铁质量。渣铁处理系统按时开关渣口、铁口,放渣、出铁,使过程连续进行

高炉炉尘及炉尘的来源

高炉煤气离开高炉时,夹带着许多细粒度的炉料,就是 煤气中的炉尘,俗称瓦斯灰。高炉煤气中含尘量的多少受著多因素影响。首先是炉料中的细粉含量。为了保证高炉内料柱有良好的透气性,炉料在投入高炉前必须进行筛分。如果筛分效果不好,就会有许多的细粉被投入炉内。

其次是炉料(特别是焦炭)的机械强度较差时,当在炉 内受到研磨,也会产生细粉。这是煤气内炉尘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当炉料中含有碱金属氧化钠(Na2O)及氧化钾(K2O)时,一部分挥发到煤气中去,它们的粒度极小难以去除。炉料中的细粉,受到一定速度气流的吹刷,就会被气流带走。

荒煤气中炉尘的含量

由于各钢铁企业的炉料来源不同,筛分情况不同,鼓风 量和鼓风压力不同,这些差异造成了煤气中的炉尘在数量上和成分上都有所不同。一般每标准立方米煤气可带出炉尘10~40克。

炉尘的危害

如果这些炉尘不经过净化就被送到用户使用,就会造成 管道堵塞,燃烧炉烧嘴堵塞及磨损,加快耐火材料的熔蚀,缩短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等后果,所以高炉煤气必须经过净化才能送往用户使用。一般要求高炉煤气的含尘量要小于 10mg/Nm3。如何预防煤气事故

一、认 识 煤 气

煤气的来源和用途

在冶金企业里煤气是高炉炼铁、焦炉炼焦、转炉炼钢的 副产品,又是冶金炉窑加热的主体燃料。

煤气的积极作用

煤气作为气体燃料,具有输送方便,操作简单,燃烧均匀,温度、用量易于调节等优点,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之一。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氮气 二氧化碳 氢气 甲烷

二、煤气中毒事故

煤气为什么会使人中毒

所谓煤气中毒,实际上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的比 重是0.967,同空气比重相近,一旦扩散到空气中,一氧化碳就能在空气中长时间的不上升,不下降,随空气流动,在空气中漂浮。而一氧化碳又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的感觉器官很难发现,这样就更容易使人丧失警惕。

煤气中毒的实质

当一氧化碳被吸入人体后,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素特别 容易结合而又难以分离(一氧化碳与血红素的亲和力要比氧气与血红素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一氧化碳离开血红素的程度要比氧气离开血红素的程度慢3600倍),所以,一氧化碳 很快与血液中的血红素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素,使血红素失去了带氧能力使人体各基础组织细胞得不到氧气,特别是人的细胞对缺氧的灵敏度最高,只要8秒钟得不到氧气,就丧失活动能力。人的指挥系统发生障碍,就会失去知觉,即造成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的分类

正确的判断煤气中毒者的中毒程度,对于及时准确地采 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尽快开始急救是先决的条件。一般我们把煤气中毒的程度分为以下四种:

轻微中毒 较重中毒 严重中毒 中毒死亡

煤气中毒后的症状

(1)轻微中毒:一般有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情

绪烦躁等症状。

(2)较重中毒:一般有两腿不听使唤、意志障碍或丧失、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3)严重中毒:一般有昏迷不醒、意志完全丧失、呼吸微

弱或停止、脉搏停止等症状,中毒者处于假死状态中。

(4)中毒死亡:一般有以下症状:

1、心脏外观检查已停止跳动,呼吸停止;

2、肌肉由松弛变僵硬;

3、瞳孔扩散,遇强光不收缩,黑夜中不扩大,对光无反应;

4、用线缠住手指不变色,不浮肿;

5、切开指肚不出血;

6、出现尸斑。一般首先在背部出现淡紫色斑

点,如无 尸斑出现,则不应视为真死,不能停止抢救。

煤气泄漏的危险区域

煤气泄漏是造成人员煤气中毒的主要原因。

存在泄漏煤气的部位有煤气闸阀、煤气蝶阀组传动轴、煤气 管道的法兰部位、煤气鼓风机围带、煤气水封击穿漏气等,作业人员在这些区域最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事故。

造成煤气中毒事故的常见原因

1、新建、改建或大修后的煤气设备不经主管部门检查验收

及试压,就急于投产,造成煤气泄漏严重。

2、煤气设备泄漏未被发现,造成中毒事故。

3、带煤气作业,不戴面具,凭热情蛮干,造成中毒。

4、进入煤气设备内没有切断煤气来源,冒险进入,造成煤

气中毒事故。

5、煤气设施产生大量废气,造成煤气中毒事故。

造成煤气中毒事故的常见原因

1、生活设施与煤气设施相通,造成煤气中毒事故。

2、煤气设备泄漏未被发现,闲人误入作业区域,造成煤气 中毒事故。

3、在煤气设备附近逗留,煤气设备泄漏未被发现,造成煤气中毒事故。

4、在煤气设备附近盖房子设休息室,造成煤气中毒事故。

5、由于煤气设备的设计失误,造成煤气中毒事故。

6、带煤气作业,防毒面具损坏,检查不仔细,造成煤气中毒事故。

预防煤气中毒的安全对策

1、煤气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准和规范的要求;

2、制定煤气设备的维修制度,及时检查,发现泄漏及时处理;

3、对煤气实行分级管理。根据一氧化碳的含量,将作业区域分成甲、乙、丙类煤气危险区域。

4、新建、改建或大修后的煤气设备投产前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及气密性试验。

5、凡发生煤气设备泄漏现象,要立即处理好。

6、对室内的煤气设备定期检查。

7、凡带煤气作业,如抽、堵盲板,堵漏等,必须佩带防毒面具,并彻底检查好,切不可凭热情蛮干。

8、凡进入煤气设备内作业,必须可靠切断煤气来源,严格处理净残余煤气,经检测合格后方准作业。

9、严禁用煤气取暖,不准私自乱接煤气。

10、生活用设施如上下水道、蒸汽等严禁与煤气设备相通。

11、煤气设备附近严禁设生活间或休息室。

12、带煤气作业和处理煤气时,做好监护、防止闲人误入。

13、煤气设备要设有“煤气危险、严禁逗留”的警告牌。

14、煤气危险区内要设置有声光报警的一氧化碳检测仪器,监视作业环境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煤气着火事故 煤气着火事故的产生 2 煤气着火的必要条件 造成煤气着火事故的常见原因 4 怎样防止煤气着火事故的发生 煤气着火事故的产生

在钢铁企业中,由于煤气发生量较大,使用广泛,地点分 散,发生煤气着火事故是比较常见的,这方面发生的事故教训是深刻的,经济损失也是较严重的。

煤气同其它任何可燃材料一样,它们要燃烧或着火是有条 件的,这些条件满足或具备时就能燃烧或发生着火。我们称这些条件为煤气燃烧或着火的必要条件。煤气着火的必要条件

1、要有足够的空气或氧气;

2、要有明火、电火或达到煤气燃点280度以上的高温。这两个必要条件缺一条,煤气就不会发生着火。煤气着火事故产生的原因

1、煤气设备附近有火源,因漏煤气引起着火事故。

2、在煤气设备上架设电器设备,当煤气泄漏,电器设备漏

电产生火花引起着火事故。

3、带煤气作业,使用铁质工具打出火花引起着火事故。

4、带煤气作业,附近有火源或高温裸露管道引起着火事故。

5、在生产着的煤气设备上动火,不办理动火手续,没有安

全措施引起着火事故。

6、在已停产的煤气设备上动火,不采取措施,盲目动火,造成着火事故。

7、带煤气作业,不使用投光器,用点钨灯照明引起着火事

故。

8、带煤气作业,损坏附近电器设备引起着火事故。

怎样防止煤气着火事故的发生

1、煤气设备附近或煤气作业区域内禁止一切火源。

2、非煤气专用电器设备,禁止在煤气设备上架设。

3、凡带煤气作业要防止火花出现。铁质工具应涂油并十分

慎重使用。盲板和吊具均应有防摩擦产生火花的措施。

4、带煤气作业处附近的高温裸露管道应做绝热处理。

5、凡在煤气设备上动火,必须严格执行动火规定,按规定 的时间、地点动火,并做好防火、消火措施。

6、煤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应定期检查,接地电阻不大于10 欧姆。

四、煤气爆炸事故 煤气爆炸事故的产生 造成煤气爆炸事故的常见原因 3 煤气爆炸事故的预防 4 煤气爆炸事故的处理 煤气爆炸事故的产生

煤气是一种可燃气体,当在一个容器里,空气混入煤气 或煤气混入空气,达到了爆炸范围,遇到明火、电火或达到煤气燃点以上的高温,就会引起爆炸。也就是煤气在这个容器内急剧燃烧,体积突然膨胀,使这个容器容纳不了这个体积时将容器爆炸叫做爆炸。

煤气爆炸范围,就是空气与煤气混合或煤气与空气混合后,能够在具有明火、电火或燃点以上的高温发生爆炸时,煤气同混合气体的体积百分比,叫做爆炸范围。造成煤气爆炸事故的常见原因

1、工业炉送煤气时,不遵守先点火后送气的煤气安全规程,违章点火,造成爆炸。

2、工业炉送煤气时,烧嘴不严或没关闭而未发现,点火前

煤气已进入炉内,点火时发生爆炸。

3、工业炉点火作业时,第一次点火失败,不进行处理,马

上进行第二次点火,造成爆炸事故。

4、煤气设备动火,不处理干净煤气就动火,造成爆炸。通

蒸汽动火,蒸汽源断绝造成爆炸。

5、处理残余煤气不及时造成爆炸。

6、在煤气设备上动火,只靠闸阀切断气源,造成爆炸。

7、煤气设备检修,无统一指挥,操作混乱造成爆炸。

8、在长时间停用的煤气设备上动火,不经测定,盲目动火,造成爆炸。

9、煤气设备送煤气时,不做爆发试验,冒险点火造成爆炸。

10、强制通风的煤气炉,突然停电,造成煤气倒流发生爆炸。煤气爆炸事故的预防

1、工业炉点火作业前,先吹净炉膛内残余气体或先开引风

机,使炉膛内形一定的负压时方可点火作业。

2、先点火,后给煤气。

3、第一次点火失败,应重新处理炉内残余气体,再进行第

二次点火作业。

4、点火作业应在煤气压力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由末端烧嘴

开始。

5、动火作业需要可靠切断煤气来源时,应堵盲板或封水封,不应用闸阀代替。

6、凡属处理残余煤气后动火检修的煤气设备,必须取样做 含氧量分析,含氧量达到20.5%以上时方允许动火作业。

7、凡通蒸汽动火作业,不准断蒸汽。

8、凡在停产的煤气设备上动火,必须处理残余气体至合格。

9、煤气设备送煤气,必须在末端取样做爆发试验,连续三次全部合格,方准点火。

10、强制通风的煤气炉风管道与煤气设备之间必须有自动切断装置,风管道上还应装有泄爆板。

11、多单位多工种多部位联合煤气作业时,必须有统一的指挥。煤气爆炸事故的处理

凡发生煤气爆炸事故,一般是,煤气设备损坏,造成跑 冒煤气或跑冒煤气后着火。因而,煤气爆炸事故发生后,一般接踵而来的是发生煤气中毒事故、煤气着火事故或发生第二次爆炸,因此处理煤气爆炸事故必须做到以下要点: 凡发生煤气爆炸事故,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迅速处理净煤气。煤气爆炸引起着火事故,按着火事故处理。煤气爆炸引起中毒事故,按中毒事故处理。

五、煤气事故的抢救 煤气中毒事故的抢救 2 煤气着火事故的抢救 3 煤气爆炸事故的抢救

1、煤气中毒事故的抢救

煤气中毒事故的抢救原则:

1、立即打电话通知煤气防护站,任何人在没有防护措施的

情况下禁止独立抢救

2、将救出的伤员安置在上风口空气新鲜处

3、维持好现场秩序

4、根据伤者的中毒程度进行相应的救治。解开伤者领扣、衣扣、裤带,湿衣服要脱掉,便于其自主呼吸。在寒冷季节要对伤者妥善保温,以免着凉

5、派专人接救护车

6、凡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后必须查明原因并立即处理

2、煤气着火事故的抢救

1、根据煤气着火情况,局部停止使用煤气,设法关闭闸阀和降低煤气气压力。

2、向着火的设备内通入大量蒸汽或氮气。

3、根据管道管径对着火设备要区别抢救。

4、当煤气设备已烧红时,不得用水骤然冷却,防止煤气设备变形,泄漏出更多的煤气。

5、煤气闸阀、压力表、蒸汽或氮气管头等,应有专人控制操作。

6、如煤气管道内沉积物着火,可密闭人孔隔绝空气使其灭火。

3、煤气爆炸事故抢救

1、事故发生后,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2、凡是煤气爆炸事故,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并迅速将煤气处理干净

3、如煤气设备已损坏,应查明爆炸原因后再送煤气

4、煤气爆炸引起着火事故的,按着火事故处理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 第6篇

通过深入学习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改变了我们对风险管理认识的误区,了解了企业管理中不断变化的风险与责任,只有将风险意识贯穿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对合同、项目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和控制,降低各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才能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一、企业管理风险点具体表现形式:资本性项目需求不明确及项目实施风险;合同定制不完善,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风险。费用超支风险、进度延期风险、质量及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够而导致的运营过程中的风险。

二、风险点位防范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与过合同、项目定制的人都会认识到许多事情都可能出错,一但出错就可能给公司带来危害、损失或其它不利影响。风险是在合同、项目定制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资本性项目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在项目制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存在风险。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可以使项目进程更加平稳,可以规避、转移风险,或缓解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而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够则是导致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

三、风险点防范对策:

首先每个管理人员都应该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增加必要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管理知识、技术水平未达到应有的要求,是制约合同、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再次,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合同、项目管理体系,从招标开始、直到合同终止的全过程对项目进行预测、计划、分析、核算和控制,建成项目合同管理的一整套网络体系,进行全过程管理。

要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认真分析合同、项目条款,分析这些条款中有没有潜在风险,有没有对我方不利的提法和约束性条件,变更、索赔条款是否公平合理等。其次,虽然招标前已经对对方的资质情况进行了审查,但是真正签订合同前应再确认一次对方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条件,而且还要调查其是否确实具备相应施工能力。堵塞一切可能的漏洞,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其次,在协商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全面的表达出来。根据《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招标文件在性质上属于要约邀请,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的内容对后续的中标签约和施工影响很大,必须予以重视。要注意分析招标文件中给定的项目性质、技术要求、工程相关条件以及给定的主要合同条款,对其超出自身条件和可能导致违法违规的要特别注意,应在标书中对其进行适当处理。

第三,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专业素质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感知能力。同样一个的项目,有人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创新机制、防范风险的宏观建议。但有人员却不能发现问题,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感知能力,缺乏对防范风险的敏感性;二是学习和创新能力。项目管理人员不断面对新的对象和新的问题,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揭示风险保障企业经济安全的目标;三是突破能力。从一个项目进展到更大的项目,必须在合同、项目的很多方面取得突破。一切管理工作的实施是以人为本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没有管理人员的全员参与、主动配合就无从谈起,设备管理人员能动性的发挥和素质的高低极大地制约着设备管理的绩效。如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是项目合同管理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经营管理部

上一篇:人教版长方体教学设计下一篇:李商隐的诗——《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