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2024-05-25

学会理解学会感恩(精选6篇)

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第1篇

理解恩情,学会感恩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教学设计

佛山市第三中学 吴远见

一、活动对象: 高一(12)班学生

二、活动的背景: 我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中,面谈时,很多家长都提到与子女的沟通问题,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很少。通过对全班同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令人痛心。什么是恩情?不少同学不会理解,还存在不少误区,更谈不上如何付出实际的行动去感恩,这一问题,在我们班相当突出。为此,我们举行了这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

三、活动的目的: 设想通过本堂课使学生进行反思,理解恩情。恩情是父母师长及社会好心人的艰辛劳动的付出,是心和血汗的结晶,是默默无私的奉献。使学生情绪升华到如何付出行动去感恩。锻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调控自主活动的能力,演绎真实的故事从而增强自我体验,引起共鸣。

四、教育原理:

1、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规律。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2、班主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作用,强调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遵循矫正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策略,使学生进入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并达到稳固阶段。

五、教育重点: 饮水思源,理解恩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力所能及用实际行动感恩。

六、课前活动: 1.全班学唱“真的爱你”。2.主持人进行自我训练。3.学生自行排练小品。

4、对全班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整理好数据。

七、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老师导入)1.从我班具体的问题谈起,用一段影片使学生进入特定情景。

2.请2位同学做导游,引导学生作一次心灵之旅。

(学生主持)1.公布上次对全班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2.同学的随笔进一步反映了围绕我班同学的困惑。

(二)深入主题: 1.学生做一个游戏测试,增强对父母的认识和理解。

2.欣赏同学自编自演的两个小品,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同学谈看法)

3.主持人点评。4.心理游戏。

同学谈内心感受。5.我想说:

学生:令你最有感触的恩情,并计划拿出什么行动去感恩。

家长或老师的心里话。

主持人点评

(三)活动总结:(老师总结)在两位优秀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回顾了人生历程,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经历了童年对父母的眷恋,到现在与父母家长很少沟通的困惑,探讨了理解恩情并希望决定拿出实际行动去感恩。我相信,拨开乌云见晴天,谁都有过困惑,我们必须拿出实际的行动来解决今天的困惑。其实,爱和被爱是相互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的主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老师期待着同学们付出行动去感恩。

(四)合唱“真得爱你”

八、课后活动: 同学之间交换心得体会,全班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

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第2篇

理解与宽容是对亲人的理解、对爱人的体谅、对朋友的忍让、是彼岸的宽胸、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胸宽的人,会以宽容的态度包容他人的错误,甚至不注重个人的得失,它能够寻求化解矛盾冲突的办法,把自己变得豁然开朗,并且他自己也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宽容。

理解与宽容是生活和谐的磁场、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灵魂的救赎。它让你远离小我,摒弃私心杂念,成就一个大写的“人”字。友爱、宽容,是心灵的滋养,学会了理解与宽容,你会懂得原谅别人,原谅这个世界,是人的一种美德。

理解与宽容是温暖明媚的阳光,可以融化人内心的冰点,让这个世界充满浓浓暖意。如甘甜柔软的春雨,可以浇润人内心的焦渴,给这个世界带来勃勃生机;如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可以慰藉人内心的不平,给这个世界带来幸福和希望。

理解与宽容是信任与信任之间的一种默契、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如果说理解万岁,那么,宽容便是理解之后的一种风景!如果说宽容万岁,那么,理解便是宽容之前的一种期待!理解与宽容可以缩短两颗心的距离,在你付出的同时你也会获得无上的幸福。因为你照在别人身上的光芒会以百倍的亮度折射到你身上来。

教师要学会理解学生 第3篇

其一, 缺少交往, 教师是“独行者”

与他人交往是理解其思想、行为和态度的前提条件。但是, 我们的学校中却存在着许多“特立独行”的教师。他们游离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外, 很少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交往。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 批改作业, 急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科研和行政任务, 烦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矛盾, 无法静下心来了解学生的需求, 也无暇顾及体味学生的感受。同时, 有些教师也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往。他们秉持传统的教师权威观, 认为“为师者”就是高高在上者, 如果与学生交往过甚, 关系过于亲密, 就会丧失教师的威信, 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 在新课程背景下, 也有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开始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师生之间开展的所谓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交往活动, 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交往活动流于表层, 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师生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 思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沟通。

其二, 缺少对话, 教师是“独语者”

解释学认为, 理解是以多元主体间的对话结构为基础, 理解过程就是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但是, 在我们当前的学校话语世界中缺少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一大批“独语”的教师, 他们认为学生只是一群年幼无知的、不成熟的人, 只能服从自己的意志, 接受自己的权威。这一思想体现在师生话语中, 自然而然地教师就会强行要求学生听从自己的言说, 不用心倾听来自学生的不同想法或观点。因此, 很多时候, 我们听到的都是教师的声音, 却没有学生的言语。在课堂上,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说上一节课, 却很少静静地听学生说几分钟。而在面对学生的恶作剧时,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是怒不可遏、暴跳如雷, 对学生批评加惩罚, 却很少聆听一下学生的理由。教师的语言充斥着整个课堂, 甚至延伸到教育活动的整个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师生对话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开始在教育实践中尝试。但由于受传统师生观的影响及缺少方法的有效指导, 师生的对话往往流于形式, 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三, 缺少宽容, 教师是“完美主义者”

宽容是理解他人的重要条件。理解一个人, 既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优点, 更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的缺点。但是, 我们很多教师往往缺少对学生宽容理解的态度, 近乎完美地要求学生。他们不能理解学生的不完善性和不成熟性, 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看待学生, 以一个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一旦学生不能做到时, 教师就惊惶失措或者训斥喝骂。如,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有的教师不但不给予宽容的理解和善意的支持, 反而简单粗暴地对待, 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别的同学都能做好, 你就不能?”殊不知,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发展的必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最好。又如, 当学生犯错误时, 有的教师不是耐心地帮助寻找原因和提出改正的建议, 反而对其横加指责, 总会说:“你好事做不了, 尽做坏事!我看你有什么用!”却不知, 人无完人, 犯错误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权利。

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 需要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而教师在增进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和更主动的角色。那么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真切的理解?基于上面三个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深化交往, 真正地走进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交往, 真正走进学生, 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其一, 要树立尊重的交往意识。教师要明确学生是独立、自主的生命体, 他们不再是指令的服从者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教师也已不是学生行为的控制者或知识的唯一单向传授者。其二, 要提高交往的能力。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 它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向, 需要教师改变成人的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 以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入师生交往过程中。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 还需要教师拥有充足的理论智谋。其三, 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亲近的距离。这种亲近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 更是指情感上的距离。一方面, 教师要多抽出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接触、交流, 以缩短空间上的距离;另一方面, 教师要努力消除与学生情感上的隔膜、认识上的差距, 从孩子的角度看事务, 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实现对学生世界的思考与理解。

第二, 展开对话, 做一名优秀的“聆听者”。

善听者胜于善言者。佐藤学曾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 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展开对话, 聆听学生的声音, 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一方面教师要敞开自己的心扉, 袒露自己的真诚, 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话题感兴趣, 你是理解他们的;另一方面, 教师要接纳学生的情感, 聆听学生的诉说,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大脑和心灵都已向他们的内心打开。其次, 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 不同的教育情境, 采取不同的对话方式。对话是一种艺术, 需要一定的技巧, 教师要知道“何时该保持沉默, 何处该给予支持, 以及如何提出一个问题, 以便双方分享的思想和感情的意义更加明了”。[3]再次, 要专注和敏感。专注意味着一心一意、心无旁骛, 将“自己生命的所有能量聚焦在另一个生命上, 迸出生命的火花”;专注意味着对学生的言说和行为真正感兴趣, 将其视为“第一重要的”。而敏感意味着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来自学生的每一种声音的方向、特点和隐藏的变化趋势保持警觉, 意味着教师能够分辨出学生的声音、眼神、动作和神态的细微差异表征。

第三, 敞开胸怀, 宽容地对待学生。

俗话说:“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每一个人都有缺点, 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处于成长中的学生, 他们在心智等方面都未发展成熟, 因此在思想上难免会出现偏差, 在行动上容易表现出不成熟。作为教师, 就要有一种豁达的胸襟, 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甚至冒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的确, 调查研究表明, 富有教育经验的教师,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足时更多的不是惩罚或责难, 而是在关心与爱护学生的前提下, 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了解其行为的动机, 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 并不是无限制、无原则的容忍, 也不是对学生任性、放纵的默认, 而是意味着他对学生的信任与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宽容, 体现了他对学生差异性和更多可能性的尊重。总之, 要做一个富有宽容心的教师:一方面, 他必须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容许学生犯错误, 理解学生的不完善性, 不为学生的过错而大动肝火, 也不因学生的冒犯而兴师动众;另一方面, 他能够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愿意采纳学生正确的观点和建议,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

注释

1[1]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167.

学会关怀 学会感恩 第4篇

学会感恩 学会敬业 学会负责 第5篇

一个心存感恩之心的人必不会被同仁所抛弃,必将学会包容,赢得友谊。

一个心怀敬业之情的人必不会被事业所抛弃,必将学会才能,赢得认可。

一个心拥负责之感的人必不会被领导所抛弃,必将学会坚守,赢得尊重。

工作单位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同样有家长、兄弟姐妹,但如何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家长的认可,得到兄弟姐妹的尊重?如何使这个大“家庭”发展的越来越好?我觉得我们必须心存感恩之心,心怀敬业之情、心拥负责之感。

感恩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奉献精神,当你以一种感恩图报的心情工作时,才会使工作的更愉快、更出色。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竞争相当激烈,我们应当庆幸我们能得到一个这么好的工作,面对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待遇,首先我们必须要学会感恩。细想一下,是否我们在为这个“家庭”奉献着智慧和汗水的同时,这个“家庭”也在为我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把握好这个平台,我们在增长着阅历,丰富着人生,实现着自我价值。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因为这个“家庭”是我们的靠山,“家庭”的兴衰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息息相关,建设好这个“家庭”是我们每个成员的责任。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态和意识,才能有感恩的行动,我们的大“家庭”也才能因此而绽放和谐之花!

实践感恩,关心“家庭”发展,“饮水当思源,知恩当图报”。近年来,在这个“家庭”的大家长的高度重视下,“家庭”内所有成员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福利等都有了很大进步。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创先争优,这个大“家庭”才能得以健康和长足的发展,兄弟姐妹们也才能从这个大“家庭”中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主动工作,积极做事,践行感恩,只有这个大“家庭”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敬业是职业道德标准的一种表现,又是一种爱岗精神,当你以敬业之情工作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真正得到认可。敬业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如果一个人工作不敬业,那就说明这个人根本没有职业道德。同样,在工作中他必定不会找不到好的伙伴,必会遭人唾弃、白眼、冷嘲热讽。从一代名相诸葛亮一生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以自己治蜀国鞠躬尽瘁而得到后人认可。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怀着敬业之情,才能有爱岗的行动,我们的大“家庭”也才能因此而怒放发展之花!

实践敬业,“爱岗要敬业、敬业要精业”。在以局领导为核心的大家庭,我们必须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精业才会有底气,才能争气。我们一定要按照韩局长经常教导的,多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扎实有效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展开。要奉献,要在这个能够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舞台,奉献自己的力量。珍惜局领导为我们提供的工作岗位、回报提供岗位的领导,我们每个人都要自我鞭策,锤炼自己塑造自己,争创一流业绩为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团体、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只有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才会有个人的事业成就;要摆正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要老惦记着这个“家庭”给了我什么,而要多想想我为这个“家庭”奉献了什么,要讲大气、讲奉献,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建设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它可以让一个人在所有的员工中脱颖而出,让你瞬间得到尊重。工作意味着责任,岗位意味着任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要完成任务的岗位。责任胜于能力,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有了激情、有了忠诚、有了奉献和执行力,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云南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扎根深山,义务植树造林,自己默默的耕耘、努力拼搏,用自己对家乡建设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责任的理解。只有怀着责任感、怀着担当心,磁州大地才会盛开“建设”之花!

实践责任,敢于负责任,勇于挑重担,是一种境界,更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责任,包含着对工作的一份炽热的爱,是工作、办事的一种燃烧的情,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工作就是尽职尽责,坚守岗位,完成任务,无论是在卑微的岗位上,还是在重要的职位上,我们都要秉承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并表现出完美的执行能力。这样才能把“家庭”的荣誉视为自己的荣誉的,才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到“家庭”的荣誉而感到不安;只有具有责任心的人,才不会推卸责任,也不会不敢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才会成为别人眼中一个可靠的、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人人具有责任感,常怀担当心,才能更好的为这个“家庭”尽到责任,才能够被“家庭”所认可,成为一个受尊敬的人。

学会理解情感散文 第6篇

因为懂得,所以理解;因为相惜,所以包容。

父亲与母亲的婚姻,始于那个贫寒的九十年代里的小村庄。从我记事起,便知道父亲是个性情暴躁的人。跟母亲吵架时,总是怒声呵斥,有时候也会操起棍棒或者小刀。

母亲很委屈,却从未跑回娘家抱怨,也从为给我灌输“恨”父亲的思想。她选择了无言的.相伴,默默地工作,默默地为这个家倾尽年华。

我直到今天,才能够理解母亲当时地选择:爱,不是不争不吵,是发生争执后还能在一起;爱不是不打不闹,是吵闹过后依然不离不弃。

生活充满着想不尽的变数,知天命之年的父亲突遭意外,落下了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在病床上的他被疼痛折腾得日渐消瘦,也曾促使他有过多次轻生的行为。母亲没有狠心逃离这清贫的家,而是勇担重任。在照顾好父亲的同时,又利用时间做些零散的事,以维持生计。

母亲的心很苦,却从未想过放弃父亲和我,也从未停留在黑暗的境地中。她选择了无言地付出,默默地劳作,默默地尽力去温暖父亲和我。

我直到今天,才能够理解母亲当时地选择: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爱,是微笑向晚,携手共阑珊的美好!

我理解母亲对于父亲的爱,我理解母亲对于父亲的理解:一份懂得,一份理解,几多欢喜;一份真情,一份陪伴,几多温暖。

即便粗茶淡饭,修篱种田。只要相伴就好。

在相随的日子里,握着一份理解的暖意,让理解的馨香在柴米油盐中升腾。在一杯白开水的温度里,体味生活的简约美;在一碗粥的清淡中,感受生活的浪漫。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做有礼仪得好宝宝》含反思下一篇:教辅资料管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