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

2024-06-30

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精选10篇)

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 第1篇

一、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

教师对素质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自己对素质教育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正确认识,并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二、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

具体是:

1、

要认真学好教育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搞好教学工作。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方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教好数学的教育规律,研究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状况。

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教育理论,这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也是教育改革的基础。

2、

要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

教学工作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精炼的语言和高尚的行为,对学生的人生起着示范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所以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要求做到:

(1)语言准确、生动。

数学教师还要做到语言简练富有逻辑性。

(2)要熟练地掌握和正确运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具、学具。

能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制作教具,指导学生制作和运用学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3)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到板书工整、美观、突出重点,作业批改认真规范,批语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4)要具备使用作图工具和徒手作图的能力,能画简笔画。

三、提高改革实验和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入,我们有许多新的课题要进行改革实验或专题研究,如如何结合学科教学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怎样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去正确评价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要做到:

1、

努力学习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

克服教育科研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选题、实验、评价,从本质上搞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改进,提高实效。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往的一些好的教研制度、教研形式、教研方法,要坚持下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研的质量。

3、

认真总结经验。

素质教育才开始起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要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学习并在实践中进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使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完善。

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 第2篇

——面朝阳光,一切光明

宋文娟专家一天站着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和育人的道理,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分享。

努力造就成果。身边的人通常不喜欢很聪明但肯努力的人,而不是喜欢聪明却不努力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学识,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然,才能服之于生。

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在演讲过程中,宋老师做了两个小游戏,因老师未明确我们如何做,所以我们做的结果各异。这正如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为师的没有为学生指明目标和方向,学生就会明显参差不齐的发展。

走进学生的内心。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天使。宋老师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当时我感动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一个孩子在上课时,手机响了三声,老师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而是耐心、低姿态的询问,当知道孩子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时,才知道孩子承受了多大痛苦。假设直接没收孩子手机,不管不问,这对孩子该是多残忍。回头看看,有多少家长和老师为了成绩而忽视孩子内心的成长。

心态决定我们的幸福感。面朝阳光,一切光明。宋老师口中书生的故事,道出了良好的心态决定我们的幸福感。如同领导安排任务让我们做,如果我们总是想:怎么又叫我去做,烦死了,连玩的时间都没了,带着这样的情绪做事,身心一定疲惫。如果换个想法:领导让我们执行,是相信的我们做事的效率性,在得到别人的肯定去做事时,那一定能愉快地完成。

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 第3篇

一、认识通才取胜的趋势

现代科学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到今天21世纪初, 已明显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整体上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各类新兴边缘学科大量出现, 不断生长出千姿百态的学科“连理枝”、“嫁接果”。随着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体育科学也不断与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 体育科学体系内部各学科之间也不断分化综合, 进而产生出大量新的学科和科研成果。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国内外不少学者曾对这样的趋势和科研人员知识结构与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 现代科研人员只有具备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 才更能取得成果, 或称之为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取胜趋势。近20年来, 我国体育科研的发展状况, 也同样表明了通才更能取胜的趋势。

现代意义上的所谓专才基础上的通才, 已不可能是古代科学时期主要从整体上和多学科领域去广博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通才,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等;也不是近代科学发展时期主要从某单一学科内部去“专而深”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专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要求科研人员成为既广博又专深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首先是某一学科领域里的专才, 应是通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 又是能以专业为中心适度拓展知识面, 较广博地具备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知识的通才,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倒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的某一学科或专门领域内,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进而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当代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改革, 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科与专业的交叉综合趋势、课程结构的优化, 以及文理相通和主辅修、双学位、学分制的实行等, 力图培养出基础宽广、专业扎实、富于开拓和创新的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当代研究型体育教师也必须适应这种形势需要, 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更得心应手地在今后工作中进行学习与创造。

二、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

1.从需要出发进行拓展性和针对性学习

作为21世纪的新型体育教师, 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原来在校的学习仅仅为之后的教师职业打下了初步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从体育教师在职面临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出发, 进行拓展性学习和针对性学习。所谓拓展性, 是指教师基于原在高校中的专业面较窄、理论基础薄弱等情况, 进行以理论为主、跨专业学科, 甚至“跳出体育”跨领域地学习, 这可为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体育现象、开展体育科研建构更完善的理论基础;所谓针对性, 是在拓展学习的同时, 结合某一时期研究问题的需要, 集中学习该问题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既能为开展研究所用, 又能在研究实践中加深理解与掌握。

2.重点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

当今的体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发生着日益密切的关系, 体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 研究体育的现象与矛盾, 更需要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学科知识发生联系, 以更客观地认识体育的本质与规律。另外, 还要学习有关方法与工具学科的知识, 如科技写作方法、外语、数学、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学科, 这些知识技能恰恰在体育科研中极为重要, 必须高度重视并力求掌握运用。

三、重视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

科学研究方法论, 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以各种具体研究方法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方法体系。首先, 要从哲学方法层次加强学习, 提高个人的哲学素养。力求以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科研实践, 使科学认识活动及其结果尽可能符合客观世界本来的面目和事物发展规律。大量科研实践证明, 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做指导, 科研工作很难上升到较高层次, 也很难取得重大成果。其次, 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各种具体的科研方法, 包括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的方法和研究加工材料的方法。不但要学习掌握各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特点、方法结构与规范, 而且要善于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课题去灵活运用, 并力求在运用中去创造与发展各种方法。研究方法手段总是伴随着科学进步而同步前进的, 一些重大的科研活动及其成果, 往往带来研究方法的突破和进步。

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能力

在体育科研中所要解决的综合性、创造性任务, 不是某种单一的知识或能力所能及的, 而往往是各种能力的结合运用。它主要包括:

(一)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个人独立学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成果日益增多的信息社会中, 人的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单靠过去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而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 终身学习、自我教育早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与研究的需要, 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更新知识内容, 拓展原有的专业知识领域。

自学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 它大致包括:确定主攻方向、优选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运筹时间、搜集文献资料、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加工整理文献、撰写学习心得 (文献综述) 等各种能力。其中的一些能力也必然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稳定心理特征和某些知识技能 (如阅读、做笔记的技巧与知识) 。科研工作者在所要研究的课题中都需要自学能力, 以便围绕课题展开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完善, 及时学习掌握课题有关的各种新理论、新知识, 进而为顺利攻关打下理论基础。另外, 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变化, 实施体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能力新要求, 也要求教师在原有专业基础上, 迅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围绕工作中的实际需要自我组织新的学习, 从适应在工作中的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在当今社会的各专业领域内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

(二)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无论在体育教学、课余训练或研究工作中, 善于留心观察与思考, 并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是一般体育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之一。科学研究就是永不停息地去发现新问题, 不断去探求未知世界的奥秘, 去解决实践中不断产生的一个个新问题。因此, 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既很重要, 又较困难。而要做到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注意训练自己:

1.注意训练自己的观察力

体育运动的丰富实践充满了创造和矛盾, 要善于在体育实践中注意观察各种新事实、新现象、各种异常状态乃至细微线索;及时抓住机遇, 并认真分析和判断, 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科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中,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 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

2.防止思想上的迟钝, 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敏感性

研究型教师要随时在生活、学习、教学、训练中“留心意外之事”, 富于直觉, 保持对事物的敏感, 及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贝弗里奇认为“留心意外之事”, 是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

3.博览群书, 丰富知识, 有助于融会贯通, 提出非凡的见解

古人把广泛获取书本和实际知识, 总结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一个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 才可能具备思想的变通性, 对问题和现象举一反三, 才能从纷繁和细微的现象中提出根本性问题。另外, 许多新学科理论知识, 还能为我们提供认识和观察事物的新视角、新方法, 有助于发现新问题。

4.善于思考和想象

对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新矛盾、新疑难, 不但要善于去捕捉, 而且还要善于对这些矛盾、疑难多思考分析, 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进行联想、分析、综合、改进, 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构想。

5.培养批判和独创精神

要敢于冲破旧的传统观念, 不要盲目迷信“权威”、“经典”, 用批判精神去看待已有的各种理论与成果。敢于弃旧图新、大胆发问, 独出心裁地提出问题, 与众不同地开创新思路, 大胆提出好点子和新问题。

(三) 动手能力

体育科研中的动手能力是一种科研实践能力, 指按照研究计划与设计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 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完成研究任务的能力。体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课题的实施过程同各种体育科研实践活动都密切相关, 都需要研究人员深入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众健身等活动现场, 进行观察、实验、调查, 需要亲自动手去记录、测试、操作仪器设备、发放问卷、访谈有关人员、控制实验过程、解剖动物、配制药剂等。对大量研究材料、数据也需要亲自去整理、分类、编目、检验或上机处理等。动手能力强, 既能加快研究进程, 培养自己的才干;又能提高获取材料的可靠性和直接性;还能积累研究经验, 改进研究方法与手段。

(四) 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体育科研中, 无论是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还是通过研究提出新的观点、结论, 都必须以搜集大量可靠的文献资料为前提。研究人员所获取的资料事实不全面、不准确或不可靠, 都难以得出正确可靠的结论。因此, 独立获取和加工信息是科研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它主要包括:获取书面信息的能力, 如利用检索工具 (特别是利用电脑网络) 搜集文献资料, 阅读、记录文献资料, 分析、加工、处理各类信息资料, 撰写文献综述等能力;还有从科研实践中获得感性材料的能力, 如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听课、看比赛等途径, 搜集体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类信息的能力。有些信息资料是围绕研究课题在某一阶段集中时间去搜集加工的, 要求获取信息资料的及时性、有效性, 如在选题之前, 要集中时间为申报课题或开题报告搜集前人的文献资料。而作为日常学习与研究资料的搜集, 则需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另外, 体育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平时体育成绩、体质测试数据、本人教学日志、教案、教学计划的积累与整理, 到一定时候, 这些资料信息就可能成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五) 文字表达能力

科研中的文字表达能力主要指科技写作能力。在科研中经过艰苦的探索之后, 依据大量信息材料提炼出了新观点、新思路、新规律、新结论, 都需要通过规范的书面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 形成正式的科研成果。撰写论文是科研程序中的最终环节, 既是对一个人知识能力的综合检验, 更是一个人加工整理材料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科研论文本质上是“摆事实、讲道理、作结论”的文章, 除专业知识水平外, 还必须具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 才能将研究所得、心中所想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他人所知或为社会所用。要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勤奋读书、博采众长, 并逐步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其次, 在读书时要多思考, 善于从中吸取精华。另外, 平时要加强写作训练, 从写教学体会、日记到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 尽可能多动笔, 长期积累, 必有收益。

参考文献

[1]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版

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 第4篇

摘 要 从评价理念的中介转换、评价效果的课堂质量提升和学生差异发展的时代回应探讨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价值。继而,构建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学习为本的专业理念系统、积极心理的专业情绪地理、宽深兼容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情境化的实践能力。最终,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学习性评价理念嵌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核心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建构以及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教学实践体系创新三方面探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学习性评价 教师 专业素养

“学习性评价”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1]。我国对于学习性评价的研究并不多,集中于学习性评价的涵义和方法研究,缺乏学习性评价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探究,而后者正是有效实施学习性评价的必备条件,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学习性评价进行研究。

一、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价值

1.学习性评价理念的中介转换

评价理念须被理解、运用、修正和生成既定理念之外的东西,达到有效传递效果。若学习性评价的实施者对于评价理念的传达是一种缺位状态,理念构建得再完善也无法体现内在价值。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实施者,当之无愧成为传递学习性评价理念的中介。

教师实施学习性评价会带有主观性,存在实然与应然理念间对接的偏差,有效缩小这种偏差,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英国评价专家布莱克曾说:“这些年,有两种研究力量推动着学习性评价理念发展:一种是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另一种是对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实践效果的研究”。[2]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于其能正确解读学习性评价的理念并灵活运用,其作为学习性评价理念中介转换的桥梁,是建构传递学习性评价理念合理路径的必要因素。

2.学习性评价效果的课堂质量提升

一方面,学习性评价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布莱克和威廉教授通过对160种教育期刊和专著上250篇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在实施学习性评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收益(learning gains)显著提高[1]。教学质量也是检验评价效果的方式,与之直接相关的是教师专业素养。

另一方面,学习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4]。教师专业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安排和方法选择等均由教师决定;教师专业理念和知识、教学策略和风格等是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课堂教学中缺少了理论和技术的积淀,很难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升课堂中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契合了学习性评价力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3.学生差异性发展的时代回应

学习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是其哲学基础,重视人的态度和情感,评价范围不再局限于分数、排名;多元智力理论是其心理学基础,评价活动有展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功能;建构主义是其教学心理学基础,评价活动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提倡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学习性评价摒弃了传统教育评价中对学生的“甄别”“选拔”等功能,评价的立足点由“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转为“关注每位学生个体化的、长期的发展”,评价的核心目标指向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是有效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核心条件。教师相信学生都能改进,并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过程和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促进其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评价理念的践行体现于教师所采用的策略,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场域,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时空,这是学生个性化突显的必要条件。因此,构建符合学习性评价理念的教师专业素养是学生差异化发展的时代性回应。

二、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

我国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研究主要涵盖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为基础且结合学习性评价特征构建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维度:学习为本的专业理念系统、积极心理的专业情绪地理、宽深兼容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情境化的实践能力。

1.学习为本的专业理念系统

学习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本,任何活动的开展均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英国学者丹(Dalm)认为:“学习性评价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附属品,相反,它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参与的过程,这是学习中很重要的部分,即评价本身就是学习。”教师持有怎样的学生观、学习观,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构建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第一个维度——学习为本的理念系统维度,包括发展性的评价观、民主化的学生观和重过程的学习观。

发展性的评价观、民主化的学生观和重过程的学习观均指向学习,学习为本的专业理念是三者的综合。评价是连续的过程,指向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发展,教师需持有发展性的评价观。学生应是评价与教学的合作者而非接受者,教学目标也应是师生共享的,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关注学习过程,才能与教师合作完成教与学的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折射出教师持民主化的学生观。实现学习目标固然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评价中师生以合作来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将学习视为意义的建构,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真实性活动进行教学以给予学生更多过程体验,这是教师秉持重过程的学习观的体现。

2.积极心理的专业情绪地理

情绪是一种心理体验,存在于教师实践的每一角落,即情绪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与教学有关的各项组织活动中[4]。教师的情绪、认知和行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教与学本质上是情绪性的[5]。师生间的人际互动交往是学习性评价活动的基本形式,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而教师情绪影响评价实施效果、学生学业和自身专业发展等。学习性评价以人本主义理论作为哲学基础,十分重视人的情感。因此,借鉴安迪·哈格里夫斯的“情绪地理”理论以及学习性评价积极的评价观,构建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第二个维度——积极心理的专业情绪地理,包括以包容化解社会文化的距离、以分享拉近道德距离、以关怀降低专业距离、以主导消融政治距离、以互动应对物理距离。

教师面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时,产生彼此倾诉的“距离”,需以积极的心态缩小过大的社会文化距离;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与他人冲突时,产生消极情绪带来道德上的距离,与他人积极分享教与学的目标可拉近道德距离;社会上对教师的高期望和教师专业的“神秘感”,产生了过大专业距离,教师需摆好姿态给予学生关怀而降低专业距离;教师在教学中理应享有一定的话语权,若该权利得不到保障,这样的“政治等级”会产生政治距离,唯有获得一定的主导权,才能消融政治距离;教师与他人交往的亲疏远近和互动是否频繁,决定教师与他人情绪的物理距离,影响彼此情绪体验,需以互动缩小情绪的物理距离,以维持教师与他人良性的情感体验。

3.宽深兼容的专业知识体系

“学习性评价承认评价应当发生于正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评价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可以用于促进教学过程。”[6]教师要明白“教什么”,需具备深度的专业知识和广度的跨学科知识。深度专业知识体系不仅给予学生知识本身,还给予知识脉络,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于教师而言实现了有效教学,于学生而言进行着有效学习。跨学科知识能打破教师因长期从事本学科教学而形成的固化思维,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是一种“引渠开河”,有“开窗透亮”的效果。总之,教师的知识素养在其专业素养中居基础地位,深刻影响教师整体素养的底蕴和潜力以及教与学的效果。由此,构建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第三个维度——宽深兼容的知识体系,包括学习性评价的相关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应专业的学科知识。

教师实施学习性评价的重要前提是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立于扎实的理论之上方显饱满和可信,有效实施学习性评价得益于教师对该评价的理念、原则、方法等理论知识的真切掌握;评价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教师有必要熟悉教育中的相关评价理念并合理运用,共同为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服务;教师需掌握有效完成教学的相关知识,搭建起学习性评价中教师宽深兼容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性评价是基于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而产生的为了学习的评价,离不开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渗透。简言之,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度与宽度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厚度与广度,是教学品质的关键影响因素。

4.情境化的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学习性评价的实施者,应具备相应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问题的能力,是标示教师完成特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7]。教育中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也需具备相应能力以作为培养学生的筹码和应对学习性评价中创生性的问题。每一堂课都是场景化的,教师无法完全预见课堂中即将出现的状况,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历险。由此,构建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第四个维度——情境化的实践能力,即发展性的评价能力、高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数据化的调研能力。

“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8]学习性评价首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新课改也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实施该评价需以发展为核心要素。学习性评价不是固定的评价模式,更不是课程实施中某个具体阶段,而是嵌入式的、贯穿教与学全过程的一种非正式互动,是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堂互动的必要组成部分[9]。高效的教学实践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然与学生充分互动,深入挖掘学习行为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客观分析学情等。教师掌握数据化的调研能力,客观的整合和分析学情,才能在评价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提升学习水平的合理建议。

三、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专业素养是动态凝练的结果,如何提升素养是无法绕过的话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学习性评价的理念嵌入

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可从关键词“评价”入手,评价素养对于提升该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有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教师的评价素养在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的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导致教育评价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严重缺位。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关于评价的知识通常是存在于心理测量学中,评价内容占的比例极其有限,且评价内容的教学侧重于理论,关于评价该如何实践甚是微浅。在职教育中也缺乏评价的课程,以评价为内容的专业发展机会少之又少。由此,教师教育课程中亟待纳入学习性评价中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将教师评价素养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必然是提升专业素养的制高点。

评价素养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的组织和课程效果的评估等,是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可将教师评价素养融入师范生、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培训等课程中。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教师评价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师评价素养的课程中贯彻“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策略等;职前和在职培训可承担教师评价素养的补课任务,在理论上强调学习性评价实施的方法策略。

2.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核心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建构

吸引、发展和维系有效教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的主题[10],有效教师的培养得益于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宏观引导。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建构是方向指引,能确保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的正确,且给予教师专业素养评估体系以政策依据和支持。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核心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建构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宏观构想,还需进一步细化。

目前,学术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未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中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指教师职前教育、准入辅导和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保障和提升专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教师教育、准入、教师任用和待遇政策等。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建构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核心取向需将其渗透于具体的政策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需以政策传达培养具有怎样理念的教师;在教师准入政策中对接学习性评价理念的政策规定,使掌握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作为其成为教师的资格之一;教师任用政策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验证,决定其能否被聘用;教师专业发展是动态和连续的,教师被教育、准入、任用后,待遇政策中还需包含激励措施,将其核心理念融入教师待遇政策之中。由此,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建构是提升专业素养的宏观向导。

3.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教学实践体系创新

创新的理念没有相应体制去实践,实为空中楼阁。教师作为实践者,其专业素养的水平体现在具体的评价实践活动中,并在其中得到检验和提升。由此,提升学习性评价中教师专业素养的归宿指向教学实践,即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教学实践体系的创新,目前,教学实践体系未在学术界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中教学实践体系指教学开始到结束,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的逻辑体系,包括教学准备、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理论知识素养使教师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实践能力素养使其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到”。若理论知识素养达到一定高度,教师实践能力素养处于缺位的状态,必然导致“用纸面上的逻辑来决定或取代实践的逻辑,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11]。“理论丰富、实践贫瘠”的状态下,教师很可能无所适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需坚持“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观点,把理论标准和实践概念与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标准和概念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点,将教师实践能力素养的发展作为提升学习性评价中的教师专业素养的着力点,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必然附着于教学实践体系之中。由此,以学习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教学实践体系的创新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内源性的践行教学,强调教师的意识和主动;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的支持性环境,任何教学实践体系的践行和创新的最佳场域都是学校,学校创造合作共同体和构建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给予教师及时的专业引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2] Paul Black.Formative assessment:views through different lenses[J].The Curriculum Journal,2005(2).

[3]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4] 裴舒,王健.教师的“情绪地理”及其优化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4).

[5] 王嘉毅,程岭.安迪,哈格里夫斯的教师观与教学观[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6] http://cms.curriculum.edu.au/assessment/whatis.asp.2005-2-24.

[7] 吕长生.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现实的缺失和理论的必要[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0).

[8] 刘香东,孙燕.美国教师教育评价能力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12).

[9] 王沁艳,丁邦平.学习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10] 谌启标.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2(4).

[11] 康丽颖.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6(1).

[作者:田洵洵(1991-),女,安徽六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罗生全(197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

语文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第5篇

在中学语文的教育中实现素质和创新教育,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各类人情冷漠时间发生后,人们开始反思现阶段国人的素质何在?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小学,他们又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来富强祖国。因此面向应试教育的语文教育面临迫切的改变需求,通过美育和心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助创新的警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的教学模式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体。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单单指教材的显性知识,还包括所蕴含在生活和时间中的隐性知识。培养能力要注重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语言表达和交流等实践活动没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除此还要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和实践能力、利用图书馆等辅助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科学知识和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也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在遵循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语文学习活动化、专题化、情感化、实践化,在相应的语文学习中能够实现所学知识的充分运用和提升,在切合的情景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亲临其境的走入文本的中心,感受未有或生疏的情感体验,只有切身体验过才懂得真谛的存在。总之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尊重学生需要和时代需要,深入学生的感情世界,潜移默化中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素养。

职业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第6篇

专业知识技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一般通过专业教育获得。它的获取途径包括:学校课程课外学习、社会培训、资格认证。对于我们法学专业的学生,司法考试就是我们的认证。

通用职业技能(可迁移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知识技能的运用都是在可迁移技能的基础上,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治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题目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

个人素质的内涵很广,包含多个方面,关键是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要有过硬扎实基本功的真才实学。专业技能强、上进、好学、有职业操守;真诚、敬业、守时;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善于学习,积极主动解决困难的态度和能力;良好组织能力和协调治理能力,等等。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从事与职业相关活动所必备的本领,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综合起来,就是上述三种能力的运用和发展。那么,我们又该怎样进步自己的职业能力呢?

一、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作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作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还有恋爱与婚姻的确,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

二、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1)发现与探索自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要,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其倾向,看看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熟悉职业世界。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认清职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3)寻求的人职匹配。在正确估价自己和全面熟悉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大学生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明确恰当的就业期看;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

三、促进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除了选择、决策外,另一项生存技能就是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如何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显然,要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首先是学会适应职业环境,就像大自然中的千年动物,能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改变自己,避免成为“娇贵”的恐龙!一般而言,踏进职场的最初3年,是新人适应社会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弄懂、搞清职场游戏规则,接受他人有关如何完成工作的聪明与指导,承受对新生活想象和实际情况有落差的现实,克服某些方面比别人差的不安,等等。

职业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第7篇

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一直在公司工作,也没有动过换公司的念头,不过自己的职业素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所以我想锻炼一下自己,让自己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2009年7月18日受公司委派,我参加了兴雅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由兴雅博讲师刘芳主将的关于员工职业素养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进入正题,而是一起看了一段名人名言:“子曰: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命”在我的理解应该 是规律的意思,而“礼”则是人的职业素养、态度、素质等,“言”就应该是别人的想法和评论。通过这样一则文言警句,我们可以大体推导出我们新员工对待工作 的价值观、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工作的行为以及对待工作的习惯思考。我们重点了解了态度这点,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教导主任就曾告诉我们:态度决定成败,细节 决定命运。每一个角落都离不开这句话的束缚,我们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人际关系、对待感情、对待金钱、对待成长都有个人不同的态度,每个人的收获自然 也不一样。譬如感情,妻子劝丈夫戒烟,或者阻止丈夫抽烟,这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取向了。积极的态度是,妻子是为我好,希望我注意身体;消极的态度则是她怎么 老是管着我,太烦了!再来看成长的例子,我们新员工刚加入公司的时候,难免有很多情况需要加班,这时也会相应地产生两种想法:一者可以认为老板看重我,给 我这么多工作来促使我快速成长,争取早日挑起公司的担子;一者也可以抱怨说我每个月工资就这么点还每天累死累活下班都不让走,老板在最大限度地剥夺我的剩 余价值。

积极面对一切我们必须面对的东西,并从中汲取能够促进我们积极人生态度的成分。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她坐67路公共汽车的故事:她就是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 人让了个座,那个老人愣是在要下车之前跑到前面握着她的手表示感谢,受到鼓舞的刘老师特别感慨,然后心情格外舒畅,工作也顺利了好多。刘老师和我有一个相 似之处就是我们所在的公司都只是在起步阶段,但是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也许我们会很累,也许我们的薪酬并不高,也许我们也不知道公司未来究竟会发展得如 何。但是我们有一颗永远追求卓越的心,我们不能预知结果,那么我们就该好好把握过程。《职业素养》告诉我们:工作的态度,不是今天或明天,而是一种职业的 信仰。

大一的时候,和我一起写歌的一个同学在他寝室的墙上写了一句话:不是因为事情难做,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事情才难以做到!这句话对我的 影响直至今日,而且我想还会一直影响我的一生。相信自己是一种暗示的力量,是自我激发的根本,我们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优秀。去年我来 公司面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面试官都认为我性格内敛,内向而不张扬,低调含蓄。在当时看来,那对于应聘者来说不是赞誉,是否定。因为在时间那么紧凑的情况 下,我的应聘方式极为不合理,我本该抓紧时间彰显自己介绍自己突出自己的,我没有。但是我仍然坚信他们看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股自信和追求卓越永不停歇的激 情。

当然,在自信的同时我们不能没有“他信”(我自创的,言简意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任。《职业素养》告诉我们,信任是合作(工作)的前提,信任是真正的成熟,信任是一种魄力。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相应的能力的,但是每个人的成就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 人本身的素质都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彰显出来,一如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才能大展拳脚,一展自己的抱负。

态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了一颗进取之心却没有正确的人生导向,那就是人生的悲剧。有人忙碌了一辈子,辛辛苦苦,直到两鬓斑白,仍 然一无所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梦想之路上立下志向,确定目标,不能老是停留在迷茫当中。这就好比你去打出租车,上了车司机问你去哪里你却告诉他不知道去哪一 样的道理。一旦决定了目标,你就要学会承担。《职业素养》告诉我们:要梦想,就得承担;既选择,就得承担;一旦决定,就得承担。包括学会承担委屈,公司的 任何人都不是你的父母亲人,没有人愿意为你的过错或者非过错买单,任何时候,学会承受委屈是区别一个人是否足够成熟的标志。

懂得知福和珍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并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谨记一点: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你付出的积累,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所 以,没有回报,叫正常;得到回报,就叫福气。这就如人的生死,人生来就一无所有,那么后面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回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获得太少?就如 前面举的那个戒烟例子,你的妻子并不指望你的回报,她只是尽一个妻子的本分关心你爱护你而已。所以,我们要懂得真正的付出:力求回报的不叫付出;期待回报 的也不叫付出。在婚姻角度来讲,付出不是交换,是无私,是天长地久。其实放到公司角度,也是这样的。

如果懂得知福和珍惜,那么相应的,我们绝对不会忘记感恩与回馈。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弱者,不能成为别人怜惜的对象。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捐款 捐物,在这些捐赠的队伍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下靠乞讨或者拾破烂为生的群体,但是我们对他们肃然起敬,他们让我们懂得,感恩与回馈是不份群体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手中握着一只小鸟问智者,他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命题,如果智者说是活的,小朋友就会无情地捏死这只 小鸟;而一旦智者说它是死的,小朋友就会松开他的手。这个故事在这里并不是要给我们分析逻辑学的两难命题问题,而是教育我们要学会掌握自己,活在当下。可 以时时提醒自己,我不可能样样顺利,但是我至少可以事事尽力。这样就不会对结果抱有巨大的希望而在它达不到时会产生相应的绝望了。

进了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面临着很多选择,与选择相伴相生的就是责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忠实于自己的选择,无论它是什么,也无论是选择拿起还是放下!这,就是责任!一旦决定,你就得义无反顾地担当!在公司里,我们经常要司考这么两个问题:第一、公司为什么一定要有你?(其实也许你现在的工作换成另外任 何一个大学生也能做,甚至可能比你做得更好)

二、公司有了

你以后,将会有何种变化?你的价值在哪里?如何体现出来?这个目前我还很难回答,但是《职业素 养》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员工职责是,改变企业的现状,让其沿着发展的方向发展!

以前一直听周围的人说社会有多复杂,人心有多难测。这就导致一批批大学生怀着惴惴不安的复杂心情踏入这片神秘的区域。但是,我想说我是(仅代表个人见 解),真正有远大抱负和宏伟目标的人是不会在这些方面去蝇营狗苟的。我们来看《论语》中的这样一段对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的这个问题够绝对了吧,要有一条规则而能一生受用,看起来似乎根本不可能,但是孔老夫子仍然给出了答案,那就是 “恕”。恕,我们可以理解为宽恕、体谅、理解、宽宥、相互尊重。后来上来讲课的兴雅博的张副总说了这样一句话:一条狗咬了你一口,你不能蹲下来和它互咬!这其实就是“恕”。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也许很多言论不够成熟,不契合实际,但是我相信只要拥有一个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懂得知福和珍惜,怀着感恩,努力回馈,忠实于自己的 选择,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尊重与理解,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未来的结果,取决于今天的行为;今天的行为,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取决于 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来自于我们的眼光;我们的眼光,来自于我们的态度!

开设文学讲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8篇

文学讲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属于语文活动课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开设文学讲座时必须明确两个目标,遵循三项原则,以四个基本内容为活动内容,有效地利用文学讲座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从中学有所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两个目标

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给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开设文学讲座的两个目标。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小说以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诗歌的语言精练,寓抒情、说理于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意境当中……这些知识都可以在讲座里系统地讲授,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如再创造、共鸣现象等,使学生自觉地在文学鉴赏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对作品进行想象、联想并加工、补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二、三项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把文学欣赏纳入阅读教学的范畴,通常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学作品不分文体、不管内容,一律按阅读段来分析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本来十分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开设文学讲座就是要还文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去欣赏、体味文学的柔媚之光。这样,在开设文学讲座时必须遵循人文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和专题性原则。

1.人文性

文学就是人学。除小部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某些历史事件(如高尔基的《母亲》反映的是1906年的俄国工农运动)外,大部分作品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或优点(如《项链》反映人的虚荣心,《一碗阳春面》反映人的同情心和给人的帮助)。这就决定了文学欣赏就应以人为本,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分析,自然地引发人文思考,自然地将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因为“蕴含在一部小说中的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感受、发现和认识,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一部伟大的小说,总是以作家对人生和对人的处境和命运的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去震撼读者的心灵。”如,在分析《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时,可以从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入手,推而广之分析:只要是人都可能有虚荣心,若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需求和现实条件差异的关系,都可能会出现玛蒂尔德式的悲剧。这样,以人为本进行分析,学生便可以从分析人物中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领悟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自觉培育出高尚的人文品质来。

2.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在开设文学讲座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新颖。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更容易从影视中接触文学,在音像世界里感受文学。他们渴望通过文学去感受正在跳动的时代脉搏,吮吸世纪之交的现实乳汁。而教材中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生活的现实相去甚远。这样,在文学讲座中要注意紧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现象,并作为讲座内容进行阐释。如,前段时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引起了学生对徐志摩的极大兴趣,但他们只纠缠于徐志摩与廖幼仪、林徽音和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清楚徐志摩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认为他整天只知道谈恋爱、追女人,无所事事。针对这个情况,我开设了一节徐志摩诗作鉴赏的文学讲座,以诗歌《再别康桥》、散文《巴黎的鳞爪》来分析徐志摩作品特点,结合新文化运动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么多人重视他的原因,消除了学生对徐志摩的误解。

形式的新颖可使文学讲座充满活力。在讲座中以教师介绍知识、学生阅读作品、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吸取文学知识。

3.专题性

文学讲座切忌内容零散,毫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以广博的知识来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成为学生的朋友,让文学讲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四个基本内容

1.以介绍作家生平为主

在开设以介绍作家生平为主的文学讲座里,可以选取教材中出现其作品较多、在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作家来讲授。如提起唐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诗仙李白”,但学生也只了解他的诗作想象丰富而已。对他的作品分析,在课堂上教师一般是具体篇目具体分析。那么,李白诗作中大胆奇特的想象、飘逸空灵的诗歌风格从何而来,绝大多数学生无从得知。在文学讲座中,就可以从他的家庭出身、经历讲起,讲他“谪仙”意识的形成过程,讲他蔑视权贵、孤高自许的性格……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李白生活的唐代是个集前代文学之大成的时代,要了解李白,必须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作品进行讲授。你看,江东最美的剡中,是道教徒李白最热衷的漫游地。李白数至越中,宣城的敬亭山是他多次盘桓处。在《独坐敬亭山》中,他写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游敬亭山并且相看两不厌?“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四五人,常闻此游盘。”(《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人数次游敬亭,原因就在于此山的神仙传说。李白的许多诗作中都反映了他的游仙意识。这样,在文学讲座上,学生可以对“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的李白有更深刻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李白的诗歌。

2.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为主要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限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常会出乎教师的意料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地引导。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本文所宣扬的是一种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意识。既然焦仲卿屈服于他母亲的意愿不能保全他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那么刘兰芝为什么还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而当太守的儿子前来求婚时,既然他是真心诚意的,那刘兰芝为什么还严词拒绝并且选择死呢?对于这些疑问,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时要注意它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作品中反对封建婚姻这一主题。因此,在对文学作品鉴赏为主的讲座里,要注意作品产生的时代性,引导学生正确鉴赏作品,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3.以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阐释为主要内容

文学发展到繁荣期必产生大量的优秀作品,若能选取同流派或同题材作品进行归类鉴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识。如现代派诗歌是青年人热衷的内容,在讲座中,可以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溯源求本,让学生了解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和发展。

4.以介绍文学鉴赏知识为主要内容

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对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卞之琳先生的名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梦。”此诗并不容易感受和理解,但若能抓住关键词语“风景”,教给学生联想、再创造等知识,学生便会自觉地把作品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理解了作品以后,学生对它的喜爱程度和理解状况都大出我的意料。

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 第9篇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信息素养;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70-02

作者简介:刘莉萍(1964-),女,江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与西方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教育越来越走向虚拟化、信息化、个性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MSN、BBS、网络课件等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成人学校因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到课率低,从网络获取知识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也越来越注重网络课堂的利用与开发。因此,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促使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紧迫发展。

1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布、教学的实施、学习的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并利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互式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其宗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者为自己学习的全过程负责,并努力做到自我调控、自我指导,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会学习。网络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1 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独立性的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活动不依赖于教师或书本独自开展,没有课堂紧张和记笔记的要求,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靠学习者本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者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

1.2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全天候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只要鼠标一点,登陆打开,就能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而且信息资源呈献出电子多媒体化的特征,有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链接等。如上海电视大学,每门课程都建有网上课堂,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在线测试等都一一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同一门课程,不同分校的教师建设的网上课堂也不尽相同,从框架编排,课程设计和内容取舍都各有千秋,学员登陆后,可进入任意一个分校查看,这就有了可比性和竞争性。

2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促使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紧迫发展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树立超前的教育观念,激发积极的创造热情,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等,在当今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享有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年代,教学也融入了许多信息技术元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都离不开网络,那么教师,尤其是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的英语教师,就自然而然被推到了网络的前台。也就是说,网络自主学习模式逼迫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紧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软件使用:教师在制作网络课堂时,用到最多的是PowerPoint和Flash。每个生词、短语、知识点、重点难点,甚至段落大意都可以用PowerPoint和Flash来给出注释供学生查看,用Flash制作的查看窗口还可以在屏幕中自由移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课后就可以自由获得并且能够加以巩固。使用软件可以将图片、音频、视频都集成到网络课堂里,体现直观、形象、方便和互动的特点。

2.2 整合资源: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信息源如教材、录像、录音、电视、广播、网络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信息判断、筛选、处理,把需要的信息整合后生成有效信息,最后传递给学生。要避免“拿来主义”,有的老师为省事图方便把教材附有的光盘里的东西原封不动搬到网上课堂,因教材是多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编写的,有的内容明显陈旧过时,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所以,要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兴趣,就要学会整合资源,提炼信息,优化网上课堂内容。

2.3 制作网络课件:制作网络课件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在网络课件中应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要在网络课件中将本学科的新知识和内容以一种易于学习者认识、理解和接受的新形式展现到学习者的面前,建立一种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来认知新知识的联系。英语语言课属于实践课。实践课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操作性、实用性。因此,基础英语网络课件应设置在一定情景下的语言交际的操练、语言实用能力的培养,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

3 发展英语教师信息素养途径

3.1 开展校内校外多层次培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逼迫教师尽快上路。首先,利用校本资源进行培训。一方面,可以请计算机专业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在全校范围内辅导具体软件的使用与操作,包括演示工具、资源工具和交流工具。另一方面,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看看他校教师的网络课堂建设情况,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在管理层面上对老师的师资要求和做法有什么可取之处,吸取他山滋养,丰富自身土壤。

3.2 分年龄段举行多媒体课件比赛:在开展校内外培训,营造发展信息素养氛围,建立学习型团队,以优带差,互帮互学之后,学校应开展竞赛活动作为催化剂,提供展示平台,推动教师的信息素养快速发展。考虑到年龄的不同带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差异,也为了加大参与面,鼓励中老教师的积极性,分年龄段举行多媒体课件比赛有利于促使教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动手操练,并体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上海市普陀区业余大学曾举行两届多媒体课件比赛。获奖课件在全校大会上演示。有的老年教师肯花时间,虚心加耐心,亮出来的多媒体课件丝毫不比年轻教师逊色。“人人会电脑,个个做课件”打造了普陀区业余大学一道亮丽的教学风景线。

3.3 完善评估体系,设立绩效指标: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加大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而且要求学校完善现有的教师评估体系,设立绩效指标,尤其对中青年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学校还应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来评估教师工作业绩,对教师的付出和努力也纳入年终考核。对于那些率先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利于网络平台和学习交流,学生认可课件实际又实用的教师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网络课件制作的水平与教师的业绩挂钩,与评奖评优挂钩,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发展信息素养的热情和信心,才能驱动改革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莲,邱瑜毅. 通过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

幼儿教师素养讲座学习体会 第10篇

——2015年龙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

为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在工作中寻找幸福,在读书中寻找乐趣,练就“既能静下心来读,又能站在讲台讲”的高素质教师,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选择《乐读,提升教师素养》作为校本培训,是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软件往往比硬件难搞,这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常识。可以肯定,素养不佳将成为你的营养不良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习惯。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要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把脑袋变成了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

开展读书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寻找源头活水。

1、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校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在物质上给予保障,有教师自行选购教育专著,杂文等书籍,以供教师阅读。同时每一位教师记录、撰写教师读书的点滴思考。

2、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读书活动发动教师人人参与。先由各学科组进行内部交流,然后推荐一名代表在交流会上发言。交流会提高教师读书的质量。然后学校组织教育论坛,教师演讲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打造书香校园,促使教师读书。“朗朗书声满校园”书香节是我校的传统读书活动,学生读书多了,势必迫使教师多读书。否则会使教师颜面尽失,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职责促使着自己奋进。

上一篇:公路桥梁工程造价预算下一篇:地铁岗前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