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2024-06-04

河滨文化广场设计说明(精选6篇)

河滨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第1篇

河滨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马风滨河改造地段,南临杨柳河马风段,总面积11725m。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给马风镇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以微地形绿化为主,树木绿化乔灌木结合为辅,天然人工湖、方亭、长廊、健身器材、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

一、设计指导思想

以实用美观为宗旨,管理方便为原则,建成绿化、美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优美环境。

二、设计原则

1、坚持高起点,科学实用的原则;

2、坚持生态防护与突出景观效果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景观硬化考虑经久耐用的原则;

4、植物配置坚持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群落形式,突出植物景观的四季效果;硬化景观、甬路选择耐用、自然、实用的原则。

三、绿地设计风格

1、绿化植物采用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形成开朗通透自然组团效果,通过植物造型设计,突出园林植物的艺术性效果,树种适合海城地区为主;

2、休闲广场为人们举行活动、演出等提供场所;亭、廊即形成整个景观骨架又为人们休闲、小憩提供方便;

3、现有沙坑砌成人工湖,河堤修拦水坝引入人工湖内,构成一个供人们休闲的亲水景观;

4、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健身器材给人们文体活动提供一个娱乐健身的场所。

广场设计说明 2011-4-21 17:29:15 互联网 佚名【字体:大 中 小】 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是提供人们散步休息、接触交往和娱乐等的公共活动场所。

⒈文化原则广场设计力求挖掘高安历史文化底蕴,并体现新时代的城市风貌。

⒉以人为本该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设计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广场空间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多维感觉。

⒊生态原则充分考虑田南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谐共生。

⒋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广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后的发展,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并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⒌经济原则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其经济因素,广场构成要素力求在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获得环境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最大的利益。

⒍分期建筑原则广场建筑可以分阶段及分片实施。每一步实施的过程都以整体空间形态相结合。

三、绿色景观设计

㈠本方案绿色景观设计原则如下: 1.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作用。2.创造人工植物群落的群体效益,季相色彩效益。3.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4.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创造回归自然的环境条件。5.使绿地林荫等“软质景观”与道路广场等“硬质景观”达到平衡。6.把人们的审美及保健游赏需求和创造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植物配植要点 1.整个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香樟、桂花、红枫、银杏等为基调树种,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4.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台湾四季青草、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红花继木、杜鹃、茶梅的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5.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

2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城市广场设计说明

前?言

一、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二、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一)、主体思想

(二)、总体风格

第一章、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

二、方案立意

三、总体布局

1、平面构图

2、竖向地形设计

四、表现手法

(一)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二)环境绿化设计

(三)广场小品设计

第二章、广场分区与景点简介

一、广场分区

二、主要景点

(一)、“世纪大道”

(二)、“长安史话”

(三)、“天圆”

(四)、“地方”

(五)、“古磐”

三、植物配置

四、灯光照明

五、物业管理设施

第三章、结束语?

前?言

一、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长安世纪广场位于长安县城西区友谊路北侧,地处长安县经济开发西区,广场南侧为友谊路,东侧为县邮政大楼,西侧为金堆城小区,北侧是规划待建的住宅小区。该广场规划占面积(含代征道路)约68亩(约45300平方米),广场东西平均长度300米,南北平均宽度150米,地形为四边形。广场面积39520平方米,其中广场净面积35248平方米,东、西、南三侧8米宽人行道占面4272平方米。

二、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在设计招标会上,建设方提出的基本设计要求如下:

(一)、主体思想:

1、作为政府广场,首先要体现集会功能;其次要有一定的观赏性和休闲性。

2、要充分体现长安博广精深的历史文化特色;

3、要有“西部大开发”恢宏的时代气息。

(二)、总体风格:

1、?整体上: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

2、?布局上:对称的、和谐的民族风格;

3、?细节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4、?局部上:精粹的、兼容的通俗风格。

根据业主的总体要求,结合现场考察、对长安当代社会人文背景的学习及长安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挖掘,我们提出了本设计方案,现向业主汇报如下。

第一章、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广场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有其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设计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观)、功能(实用)、环境,这三大要素组成了人们休闲、集会、学习交流和了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各层面,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发展程度,它必须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广场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主题。

二、方案立意:长安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古都,具有精粹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的长安人民更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步伐一致、斗志昂扬地进行着新世纪的新发展,长安广场的主题“西部大开发、长安大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1、以西部大开发,长安大发展为时代主题。

2、以长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3、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满足广场建设的目的。

5、符合广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6、以现代的手法,结合现代的人文景观总体营造。

三、总体布局

1、平面构图:

总体上,运用对称的、和谐的民族布局风格。整体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进行布局,主要景点世纪大道、主题雕塑、长安史话雕塑景墙布置其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广场四个角分别以对角线为轴线,对称地进行植物配置,使整个广场更灵活、多样。

2、竖向地形设计:

由于广场整体位置下沉,与整个周边环境形成一个高差,在考虑因地制宜建设广场的前提下,分割高差,使人在视觉上有一定的缓冲,并达到丰富层次的效果。

广场由主入口到最高点的主题雕塑平台,整体升高2.45米,在视觉上形成仰视效果,并营造一步一高的效果,从世纪大道的入口处看去,更能感受到一种恢宏的气势。

四、表现手法:

(一)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二)环境绿化设计:以再造山川秀美工程为前题,以生态建设为目的。考虑到按照业主减少植物栽植率的要求,在设计时,侧重竖向的绿化,平面绿化率适当减少,绿化手法上以开阔的、简炼的划分手法处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节奏。

(三)广场小品设计: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

第二章、广场分区与景点简介

一、广场分区:整个广场共分为三个区:

1、功能区:以集会、表演功能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

2、文化区:展现长安的历史文化。

3、主题景观区:反映长安人民的时代精神面貌和长安大发展的中心主题。

二、主要景点:

广场共分为五个景区:长安史话、世纪大道、天圆、地方、古磐。

(一)、“世纪大道”: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长40米,宽16米的坡形世纪大道。世纪大道中间是宽4米、长35米的气势恢宏的大型叠水喷泉,高低起伏的喷泉,流动的叠水,营造出宏大的热烈场面。

世纪大道两侧为两块宽6米、长38米的芳草地,草地上以大面积方整的草花堆栽,鲜艳夺目,寓意在大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

整体寓意为: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长安人民意气风发地走在世纪大道上,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簇拥,长安人民一定会大发展。

世纪大道两侧高5米的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广场营造出亮丽的世纪之道。

主题雕塑:世纪大道尽头,是发展最终的升华,一展翅引领的大鹏,高大的体量,鲜艳、热烈的红色,极具冲击力和渲染力。雕塑周围半围合的彩钢构架充分体现着现代文明的产物和精神,钢构架作为主题雕塑的翼翅,极具张力与动感。体现现代文明的钢架结构与和其后古朴的长安史话雕塑景墙,以对景关系形成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对比,新世纪的新发展和历史文明的继承在此呼应宜彰。

(二)、“长安史话”:

长安史话做为一个雕塑墙,既是一个造景手法,同时也尽可能显示其长安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长安所有的辉煌成就都可以在这个场景的形式来表现,让步观者一目了然。同时,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体量大,易表现。同时宽80米,高12米的雕塑墙又是中心世纪大道的背景,世纪大道所表现的是新世纪新长安的发展,而雄浑的雕塑墙则是古长安历史和发展的缩影。

(三)、“天圆”:

自从盘古开天地,轻者升为天,浊者沉为地,天方圆,地为方,今有天圆地方之说。

本方案中,“天圆”主体是表演舞台,为圆形,取“天圆”之意。

圆形舞台周围环绕一浅水系,水中设涌泉,为舞台衬景。水系上架设一造形轻盈别致的小桥,将舞台与其外的广场地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天圆舞台可作为广场集会的主席台,文艺表演时,又为舞台使用,有双重功能。

东北角高大的合欢林则是天圆舞台的绿色背景。

(四)、“地方”:地为方,该景是取天地间的自然景观,草、水、石组成一个自然而和谐的可赏性景观。分割整齐的草地和水池均以方形分割,动与静的对比,轻质与硬质的对比,使其融洽而和谐。在“地方”中间的草地上置以景石,景石上刻广场之名。

(五)、“古磐”:

长安、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闻名古都,共具辉煌的发展史和历史文化特色。在此我们将它浓缩为四块磐石,展示石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变的题材,它经百年的侵蚀摧噬而仍然展示其神采,我们用磐石展示它们的辉煌和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既有长久性,也和它们深邃的历史相呼应。

在四个石头上分别用各个国家的文字刻上该城市的名称,让来此参观的人们不但了解长安,也了解世界,更加了解长安在世界中的地位。

另外,在每块磐石上,还将竖牌对这四个国家分别做以解释。

四块磐石分别被四个做成锥体的草地托起,周围平整空旷的草地上,不做任何栽植,更使四块磐石和它本身所代表的四个城市和地位相协调。

五个景点以围合的形式布局,由天圆、地方到古磐、再到长安史话雕塑景墙,最后回到中心景点及世纪大道、主题雕塑上,突出长安人民今后的发展。

三、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整体上,以斜对角对称的方式处理,注重平面和立面结合的效果。平面以大面积不规则的几何线条划分,看似随意而又规整的草地,大面积草地为主,不加任何修饰,体现空旷的视觉效果。

广场四个角上分别种植高大的乔大,做为广场的绿色点缀,树下分别设休息和健身器材,供人们休闲、健身之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植物分别以观花、观叶、观形为主:

1、观叶植物:银杏、合欢。银杏叶形独特,秋季变黄,果可入药,是很好的观叶植物。合欢叶形如羽状,合欢同时又是美丽的观花树种。

2、观花植物:桂花,八月桂花十里香,是吉祥太平的象征。

3、观形植物:棕榈,树形清秀挺拔,四季长绿,有文化树之称。

桂花栽植于广场西北角与东南角两片,银杏栽植于西南角,合欢栽植于东北角。棕榈树栽植于功能区空地上,逶迤成行,清秀隽美。

四、灯光照明: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主题雕塑、长安史话雕塑墙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

五、物业管理设施:

广场上设计了物业管理房与公厕等设施。

第三章、结束语:

由于该项目投标期限较为紧张。因此目前尚未能做到更深入的设计。难免存在不深入、不细致之处。热切期望着业主对于我们设计方案的审定,并将在业主审

河滨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第2篇

一、概述

本项目位于来县西部的北博农场内。北博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2500公顷,总人口1.5万人。农场以剑麻、水果为主导产业。北博农场属贫困农场,2007年以来农场积极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开发种植具有农垦特色的剑麻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大对农场各项基础设施投入,道路、教育、小城镇、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场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期。本项目的建设将成为北博农场一个重要的公共设施,为北博农场人民群众的休闲、锻炼提供一个室外公共场所,对建设和谐社会起重要积极作用。

受北博农场东湖居委会的委托,揭阳市电力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编制完成本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内容

包括:文化广场平面布置及地埕结构设计;公共设施(包含厕所及排污)设计;文化广场绿化设计;文化广场照明设计;公共文体设施设计;其它工程(填土方)等。

三、设计依据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014-2006)2011 版;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绿化条例》(CJJ37-9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 建设方提供的规划图等。四.施工设计说明:

1、本文化广场主要面层材料为混凝土、花岗岩和水泥填缝卵石。其面层结构和各层厚度以大样图为准。

2、花岗岩表面拼接未注明处均为平缝对接,施工时可现场适当调整花岗岩石板的拼接形式,要求达到图形平顺、规则。

3、本广场中所有材料的拼接均要求色泽均匀、表面平整、拼缝整齐、圆面光滑、阳角挺拔、阴角简明,灌浆密实无空鼓、地面平展无起伏。

4、本广场设计铺装形式较多。施工时应严格对位,头尾相接,左右相齐。

5、地面土方施工前应进行挖除草根,清除表土。土方填筑按30cm每层控制,逐层压实并填至设计标高,压实度应达95%方能进行垫层和面层施工。

6、本项目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M10水泥砂浆采用强度等级32.5Mpa水泥,C20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水泥。

7、建筑物混凝土拆模时间及拆模后的保护要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保湿养护,防止收缩干裂,影响外观和质量。

8、苗木要求:发育正常,苗包等包装牢固。树冠要捆扎好,防止折断。

9、苗木栽植后要立即浇水,浇水要浇透,直至表面溢出泥浆为止。以后根据养护要求,定时浇水,直至成活。栽好的树苗要直立稳固,应剪除有病虫害或折断的树枝,并要适当剪枝。

10、本项目设计施工工期为90天。

11、在施工时如遇与本设计不符的不良地质地段,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

12、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五、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㈠ 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来县城西部约20公里。㈡地质与地震

根据附近建筑项目地质勘探结果,本区域地面以下的土质,多为灰褐色亚粘土、亚砂土或粘土质砂,地基土为亚粘土、粘土、中(粗)砂及残积亚粘土。根据广东省区域地震烈度区划图显示,项目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㈢ 气象

本项目位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21.5℃,7月份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38℃,1月份平均气温13.1℃,极端最低气温-2.7℃,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每年5~9月份为雨季,多暴雨,6~9月份易受台风威胁。

六、筑路材料

沿线筑路材料丰富,储量大,多为经营性料场,能满足工程要求。㈠

石料

境内石料多为花岗岩,分布较多,可用于地面及建筑结构物。㈡

沿线砂料分布广泛,主要有隆江河砂场、潮州韩江砂场等,料场内储量丰富,砂质为中粗砂,洁净,广泛用于当地各项工程,且运输方便,可通过汽车或船舶运输。

水泥

区域内水泥缺乏,主要靠外购解决,多来自梅州、南京等地,当地使用较多的“塔牌”、“五羊牌”,质量较好,可满足工程需要。

㈣ 水、电

沿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可满足工程需要。项目所在地区电网发达,电力较充足,可满足工程需要。

七、环境保护

1、施工现场垃圾渣土要及时清理出现场。

2、施工现场应指定专人定期洒水清扫,防止扬尘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3、对于细颗粒散体材料(如水泥、粉煤灰、白灰等)的运输、储存要注意遮盖、密封,防止和减少扬尘。

4、车辆开出工地要做到不带泥沙,基本做到不洒土、不扬尘,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

5、除设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外,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叶、枯草、各种包装物等废弃物品以及其他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6、挖除草根,清除表土应集中运至规划的弃土坑,严禁向农田、河流顷倒,造成环境污染。

7、施工现场搅拌站废水及其他污水必须经沉淀池沉淀合格后再排放,最好将沉淀水用于工地洒水降尘或采取措施回收利用。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初探 第3篇

文化广场的范围广泛,可突出表现为城市历史、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宗教思想或文化艺术成就等。可以表达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是文化的综合体现。

1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构成

1)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环境。

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就广场的空间构成而言应具备四个条件:a.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形成“图形”;b.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c.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d.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广场是从四周向中心收敛的空间,因而边界与“图形”很重要,它们是构成明确空间领域的必要手段。

2)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是广场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广场所处的位置往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所在地,广场与建筑形成统一的整体。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地组合在一起。

在“小南天主教堂”的广场设计中,外部环境不是很理想,周围的建筑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考虑。在设计中,对广场周边的现有建筑进行了立面的二次设计,使它们在形式上与教堂周边的风格相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边界关系,构建了整个广场区域的第一轮廓。在广场周围立有12根大型的灯柱,这些灯柱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及内涵。在空间的界定上,它进一步在立体空间中限定了广场的空间关系,烘托了广场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第二轮廓关系。同时,它也划分出了作为广场的中心与周边休闲小空间的关系(见图1)。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的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应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在“小南天主教堂”的广场设计中,以教堂为中心,半径90 m左右的范围为整个环境用地。教堂的主体塔楼高40 m,对整个广场具有良好的控制力。教堂前的广场半径55 m,是一个中尺度的空间关系,自身具有良好的边界形态,形成明确的图形关系。它的中心与教堂的立面中轴线共轴,从而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点出了文化广场的设计主题。广场铺地采用了教堂的玫瑰窗图案的变形设计。广场砖的大小尺寸、表面肌理在选择时也参考了西方教堂的设计,在感觉上,更具有文化品位。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交通的关系。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部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除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在“小南天主教堂”广场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居住在周围的市民的休闲活动,在圣诞节的时候,会有大量外来人员聚集在广场周围。广场的西侧设有停车场,车辆由两条东西向的道路进入停车场,对广场环境没有影响,做到了人车分流的要求。广场的主要入口有两处,在南北轴线上,南侧入口利用场地原有高差条件,水平进入广场,入口与广场间没有高差。在入口两侧安排了卫生间、自行车库,解决功能问题。在北侧,市民由城市道路进入广场区域,在教堂对面安排主入口,人们拾阶而下,进入到广场内。

2城市文化广场的场所构成

广场的设计不仅仅是图纸上的点、线、面,而是要组织、引导人的行为。由空间及空间中的人构成的场所则是设计的根本。场所是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范、活动特点、持续时间和使用频率等,以人为中心的意象所进行的空间构思。作为场所应该具有以下3个条件:

1)有较强的诱发力,能把人吸引来,创造参与的机遇;2)能提供某种活动的空间容量,能让参与的人驻留、聚集或分散,各行其所;3)在时间上能保证持续活动所需的使用周期。人在空间、环境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中参与一定的生活事件,因而创造一个积极的行为场所才是主题。

2.1 文化广场的文化内涵

现代文化广场的含义应该是人民群众公共活动的场所。广场中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有形的硬件元素,如建筑、场地、绿地等,更为重要的是无形的人文要素,如道德的、社会的、宗教的、民俗的、情感的,这些软件的部分、无形的情感要素要利用环境气氛的渲染形成情感序列。人们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通过对空间含义的理解来感受场所的情感意义。

在“小南天主教堂”广场设计中,设计者有意识地运用了视距的序列变化,加强了场所中的文化内涵(见图2)。当人们从南面入口进入广场时,视线中首先看到的是广场尽端高耸的教堂塔楼。通过具体的物像刺激能够比较容易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使参观者把情绪收拢到目标上来,同时点明了广场的主题。这个位置到教堂的距离是教堂高度的3倍,正是观看对象整体关系的最佳位置。沿着轴线前行到达环形通道位置时,教堂的细节开始清醒了,细部之间的关系也明晰起来。这时的视距恰好是建筑高度的2倍。继续向前沿台阶向上到达北面入口平台,这时视距是建筑高度的1倍,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堂入口精细的材质细节,由此进入教堂大门,走进教堂。整个运动过程完全符合基督教的仪式。人们由远及近,由低到高,从两个方向上接近教堂圣坛,将室内的流线延续到了室外,整个过程使人们尤其是天主教徒明确地感受到了广场的文化内涵。

在广场中设计者利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突出场所的文化内涵。象征是建筑艺术中通常使用的手法,尤其对宗教、文化、政治等类型的建筑,总是会利用这种手法。在广场周围立有12根大型灯柱,灯柱的平面形式设计成“十”字型,具有宗教内涵,数量上也暗示了基督教中的十二圣徒。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灯柱作为空间构成的必要元素,同时也具有了文化的内涵。静思园内的小品“苹果”既可理解为休闲性质的景观,也可以理解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所犯下的“原罪”。方舟园既是儿童的游乐场又隐喻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警世世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爱护环境。广场的铺垫图案是教堂玫瑰窗的艺术化,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和光明的前景,同时也拉近了广场与建筑的关系。广场中这种多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场所具有了多重意义。人们在这里休闲游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建筑、环境的熏陶,认识了多种文化的风采。

2.2 文化广场的休闲意义

现代城市文化广场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文化景观和精神象征功能,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 在“小南天主教堂”广场的东、南侧组织了20 m2~400 m2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社会角色的要求。这一点在小尺度的近人空间的处理上最为突出。设计者为广场中的花坛设计了宽大的边沿,其高度也符合人体坐高的要求。广场中的游人自发地坐在花坛边上交流,环境与人们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3结语

在广场设计中,设计者不仅仅考虑它的空间构成,更多的是关心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与感受。这就要求设计者以情感作为构成空间的主要手段,充满情感的空间无处不在,要用情感创造空间形态,强调场所精神,突出文化内涵,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摘要: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以沈阳小南天主教堂广场设计为例,从广场空间构成的形态与场所构成的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文化广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完善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关键词:文化广场,空间,场所,情感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日]志水英树.建筑外部空间[M].张丽丽,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鲍继峰,鲍春.沈阳天主教堂广场设计的探索[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5-16.

文化广场的设计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广场 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

一.广场文化

1.广场的概念。我们讲的广场是“square”,英文指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空间,或者是“plaza”,作为由建筑围合的开敞空间,如中间有一喷泉的十字路口。Plaza是一个不太大的空间,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而square却是一个占地面积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可以同时容纳很多人。

2.广场的文化。从90年代开始,广场文化逐渐兴起并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广场文化以燎原之火的速度的壮大成长,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广场文化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这种休闲娱乐方式深受人们喜爱的。它以内容异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部构造,特有的对文化的自我展示融合于一个地区,或深深地融合于城市的文化主体之中,成为一个地区彰显动感与色彩,成为了一个标志,一个象征,展示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目前,各地的广场文化就像雨后的春笋般散发着勃勃的生机,又呈星火燎原之势如火如荼,形成了一道美丽可观的秀灵风景线。但是广场文化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不但有它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它现实因素,不但有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且也有它生成发展所依赖的背景、环境和条件等,其全部的这些背景、环境和条件等多种多样,和产生其中的广场文化构成了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他们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他们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使这个生态系统可以维系着自身的平衡与协调,并且不断的发展完善。

二.文化广场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生态”一词最初的内涵起源于“生态学”这门学科,它描绘的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以及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世界。“生态”内涵不仅包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含所有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用生态学的视角观察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片面的文化类型或文化现象,而是具有了生态文化意蕴的深刻内涵与高度。广场文化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自然条件,这些条件促成和制约着广场文化的生成发展。而广场文化又作用于这些条件,与其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了某种生态态势。这种生态态势就是广场文化在其生成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中的多维生态位。

2.以人为本。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它的广场环境应该人情味,并且能使人身心愉悦,轻松自如,要做到这样,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根基,人有需要交往、沟通感情、交流信息、自我实现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人的因素在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广场设计离不开人的行为和社会心理现象而独立存在,只有充分考虑人性化设计的广场设计才是符合人需求的好的设计。

3.整体性原则。一个成功的广场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功能和环境两个方面。

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与历史文化的相结合的结晶,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在广场上人们可进行小型的聚会、居民午后小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广场以突出的文化主题而在城市中为人设置一种现代开放空间,以提供城市居民公共活动与休闲学习,它改善了城市环境并且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城市文化广场的方位布局应该从城市的大小和广场的类型等因素出发,注重整体的环境因素,体现自然环境和艺术气息的相糅合,以及广场和城市的相呼应的联系。

4.步行化原则。城市文化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把握城市交通和广场交通的关系,广场的外部可设置少量的车流道路,辅助城市的交通,广场内部尽量不要设置车流道路,让人们在没有车辆喧嚣的情况下,自由自在的走在广场中,安静的被文化气息所包裹。

5.个性化原则。每一个广场都有它的特色和它的风格化的东西,更别提咱们的文化广场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和色彩,绿化地、小灌木丛、参天大树层次分明。广场的中心设置广场雕塑,彰显城市的匠心独运和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且设置一些有文化代表性的小品,如小雕塑、座椅、假山、凉亭等,众多小品分布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和中心的广场雕塑遥相呼应,共同迸发出对文化的宣扬与热爱。使文化广场的品格得到凝聚。

在设计城市文化广场时,要遵循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做到设计新颖个性化、布局合理整体化、环境优美生态化、功能齐全以人为本、交通组织步行化等特性,突出广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以此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各类需求。

罗平群众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第5篇

设计人:马启飞(20080362)

朱兴朗(20080340)指导老师:李东徽

一:罗平概况

位置面积

罗平位于东经103°57′-104°43′、北纬24°31′-25°25′之间,地处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素有“滇东门户”、“滇黔锁钥”“鸡鸣三省”之称,是进出云南的东大门。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大白腊山2468米,最低海拔鲁布革乡的三江口722米(已被淹没),相对高差1746米。

罗平县境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9公里,国土面积301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8%;东沿黄泥河为界与贵州省兴义市接壤;东南以南盘江、清水江为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河相望;西南与师宗相邻;西至北界,分别与陆良、麒麟、富源三县(区)毗邻。西距省城昆明207公里,北距曲靖市132公里,东至贵州省兴义市86公里,南距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城156公里。

地理气候

罗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南部鲁布革一带属北亚热带气候,其余均为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峰控制,多阴雨绵绵,为小春作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15.2℃,最冷月在1月,月均气温6.4℃,最热月在7月,月均气温21℃,无霜期28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744毫米,为云南省多雨中心之一。由于罗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皆可游览。

罗平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质结构复杂,西部和北部是较为完整的滇东高原面,中部属岩溶断陷湖形盆地,东部和南部受河流侵蚀、切割,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最高海拔为白腊山主峰2468米,最低海拔为鲁布革乡三江口722米,相对高差1746米。境内河流为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九龙河、块泽河、黄泥河、及八大河(南盘江)等25条,分别流经县境中、东北、东南和西南部,汇集于三江口,经广西注入珠江归南海。县内除南部八大河一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外,其余皆为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锋控制,常阴雨连绵。年平均降雨量1743.9毫米,是全省的多雨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日照时数1685小时,年平均气温15.1℃,年均无霜期为280天左右。

旅游资源 罗平境内旅游资源尤为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貌、30万亩连片油菜花、“一目十瀑”的九龙瀑布群、多依河的田园风光和鲁布革三峡的峡湖景观,共同造就了罗平雄、险、奇、幽、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璀灿的人文景观,使得罗平成为云南省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自然之旅”的一个好地。

行政区划

罗平县辖大水井、鲁布革、钟山、旧屋基、长底、阿鲁、老厂7乡和罗雄、板桥、九龙、马街、富乐、阿岗6镇,下设152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和7个居民委员会。境内聚居着汉、彝、回、布依、苗等民族,总人口58.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06万人,非农人口4.98万人。

县城的在地罗雄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人口7万余人。总体规划占地24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4.5平方公里,城市园林绿化面积50余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近10平方米,城市住宅面积26.68万平方米,是生物矿产资源加工和滇东能源(电力)基地,是一个发展中的山水旅游城市。

人文历史

罗平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古时为夜郎国所属漏卧国,公元前(221年)属秦朝管辖地域,西汉时设漏卧候国,;隋为南宁州属地;唐初隶南宁州总管府,贞观年间为郎州属地;天宝年间为罗雄部,属南诏郡;宋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隶大理国石城郡;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罗雄州辖亦佐县,属曲靖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改土归流,更名为罗平,属曲靖军民府;清沿袭。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县隶滇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滇中道直隶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隶宜良督察公署。

罗平县是革命老区,1937年11月,建立中共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3月建立中共罗平地下县委,1948年12月31日罗平全境解放,县境为罗盘地委所在地,1950年3月成立人民政府,属宜良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并入曲靖专区;1958年与师宗、泸西三县合并为师宗县,1959年2月析出泸西县,更名为罗平县。1961年划出原师宗县部份,恢复师宗县建制。

罗平人杰地灵、物宝天华,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出众多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如者继荣、王双甲、窦序、夏鼎、尹兰冰、周时英等。

罗平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二月二和三月三节日期间,方圆几十里的布依人和彝、苗、水、壮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聚集在九龙瀑边,多依河畔,对歌跳舞,赛竹筏,热闹非凡。好客的布依人给远方的客人泼水、送红蛋。节日期间,滇、黔、桂三省区的各族人民,从家中带来花糯米饭和各种美味佳肴,汇集在三江口的大青树下,杀猪宰羊.祭山祭水,祭祀佑人民安康的祖灵和社神,请游客们一起喝酒打牙祭,共同分享幸福入夜,瀑边树下,竹林深处,篝火旁边,悠悠飘来男女青年寻求爱情的对歌声。大自然的美丽与纯朴的民族风情,是罗平最诱人的地方。云南的布依族主要集中在罗平,别致的民族建筑、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 的民族服饰、刺绣、蜡染。竹编。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品,分布在罗平的翠林秀水间。罗平还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服饰、歌舞、节日古朴迷人,三月三泼水、二月二 对歌、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尝新节、采花节、古尔邦节等绚丽多彩;蚂螂舞、把式 舞、狮子舞、跳歹、箩舞、葫芦笙等民族歌舞乐曲;还有粽粑、花饭、酸笋鱼等独特饮食文化,构成罗平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优美图画

二:规划设计目标

二十一世纪是建设环境的世纪。1997年8月5日江泽民主席做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南地区”的重要批示。朱容基总理又提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生态、城市面貌、文化等有了更多的要求,这样在崇信县建设一个具有休闲、集会、娱乐功能的群众文化广场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群众文化广场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了整个城市的面貌,同时也带动着城市的发展步伐,无形中会加强对城市的宣传力度。广场周围交通便利,便于人们休闲、散心。

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提供一个既具有功能性、景观性又有一定消费的综合性公园。使它不仅为罗平县提供大面积的绿地,使其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设计理念

人有大半的时间是在居所和学习工作中度过的,所以公园应致力于创造出有自身风格,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环境,而不单单是钢筋水泥的简单组合。融入很多的人文色彩,让恬静、质朴、自然的生活模式不再只存在于我们的梦想之中。三:设计要素与功能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八大功能区:

1、科普文化区、2、民俗文化区、3、休闲观景区、4、体育活动区、5、娱乐休闲带、6、入口景区、7、管理区老年活动区

8、儿童游乐区 四:设计思考与风格追求

总体风格:

1.整体上:简练的、大气的现代风格;

2.布局上:规整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特点; 3.细节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1、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罗平群众文化广场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它是线索也是故事,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在一些比较悠远的地方建了老年的活动区,和儿童游乐区建在一起,方便现阶段大多数老人带小孩游乐,同时该处也是公园中一个集中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

在某些地方可以用做生态烧烤的好地方,绿地占据了主要地区,可以和朋友们在一起观光和娱乐,称的上为一个好地方。

2、功能性—功能合理的综合性市级公园(人与人的交流)

(1)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中,公园设围墙和大门,及次入口和专用入口,通过对不同性质空间的特殊处理来达到吸引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并方便管理和游览人员的出入。

(2)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秋思园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康体休闲活动的需要。

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等活动的需要。

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餐饮、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3、生态性—尊重自然过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的交流)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2)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体系。五:植物种植

1、道路绿化:采用常绿乔木:国槐。悬铃木、银杏、杂交鹅掌楸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5)竹类:毛竹、箬竹、粉单竹、淡竹。六:硬地铺装

河滨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第6篇

一、概述

我们相信,一个优秀的设计,向人们展示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可以感知物质,以至精神上的享受。不仅是景物,而且是直观教材;不仅艺术内容,而且是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人物的个性体现。我们仅在有限空间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舒适、自然的宜人活动、休闲、学习的环境。

(一)时代背景

1992年,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得到各城市政府的积极响应,分别提出创建“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至2000年,全国已有北京、合肥、珠海、杭州等三十多个城市被评为“园林城市”。在这次创建活动中,许多城市政府都花大力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文化广场,如大连人民广场、北京西单文化广场、杭州吴山广场等等。可以说,城市文化广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一个城市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

1999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宁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信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确立了西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提出以西部大开发,西宁大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逐步把西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施开放带动、扩市提位、科教兴市、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在突出现代化、高原特色的同时,提高城市文化口位,建设新世化纪广场,成为面向新世纪的标志。

(二)区位现状

青海是仅次于青藏、四川、和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地域最大的省份之一,地处第一阶梯,大部分处于青藏高原地带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以脉为主。西宁市就是处于这一过渡地带上,平均海拔为2261米,市区为河谷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向东略有倾斜,东西狭长,呈带状,土地类型为四周丘陵土陂地带,多级阶地和河漫滩地为主。新世纪广场地由南川河冲积而成,在漫滩基基础形成。

青海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产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盛产耗牛、绵羊,矿产资源丰富,有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

西宁市新世纪文化广场,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中心地段,占地

有7.2公顷。西侧以南川河为界,其余三面皆为城市主干道,南至

西关大街,东临长江路,北至五四大街。周围分布有西宁市休育馆、西门口绿地广场、省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设宾馆等,是西宁市西门的繁华地带。地形呈南高北低中心略低状,南面与西关大街有6米的高差,北面与五四大街有3米的高差。新世纪文化广场这个璀璨明珠的建成,将为这个地段锦上添花。

(三)自然条件

1、气候

属于高原大陆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高寒干旱,风大沙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日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平均气温5.63。C,年降冻结深度为1.34米,标准冻结深度为1.16米。这种气候限制许多植物的正常生长。

2、土壤

地处南川河东岸,属南川河冲积而成的漫滩。场地土壤碱化严重,土壤贫乏,土壤主要是粟钙土。

一、设计理念

(一)景观与空间的有机统一

空间是展现景观的场所,景观是空间的主体和物质,空间杂乱无章的景观不能称为园林景观,没有景观的空间更不可能成为园林空间。因此,园林景观必须以空间作为展现的舞台,而空间必须赋予灵魂——景观。园林景观常通过框景、夹景等、处理手法使其更富魅力。为给景观留出最佳视点,中心区域一般须开阔空旷,设计手法力求简洁又简单,达到开阔而不单调的效果。例如中心广场到主入口,保持了视线的开敞,加上吉祥柱和“世纪门”坚向的细致刻化,使中心广场的主雕塑“世纪风”成为个广场的视觉焦点和标志,突出重点,也给广场性质一个定位,提炼广场文化品位和内涵。

(二)景观与功能相结合景观和功能相结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有时会约束景观。功能上的需求和景观矛盾,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的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创造优美的空间景观。绿地的使用

性质决定于功能。在设计的首先应考虑满足功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创造景观的空间,使功能与景观统一和谐。

(三)景观与生态关系

现代园林设计必须讲究生态效应,生态是景观的灵魂。广场的植物造景采用多层次配植的形式来进行景观空间的坚向分隔,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这是生态景观要求。在满足一定数量的纯铺装地前理下,尽量多采用林荫广场,同时强调生态美,周边以种植大乔木为主。大乔木可增加叶面示的条件。同时也给大面积的草坪增添多姿色彩。

(四)景观与建筑小品的关系

建筑小品需要为景观服务,主要建筑在整体上起到点缀景观的作用,往往作为主景,达到标志性的效果。次要建筑小口与景观和谐统一,烘托出整个景观的效果。主要建筑体量要大,形成一种雄伟粗犷的气势,色彩要鲜艳,对比要强烈。次要建筑小品需轻巧精致,给人予轻松快乐的感觉。

(五)新颖性与合理性的结合本设计不论在小品的造型设计还是植物配植方面,都力求新颖独特,这是设计的灵魂。中心广场,采用抬高的形式。辅装。中央为一个高大的“世纪风”雕塑。其造型独特,既象一把燃烧的火炬,又寓意着西宁市在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中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南侧“水之源”叠水,寓意着青海省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水声潺潺,源远流长。

二、总体构思

新世纪文化广场,定位西部大开发,反映二十一世纪时代精神。平面布局上采用东西、南北两根主轴线,轴线的交点就是构图的中心——中心广场“世纪风”雕塑。沿着东西轴线,布置了主入口广场——世纪门、地图地台广场、滨河绿荫长廊——名仕林。南北轴线布置了“水之源”文化广场和休闲娱乐文化广场。在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充分注意了文化向涵,如“世纪风”主题雕塑,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时代精神;地图地台广场,表现青海省的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牧羊情深”雕塑群,高度概括了青海省的自然风貌特色;“水之源”叠泉,反映了青海省是两江发源地;浮雕墙浓缩了青海省的历史精髓,现在体现和将来展望。

1、世纪门——主入口广场

采用内弧线或倒入字形布置,就好像好客的青海人伸开的双臂迎接八方游客的光临。倒入字形的造型,使广场的空间有宽渐窄,视线逐渐被集中到有较强烈的透视感中央广场。主入口“世纪门”运用现代手法和现代材料,使造型更具有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在新民纪里,西宁至青海各族人民迈向崭新的未来。同时,主入口广场能够很好地疏导入流、集散交通。

2、地图文化文场

踏进“新世纪之门”,顺着中轴线向前走,就是地图广场。本广场采用100*100的各色花岗岩铺成青海省地图,在地图中标注

出青海省所有城市的位置,以及主要景区名胜古迹,体现青海省地域性特点,以吸引游客。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图广场四周,我们布置了十二根反映各民特色图案的吉祥柱。这种手法,充分体现了各少数民族互助互利,互相交融的大团结局面;同时体现了青海省各民族,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新世纪共同奋进,把青海省建设的更加美好。

3、中心广场——世纪风

作为整个广场的重心和视觉中心和轴线中心。中心广场的设计,在尺度上,我们做了充分的考虑,直径80米,平面圆形,坚向抬高,四周布置环形式花坛。这一设计,充考虑了平面和坚向的层次变化,简洁而不单调。强调轴线关系,同心圆逐步扩散辐射的构图手法,形成一种大手气势。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文化广场特定的性格求。主雕塑高达20米,雕塑的四周围绕一圈雾状旱喷,逐渐向四周扩散。这样的造型手法,重点突出这个主雕在整个文场中心地位和视觉焦点,简洁大方,主题明确突出。同时,地台式手法体现庄重性和向上感。地下商场采光顶及入口,造型别致,新颖的地下商场采光顶,充分考虑地下采光和地面造型协调,也是功能与造型协调统一的完美结合,采用现代材料,抽象造型与中央主雕相呼应。广场的铺采用图案式。每当水雾状喷头齐喷,整个广场烟雾缭绕,虚幻,飘渺,更好的烘托了雕塑的壮观。雕塑的四周布置了各式的鲜花花坛,随着季节的轮换而更

替。

主雕塑“世纪风”;随应西部大开发这个英明的决策和时代发展需要,在新世纪大开发之风刮得更加强劲。世纪风雕塑充分体现这相时代特色,象征劲风和熊熊燃烧的火炬。“星星之火,可以缭原”,象征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就像一粒火种,点然西部富强的雄雄之火。鲜红的血液颜色,使这个广场,既使在寒冷的冬天都感受到温暖。造型象征火炬、血液、劲风、力量、凝聚力、团结、向上。

4、滨河绿荫长廊——名仕林

上一篇:青春托起中国梦 征文比赛下一篇:北京司法鉴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