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五》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

2024-05-24

《相约星期五》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精选12篇)

《相约星期五》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 第1篇

几年前,一位好友劝我读一读在美畅销排行榜的一本好书《相约星期二》,它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改变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进新华书店,在新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一个老头,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的课,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从此让我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一位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视中与老教授相约每周二,在与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里,米奇。阿尔博姆聆听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诲,他们聊到了许多的人生问题多,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临终一课。这持续了十四周的人生课题,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尔博姆将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谈话内容编辑成册,书名《相约星期二》。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面对自己将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它没有发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没有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词语,只有记录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亲切、幽默面对即将死去的事实,侃侃谈吐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堂关于如何面对爱与被爱,衰老与死亡的教育课。之所以让我感动,面对关爱,当大多数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更多一些关爱时,而莫里教授却始终保持往以的乐观和一向饱满的热情,继续给唯一的学生上课;面对衰老,当大多数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时光如剑、逝者如斯夫时,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对死亡,在大多数人恐惧而终日不可惶恐时,而莫里教授面临死亡,坦然的说: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用清醒冷静和热情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现状,勤勤恳恳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随着流失的岁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价值所在的体现。自从读《相约星期二》之后,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认知,再也不会抱怨和畏惧。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挡时间逝去的脚步,也不能抹去岁月留在脸上的痕迹,但我会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做一个永远快乐的平凡人。

《相约星期五》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 第2篇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本书,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准确的说这又何止是一本书、一堂课。这是莫里教授与心灵的对话,这十四节课又何偿不是对于人生的一番彻底醒悟?他无私的把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是人生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我们都有幸成为这样的学生!)死亡永远让我们恐惧,当我们知道生命快要结束了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显然莫里教授选择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带着乐观和笑容继续活下去!

面对他我们是多么的渺小,甚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拼命想结束这看似毫无意义的生命,这种人是可耻的、无知的,他们从来不会感恩,从来不会学会去爱别人,这种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想过家人的感受吗,以为以这种方式结束就可以摆脱一切吗?不,当看到家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你逃得了心灵的谴责吗,面对生命与爱,这一切都太渺小了。

《相约星期五》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 第3篇

戴尔·卡耐基先生通过他的演讲和本书教给人们一些处世的基本原则和生存之道,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人生必修课。正如卡耐基在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他并非教人投机取巧,而是在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的作品不是居高临下的人生道理,不是高深莫测的教条理论,也不是富丽堂皇的心灵鸡汤,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指南。

每每回想起在课堂上严厉的指责、批评、苦口婆心的劝说,觉得无地自容。我们很多的时候,考虑的是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很少真正静下心来,思索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的想法。

太多的指责,太多的抱怨,太多的辩论,太多的要求,太多的关注自己,少了反省自己,少了勇于承担责任,少了微笑,少了赞美,少了用心的倾听……

记得有那么一回,电脑室掉了鼠标,我在第二堂课上,大发雷霆,大谈什么道路,说什么我这有记录,说什么偷窃公物双倍偿还,说什么主动拿出来承认错误等等。结果一大堆话说下来,下边若无其事。好像没发生一般。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又何尝不是在做着错误的论断。假若我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那么谁又会愿意承认自己是小偷呢?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要应付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记住,我们不是应付理论的动物,而是在应付感情的动物。”他们也有自己的自尊,人难免不会犯错。他们还是青少年,也许是一时的兴起,导致做错事情,他们也不想成为小偷,只能说是不恰当的“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委婉地,带尊重般的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给予善意的忠告,用幽默的话语点醒他。我们不需要大谈做贼的坏,也无需大谈做人的道理,只需给予他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在课堂上,更多地是抱怨学生的不听讲,不积极发言。但这何尝又不是我们自己的错呢?

从备课到准备一直是在考虑自己怎么教,怎么掌控他们。他们是自由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类自然的天性,是做错事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我们是否又该好好想想自己这样本来就是错的。也许真正等到自己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真真正正的明白学生需要什么,那么我们也就只需要告诉他获得的方式罢了。

在家的时候,我也尝尝责备自己的女儿。如果自己回到儿童时代,还会愿意父母的责备吗?他们还是小孩,他们更多地是一份天真、一份好奇、一份最纯真的爱,错的是他们还小,很多的事情想去做,但能力有限。

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我们长大了,成人了,有能力了,就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很多的事情。少了一丝小孩的味道,快乐微笑,贴心赞美,无私的小爱,这些在我们孩童时,都存在自己的身上。而我们长大了,也就遗忘了……

批评,他会伤及一个人的自尊,我们应该学会避免正面的批评,用陈赞和真诚的欣赏做铺垫。

每个人,性情中最深的渴求就是被认同的情绪,渴求受到重视。我们在渴求的到学生的认同,又何尝不是在强人所难。不要忘记:人人都渴望被人欣赏、重视,为此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但是没人会对言不由衷的奉承感兴趣。何不放手,先给予你对学生的重视,你的一份关爱,一份微笑,让他们得到认同。付出正是收获的前提。

站在讲台上,我们应时刻谨记:少在乎点自己,多在乎点学生。少点自私,多点博爱。给予学生一份微笑,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在这集体中找到他们的存在感。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细心倾听他们发出的心声,给他们一份自由,换来一份精彩。

《稻草人》的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 第4篇

故事讲述了稻草人是农民自己做出来的,它是稻草和竹枝做的。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稻谷成熟了,金灿灿的金子,大片大片的金黄的稻子迎风摆动,发出“唰~唰~”的声音。稻草人非常开心,想着主人可以收获很多稻谷而开心,可是后来伤心的事情就来临了。

一只飞蛾飞了过来,停在稻子上,还在不停地产卵。稻草人使劲地想用扇子扇走那些稻子上的天敌——飞蛾,可是风再大也不能把它吓走。过了好久,卵都孵化了,飞蛾越来越多,稻草人心碎了,眼看稻谷就要被飞蛾吃完了,稻草人非常伤心。

我还看见一名渔夫正在旁边钓鱼,身旁有一个孩子,孩子生病了,很小很瘦。渔夫想着“今天钓鱼给孩子吃”。渔夫钓了一条鱼,放在一个没有水的桶里,旁边的孩子咳嗽起来。渔夫就拿了一个小碗,盛了一勺水给孩子喝。结果天黑了,渔夫忘记给鱼添水,鱼求救稻草人,可是稻草人也没能力帮助它,第二天鱼儿死了。

稻草人心碎了,它想把所有的飞蛾赶走,想帮助那孩子煮粥喝,想阻止那女子的轻生,他还想帮助鱼儿脱身,可是却换来的是无能为力的悲剧。但是稻草人的脚却牢牢的扎在土里。

《稻草人》的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 第5篇

有一个稻草人守着一片田,这片田是一位非常可怜的老妇人的。稻草人为她没日没夜地守着田地。蛾子在叶子上面下了卵,肉虫把稻穗叶子全吃了,稻草人想把这事赶紧告诉老妇人,但不管稻草人怎么用力地摇动手上的扇子,老妇人都听不到。稻草人还看到田地旁边的渔妇的孩子因为咳嗽想喝水,它想着去帮孩子,但却动不了没法过去帮忙。后来看到渔妇捞起来的鱼向它寻求帮忙,可稻草人还是帮不了忙。最后,稻草人看到一个女人想跳河自杀,它想阻止她,却也阻止不了。最后,鱼死了,女人死了,稻子也被虫子吃光了。

稻草人勤勤恳恳地守着老妇人的田地,尽职尽责,没有一点偷懒,我们要向它学习,我们学习上也不能偷懒,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

当稻草人看到有人碰到困难时,会马上想去帮助他们,我们更要向它学习,像稻草人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能热心去帮忙他人。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第6篇

这本书里的莫里教授因为患上了不治之症。从双腿瘫痪到离世,经历了十四个星期,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与自己的学生米奇一起探讨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对于莫里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会付出爱,你才会付出爱。这句话在莫里的身上得以体现。他的父亲是一个俄罗斯移民。为了躲避服兵役而来到美国。他的父亲是一个冷酷到不近人情的人。在自己的儿子失去母亲时不管不顾,只是每天晚上在看报纸。他还让莫里不要对自己的弟弟说起母亲去世这件事情。再后来,他死的时候,莫里也只是呆若木鸡地望着其尸体。不流泪也不说话。对于这件事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真心去爱一个人,那那个人也不会爱他。

在第十一个星期时,莫里开始和米奇谈论文化。莫里说道:“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社会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但是文化不能够彻底改变别人。有些来自中国的商人表面上说自己不爱财,实际上生活奢侈到不行。就因为中国人要讲究谦虚,不能炫耀。否则会成为众矢之的。一个人遭到打击想痛哭一场,却必须忍着到回家才行。因为公共场合不能这样。全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样。必须注意礼节。但虚伪的礼节有什么用呢?

到第十二个星期时。他们谈论“原谅”这个话题。“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这句话是对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临死前,先原谅自己一声的过错。你才会安心地离开。至于原谅别人,莫里引证了自己好友的事情。莫里一直后悔自己到他死去的时候还未原谅他。其实原谅别人不是很难,只要听他说声“对不起。”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免得酿成大错后悔终身。

除了内容,我还对文中的米奇印象深刻。他在社会上拼打了十六年。有名有利,却过得不快乐。如果不是一则新闻。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和莫里有个约定。说到这里,我很好奇。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不是要我们做到米奇这样的生活吗?有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车和房。可他为什么不快乐?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第7篇

我想说,爱。你必须爱这个工作。一个志愿者,只有你发自内心地爱这个没有任何酬劳的工作,爱你的服务对象,你才能坚持下去。也许“坚持”这个词不太妥当,我一直认为“坚持”有点勉强的意思,我听过人说,“我要坚持每天跑步”,却没有听人说过“我一定要坚持把游戏玩下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本能,当下,你觉得做义工是你想做的,而不是为了什么而做的。

记住,唯有快乐,才能持久,你要爱你的志愿工作,如果你发现有一天你已经不爱这个工作,而只是为了当初的承诺勉强去做,就是需要停下来的时候了。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第8篇

他得了几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犯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于是,这位丧失了驾驶潜质,丧失了行走潜质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躺在病榻上开始了每周一次的人生课。爱怜之感常咬米奇的心,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脑中跑马。再次品读,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这匹马跑得不停蹄。

认识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应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

认识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人和想听得好听的故事。

认识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

认识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悔,死而无憾!

认识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得可怜。心有余悸。

认识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认识对衰老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要理解现状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力。

认识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温情。因此要给与他人你要给与的东西。

认识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

认识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不懂得怎样妥协,如果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关联都将有麻烦。共同的价值观很重要!

认识文化——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要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认识原谅——我们不仅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我的一生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不惑之年的门槛旁,莫里老人补充了这个空缺。他用智慧把我打磨得有点发亮。是啊!该是思考就应追求什么,避免什么样的错误的时候了。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第9篇

但当我读到小说的正文,我才发现,《论语》写满了名言警句和人生格言,而《相约星期二》这本小说,更像是记事录或回忆录,它有一定的故事性。两本书是完全不同题材的著作,却传递出来相同的人生思考。

而就作品本身,它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及所体现出精神力量,更像是另一本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样是与命运的抗争,同样是饱受疾病的摧残,他们都是《老人与海》中的坚韧无坚不摧的精神硬汉。

这样一部饱含能量的书,如果将它拍成电影,会不会又是一部获奖影片呢?这是我看完《相约星期二》的突发奇想。

“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读过这些,你是否觉得人生从此豁然开朗?

我庆幸,庆幸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虽然现在路途艰难,也颇多曲折,但前方的道路必将光明开阔。一份有温度,有情感,传递大爱的事业,值得我去奋斗终身。

莫里一点点被死亡吞噬,而又倔强地跟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完成了一本叫做人生的毕业论文,一部充满力量、启迪与生命力的著作,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名字:保尔·柯察金。

与保尔·柯察金不同的是,莫里除了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之外,他的言行也同样述说着了诸多做人与人生的道理,而这些道理足以影响和指引我们整个人生。

例如“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例如“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第10篇

还记得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的冰桶挑战吗,从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苹果公司的库克等科技领袖,扩展到政要、明星。一桶冰水当头倒下,浇遍全身,意在唤起大众对渐冻人的关注。渐冻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这种病的患者头脑始终清醒,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身体的全部机能随肌肉萎缩逐渐丧失,直至呼吸衰竭。《相约星期二》的主角莫里教授就是渐冻症患者。本书的主题内容不在于得了这种病有多么痛苦,而是一个人在临近人生终点时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等重要人生课题的感悟。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说,有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来日无多,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

这本书的主角正符合余秋雨的设定。他叫莫里·施瓦茨,是一名社会学教授,年过七十,患了渐冻症,医生说他最多存活两年。在看得见的死亡面前,人会怎么继续剩下的日子呢?是每天埋怨老天的不公平,痛苦不堪地倒数日子,还是心灰意冷任自己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莫里教授的选择是接受,勇敢地去面对死亡。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以自身为研究对象,观察身上发生的一切,留待旁人参考,“我已踏上了最后的旅程,我要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

在最后的时刻,莫里不愿意离群索居,浑浑噩噩地等死。他希望同事朋友多来看望他,给他打电话分享他们遇到的难题,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他接受了电视台的访问,和更多人来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的一个学生米奇看到了这个节目,他曾是莫里的得意门生,毕业一心追求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没日没夜的工作,采访各种高端体育赛事和炙手可热的运动员。他一直在努力向前,埋头追逐,但心底有时却被迷惘和空虚侵袭。从电视里看见老师,隐藏了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以为遗忘了的时光其实一直珍藏在他的心底。

米奇穿越了岁月的烟尘再次握住了他曾经非常爱戴喜欢的老师的手。老师回报他以热情的拥抱,并且莫里教授要给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上最后一门课。于是,每星期二,米奇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莫里的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第一堂课讲的就是关于死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和一个时日无多的绝症患者来谈论。而莫里不回避,也不故作洒脱,他说自己也很恐惧,甚至会流泪,但只一会儿,就放到一边。他说,我每天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吗?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接下来的十来个星期,他们谈了家庭、金钱、感情、对衰老的恐惧还有爱的永恒。而随着课程的进行,莫里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开始,他们还可以在书房上课,莫里可以大声说笑,随意做手势表达感情,还能吃自己喜欢的意大利菜。而后来,他的手都抬不过胸口,只能吃流食,躺在床上再也站不起来坐不了了。渐冻症,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它一点点融化人的神经,使躯体变成一堆蜡。通常它从腿部开始,然后慢慢向上发展。等病人不能控制大腿肌肉时,就无法再站立起来。等控制不了躯干的肌肉时,便无法坐直。最后,病人全身瘫软,只能通过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而你清醒的神志则被禁锢在一个软壳内。或许你还能眨眨眼睛,动动舌头,就像科幻电影里那个被冰冻的怪物一样,但连最隐私的擦鼻涕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去完成了。

面对这种种折磨和难堪,莫里却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达观平静面对。他幽默地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给你擦洗、有人按摩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莫里的身体病了,但他的心却依然火热。他比以前更有同情心,更有责任感,他会为远在别国的遇难者留下同情的泪水,会热情周到地接待来访者,给来信求助的人解答疑问,他像蜡烛努力燃尽最后的热量照耀出一片光亮。他说,这疾病一直敲打我的灵魂,但它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莫里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是葬礼。他葬在了一棵树旁,可以俯视到一个水池。他在课堂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他认为只要彼此有爱,记忆会一直存在,你就仍然是活着的。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第11篇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与自己老师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成为莫里老师的学生,能在多年后再次相遇,甚至,陪伴老师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不得不说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按时去莫里老师家听授他的人生之课。因为,他最喜欢的老教授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太不幸了,简直难以相信,米奇回想着上大学时期,白天课堂上那位热情幽默、晚上露天舞场魅力四射的老教授,依然在眼前,那么清晰。就这样,从谈论世界开始,延续到最后谈论道别,十四个星期二。每个星期,莫里老师的身体又不如上一周,可他深爱家人、温暖朋友、热情生活的人生态度却一直没有变,像太阳的光芒一样。虽然时光不多,但是不能虚度,他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

和米奇一样,我也很喜欢莫里老师。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感情,乐于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感动人们的热爱。他不修边幅,爱说话、爱大笑,他不断地奔放自身的幽默细胞,使周围者体内的被诱唤出,它们互相吸引彼此升温。尽管在后来,他身体日渐虚弱,皮肤松垂无力,可他笑的时候仍是毫无遮拦,仿佛听到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欣赏莫里老师特立独行的人生哲学,很多都使我受益匪浅。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不要让它左右极端,要么敷衍要么疲惫。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同,关键如何正确地找到它。在忙于重要的事情时,也不要使之单调乏味,要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才会永远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忠诚、信任和热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定位切实可行的数个目标计划,每天认真审核,努力修正,并坚信明天。莫里老师说:“疾病一直在敲打我的灵魂,可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他望着天花板停顿了下,接着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眶里也已经盈满了泪水……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第12篇

这句话出自《TuesdaywithMorrie》,这是一本给人启迪很大的书,影响力不会震撼,不像blockbuster一样给肾上腺激素瞬间加满马力,而像蛇毒一样慢慢渗入心里的每一个角落。文字十分婉转,不是矫情的小清新也不是满篇的网络用语,给人一种充满了敬佩的感觉,你会充满敬佩地读完这本书。

书是ESL课程的老师推荐的,也是他文学课上的内容。里面的两个主人公——Morrie与Mitch,关于人生,爱,死亡,给予的谈话,mitch,本书的作者,学生一样聆听着morrie的教诲。而Morrie则是一个将死之人,他身上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死亡的种子,而mitch,他的学生,每周二的聆听似乎可以传承morrie的精神一般。

书中所说,物质的世界是虚假的,人们天天重复着相同的,无聊的内容,自己将自己引领向虚假的世界。Morrie所提倡的那个世界是充满了爱,给予,慷慨与大方,他享受每一件细小又快乐的事情,即便是他拥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他学习宗教,他习惯将一只无形的小鸟置于肩上,如佛般问道:“今天我就要死去了吗?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了吗?”,而回答他的也只有他的心。

Morrie的心是无限的,在他将死的几个月里,他聆听别人读着给他的来信,倾诉。他不会因为自身的病痛再加上别人的苦水而烦恼,而是觉得给予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他是快乐的。他早已学会分离,书中称之为detachment,从负面情绪中脱身而出,勇敢面对它们,并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羞愧,现在我要离开羞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约星期五》读书笔记感想与领悟】相关文章: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07-08

与经典相约范文05-25

与土地相约随笔散文06-29

相约春天06-29

相约中国梦06-29

美丽相约范文05-19

相约名师范文05-20

打开心灵的相约07-02

相约在春季作文06-14

相约中国梦作文07-13

上一篇:张毅律师个人简历下一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