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2024-07-2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精选6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1篇

一、创新组织架构清晰,职能落实

建立了以决策层、研发层、管理层为架构的集团公司研发体系,保障了科技创新任务的完成。

每年制定研发计划、每五年制定技术发展规划与长远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各单位的一种常态工作。特别是我们围绕航天2020年~2030年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组织了包括3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完成了航天技术发展规划,从上万项技术中,确定了12个核心技术领域、16个专业技术领域、13个前沿技术领域和16个基础技术领域。

二、加速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研究应用中心4个,省市级技术中心17个,集团公司批准成立了6个研发中心、1个工艺中心与3个分中心。

多年以来,我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彻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一个总体设计部,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步走的产品发展路线”;坚持“方案、初样、试样(正样)、装备定型四个技术状态控制”;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统筹推进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集团公司初步建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试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支撑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重点从战略层面来推动,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国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特别是与哈工大联合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权的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实体,将高校的研发能力与集团公司的产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进了航天技术在前沿和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

此外,积极探索利用海外研发资源,集团公司下属的四维图新公司成功并购了荷兰Mapscape B.V.公司,这不仅是中国航天首次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资源的成功收购,同时也藉此成功成为下一代国际导航数据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三、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为技术创新行动重点,准确把握航天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

二是通过原始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抢占航天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是通过实施产品创新工程促进由“实验室出产品的科研模式”向“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四是通过军民融合创新推进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和航天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四、以“国际竞争力”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标尺,积极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军贸、高端装备出口等领域竞争,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是航天技术发展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性能,这是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二是发挥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以及较强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在国际航天领域不断开拓。

五、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始终把人才作为技术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将技术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创新的机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津贴向一线倾斜、向科技骨干倾斜,制定荣誉奖励、专家管理、特殊津贴等管理办法,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优“五优先”,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2010年集团公司又设立了航天功勋奖、创新奖和贡献奖,对获奖同志在全集团公司的工作会上进行表彰与宣传,此项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对技术骨干人才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对鼓励一线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和创造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了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

近年来,集团公司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力度,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了相对配套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比如我们统筹研发项目,除国家投入外,集团公司各级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投入,形成共同投入机制。另外,集团公司将研发投入作为对各级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每年必须增加经费投入。2010年自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首次突破了5%,为培育和开辟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2006年集团公司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机构,制定并发布了集团公司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名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一大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产品得到了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共申请专利8372件,专利授权2040件,“十一五”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是“十五”的14.6倍和3.2倍;通过专利转让,累计创收5亿多元。

四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集团公司选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30位“两院”院士、101名国家级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为领军人才的技术创新团队。集团公司先后引进的1000多名博士、9000多名硕士以及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同时,集团公司更加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加强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集团公司有62人在上级29个专业组担任专家,有27人在国家863计划担任专家。另一方面,为鼓励和加强年轻专家队伍建设,集团公司拟出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设立创新基金,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

六、规章制度日臻完善

为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和高效运行,集团公司不断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经费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项目管理实施规范》等法律法规文件,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七、创新文化不断弘扬

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营造浓郁创新氛围。一方面,集团公司结合军工文化建设,深入挖掘航天传统文化的创新内涵,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入航天精神中所包含的创新内涵进一步阐释和宣传。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将创新文化作为军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建设,将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创新氛围、树立创新榜样上,努力建设先进的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环境与氛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2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致辞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还铸就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其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在中国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内在的、无形的重要推动作用。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代表,肩负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50多年的发展反复证明,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力更生是航天发展的基础,自主创新是航天发展的灵魂,勇攀高峰、以新图强是中国航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不竭动力。面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传承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不仅对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内在需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积极挖掘、继承、弘扬和发展航天创新文化,坚持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理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加速推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努力奋斗!

创新文化建设意义、目标和思路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意义

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实践科学发展观,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深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文化体系的需要。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坚持在继承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套完整、合理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满足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要求、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航天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将创新观念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打造出知名航天品牌及一流的航天产品,树立创新形象,为航天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要求,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继承航天“三大精神”,吸收航天文化精髓,丰富创新文化内涵,坚持倡导并实践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技术、管理、组织和制度创新,把创新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形,最终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创新文化的传承

万户飞天——古代航天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中国是第一个敢于向茫茫太空、浩瀚星河挑战的国家,是古代火箭诞生的摇篮。

虽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天的尝试失败了,但万户敢于冒险、追求创新的精神长存浩宇,激励着现代中国人孜孜不懈,勇攀航天事业高峰。

航天三大里程碑——现代航天创新精神

1960年11月15日,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装载着核弹头的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人首次载人飞天的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传回了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使我国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现代中国人继承了先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求索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缔造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更是激励了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取得了今天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航天创新文化定义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创新理念、创新行为准则及规章制度体系等。

航天创新文化是航天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航天特色文化之一。航天“三大精神”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构成了航天创新文化的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航天创新文化。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包括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

精神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方针、创新理念、创新价值观。

行为层亦称制度层,主要包括规范创新活动的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创新行为准则是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百家争鸣、系统思维;创新行为规范是指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

物质层是创新文化的物化部分,是航天创新理念与创新行为的外在表征。包括:高新的航天产品、知名的航天品牌、一流的技术设施、完善的工作系统。

创新文化核心内涵

创新方针。国家至上。航天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航天的创新活动要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开展创新工作。

技术引领。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着眼未来,超前部署和创新发展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突破和跨越,推动国家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和开拓市场,推动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和工程前沿的高技术群,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工作要不畏艰难,敢于超越,不懈探索;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动摇必胜的信念,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攀登新的航天科技高峰。

追求卓越。航天事业具有技术高度先进性、系统性和跨学科性,必须把创新作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永无止境的创新,做到尽善尽美。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致力于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和服务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创新理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3篇

记者:您长期从事建模仿真电子信息系统工作, 请谈谈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陈家庆:建模仿真科技作为继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之后的第三种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国外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 被放在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度, 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长远的投资。他们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都建设了人才队伍, 研究了创新的理论与技术, 产生了众多的高科技产品和开拓了崭新的高科技市场, 为军民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建模仿真科技不是一种特种专业科技, 而是一种通用基础科技, 它不仅贯穿于人造系统 (如飞机、汽车和武器装备等) 的先期演示与技术验证、设计制造、集成与测试和应用训练的全生命期, 也是进行非人造系统 (战争、社会、经济和自然等) 的仿真试验、分析评估和规划预测的重要手段。建模仿真科技的发展壮大将决定其它科技的发展壮大, 所以我国必须在该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技术创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长期投资。我国作为人才资源大国, 在信息软科技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何发挥这一优势, 带动其它领域的发展, 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必将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件大事。

记者:您开发的“供产销计划平衡综合管理系统”有那些特点, 现在的企业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发展。

陈家庆:“供产销计划平衡综合管理系统”针对从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中小企业的成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生产采购批量小、供求周期短等特点, 采用计算机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 在统一管理库存信息、合同信息、计划信息、生产信息、采购信息和产品信息的基础上, 有效合理地平衡企业活动中的物资流、生产流和资金流, 实现了合理组织供应、销售和生产, 保证生产连续性, 减少物资积压, 加快流动资金周转, 增加企业效益的综合管理系统。这种对企业中的人、财、物等信息流进行全面协调综合管理的设计理念是现在企业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灵魂, 是应用现代的互连网、通信网、数据管理系统等先进开发工具研发出的满足现代企业需要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记者: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越来越壮大,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一个小的企业, 一个厂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你认为国家现阶段电子信息产业应该如何发展?

陈家庆:建立电子信息科技创新体制, 是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高等学府需要建立电子信息学术理论的创新机制, 科研院所需要建立电子信息科技成果创新机制, 高新企业需要建立电子信息科技产品创新机制。三种创新机制争相辉映, 共同促进电子信息科技发展, 将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记者:你认为我们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遇到什么难题?

陈家庆:中国和国外比起来, 特别是和美国比起来, 它主要的问题是创新比较少、低水平重复较多、缺少核心技术和技术不配套。要做尖端的、新型的或庞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很难。比如没有大规模和复杂的电子芯片, 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的底层系统、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 , 没有满足应用需要的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等。美国波音公司总共动用了2200台电脑终端机, 应用CATIA (Computer-aided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Application) 技术, 没有采用传统绘图纸方式, 完全以电脑立体CAD绘图技术设计成功波音777。波音又研制了“整合飞机系统实验室” (Integrated Aircraft System Laboratory) , 用来测试模拟机身在实际操作时会遇上的各种问题, 各个零件均可以在独立的测试平台上反复操作, 通过测试后相关零件整合为8个子系统, 继续子系统整合测试。除了8个整合测试外, 波音另建三个实验室, 分别是系统整合实验室、驾驶舱模拟实验室和飞行控制测试装置。这些电子信息系统保证了波音777研制的一次成功。

记者:《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是面向两岸三地的综合性期刊, 您对于“两岸”这些成果交流和产业发展有哪些建议?

陈家庆:从学术、技术、产品和系统各层面来说, “两岸三地”各有各的特长, 台湾的优势在电子 (硬件部分) 、大陆的优势在信息 (软件部分) 、香港的优势在经营, 并互有交迭。需要走发挥各自特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道路,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找到一个合作的方向, 共同创新出更加有价值的东西。

后记

陈家庆, 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系统工程专业。现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兼任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名誉副院长、中国科技交流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文献研究交流中心名誉理事长、中国国家专家、中国国际专家、中国创新人才发展研究院院士和中华全国管理创新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位。长期从事和主持电子信息系统建模仿真项目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高新技术和工作实践经验。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施战略转型 第4篇

提到中国航天科技,普通百姓首先会想到神舟飞船、长征火箭、通信卫星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宇航产品。然而,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面重要旗帜,中国航天的内涵远不止此。近年来,中国航天的触角已经伸向了竞争激烈的国际宇航领域和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体,中国航天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烛照中华民族的未来。

记者7月2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上了解到,根据刚刚出台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战略转型指导意见》,到2015年,该集团将构建完成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在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高,产业发展能力强、军民融合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做了工作报告。为此,记者通过几个关键词对这份报告做了一些解读。

关键词一:构建中国航天

科技工业新体系

中国航天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和沉淀了一批核心技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使之能量得到完全迸发,并造福于国家,反哺民众,成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思考的一个新命题。

1. 解析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

执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帅印的马兴瑞在上任伊始,便与党组成员开始为“构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破题。

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要从导弹武器系统、宇航技术与产品、航天民用产业三大主业转向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建设产业结构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产业能力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航天文化体系六个子体系。建设八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建设壮大卫星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航天服务专业公司;发展壮大境内外上市公司。建设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内蒙古、香港(深圳)、海南八个主要基地。

新体系有如下特征:一是在目标定位上,新体系将发展目标从国际一流宇航公司调整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二是在产业结构上,新体系在原有三大主业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四大主业的新格局;三是在能力布局上,新体系在原有布局上扩大到了八大基地,特别是与环渤海、珠三角、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四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新体系更加强调满足国家利益的需要、强大与壮大经济规模的需要、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需求以及提升我国航天技术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从发展模式上来看,新体系更加注重从市场的角度看问题、用市场的手段和机制解决问题。

新体系中的“产业结构体系”,宇航系统顺序的调整、航天民用产业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转变以及航天服务业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

宇航系统—要利用先进的宇航技术,为用户提供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输器的产品制造、试验、发射、在轨服务以及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国际化经营,成为全球宇航生产网络中重要的系统集成商和供应商。重点发展卫星、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器、平流层飞行器等空间飞行器以及运载火箭、部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轨道转移运载器、亚轨道火箭等航天运输器业务。形成由通信、广播、气象、资源、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应用卫星系列组成的先进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主要以航天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形成产品,利用航天的技术、人才、管理、制造等资源和能力优势,实现产业化发展,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形成若干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主业突出的大型企业和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强市场化运作,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民用产业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和划分,区分了航天技术延伸和拓展的产品制造及航天运营服务两个领域,这主要是考虑到制造和服务在经营理念、发展模式和市场用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航天服务业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航天服务业,在为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推动航天服务业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实现集团公司从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转变。

在原有三大主业上做出适当调整以外,新增的“航天服务业”成为了关注焦点。“航天服务业”主要包括卫星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航天信息软件服务等业务。

以其中两大板块“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和“国际化服务”为例。

在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方面,将整合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资源,以直播星公司为平台,开展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拓展业务领域,打造世界一流的卫星空间段运营商;统筹、整合卫星地面运营相关资源,通过上市公司加大行业整合,扩大用户规模,打造国内卫星地面运营旗舰企业。

在国际化服务方面,将强化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卫星整星和零部件出口服务的战略地位,以多种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做强做大国际国内贸易物流,建立国际商务服务体系。

新体系中的产业基地布局更具战略性,新体系在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陕西、航天四川四大科研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了航天天津、航天内蒙、航天香港(深圳)、航天海南四大基地。这样的新布局,更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环渤海、珠三角、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

从未来发展看,新的八大基地将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的航天产业基地群,更加符合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可以综合提升四大主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力。新的四大主业将“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内朝专业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形成合力,从而产生较大的集聚效应。

2. 新体系的主要实现途径——六个战略转型

一个好的纲领最终需要变成现实。马兴瑞指出,构建新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六个战略转型。

一是实行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要完善宇航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的型谱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质量与可靠性,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展两大主业的内涵,提供以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输器等宇航产品的研制、生产、试验、发射及在轨服务为核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二是实行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转型。以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做强做实产业链上游的航天制造业。同时,通过实施战略重组、整合内外部资源,重点发展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及软件、国际化服务、房地产经营等业务,加速向处于下游的航天服务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格局,实现从产品制造向产品制造与经营服务相结合的转型。

三是实行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

四是实现以单一产权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权转型。

五是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

六是实现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型。在广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在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整星和零部件出口,宇航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试验等技术输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规模。积极将航天技术应用的主导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在航天服务业,特别是卫星运营服务领域,要加大与国外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外客户。通过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发展战略的着眼点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型,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集团公司建设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二: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航天产品与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太空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所谓“太空经济”,就是指太空探索和开发活动创造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嗅到了“太空经济”带来的无限商机。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08年报告,2007年世界宇航技术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已达2510亿美元,而且仍然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55%的收入来自于卫星应用产业,卫星广播、直播、通信和导航业务,年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20%。

由此可以看到,包括卫星广播通信、遥感、导航在内的卫星运营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当前,世界上从事航天活动的国家和企业都已经清醒认识到了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性,为了增强在太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开支和预算,加快技术创新,加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市场也在追逐这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今年5月13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卫星应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在加快天基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面网络终端设备制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以运营服务为主卫星应用产业,使航天科技产品与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三:从“航天大国”

到“航天强国”的嬗变

未来世界高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马兴瑞客观地分析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旗舰”,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始终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前列。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拥有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具备了弹、箭、星、船、器等各类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试验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世界航天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我国已经成功迈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马兴瑞同时强调,在航天基础实力、前沿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中国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中国航天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导航卫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的实施,为带动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载体。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在今后一个时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完成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探索,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使航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新的跨越,使我国航天科技这一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四:从“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到“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跨越

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目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参照该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马兴瑞对到2010年实现“两个1000亿”经济发展目标信心满怀。他同时坦言,和世界一流宇航公司相比,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由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一个从行政管理体制转变而来的军工企业集团公司,与美国的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欧洲航空航天防务公司相比,在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结构布局、经营管理机制、产业发展能力和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存在较大差距。

此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建设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5篇

特大型企业集团。主要承担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宇航产品以及战略战术导 弹的研制、生产、试验任务,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以控股的7家境内外 上市公司为代表,主要从事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与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 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交通、计算机、医疗、环保等多种民用产品。经营有关航天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开展国际合作。开展招标采购、对外工程承包、技术咨询和劳务输出等业务。在航天科 技工业40多年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体系和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8个以航天产品经营为主的产、研结合的经济技术实 体,主要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时代电 子公司,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咨询机构、公司等,130多家企 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集团公司共有10.9万名员工,已培育形成了以重点学科领域 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队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 产业工人队伍。集团公司有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包括1440多名研究员,32名中国科学 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6名国家级专家,5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中华技能 大奖获得者,53名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2100余名。3名同志先 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名同志被国家授予“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 誉称号。集团公司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也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 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 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灵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 的企业文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以及技工 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主要研制、生产、经营各类航天运载器、航天器、战略战术导弹 及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航天产品,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交通、计算机、医疗、环保等多种民用产品。同时开展招标采购、对外承包、技术咨询和劳务输出等业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研制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太阳

同步轨道运载火箭的能力。并在低温高能燃料技术、火箭捆绑技术、一箭多星技术方面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运载火箭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 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长征二号戊、长征二号己、长征三号、长 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等。运载火箭已形成完备的系列,可 以发射不同质量、各种用途的卫星,其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9200千克,地球同步 转移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5200千克,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 号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到2007年10月1日长征运载火箭共进行 了102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超过93%。在完成国内卫星发射任务的同时,长征火箭还成功 进入了被欧美所垄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从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进行 首次商业发射开始,长征火箭进行了20多次的国际商业发射,将30颗外国卫星送入了预 定轨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具备研制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和太 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的能力。并在卫星回收技术、轨道控制 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航天遥感技术等方面达到相当水平。现已研制成功三轴稳定卫星平台、自旋稳定卫星平台、返回式卫星平台、小卫星平台等几个系列。研制成功了近地 轨道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 气象卫星等共计40多颗卫星。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正在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 卫星、多种用途地球资源卫星、各种用途的遥感卫星和小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现已形成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试制、环境试验和服务保障等航天器研制体系,并积累了30多年的卫星研制经验。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类卫星整星及零部件设计、制造以 及卫星轨道交付服务。在研制应用卫星的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卫星应用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已研制开发成功卫星广播电视传 输系统、卫星通信地球站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卫星数据通信系统等卫星应用产品。同时,为通信、广播、交通、气象、水利、能源、矿产、环保、市政、农业等各行业 提供卫星应用服务,并承接全国卫星通信试点站、能源部门卫星通信网、国际卫星电视 地球站等卫星应用系统工程的建设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 箭的研制任务。在连续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分别于2003 年10月和2005年10月,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任务。“神舟”飞船在空间材料科 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气探测、对地观测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科学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导弹武器研制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具备研制多种类型地地导 弹、防空导弹等武器的技术和实力。在庆祝建国50周年盛典上,由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 新型导弹武器庄严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6篇

来源: 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4/01/29 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面启动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第35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深刻领会中央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结合航天实际开展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快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1.扎实推进

落实中央部署,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集团公司作为全国首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央企业,党组深刻地感受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党组严格按照中央各项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活动有效开展。

◎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

党组紧扣中央要求和学习重点,开展了18次集中学习讨论,累计超过8天。在总部、二级、三级单位和基层党支部4个层级召开了48个专题调研座谈会,征求了9个群体675名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意见建议;党组主要领导结合工作调研,深入24个基层单位征求意见。期间,还通过各种渠道在全系统征集到1571人753条意见建议,涉及“四风”的128条。良好的开局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为后续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

通过召开12次党组(扩大)会议,梳理归纳出党组在“四风”问题上的18项具体表现,并提出初步整改设想和措施。

党组和班子成员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在军工企业中,率先召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班子成员开展了深入的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开了一个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

◎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

针对“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党组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明确了整改目标并提出63项整改措施。

重点针对规模导向偏差,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办公费偏高,超标配置公务用车,超标配置办公用房,文山会海等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离任审计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开展了“5+1”专项整治活动。着眼长效机制的建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党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2.特色突出

结合航天实际,教育实践活动特色突出:活动中,党组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突

出航天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抓组织实施,做到统筹推进

党组以系统工程理论为依托,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教育实践活动变成净化思想的过程、规范行为的过程、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过程,既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突破管理实践中的瓶颈;既突出领导带头,也体现全员参与;既从具体问题抓起,也注重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各个环节的统筹推进。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学习调研,做到真学真听

一是突出重点、丰富载体,学习教育广泛深入。

党组通过中心组学习、党课辅导、集中研讨等方式,认真学习航天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

二是不留盲点、全面覆盖,调研工作不走过场。

每名党组成员的调研至少包括1个二级单位、1个三级单位和1个基层党支部,消除了调研盲点,确保不空、不虚、不偏。

三是关注热点、广接地气,虚心问症基层群众。

针对广大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组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意见箱、网络问卷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以严慎细实的作风抓问题查摆,做到真查真摆

一是真揭短、不遮丑,眼睛向内,对照检查触及灵魂。

党组严格对照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重点查找的问题、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先进典型,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中敢于揭短亮丑。

二是深沟通、不掩饰,正视问题,谈心交心坦诚相见。

党组主要领导与党组成员之间、党组成员相互之间、党组成员与分管部门领导之间,开展了深入的谈心交心活动。

三是敢批评、不回避,打消顾虑,生活会上动真碰硬。

党组成员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四风”问题等方面开展了由表及里、以小见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以型号归零的精神抓整改落实,做到真整真改

一是聚焦问题、专项整治,确保践行承诺取信于民。

党组直面“四风”问题,开展“5+1”专项整治,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公示,并虚心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评议。

二是完善制度、落实整改,确保活动成果不断巩固。

党组从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并注重建章立制,做到对症下药。

三是明确责任、督促检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党组成立监督检查问责领导小组和专项整治专门检查小组进行检查,并将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述职考核。

3.成果明显

注重实招实效,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明显:教育实践活动中,党组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不仅取得了明显的思想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而且有力促进了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

◎政治意识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取得了明显的思想成果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增强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坚定性。

党组进一步领会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深化了对当前形势任务的认识,加深了对党和国家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政治定力。

党组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进一步认清了“四风”问题的危害及其各种表现形式。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宗旨意识,促进了作风改进。

党组进一步弘扬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查找剖析了“四风”问题;进一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宗旨意识。

◎聚焦“四风”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果

一是整治规模导向偏差,为集团公司科学发展明确价值导向。

党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三年滚动计划;调整考核激励政策,修改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大个性化指标和刚性指标的考核力度,结合单位实际和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下达任务指标,引导经济发展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二是整治“三项费用”偏高,费用开支大幅降低。

经过专项整治,截至2013年底,全集团招待费、会议费、办公费同比分别下降45.3%、51.6%和30.9%,差旅费同比下降19.7%,出国费同比下降13.1%;总部“三项费用”同比分别下降66.2%、84.3%和32.2%,差旅费同比下降1.5%,出国费同比下降17.6%。

三是整治超标配置公务用车,规范了业务用车的管理。

通过整顿车辆使用情况,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了用车行为,减少了车辆空闲率,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

四是整治超标配置办公用房,明确了整改的责任和限期。

结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逐级对本级及下一级单位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使用面积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标准,对领导干部办公用房超标的,坚决进行整改,限期2014年上半年整改到位。

五是整治文山会海,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经过整治,较去年同期,总部文件减少了81个,简报数量减少了46个,精简会议35个。

六是整治离任审计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有力促进了集团公司合法合规经营与规范管理。

针对审计署提出的相关问题和意见,党组在全系统部署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党组领导还率总部相关部门分别对8家单位的整改方案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审查了整改措施的合规性,堵塞了制度管理上的漏洞。

◎立足长效机制的建立完善,巩固活动成效,取得了明显的制度成果

活动伊始,党组就严格对照八项规定和“四风”的具体表现,针对集团公司涉及作风建设的75件规章制度,逐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审查和分析;针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查找相关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经决策会议审定完成的规章制度有19件,其他的将在2014年完成,另有2件已被废止,计划外完成3件。

◎确保了“两不误、两促进”,实现了教育实践活动与航天重大工程的“双丰收”

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好的作风有力推动了科研生产和改革发展建设等各项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特别是圆满完成了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嫦娥三号落月探测以及国家重点型号飞行试验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大航

天工程任务。集团公司在2013年也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目前,集团公司党组和总部的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尾声,同时,各院、专业公司和直属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进入了收官环节,但是收尾不是收场,有很多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因此:

一是要确保善始善终。

二是要落实重点任务。

上一篇:班班通电子白板使用心得下一篇:7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