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事迹材料

2024-05-13

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事迹材料(精选2篇)

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事迹材料 第1篇

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事迹材料

学无止境,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1989年,怀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向往,徐亮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从事住院医师工作期间,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系统性学习了消化、血液、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肾脏、急诊等内科学知识,接触诊疗了大量的普内科患者,为今后的专科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无止境行无终”。1999年,为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徐亮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进修学习,随后攻读硕士研究生。2006年8月,主持成立皖南地区首家独立编制的风湿免疫专科,经过9年的创业历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2张编制床位、9名医师、11名护士的风湿免疫专科,年出院病人1500人,年门诊量30000余人次,就诊患者涵盖皖南地区和全省各地,甚至部分省外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举办风湿病学专业省级和国家级继续教育若干场,培养了十数名风湿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全省风湿病事业的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联络皖南各地致力于风湿病工作的同道,于2011年成立了“皖江区域风湿病协作组”,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学术讲座和病例讨论,扩大了全省风湿病从业人员的队伍,形成了皖南地区风湿病患者双向转诊的新格局,带动了皖南乃至全省风湿病事业的发展。经过9年的学科建设,以徐亮为领头人的风湿免疫科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皖南地区风湿免疫病医疗、教学、科研中心。潜心教研,严谨治学,成果卓著

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科室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徐亮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主攻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等风湿性自身免疫病,少见病甚至是罕见病的诊断处理也成为现实,比如:大块骨质溶解症、poems综合征、木村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病等。他大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崇高的职业素养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健康的福音。

他常说,医学事业是要传承的,一个人能力再强,都只不过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只有继往开来、后继有人,才能使得医学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造福患者。作为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工作之中,要竭尽所能对下级医生进行传、帮、带,培养下级医生,提供发展平台,鼓励督促他们发展,使风湿病事业代代相传。数年来,在教学上,徐亮总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查房过程中,他会为学生认真讲解每个病例,指导学生做病情评估;接诊过程中,他会教导学生如何合理诊断病情,采取最优治疗方案…… 医艺同进,患者为亲,誉满江城

人世间先有疾病然后有医疗、先有病人然后才有医生,医生的价值是在与患者一起共同对抗疾病中体现的。相对于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医学事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迄今为止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在内的风湿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在此状况下作为医生不能做到完全解除病人痛苦。然而,每天面对众多前来就诊的患者,徐亮所能做到的就是首先认真倾听病人的倾述并加以询问以进一步了解病情,然后认真仔细查体,不放过每一细节,根据病人实际病情进行有关化验检查,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摸清病情,做出合理诊断,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阐述病情以及准备实施的治疗方案,既不危言耸听夸大病情,也不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多数情况下得到患者的认可,也和谐了医患关系,为贯彻执行下一步治疗方案、减轻病人痛苦的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风湿性疾病往往难以彻底根治,而且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致残、丧失劳动力、乃至威胁生命的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广大患者“谈风湿色变”。一次,一名农村来的中年妇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被家人用竹床抬来就诊,经了解病史和查体发现,患者患类风湿已经多年,长年卧床在家,曾近服用过各种广告、游医推荐的抗风湿药,结果不仅没能控制病情而且造成瘫痪在床,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病人丈夫长年在外打工赚钱养家,家里留下一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儿和一个上小学的男孩。徐亮问患者:“你已经被类风湿病倒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如何照料你的儿女呢?”患者低声答道:“徐医生,大女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过来给我倒马桶,然后送来牙刷和洗脸水,上学前把早饭和洗干净的马桶送到我床边……医生,我真不想连累我女儿”。了解情况后徐亮非常震惊,在仔细研究了病人的化验和关节x片后,感觉到病人的关节功能受限并没有到彻底毁损的地步,关节间隙仍然存在,只是炎症活动明显,如能尽快安全有效地消除炎症,有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于是徐亮郑重地对该患者说“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站起来,让你能够照料你的儿女”。经过认真细致的治疗,半年后该患者由她丈夫搀扶前来复诊,一见面她喜形于色地告诉徐亮:“徐医生,我现在可以早上起来烧好早饭和热水,然后喊我女儿起床,让她吃好早饭去上学,再也不用她比我早起了”,她那纯朴的丈夫也轻声对徐亮说:“徐医生,我现在可以三个月回家一趟,而且不用每天打电话回家了,谢谢你”。那一刻,那句“谢谢”是徐亮得到的最好奖赏,是徐亮作为医生的价值体现,那一天他好满足。虽不知道该如何诠释医患关系,但徐亮知道,以自己所学真情为患者付出,尽管并不能完全消除疾病痛苦,但是患者满意了。那时徐亮懂得其实患者要求得并不多,只要医生真诚付出。如今,那个患者仍然需要每隔半年就复诊一次。时过境迁,慕名前来就诊的病人多了,排队的人也多了,但她从来都是默默排队、就诊,虽然有时没有过多时间和她交流,但每次就诊从她的语言和眼神中能看得出对徐亮的尊重。这件事后来被芜湖电视台《生活频道》和芜湖《大江晚报》报道。

如果说类风湿关节炎让人致残,那系统性红斑狼疮更让人“谈狼色变”。红斑狼疮主要累及年轻女性,严重者因内脏病变衰竭而导致死亡,传统认为红斑狼疮患者怀孕有风险,尤其影响肾脏时怀孕存在很大风险,这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如何能把当今医学科技的进展转化为临床服务、造福患者成了徐亮及其团队的职责。一天,从县医院转来一个年轻女性患者,因为发热在当地住院治疗两个多星期始终未见好转,陪同前来的有患者新婚不久的丈夫、患者的母亲和公婆,经过认真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当徐亮把病情告诉患者家属时,患者公婆问道:“以后能生育吗?”徐亮了解家属的心情,如果说不能生育势必会导致这个家庭的破裂,如果说能生育,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面对患者家属,徐亮解释道:“按照现在的医学技术水平,控制病情使得患者长期生存、恢复工作和生活是可以做到的,随着病情的好转未来生育也是有可能的”。沟通后,患者丈夫对徐亮说:“徐医生,转来之前我们就听说过你,我们相信你”,但是患者的公婆将信将疑。经过徐亮及其团队的治疗,患者病情渐渐好转,蛋白尿逐渐消失,治疗一年后徐亮对这对小夫妻说“现在开始可以怀孕了,怀孕后要每个月都到医院复查监控病情变化,无论自我感觉如何”。果真,患者于三个月后怀孕了,经过与妇产科同仁通力协作,患者生育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健康男孩。如今小孩已经三岁多了,在幼儿园里和其他小朋友共同沐浴阳光。母子从妇产科出院前一天,她公公找到徐亮,给徐亮送了一个笔筒,他对徐亮说:“徐医生,你是好人,我是木匠,不会干别的,听人说你属马所以我自己给你做了一个笔筒,你有文化应该能用得上”。徐亮欣然接受,感觉到那不是笔筒,是患者家属对其工作的许可,是对他的赞誉。那一刻,他深刻感觉到了医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诸如此类的事迹,不胜枚举。从医二十余年来,徐亮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精医尚德,德术并举。在工作中,他始终以病人为中心,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积极倡导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自觉抵制商业贿赂,无数次拒收红包,廉洁行医。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在“好大夫”网站开设个人网页,长期义务为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难,赢得赞誉无数,屡次被评为医院“爱心医生”和“最受患者欢迎的医护员工”。结语

从一名年轻的医生到如今的知名专家,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唯其自知。二十余年来,徐亮总是孜孜不倦,辛勤工作,不计个人得失,不重个人名利,只求救死扶伤。他医术精湛,闻名省内外。不论是多么复杂疑难的病情,他都能做到沉稳镇定、科学处置。忙碌之余,还冒着酷暑严寒下乡义诊,为老百姓送健康……这就是他,一个对待荣誉淡泊低调,对待患者高度热情,对待教学科研格外严谨的医生。作为一名高年资医师,徐亮常和科室的医生交流:“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来就诊的病人处在被动地位:对医院环境不熟、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未来预后不甚了解、对药物副作用心存担忧等等诸如此类,沟通不善将会导致纠纷。作为医生,我们首先要仔细聆听患者的病情诉说,通过仔细查体做出病情初步判断,然后通过合理的检查最终做出诊断。实施治疗前,要和病人和家属充分沟通,告诉患者疾病预后以及将采取的治疗手段,尤其告诉患者要定期复查以便追踪病情变化。碰到诊断困难的情况,要提前和家属商量,建议转院去更高一级单位处理,避免患者盲目转院。杜绝医疗纠纷是困难的,但是按规范流程行医,为患者病情着想,关注患者的预后,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可以降温的”。“‘优秀医生’是患者心中对医生的认可,只有得到患者由衷的赞誉和口碑,才是事实意义上的优秀医生。在我从医生涯里,能使很多患者摆脱残疾、生儿育女、回归社会和生活,能够抢救生命延长生命,能够培养更多的风湿病专业后备人才,那才是我作为医生的价值所在,那时我会感觉到我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选择是正确的。”面对“优秀医生”的推荐,徐亮如是说。

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事迹材料 第2篇

记者深知这位涉足科研、教学、临床、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医学科学家其繁忙程度,多次约见后终于见到了儒雅有度的栗占国主任。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专业书籍、文献资料;他身旁的墙壁上有一个大大的年历,上面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天的日程;对面的墙壁上挂着“诚以修身,信以立世”的书法墨迹,这是指导他修身立世的座右铭。

国内现状:低认知度和高致残率

类风湿关节炎在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中最具代表性,其早期以关节红肿疼痛为症状,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并伴有肌肉萎缩和关节功能障碍,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

当记者问及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现状时,栗占国主任感慨地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该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因而诊断延误、治疗不当等现象十分常见。在最新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该类患者首次就诊风湿免疫科的仅占23.2%,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先到普通内科甚至外科就诊,从而导致很多患者在非专科就医,以致长期不能确诊。”

对此, 栗占国认为,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自身特点也是造成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 其复杂性、多样性、交叉性等特点经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误诊。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有扎实的内科基础, 在临床遇到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时做多方面的考虑。

对于造成国内对类风湿关节炎认知度低的原因,栗占国分析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国内多数医院,有些甚至是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还未设立风湿免疫专科,使得患者“求医无门”,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得不到正规治疗;二是与风湿免疫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国内宣传普及不够等有直接关系。“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问题在国内十分突出。”栗占国主任掩盖不住内心的忧虑:“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残疾患者人数令人吃惊,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肢体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关节病是目前我国肢体残疾的两大主要原因之一,而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居各种关节病之首。”

“遗憾的是,类风湿关节炎所导致的巨大的医疗负担及社会负担并未在国内引起足够的重视。”栗占国主任不无希冀地说:“我们在极力呼吁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关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这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应尽力改善其就医渠道和医疗保障系统。同时还应呼吁医疗界的同行大力宣传类风湿关节炎的知识和正确用药。”

致残原因:不规范用药和误治

记者和栗占国主任的谈话,不时被来访者和电话声打断。在采访中,记者参观了栗占国主任的实验室,看到他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们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整个实验室里充满着凝重的科学氛围。

当记者追问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此高致残率时,栗占国主任给予了耐心的、科学的分析。他直言不讳地说:“除了患者延误就诊时机,未能得到专科医师的指导外,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不规范和误治在国内也十分普遍。”

栗占国主任拿出一篇由他的博士发表于2008年底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上的文章给记者参阅,该论文调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该规范应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者仅占44%,而半数以上的患者未经过规范的治疗。

栗占国主任担忧地说:“在调查中还有许多患者在应用所谓的‘偏方’治疗。同时,在临床上滥用激素治疗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因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非专科就医、不规范用药和误治是病情不能缓解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栗占国主任希望媒体与专业人员一起努力,并呼吁要依靠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支持,凭借全国各级风湿病专业学会和风湿免疫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加强规范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整体提高诊治水平。同时,栗占国主任也充满希望地说:“相信在风湿免疫病学界全体同仁的不断努力下,患者的预后一定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治疗理念:规范化和个体化

记者着重询问了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理念和策略,栗占国主任作了详细的解释:“延误治疗和误治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而正确规范的治疗方法是患者病情缓解的必由之路。临床上必须强调早期、积极的缓解病变的抗风湿药治疗的理念和策略,掌握主要治疗药物的用药原则和方法,坚持规范的个体化治疗。不仅要阻止患者的病情发展,而且要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栗占国主任概括了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上的基本理念:一是用药规范;二是个体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是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早期积极应用缓解病变的抗风湿药,正确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及其他治疗的方法。”记者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阅读了栗占国主任发表的文章《规范化治疗———风湿病领域永恒的话题》,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数据确凿,报道了“规范化治疗是风湿缓解的必由之路”、“规范化治疗的核心是个体化用药”、“规范化治疗的普遍意义”等内容。

栗占国主任还详细介绍了国际上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共识:早期给予缓解病变的抗风湿药,可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在发病早期阶段得到控制;积极的缓解病变的抗风湿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给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缓解病变的抗风湿药,即联合用药,同时,国内上市的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已经成为部分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有效药物;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年龄、病程和对药物的反应等不同,选择对每一位患者疗效明显而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并坚持治疗,使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缓解。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规范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栗占国主任提出了五个要点:一是缓解病变的抗风湿药的剂量过低或是疗程不足难以使类风湿关节炎得到缓解,国内外的共识均推荐适当加大甲氨蝶呤的起始和维持剂量,对控制患者病情有益。二是选择最小有效量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三是慎用糖皮质激素,即使对于适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也应考虑小剂量使用,且疗程超过3个月以上者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四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考虑规范使用生物制剂。五是强调类风湿关节炎的整体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包括正确的关节腔药物治疗和功能活动等。

采访最后,栗占国主任再次发自肺腑地呼吁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医学界以及全社会应关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及医疗的保障等,均是患者得以康复的必要条件。

记者通过学术刊物及不同的会议,尤其是最近由栗占国主任担任大会主席的“第一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了解到,国内外已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了大量研究,且已取得不少新进展。其中,栗占国主任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干预性多肽治疗已获得国家及国际专利,并已取得进一步可喜的临床成果。

上一篇: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服务下一篇:服务细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