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金阅读答案

2024-09-08

星巴金阅读答案(精选7篇)

星巴金阅读答案 第1篇

巴金

①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②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③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B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④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⑤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⑥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C了。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A、B、C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 )

A.哀诉 赞叹 润湿 B.哀诉 凄切 闪亮

C.欣喜 凄切 润湿 D.欣喜 赞叹 闪亮

【小题2】领会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句后的问题。(8分)

①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他们”是指谁?“安慰”是指什么?)

②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这”指什么?“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什么意思?)

【小题3】本文所写的三件事,既无时间、地点上的联系,也无因果关系,但放在一篇文章中却丝毫不使人感到凌乱。这是为什么?(3分)

【小题4】本文以“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不超过30个字)(3分)

答案:

【小题1】B(2分)

【小题2】(8分)①“他们”指“人世间的不幸者”,“安慰”指听取不幸者的哀诉,并同情他们,给他们光明与鼓励。(4分)②“这”指老音乐家的眼泪,“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一个暗喻,指星星给予他的安慰。(4分)

【小题3】(3分)事不相关,但人物境遇相似。

【小题4】(3分)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学生根据语境选出正确的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这里①“他们”指“人世间的不幸者”,“安慰”指听取不幸者的哀诉,并同情他们,给他们光明与鼓励。②“这”指老音乐家的眼泪,“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一个暗喻,指星星给予他的安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需要对这篇散文的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才能对文章线索和材料取舍有正确的理解。文章材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这里人物境遇相似,都能表达一个中心,即为一个中心服务。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学生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此处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星巴金阅读答案]

星巴金阅读答案 第2篇

王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更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读过了许多巴金写的译的作品,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力量和牺牲精神。

B、巴金喜欢高尔基笔下的英雄丹柯的故事,表现了巴金愿意为人民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理想愿望。

C、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并铭刻在人们的心底。

D、巴金老人不苟言笑,即使听到笑话也是表情苦涩无奈,这体现了他的诚实、谦虚、质朴、无私。

解析:选BA项,文中只说《灭亡》和《新生》中蕴含了牺牲精神。C项,“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于文无据。D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

13、文中提到了巴金先生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概括。(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品质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找到有关巴金的言行的句子,然后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情感热烈、热爱青春。巴金的作品书写青春,充满感情的郁积。②爱憎分明、直言不讳。爱国和人道是他终身的信仰。③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晚年巨著《随想录》表现历史反思。④诚实、质朴、谦虚、无私。保护青年,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⑤坚持真理、敢讲真话。一辈子提倡讲真话,甚至受到过诋毁。(意对即可)

14、文章结尾处说“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第一问这句话中的“他”是指巴金,“汗流浃背”指的是愧疚和自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第二问谈启示,要扣住巴金的品质及自己从中受到启发而努力学习、实践的方面去答,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理解: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巴金的崇敬和对自己的鞭策。作为后来人,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时会懈怠轻狂,但与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卓越成就相对比,就会为自己的轻狂表现感到愧疚和自责。

巴金小说《家》阅读札记 第3篇

关键词:巴金,小说,家,阅读札记

巴金在1931年4月的《激流》总序中说:

“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的来征服生活。”

“我有我底爱,有我底恨,有我底欢乐,也有我底受苦。但我并没有失去我底信仰,对于生活之信仰。我底生活并未终结,我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了一点含糊的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札记:

1932年代序的标题说“呈现给一个人”,巴金是要将它呈现给他的哥哥,一个才只“活了三十多岁”,“到死还是一个青年”的“不必要的牺牲品”,他死在《家》发表的同时。

在通读小说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的热情与希望、眼泪与忧伤都是为着青年的一代而倾注的,为着所有那些幸运的和不幸的、鲜活的和凋萎的年轻的生命!我想,活泼泼的不受束缚与禁锢的个性与青春是作者所要讴歌的,“可是你果然有过青春么?”这声泪俱下的悲愤,为着那众多悲剧命运中最悲惨的一个!那“用自己底手割断了生命”的“不愿意死”、“留恋着生活”的可怜的哥哥!

风雪之夜,觉民、觉慧从学校排演完戏剧后一路交谈着步行回家。两兄弟到家,结尾处,描写公馆“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踞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底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不能够望见。每个公馆都经历过了相当长久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都有它自己底秘密。大门底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变换,可是它们底秘密依旧被保守着,不为外面的人知道。”

札记:

这怪兽的大口吞噬了多少青年的青春和生命!这黑洞是葬送青年幸福的深渊!这里面藏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丑陋与罪恶!公馆经历的年代有多久,那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牢狱中的青年男女们的痛苦和不幸就有多久。年代的变迁,姓氏的更换,不幸的人何其多!主人的变迁,旧式大家族无非是继承延续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姓氏的改变,封建礼教的腐朽和罪恶未曾改变,代代上演!秘密被保守,不为外人知道,青春与生命的被摧残与扼杀,沦陷于深渊中的痛苦暗无天日,看不到希望!天哪!谁能救我?

姑母和表妹琴来做客。饭后,觉民告知琴他所在的外国语专门学校要招女学生,琴很兴奋。一家人吃饭时说到学校的时候,觉民说“:现在教育经费都被拉去充作军事费用掉了。各学校都是一样地穷。不过我们学校不同一点,因为我们底校长和外国教员订了约,不管上课不上课,总是照约付薪水,多上几天课倒反便宜些。…据说他和督军有点关系,所以拿钱要方便一点。”“这倒好,只要有书读,别的且不管它。”大哥(觉新)在旁边说。

札记:

觉新与觉民的一番话形成二人性格上鲜明的对比,切合二人身份。很显然,觉民读的是新式的学校,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比较积极活跃,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现状,他断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死书、死读书的呆子,他是受了新思潮影响的新式的青年。相较之下,觉新的眼界要狭窄闭塞的多,目光之在处只是一己之幸福,一门之兴衰,“只要…,别的且…”好一个“只要”、“且”,没有奋争的血气,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分安命。国无宁日,家何以安?“且不去管它”?有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觉民、觉慧、琴)三个年轻人热烈地谈论教育现状。觉慧苦闷于所处家庭的束缚,想到了和鸣凤之间的阻碍,想到鸣凤、琴两者境遇之不同。琴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但又有担心,觉民觉慧坚决支持。

札记:

从谈话内容中,透出小说浓厚的五四时代背景,提到《新青年》上发表吴又陵《吃人的礼教》和林琴南的译著。

琴与母回家,下决心向母说明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母为难。琴给倩如写信。

札记:

五四特点再现。琴用白话文写信,并注意使用新式标点。文中提到琴学白话文写信,认真读《新青年》。

“他(觉新)底两个兄弟底思想要比他底激进一些,而他只是一个胡适主义者,并且连胡适底《易卜生主义》一篇文章,他也觉得议论有点过火。他很赞成刘半农底作揖哲学,他又喜欢托尔斯泰底无抵抗主义。”“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对于他的确也有很大的用处,就是这东西才把《新青年》底理论和他底大家庭底现实环境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着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而在他和他底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底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便常常引起他们底责难,但他也坦然忍受了。他依旧继续地看新的书报,依旧继续地过旧的生活。”

札记:

这是开篇以来人物出场介绍中笔墨最多的一章。

觉新曾经对前程和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梦,人所羡慕,但他在这个旧式大家庭中长房长孙的身份和他自身软弱的性格断送了一切。

五四运动的爆发,觉新的青年内心深处蕴藏的热情和他的现实处境,加之他天性的懦弱,造就了他的矛盾,他的双重性格。

母死,继母进门。毕业后,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娶妻(爱情幻梦破灭)、工作(求学乃至出国之幻梦破灭)。父死,不得不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儿子出世,寄希望于儿子。

我想,对觉新而言,儿子无异于其生命的延续,幻梦得以实现的转移和寄托,就在青春和希望死灭后因为儿子这个载体而再生,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重来一次,可以修正自己不如意的生活之路。

只是,命运待觉新何其薄也,海臣死了!觉新的青春和理想死了两次。

如果说命运注定了人的一生,那还有性格决定命运,在冥冥的算数里人总有可以主动的一些东西握在掌心。如果说社会的时代的原因带给觉新生命的必然,但假使觉新的性格可以强悍一些的话,他的悲剧也不致这么惨。

梅死了。瑞珏死了。蕙死了。海臣死了。一个又一个,爱他的和他所深深爱着的亲人,眼睁睁地,就那样毁了,死了。

如果说封建礼教吞噬了他的所爱,那么在这个吃人的宴席上,觉新也违心地吞吃了几片肉。文中多次明明白白地说他做着傀儡,做着别人的宝贝,多次提到他“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

觉新的所有行为,面对命运时的反应,都体现了他的不争,他的听人摆布,屈于“命运”的安排。对其命运最具悲剧性的描写是他父亲因为定夺不下而用拈阄的方法来决定他的妻子的情节,觉新之可怜,至此无以复加。

文中多次写到觉新满足于妻儿带来的眼前的小小幸福,苟安地活着,暂时地忘掉了曾经的美好幻梦,居然能从中感受到安慰,旧家庭中生长出来的少爷,性格中烙着深深的旧时代的颓废印记,即使受了新思想的激荡,却终没有褪去阶级的特质。

“够了,不要再看了。”“琴姐,你觉得这有趣味吗?”(觉慧)

“我并不觉得有什么趣味。”(琴)

“你看了这,有什么感想吗?”(觉慧)

“没有什么感想。”(琴)

“这太平淡了,小时候看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

“真的你们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

“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够使人感动呢?”(觉民)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吗?”(觉慧)

“这与同情心有什么关系呢?五舅他们得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了赏钱。各人得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

“...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底快乐建筑在别人底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付了钱就可以把别人底身体拿来用花炮乱烧吗?这样看起来你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觉慧)

札记:

是了,觉民和琴是不排斥坐轿子的,而觉慧是从不坐轿子的,觉新还因此调侃他是人道主义者。较之觉民和琴,觉慧对于旧礼教旧习气的反对是更彻底的。觉慧说的是准确的。这个大家子里,老一辈的就不要说了,便是在有了一些觉醒与反抗意识的年轻的一代弟兄姐妹中,只有觉慧一个人的觉醒是彻底的,他的痛苦是最清晰的,他的爱憎是最鲜明的,而觉民和琴们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

军阀混战,高公馆时时面临炮弹爆炸的危险,高公馆人人面临死亡考验,当死亡阴影投向每个人心间,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琴“她疲倦了,她绝望了,她这时候才开始觉得她和梅,瑞珏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她实际上是和她们一样无力的。”“她在悲伤她底梦景底破灭。她在悲伤她自己。她费了若干的努力才造就了那一个美妙的梦景,她奋斗,她挣扎,她辛苦地追求,才得了一点小小的结果。然而在那恐怖之前这结果显得是多么脆弱呵。社会如今又从别一方面来压迫她了,只是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毁坏了她十几年来所苦心惨淡地造成的一切。易卜生说的‘努力做一个人’,到了这时候这种响亮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处呢?她哭了,不单是为了恐怖,是为着发见了自己底真面目,在从前她还多少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且从别人那里也听到过这样的赞语。然而这时候她才发见出来自己是一个多么脆弱的女子了。”

札记:

琴的哭,是梦想破灭了。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当终极的考验迫在眉睫,她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她失掉了自己“新女性”的优越感。

平常她应该是带着优秀的自我满足感的,应该是还处处怀有庆幸的心思,庆幸自己的命运不似梅等的无望,自己的母亲较之别家的那一点点开通,自己的境况与别家女子的不同。

看她之前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她的温和,有着这样仪态的女子是因她有着非常的自信,是将自身的幸福光芒洒播些去润泽别人,仿佛有了施恩的普度众生的自我满足。她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强大与富有,所以在对待周围的人事时就异常大方。赵姨娘的委琐恣睢和薛宝钗的娴淑宽宏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琴之前都相信自己走的路与别的女子是不同的,自己有别于她们,是有希望的,有出路的,有新生活的。那种思想下的琴对于那些被命运套牢的旧女性是有着惋惜与同情的,对自己新生的可能是有着庆幸与想往的。

这使我想起电影《画魂》(巩俐、尔东升、达式常主演),潘玉良坐在革命人士潘赞化(那个拯救自己逃离火坑的恩人)的马车里驶走时回首看那些哭喊着追来的旧时女伴的情形。

无限的自由的可能,无限的新生的希望啊!

而今,较之真实的死亡与凌辱,这一切顷刻间灰飞烟灭!琴看到了自己的同样的无能与弱小,一切优越感都丧失了,她琴也不过是与其他姐妹们一样平庸的一个女子,逃不过命运的灭顶之劫。

“我们这一房也应该留一个种才是,父亲做了一世的好人,决不会连一个后人也没有的。”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他(觉新)稍歇又变了音调说:“民弟,三弟,你们快陪伴母亲她们到花园里去。那里还可以躲,而且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那里有湖水,你大嫂是知道怎样保护她自己底身子的。”他说到这里,他把眼光贪婪地在瑞珏底身上扫了一遍,不觉猛烈地战抖起来,眼里落下泪珠象雨点一般。”

札记:

觉新的思想里尚有着传宗接代的观念。如此危难的时刻,他首先有这样的念头,要为家族保存一脉血种以传宗接代,可以望见即使是那样时时令他觉得压抑与痛苦的家庭,他也是希望维系的。不同于觉慧的彻底决绝,觉新对于家族的不满意只不过是希望家族的统治者、一言堂的权威能温和一些不要那么过分的顽固就足够了。所以,这无疑是其性格的自然显露,他的旧家庭熏陶出来的长子的根性!

同时,觉新的对于女性的贞操的观念,他也自然地认为女子的为保全名节贞操选择投湖自尽是理所应当的。那女人是自己的妻子!

一切的思想都是承续了禁锢他的旧家庭的礼法。

“两种思想在他(觉慧)底脑里战斗着,或者更可以说是‘社会’和鸣凤在战斗着。鸣凤比较更是孤立的,她还有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她底敌人。所以在他底脑里的战斗,鸣凤是决然地失败了。他是准备着到了某个时候便放弃她。”

札记:

在觉慧的头脑里,认为有着抉择,是投入社会的革命的浪潮中去,或是同了鸣凤去与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斗争,争取他们的个人幸福。他脑中的战斗,先就认定了与整个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的斗争,他定是失败的,所以先就选择了放弃。此时的觉慧,没有足够勇气直面封建礼教和禁锢他的旧的家庭,他的革命的青年的心和斗志都还是不成熟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大家庭中,他的斗争无异于单枪匹马与整个的封建旧秩序对决,他感觉到孤独和作为个体的力量的微小。他的首先准备放弃,是他没有足够的勇气为了鸣凤的解放、为了争取他们真正的自由爱情革那旧的势力的命。到这里,仿佛就可以预见鸣凤最终投湖自尽的命运的必然了。

我想,不可以轻率地说他们两者的爱是不公平的。鸣凤走投无路,她的希望山穷水尽,她没的选择,只有死。觉慧没有,他面临的不是绝路,他有退却的机会,有余地可以回旋,所以,他的爱不及鸣凤彻底,他的抗争不及鸣凤决绝。

觉慧对投入社会的革命生活中是抱着希望的,应该是因为他觉得有并肩作战的同志们,在这样的斗争中,他不是孤立的,不是单枪匹马的,他有着可以团结的力量,有着集体的归属感。

我想,此时在觉慧的思想里,他的斗争的意志还不是彻底的,觉得无能为力就想要放弃,选择绕道走。

其实,想一想,个人与家庭的决战也好,投入社会中去争取全个社会、全个时代的解放也好,两者之间并不该是分裂开来的,他们是联系着的。争取全个社会的解放,还不就是使这个社会的单个组成分子———旧的家庭组织———一个一个的得以彻底的改换面貌,使生活在其中的被压抑的青年男女们获得新生和自由么?革命的终极目的不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意义的自由和解放么?那么从另一角度说,只有与各个旧的家庭———那封建秩序的维护者———的斗争取得胜利,使旧家庭的秩序瓦解,使生活其中的受苦命的青年们的个性得以舒张,汇集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个体与社会是不矛盾的,二者不是对立着的,而觉慧的头脑中使得他们对立着了。

十一

觉慧曾经在日记中悲叹过,“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天天在打牌,为的是讨别人欢喜,民哥本来是很爱我的,现在却天天到姑母家去教英文,连晚饭也不回家来吃。”

札记:

觉民的思想不似觉慧那么激烈,他的对于一切丑恶的憎恨也不似觉慧那么强烈,他似乎不怎么象觉慧那样深怀着改变旧世界创一个新世界的革命的心,他更全神贯注于他一己的现实的幸福(这一点当然在《家》其后的《春》、《秋》里有所突破),对于周遭的不幸,虽未麻木,却也淡然。觉新的前车之鉴使他常常心惊,他不想重蹈觉新的覆辙,他努力地想为自己营建出一个新生活,他为此去努力,甚而忽略了自己之外的很多事情,可是,鸣凤的死,觉慧的爱情被捏碎在祖父甚至这个罪恶的家的手掌里,加之横亘于心的大哥的一生的毁灭,他也要齿寒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似乎也不那么坚实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的未来,也难料不断送在“家”的黑暗里。他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用呢?结局呢,也许与大哥没有两样。“他想到了自己底事情,他差不多要为自己底前途哭了,在他底眼前隐约地显现了将来的暗影。大哥底一生就是他底一个榜样。”三兄弟所选择的寻求人生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却一样地都要葬送在祖父———这个黑暗的、家族的、封建的、一切旧的腐朽的习俗和势力的代表符号———的手里。觉民不由得不心惊,不由得不感到悲哀和绝望。

十二

剑云:“我是一个卑不足道的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光明,那么多的爱,可是都不是为我而设的,我是一个被幸福遗弃了的人。”

札记:

巴金小说《家》阅读札记 第4篇

关键词:巴金 小说 家 阅读札记

巴金在1931年4月的《激流》总序中说:

“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的来征服生活。”

“我有我底爱,有我底恨,有我底欢乐,也有我底受苦。但我并没有失去我底信仰,对于生活之信仰。我底生活并未终结,我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了一点含糊的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札记:

1932年代序的标题说“呈现给一个人”,巴金是要将它呈现给他的哥哥,一个才只“活了三十多岁”,“到死还是一个青年”的“不必要的牺牲品”,他死在《家》发表的同时。

在通读小说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的热情与希望、眼泪与忧伤都是为着青年的一代而倾注的,为着所有那些幸运的和不幸的、鲜活的和凋萎的年轻的生命!我想,活泼泼的不受束缚与禁锢的个性与青春是作者所要讴歌的,“可是你果然有过青春么?”这声泪俱下的悲愤,为着那众多悲剧命运中最悲惨的一个!那“用自己底手割断了生命”的“不愿意死”、“留恋着生活”的可怜的哥哥!

风雪之夜,觉民、觉慧从学校排演完戏剧后一路交谈着步行回家。两兄弟到家,结尾处,描写公馆“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踞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底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不能够望见。每个公馆都经历过了相当长久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都有它自己底秘密。大门底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变换,可是它们底秘密依旧被保守着,不为外面的人知道。”

札记:

这怪兽的大口吞噬了多少青年的青春和生命!这黑洞是葬送青年幸福的深渊!这里面藏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丑陋与罪恶!公馆经历的年代有多久,那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牢狱中的青年男女们的痛苦和不幸就有多久。年代的变迁,姓氏的更换,不幸的人何其多!主人的变迁,旧式大家族无非是继承延续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姓氏的改变,封建礼教的腐朽和罪惡未曾改变,代代上演!秘密被保守,不为外人知道,青春与生命的被摧残与扼杀,沦陷于深渊中的痛苦暗无天日,看不到希望!天哪!谁能救我?

姑母和表妹琴来做客。饭后,觉民告知琴他所在的外国语专门学校要招女学生,琴很兴奋。一家人吃饭时说到学校的时候,觉民说:“现在教育经费都被拉去充作军事费用掉了。各学校都是一样地穷。不过我们学校不同一点,因为我们底校长和外国教员订了约,不管上课不上课,总是照约付薪水,多上几天课倒反便宜些。…据说他和督军有点关系,所以拿钱要方便一点。”“这倒好,只要有书读,别的且不管它。”大哥(觉新)在旁边说。

札记:

觉新与觉民的一番话形成二人性格上鲜明的对比,切合二人身份。很显然,觉民读的是新式的学校,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比较积极活跃,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现状,他断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死书、死读书的呆子,他是受了新思潮影响的新式的青年。相较之下,觉新的眼界要狭窄闭塞的多,目光之在处只是一己之幸福,一门之兴衰,“只要…,别的且…”好一个“只要”、“且”,没有奋争的血气,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分安命。国无宁日,家何以安?“且不去管它”?有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觉民、觉慧、琴)三个年轻人热烈地谈论教育现状。觉慧苦闷于所处家庭的束缚,想到了和鸣凤之间的阻碍,想到鸣凤、琴两者境遇之不同。琴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但又有担心,觉民觉慧坚决支持。

札记:

从谈话内容中,透出小说浓厚的五四时代背景,提到《新青年》上发表吴又陵《吃人的礼教》和林琴南的译著。

琴与母回家,下决心向母说明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母为难。琴给倩如写信。

札记:

五四特点再现。琴用白话文写信,并注意使用新式标点。文中提到琴学白话文写信,认真读《新青年》。

“他(觉新)底两个兄弟底思想要比他底激进一些,而他只是一个胡适主义者,并且连胡适底《易卜生主义》一篇文章,他也觉得议论有点过火。他很赞成刘半农底作揖哲学,他又喜欢托尔斯泰底无抵抗主义。”“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对于他的确也有很大的用处,就是这东西才把《新青年》底理论和他底大家庭底现实环境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着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而在他和他底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底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便常常引起他们底责难,但他也坦然忍受了。他依旧继续地看新的书报,依旧继续地过旧的生活。”

札记:

这是开篇以来人物出场介绍中笔墨最多的一章。

觉新曾经对前程和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梦,人所羡慕,但他在这个旧式大家庭中长房长孙的身份和他自身软弱的性格断送了一切。

五四运动的爆发,觉新的青年内心深处蕴藏的热情和他的现实处境,加之他天性的懦弱,造就了他的矛盾,他的双重性格。

母死,继母进门。毕业后,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娶妻(爱情幻梦破灭)、工作(求学乃至出国之幻梦破灭)。父死,不得不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儿子出世,寄希望于儿子。

我想,对觉新而言,儿子无异于其生命的延续,幻梦得以实现的转移和寄托,就在青春和希望死灭后因为儿子这个载体而再生,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重来一次,可以修正自己不如意的生活之路。

只是,命运待觉新何其薄也,海臣死了!觉新的青春和理想死了两次。

如果說命运注定了人的一生,那还有性格决定命运,在冥冥的算数里人总有可以主动的一些东西握在掌心。如果说社会的时代的原因带给觉新生命的必然,但假使觉新的性格可以强悍一些的话,他的悲剧也不致这么惨。

梅死了。瑞珏死了。蕙死了。海臣死了。一个又一个,爱他的和他所深深爱着的亲人,眼睁睁地,就那样毁了,死了。

如果说封建礼教吞噬了他的所爱,那么在这个吃人的宴席上,觉新也违心地吞吃了几片肉。文中多次明明白白地说他做着傀儡,做着别人的宝贝,多次提到他“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

觉新的所有行为,面对命运时的反应,都体现了他的不争,他的听人摆布,屈于“命运”的安排。对其命运最具悲剧性的描写是他父亲因为定夺不下而用拈阄的方法来决定他的妻子的情节,觉新之可怜,至此无以复加。

文中多次写到觉新满足于妻儿带来的眼前的小小幸福,苟安地活着,暂时地忘掉了曾经的美好幻梦,居然能从中感受到安慰,旧家庭中生长出来的少爷,性格中烙着深深的旧时代的颓废印记,即使受了新思想的激荡,却终没有褪去阶级的特质。

“够了,不要再看了。”“琴姐,你觉得这有趣味吗?”(觉慧)

“我并不觉得有什么趣味。”(琴)

“你看了这,有什么感想吗?”(觉慧)

“没有什么感想。”(琴)

“这太平淡了,小时候看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

“真的你们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

“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够使人感动呢?”(觉民)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吗?”(觉慧)

“这与同情心有什么关系呢?五舅他们得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了赏钱。各人得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

“...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底快乐建筑在别人底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付了钱就可以把别人底身体拿来用花炮乱烧吗?这样看起来你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觉慧)

札记:

是了,觉民和琴是不排斥坐轿子的,而觉慧是从不坐轿子的,觉新还因此调侃他是人道主义者。较之觉民和琴,觉慧对于旧礼教旧习气的反对是更彻底的。觉慧说的是准确的。这个大家子里,老一辈的就不要说了,便是在有了一些觉醒与反抗意识的年轻的一代弟兄姐妹中,只有觉慧一个人的觉醒是彻底的,他的痛苦是最清晰的,他的爱憎是最鲜明的,而觉民和琴们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

军阀混战,高公馆时时面临炮弹爆炸的危险,高公馆人人面临死亡考验,当死亡阴影投向每个人心间,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琴“她疲倦了,她绝望了,她这时候才开始觉得她和梅,瑞珏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她实际上是和她们一样无力的。”“她在悲伤她底梦景底破灭。她在悲伤她自己。她费了若干的努力才造就了那一个美妙的梦景,她奋斗,她挣扎,她辛苦地追求,才得了一点小小的结果。然而在那恐怖之前这结果显得是多么脆弱呵。社会如今又从别一方面来压迫她了,只是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毁坏了她十几年来所苦心惨淡地造成的一切。易卜生说的‘努力做一个人,到了这时候这种响亮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处呢?她哭了,不单是为了恐怖,是为着发见了自己底真面目,在从前她还多少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且从别人那里也听到过这样的赞语。然而这时候她才发见出来自己是一个多么脆弱的女子了。”

札记:

琴的哭,是梦想破灭了。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当终极的考验迫在眉睫,她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她失掉了自己“新女性”的优越感。

平常她应该是带着优秀的自我满足感的,应该是还处处怀有庆幸的心思,庆幸自己的命运不似梅等的无望,自己的母亲较之别家的那一点点开通,自己的境况与别家女子的不同。

看她之前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她的温和,有着这样仪态的女子是因她有着非常的自信,是将自身的幸福光芒洒播些去润泽别人,仿佛有了施恩的普度众生的自我满足。她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强大与富有,所以在对待周围的人事时就异常大方。赵姨娘的委琐恣睢和薛宝钗的娴淑宽宏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琴之前都相信自己走的路与别的女子是不同的,自己有别于她们,是有希望的,有出路的,有新生活的。那种思想下的琴对于那些被命运套牢的旧女性是有着惋惜与同情的,对自己新生的可能是有着庆幸与想往的。

这使我想起电影《画魂》(巩俐、尔东升、达式常主演),潘玉良坐在革命人士潘赞化(那个拯救自己逃离火坑的恩人)的马车里驶走时回首看那些哭喊着追来的旧时女伴的情形。

无限的自由的可能,无限的新生的希望啊!

而今,较之真实的死亡与凌辱,这一切顷刻间灰飞烟灭!琴看到了自己的同样的无能与弱小,一切优越感都丧失了,她琴也不过是与其他姐妹们一样平庸的一个女子,逃不过命运的灭顶之劫。

“我们这一房也应该留一个种才是,父亲做了一世的好人,决不会连一个后人也没有的。”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他(觉新)稍歇又变了音调说:“民弟,三弟,你们快陪伴母亲她们到花园里去。那里还可以躲,而且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那里有湖水,你大嫂是知道怎样保护她自己底身子的。”他说到这里,他把眼光贪婪地在瑞珏底身上扫了一遍,不觉猛烈地战抖起来,眼里落下泪珠象雨点一般。”

札记:

觉新的思想里尚有着传宗接代的观念。如此危难的时刻,他首先有这样的念头,要为家族保存一脉血种以传宗接代,可以望见即使是那样时时令他觉得压抑与痛苦的家庭,他也是希望维系的。不同于觉慧的彻底决绝,觉新对于家族的不满意只不过是希望家族的统治者、一言堂的权威能温和一些不要那么过分的顽固就足够了。所以,这无疑是其性格的自然显露,他的旧家庭熏陶出来的长子的根性!

同时,觉新的对于女性的贞操的观念,他也自然地认为女子的为保全名节贞操选择投湖自尽是理所应当的。那女人是自己的妻子!

一切的思想都是承续了禁锢他的旧家庭的礼法。

“两种思想在他(觉慧)底脑里战斗着,或者更可以说是‘社会和鸣凤在战斗着。鸣凤比较更是孤立的,她还有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她底敌人。所以在他底脑里的战斗,鸣凤是决然地失败了。他是准备着到了某个时候便放弃她。”

札记:

在觉慧的头脑里,认为有着抉择,是投入社会的革命的浪潮中去,或是同了鸣凤去与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斗争,争取他们的个人幸福。他脑中的战斗,先就认定了与整个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的斗争,他定是失败的,所以先就选择了放弃。此时的觉慧,没有足够勇气直面封建礼教和禁锢他的旧的家庭,他的革命的青年的心和斗志都还是不成熟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大家庭中,他的斗争无异于单枪匹马与整个的封建旧秩序对决,他感觉到孤独和作为个体的力量的微小。他的首先准备放弃,是他没有足够的勇气为了鸣凤的解放、为了争取他们真正的自由爱情革那旧的势力的命。到这里,仿佛就可以预见鸣凤最终投湖自尽的命运的必然了。

我想,不可以轻率地说他们两者的爱是不公平的。鸣凤走投无路,她的希望山穷水尽,她没的选择,只有死。觉慧没有,他面临的不是绝路,他有退却的机会,有余地可以回旋,所以,他的爱不及鸣凤彻底,他的抗争不及鸣凤决绝。

觉慧对投入社会的革命生活中是抱着希望的,应该是因为他觉得有并肩作战的同志们,在这样的斗争中,他不是孤立的,不是单枪匹马的,他有着可以团结的力量,有着集体的归属感。

我想,此时在觉慧的思想里,他的斗争的意志还不是彻底的,觉得无能为力就想要放弃,选择绕道走。

其实,想一想,个人与家庭的决战也好,投入社会中去争取全个社会、全个时代的解放也好,两者之间并不该是分裂开来的,他们是联系着的。争取全个社会的解放,还不就是使这个社会的单个组成分子——旧的家庭组织——一个一个的得以彻底的改换面貌,使生活在其中的被压抑的青年男女们获得新生和自由么?革命的终极目的不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意义的自由和解放么?那么从另一角度说,只有与各个旧的家庭——那封建秩序的维护者——的斗争取得胜利,使旧家庭的秩序瓦解,使生活其中的受苦命的青年们的个性得以舒张,汇集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个体与社会是不矛盾的,二者不是对立着的,而觉慧的头脑中使得他们对立着了。

十一

觉慧曾经在日记中悲叹过,“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天天在打牌,为的是讨别人欢喜,民哥本来是很爱我的,现在却天天到姑母家去教英文,连晚饭也不回家来吃。”

札记:

觉民的思想不似觉慧那么激烈,他的对于一切丑恶的憎恨也不似覺慧那么强烈,他似乎不怎么象觉慧那样深怀着改变旧世界创一个新世界的革命的心,他更全神贯注于他一己的现实的幸福(这一点当然在《家》其后的《春》、《秋》里有所突破),对于周遭的不幸,虽未麻木,却也淡然。觉新的前车之鉴使他常常心惊,他不想重蹈觉新的覆辙,他努力地想为自己营建出一个新生活,他为此去努力,甚而忽略了自己之外的很多事情,可是,鸣凤的死,觉慧的爱情被捏碎在祖父甚至这个罪恶的家的手掌里,加之横亘于心的大哥的一生的毁灭,他也要齿寒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似乎也不那么坚实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的未来,也难料不断送在“家”的黑暗里。他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用呢?结局呢,也许与大哥没有两样。“他想到了自己底事情,他差不多要为自己底前途哭了,在他底眼前隐约地显现了将来的暗影。大哥底一生就是他底一个榜样。”三兄弟所选择的寻求人生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却一样地都要葬送在祖父——这个黑暗的、家族的、封建的、一切旧的腐朽的习俗和势力的代表符号——的手里。觉民不由得不心惊,不由得不感到悲哀和绝望。

十二

剑云:“我是一个卑不足道的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光明,那么多的爱,可是都不是为我而设的,我是一个被幸福遗弃了的人。”

札记:

呀!呀!又是一个!

巴金散文《秋叶》原文阅读答案 第5篇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答案 第6篇

15答:“奇异的感情”是面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讶,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16.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

答:

(2)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答:

16.(1)运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再次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满怀的信心和期待。

(2)“意外”二字加上引号,反映出旧式家庭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姐姐之死对自己的打击十分沉重。(每句3分,手法1分,效果分析2分)

17.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长宜子孙”四个字,有何用意?(6分)

答:

17.作者在首段用“长宜子孙”四字引起对旧式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2分)。所谓的“长宜子孙”恰恰是摧残子孙、囚禁子孙思想的枷锁。文中多次提及,强调指出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是顽固的,这四字是对封建势力的辛辣的讽刺(2分)。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与旧家庭决裂,寻求光明的决心(2分)。

18.这篇散文中,作者写到了三种不同的灯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答:

18.旧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象征着走向没落、崩溃的旧家庭、旧势力。

爱尔克的灯光,既象征着姐弟亲情,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永远的巴金阅读题及答案 第7篇

1.B E(A、文中只写读《灭亡》和《新生》感到牺牲精神。C、“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与文章内容不符。D、前后没有必然联系,内容也与文章不符。两个都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给3分)

2.①情感热烈,热爱青春。巴金的作品书写青春,充满感情的郁积。②爱憎分明、直言不讳。爱国和人道是他终身的信仰。③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晚年巨著《随想录》来表现历史反思。④诚实、质朴、谦虚、无私。说到笑话,神情仍然严肃。⑤坚持真理,敢讲真话。一辈子提倡讲真话,甚至受到过诋毁。

3.观点参考:①理解: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巴金的崇敬和对自己的鞭策。(2分)作为后来人,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时会懈怠轻狂,但相对于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卓越成就,就会为自己的轻狂表现感到愧疚和自责。(2分)②启示:面对着巴金对文学和社会这样真挚的态度,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忧国忧民,真诚质朴。(2分)巴金作为百年中国文学大家,一生对国家和人民保持热烈的感情,以笔为武器,刺破黑暗的现实;建国后,发挥自己的作用,反思文革教训,建成现代文学馆,主编《收获》杂志,提携文学后生。巴金用一生表明了奋斗不止的生命风采。(联系文章2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星巴金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巴金繁星08-31

读巴金有感05-11

读巴金的06-18

巴金《灯》教案09-10

巴金论文题目04-10

巴金小说家07-16

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06-20

巴金《西湖》读后感09-05

读巴金散文有感范文06-15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05-10

上一篇:外来器械规范管理红头下一篇:2024年期末中学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