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2024-08-23

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精选10篇)

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第1篇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再如:上海卷:白居易的《早兴》,从题目“兴”字就可看出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如浙江卷: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不难知道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可见,分析诗词不可忽视从题目入手。

(二)懂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也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帮助理解诗词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用名词(人名、地名称谓)。理解诗歌中用典,降低解题难度。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交待诗人此时处境及相关情况。)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①—②小题(4分)【高考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 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设问:从两诗的内容上看,(1)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案分析:

(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2)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设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明确:画面: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 的气氛。

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设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明确:表现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失意的寂寞愁绪。诗的三四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四、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4分)【高考题】

[越调]小桃红 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即平山堂。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设问:“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该如何应对?我们要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寻找切入点。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词,打开理解、鉴赏的大门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诗词的题目和注释这两把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的金钥匙。

六、布置作业

完成《导与练》中“模拟训练”第2题。

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第2篇

万荣二中

郭红娟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总结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依托,理解诗歌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从三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诗文来归纳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结合诗文具体赏析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1、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作用:借景抒情。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树上栖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2、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锵曳杖声。

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起起兴作用,即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3、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呼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送人过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这首诗的题目为“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的三联中,首联和颔联描写的是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尾联所抒之情很好把握:表达对江南的思念与依恋之情。那么,前两联的如画美景与尾联的哀情是如何被诗人巧妙的统一起来的呢?就是借助第三联。此联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引起了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这就实现由景到情的过渡,从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尾联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

三、总结归纳

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诗歌鉴赏中注释的重要性例说 第3篇

一、腹有诗书, 曲径通幽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诗歌学习中, 多了解一些掌故知识, 不但能开阔视野, 而且有助于答题。

【例1】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半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魏晋名臣羊祜是蔡文姬的外孙, 后人以“蔡家亲”借指表亲。

问题:诗题首冠一个“喜”字, 作者是怎样表现“喜”的?

参考答案:这里要注意诗中的反衬手法。诗人自身处境孤苦, 外弟的来访带来了极大的慰藉, 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喜悦。

从答案看, 诗后的注释似乎可有可无, 但是如果不点名“蔡家亲”即指外弟这样的表亲, 恐怕有学生会纠结于卢姓外弟与蔡姓亲戚之间的关系。而有了这个注释, 学生就会了解典故, 掌握新的知识, 从而有所收获。

【例2】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注】相传楚王喜欢细腰女子, 宫女为迎合他, 而多有饿死。

问题:试简要分析作者借“柳”表达出的感情。

参考答案:第一、第二句尽写垂柳之美, 第三、第四句笔锋一转, 联想到典故, 托物寄情, 巧妙地讽刺了世人窥探皇帝意向, 逢迎谄媚的丑恶现象。

离开了注释, 学生容易将诗歌的感情误读为对柳树姿态的赞美, 毕竟“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妙印象已深入人心。而有了诗后注释“楚王爱细腰, 宫中多饿死”的提醒, 能使学生对诗歌做出到位的解读。

二、知人论世, 把握全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诗歌教学提出了要求: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而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 这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3】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历经离乱, 开始有了安身之处, 即成都草堂。春暖花开, 杜甫独自散步江边, 写下本诗。

问题: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他的诗歌自然多是“沉郁顿挫”的风格。还好有了诗后注释, 于是拨云见日, 这首诗只是作者表达纯粹的喜悦这么简单。

【例4】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 主张改革而被削职为民, 于苏州建沧浪亭, 隐居不仕, 本诗作于此时。

问题:你认为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面看, 诗中写的是闲情。但是有了文后的注释, 就会明白:原来, 这是压抑着痛苦的闲适。不发牢骚不等于真的放开一切, 静谧的环境, 看似诗人有宠辱皆忘的淡泊, 但是实际上只是诗人痛苦的克制压抑自己而已。

三、关注细节, 赢得成功

诗歌鉴赏分值虽小, 但涵盖的内容却不少。学生要想得高分, 就必须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诗歌,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 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努力让答案更加全面、完整才行。

【例5】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一、第二句写了暮春黄昏, 小雨霏霏落花狼藉, 从这些景色可以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第三、第四句写了作者门前几可罗雀, 他只得在归鸟鸣叫中关上门, 世态炎凉, 冰冷入骨。

通常学生会落入“寂寞之感”“惆怅之心”的窠臼, 没有关注到诗人处境的变化, 于是“世态炎凉”这个得分点很容易被忽视, 而不全面的回答自然影响到得分。“张罗地”并不难解, 而注释里特别提到, 自有其用意。

【例6】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年, 安禄山攻陷潼关, 杜甫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

问题: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这点应该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在注释中特别强调了诗人思家而不得归是因为陷敌, 于是诗中除了有小家情结, 还有一个更大的牵念———对国事的关心, 憎恨离乱。

四、前后照应, 相得益彰

诗歌试题中, 本就有题目、意象、关键词等内容暗示着答案, 学生在答题时再结合相关注释, 通过前后照应来理解诗歌, 自然就会得到正确答案了。

【例7】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问题:“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因为诗中有“扑流萤”之说,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宝钗扑蝶”的娇憨, 于是把画面理解成为女孩子的少年游戏。可是正确答案却是“如花美眷, 流年似水的哀愁感叹”。这基调的全然不同, 是为什么呢?首先, 这里有“冷”“凉”的反复渲染, 清冷的基调并不隐晦。其次, “秋夕之小扇”总有那么多不合时宜。再次, 可以看注释:“流萤, 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腐草化萤”, 暗示了它只出没于冷清幽僻的地方, 这为诗文添上了又一抹冷的色调。

【例8】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 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 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 谁为辅佐臣。

【注】安史之乱后, 唐国力衰弱, 宪宗召集大臣商议边塞政策, 大臣大多持和亲之论。

提问:这首诗歌用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咏史》的题目简单明了, 以史为鉴, 只是为了诉说今日的失望, 这是典型的“借古讽今”手法。而结合注释, “用汉来讽唐, 对朝廷执行的屈辱和亲政策的一针见血的指责”这个正确答案很容易就可以得出。

注释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第4篇

笔者发现,注释虽小作用很大。在诗词鉴赏中,为降低难度,命题人往往会对影响理解鉴赏的疑难处作出注释。这些注释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间接告诉作者的感情……被注释之字往往就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就会妨碍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而注释往往就是理解鉴赏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能正确利用这些信息,那么诗词鉴赏就能“迎刃而解”了。

笔者以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对“注释”进行归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 明背景

例如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注释①告诉我们作者当时是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我们通过“客居”二字知道作者此时的情况: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注释②告诉我们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随时可能国破家亡。有了这两个注释我们就能回答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了。

二、 明情感

例如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通过两个注释我们知道,作者是南宋初年的爱国诗人,而诗歌的题目中的京师是“北宋都城汴梁”。作者大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和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思念故土、有家难归有关。

三、 明意象

例如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注释②告诉我们山翁就是指隐者,结合前面的诗句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想要表现的是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注释②就限定了这里的山翁是作者所羡慕的人,山翁的生活恰恰就是作者向往的生活。借助“山翁”这一意象,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首诗。

四、 明主题

例如2010年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唐】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通过注释③对鸳鸾的解释,我们发现鸳鸾和凤凰同类,是品德高洁的象征。再结合前句,考生不难发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社会现实是黑白颠倒、小人得志,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五、 明生僻

例如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这首词里面有好几处疑难生僻字眼。“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没有这个注释,我们很难准确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了注释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知道词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在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这都是注释的“功劳”。注释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词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用名词(人名、地名称谓)。读懂这些,便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上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诗歌中“注释”的作用做了归纳,不难发现,小小的“注释”,作用很大。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诗词中的注释,相信会对诗词鉴赏起到帮助作用。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第5篇

笔者认为, 诗歌中的虚词对诗歌主旨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宜忽视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 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 渲染涂抹出情感层次, 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 抒情效果极为突出。与台阶相映的草再碧也没有人欣赏, 隔着树叶传过来的黄鹂的叫声再动听也没有人听。这不仅写出了诸葛亮死后的寂寞, 表现了杜甫对一代伟人死后寂寥的不平, 而且也间接地写出了杜甫自己当时的失落惆怅之感, 他是由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身的境遇, 从而产生共鸣。再如他的《滕王亭子》中的“古墙犹竹色, 虚阁自松声”一句, 前句写墙外, 后句写阁中, 墙外景色依旧, 还是当初的“竹色”;而阁中却不见当年的热闹, 只有阵阵松声自响。经过两个虚词“犹”、“自”的点染, 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

再看李商隐《柳》诗中的两句“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虚词为“已”“又”二字, 它们不仅串联起前后两个意象“斜阳”与“蝉”, 又深化了诗人对秋柳稀疏衰弱的悲叹之情。“已”“又”二字使诗句的嗟叹之意顿重, 情亦转深。陆游《小园》诗中的两句“卧读陶诗未终卷, 又乘微雨去锄瓜”, “陶诗”“微雨”“锄瓜”通过“未”“又”两个虚词串联起。卷何须终, 随意翻读, 起止由心, 一个“未”字, 诗人闲适之情顿显, “微雨锄瓜”紧承而来, 一个“又”字, 便将诗人惬意恬适的情怀活画出。

通过上述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 虚词在诗歌中作用突出, 关系重大, 切不可轻忽以对, 漠然视之。它的作用, 笔者认为, 至少关系意境之氛围, 关系情感之表达, 关系主旨之体现。下面结合实例加以叙述。

一.虚词关系意境之氛围。虚词出现在诗歌之中, 有助于深化意境氛围。如:高蟾的《金陵远望》:“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诗人高蟾于日暮时分登上了金陵城头, 看到了“浮云归晚翠”“落日泛秋声”的情景。浮云向晚, 落日斜照, 暮山翠色深深, 寒蝉凄恻声声, 曾经的帝王之都在这样一派苍茫而浓重的暮色的包围之下, 也同样显得暮气沉沉, 萧条凄清。诗境暮色浓重, 萧瑟颓败。而“曾”“犹”二虚词, 则将这些情景带入更宏阔的背景之中, 诗人并没有将这些景观放置于眼前的一时一地中, 而是将之融入广袤的时空里:金陵城曾经伴着“浮云晚翠”, 现在还叨陪着“落日秋声”, 曾经现在, 古今交织, 六朝旧事, 繁华几何, 而今萧条不堪, 一如往昔, “曾”“犹”二词使金陵城平添了几多道不尽的历史沧桑感, 也加深了诗人对金陵城历久弥败的伤感之情。如果没有“曾”“犹”这两个虚词, 诗境恐怕会单薄许多。

二.虚词关系情感之表达, 有助于强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虚词“又”字就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家书写成封好之际, 似乎已经说完;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 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 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这“临发又开封”, 与其说是为了补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 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这一“又”字很好地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 唯恐遗漏了一句。

三.虚词关系主旨之体现。有些诗歌甚至将主旨体现点倚重于虚词, 细品虚词有助于我们体味情感, 把握主旨。如:贾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一幅草木繁茂、桃李花开、生机盎然、明媚动人的美景。三、四句通过虚词“不为”、“偏能”, 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怨春之情, 诗人不说自己愁重难遣, 而怨东风冷漠无情, 不为之吹愁而去;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 却反过来说春日惹恨, 诗意委婉曲折。

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注释”;诗词鉴赏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题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侧重对考生认知、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严峻的考试形式让考生更加无所适从,很难找到解读诗歌的突破口。然而我们此时恰恰忽略了一个小细节,那就是诗词中一个小信息——注释。注释虽小,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大作用。知人论事,了解一定计量的背景,一定计量中生涩用典,了解一些较生僻词的简易注解,巧妙利用注释的作用,就可以比较顺利的解答试题,获取一个较高的分数。归纳起来,诗歌试题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释:

一、交待诗人此时处境及相关情况。

例:2006年杭州质检卷16题。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白云泉在苏州市西南,二十里号称“关中第一泉”,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

白居易贬到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反映了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本诗第二题“本诗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请结合原诗加以解说。”答案:“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意在言外,理趣盎然。”试想,如果不能重视并详细理解白居易贬谪的情况及后期思想的转变,又怎能找出“波浪”这一词的象征之意呢?

二、理解诗歌中用典,降低解题难度。

例: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醉月频中圣,高山安可仰。

约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迷花不事君,徒止揖清芬。

注:“中圣”,晋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

“弃轩冕”“卧松云”“频中圣”“不事君”,概括了孟浩然从少壮到晚年生活中的几个断面,表现了其清高洒脱、超凡脱俗的性格特点。一个不慕名利、自甘淡泊、风流自赏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本诗中如果忽略了对“中圣”一词注解的理解,诗人洒脱狂饮的作风便可能被忽略,无形中加深了理解试题的难度。

三、帮助理解诗词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用名词(人名、地名称谓)。

例: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

题竹石木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骰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由本诗注释①可知,伯时是画家李公麟的字,从而帮助我们认清“竹石木牛”为一幅画的内容,这样便很容易让考生明白,诗中是一幅竹石画中又加入了一些木牛的内容。注释②解释了“野次”和“棰”,读懂这些,便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第7篇

好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揭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是解开思想内容的钥匙。

1.题目揭示内容。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中事件;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只有结合题目中的“观书”“有感”之后,便知是作者在谈读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2.题目直接透露诗人心情。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是悲伤的感情。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3.题目呈现作者思路

【示例】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这首诗写了什么?

【分析】从题目《题李世南画扇》中可知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 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4.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暗含诗歌的主旨。

【示例】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分析】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从题目中的“试上”“闺意献”可知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籍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 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二、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读诗,必须关注诗人的遭遇、境况,关注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等。

1.明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特定时代的诗歌艺术。如宋诗比之唐 诗,“唐诗多以神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语)。

2.明晰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后看个体风格, 一个作者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约。但也要考虑作家多样的风格。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还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如南宋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 ,也有《钗头 凤·红酥手》和《沈园》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

3.注意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 遇、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内容。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 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 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示例】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 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以虚衬实,表达梦醒后面临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了解了作者是亡国之君的身世,及其“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这一创作背景,解读诗人的情感就易如反掌。

三、注重注释,破解难点。

注释一般是解释诗文中的写作背景、作者、朝代,词语、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帮助解读诗词, 甚至暗示答案。高考题如果诗词后附有注释,鉴赏时就不能忽视,一定要仔细审读。

浅析意象解读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意象解读;诗歌鉴赏;诗歌

诗歌是什么?古人已经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诗以言志,歌以咏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情怀的。古人崇尚“文贵在曲”,也就是不能在诗歌中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应该把这些思想蕴涵在一些物象之中,通过特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即我们所说的“托物言志”。这些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是意象的表达形式,是意象的载体,诗人用诗歌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承载着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而意象正是诗人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诗歌意象的最好诠释。

《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是诗歌意象作用的写照。欧阳修在其《蝶恋花》中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在这首词中,通过被狂风暴雨摧残的花,反映自己悲惨的命运,表达出词中女子感伤抑郁的情怀。由此可知,意象对诗歌表达的作用多么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通过解读意象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就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意象的内涵

诗歌意象的内涵是丰富多变的,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基本内涵,初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通过意境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怀。意象丰富与否和所描写的物象关系密切。我们熟知的明月、松、竹、梅、落花、孤雁等等就有着丰富的意象内涵,诗人也会选择在这些物象上寄托情思。舒婷的《致橡树》围绕着“我爱你,绝不学……”生发出一个个生动鲜活富有内涵的意象,把自己对爱人刻骨铭心的爱恋一步步推向高潮。“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诗人在前面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衬托自己所向往的平等的爱情。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选择的“木棉”和“橡树”两个物象,寄托诗人热烈纯真,深沉委婉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想和信念。诗中这些丰富的物象把读者引入一个遐想的空间。对于意象,古人也有一些固定的对应表达,如:松、梅、竹、菊比喻高尚纯洁的气节;月亮和大雁寄托思乡的感情;杜鹃和鹧鸪鸟传达凄惨悲苦之情;梧桐叶落的景象传达出悲凉之意;长亭和柳树代表着离别、落花;流水和愁苦相连;乌鸦和燕子对应兴盛和衰败;草木的存在其实代表着物是人非的感慨等等。在教学中,都要通过大量的诗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象。

二、领会诗歌意象走入诗歌意境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而意境是通过意象烘托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写的是烧炼石灰的画面,借此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最后两句作者写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清白留世就无怨无悔了。至此,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融入诗中的物象中,形成一种物中有情、情中含物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描摹诗歌表现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歌所表现的画面,帮助学生走进画面,体味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苏教版八年级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讲课时,把这十种物象以连续缓慢的速度呈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以低沉哀婉的背景音乐,烘托出一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氛围。学生就能够很快感悟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对于领会诗歌内涵,走入诗歌意境起到推动作用。

三、理解意象对诗歌鉴赏题的作用

诗歌语言的凝练是诗歌美的一部分,诗歌更重要的美在于诗歌的意境。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对于解答考试当中诗歌鉴赏题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用“晚来风急”“大雁”“满地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孤独悲苦的氛围,表达词人对丈夫去世的悲伤心情。这首词中,词人先用特殊的时间:“乍暖还寒时候”,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内心的凄冷;用“喝酒”的做法,来说明用酒浇愁愁更愁的意思;用落花满地的景象,来映衬自己的凄苦;用飞过的大雁来暗示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和丈夫传书寄情了;用整日飘落的秋雨,以及雨打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进一步衬托词人失去丈夫后的悲苦孤独。掌握了这些意象表达,在处理诗歌鉴赏题时才能够解答准确。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能够分析出诗歌中意象表达的作用,把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归纳总结,掌握了这些意象所对应的“情”,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更深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淀,语言的表达,写作技巧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学生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对诗歌中的哲理领会深刻,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才会提升。

对高中诗歌鉴赏的几点体会 第9篇

一、重视朗读, 体会诗歌中的音乐美、韵律美

诗歌诗歌, 不能唱如何为歌?所以, 音乐和韵律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 而古人是如何吟唱的我们已是无从知晓了, 因此只能通过加强朗读的方法, 即让学生自主诵读,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有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 身历其境, 与诗中景, 诗中情相融, 与诗中人相通, 才能读出语言的味道, 读出语言的表现力。

另外, 在古典诗歌中, 诗人为了表达个人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时最好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通过技巧分析, 提高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查点。

久而久之, 必然能够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把握意境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知道诗言志, 所以诗歌的本质就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 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 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 引起心灵的共鸣, 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因此, 在鉴赏诗歌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 体会意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 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 体味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充分地驰骋想象, 发挥联想, 使他们真正地登堂入室, 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进而提高赏鉴能力。为师者要善于鼓励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思想的双翼, 自由翱翔,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再造形象;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形象, 体会, 感悟, 步入诗的境界, 把握诗的意境美。

三、把握思想情感, 提高道德素养

古诗词或爱国爱民、或戍边报国、或惜时劝学、或讲求道德修养、或抒发远大志向、或感悟人生哲理, 不一而足。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学习这些优秀的诗篇, 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 必然能够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 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不正引导着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使我们受到了无私的献身精神的教育;“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深沉的爱国情感常使我们泪洒襟袖;“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使我们警省于它深刻的哲理和时光流逝的无情。一句话, 古诗词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将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无穷的情感魅力。身为教师, 就要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在把握诗歌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进而抓住诗的意境, 并且体会作者的情感。

浅谈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 第10篇

一、汉语的语言基础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依据首先是诗歌语言,要弄懂古典诗歌的语言,首先就要了解中国语言的特点。

汉字和由它组成的词语是构成诗句的材料,中国的文字是表意的文字,不同于外国表音的拼音文字,所以有着独有的规律与特征,也包含了更多的意蕴内涵。如:“父”,由四个笔画组成,是单音节,它原本的形态是一只手举着杖子的形象,蕴涵着力量、担当等信息,是一个成年男子为家庭、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写照。看到“父”字,一个为家庭尽责、为社会尽职的长者形象就会呈现在眼前,甚至一个父亲的身影也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丰富的信息只有汉字才能承载和表达出来。

再如“一石二鸟”和“一箭双雕”这两个词语意义相同,但“一箭双雕”要比“一石二鸟”有更强的表现力。试想一支利箭由强弓射出,它所体现出来的力量远非投掷一块石头所能比拟的,它表现出来的在空间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美感也要更为突出与强烈。而这些只有用直观、形象的汉语言文字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传统的文化思想基础

古代诗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滋养的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与中国式智慧是他们诗歌生命的重要内核, 所以我们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必须结合古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 ,要重情感、重体悟。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首诗从字面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然而将它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我们就能知道,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要表达的内容不是这样的浅、直,而蕴涵着内心的志趣变化。诗的第一句“鸡黍”化用了《论语·微子》荷蓧丈人典。第五句“开轩”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语点。第六句“桑麻”用陶渊明《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语意。末两句又用陶渊明在重阳节出宅把菊、酌酒醉归典故,从而揭示这首诗在叙事、抒情中还有述志之意,写出了孟浩然原来想学孔子“为了行义而谋仕”,后来又像阮籍那样“从现实政治中有所觉悟”,最后“追慕陶渊明的意向”,“有意要归耕田园”。这一层自述在诗句中蕴藏较深,如果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就很难体会出来。

三、文化艺术基础

诗就是有声的画,而画就是无声的诗,诗画一体是诗人在艺术美学上的一种追求。而诗歌和音乐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是从同一个母体中分离出来的,诗歌与音乐互通是必然的。同时,中国古典诗歌还是独特的语言艺术,有着自身的理论、技巧,鉴赏古典诗歌必然离不开古典诗歌艺术的基础知识,需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性质、类别和特点、诗歌体式、基本创作手法等知识做些基本的了解。所以,在鉴赏古典诗歌时,文化艺术的基础越扎实、艺术修养越全面,对诗歌的鉴赏就会越透彻。

四、审美心理基础

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鉴赏者需要了解几种特殊的审美心理,去奠定一定的审美心理基础。

1.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当人们感知了诗歌具体的内容之后,由于受到了诗歌的启示,而随着诗的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的关联性思维活动。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诗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联想之上。因此鉴赏诗歌,也应当放开想象,由此及彼,由左及右,由上及下,由表及里,这样才能真正欣赏诗歌的意趣。

鉴赏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诗歌创作是诗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表现出来,那么诗歌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诗歌的内容——语言、声音、色彩、线条、情感体验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并且在同诗人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2.想象

中国的古典诗歌,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而意象之间的关系不很确定,有时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这两个意象中间有没有关联?它们直接地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关系呢?又要表达什么内容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交代。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这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恰如其分。诗人只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如何,这需要鉴赏者自己去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艺术的滋养。

3.情感

在审美经验中主要涉及两种情感,一是知觉情感,是人在生命活动中伴随着知觉活动直接产生、拥有的真情实感,它是真实的、客观的;二是审美情感,它是由组成审美经验的诸要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时而产生的审美愉悦。

在古典诗歌中,诗歌作品的情感表现究竟是知觉情感还是审美情感?究竟表现了谁的情感?是诗人自身的?是他人的?是个人独有的,还是大众普遍的?亦或是综合的?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的情感是全部投放,还是仅参与其中?这只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不管如何,情感因素在古典诗歌的鉴赏中都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

4.理解

理解是在理智的控制下进行的一种主动的精神反应,同时理解也是一种艺术的把握,是一种渗透着情感、意志的高级心理活动,是指向对于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等内容的理解。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这是一首富于艺术想象的诗。而杨慎在《升庵诗话》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我看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都不会同意杨慎这段话。“千里”本是想象夸张之词。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既不切诗题,也失去了诗意。

诗歌蕴含着太多的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高屋建瓴,厚积薄发,穿越时光的隧道,与智者对话,与心灵对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上一篇:青春励志诗歌朗诵稿 男女版下一篇:公建施工图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