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2024-06-09

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精选8篇)

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1篇

高中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教学目标:武术是中国的国粹,通过武术的教学使同学们了解武术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等等。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锻炼身体。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武术概述

1、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武术的形成:

远古时期,人们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生存状态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野兽作斗争。在原始的狩猎活动中,人们主见学会了徒手和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极大野兽的方法。经过数万年的者中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击刺技巧、功放姿态与动作。人类在劈、砍、击、刺等技术上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这是,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根据史料以及有关民俗学提供的情况看,原始社会的人在狩猎、战事等活动之前或之后,一般要跳“武舞”。“ 武舞”是对狩猎胡战争场景的模拟,人们在武舞中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1、功法运动:

内壮功:又称“内功”对人体内在的精、气、神及脏腑、经络、血脉等的修炼,以达到精足,气壮,神明、内脏坚实,经络血脉通畅、内装外强的功效。外壮功:又称“外功”,泛指习武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身体具有比常人较强的击打、抗击打、摔跤、磕碰的能力,以达到强筋骨,壮体魄之功效的功夫运动。轻功:又称“弹跳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增强弹跳能力而又绷得高,跳得远之功法运动。柔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联系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伸展性能的功法运动。

2、套路运动

单练:指个体肚子进行套路练习的方式。

对练:指在单练的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性攻防练习的套路形式。

集体演练:指多人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同时进行演练的套路形式。

3、搏斗运动

散打、推手、短兵、长兵(介绍性学习)

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1、武术的特点:

(1)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一招一式都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与精神,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3)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格、职业、体质的需要,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

2、武术的作用:

(1)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2)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3)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5)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思考题:

1、试述武术运动的内容。

2、武术运动具有哪些作用?

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2篇

课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与体育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发育的年龄特点以及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影响。

2.学生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学重点:怎样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们的健康观念没有转变,也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小胖墩越来越多,他们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肯得基”、“麦当劳”等洋食品,加上缺少运动,导致肥胖。我们学校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上进行跑步、体操等运动,有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持有不愿意、不太愿意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些现象都是女生比例高于男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使中华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早在公元300年前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句“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深刻寓意了运动对身体健康能起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骨骼肌肉发达,肺活量增加,心脏活力加强,内脏器官机能改善,体格健全。

青少年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智力和心理的发育都有很大的潜力和可塑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经系统过于紧张,并且按大脑皮层功能轮换原则,可以消除脑力疲劳。

二、新课

(一)青少年主要器官的发育特征

1.运动系统的发育特点(主要指骨骼与肌肉)青少年骨骼发育表现为长骨生长快,软骨组织、骨组织内水分和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松质多,骨密质少,骨的韧性大,不易骨折,关节囊、韧带伸展性好,活动范围大,但坚固性差,易变形。肌肉生长主要表现为长度的增加,横断面积小,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大肌群发展快而早,小肌群相对发展较晚。

2.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特点 青少年心脏发育时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快,每搏输出量小,同时血管壁弹性好,血管口径相对较大,血液外周阻力小,收缩压低。植物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功能还不完善。

3.呼吸系统的发育特点 胸廓小,肺容积与肺活量小,呼吸肌弱,呼吸表浅,频率快,呼吸调节能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功能日趋提高。

4.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注意力不集中,年龄越小抑制过程越不完善,分化抑制能力越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将得到改善。青少年神经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疲劳消除也快。

(二)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以下重要影响 1.体育锻炼对骨骼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

骨骼是人体运动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骨在人体中起着支架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和生长。体育锻炼可使骨密质增厚,骨直径增粗,肌肉与骨附着处受肌腱牵拉,骨表面常显突起,有很强的坚韧性和抗受力性。体育锻炼使肌肉力量得到增强,对关节有保护作用,并可分散对骨骼的直接撞击,具有缓冲作用,从而减少骨折发生的机会。现在不少家长比较关心孩子将来能长多高,体育锻炼有利于骨骼的血液循环和骨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骨骼的发育成长。

2.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

增强了心脏肌肉的发育,使心肌变厚,收缩力量加大,每搏输出量增多,从而使心脏功能得到提高,使心脏工作省力,潜力较大。锻炼时,肌肉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这就需要心脏强有力的搏动,将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肌肉内,以满足肌肉收缩的需要。因此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使心肌发达,心脏收缩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心脏的贮存能力。

3.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

日常生活中,不少青少年在进行上楼梯、赶公共汽车跑步、爬山等活动时,都会感到气喘心跳。这主要缺乏体育锻炼。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或用加深呼吸的方式,使换气效益大大提高,从而减轻这种气喘程度。进行体育锻炼时,膈肌、腹肌、背部肌肉因呼吸加深而得到锻炼,使肺活量明显增大,由于肺脏弹性增大,呼吸肌力量加强,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龄人肺活量要大500—1000毫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呼吸系统的抵抗力明显增强,上呼吸道疾病感染明显减少。

4.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

体育锻炼时,肌肉活动明显加强,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要求消化系统加强活动,分泌更多的消化液,促进肠胃的血液流动,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供机体利用。所以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肠胃功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锻炼后,身体消耗了许多能量,这时常常有饥饿感,消化和吸收功能会明显加强。青少年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偏瘦的人体重会逐渐增加,肌肉会逐渐增粗。对有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的青少年来说,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起的作用。

5.体育锻炼对肌肉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

如果肌肉长期处于不运动状态下,会导致肌肉萎缩,全身无力。长期的体育锻炼,会使肌纤维变粗,毛细血管扩张,肌肉变得粗壮有力。所以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能使肌纤维逐渐增粗,其存储氧的能力提高了,肌糖原的储备也增加了,毛细血管的数量也增多了,肌纤维和肌腱与骨骼的连接更为密实、牢固、能承受更大的牵引力。

6.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能增强神经系统的指挥协调能力,能更好的适应各种环境,促进并提高各组织器官向更高、更强、更完善的生理功能发展。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常以大脑为代表,青少年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所以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时,全身肌肉参与工作血液循环明显加强,也增加了血流量,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可以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虽然体育锻炼有以上的好处,但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否则对健康不利。现有不少青少年因为缺乏运动知识,身体出现了可以避免的伤害,如喜欢从高处向下跳造成骨变形等。

(三)青少年应该怎样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呢 1.根据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

为防止青少年的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骨的变形,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养成正确的姿势外,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也要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而且运动负荷不应该超过身体负担能力,尤其是不要进行静止性用力活动,要防止长时间站立和负重,并注意增强脊柱的锻炼,使用的运动器材大小重量要符合身体特点。

青少年在进行某些肢体的负担是非对称的运动项目时,如羽毛球、乒乓球、跳远等或长时间处于比较固定的一种姿势的锻炼项目时,为确保青少年的四肢发育均衡和脊柱形态正常,因此应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尤其是对侧肢体。

不少青少年由于不注意,在坚固的场地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或过多的从高处向地面跳下的练习,如果经常这样就会引起下肢骨过早骨化,骨盆发育畸形,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因此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要进行以上运动,由于青少年的骨组织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要多安排户外体育活动和日光浴,膳食中应注意供应充分的钙、磷,以促进其正常发育。

现有些青少年在进行力量练习时,由于负荷过大、次数过多、时间较长,长期以来造成腿与足的变形及下肢骨化早期完成,影响身高增长。所以青少年不要过早地从事力量练习,可采用一些抗阻力和较轻的负重练习来发展肌肉力量。此外青少年的屈肌张力较伸肌的张力强,因而要加强伸肌的力量练习,同时也要加强深层肌和小肌肉群的发展练习,以促进肌肉的协调发展。

青少年在进行柔韧性练习时,应避免使用被动的长时间用力压手段,以防止因疼痛引起防御反射和造成关节、韧带损伤和骨的变形。在发展关节柔韧性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

2.根据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

由于青少年的最大肺通气量、最大吸氧量及负氧债能力都小于成年人,所以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强度可以稍大些,但不应要求过高过急,密度要小一些,间歇次数要多一些,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对一些长时间的紧张运动,负荷过大的力量性练习,以及消耗过大的耐力性则不宜过多采用。有些青少年喜欢做过多的屏气、倒立和“桥”等动作,这是不好的,因为这样会加重心脏的负担。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根据动作结构、节奏及用力情况等,逐渐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呼吸深度练习,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3.根据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

由于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与抑制过程转移快,灵活性大,不易集中,神经细胞工作耐力差,容易发生疲劳。所以体育锻炼时则不宜选择单调的较长时间的动作练习或较长时间的重复动作。否则容易产生疲劳,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初三体育课的常规要求

在操场上体育课与在教室上课有所不同,必须遵守常规要求,注意安全,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上得好。

1.课前要求

(1)缺席要请假:因病、因事不能上体育课,应在课前向体育老师请假或交医生证明;(2)整理好服装:上体育课应当产紧松合身的衣服(最好穿运动服),要穿平底胶鞋或布鞋;冬天不穿棉大衣,不戴帽子、围巾、口罩、手套(特别寒冷或习惯性冻疮除外);夏天女生不穿裙子;身上不带小玩具和小刀等金属物品。

2.课上要求:(1)站队快、静、齐:上课铃一响,马上占成上课队形,做到快、静、齐。体育委员整队后,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教师进行考勤记录.师生问好。迟到到的同学要向老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才课排在队伍的排尾。老师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时,大家要认真静听。

(2)听讲“不得走神儿”,听老师讲话和看老师做动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被其他事情所干扰,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掌握学会。

(3)练习要认真:要按规定的动作要求严格练习,不怕苦,不怕累要和同伴团结合作,努力完成任务。

(4)上课严格纪律:课堂上,不随便说话,不嬉笑打闹;不经允许不离开练习场低;分组练习时要听从小组长的指挥;按规定的内容、要求、保护与帮助方法进行练习,要注意安全。

(5)下课要行礼:下课时,老师仍然要进行点名,宣布“下课”后,师生要立正行“注目礼”;师生互致“再见”后,待老师移动位置后,同学再解散。

(五)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及考试项目

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力求适应中考改革的要求,纠正过去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错误做法,着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训练,结合体育艺术“2+1”工程的研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

如何上好一节体育理论课 第3篇

一、选好上课的内容是关键

1.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体育课在一般人看来好像就是在操场上蹦蹦跳跳,坐在教室里哪能上什么体育课,但是每当天气不好不能上实践课而在教室里上室内课时,就是自习,体育老师看看班就行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往的看看班的室内课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和学生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我们精心准备理论课内容,开发利用所有的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捕捉身边有教育价值的事物。

(1)从学生中生成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在平时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在体育理论课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也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终轻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在同行的经验中吸取

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跨学科知识教科专著等多种方法和渠道吸取别人的知识和经验为自己所用,这也是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和强化课程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3)从各类信息传播的载体中生成

信息传播的载体有书籍、电视、网络等,这些都是教育专家智慧经验的结晶,他们能让体育教师及时把握课程动态,还能为信息滞后的体育教师提供宽阔的视野,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启明灯。比如:电视中的舞蹈、体育赛事等,教师可以整理这些内容,以便上理论课时播放给学生观赏,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接触一些比较轻松的内容,让他们的大脑得到充分的调节;再比如收集一些与体育明星有关的知识,发挥明星效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真正地爱上体育理论课,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2. 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技能的纯理论的内容。

虽然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但是学生学习本领也是必要的,更何况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所以体育老师利用理论课教给学生一些技能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学生在学习正面双手头上投实心球时,老师只做讲解示范是不够的,在理论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把用力的顺序、用力的方向在黑板上画出,并作讲解,或者播放关于投实心球的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作,那么在下次的实践课上让学生体会结合理论课的知识再做动作,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比如:武术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力度不一定很到位,给学生的示范不一定很美观,学生的思想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来播放武术录像,在播放的同时教师做一些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作、了解武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次学生再次学习时自然会想到理论课上的武术录像,并不由自主地照着录像的动作模仿练习。所以理论课是必要的,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体育理论课辅助实践教学,为实践课作好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堂组织的必要性

1. 在课的导入上教师应该特别注意,首先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让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的内容,这样学生会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所以课的开始部分特别重要。

2. 在课的主体部分中教师要注意课的连贯性,内容的讲解要有条理、有顺序,不能前后不搭。而且,本来理论课就没有什么连续性,学生对理论课的定义很模糊,讲解的内容如果再不连贯,学生就会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点。

3. 在课的结尾部分教师一定要把整节课的内容再好好地梳理一遍,让学生不断回想、巩固,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洁、完整,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本次课的内容。

三、在教学技能的基本功上下工夫

1. 语言生动准确。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每一句话都要送到学生的耳朵里,而体育教师动作语言丰富,所以更要利用动作语言、姿态语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2. 板书整洁,层次分明。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为体育教师站在黑板前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在学生的印象中体育教师是不太会写什么板书的,如果我们在板书上下工夫,给学生一个惊喜,让他们感觉原来体育教师也能写出那么好的板书,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体育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努力的过程,感受获得的喜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多媒体、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发扬民主,鼓励自己动手动脑。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创新型的社会,要求人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大胆、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收集材料,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模式。而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动脑”尝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必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一代新人是我们的责任。学校应加强育人工作,加强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理论课上利用实践课的技术动作总结一些非智力品质来教育学生,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对如何上好体育理论课作了探索, 对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4篇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式教学和系统教学法。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的体育学习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而系统教学方法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但它主要是为了让运动员到竞技场比试高低,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生存”。这两种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造成了大量的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针对体育教学中的这种弊端,业内有识之士呼吁体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要由注重掌握技术、技能,向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的方向转化;要由单纯强调运动和达标成绩的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转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活动。因此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师生共同活动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

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学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一道不浅的鸿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构建新型动态的体育教学法正是沟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最好桥梁。只有把建构主义理论加工成能直接在教学中执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理论才能转化成实际效果。因此学习和研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此为基础,构建和研究“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法,这既是对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有效统一性的探讨,又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完善、发展和付诸实践的尝试。

一、“自主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法的界定

1“自主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概念

根据体育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应该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倾向,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了解体育学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形成积极持久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根据此研究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的理论界定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学习教学内容,教师提供学习材料,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诱导,通过合作方式得出结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验、理解和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

2“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2)强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知识能力同步到位。即通过探究过程,能够甚至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的知觉能力,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体验,使知识掌握很自然,理解更深刻,学习效率高。

(5)培养探究未知过界的积极态度。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需要这种教学,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空间。学生不被繁琐的教师讲解而禁锢,应有自己的思路,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确立了,将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二、构建“自主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法

1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辨析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是与被动学习相对的;探究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是与独立学习相对的。

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反应了三种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其自主地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其能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协作、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首先自主学习需要探究和发展;其次探究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第三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总之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体育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本着充分利用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寻求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搭配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个体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学习;如个体探究还不足解决问题,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效统一性的构想

在教学论的领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从静态的角度看,在教学论的领域可以把三种学习分成为自主学习教学法、探究学习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教学法;那么从动态的、词义学的和排列组合的角度看,在教学论领域可以有以下几种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探究合作(或合作探究)教学法、自主探究一合作教学法。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上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想法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人情境一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难看出,随机进入教学对同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的要求,正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也就是根据弹性认知理论的要求而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一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方法尽管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尽管上述三种教学方法程序不同,但有其共性,即它们教学环节中都涵盖情境创设、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某一种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灵活加以运用。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把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融会贯通而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

[2]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光明出版社,2003,7

[3]李杰,文化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重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8(3)

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5篇

教师:颜肇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好

处和知道怎么锻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科

学锻炼的方法。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

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生知道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和锻炼的方法。

难点:促使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中去。

三、教学内容:

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1、为何要锻炼?

几乎每个人都会这样回答:锻炼有益于健康。事实表明,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身体棒、感觉爽,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

2、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益处

(一)、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呼吸过程加深,会吸进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 1 适应能力较强,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频率也较慢,平均每分钟呼吸6~8次,而不锻炼的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2~15次。

(二)、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另外,体育锻炼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三)、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常表现为机体灵活、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壮的表现。

(四)、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

众所周知,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容易造成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寿命缩短。如果一个人的皮下脂肪超过正常标准的15~25%,那么,他的死亡危险率会增至30%。俗话说:“长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由于体育锻炼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力量,故可以控制体重,改善体形和外表。

(五)、延年益寿:

俗话说:“身体锻炼好,八十不算老;身体锻炼差,四十长白发”。大量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延年益寿。那么,为什么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延年益寿呢?主要原因在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

3、科学锻炼

早锻炼:人们习惯认为早晨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具现在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早晨锻炼并非良辰”。

首先,早晨的空气并不新鲜。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早晨(特别是5—8点),陆地上空的逆低层大气,都会出现逆温层,其高度200——1000米不等,它象一个盖子一样,使城市中较多的烟尘和杂质聚集在其下面。加上早晨空气扰动小,致使烟尘杂质不易扩散到高空和周围去,造成近地面层空气加重。

其次,从生理学角度讲专家们对人体生物钟运转的节律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早晨是肝脏中含糖量最低时期,若在这段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运动的能源———糖,将主要靠脂肪分解供给。脂肪作为能源物质进入血液后,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地利用其中的游离脂肪酸,因而导致血液游离脂肪酸浓度显著增高。调查发现:医学统计表明,清晨不仅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也是猝死最多的时刻,发病率占61.3%。比下午一点钟左右要高三倍。这主要是因为早晨血液黏稠,容易形成血栓,进行较强烈的运动,也容易造成碰、撞、扭伤等。

当然,并不是让大家放弃早上的锻炼时机。每天早晨起床后坚持10-15分钟的运动负荷比较小的运动,仍是极其有效的,可以消除一夜睡眠后人体组织的“淤滞”现象,使整个有机体承受能力得到增强,焕发一天学习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如进行广播操、健美操、慢跑、打太极拳与练武术等都是很好的锻炼项目。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的锻炼:根据人体生物钟节律,最佳时间是下午5点钟和接近黄昏的时间。此时,绝大多数人体力、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准确性以及适应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而且,人体内的糖分也增至最高峰,进行各种健身运动时,不会产生能源代谢紊乱和器官机能运转超负荷的现象。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高中一年级体育理论试题 第6篇

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的五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2、篮球场地国际标准:长(28米)、宽(15米)、篮框距离地面高度(3.05米)。

3、排球场地国际标准:长(18米)、宽(9米)、限制线为(3米),男子网高(2.43米)、女子网高(2.24米)。

4、国家体委审定毽球场地长(11.98米)、宽(6.10米),男子网高(1.60米)、女子网高(1.50米)、限制线(2.00米)。

5、把以(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

二、名词解释:(20分)

1、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5、路: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

三、问答题:(30分)

1、运动参与目标有哪几个方面?

答:(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心理健康目标有哪几个方面?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

答: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四、简述题:(30分)

1、什么是体育?

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简述篮球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方法:

高一年级体育课理论教案 第7篇

授课人:于金凤

教学内容:高中体育课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和应急处置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能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和损伤后应急处置与救助 教学重点: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应急处置 教学难点:如何积极做好预防措施 课的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问卷,多媒体结合讲授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部分

首先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放映运动损伤的录像和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展开讲授损伤的发生及预防措施,引导学生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

调查问卷:你在运动中发生过损伤吗?都是哪些损伤?知道怎样处置吗?

二、主要部分

在寒冷的天气下,肌肉、肌腱及韧带的弹力及伸展性都会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亦增加,使得关节活动的范围减小,较容易致运动损伤。冬季的运动创伤多数是由于不做热身运动或做得不充分而造成,所以热身运动在冬季尤为重要。热身运动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内脏器官的机能状况,使它们更快地进入肌肉和所要求达到的水平。而且热身运动还可以促进体内有新陈代谢过程,使体温升高,从而使肌肉、肌腱、韧带的弹性及伸展性亦都会有所提高,可以防止这些组织在剧烈运动时发生撕裂、扭伤等的机会。

(一)原因

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如下:

1、准备活动

(1)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2)准备活动与正式训练或比赛的时间相隔过久(3)只做一般性准备活动而没有做专项准备活动(4)准备活动的量做得过大

(5)准备活动过急过猛,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运动服装

运动时穿着不适当的服装、没有穿上或使用适当的保护装备,都会造成运动受伤。

(1)衣服使用的质料差、大小方面无论是过松过紧,都可以对学生造成损害。

(2)运动鞋的吸震力差,便不能有效地吸收撞击力,于是容易造成腿部的慢性损伤。鞋子的尺码过松过紧,如果再加上没有穿着适宜的袜子,足部与鞋子在过度摩擦之下,便容易发生水泡。不穿袜子或袜子的吸湿力弱(如尼龙制袜子),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下,就容易患上脚气皮肤病。(3)一些直接对抗性运动,如足球、篮球、或其他搏击类运动,在练习或比赛时间,如果没有使用或配戴如头盔、面罩、护齿胶、掠取胫等装备,都会增加运动时受伤的机会。

3、环境条件

(1)恶劣的天气下进行运动,就容易发生运动受伤。例如,在倾盆大雨的情况下,由于视野普遍较低,再加上地面湿滑,从事短跑等高速度项目时,就容易跌倒受伤。此外,天气过度寒冷或炎热,对学生亦容易构成伤害。在寒冷的天气下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就容易出现冻疮或体温过低等现象。准备活动容易发生肌肉韧带损伤。反过来说,在炎热的天气下从事剧烈运动,因为大量出汗而导致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如果得不到及的补充,就容易出现抽筋或热衰竭的情况,要是再加上潮湿的天气,也就容易造成中暑的严重后果。

(2)一天中的黄昏或黎明时分,尤其是在大雾的日子,由于光线不足及能见度低,因而影响视力,使得神经反应也迟钝下来,在兴奋性降低情况下,就容易受伤。反过来说,眼睛突然暴露于强光,如猛烈阳光或闪光灯下,亦可引致短暂的视力减弱,造成受伤。

4、场地器材

场地不平或布满碎石物,走动时就容易扭伤或跌倒受伤。地面过硬,再加上革履的吸震力差,足、腿及膝部所承受的撞击力变大,也就容易发生慢性的损伤。在人造合成物质所制成的地面,做高速或突然的方向改变时,就容易引致关节(如膝关节)及肌腱受伤。此外、训练或比赛场周围的设置,如玻璃门、窗等,对学生都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险。

器械的表面不平或有裂缝、金属部分生锈或年久失修,设备的安装或放置不当,大小或重量与使用者不适(如低年级的学生使用高年级学生重量的器械、女学生使用男学生的器械、儿童使用成年人的球拍等),都会增加运动受伤的机会。

(三)预防和应急处置

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安排、运动量适中;

2、体育课上让学生穿适合的服装,检查学生所佩带的小刀、钥匙等锐利的东西;

3、遇下雨、下雪时,体育课应转为室内进行体育锻炼或体育保健知识的讲座;

4、注意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防止因错误动作而造成伤害事故。5根据常见损伤扭伤。第一步冷处埋、损伤部位用冰、凉水进行处理。第二步应对各种运动损伤分类应急。骨折应筒应应对。用板或棍棒固定。用校医室急救担架处置。呼叫急救车。

三、结束部分重点救助

一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8篇

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学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一道不浅的鸿沟, 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构建新型动态的体育教学法正是沟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最好桥梁。只有把建构主义理论加工成能直接在教学中执行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育理论才能转化成实际效果。因此学习和研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以此为基础, 构建和研究“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法, 这既是对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有效统一性的探讨, 又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完善、发展和付诸实践的尝试。

一、“自主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法的界定

1.“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概念

根据体育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学应该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倾向, 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问,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体会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了解体育学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形成积极持久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根据此研究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的理论界定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学习教学内容, 教师提供学习材料, 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诱导, 通过合作方式得出结论, 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体验、理解和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

2.“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

(1) “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2) 强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3)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 知识能力同步到位。即通过探究过程, 能够甚至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的知觉能力, 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 从而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体验, 使知识掌握很自然, 理解更深刻, 学习效率高。

(5) 培养探究未知过界的积极态度。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 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需要这种教学, 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更重要的是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空间。学生不被繁琐的教师讲解而禁锢, 应有自己的思路,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确立了, 将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二、构建“自主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法

1.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辨析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我负责的学习, 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 是与被动学习相对的;探究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 以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 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 是与独立学习相对的。

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不同的侧重点, 反应了三种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为其自主地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为其能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协作、分享精神, 为其在社会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首先自主学习需要探究和发展;其次探究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第三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总之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体育学习情境中, 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本着充分利用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寻求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搭配的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个体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 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学习;如个体探究还不足解决问题, 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 直至问题解决。

2.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效统一性的构想

在教学论的领域,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从静态的角度看, 在教学论的领域可以把三种学习分成为自主学习教学法、探究学习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教学法;那么从动态的、词义学的和排列组合的角度看, 在教学论领域可以有以下几种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探究合作 (或合作探究) 教学法、自主探究一合作教学法。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 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上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 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想法出发, 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 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 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 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而。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 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例如教师) 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 (作为“锚”) , 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 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不难看出, 随机进入教学对同教学内容, 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的要求, 正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 也就是根据弹性认知理论的要求而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 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方法尽管形式不同, 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尽管上述三种教学方法程序不同, 但有其共性, 即它们教学环节中都涵盖情境创设、探究学习、协作学习,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不一定采用某一种的方法, 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 灵活加以运用。结合当前教学实际, 把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融会贯通而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1.

[2]庞国斌, 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光明出版社, 2003.7.

上一篇:3古代印度教学反思下一篇:高校新媒体校园市场推广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