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2024-07-14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精选11篇)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第1篇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今年暑假期间,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

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第2篇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可以毫不犹疑的回答说:爱孩子。”在该书的前言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教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该书的题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便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生总结和灵魂的写照。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教育就会薪火不灭,只要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不会衰退。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3篇

在感慨之余, 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曾经又做了些什么呢?想当初我们面对学生不尽如人意的成绩时, 总一味责怪他们贪玩不爱思考, 责怪他们把本属于自己的学习看成是老师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负担。但我们又是否想过赐给过他品尝学习快乐的机会呢?是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过知识呢?也许我们老师的回答并不是那么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说:“几乎从来没有过孩子不愿学习的情况, 他愿意学习, 只是他不会, 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 没有能力迫使自己工作。”因此, 我们要教给学生方法, 提供机会,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

苏翁曾坦诚相告:教学素养最主要的表现, 应当是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能给每个孩子以必要的关心, 并付出一定的精力, 使孩子感到大人没有忘记他, 并能分担他的伤心、委屈和痛苦。这学期我校推行课改后, 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多了:谈话、家访、主题班会等等, 使得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没有了, 关系亲近了, 使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了。通过课改, 老师们少了对差生的抱怨、体罚、挖苦、讽刺, 取而代之的是激励、鼓舞, 老师们总是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总是先把机会让给基础较差或中等的同学, 这样一来, 许多原来沉默的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多次成功的体验, 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荣誉感。的确, 面对差生, 我们应给他们的心灵送上一片温暖, 帮他们扬起自信的远航风帆。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阳光雨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世界因我更美好”的信念。

苏翁曾说“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愿望, 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理论都将化为灰烬, 化为死气沉沉的木乃伊。”的确, 学生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教育对象, 乖巧听话的盲从者, 他们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既然生命赋予他们自尊和五彩的心灵, 那么我们得用温言软语去沟通, 用温和的眼光去欣赏, 用润滑的双手去呵护, 用细腻的柔情去抚慰。因为, 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学生那儿, 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离开了人与人心灵间的沟通, 教学就成了陈腐的一潭死水。

正因为课改中老师和同学之间加强了心灵的沟通, 都能互换角色进行思考, 使得我们的教与学, 不再是一种枯燥的程序, 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时迸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也正因如此, 学生中原有的厌学情绪没有了, 师生对抗的事情没有了, 整个校园呈现的是一派和谐上进朝气勃勃的喜人景象。

把整个心灵献给大自然 第4篇

本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我让学生写的是“下雪”,阅罢作文,我沮丧至极。失望过后,我开始了深刻的反省。我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找到了他们共同存在的两个大问题:缺少细致观察的能力,缺少感悟生活的能力,我与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后,还给予了必要的指导。第二次训练,我决定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上观察说话课。按“看雪——接雪——尝雪——玩雪”的顺序进行教学。

在野外教育的课堂中,春天,春满大地的情景;夏天火一般的颜色;秋天,秋风送爽,那丰收的景象;冬天,雪花飘飘,都激起孩子们梦幻般的遐想。因为想象,因为童话,给整个田野,大地罩上了诱人的色彩,这是展现无穷生命力的世界。那也是孩子编写童话的最生动的素材,那是思维和语言的源泉。

二、教学目的

1.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2.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书面作文打好基础。

三、教学设计

导入:对于雪花,同学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家在冬天天气寒冷时都见过雪,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少认真地关注过它,感受过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用心感受的人或事物,都是陌生的。现在让我们走出课堂,奔向大自然,和雪融入到一起吧。

孩子们看见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便欢呼着置身到那美景中。

“下雪啦!下雪啦!”“好美的雪啊!”“老师,老师,我可以和雪花一起跳舞吗?”“雪下得好大呀!”“雪花正在欢快地跳舞呢!”

孩子们还兴奋地仰起头,眨着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程老师,雪花这么美,为什么它不开得久一点呢?”

接着其他孩子又相继提出:

“雪花是谁种的呢?”

“雪花有几个花瓣呢?”

“程老师,你说天上那棵树肯定很大吧!不然树上的雪花掉不完呢?”

“雪花怎么没有香味呢?”

……

随即我让孩子们仔细地观察雪花并做雪花姑娘,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从感受雪花外在的美,在不知不觉中去体验雪花心中的美,“美”总是会激起孩子们的“爱”。他们谁也舍不得雪花落在地上一下子从我们视眼中消失掉,他们抬起头,摊开小手: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小小的雪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精灵。片刻,几乎是同时,孩子抬起头,伸开双臂,在雪中旋转着,旋转着……,瞬间孩子们俨然成了真的“雪花姑娘”了,这个美丽的,童话式的美景闪现在我眼前。孩子们也睁大了眼睛瞧着,乐了。我顺着孩子情感的脉搏,让大家一起来编“雪花姑娘”的童话。刚才观察雪花获得的直接的美的感受,对雪花姑娘的新奇、怜爱,连同编童话故事需要幻想的形式,都激起了孩子们创造的欲望。)

雪花飘飘,雪人手舞足蹈,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了。

有孩子说:“我飘起来了,我飞起来了,我要飞到雪花家里去瞧瞧。”这个开头很具情感色彩。我就顺着孩子的思绪启发:“你在雪花家里看见了什么?”

孩子想了想说:“我看见雪花妈妈正在哭呢!”

“那她为什么要哭呢?你去问问好吗?”

于是那个孩子就很有礼貌地问:雪花妈妈,你为什么哭啊?

我连忙以雪花妈妈的角色说:“我们的孩子逃跑了,我找不到他们呢!”

“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为什么要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是怎么逃跑?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我接过孩子的话茬,进一步启发。

于是有个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寒冷的深夜,雪花姑娘等妈妈睡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我想此时,孩子的脑海中随着他们的想象和语言描述,一定看到了雪花姑娘在深夜逃跑的画面。

“雪花在空中尽情地舞蹈着,它终于跳累了,轻轻地落在地上休息,可是雪花姑娘没想到自己会变成了水,那怎么办呢?”在孩子们思维呆滞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有孩子说:“我去拿一个瓶子把它装在瓶子里,夏天可以作为治菲子的天然药水。”

“老师,雪花落在我的嘴里了,凉凉的,甜甜的。”我连忙接过话茬子:“你想把它留在——”学生受到启发,说:“我想把它留在我的心中。”

风停了,雪止了。雪花姑娘为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这时,一个小女孩说:“我想和雪花姑娘玩玩,行吗?”

这个小女孩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雪的情景,我连忙说:“行啊!”

孩子玩得尽兴处,就会向我诉说:“老师,我和某某打雪球,他扔在我的身上,好像是在挠痒痒。

另一个孩子跑过来用他那双稚嫩的小手拉着我一边跑一边说:“程老师,我堆了个雪人,你快来瞧瞧。”

站在雪人面前,我乘机问:“这么漂亮的雪娃娃,你是怎么堆成的?”

“老师,我们先用雪把它堆成身子,然后用雪捏了一个尾巴,又用雪捏了一对耳朵,最后拿红线当嘴巴,用雪捏成一个小球当鼻子,用黑色的线当眼睛,堆好了,我们很开心。”

雪花姑娘在天上留念人间,想起小朋友,所以,每年都会下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5篇

作为教师,我常常思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界的大师都是怎样从事教育工作的?虽说无法亲眼目睹他们工作的风采,但幸运的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剧本——他们的著作。假期里我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我收获颇丰。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对每个孩子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进了解,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们教学中很多的题目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进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他们有烦恼,有忧伤,有不解,有委屈。。。所有这一切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实践证实:在孩子的意识中引起具有鲜明感色彩的题目会使孩子的头脑中发生一种难以抑制的过程,沉睡的气力就会苏醒过来。孩子们情绪高涨了,眼中就燃起欢乐的火花,对学习对象的爱好也会提升,他们饶有兴趣地听讲了,就能较好地理解习题的内容了。这可称之为从情绪上激发理智。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我深深感到,深进孩子中间往,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和上他们心弦的调门,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还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关怀和爱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学会用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教育实践证实,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他们由此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激起仿效的欲望。爱我们的学生,把整个心灵献给他们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第6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昆明市技工学校的全体员工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盛会,站在这里代表班主任发言,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惭愧,能获得我校此次“优秀班主任”的称号是值得欣喜的,但作为优秀班主任,我又深感自己与同事们相比有很多不足,很大的差距,可是学校、同事们却把荣誉给了我。在此我衷心感谢校领导的关怀培养,感谢同事们的信任支持。

我们深知,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若想成为学生的楷模,必须有崇高的师德。正所谓:师德是从教之基。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爱是管理、教育学生的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一位教育先驱说过,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替他们操心时,无论是尽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班主任如果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未必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总之,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

但若爱之不严,表面看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一样,热热闹闹,实际上则丢掉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执行不力或不执行。“严”是对学生的要求,努力做到从严管理。要严格按校纪、班规办事,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所以,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唯有做到宽严有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真正教育好学生。“严”是师爱的另一种表现.同时,班主任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我们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也要讲究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要有一个宽容的的心态和真诚的态度才能与家长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工作。作为班主任,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在传授知识时,能够吸引学生,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得,成绩不断提高。作为班主任更不能进行有偿家教,不能收取家长的财务。我很喜欢“人生有涯而恩情无边”这句话,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不是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让学生、家长“对你感恩”做为我们一生的追求。

我们还懂得班主任是联系学生和科任老师的纽带。作为班主任应积极主动配合科任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这尤其十分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帮助科任老师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协助科任教师的工作,集大家的智慧,使师生共赢。

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懂得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我们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我校的一名优秀班主任,我深知我做的还很不够。

为了更好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此,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也向我校全体教师提出如下倡议:

1、爱岗敬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贯彻公司有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 “基本要求”。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把全部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献给我们的事业。

2、教书育人。不仅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仅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自己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3、注重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刻苦专研业务,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廉洁从教。按公司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师德水平的规定、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师德修养,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自觉抵制请客送礼等庸俗风气,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学生及家长的财务,更要鄙视和坚决杜绝索取学生、家长财务的行为,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在此,我也有几句话要送给大家,同学们,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家必须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抓住学校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磨练意志,特别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任课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为今后踏入社会时刻准备着!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论文 第7篇

——德育工作论文

机缘巧合,让我走进了开景公学这所寄宿式民办学校,因为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帮助,我担任了班主任一职。刚来这所学校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时,我打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大多长期没有父母的疼爱,大多性格内向,大多成绩不优„„现在又要承受这样重的学习压力,这样沉的思乡之苦。怜爱之情打从心底油然而生,我暗下决心努力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这些孩子们”的班主任。

一、做孩子的“知心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居多的 寄宿式学校,我认为“师者,应知其心、明其意、与其同趣”。做到了这些,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知心人”。可这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这要求教师首先做到爱孩子,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条件。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但怎样把自己溶入其中呢?

接班第一天我把办公桌搬进了教室,我悄悄地看着他们下课时的游戏,细心地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我总把那些爱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一起聊天,刚开始我只当听众。渐渐的我也加入他们的“集团”。我毫无避讳和他们一起聊我儿时的事,我的爱好,我的理想,我最想去的地方,我对现行的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时他们会不时惊讶地说出“马老师,你也和我一样啊”、“马老师,这事你也干过啊”、“马老师,我俩在这方面太像了”、“马老师,我们是‘同类’握个手吧。”„„随着这样话语的出现,这个“聊天团”越来越大,那些当天没说上话的、羞于表达内心的,都把自己的心事变成了“小纸条”塞满了我的办公桌,他们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人”。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了现在他们不该做的有哪些事。

所以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每当想起与孩子们在一起时放声的高谈、爽朗的大笑,我觉得自己似乎 1

又回到了童年,这并不仅仅是我成了他们的“知心人”,而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幸福与快乐。

二、营造“爱的家园”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给予孩子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是

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是营造“爱的家园”的基础。

“寄宿式学校就是你们的另一个家,班主任就是你们的另一个父母,同学就

是你们的兄弟姐妹”这是我刚接班上课时的第一句话。为此在他们面前我从不称自己的班级是“六(2)或六(3)”,也不直呼寝室号,“回家了,孩子们”这句话是我常唤他们回班、回寝的“暗语”。我从家中带来螺丝刀、锤子、钳子,自己努力修门栓、钉挂拖布的钩子、修窗栓、修寝室的床板上突起的钉子、给他们买晾袜子的多头夹子„„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渐渐的他们也会主动的维护、维修班级和寝室的公物,也会带一些家中富余的物品来班级或寝室供大家用。每月给同在这个月的孩子过“集体生日”是最让他们高兴的,接到祝福的同时更让他们在远离家乡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直到有一天,在我生日当天我收到一封有着不同字体的“信”时,我再也

忍不住掉下了幸福的泪。这是所有孩子每人一字写给我的生日祝福,信中孩子感谢我把他们当成了“宝”,同时他们也把我这个“知心人”当成了“宝”。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在这个“爱的家园”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我也收获更多的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收获的是无穷的幸福。

三、关注“弱势群体”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对于一个满身是刺的孩子,他把所有人的关怀都当成别有用心,当成施舍,由心灵深处散发开的疏离、愤怒,甚至仇恨,那是嗜人的情绪,啃噬了孩子纯洁的心。由此,我们看到了班级弱势群体在边沿挣扎,渴望得到重视的眼神。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爱心、关心、耐心。

记得去年秋天我班的郁铭诚头上挤满了洗头膏往浴池走去,半路上帮助一位

后勤老师推车,结果手指被砸伤。从医务室回来后,他一个人顶着一头洗头膏趴在课桌上哭。虽然平常他不爱说话,作业也经常不写,还时常冒出一些让别人都无法接受的想法,但现在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迅速提了两暖瓶水,把他硬拉到水笼头前,亲自给他洗了头。这孩子有些不好意思,洗完头小

2声地说了“谢谢”跑回了教室。打那以后,他居然能按时的完成作业了,每天上我的课总是聚精会神,回答问题也渐渐多了起来,当我正为他的变化感到奇怪时,他的作文《令我难忘的一件事》让我明白了,就是那天的“洗头”事件,触摸到了他的心灵。

课余时间,我拿起针线、胶水给孩子缝衣服、粘鞋子,先从班级里不爱说话的、成绩差的孩子做起,渐渐的这些孩子不再拒我“千里之外”。

其实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却是“弱势群体”时刻盼望得到的爱。

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弱势群体要付出更多的关心,不急躁、不武断,不伤害。在教育引导弱势群体时,要明白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有孩子的憧憬,老师要关心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指导,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乐于去接受。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呼唤,只有真正的关心,才不会使爱心变成“伤心”。

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班主任应区

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地做思想理工作,充分利用鼓励、表扬的力量,使那些激浪中漂泊的“小船”迎浪远航。

我们班有一个特别聪明,但特别调皮,而且作业拖拉的学生----赵宇阳。

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课任老师见到他也头痛。每天到我这里告他的状的老师、学生交替进行。我也找他谈了很多次,但效果不明显。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有头脑,非常热爱班级,还很有创新思维。正好班级要举行“主题班会”,我决定让他来策划、主持。当我要把这项任务交给他时,他奇怪地问我:“老师您不怕我给弄砸了?”“弄砸了?我想这不是你赵宇阳的做事风格。”我激将道,他一听来了劲头不再退缩。第三天就把“策划稿”拿给了我,我与他一起细心的修改,最终由他成功地主持了那次主题班会。

自那次以后他对学习似乎上了心,可好事不长,他的右手受伤了。我见他

总是低着头提不起精神,一问才知道眼看要毕业考了,他自己有些担心,课任老师又劝他不要参考,以免拖班级后腿,看见这么调皮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忧愁,足以见得他已经爱上了学习。我问他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在上战场前逃跑的士兵是逃兵,但负伤仍战的士兵,即使大败而回也是个英雄。因为他赢了自己,赢了坚强,更赢了对战役和战友的忠诚。”他猛然抬起头坚定地说:“马老师,我明白了。请你相信,我不会当逃兵的”。考试结束,他的成绩优秀,此后上

3课更是认真。毕业时我把学校的“进步之星” 奖状颁发给他,还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更会让个性

不同的孩子走向通往成功的大道,这就是“鼓励、表扬”的艺术,它可以能温暖一个人,还能改变一个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宽严相济,慈爱随行

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管理者,首先应从建立

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常规管理。而抓班级常规管理,就当从一个“严”字入手。

当班主任的第一节课,我便宣布我的治班“大政方针”,然后带领学生学习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规校纪、班规班纪,而且对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务必遵守。

记得在开学的第一周,班级卫生搞得一团糟、考勤更是不能提。为此我用了

各项制度约束,又采用了批评、罚扫地等一些方法。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觉得这处以罚代管,势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班规班纪的认同及对班主任的信任。自己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到“嘴勤腿勤心眼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为此我将班级的卫生和考勤细致化,把每块卫生区具体到了每组的每个人,把一天中每个时段该做的事具体到了每个人,然后张贴在教室内。刚开始时大家都不适宜,渐渐的形成了习惯发现班级在每大周的“量化评比”时拿到“奖旗”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就更加努力的按照制订的“班规”去做了。

其实这所谓“班规”。在执行时,班主任应以 “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

前,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份“慈母心”。对学生严于要求和宽容大度都是出于一个共同的教育目的,二者并不矛盾。严而不苛刻、慈而不溺爱、宽而有限度,应该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及艺术。

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是要爱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平等、公正地

对待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

4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教师是不仅要成为一个孩子的教导者,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

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上课时,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是要爱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

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是要爱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成不了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爱的教育》中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

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既然我已经选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我愿意永远保持与拥有一颗永远童

真的心。爱孩子,努力做好班级的舵手,努力做好孩子成才的导师,努力做好孩子灵魂的塑造者,与学生以心交心,用充满理性的爱来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给他们插上探索知识的翅膀。

马晓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感悟 第8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彼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铐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感悟 第9篇

大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和理论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教育实践也吸引了我。在大师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的爱教育,使他们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的每一笔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欣赏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或许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往往这种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的特点,欣赏那些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得到独特的情感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重要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是他们头脑中最敏感的部分,当涉及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受到伤害,”苏卡洛林斯基说。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

对一个害羞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孩子,老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小举动,都会温暖孩子自卑的心,而教师也会在孩子自己的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要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们。我也要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使我认识到许多真理。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 第10篇

寒假期间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启发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是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爱孩子的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去帮助和理解他们,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我班有个孩子,胖乎乎的很可爱,可是他就是爱睡觉,我们老师都会走到他跟前提醒他,跟他家长沟通说起他上课好睡觉,他爸爸只是笑笑说中午没人陪他午睡。每次接他放学都是他哥哥,我就问他你妈妈呢,他说妈妈腰疼住院了,我也没有在意,又过一段时间他因为上课睡觉,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说在医院里给他妈妈看病。学校公布贫困遗漏的学生名单,有他的名字,当时就给他爸爸打电话确认一下,他爸爸说是的,开学那会扶贫手册还没有发下来。通知他把户口本、村委会证明、扶贫手册交到学校,他爸爸说走不开,陪他妈妈在医院挂吊水。拿到他爸爸送来的贫困家庭补助申请表时,我震惊了,在贫困原因一栏写着因病(乳腺癌、肺癌、淋巴癌、脑瘤癌),每一种都是致命的。这时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老是上课睡觉,他妈妈应该是一年到头都在医院住着,几种癌发生的一个人身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对这个家庭该是怎样的沉重打击。有次我问他,你妈妈生病好了吗?他告诉我妈妈说他什么时候考一百分,妈妈的病就好了。我告诉他你很聪明好好的学习,争取考一百分,妈妈就好了,可以接送你上学了,他很懂事的点点头,多么美丽的善意的谎言。每当再看到他想睡觉,就走过去拉拉他站起来一会,如果不行,就拉起他的小手跟我一起站在讲台上,我讲课,他来点大屏幕课件翻页,这样的话他也没有了睡意,学习也更下劲了,上课结束孩子们都会给他鼓掌,他呢会不好意思地回到座位上。他喜欢唱歌,他也很聪明,学习成绩都是优秀,以后我们老师会更多的关注他的学习与成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于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纳的孩子,对一个平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身体力行,用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将会达到和谐圆满,师生之间将会达到互敬互爱。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孩子做到有耐心,耐心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们要用爱心打开了孩子情感世界的第一扇窗,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爱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这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第11篇

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原因是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的一些天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入孩子中间去,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关怀和爱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学会用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美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仿效的欲望。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当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教育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上一篇:全家团圆美文下一篇:杨家寺小学三好学生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