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

2024-06-25

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精选6篇)

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 第1篇

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平达中学 张家孝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4、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

5、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6、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由:第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第二:是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第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它既应当有繁荣的经济、民主的政治、也应当有先进的文化。第五: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六: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体现了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7、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①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着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要求。⑤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⑥是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8、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④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9、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答、(1)要热爱科学,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2)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有的贡献。

10、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些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等。

11、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12、请你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国家在各项政策上大力扶持;大力发展中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当地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13、我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表现和原因

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坚持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坚持改革开放;(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8)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9)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为什么说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的重要性)

(1)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2)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

(3)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

(4)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5)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

(6)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 第2篇

授课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大家对科学发展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促进部队建设和消防工作更上新台阶。课程主要内容章节:

第一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科学内涵(基本概念讲解和梳理)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与消防工作的建设(结合黔南支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案例分析科学发展观)

第三部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部队基层建设与管理(展望未来,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基层部队开展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第一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科学内涵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运用图标介绍世界主流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让大家了解发展观的世界背景。

2、我国在实践中的问题:a.资源环境问题;b.城乡收入差距问题;c.社会发展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

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是社会动荡不稳定期,“转折点”,“多事之秋”,社会矛盾的突发期,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3、解释概念:GDP,介绍中国2010年、2011年人均GDP,贵州省2010年、2011年人均GDP,以及GDP的计算方法。

4、得出结论,我们的发展实质就是选择

以物为本 VS 以人为本

5、介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三个阶段:

a.正式提出,在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概念和内涵(是以党的文件提出)。b.完整表述,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里有一个介绍的核心语句:“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重要内容。”

c.理论的系统表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要弄清楚科学发展观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

1、为什么发展?

2、为谁发展?

3、如何发展?

第一,为什么发展?弄清楚了,才知道发展的重要性;第二,为谁发展?弄明白了才知道谁是受益者;第三,如何发展?则需要我们解决发展的推动者是谁?以及我们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们看“发展”的解释,在汉语大辞典里这样说到。“发展:动词,Develop,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哲学里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又是怎么认识的呢?国家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说:“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这找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病根。)第三代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说:“必须用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找到了治疗病根的办法)。第四代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个循序递进的关系,对于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入,并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深层次剖析了发展在中国的运用,开出了一道治国的良方。)

思考题:如何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这句话?

举例说明 中国GDP VS 美国GDP(《士兵读本》教材P126)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回答了“为了谁发展,提出”依靠谁“的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形象记忆法:弹钢琴的例子。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举例:西部大开发,东西部的帮扶政策等。6.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小结。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与消防工作建设

第一节 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服务官兵,促进警营内外和谐

举在黔南州消防支队发生比较典型的抢险救援,灭火救灾,抗旱救灾的例子,来实证我们的工作中坚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利益第一;

举我们的执法监督工作,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有效遏制社会火灾的发生;

举我们支队的首长放弃晚上休息时间,来到基层中队和战士谈心,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组织体检等举措体现出从优待警,机关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的思想,促进警营和谐发展。

第二节 科学研判,统筹兼顾,强化三种意识

三种意识:全局意识,前瞻意识,协调意识

着重讲前瞻意识的重要性,举例黔南消防采取举债做消防,融资租赁买装备的前瞻意识,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消防公共服务。目前黔南消防装备,营房建设情况的介绍,及社会“收益”。

第三部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部队基层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端正基层谋发展的思路 1.要牢固树立全面建设的思想 2.坚持在打牢基础中求发展 3.超前谋划 强化创新意识

具体到基层中队各项工作,具有三个互相,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要打牢基层部队的:1.思想政治基础。2.组织建设基础。3.军事训练基础。4.作风纪律基础。5.物质保障基础。战斗力才得以提高。

4.要把短期和长期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做好做实。5.要打破怕担风险、平平稳稳过日子的思想观念。第二节 教育人 依靠人 关爱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是基层建设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1.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官兵的素质。2.要尊重信任官兵,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人翁作用。3.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切实增强部队的凝聚力。4.重视舆论,大讲党的领导的先进性,必然性和权威性。

我党历来重视舆论。舆论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与否。要大讲党的领导先进性、必然性和权威性,使官兵深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子,强化军魂意识,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的影响。5.创建和谐环境的核心是创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发展意义 第3篇

一、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政治发展的性质及主体

1. 中国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发展。

第一, 它由中国共产党提出, 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是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2]二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它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通过科学发展, 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1]。另一方面, 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它日益要求生产资料使用、占有和生产过程、产品等社会化, 进而分别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三大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3];先进文化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而“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 具有深刻的影响”[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表明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一切都表明了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三是由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1]。第二, 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 表明了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以它为基础建立的科学发展观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服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把……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4]。二是“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4]。三是唯物史观既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又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 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 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 这表明其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

2. 中国政治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主体……是其成果的享有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主体当然是全国各族人民”[5]、“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答应不答应。”[4]

二、科学发展观分析了政治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和领导核心

“政治发展……其推动的主导力量是代表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1]。对此, 科学发展观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和领导核心。

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看:一是它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能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 领导和推动政治发展,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6];二是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能永葆先进性, 有资格去主导、推动和领导政治发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能掌握和运用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指导和促进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的嬗变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将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成为领导核心, “共同利益……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1];三是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现阶段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促进经济政治等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等生活需要, 从而主导和推动政治发展。

从党的地位和职能看:它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 夺权后, 其主要职能是利益表达、协调和整合, 是“整合的工具”、“整合导向型的党”[6], 这就要求疏通、扩大和增加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 使参与扩大, “政治发展就表现为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2]。同时, 要巩固执政地位, “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执政党……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6]。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它以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中国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能始终正确把握、运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规律, 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使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断取得胜利, 从而领导和推动政治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就有了科学指南。”[6]

从党的任务看:现阶段任务是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要求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而“民主是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7];其历史任务是实现包括政治解放在内的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而“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政治潜能的全面发挥、提高和人在政治上的彻底解放”[7], 这要求推动政治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阐述了政治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性

“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2]对此:

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要求政治发展。

第一, 提出它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这要求政治发展。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就表明了中国政治体制不完善, 且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将推动经济等发展,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1]。二是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要解决这对矛盾, 必须发展生产力, 从而推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第二, 提出它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这要求政治发展。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这要求变革和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而导致利益、权力和权利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即政治发展, “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1];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这要求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政治发展;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协调发展取得成绩, 但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差距依然存在, 这要求缩小各种差距, 导致利益、权力和权利等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即政治发展;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但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这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8]。第三, 它还汲取了当代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 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 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这要求政治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要求政治发展。

首先, 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这本身就包括政治发展。其次,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要求并包含政治发展。一是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包括政治需要在内的多方面需要, 这要求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而“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7]。二是以人为本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实现人权, 而“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3]。再次, 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要求并包含政治发展。一是“全面发展, 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4], 协调发展, 就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见, 它包含并要求政治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做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 这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9], 而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政治发展的内容之一, “在政治发展的内容中……也不能没有政府效率的提高”[7]。最后, 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坚持统筹兼顾, 将导致利益关系, 进而导致权力和权利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即政治发展。

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而“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 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1];

社会发展导致利益群体和社会结构分化, 引起利益、权力和权利关系和结构的变革与调整, 导致政治发展, “社会结构的生存、转型、变迁给政治发展提供丰厚的动力资源”[7]。

四、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政治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从政治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看:一是发展“以物为中心”调整为“以人为中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人们在反思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把视角从‘物’转向了‘人’”[4];二是从只注重经济发展调整为注重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9];三是从不平衡、眼前和暂时发展调整为平衡、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四是从人统治自然界调整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调整为满足各方面生活需要。

从政治结构的变革与调整看:一是增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级领导小组或办公室;二是成立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种社团;三是调整并扩大了各级党组织和政权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职能;四是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各地纷纷疏通、增加和扩大了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 并根据各地实情变革和调整了政治结构等。

对于政治发展形式,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监督机制”等形式。

五、科学发展观论述了政治发展的实质和目标

1. 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它提出的背景看:一是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这既表明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又表明正处于初级阶段, 政治体制不完善, 要不断完善政治体制, 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提出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而它在政治上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但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这就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 就是……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2]。

从其内容看:一是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这包括政治发展, 而中国的政治发展就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简要地说, 中国的政治发展, 就是要……不断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二是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和追求的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国家”[3];三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要求要不断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 对于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出:

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要充分实现人民民主和人权,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9]

六、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政治发展的主要措施

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加

强党的建设, 努力提高党的素质、领导、工作和执政水平、能力, 永葆党的先进性,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关键, “政党一经产生, 便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推动近现代政治发展。”[7]

2. 以发展为第一要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科技进步,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努力实现、发展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切入点、着眼点和中心,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 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4]

3. 坚持以人为本,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方向……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几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结论”[4]。

4.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七、科学发展观是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一方面, 它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 即根据“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政治发展, 另一方面, 它又为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根本途径, 即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途径来推动,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4]、“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做, 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9]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5-375.

[2]王惠岩.政治学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52-361.

[3]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65-375.

[4]《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3-180.

[5]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93-107.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65-85.

[7]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8-428.

[8]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58.

政治教材中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第4篇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在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对于其必要性,高中政治教材从正反两面,双管齐下,充分论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先举例,某市乱砍乱伐,投放生产,促进了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只会带来“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从反面证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然后,从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来说明贯彻落实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的最新表述,由“发展”变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要义,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更多强调遵循发展的规律,创新发展的理念,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强调不仅仅是核心,也是立场,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更多强调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多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即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构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在这一点表述变化不太大,但是表述更加精炼。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例1.(2012.天津.6)在2012年2月举办的西半球最大的国际玩具展上,备受青睐的中国传统玩具,如毽子、风筝、不倒翁等,都是经过外国厂商重新设计,并以其品牌参展的。作为全球最大玩具生产国,我国企业面对这一现状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企业规模

②发挥传统优势,加强自主研发

③优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④打造知名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找出来自中国的传统玩具,经过外商重新设计、包装、赋予其自主品牌就成了外国玩具。作为中国企业硬挨加强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要有自己的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答案选D。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对此有新的改动,概括为四点:一是转变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提高效益上来;二是两个“更多依靠”,即更多依靠内需,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四化”道路,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支持东部率先发展。之前的教材中把两个“更多依靠”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单独一个方面,而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则把这两点归纳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思路更清晰。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到一个高度,要想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根本途径。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3版高中政治教材对这个问题从原因和措施两个方面来论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幸福、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措施方面主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及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

结束语

历年来,“科学发展观”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理清教材考点,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把当下时事热点与考点结合起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 第5篇

——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调研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人民银行职工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客观事物在变化,人的思维也在变化,人的思想活动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它随外部的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的随事物的发展而改进和加强。

在新时期,用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摸清职工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根据职工的具体情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基层支行的领导干部,我们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人员的思想变化情况,用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基层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近几年来,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机构的减少,基层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只出不进,人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年龄结构单一;二是文化结构参差不齐;三是部分职工缺乏金融专业知识,专业不对口。以某基层支行为例,现有职工30人,45岁以上职工有6人,占总人数的20%,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人;30岁至44岁23人,占总人数的76.7%,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7人,中专文化程度3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人;30岁以下的为1人,只占总人数的3.3%。从整体上看职工文化程度较

高,但实际情况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函授和自学考试获得的毕业证书,第一学历为中专文化程度的只有10人,其他的均为后期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在专业技术和业务理论方面存在差距,其中有18人是过去人民银行内部的干部子弟接班和部队复员、转业分配的人员,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是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缺乏金融业务理论知识,而金融专业院(校)毕业的职工相对较少,只有6人。

由于基层支行人员在年龄、文化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了在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使得职工开拓创新意识淡薄,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认为基层支行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职工的思想老化,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部分人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职工,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等、靠的思想,在开展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安排一项工作干一项,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认为自己参加工作几十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安稳地再工作几年,就可以退休安度晚年;二是有不适应感。目前,旗(县)级支行也都进入了计算机化办公,对干部的文化知识、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要求提高了,年龄偏大的职工对新知识、新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思想上产生急躁的情绪。

2、有的职工思想上存在困惑。这部分人是30岁至44岁之间的职工,一是有危机感。近几年,由于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成立,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使基层支行部分业务集中在中心支行,使不少职工怀疑旗(县)级支行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思想上有顾虑。二是有畏难情绪。部分职工认为银监机构分设后,人民银行的地位降低了,不利于履行央行职能,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三是心理压力大。这部分职工大多数是干部子弟接班和部队转业、复员人员,他们参加工作十到二十年的时间,退休不够岁数,工龄还差年限,金融业务理论知识又欠缺,不仅在工作上有压力,而且在家庭上也有压力,这些年龄段的职工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生活压力较大。

3、职工普遍对收入分配方式心理产生不平衡。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它机构人员的工资收入逐年在增加,特别是银监机构成立后,基层职工与银监机构人员工资收入差距拉大了。还有的对在一个区域内不同的工资收入存在看法,认为在同一个消费地区内,同样的工作量,工资收入为什么不一样。由于工资收入存在差距,使得部分职工对收入分配方式心理产生不平衡。

4、部分环节干部“终身制”的思想严重。认为被聘为环节干部后就能“一劳永逸”,在工作上不出现大的过错、大的失误、平平稳稳就行,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还有的环节干部为了下一届能够续聘,不影响自己的票数,怕得罪人,在工作上不能大胆管理,当“老好人”,有的甚至为犯错误的职工开脱责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基层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我们除了做好其他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外,还注重从三个方面开展政治思想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和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在政治思想工作中,我们要抛弃以往只是传达文件,念文章、读报纸,看录像等照本宣科的老思路、老方式,要找准政治思想工作的切入点,设身处地为基层干部职工考虑,从干部职工的实际情况入手,了解和解决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家庭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干部职工做到“理解、帮助、信任”。支行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干部职工当中,多与职工沟通,通过沟通,了解一些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家庭实际问题,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解决一些干部职工家庭的实际困难,使干部职工感到组织的关心、照顾,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把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这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

2、实行绩效机制改革,在实行绩效机制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绩效机制,结合基层人民银行实际,制定和实行合理可行的绩效方案、措施。在绩效工资发放上要坚持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和“不劳不得”的原则,杜绝“干多干少”都拿一样工资的现象,让有工作能力、工作量大、多的同志拿与之担负的工作任务相符的报酬,拉开工资分配的档次,实行“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奖勤罚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是在选拔任用环节干部工作中要严格实行环节干部竞争上岗制。在提拔环节干部和提拔什么样的环节干部问题上,是基层支行大多数干部职工最敏感和最关心的问题,要通过实行环节干部竞争上岗制和建立干部职工考核制度,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人事管理机制;三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选拔、提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在群众中有威信的“五型”后备干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挖掘人才潜力,发挥人的积极因素。

3、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做到言传与身教一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自身的模范作用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要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对人一套、对已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不良作风。“打铁需自身硬”,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领导干部要以自己的勤奋、善良、进取和责任心等优秀品质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职工。

金融改革的深化、细化和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引起职工思想的动荡是十分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基层领

导干部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辩证地看待职工的思想,结合基层支行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才能做好基层人民银行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为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中国人民银行多伦支行

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 第6篇

【背景材料】

(一)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二)2011年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代表们出席德班气候大会。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三)2011年9月14日至16日,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温家宝总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的致辞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保护与修复生态,增加森林面积,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11年工作中指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在部署2012年工作中强调:“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五)2011年4月28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39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次人口普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二是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仍然偏高;四是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五是家庭规模不断缩减,空巢老人和独生子女家庭比例都有所升高。

(六)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知识链接】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2.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塬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3.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画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4.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的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因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

用心

爱心

专心 境的关系。

5.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制裁破环资源环境的行为。6.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力量保护环境。

7.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8..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彰显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9.我们青少年应积板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电,爱护动植物,植树种草,并向周围群众作好宣传,勇于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向环保部门建言献策,做一个保护资源环境的实践者。

10.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考试题预测】 阅读背景材料(一、二),回答下列1--5题: 1.世界各国为什么普遍关注全球气候问题? 答:当前、全球灾难性气候频频出现,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同时,还引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连锁反应。这些已经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①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②极端天气增多、影响人类生活;④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物种将大量死亡;④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④疾病迅速传播,影响人类健康.

3.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如: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②制定节能减排目标;③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⑤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等等。

4.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说明了什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承担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经被世界所公认;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世界。

5.我国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科技创新;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6.近几年,我国气候异常多变、灾害频发,这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这给了我们那些警示?

(1)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既污染了自然环境,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2)①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②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也不能先污染、后治理,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阅读背景材料

(三),回答下列6--11题:

6.我国为什么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答: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即人口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恶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7.请你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答: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依法打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④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⑤实施有利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奖惩政策。

8.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②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等问题。⑤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9.学校开展了哪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⑤看节能减排宣传影片,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⑦学校开展了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⑧学校开展了“建立节能型校园”、“生态文明型校园”的活动;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③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0.青少年在此次活动中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答:①树立环保意识;②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进境的基本国策,③积极参加保护资源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如:公交出行、少开空调、随手关灯、拒绝豪华包装等)⑤同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

11.你认为我国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④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阅读背景材料

(四),回答下列12--13题: 12.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党和政府实事求是,正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②说明在工作中还存在只注重经济忽视环保问题的现象;③说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不协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④说明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节能减排,保护环境。⑤说明应继续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3.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我们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注意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关注人们的生命健

用心

爱心

专心 康。

阅读背景材料

(五),回答下列14--19题:

14.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了我国人口的什么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15.针对这些特点,我国实行了什么基本国策?其目的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6.我国为什么要毫不动摇的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①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7.如何去解决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

①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②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③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④老年人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减轻子女的负担。⑤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要积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18.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①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③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19.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转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用心

爱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考政治—科学发展观】相关文章:

中考政治06-17

中考政治热点06-17

中考思想政治05-07

2019中考政治热点12-06

中考政治复习计划06-30

中考政治论文提纲08-02

中考政治考点梳理05-28

中考政治命题预测06-09

中考政治总复习06-19

河北中考政治真题06-23

上一篇:节约主题三分钟讲话稿下一篇:蝉的精神高考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