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2024-05-3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精选15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整理与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

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 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 循环小数

数 小数

分数 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 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 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 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 药,选用0.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 光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2篇

(二)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同学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试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出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9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阅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平方米)教学楼:30000×25%=7500(平方米)操 场:30000×20%=6000(平方米)食 堂:30000×2.5%=750(平方米)

--1--花 坛:30000×0.03%=9(平方米)

空 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平方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和复习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在联系。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3.提高同学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同学们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

写有试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习统计知识。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习

1.第12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需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漆,再用15×50×50=37500(平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平方厘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0.0162(立方米)≈0.02(立方米)(2)0.02×40=0.8(立方米)(3)0.8×365=292(立方米)

--2--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3篇

一、创设有效情境, 诱发已有经验

数学学习具有累积性,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 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 创设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境, 但这个情境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 有数学意义的。借助有效数学情境, 构建数学模型。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并努力把已有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较熟悉直角、平角、周角及等腰、等边三角形等有关知识;经过三年半的学习, 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 主动探究知识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时, 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 将三角形拟人化, 创设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争论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提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你认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为什么”等问题。通过质疑、争论,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并能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 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

二、经历探究过程, 渗透转化思想

2011年版课标中所说的数学基本思想指的是抽象、推理、建模。面对数学问题, 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 人们往往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 直到转化为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思想方法称为转化 (化归) 思想。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取舍、有所侧重地进行数学思想渗透, 还要结合情境让学生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生从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中, 体会、感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转化成一个平角, 而平角就是180°。

因此, 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 将学生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4个组。每个同学按小组的要求, 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用∠1, ∠2, ∠3标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让学生验证。一是测量的办法;二是剪拼的办法, 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学生剪拼) 。

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经历用两种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过程, 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深入体验, 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

三、丰富活动过程, 形成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也就是,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探究活动需要在多种活动中形成与提升。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 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经验。学生初次经历探究活动过程时所获得的经验是初级的、粗浅的, 需要继续经历一些形式不一、而本质相同的数学活动, 并在交流、讨论等活动的作用下, 使数学活动经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为什么刚才在测量时有的小组测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呢?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去给课前两个争论的三角形评评理, 看看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认识, 并逐渐内化这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巩固与应用阶段, 设计了3道练习题, 有效促使学生的经验提升。第一题:想一想, 已知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两个的度数, 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度数, 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的度数, 求第三个角的度数。第二题:算一算, (1) 我是等边三角形, 求三个的度数。 (2) 我是等腰三角形, 顶角是96°, 求两个底角各是多少度。第三题: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学生通过逐层递进的练习, 不仅能进一步体验到计算不同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而且能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及空间观念。学生经历连续性的数学活动, 也能有效地促使低水平的经验发展和升华。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5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情感体。

教学重点:

如何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沟通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立体图形的复习整理课。今天的复习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家饮料厂。

听这家厂的厂长说,他们厂最新研制了一种新的饮料,据前期市场调查,反映不错,现准备投入生产,我们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这个饮料盒可以设计成什么形状?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学生回答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些形状的特征你还记的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形状的特征。

2、自主整理,组内交流。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整理的关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作业。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成果。交流时语言要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补充,提出质疑。每个小组推选出最佳的整理的方案,等会再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构建网络。

谁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成果汇报展示给大家?可能有:

(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2)我们是用字母表示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生说师板书: 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

长方体s=(ab+ah+bh)×2v=abh

正方体s=6a2v=a3

圆柱s=ch+s底×2v=sh

圆锥v= 1/3sh

(3)用表格的方式……。

4、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下面我们一起再来系统的整理一下。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分别是怎样得来的?

生交流。

(2)我们知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如:

有时是让求6个面;有时是让求5个面,如粉刷墙壁、做玻璃鱼缸;有时是让求4个面长方体通风管,还有圆柱形通风管,(只求侧面)

注意:计算表面积根据题意灵活的运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即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后回答。

A意义不同。B单位不同。C计算方法不同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假如就选这四种形状作为饮料的包装外形,怎么能知道它们能装多少饮料呢?

2、你会计算吗?还需要哪些条件?

提供数据:

立方体:棱长为4厘米

长方体:长4厘米,宽2厘米,高6厘米

圆柱:直径2厘米,高6厘米

圆锥体:直径2厘米,高6厘米

生尝试计算。

3、小结: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圆锥是等底等高圆柱的1/3。

4、评价过渡:同学们很能干,通过计算比较,知道了这四种形状装饮料的多少?作为厂家,肯定还得考虑:这四种饮料的包装到底用了多少材料?实际是求什么?在这些表面积公式中,你觉得哪个是最难的?

3、尝试计算

⑴计算

⑵同桌交流

⑶反馈评价:

4、小结沟通: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刚才求体积的时候,他们有通用的公式,那表面积有通用的公式吗?

得出:都是上下两个底面积加侧面积。侧面积都是底面周长乘以高。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师巡视。

一、填空题。

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量得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把三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二、选择题。

1、要在一个长和宽都是30厘米,高是5分米长方体框架的外面糊上一层纸,就是求它的();要在纸盒的四周贴上标签,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纸盒占有多大的空间,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纸盒能装多少沙,是求()。

A侧面积B 棱长总和C表面积D体积E容积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A、表面积大于体积; B、一样大小; C、不能比较

3、做一节圆柱形通风管需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

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三、判断题。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容器的容积与容器的体积大小不一样。()

3、一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72厘米,它的体积是216立方厘米。()

四、计算题。

1、一个长方体零件的高是3厘米,底面周长是28厘米,长和宽的比是4:3。

这个长方体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做一个长4米、宽3米、高2米的长方体的木箱,需要木板多少平方米?这

个木箱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是20米,深2米,求:

(1)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

(3)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上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瓶标有250毫升的饮料,把它倒在内壁直径是6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形的杯子里,装得下吗?

5、选择策略。

打包:把8瓶圆柱形的饮料用长方体纸箱包装。只摆放一层,包装箱怎样设计合理?为什么?

(圆柱底是1厘米,高是2厘米)(考虑成本,便于携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 长方体s=(ab+ah+bh)×2v=abh

正方体s= 6a2v=a3

圆柱s=ch+s底×2v=sh

圆锥v=1/3sh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6篇

二、继续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要求。复习课既要能够沟通前后知识,形成知识链条和系统,又要有新意。杜绝把复习课上成纯粹的练习课,保证在课堂中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对学习相对滞后学生的关注,为课后辅导缩小人数,缩短时间。

三、及时有效的进行综合检测,让学生能熟练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适应综合练习的题量,更好的把握答题时间。通过综合检测,发现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减少着力时间,寻找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加以突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7篇

教材分析:

总复习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部分组成,后面又有三部分内容的相应练习题。教材在编排上分别先复习了这几部分的重要知识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清脉络、查漏补缺,教材中的每个题的设计都针对一个知识,针对性、概括性强、重点突出,教材还给出了一个环节---相互启发,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在相应练习部分,教材点出了重要题型,进一步复习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复习方法:

1、先让学生通过翻阅课本的方式复习,再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整理,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对于好的想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2、以学生为主,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采取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复习课时数:5课时 复习教学设计:

数与代数

第1课时

数与代数

(一)总课时数:第49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96、98--100页的有关内容。[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复习小数点引起小数的变化的规律。

3、复习小数、整数、分数之间的关系。

4、复习小数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算定律的推广。[复习重难点] :

1、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进一步复习小数点引起小数的变化的规律。

3、进一步复习小数、整数、分数之间的关系。

4、复习小数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算定律的推广,提高运算能力。[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复习过程] :

一、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相关的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一点零二三

5.87

230.9

12.03

1.023

0.082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98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98页第2、3题。

学生回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又如节日特别供应: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99页的第4~10题。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第2课时

数与代数

(二)总课时数:第50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96、100页的有关内容。[复习目标] :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定律等。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复习怎么列方程和解方程。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3、让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复习重难点] :

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公式、运算定律,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难点: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复习过程] :

一、用字母表示数。课件呈现数量关系。学校花圃里兰花比菊花少10盆。(1)已知菊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盆?(2)已知兰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找等量关系。课件呈现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描述“什么量等于什么量”。

1、爷爷今年68岁,比小明的年龄大58岁。

2、小芳家今年七月份用电比六月份多50千瓦时。

3、牧场里,绵羊头数比山羊的3倍还多20.三、解方程

2x-6.8=3.5

5x+3x=16.8 学生之间说解法。

四、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两辆车一共运水70箱,第二辆车比第一辆多运12箱。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学生解方程,然后互相交流。

4、展示结果。

五、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96页的第7、8题。

2、完成课本第96页“相互启发”。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0页11-15题。

空间与图形

第3课时 图形世界

总课时数:第51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97、101页的有关内容。[复习目标] :

1、进一步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明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征。

2、进一步掌握四边形的分类,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复习重难点] : 重点:

1、进一步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明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征。

2、进一步掌握四边形的分类,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难点:

1、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征。

[复习准备] :课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模型。[复习方法 ]:动手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复习过程 ] : 一、三角形的认识。

1、三角形分类。(1)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2)说一说为什么有的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时都有它。

2、三角形内角和、边的特征。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如何证明的?(2)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二、四边形认识。

1、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课件呈现:几种特殊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1)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2)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剪一剪。

(1)让学生取出梯形模型。

(2)在梯形上剪出一个三角形(剪一刀)。(3)探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什么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97页“图形与几何”的第1~2题。

2、阅读教科书第97页“相互启发”。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01页1、3、4、5题。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第4课时 拍摄相片

总课时数:第52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97、101页的有关内容。[复习目标] :

1、能正确区分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复习重难点] : 重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难点:正确区分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创设情境法、发挥想象法、小组交流法。[复习过程] :

一、复习拍摄照片的顺序

1、实物投影呈现情境图。

2、让学生想象一下,随着起球的上升,看到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变化,并和同学交流。

3、汇报想法。

4、实物投影气球上升时不同时间的照片,并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5、让学生说序号顺序和理由。

6、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体会。进一步理解由高到低(或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看景物时,看到的范围变化情况。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97页的第3题。

2、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收获与疑惑。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统计与概率

第5课时

统计与概率

总课时数:第53课时

[复习内容] : 北师大版课本第97、102页的相关问题。[复习目标] :

1、复习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复习重难点] :

重点: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制作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复习过程] :

一、揭示复习课题

1、教师说明本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

二、知识整理

教师谈话导入,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问题。学生回顾、同桌交流整理。然后全班反馈。

收集数据的各种方法

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折线统计图的读法

平均数的求法

三、练习巩固

1、复习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科书102页第1题和第3题。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

2、复习求平均数

1)出示教科书102页第2题。2)完成教科书中练习题。集体讲评,全对的可获得1颗星。

3、出示统计图,分析统计图。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与同桌交流吧!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收集数据的各种方法

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折线统计图的读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8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9篇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

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

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 百 十 个十 百 千

位 位 位 位·分 分 分数位

位 位 位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0篇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和旋转图案时,课件动态出示图案的设计过程,随后提供了动态图案让学生判断,加强了对图案特征的理解,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综合应用时,通过动态依次呈现平移或旋转出的美丽图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到平移、旋转这些变换现象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本课中因为多媒体“动”的特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开放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感到困惑或好奇的资源,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1篇

习》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区别圆柱、圆锥,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圆锥的特点,求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整理

圆柱

圆柱的特点

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圆柱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V=Sh

圆锥

圆锥的特点

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体积

V=-1/3Sh

随堂练习、第48页1-3圆柱内容

填书。

练习十第1、2题,第3体求圆柱的体积。

2、第48页4-6题圆锥的内容,填书。

练习十第3题求圆锥的体积。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特征

圆柱

各部分名称

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体积=V=Sh

特征

圆锥

各部分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观念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教学难点: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教学准备:课件、多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纸张、方格纸若干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谜语引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个谜语: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看不见。猜一人体器官。

生:耳朵。

师:对了,是我们的耳朵,你们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吗?如果你想同时看到别人的两只耳朵,应该站在对方的什么位置?如果你只看到一只耳朵,这时候你又站在了哪里呢?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人,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呢?

2.揭题。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观察一下数学中由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看看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什么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搭,学生画。(1)教师拿出一个小正方体,同学们观察,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将看到的图形画在纸张1上。(学生画一个正方形)(2)教师拿出两个小正方体,上下摆放,学生自由观察,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将看到的图形画在纸张2上。

(3)教师如教材53页上面例题中图3摆出3个小正方形,学生观察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将看到的图形画在纸张3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举手示意,教师帮助解惑。

(4)教师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画,学生猜。

师:出示教材53页中淘气画出的图形,看上去是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1)学生自己猜一猜。(2个、3个、4个、5个„„)(2)学生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感受答案的多样性)师:如果只有3个小正方体,则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有两种可能,一种小正方体在前,一种小正方体在后)3.出示课件,看一看淘气、笑笑、小鸟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连一连。师:淘气、笑笑还有一只聪明的小鸟也想参与我们的观察活动,看,他们三个都是从什么位置观察的?(指名回答)

生:淘气从正面观察,笑笑从左面观察,小鸟从上面观察。

师:想象一下,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指名回答)现在请动手连一连。

4.画一画。

师:摆出教材53页下面例题中的图形,看一看,分别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画一画。

(1)学生动手摆出图形,然后进行观察。(2)学生观察后在方格纸中画一画。(3)全班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一练”的1、2、3题。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图形运动的原理。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形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的运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 生: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作轴对称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注意什么? 生: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条直线方向平行移动一定的距离的过程,称作平移。生:把一个图形围绕某一固定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的过程,称作旋转。

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即图形翻折),对折后如果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即图形沿一条直线180度前后位置所成的图形),这个图形就称作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生: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各部分均要用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师: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生: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师: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 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运动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的运动过程。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运动,并说一说它的的运动过程。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板书: 图形与的运动

平移:方向,移动格数(点、线)

旋转:绕某点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用三角尺对点对线)轴对称:对称轴(点)扩大与缩小:按比例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轴对称图形。(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能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吗?可以怎样画?课件出示图形

(3)画对称图形。①出示图形。

②学生画出左图的对称图。③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2.平移与旋转。(1)出示图片:

这是我利用旋转设计的团。

(2)我们可以按5∶1将这个图形扩大,再利用平移做板报的花边。出示图片。

师:这个图形采用了什么技巧? 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平移。(2)画一画。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三角形ABC ②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

③把三角形ABC向下平移3格,再绕点A将图形顺对针旋转90度。过程要求:

①学生利用方格纸进行操作。②教师巡视,了解情况。③学生 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④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ABCD。把图形按2∶1放大。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2)师生共同完成。

三、完善提高

1.看图回答问题。(1)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转变过程。

2.找出下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课件出示图片。3.填空。练习旋转和平移。课件出示。

4.运用旋转和平移的相关知识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第5题。5.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说说你上这节复习课的收获有哪些?

2.选择合适的学具,利用图形的变化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板书设计

图形与的运动

图形A————————————图形B

(平移、旋转、轴对称、扩大和缩小)平移:方向,移动格数(点、线)

旋转:绕某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用三角尺对点对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4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P10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展新知

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达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2n+1。

(1)2×26+1=53(根)

(2)2n+1=63,2n=62,n=31,能摆31个三角形

2、通过列表、观察图形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列出算式来表示需要小棒的根数,从中发现规律。在每个算式中,都有加1,一个正方形3×1再加1;2个正方形3×2再加1;3个正方形3×3再加1,从而推出n个正方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3n+1。

(1)3×12+1=37(根)

(2)3n+1=46,3n=45,n=15。能摆15个正方形。

三、解决问题

利用上面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找出摆八边形的规律

(1)、摆一个八边形,需要7×1+1=8根小棒,摆2个需要7×2+1=15根小棒,摆3个需要22根小棒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5篇

2012年7月30日 18:46 顶(0)转发(0)评论(0)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P88—89, 是在本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00,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

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 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上一篇:第一次吃榴莲作文400字下一篇:大学团学办公室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