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助推实践育人

2024-07-23

合肥工业大学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助推实践育人(精选6篇)

合肥工业大学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助推实践育人 第1篇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举措,但是从我们开展的实际调查结果来看,63.7%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及其家长关于就业难的焦虑程度不降反升。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真正实现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

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均等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现状来看,关键是要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提升高校的基本就业服务水平与能力。

如何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这已经成为实现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挑战。具体来讲,公平在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中应体现在3个方面,即起点公平、过程平等、结果公平。政府和社会为能力和潜质基本接近的大学生所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应该是基本相等的,各项涉及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法规、制度能够保障每一位大学生都享有基本相同的就业权和发展权。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不能有非正常因素干扰,如各种歧视、限制性条件、各种特权以及各种不正当交易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要求和规则应公开、透明、公平,让他们只有通过正当竞争才能够获取具体岗位。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选拔结果公正、公平,同时,建立一元化的劳动报酬和就业保障体系,让不同身份、地域、行业之间差距不大,同样付出后获得的回报和享有的保障大体相当。当然,对于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和高校还应给予帮扶。

我国高校的基本就业服务体系还在起步阶段,其服务功能、能力以及服务效果都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高校之间整体发展也不均衡,目前急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提升高校基本就业服务能力,缩小高校之间基本就业服务水平的差距。应建立专业化的基本就业服务队伍,高校从事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人员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每个人都要有相对固定的工作范围和专业领域,并通过对外招聘、内部培养或者社会兼职等方式做到人员储备充足。应创新高校基本就业服务形式和内容,高校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既能够提供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就业信息、择业技能、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共性服务,也能提供分类指导、“一对一”辅导等个性化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潜力,引导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为学生职业选择提供咨询。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还应当大力开发校外资源,引入校外资源介入学校就业服务,不仅有利于提升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更能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校内校外及时对接。比如: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聘请校友担任大学生就业“导师”,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了解自己从事的相关行业或职业;通过组织或联结“产学研”活动,引导用人单位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岗位培训、实践锻炼或顶岗实习等机会,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对大学生参与公平竞争、确定择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和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当前各界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当重视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消解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焦虑心态,为有效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尽力。

《 人民日报 》( 12月22日 18 版)

合肥工业大学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助推实践育人 第2篇

【摘 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公寓的物业化管理,也随之出现了有学校管理的、也有学生公寓的建设者——开发商管理、还有完全委托给社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等多种多样的服务管理模式和形式。本文主要根据这些特点,就展现学生公寓育人的作用。在明确了什么是管理,什么是服务,管理与服务的管理以及什么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怎样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关键词】管理服务育人

一、管理与服务

1.什么是管理

许多管理学家,针对各自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地域职位,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站在自认为科学的、合理的角度上,对“管理”这个概念,都有过系统、详实的论述和概括。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厂长、总经理或经理,在自己的岗位上,也不乏取得成功经验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但赋予“管理”明确定义的,即:是什么对(与)什么的关系的,即便是在泰勒、法约尔和杜拉客这些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和大师”的魔笔下也没有。或许是西方理论思想与东方理论思想差异的原因,亦或是管理本身是一个抽象、复杂、广泛、类多、型异的因素。然而,他们却对“管理是什么”?给予了不同形式的说明。

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指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泰勒和法约尔的观点,只是说明了管理活动的过程,而并没有回答其结果。随着管理学发展的深入和管理理论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研究管理学的理论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管理是什么,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朱则荣在他的管理是什么的一节中,是这样说的:“管理是对一个活动过程进行组织,让行动变得更有效、成本变得更低,并让结果更加令人满意”。这一定义,从其活动的过程和目标上理解,比较形象地对“管理”做出了解释。但从内容上看,又似乎过于单纯,而显得不够完美。学者王国锋先生,把“管理”从字面上,站在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上,进行了认真的解剖分析之后,对管理给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他说:管理是指“客体通过主体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活动”。这一定义,从表面上看,似乎显得抽象了一些。但内容上,他却比较深入和客观地反映了“管理”这个广泛的活动作用。管理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2.什么是服务

“服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经常可以感受、感觉或享受得到了。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越来越高、越来月多的因素,也是当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的因素。对于什么是“服务”或“服务”是什么,许多人都能从其形式上说出个一、二、三来。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却没有。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也在不断地谈及这个概念。因为在所有书山书海中都没有找到。各种“管理”类的书比比皆是,而问及服务类的书却没有。这是因为,“服务”它不是单纯的,它是与管理紧密相连的,它是管理的一种形式,是管理活动的衍生行为。

在辞典里,“服”,即“服从”、“听从”;“务”,即“活动”、“劳动”、“劳作”。服务是指为了集体或别人的利益的工作。从词义上看“集体”“利益”“工作”,这一解释或定义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服务”的意识的。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产物,现代社会环境中,随着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出现,“服务”已不在是“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的反映了”。大到生产建设加工企业,小到小商小贩的热情招呼与上门等,这些已不是社会什么特定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概念的出现或意识的反映,应该是社会某一现象的反映。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服务实际就是“一种为了达到或满足他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行为活动”。

3.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管理是目标形式的活动要求,它的过程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实施时,这个目标尽管有反复的因素存在,但原则方向不会变。而服务是目的形式的活动要求,它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管理的过程是组织、计划、控制的过程,它可以有多个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制度的约束机制上的;因此,管理具有约束性。而服务只有一个目的,它是建立在自觉、自发、自愿基础上的,具有自觉性;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就是管理过程活动的反映。管理不仅要牺牲自己,还要牺牲他人;而服务只是牺牲自己。管理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是绝对统一的,他们不存在矛盾。服务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

二、什么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古典管理科学家泰勒说“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告诉我们:管理活动是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就已经存在了的。我们知道,在文明社会以前的人类,基本是以群落、部族乃至于家族为生存单位的,这个时候没有国家、没有工业企业,自然也就没有经营管理。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是以头领为组织和分工的,这个头带领的这个群体,不仅是要管理好这个群体,更主要的是要为这个群体服务的。这个以头领为组织的生活形式,就是一种服务管理形式,这种服务管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目标,却具有某种目的性。这种目的性的所有过程活动,就是一种机械性的“育人”形式,这个育人很简单,就是“服从”或“听从”。人类社会经过上千年演变和发展过程之后,进入今天这个高度发达和文明的时代,“管理”已经是一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分重要的活动形式了。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小到城市、集体单位、家庭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一个领域、一方领土的安稳与否,就反映了这方领导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意识;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的平安与和谐,就反映了这个单位、集体和家庭的人文意识。这些都是“无形”的“育人”形式的催化剂。

1985年,我在“谈士兵的管理”时,就提出和认为:“管理是一们科学,管理是一们艺术”。科学理论的形成,实际上就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现象的发现和领悟而产生的。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在其他领域早有学者专家定论。但在管理科学里面我们认为就是:在领导或管理者大脑里运行并制作的组织、计划、方案,通过实施后达到了预期目的的就是科学。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或实施者都十分踊跃和乐意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就是艺术。一个底层军官,要使手下100多个士兵服从、听从很容易;要使100多个士兵个个都遵从、信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军队就是一部高端机器,它集中了人类制造的最尖端电子科技内容。要想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作为使用(管理)者,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和精心地维护他。士兵是人,人是任何高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一个人一个思维,一个人一个思想。当每一个士兵都能紧紧围绕在一个军官身边,感觉需要你、离不开你、甚至于绝大多数认为没有你不行,就是管理科学和艺术在这个军官身上的体现。返回来,一个管理者将自己各次工作计划方案通报和安排给下属,每次都得了到绝大多数员工愉快执行并取得了理想效果,且皆大欢喜的欢欣鼓舞之时,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表面看起来,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但他在考虑这件事情的同时,必定首先考虑了人的因素,然后才是质量目标和效果。正如赫胥黎所说:“只要我们具有能够改善事物的能力,我们的首要职责就是利用它并训练我们的全部智慧和能力,来为我们人类至高无上的事业服务”。

三、怎样才能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便进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时期。他们以为在大学,除了离开父母以外,还会像中学一样,有班主任老师的直接管理、认真指导、亲切关怀和照顾;殊不知,一切问题和矛盾都需要自己来处理和解决。他们还会以为,在大学里跟中学一样有饱满的课程和作业时间,殊不知,大多数时间都由自己安排和控制。面对这一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办?

大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与发展的发源地。而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并不多,所学的知识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时间都滞留在学生公寓(宿舍)或在公寓——校舍——食堂的时空里。我们都清楚,教书育人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作为大学校园管理的一个部门——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怎样才能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呢?

1.领导要重视

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社会责任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高校学生公寓中,出现偷盗、人身伤害、火灾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屡见不鲜,服务管理形式并不乐观。但让人欣慰的是,这些问题已经不断引起了各高校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说,现在重视还不晚还来得及。但光是学校领导重视还不够,更主要的是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都要重视,要把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当着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宿舍也是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育人场所,不要让这些基本的教育内容出现空白。因此,领导要重视,要关心学生宿舍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领导重视,要关心学生宿舍服务管理部门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效果。

与此同时,学生宿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更要重视,要把握好相应的政策,要认真领会学校领导、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的意图。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在行动上、行为方法上都要重视。要抓好员工队伍建设;要深入实际,注意监督、检查,要把握好重点;要把做好学生宿舍服务管理工作,当作一项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2.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现在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部门,有的归属于学生系统、有的归属于后勤系统;而有的学校则干脆把学生公寓,交由地方物业管理机构来管理。学生宿舍服务管理部门,不论归属于哪个系统,都是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服务。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这套机制,首先是要完善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制度,以作为学生宿舍服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在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时,不能单纯的考虑在控制、约束和限制的意识上。学校毕竟是一个单位,而不是一个国家。所有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人性化的原则,即教育、引导、说明的原则。以充分体现育人的思想。其次,要有一套好的协调机制;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不单是学生宿舍服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学校相关部门都有权利和义务,都应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一旦出现问题,凡是相关部门都不应该推卸,都要有主人翁的思想和意识。三是要有一套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这里的信息不单是通信),要对各类信息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不能只听信单方面的意识或意见,要保持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和可心度。四是要坚持教育和处分想结合。对违犯原则或造成影响较坏的,给予处分时,要掌握好处分的形式和效果。对于处分对象,要给予跟踪查返,以达到处分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对于大学生宿舍交由地方物业管理的形式,这里不加评说)。

3.要培养一支有素质的服务管理队伍

员工队伍的思想政策素质和品行素质,是学生宿舍服务管理的关键。现在各高校在学生宿舍中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上或绝大多数是社会聘用员工。这些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很多问题和矛盾不能从多方面去理解和分析。因此,要加强对他(她)们的培养教育和疏导。一是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尽量或最大限度地给这些员工创造学习、培养和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策意识、思维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自身,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讲授一些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告诉他(她)们要敢于承受来自学生当中的各种压力、阻力和抵制力。三是员工队伍要自身加强学习,要关心国家尤其是有关大学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意识。要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要多问多请教。四是要树立良好的品性行为;在执行上级指示和落实规章制度上,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语言、行为方面要以身示教。要事事处处表现出,我们既是服务员、也是监督员,还是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

4.要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

集体主义思想,是人们工作事业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首要前提。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从事学生宿舍服务管理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牢固树立集体思想、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学生宿舍的工作,决不是监督、约束的问题,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学生宿舍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以学校的意识为基准点,以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上,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一项工作。从上到下都不能也不应该有过度意识、短暂意识和临时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宿舍的安稳,关系到学校的安稳,关系到一个区域的安稳。

5.要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指一个人在执行上级指示,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员工的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这里的作风不仅仅是时间观念问题,而主要是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要做到:检查督促及时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反映问题及时可靠;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在个体形式上,着装形象要得体;语言行为要文明;在服务管理的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团结、紧张、严肃、活拨”的氛围,要让学生感觉到,在学生宿舍生活期间,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6.要关心理解学生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同形式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开展工作时,也难免不会遇到学生这样、那样的情绪。一个人一个思想,一个人一个观念。我们的管理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服务工作。对待问题要热心、对待困难要关心、对待意见要用心、对待情绪要细心、对待病人要有爱心。要把学生当着自己的亲人来看待,要把学生当着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育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烦琐、具体的过程,它不象搞科学研究那么单纯,不行可以重来。而育人不行,没有重复的机会。管理是一们科学,是一个活动,是一种思想;而服务是一们艺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如果说一个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是为了促经济、促效益;那么,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就是为了促稳定、促人的健康成长。管理和服务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只有将科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泰勒著,韩放编译.科学管理原理.

[2]法约尔著,李永先编译.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3]王国锋.什么是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助推实践育人 第3篇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共性之处在于,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一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朝气蓬勃、勤奋好学,有想法、有行动,危机感和荣辱感很强。但是这个群体有很明显的几个特点:

1)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困难较大。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源构成较为多样。东北、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略显薄弱,进校后文化学习较为吃力。由于生源地不同、生源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学生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文化学习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以我校为例,部分学生到教室上课一方面是受到考勤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考试。高职院校一般会开设早、晚自习,严格作息时间。教室内设置手机袋,即使学生将手机放入手机袋中,也是被动地听课。上课走神、看闲书、小声讲话、睡觉的学生不在少数。相反,他们对外出兼职、谈恋爱、打游戏等兴趣浓厚。

2)高职学生心理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比较强,他们思维活跃,也乐于展现自己的才华。综合来看高职学生在心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自卑的心理。高职院校往往会被认为是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会就读的院校。有的学生在经历高考失利后,会对比同窗三年考上本科院校的高中同学,感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还有一种观点是,高职院校是农村的学生或者家庭困难的学生才会去就读的院校。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高职教育,但是社会的误读对高职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现实存在的。

其次,就业的严峻。近年来,每到毕业季,无形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也让高职学生感到,现在本科毕业生找工作都很不易,高职学生就更难了。这让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职业定位产生了怀疑,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

最后,自控能力不强。高职学生的情绪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当他们遇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者是沉迷网络。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帮助高职学生综合发展。在学习上,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综合心理健康、适应性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运用例子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既锻炼了能力,又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参加志愿服务,是各大高校开展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常规育人工作。

二、南京市高职院校助残志愿服务的现有模式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复杂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变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说是上升的、前进的。”[1]目前,南京市有51万多残疾人。[2]在助残方面,中央到地方政府对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不断提高完善,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康复、社会参与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组织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方式。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通过参加助残志愿服务,发挥他们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志愿服务中获得能力和心智的锻炼,在志愿服务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自2015年7月带领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以来,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大致可以将南京高职院校助残志愿服务的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关爱陪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台湾5所科技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在2016年的7月来到南京市婷婷聋童语训部,陪伴园内的数十名听障儿童做游戏、唱儿歌。

2)进学校。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队于2015年前往江宁区特殊学校开展志愿服务,一组志愿者对学校电脑进行维护,另一组陪小朋友做游戏。

3)进社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参加大厂首届社区文化节,文化节现场的义卖善款捐献给因爆炸导致全身百分之五十三深II至深III度烧伤的花季少女。

4)募捐众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7月参与南京市宁馨阳光家园服务中心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众筹活动和12月的蛋糕基金募捐活动。

除此以外,本科院校的助残志愿服务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殊博汇志愿服务团队”与地方残联、社区建立合作,把专业的康复服务送到残疾人家门口。东南大学医学院开展助残义诊,利用专业帮助社区中的弱势群体。

三、南京高职院校助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成效性

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谈到,“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组织高职大学生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使高职学生在观念态度、道德品格、认识世界的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通过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高职学生可以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在参加助残志愿服务过程中,高职学生通过服务他人和社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从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高职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活动的育人成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社会价值、素质拓展成效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高职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公后私”,“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我国志愿精神的底蕴。残疾人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高职学生参与帮扶残疾人的活动,在生活和精神方面提供大量无偿服务。这种方式有助于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的人际环境。

不少学生在参加帮助大龄智障群体的活动后纷纷表示,志愿服务之前,他们不了解这一群体,但又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参加志愿服务后,学生志愿者才真正走进并理解了这一群体。当社会转型带来的群体利益分化,会让人们的眼界狭窄,减少了情感交流。所以,组织高职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群体深入社会弱势群体,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接触,从而缓解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和压力。[3]

2)高职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素质拓展成效。高职学生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在服务实践中拓宽生活范围、丰富人生阅历。学生志愿者在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时,也提高了对道德、良知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给自己提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机会。虽然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有所不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偶有学生感叹南京市宁馨阳光家园服务中心的大龄智障、身体残疾的学员上课时认真记笔记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状态以及学员们的文明礼仪。从学员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志愿者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高职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自身的组织、协调、交际及领导能力得以提高。在南京市宁馨阳光家园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时,志愿者们在对待特殊群体的学员们所表现出的耐心与理解,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学会学会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和解决冲突,从而解决高职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性和人际交往问题,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精彩和融洽。

帮扶残疾人群体,能够使高职学生在服务中提升人格品质。在服务中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就像一位志愿者所说,智力障碍的孩子们都那么努力地活出精彩,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通过参与助残志愿服务,培养高职学生关心公益事业、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3)高职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高职学生思想的引导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离不开实践。参与助残志愿服务,高职学生面对的是与自身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与弱势群体一同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拓宽了高职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高职学生自身面临实际困惑时,能够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发挥出能动作用。

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一实践载体,解决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合理需求,实现高职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实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助残志愿服务的方式,扩展志愿服务的路径,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助残志愿服务,形成品牌。作为高职学生志愿者从自身需要出发,选择性地吸收消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笔者能够看到在校学习和生活并不突出的学生在帮助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激发内在潜力,获得自我满足。这种满足感带回校园后成为其学习和生活的向上的动力。

四、高职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

自2015年7月至今,笔者所带志愿服务团队在南京市宁馨阳光家园服务中心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在该机构参加志愿服务的兄弟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活动时具有良好的实效的,且当学校、志愿者和社会高度关注志愿服务活动时,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效越好。然而,高职学生参与助残志愿服务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例如时间上的冲突、费用、亲友的不支持等,这些因素会使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成效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调查中,时间冲突是高职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首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笔者所带团队规模在六十人左右,每周一次工作日前往南京市宁馨阳光家园服务中心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能够参加的人数在2至4人。每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时,大多数同学都会积极响应,但多数会由于服务时间与课程冲突而无法坚持参加。在最近的一次宁馨来访校园活动中,只有13人能够参加为期半天的志愿服务,其中还不乏只能参与半程的志愿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现实情况,课程安排紧凑,学生很难有较为规整的时间投入到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当学生表达出长期志愿服务愿望,但实际时间不允许时,学生的服务积极性也被打消。

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对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了解很模糊。一方面是对残疾人群体的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对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务内容不了解。在志愿者团队中,志愿组织缺乏有效管理、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是志愿服务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也影响了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的成效性。针对以上呈现出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从志愿服务的时间保障、让更多的人了解助残类志愿服务和志愿团队组织的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发,力求达到实践育人的成效。

1)长效服务,时间和机制保障是关键。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学校而言,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对素质教育有所倾斜,保障高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教育,即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的谈话、交流的教育方式,难以触及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高职学生呈现出的特点也告诉我们,一味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并不明显。加强学生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学生的认知和实践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志愿服务的实践教育统一起来,从根本上保证高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美国的大学开设志愿服务的相关课程,对于参加社会服务的学生提供学分;日本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设有志愿者活动咨询窗口,为学生提供信息,并为志愿者参加保险。将志愿服务纳入培养方案、纳入学分管理,设置与志愿服务相关的课程,配备指导教师,实现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常态化教育。

2)了解志愿服务,从入学开始。目前,高职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学生组织的宣传。学生了解的信息存在片段化、片面化的问题,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一新生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对三年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形成从入学开始就了解志愿服务,进而参与志愿服务,形成正确的态度,从而受到教育启发的良性循环。

3)规范的管理,是志愿者活动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团委和各教学院系具体落实的体系。高职院校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管理机构主要是各级团组织,各级团组织负责志愿者活动的策划、管理和组织。在领导志愿者活动时,必须建立志愿者管理机构,提供组织、指导和咨询的服务。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评估考核办法,认真开展志愿者的考核表彰,建立志愿者档案,做好服务保障,便于志愿者团队和个人更科学地开展志愿服务。[4]

高职学生参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在接触社会不同群体后,增加了社会阅历,提高了自身素质,起到了课堂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5]高职院校运用好志愿服务这一载体,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育人的实际效果。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在学习、心理上有其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较本科学生有不同之处。笔者带领学生参与了一年多的助残志愿服务,的确看到学生志愿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改变。本文拟从四个部分对南京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参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成效进行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南京高职院校助残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助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成效性、高职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从而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助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36-38,47.

[2]张恬,孙雷.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5(27):278-279.

[3]张素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前沿.2012(16):16-18.

[4]张金玲.关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大学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4-6.

[5]贠天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育人实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6]彭舸珺.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功能探究[D].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合肥工业大学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助推实践育人 第4篇

【关键词】实践育人 志愿者服务 研究生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实践育人存在着实践基地建设少、实践内容贫乏、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

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情况而言,实践育人仍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短板效应”仍然突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就是科研活动。埋首书卷、扎根实验室成为其科研和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社会上科研发展方向、研究项目的实际研究进展如何等很少关注,无疑会造成学术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生动手能力差,责任观念缺乏,研究生本身与社会脱节,甚至造成毕业后不能顺利融入社会的现象。

一、以志愿者服务为途径的实践育人

对此,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发掘以志愿服务为途径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创新模式,让研究生志愿者服务能够更好地将研究生群体自身优势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会中的作用,帮助研究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并且实现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层次和高度。

首先,志愿者服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是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其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专业素养。因此,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到所在专业和领域的现实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再次,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自身对社会应尽责任,树立起责任意识。

最后,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有助于研究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让研究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和社会支持问题

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研究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活动,这就必须要考虑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资金支持问题。调查显示,35%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或志愿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其开展志愿者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持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使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举步维艰。

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因此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至关重要。社会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理解和支持是其继续下去的动力,反之,志愿者服务活动将寸步难行。在研究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民众的怀疑,这是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否定。

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本来就是无偿行为,如果在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后仍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研究生志愿者勢必会丧失信心和动力。因此,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是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开展和继续下去的保障和动力。

(二)制度缺陷

1.保障制度不健全

2002年,共青团中央在颁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结合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发展,制定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9]。该《办法》的实施使得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有章可循。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律,规范化管理还不到位,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不利于我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2.招募和培训制度不健全

目前,研究生志愿者招募的形式主要是临时招募,即在活动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进行招募。这种临时招募由于时间仓促,难以获得最优人才。除此之外,对于临时招募的人员,志愿者组织可能来不及作最基本的培训,志愿者只是简单的接受并勉强完成任务,对组织的宗旨、任务、目标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志愿者服务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我国研究生就缺乏这样的素质,培训制度的缺失使志愿者尚不合格就匆忙上岗,志愿者服务并不能满足招募组织的要求。

3.激励制度不完善

虽然志愿者服务是一项无偿的公益性服务,但志愿者的付出也需要得到认可。在激励制度这一问题的调查过程中,30%的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激励措施不够。志愿者服务虽然不求回报,但是国家完善激励制度,对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根据表现予以奖惩,才能使志愿者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三)志愿者服务组织问题

研究生进行志愿者服务一般都是在组织的领导和安排下进行的,组织即是其主心骨,组织的整体发展对于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经调查,笔者发现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管理能力不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原因。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会面临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组织处于无序状态等问题。除此之外,志愿者组织在服务分配时也存在较大问题,如服务内容脱离实际,时间安排不合理,服务领域有较大的局限等。

(四)研究生志愿者自身的问题

由于科研的压力和一些个人事务缠身,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低于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的积极性又低于低年级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科研任务的增加,研究生志愿者服务的热情减退,积极性下降,甚至有的志愿者退出了志愿者服务团队。

三、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措施

(一)国家和社会对志愿者服务活动予以肯定和支持

国家和社会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肯定和支持是其做好志愿者服务的最大动力。志愿者服务符合现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国家应该重视起来,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应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给予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为其提供所需帮助。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建立健全研究生志愿者招募制度

要提高研究生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就要建立严格的志愿者招募制度。研究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应建立选拔制度,根据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类型、要求等设置相关条件;并建立志愿者库,符合选拔条件者选为志愿者,放入志愿者库,以备以后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用人时做参考。

2.建立管理机制、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机构,为更科学地管理志愿者服务,设置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可结合研究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将其记录在案,将志愿服务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将研究生志愿服务表现作为考核研究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建立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常态化的激励机制。

3.建立志愿者培训制度

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应对研究生志愿者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将岗前培训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培训有机结合,为研究生志愿者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提供全面的培训,通过理论培训、专业化技能训练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三)组织内部改善管理

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内部管理好坏决定着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好坏。因此改善组织内部管理,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好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团队精神、较高的管理水平。其次,研究生志愿者组织机构应安排有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指导志愿者团队开展工作,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提高志愿者的积極性

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往往存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可从普及志愿服务理念,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上着手。高校要在广大研究生中进一步宣传志愿者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调动研究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储备足够的人才。

志愿者服务是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然而,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和水平、探索研究生实践育人模式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通.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浅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尹锡珉.王阳明的教育观——“知行合一”的渊源和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4]于人同,李志君,廖双泉,等.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4(19):68.

[5]赵妉,葛亚宇.研究生实践育人新模式——以浙江工商大学选派研究生校内挂职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27-30.

合肥工业大学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助推实践育人 第5篇

一、高校要坚持实践育人的导向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实践育人为导向, 所谓“实践育人”, 它的主要内涵在于让所有的大学生坚持理论学习, 不断创新思维, 在此基础上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始终坚持向社会实践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 增强自身的服务责任感以及勇于探索的不屈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大国而服务。

通常, 高校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项军事训练等是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实践观念, 坚持一切事物要从实际出发, 这是实践育人实现的方法论依据。在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政治教育中, 需要以培养综合性发展人才、可靠性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价值导向。综合性发展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求, 让个人能力得到多领域、高和谐发展, 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能达到相应的标准, 这也是实践育人导向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教育部以明令要求各大高校要切实成立实践育人工作小组, 将实践育人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当中, 由各级领导统筹安排, 同时还要加强同各大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争取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训、实践机会。

二、高校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 坚持引领政治教育

现如今, 我国各大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的, 在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 必须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政治教育树立方向, 引领其发展, 让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人才的输送提供保障。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思想, 让广大学生能时刻坚持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而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标所在, 不仅如此,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更是人民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为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精神支柱, 实现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有效结合, 让大学生在培养中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做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准确的道德标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包含了“八荣八耻”, 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让大学生能够在经济社会的背景下, 明辨是非, 自觉履行个人义务与责任。

三、高校要重点发展实践育人的政治教育

以实践育人作为导向, 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的必然, 更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保证, 各大高校需要重点发展以实践育人的政治教育。

第一, 这主要是由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中, 最基本的就是实践, 明确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实践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学生面对的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只有真正融入到社会当中, 进行社会实践, 才能够获取真正有益于自己、真正有效的实用知识, 才能不断改正自己, 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行以及修养。实践可以让理论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可以让社会同校园完美结合, 最终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第二, 通过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出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因为实践育人就是强调学生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 吸收最为全面、最为及时的信息, 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实现综合性发展, 为实现人才强国, 实现教育兴国发挥作用。

第三, 以实践育人作为导向符合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 其模式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而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通常来讲, 高校的人才培养或许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培养目标, 但是实践育人的理念是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原则之一, 无论怎么变, 实践育人需要一直秉承。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真正的价值, 做到学以致用, 最终成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校如何做到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保障

1. 学校坚决贯彻落实政策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首先就是要坚决贯彻并落实相关政策。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我国的各大高校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 将实践育人提上日程, 由专人进行管理, 让学生能够在标准化、正规化的环境下进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明确提出, 广大的青年同志必须要坚持、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不断地深入基层, 在社会主义建设化的过程中, 掌握实用的真才实学, 要求广大学生要不断弘扬奉献、团结、互助等志愿精神, 用实际的行动为我国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这样的要求也要在日常的政治教育中体现, 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主动实践, 做到知行合一, 在政策的指导与引领下创新政治教育形式, 从而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

2. 优化育人的环境氛围

教育的有效性以及真实价值, 要想真正地体现出来除了要有政策的指导以外, 还需要有环境氛围作为支持, 让每一项政策或者活动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因此,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为了能够彻底实现实践育人, 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要不断优化育人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学校可以大力建设富有特点的校园文化, 由于文化自身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它能够不断渗透出特殊的育人功能。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校园文化在现在的高校发展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对人文或者自然环境进行建设, 迎合思想政治发展理念, 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 从而利用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陶冶。

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该大力发展校园党建工作。这一点不单单是发展党员, 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提升党员自己的思想觉悟, 让整个过程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让周围的学生感受到党的魅力, 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 继而争当优秀, 踊跃入党。在大学期间, 一些优秀的大学生顺利入党, 将有利于在校园内部营造出一种学习先进、勇夺先进的良好氛围,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优化教育资源

所谓教育资源实际上包括了教育知识、技能、理念、设施、环境等多方面资源, 要想实现实践育人, 需要不断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包含面非常广, 因此资源非常丰富。学校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 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地与当下时政进行融合, 还可以定期请一些政界名人到校进行讲座, 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同时,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 学校需要进一步与社会上一些事业单位进行合作, 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顺利地参与社会实践, 从而让大学生真正地了解社会, 培养自身的品格, 培养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崇高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践育人, 做到学以致用。

4. 丰富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活动作为实现载体, 大学生的实践主要是以社会作为活动领域, 利用假期或者实习期进行社会实践。实践的整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实际上社会实践不一定全部都与自身所学专业挂钩, 因此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素质拓展, 让更多的实践活动走进大学生的世界当中。例如, 在实习过程中, 实习单位可以定期举行野外素质拓展活动, 无论是攀岩还是野外生存, 这些都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锻炼中养成一种坚韧的意志, 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强大, 让学生树立起即使在困难面前也不轻易言败的精神。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内心、外在锻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又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 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获取经验, 走向最终的胜利。

综上所述, 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式, 坚持以实践育人为导向, 对我国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需要学校与学生二者的相互配合, 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实践工作的同时, 也要不断创新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及时同外界进行交流, 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 让学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 同时让学生懂得要在生活或者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 继而在实践中改正, 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校也能真正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落到实处, 凸显其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洪波.新形势下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4 (11) .

[2]范文伍, 王义坤.实践育人的时代特征和功能价值[J].科技资讯, 2014 (34) .

[3]李丹.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201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意蕴 第6篇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服务。新中国的志愿服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到了上世纪93年代,铁道部团委在京广线首先打出了志愿者旗号。从此,志愿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广为传播,志愿组织迅猛发展,中国的志愿服务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进入2008年代,随着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中国的志愿服务进入一个发展高潮。

“志愿”是从英文的Volunteer翻译来的,词源是拉丁文的valo或velle,意思是“希望、决心或渴望”。按照《辞海》中的解释,"志愿”有两层意思,一是志向、意愿,二是自愿。笔者认为,志愿不仅反映主体行为选择的自由自主性,而且反映了行为主体希望通过自身的服务来改善社会现状的美好意愿。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个人或组织为了人类进步、社会和谐,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技能和财富,为社会公共事務的改善而提供的无偿服务。社会公共事务不仅包括社会公共场域中的事项,也包括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出现的弱势群体生存生活问题。志愿服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主体自主、承认个体价值、行为利他性、不计报酬、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和利于人际关系。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培养价值理性、增强公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加强自我教育、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二、 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和诉求

实践育人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结构,它包括高度重视实践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及为实施这种理念而形成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活动形式的总和。它是让学生以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在开展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以及体验性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的过程。广义的实践育人包括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以及勤工助学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事实证明,实践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精神、品格、能力的必由之路,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高校育人追求的目标,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中介。大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对所学理论进行应用和传承,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从“知识人”到“能力人”的转变。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关注人性的发展。人性只有成为教育的根基,才能使教育成为指向人的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正是实践造就了人性,人的所有属性都来自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类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在否定“实然的我”,追寻“应然的我”。实践育人是教育构筑人性的内在要求,成就人性、教会学生做人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

三、 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起源和发展

我院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学雷锋铁路服务小分队活动。随着90年代中华大地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兴起,学院因势利导,在学雷锋铁路服务小分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铁路志愿服务团。薪火相传,进入新的世纪,我院大学生铁路志愿服务驶进了实践育人的快车道。2010年学院和南京站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11年,在双方努力下,南京站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常态化,实现了“三覆盖一健全”。“三覆盖”即志愿服务活动覆盖春运、暑运和法定节假日,覆盖车站客运工种所有岗位,覆盖全体在校学生。“一健全”即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管理、评比表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交通伙食补贴、学分奖励等保障机制。2012年9月,在志愿服务基础上,学院和南京站签订了教学基地协议,《铁路客运服务技能》这门课程完全在现场教学,由老师和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2013年12月,以南京站为圆心,学院铁路志愿服务活动向其他运输站段辐射,并和镇江站签订了大学生实践基地协议。目前,学院已和无锡站、徐州站达成合作意向。

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铁路沿线的一张“名片”,为学院赢得了声誉,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学院被评为铁道部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刘猛同学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并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获最乐奉献奖,另有5人次获得省部级表彰,450人次获得学分奖励。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新华报业网、龙虎网、南京晨报、扬子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志愿者的感人事迹。罗志军、李学勇、盛光祖、陆东福等省部领导在春运期间亲切慰问志愿者,并对学院和学生给予很高评价。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学生铁路志愿服务平台打造成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和传播铁路先进文化、输送铁路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的一块高地。

四、 大学生志愿服务蕴涵的实践育人功效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其自身主体性意识的提升

主体性意识是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关键,是个体对自身主体性的认知、唤醒。受工具理性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国家社会需要,生硬的向学生单向度灌输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导致学生个体需求不受关注,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性欠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把社会需要和大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存在价值的认同,回应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诉求,调动了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了“三个结合”的育人目标

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我院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以其独特的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专业契合度和社会关注度,成为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常态化的校企良性互动,有力的推进了企业发展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了我院实践育人的“三个结合”。一是满足运输生产需要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相结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车站缓解了用工压力,储蓄了后备人才。同学们在服务过程中不断熟悉工作标准和流程,在实践中检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应对困难、解决企业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弘扬志愿者精神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同学们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风尚,大力弘扬新时代志愿者精神。同时,同学们在志愿者精神感召下,深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启内心深处潜藏的诸如博爱、忍耐、合作、善真、感激、敬畏等一切人类美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人性、有信念、有教养的人。三是传播铁路先进文化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同学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感受并传播铁路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汲取铁路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以此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交融,促进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具备铁路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优秀铁路人。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高校育人工作回归生活世界

在工业社会中,理性的高扬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结果,一是主体性畸形膨胀,这种膨胀导致主客二元对立,出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二是知识和信仰出现分离,理性仅限于工具——目的合理性。由此人类面临新的矛盾:一方面共享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工具理性不恰当地侵入人的生活世界,社会出现多种病症,人萎缩为不同身份的符号,精神萎缩为算计,人类面临着深刻的价值危机、生存危机。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逐渐把目光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本真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尊严,从中获得心灵上的充实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摆脱生活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寻找到生活的目的、价值所在。

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贴近时代发展,贴近大学生实际,突破了传统教育远离生活而导致的教条化、形式化弊端,以其广泛的认同

性、积极的参与性、需要的满足性、内涵的隐含性以及平台的扁平性,构建起一种生活化的实践育人模式,深受大学生欢迎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彭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余蓝.大学生志愿文化及其德育功能[J].高校德育,2009(7).

[3]吴刚,高留才.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多维解读[J].教育探索,2013(8).

上一篇:灯初中作文500字下一篇:去海底世界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