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4-08-03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精选6篇)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第1篇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古代的四书五经到如今的物理化生,知识内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课堂上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事实证明: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思维活跃度大大增加,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生本教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中国人口众多,而大学选择人才的唯一参考标准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高考,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方法思路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囫囵吞枣的全部接受,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探究来源,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除此之外,学生易养成懒于动脑的恶习,并且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优秀的人才,但是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得国家损失了不少未来的精英骨干。因此,这就更加凸显了生本教学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生本教学理念的独特之处

1.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生本教育理念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助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知识。时代在发展,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还间接的增强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显示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今全国大范围推行课改,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也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改革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就像大海里的灯塔一样,在学生陷入知识困境时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而高中生此时正处于心里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他们喜欢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并享受解决问题之后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渐凸显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大大增加,而且学生也对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乐此不疲。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更加有助于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技能。

二、生本教学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前以学生为本,做好完善的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要求很高,为使得课程能够顺利开展下去,老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以现有班上的同学的平均水平为依据,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不能盲目的以自己的认知为设计原则。例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在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学生比较陌生并且难以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学生通过独立探讨学习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等等。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高中信息技术,然后针对教材中较为难理解的重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互联网的应用》这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增加对这节课的兴趣,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简单问题:(1)同学们是不是经常使用互联网QQ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呢?(大多数同学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此时,可以把所有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利用大家经常玩的QQ,分别让组长自行建立讨论组,让同学们围绕“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进行讨论,然后挑选若干学生进行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等到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被调动出来之后,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老师要关注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当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加熟悉老师的教学流程,不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手忙脚乱,教师应该提前一天把教案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性太强,所以传统的灌输理论的方式无法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并消化新的知识,所以在生本教学理念下,一个好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任务型引导法,提升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任务型引导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把教材知识隐藏在任务当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这节课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这种任务探究的方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对了解未知领域的渴望。学生在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走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给予合适的指导,从整体上控制课堂形势。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缺陷,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之间进行优势互补,由于小组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中,每个成员都希望取得别人的认可,所以会更加积极和努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成员之间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能进行自我认知,对自己有个客观良好的评价,同时,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国家损失了很多“奇能怪才”,因此,新课改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掌握生本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在课堂中以学生实践为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学习的热情,这样可以使每堂课都可以高效率的进行,同时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左委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6(20).[2] 刘燕华.探讨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6).[3] 叶萍.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J].现代教育论丛,2011(03).[4] 王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1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第2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2 1.1 研究背景................................................2 1.1.1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 1.1.2 微视频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2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3 1.2.1 研究目的...........................................3 1.2.2 研究意义...........................................3 1.3 研究方法................................................3 1.3.1 文献综述...........................................3 1.3.2 问卷调查法.........................................8 1.3.3 教学实验法.........................................8 1.4 研究内容................................................8 1.5 研究进度................................................8 第二章 研究综述.................................................8 2.1.研究的相关概念.........................................8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10 2.3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技术课堂是各类学校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虽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开展,但素质教育发展仍不成熟,传统教育模式弊端仍然普遍存在[1]。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然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而信息技术课因其学科评价方式不当,学科地位较低,加上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信息技术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材版本过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考试范围及题型过于单一;信息的碎片化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信息的迅速更新也给学生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这些问题行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2]。

另外,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对校园软硬件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很多学校网站不完善,很多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络资源,对于实验的开展多了一层顾虑;网络资源版本繁多,寻找下载整合比较繁琐,造成效率低下[3]。再加上,来自于各种新技术的威胁,使得我国信息技术课的面临着巨大挑战。

1.1.2 微视频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4]。然而,当前社会信息技术领域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走在教学领域信息技术革新的最前沿,将最新、最便捷、最有效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5]。

微视频的兴起为信息技术课教学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利用微视频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化,为教学设计中引入部分提供更多的情节展示;可以剪辑教师形象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将教学内容虚拟的部分具象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展示操作型软件的整个操作过程,并为多次回看提供教学资源[6]。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

为了分析对微视频的研究,本文在中国知网中查阅关于以“微视频”为主题的文献,在进行搜索的时候,和“微视频”有关的文献共有1342篇。时间跨度主要分布在2006年至2016年间。图1给出的是关于“微视频”文献的发表情况:

图1“微视频”文献的发表情况

从图中数据可知,关于微视频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6年,且2006年正好也是中国网络微视频发展的第一年,从时间节点来看,两者是一致的。2006年对于微视频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在不同的网站中开始出现微视频。从图中数据还可以看出,关于微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数目并不大,真正发展起来是从2011年,即从2011年开始,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才逐步发展起来,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随之增加了。2011年,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视频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视频网”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国内正式进入到了国内微视频时代。随后,微视频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微视频的发展突飞猛进[7]。据图2显示可知,时间截止到2016年年底,在中国庞大的网络视频用户中,网络视频用户超过了6亿,超过网民的半数以上。微视频用户占视频用户的绝大部分。自此,国内的微视频正式步入了发展的轨道。

图2 微视频占网络视频用户的比例图

通过对微视频文献的梳理发现,在文献中将微视频用到教学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少的,约占文献综述的六分之一。从这个比例可以推测出当前教学中对微视频的引入还是非常少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这些文献所研究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微视频的发展历史,占微视频研究的15%;二是微视频的制作过程,占微视频研究的21%;三是微视频在实际中的应用,占微视频研究的60%;四是微视频其他先关研究,占微视频研究的4%。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微视频研究方向分布图

其中,以微视频的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有329篇;有1013篇文献是以微视频的制作为主要内容的;剩下的文献将的全是微视频的应用。从文献涉及主体的分布可以看出,对微视频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微视频的应用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

图4 图4 是微视频的应用情况图

从下图5可知,微视频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情况主要有劳动技术,生物学实验、幼儿教学、党员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3%、16%、17%、15%、15%、14%。这些课程是最早涉及微视频应用的课程,比如说微视频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借助摄像机将光学显微镜下实验的动态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再用相关的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处理,最终做成实验教学用的微视频。在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的时候,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些教学微视频还可以方便学生带回家里自主学习。

图5微视频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情况

据燕风(2016)的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72%的学生经常使用微视频,25%的学生表示偶尔使用微视频。有些学生,他们觉得信息技术是非高考学科,学习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应付会考,所以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从未使用过微视频辅助学习,对学习效果持有怀疑态度。只有3%的学生表示肯定不会用,而这部分学生都是因为从未体验过视频教学。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微视频使用情况图

除了国内学者外,国外很多学者都对微视频有一定研究,并且第一个微视频网站就诞生于国外。YouTube是第一个微视频网站,该网站的建立和运营标志着微视频不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自2005年7月正式运用以来,YouTube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微视频一跃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内,YouTube是做的最强最大的企业,素有“龙头老大”的美誉。Macromedia Flash是YouTube网站主要用到的技术,而且该网站在发展很短的时间内就有过亿的访问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视频行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行业,同时微视频网站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微视频网站的诞生以及微视频表现出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相继有不少的人加入到微视频应用程序的开发大军中。比较著名的微视频应用有Viddy, Socialcam.Klip。其中Viddy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拥有了百万以上的用户,一时间,微视频成为了吸引人们投资的领域。在国外关于微视频的应用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教育教学领域,二是娱乐传播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国外的一些公开课资源;在娱乐传播方面的应用主要就是YouTube网站。1.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为了了解某些情况或意见需要向被调查者了解相关信息而做的问卷的方法。本篇文章主要是想了解把微视频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这一事情的态度而设计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把微视频引入高中课堂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有无变化。同时,就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经验进行了总结,也为微视频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3.3 教学实验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用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结合科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来揭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办法。在本文中以红岭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事情进行分析,为微视频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进度 第二章 研究综述 前言

在众多的学科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以操作练习为主。微视频学习资源的特点表现为短、小、精,使得这类资源在传输的时候比较方便,也很容易查看。如果把具有这样特征的资源搬到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老师减轻不少的教学负担,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也可以方便学习。微视频课程因为比较短小,所以包含的内容、知识点单一,学生自学起来也比较方便。新课改以后,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也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正是学习各种技能的关键阶段,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视频被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它的加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此,本文将从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入手,重点研究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方式与方法。

2.1.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微视频的定义 关于微视频的定义,在媒体界及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随着微视频的发展,大概有短片、电影短片、短视频、微电影等称呼,只是称呼不一样,其所指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通过这些不同的称呼,也可以折射出微视频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微视频主要体现在视频的“微”,在这里“微”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代表着传播速度,还代表着制作简单。微视频的这些特征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移动技术发展的焦点。

关于微视频的概念,当前引用最多的就是古永锵的说法,他说:微视频是指通过不同的录摄终端录制的视频,这些视频的时间很短,大约从30秒到20分钟之间不等,这些短小的视频上传至互联网进而被人们共享播放。这些视频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也多种多样,比如有广告片段,DV短片,视频剪辑等。上述这些短小的视频都称之为是微视频。之所以称之为是微视频主要是相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视频来说,微视频的特点表现在:视频的播放时间段,制作过程也比较简单,传输方便,最主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9]。

上述给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微视频,而在本文中讲到的微视频主要是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微视频。在教学的过程中,微视频表现出了便捷性,不仅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和过去来说都方便多了。

2.1.2 微课的定义

微课到底是什么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对微课的所有定义和阐述的共同观点是: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中胡铁生、焦建利和魏亮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他人没有对用什么载体来传播作限定。笔者认为微课的表现形式是以视频为主,多种类的载体,也可以实现的一种学习资源,可以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的学习,作为传统课程的一种补充方式。笔者赞同美国戴维·彭罗斯的观点,定义微课是以建构主义思想来设计的。从张静然地观点认识到,一线教师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可以自己开发微课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魏亮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一节好的微课可以短到一分钟的时间,制作方式不一定很复杂,用PPT转换成教学视频的方式便能实现。结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本文研究对象,把微课成功的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本文对微课的定义作了阐述如下: 微课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题,针对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10分钟以内的微型课。这种短小灵活的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课堂内外,是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作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这样的微型课是以微视频为主来呈现教学内容,还包括与该教学内容配套的微课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微练习题、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微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学校的正式学习来说的。微视频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非正式学习的一种。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为微视频学习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微型学习第一被正式提出来是在2004年的时候,自此这种便捷的学习方式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关于微型学习先后也有不少的人做过研究。林德纳就是在微型学习研究方面比较有造诣的一位学习专家。在他看来,微型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新媒介基础上的学习方式,主要特征表现在内容含量比较小,媒体中介也比较小。具体的说,微型学习的内容都是一些比较一些松散的知识,学习单元比较小,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模块化处理,比如说一条短信包含的学习内容。从微型学习的媒体中介来说,多指手机、iPad和掌上电脑等具有播放视频功能的小型设备,这些小型媒介给学习者提供了可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微型学习的特点表现在学习的片段化,便利,个性等,是非正式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作者就是看到了微型学习的特点和优点,才试图将微视频学习引入到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的,目的就是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介在学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尝试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入微视频教学方式,鉴于微型学习的优点,不仅可以实现课前的预习,还可以实现课后的巩固,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微型学习,是对微型学习爱的进一步探索,也丰富了微型学习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是认识负荷论的基础。顾名思义,资源有限论是人们对资源的认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通俗的理解就是,人对工作内容的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人的工作记忆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加工7个信息块,由于工作记忆还有对信息具有加工,处理的功能,所以在同一时间内人们不可能同时记住这7个信息,最终能记住的也就2—3个。该理论用到学生的学习来说,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消耗认识资源即工作记忆,当某种消耗超过了学生的负载量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了。而图式理论则认为如果知识是以图片的形式存在人的记忆中的时候,这种图式记忆可以快速而准确的将所面对的画面进行分析和归类,但是这个过程是不需要占用资源消耗而自动完成的过程。从前者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工作记忆负荷进行适当的控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微视频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控制学生认知负荷的办法。所以从认知负荷理论来讲,将微视频教学引入到教学课堂是一件科学的事情。

2.3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微视频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视频的知名网站并非数量很多,可汗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可汗学院是由获得M IT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M BA学位的萨尔曼何汗创建的网络视频教学网站。之前他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亲人而把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放在YOUTUBE上。而随着教学视频的好评不断增多,观看量也剧增,他就辞职然后自己创办了此以教育视频为主的网站。可汗学院的视频特点是时间大概在10分钟左右,讲授者不露面,视频知识面覆盖广,难度从简到难。此网站的不足之处是例子单一,针对对象大多为成人。

另外一个影响力的的视频网站是TED。其中的视频主要以简短扼要的专业讲座为主,一般长度在18分钟之内。演讲者的来历大多为著名大学的教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等等。till视频的受众主要为大学生,且讲座的专业性较强,未成年人人一般听不懂[10]。

总之,在国外,微视频的传播大多以娱乐为主。就算有关教育类的视频也是针对成人教育的,以社科类的项目为主。而随着微视频教学的崛起,针对全年龄层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一定会越来越多的与人类见面。2.3.2 微视频的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微视频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也逐渐深入,在国内关于微视频的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发展前景、网站稳定性着手进行探讨。

其一,从网络传播角度入手探究网络微视频背后个体所表达的内容以及网络现象所包涵的思想潮流。例如,在“馒头血案”中有学者杨梅从无标度网络理论和小世界网络背后的复杂系统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为网络视频、事件的解析提供了一种分析维度。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微视频的个体表达有着自身个性化特点,如沉默螺旋的弱化、对传统媒体把关的挑战、议程设置的多元化、个体的使用与满足[11]。

其二,从各方面入手寻求微视频前景的动态趋势。例如,有学者指出微视频己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创新点,也逐渐成为趋势,然而在短期来看,是否能找到符合我国当前情况的盈利模式还无法定夺。赖黎捷等学者从国内视频网站的盈亏状况入手,结合微视频产品特征及手机视频发展困局,探讨微视频盈利模式的可拓展路径。微视频满足了碎片化信息时代的需求,在其实际应用中契合了营销中一些关键环节,例如内容与资源、内容与关系的同时管理,微视频也能与企业各方资源融合。

有学者指出,建设满足丰富用户交流、适应用户校内间、校际间互动,突破传统校园是放映局限的稳定微视频网络平台。

关于微视频在国内的应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从微视频在教育教学资源中的应用来谈微视频的发展。比如以郑军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学者对微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视频在教学领域中的实践和操作问题。第二,从传播学的来谈微视频。比如以:邢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研究围绕着微视频的媒介对微视频的影响来做分析,分别从文化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和媒介的角度来阐释了微视频的意义。第三,从微视频的发展来看。以苏岩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紧紧围绕着微视频的发展历程,并预测了微视频将来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12]。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微视频在国内教学方面已经有所应用,但受微视频发展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对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本文围绕的是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做的研究和分析。

2.3.3 微视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微视颇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我国广泛应用实践发展特别是在教学中,微视颇教学广泛应用于劳动技术、生物学实验、计算机教学、英语口语、语文实践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微视颇教学不仅可以降}氏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微视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延伸出了“微视频”教学相比于国外的微视颇教学,国内的微视颇教学还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状态国外的微视颇教学形式更加简单,时间也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教学视颇精练,配有相应的解题以及解说的过程,在教学中看不到教师的身影,但是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将微视频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时代发展对学校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时代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应用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入微视频的教学办法,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新颖的教学办法特别符学生好奇的心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微视频的方便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将微视频教学引入课堂,可以缩短老师的教学时间,降低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上述层面来说,将微视频教学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第3篇

1 以生为本, 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工作

“有备而来, 方能胸有成竹”, 由此可见, 备课在生本教学中非常重要。以往信息技术教师备课时以自身为出发点, 忽略学生学情, 因而往往是只提出了一个问题, 就把学生卡住了。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备教材, 还需要备学生, 以生为本, 努力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做好针对学生的设计研究工作。首先, 深入了解学生的信息知识水平, 为教学起点的确定奠定基础。例如, 学生对新课中的内容掌握程度如何? (由于信息技术发达,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学生已经有所了解)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获得什么内容?依据此, 教师应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哪些内容?等等。其次, 以学生兴趣为设计出发点, 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因素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影响性作用。例如, 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因特网服务类型》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问题调动学生兴趣:①同学们, 有谁没有使用过因特网的呢? (基本全部使用过) ②你们主要使用因特网来干什么呢? (QQ聊天, 看电影、玩游戏的占大多数) 为了引导学生均衡上网与学习, 我利用QQ成立了两个讨论组, 让学生在网络中畅所欲言, 然后再引导辩论。最后, 教师再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即可以利用因特网传输文件, 逐层深入。如果当时直接让学生辩论网络的利弊, 很多学生则沉默不语, 不想表达真实想法。利用网络的虚拟性, 让学生在讨论组中先表达, 则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备课时, 找到学生兴趣点、兴奋点很重要。最后, 关注学生差异, 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做法是: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式分层、课堂任务分层。实践证明, 只有以生为本, 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工作, 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大大提升。

2 以生为本, 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生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授课呢?传统的以师为本的灌输式方法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 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能很好地突出学生主体。因此, 在生本教学课堂上, 应多采用这两种方法, 突出生本教学的合作、探究两大特点。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做讲解, 而是把教学内容隐藏在任务当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完成任务来获取知识。此外, 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符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需要。

例如, 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时, 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了Excel中的计算、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知识后, 我设计了三个任务, 引导学生深入实践, 掌握知识。任务如下:①请利用所学的Excel知识, 计算出每学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出示某某班的成绩表, 包括姓名、学号、各科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总分、平均分、名次等信息。除了姓名、学号、各科成绩是现成信息, 其他需要学生利用Excel知识进行填补) ②请计算出每位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③请按照总分总高至低进行排序。在安排任务后, 学生开始进行操作。信息技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 在班上进行巡视, 并适时给予指导, 从整体上调控课堂。

2.2 小组合作探究法,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赞可夫曾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实践中发现, 小组合作探究正是这样的一种教法。

例如, 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图图像的采集、加工与简单合成》这一课时, 我利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利用Photoshop合成的作品, 引出数字化图像学习。其次, 介绍数字化图像的合成过程和方法, 为实践操作奠定基础。第三, 提供任务, 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请任意选两幅图, 利用Photoshop进行处理加工, 使作品更为美观、吸引人。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 深入了解图层的概念、图像合成技术等。当然, 在呈现作品时, 也不乏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图像合成不协调、选区不能移动、图片今年大小比例失调等。此时, 信息技术教师再结合出现的问题, 进行纠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 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以生为本, 引进多元课堂评价方法

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新课改下, 信息技术教师应以生为本, 引进多元课堂评价方法。例如, 采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这些评价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理念, 使课堂评价逐渐向学生方面延伸。

3.1 小组互相评价, 发挥学生能动作用

新课改理念下, 传统总结性评价已经不再适用。而过程性评价因为能更好地评价学生而得到广泛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重视非预期结果。在生本教学课堂中, 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的运用, 关注学生学习动态过程。例如, 在对《数字化图图像的采集、加工与简单合成》这一课进行评价时, 可以进行小组互评。组内被评价的同学进行自我陈述, 并展示学习成果, 例如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的帮助等。同组成员依据实际情况和评价表, 对该名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提出学习建议。确定评价等级。通过展开小组互相评价中发现, 学生在学习中更为主动,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3.2 学生自我评价, 促进学生认识自我

学生自评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展开学生自我评价, 能够促进学生深刻地认识自我。例如, 在对《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的评价时, 我利用了自我评价方式进行。课前, 我制作好自评表格, 里边的内容包括:表格数据处理的掌握情况、上课是否认真 (听课情况、完成任务的情况、倾听他人想法的情况等) 、上课是否积极 (举手发言情况、提问、询问、参与讨论情况、是否提前学习表格数据内容等) 。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在“我这样评价我自己”栏目写上真实的评价内容, 最后教师再依据表格内容和课堂观察发现进行评价。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生本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入学习生本教学的有关理论, 积极展开课堂教学实践, 提升高中信息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萍.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切为了学生[J].现代教育论丛, 2011 (03) .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生本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158-01

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工作也开始逐渐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尤其是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由于其身心发展和外部环境特点,使得对于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等资源的问题缺乏认识,而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因而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成为了相关领域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当下高中信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相关信息技术教学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而其中所包含的不足之处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这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缺乏重视、内容枯燥、方式落后。

(一)缺乏重视。缺乏重视是很多情况下工作开展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高中教学体系来说,缺少重视是很多副科教学工作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由于高中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和教师都把全部精力放在语数外及其他考核科目上,而对于如体育、信息技术等副科则往往被各方所忽视。虽然上级主管部门、教育专家等一再强调此类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还是会选择让相关科目为主科教学让路。在这种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如果要取得显著提升,无疑是天方夜谭的。而这种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发展会出现严重偏科,这也是广大高中学生会被诟病为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

(二)内容枯燥。信息技术包含多媒体、变成、网络技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高中全部课程中最有趣的课程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常常反应授课内容枯燥,缺乏趣味,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由于在编写教材时,编写委员会需要全面考虑整体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所以一般教学内容都编排的较为简单。然后在进行教学时,教师由于缺乏重视,因此直接完全招搬书本,缺少有效整合,因此使得课堂内容更加枯燥。更为重要的,由于经济发展,使得学生家境都较为富裕,因此学生也一般都能经常接触到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因此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储备都较为丰富,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缺乏吸引力,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

(三)方式落后。再有趣的课程内容也需要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亦是如此。如果要取得理想课堂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合理的对授课内容进行安排,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相关教室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化学、物理等实验课程教学方式上。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只是围绕书本进行讲解,然后就安排实验项目让学生完成,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只进行简单讲解。而对于实验课程中较为重要的探索、思考过程,则很少有教师进行关注。

二、信息技术教学基于生本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教學认识。生本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这正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所必须树立的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虽然不是高考考核科目,但是却对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从而使学生可以对相关理工类课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帮助其选择文理科以及未来大学专业。其次由于网络文化发展变化飞速,使得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成为了当下高中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如何正确面对网络和计算机,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技术,提升综合成绩。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提升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态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优化教学内容。前文曾经提到过,当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单一、乏味等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基础、课时安排、教学目标等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包括删减部分知识点、扩充相关要素、加强操作项目等。教师首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方便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节。同时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使得软件和硬件更新和淘汰周期缩短。不同于数学、英语、历史等学科,信息技术知识可能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知识点淘汰的情况,加之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才能使课堂教学赶上行业发展节奏,从而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升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理工类课程,使得其和化学、物理等课程一样,可以快速简便的提升教学方法,并且也可以通过提升教学方法快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当下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需要改变原有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核心。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减少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而增加学生对于知识探索和实践流程,教师在其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同时结合小组讨论、创新设计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提升教学能力,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在文盲定义中增加了“不会使用计算机等设备”这条项目。由此可见,在未来,信息技术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将变得愈发重要,甚至有专家提出将其列为高考考核科目。因此,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将为未来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升高中生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议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月,2014(12):133.

[2]林达.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运用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05):100.

[3]嵇新江.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05):41.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第5篇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传统的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抽象的化学概念、难以理解的化学理论、难以表达的化学反应原理等,以及难以观察的实验现象、无条件做的实验等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清晰地接受下来。但信息时代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还处在探索性阶段,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根据化学本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制成好的课件,还要有好的授课策略;化学实验教学也需要有选择地与信息技术配合,而不能盲目地滥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化学实验教学,就是说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它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还有待发展与完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一种冲击,中学化学教学尽管有着自己本身的学科特色,但必然也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是中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表现,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两面性的特点——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使用得当,会使师生们的教与学事半功倍:多媒体能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扩视野,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然而使用不当却会使教学过程虽表面热闹好看,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会大打折扣,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现实中不少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生搬硬套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案以及课堂设计、提问、总结一股脑的全搬到了多媒体上。这种现象存在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操作者对这项技术没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这项技术是我们教学中的辅助技术,对它的运用要使得我们课堂讲解更加清晰、学生能够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教师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课堂。运用课件是我们现在中学课堂上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我们的教师制作课件时,把所有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出来,把课堂变成了放映现场。甚至我们发现城乡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成为“时尚”。特别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必定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现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学中绝大多数的知识还是靠我们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知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不是所用的知识都可以用多媒体来体现的。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用现代化技术就把几千年来我们的方式方法全盘否定。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教师大量时间。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我们化学课上必须演示和学生必做的实验也大有被信息技术代替的趋势,不少教师直接利用视频或者动画来代替实验,这样固然是可以让学生直观全面的观看,实际上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时候不过是看个热闹罢了,利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实验是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完全用媒体技术代替实验就傲雪,将会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的意义,这些实验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不下多少印象,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住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在一节课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融多种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信息技术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做法是不现实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服务。(详细见赵恒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课堂教学、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使现代学校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带来了学校观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单一,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调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音像、课件、远程教育技术等等。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朋友、伙伴。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其直观可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的应用,确实具有优化学习过程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

(详细见宋红艳 歩绍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三、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原来旧的教学模式被打破,随之教学中的主体也变得更难把握,我们的课堂主体应该是学生,长期以来教学课堂状态处于:教师讲得多,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少;教师提问,学生则按要求回答。这种教学状态的缺陷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使用此状态久了,学生就养成“知识等老师教,思维由老师引,方法仿老师做”的定式习惯。引入了信息技术之后,知识的教授者和接受者又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左右,使得我们的课堂主体更显“扑朔迷离”。在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如何使得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从目前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当今教学的观点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体与客体的基本任务是:主体以学为主,客体以导为主;主体要负责“学”,客体要负责“导”;在“导”与“学”之间,是导从属于学,不是学从属于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自然学科是建立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上的知识领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落实在都用眼、都动手、都思考;教师的“导”要抓好重点环节,点拨关键的概念、规律、技巧,组织学生归纳结论。

第二,教学中教师是主体,现代信息技术是辅助。

教师是导演,媒体是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传输信息的手段,在沟通教与学方面,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影响很大。现在“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某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充分运用各种多媒体,为图方便,一些教师往往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让原有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把教师变成多媒体的奴隶,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上好一节课,就如同导演做好一部片子一样,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机智幽默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教师作为导演的话,信息技术只能是演好一场戏的各种设备,做多算作各种设备中最先进的一种而已。我们在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必须把握好教师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用好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程度。

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科实验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的,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可以得到视觉的深刻认识;通过学生实验可以得到视觉、听觉、感官三位一体的多方面的体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理科中的实验学科,这一点尤为重要,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实际动手取得成功的。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必须坚持让学生动手,即使是现在有了多方位立体的动画视频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实验视频和动画的确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师生面前。实验视频和动画演示绝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者的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是要相互结合的,我们可以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时间去应用媒体技术展示一定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根据现有条件难以做到的实验、复习过程中需要回顾的实验。例如讲《氢气的性质》时,首先在课堂上做了不纯氢气爆炸的实验,巨大的爆炸声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想知道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却发生了爆炸。接着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爆炸发生的原因。学生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同时也接受到了新的知识。在这里,化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就结合得非常好。(详细见葛艳桥 张振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关系研究》)

四、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既然作为一个体系,我们所面对的就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面对全学科的整体的理解、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我们所讨论的学科间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全方位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

科学地设定学科间渗透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内在性。学科间渗透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能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2)针对性。各科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情的基础上,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对本节课的外渗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目的地随意而谈。(3)整合性。既然是“渗透”,就应该是曲折的、暗示的。简言之,学科间渗透目标的达成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学科间渗透效果,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4)学科差异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间渗透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学科间渗透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详细见马春芳 李素平《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各学科间的渗透关系研究》

五、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全国推广,新形势下的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路径上更是有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均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育,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教育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要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在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所以在当今的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并不神秘。在化学教学中,举凡学生能独立的“发现”他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经验,能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或对某一化学问题能提出新颖的见解,能独立的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等,都是一种创新。尽管这种“创新”对人类社会来讲,不是新的发明或创造,但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是甚为宝贵的。

利用好我们的主阵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去学习。作为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化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做出习题答案,放在实物投影这样的多媒体工具中,学生自己做老师,看作业,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详细见王军巍 裴文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研究》

现代教育改革脚步逐渐的深入,中学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不仅仅是知识的革新更主要的是教育手段、教育理念的革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手段,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模拟和再现化学反应原理与过程,增强了化学的科学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新的一轮教材改革全面铺开了,实际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凯祥《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理论实践与思考》

2、方青艳《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第6篇

一、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情境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形、氛围、或环境,情境与知识的形成、转化和运用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情境而进行的教学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设置疑点,探索生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作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如,学生习惯了拖动文件来达到将文件移动的目的,这时,可以设置环节让学生将D盘的文件移动到桌面来体会到不同盘符之间的移动是不能用拖动来解决的。

2.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互动能力,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具有独特的效果,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特别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

3.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大量接触到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高中学生非常关注所学知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有怎样的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科技和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应用,创设情境诱思,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

现在苏南地区学生家中,几乎家家都能宽带上网,在讲授局域网一节时,可以请学生了解自己家中的网络情况,如何用电脑上网,手机是怎样连接到家中网络中去的等情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在教学中注重合作交流

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异性是在信息技术中开展合作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升入高中,是以文化成绩为主。同一班级的学生因家庭和个体的原因,有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非常娴熟,而有些学生也许都没有真正使用过计算机。

合作研究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半是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学

到的,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与教学媒体的交流等。

1.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全员参与交流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自己的想法变成大家讨论的热点,甚至是争论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1)教师要为合作学习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2)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机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3)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2.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任务设计要科学

分组时小组范围要小,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多就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互相推诿前期任务,最后任务合成的时候也要花相对较多的时间。而相反,小组的成员较少时,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而且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以后可以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是: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包揽了整个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也就容易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训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研究性教学的宗旨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体验研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精彩观念,分享研究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上一篇:描写谷雨景色的诗句下一篇:规培-感染科出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