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结课论文

2024-05-27

中华文化结课论文(精选6篇)

中华文化结课论文 第1篇

中华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当代人,别忘了向孔子讨教

——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营养拯救

当代社会日渐缺失的精神文明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卓热能班

学号:

当代人,别忘了向孔子讨教

——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营养拯救

当代社会日渐缺失的精神文明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卓热能班

学号:

摘要: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在给当今人类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现代人的徬徨、郁闷,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笔者也发现当代大学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个人主义的倾向。对于这一系列缺乏“仁爱”精神的行为,笔者认为,当代人需要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精神营养拯救当代社会日渐缺失的精神文明,首先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等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一直存在,不会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关键词:中华文化

儒家

仁爱

当代人

大学生

古人的思想精华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价值。中国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远,其中“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宽、敏、惠等诸项伦理原则与规范,是儒家伦理规范的核心,是儒学最基本的范畴。儒家的“仁爱”要求人们在尊重、理解和关怀他人的前提下,呈现和发挥出最本质、最光辉的人性。在物质生活日渐丰盈、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提倡“仁爱”、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所理解的“仁爱”

众所周知,儒家的核心是“仁”。一直以来,本人一直对我们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很感兴趣,更引以为豪。经过一学期的课上学习以及课下资料的查阅,自己也对儒家仁爱思想有了更深的思考。西面谈谈本人对“仁爱”的浅显理解。

1、仁——两个人——以人为本

“仁”是什么意思?有古书讲,仁者亲也,从人从二。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本意是二人为人。一个人不存在仁爱的东西,二是两个以上的人存在仁爱。仁这个字就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所以说,儒家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人。仁就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儒家告诉我们要关注人,作为人并能成为人的那种人,是儒家所关注的东西。

2、“仁爱”=

良知

孟子说过这样的名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

“几希”就是一点点,微乎其微。就是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就一点点,几乎就一样。通过最现代的医学的生物学研究表明,人和禽兽相同点是99.99%。因此两千多年的孟子一句话,“人异于禽兽者几希”,所以这个“几希”太重要了,那么,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几希”是什么呢?儒家告诉我们是良知,是良心,是德性。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他在《论语·里仁》里讲到:“苟志于仁也,无恶也”。[2]孔子认为实现“仁”的要求是要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一个人有了良知,才会更加注重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逐渐完善,才会向以上这五种品德靠近,才能逐渐趋向“仁人”。所以说,仁爱就要求人们首先有良知。

3、“仁”

“智”

曾经不止一次地接触这样的问题,是“仁”更重要还是“智”更重要,本人认为,“仁爱”是尤其重要的。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光要有理性,有知识,有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有仁爱之心。我们极端地设想,比如一个人只有道德,没有知识,他可能会平凡、本分的过一生,但是不会危害到其他人,还可能大家称赞的好人;而一个人只有很高的智慧,没有道德,没有良知,那他就可能会危害到其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安全。比如一个大学生向动物园里的大熊猫身上泼硫酸的事情我们都有所耳闻,还有科学家利用他的高智商犯罪的案例。大学生和科学家,应该都是人们眼中具有高素质,高涵养的群体,而这些不“仁”之举都证明了他们的道德缺失,这样的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唾弃。

更有甚者,日本侵华战争时,日本七三一部队的军医用中国老百姓做细菌实验,饥渴实验等案例实在是让人毛骨悚然,比如饥渴实验就是观察一群健康成年男性在不饮水或不吃饭的情况下能存活多少天。这样的军医,诚然具有很高的智慧,但是做的全是伤天害理的事,没有一点良知,没有仁爱之心,是全世界的罪人。

总之,“仁爱”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去爱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事情,有良知,有道德,在拥有智慧的同时做到仁爱,这是我所理解的仁爱思想。

作为一个工科生,即使平常经常看一些文学书籍,仍然感觉的自己在文史方面的深度不足,以上只是一些浅淡,进步的空间还很多,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更多加学习。

二、当代社会我身边的不“仁”之举

1、当代社会主流思想日趋堕落

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在给当今人类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现代人的徬徨、郁闷,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近些年出现越来越多的贪腐现象,以及近几月以来的“微博炫富”、“中国式过马路”、“少女求包养”等事件,同样证明了当代人精神文明的逐渐缺失。

2、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日渐缺失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笔者亲身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逐渐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过强,太过个人主义的倾向。一些具体表现如下:

1>不讲文明礼貌:一些同学不尊重老师,迟到,无故旷课,上课吃东西;随地乱扔各种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卫生;

2>爱好攀比,奢侈生活,不在崇尚勤俭节约:一些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强迫父母给自己买超出家庭能承受范围的电子产品,比如iphone手机,ipad,名牌时尚服装等;部分女大学生为了满足物质需要而“求包养”,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取向的偏差。

3>有些消极颓废,不在勤奋进取:随着大学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失业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他们不再有作为大学生而出类拔萃的优越感,自我预期下降,从而产生消极颓废心理。部分大学生厌学逃课,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抽烟喝酒,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部分大学生则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中或整日无所事事,困惑、迷茫,虚度光阴;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上的虚荣心或出于妒忌心,去偷窃、去抢劫,甚至去杀人,最后锒铛入狱。据统计,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的17%。

[1]

4>以自我为中心,不谦让,不先人后己,强调个人主义:许多大学生反对他人的说教,对任何事物都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缺少虚心和谦让;二是强调自我价值,注重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不赞成“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三是强调“个人主义”。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没有集体感。

5>:缺乏诚信:许多大学生考试作弊,还有的网络诈骗。

举个例子,比如有年轻人为买iphone卖肾得到钱,这些人的行为让人发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脍炙人口的话,说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自己的身体就要好好爱护,不能随意损坏。首先爱护身体是“孝”的体现,其次,更不能因为想要得到钱财,满足虚荣心而去损害自己健全的身体。

总之,当代社会上的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必须尽快找到解药。

三、向“孔夫子”讨教当代问题——从儒家仁爱思想汲取营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物质利益的驱动,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当代人民人文精神缺失,缺乏最基本的仁爱精神、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浓厚人文情怀、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儒家优秀传统思想所倡导的“仁爱”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伦理思想,对于精神文明缺失的现代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儒家的眼里“仁”就是发自内心的去爱人的一种思想理念。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曰:“爱人”[1]。儒家思想认为做为一个仁者要爱别人。孔子所提倡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相爱、相助之道,是指综合了人类各种美德而形成的一种完美人格。“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为人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孔子看来,爱别人要从爱家人开始,然后把家庭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之外的社会成员中去,做到爱他人、爱社会,那就是十分高尚的仁者。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他在规劝梁惠王时讲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告诫梁惠王应该关注仁义,不要一味地追逐利益。

那么,我们当代人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每个人要从儒家思想中学习仁爱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我们要付诸于行动中,要践行仁爱,在生活的处处中培养自己的文明素质和高尚涵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要拥有高尚的情怀,要从内心改变。相信通过这样,我们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才会逐渐少起来,甚至彻底根除。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六、对当代大学生的号召:

在美丽的大学里,有知识渊博的教授和意气奋发的青年学子,思想碰撞,砥砺智慧,探讨人生理想,我们一定会度过充实而难忘的大学岁月,我们也要真正走上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我们的人生就应当大展宏图。

作为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我号召当代的大学科生努力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关注中华文化,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精神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子原著.孟子[M].任大援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2].孔子原著.论语[M].陈国庆,注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3].吴光.儒学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重要意义[J]。孔子研究,2006年第6期.[4].左云飞.人文精神培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5].王公山.儒家诚信思想精蕴与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培育[J].中国市场,2006年第31期.

中华文化结课论文 第2篇

对东西方企业文化之探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对东西方企业文化之探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以来自身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以及经营精神与风格的表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正常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文化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与经济未来的走向,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针对两个典型的东西方企业,对比分析东西方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就如何塑造企业的企业家文化给出相应的对策,使得企业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企业文化 对比分析 差异 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被所有员工认同的、遵守的、带有企业特色价值观念的经营准则、企业精神以及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的规范。它的形成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反应,威斯勒曾说:各个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的历史渊源,由于文化特色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企业在一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差异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长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不能不深深打上这种文化特色的印记,形成与该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相适应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1]。天津理工大学

地域不同,随之也就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下面就通过对苹果公司与松下电器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探究,来简要谈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已及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原因,以及当局的企业家应如何去做,确保企业高效、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在美国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自1976年4月1日成立的苹果电脑公司,到2007年改名为苹果公司,可谓是发展非常迅猛,主营各种电子科技产品,在众多的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地位。另外,成立于1918年的日本的松下公司,经营家电、数码、办公产品,可谓涉足广泛,同样也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地位,它在某些程度代表着东方企业的文化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创新能力差异、面对风险差异、思想观念差异三个方面对苹果和松下进行简要的对比,以此简要说明东西方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创新能力差异

一直一来,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东方求稳,而西方思变。从生活中我们明显可以发现,西方企业的创新力度远大于东方。乔布斯的出现,使得苹果成为每个人的追求,对电子市场的占有率日趋增大,就是由于西方人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理需求,进行不断的创新的结果。然而,当我们再回看东方的企业时,更多的是二次创新,比如我们国家在前些年,生产的商品总是摆脱不了“中国制造”四个字,可见我们国家的创新力度远不如西方国家。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产品,特别是在电子产品上日新月异,企业要想长期立足必须具天津理工大学

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苹果公司的不断创新,使它们长盛不衰,并且越来越被人们所喜赖。又如松下公司,一次干电池技术的创新使得其长久立于世界市场之林。当年松下为了获得干电池技术,准备从美国引进,但由于技术指导费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被迫停止了对于技术的引进。之后,松下公司采纳其技术主管的建议,决定自主研发,最终取得很好的成功。“我们研发出的产品超过了美国同类产品,不仅如此,我们还陆续开发出了其他各种关联产品,我们一反当年,成了向世界输出技术的公司。现在,再次回顾当时引进技术的那件事,可以说,若没有那个重要改变,我们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2-1]。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东西方在创新的力度上,西方国家明显强于东方,西方国家追求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东方局限于二次创新,很少有主动创新,或是被迫创新,这使得其东方落后于西方。

二、面对风险差异

一般来说,企业风险项主要包含经营风险和潜在风险两个方面的风险,企业风险对于一个不断成长的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局企业家必须重视的东西。对于风险的预测与处理,东西方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意识不同所造成的。就一般来说,西方企业的经营风险、敢于冒险的意识远强于东方。就苹果与松下来说:苹果公司创立之初,面对资金的急剧短缺,乔布斯等人顶着巨大的创业风险,到处走访、筹资,通过不断努力吸引了一些重要的金融投资商,最终取得成功,使得苹果公司成功上市,正是他们敢于天津理工大学

进行风险投资才有了之后的成就。相比之下,松下就显得稍微优柔一点,松下举例认为,假如“需要一次性大量购进某种货物,但马上提货又没有地方存放,错过时间以后又可能提不到,而且也没有时间验明这批货的质量,这下该怎么办呢?订购晚了可能提不到货,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做些让步,先把货提过来。这恰恰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可是这样做的话,往往会导致失败”[2-2]。这种思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可能在某些项目上可能会降低投资的风险率,但从长远来考虑的话有可能错过最佳的盈利时机。足以说明企业对于风险的预判与处理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导致东西方企业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思想观念的差异

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要改变企业的文化,首先必须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旧的规章制度的束缚。

在西方企业中,雇员与作为一个整体组织的企业保持高度一致,而不因为他们的工作类型和专业领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如旅游假期、赠与股份等多种方式,使员工们从思想上和企业融为一体,让他们觉着自己是公司的主人。相比之下,对于好多东方企业,很多时候忽视了对于每一个特定企业的认同精神,在企业中忽视了自己是其中一员,并且很多公司对于员工的奖励方式太过单一,调动不起员工的积极性与主人公意识,导致对于对于企业整体的认同感不强。天津理工大学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觉着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方国家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诸如“按等级观念行事”思想使得企业管理者管理者不善于对下级授权,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心理,管理者注重感情投资与道德教化,更注重强调和谐、稳定与团体意识,充分避免组织内部的矛盾冲突。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则,标准化程度降低,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意识。而西方国家较多受到资本主义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使得西方的管理文化风格更多体现为: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强调工作中的个性与创新,使得西方的企业总能创新出更好的东西,充分调动着每一个人的创新积极性。

第二,企业制度的影响

一直一来,企业的各项制度对于企业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在选择和利用人力资源制度方面,西方国家,如极具代表性的美国,大多以短期雇佣方式为主,始终保持着50%左右的职工补缺率。在提升制度方面,只要认为某人具备某项能力,或者在某项工作中做出成绩,就给予迅速提升,而不考虑这一举动对于其他人的心理影响,同样在人员调度上,也可谓是人尽其用,但有时容易导致人员内部矛盾出现,不利于整体管理。而东方企业一直以来走的是缓慢的升级评价制度,对于人员的提升非常严格与缓慢,虽然避免了内部矛盾出现,但很多时候不能做到人尽其用,表现出很大的人才浪费情况。因此发展速度缓慢。天津理工大学

针对这些差异,我觉着当今各企业家首先应该首先明白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东西方企业家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及时对于企业文化进行调整,避免不合理的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东西方企业家,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对比,将对方的优点合理利用。企业家应该能够及时摆脱历史文化对于思想的束缚,放眼于世界,制定最前沿的制度,对于员工的能力应该尽力去发掘,建立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应该及时对员工的组成进行调整,解雇与新聘并行,保证企业新鲜血液能够及时的输入,乔布斯自从成为父亲后感慨道:“所以现在对我而言,解雇苹果公司的员工比以前痛苦的多,但我没办法,这是我的工作。”[3]企业家要必须具备当机立断的能力,敢于挑战风险的精神以及对于对于未知风险的预判能力,抓住市场所需,调整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努力进行各项创新活动,使东西方的文化尽量能够进行良好的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打造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企业的文化,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将有利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天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汽车文化结课论文 第3篇

摘要: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首先分析了汽车文化进高校的必要性,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推进汽车文化普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进一步阐述了汽车文化进高校的方式,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汽车文化宣传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关键词: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汽车文化;价值分析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相比过去都大大提高。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权威数字,截至7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14亿辆。同时,截至20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到2.4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86亿人。[1]我国已进入车轮滚滚汽车时代。汽车不是单纯的机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且文化积淀厚实的地区和国家,经过汽车文化长期的熏陶,人们有着较高的安全环保意识,在我国,汽车的迅速普及使关心汽车的群体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展汽车文化推广教育,有利于国民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汽车与汽车产业政策,有利于培养遵纪守法、节能环保、安全文明,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1 汽车文化进高校的价值和意义

1.1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汽车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高校校园的主要人群,他们具备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与较强的理解能力,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他们中很多人希望了解汽车,对汽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近几年的汽车热使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车已是普遍现象。而作为思想活跃,积极进取,生活现代时尚的在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带动未来汽车消费的潜在动力,也将是促进汽车健康和谐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深刻了解汽车文化的相关内容。高校师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各种家庭,在高校师生中普及汽车文化知识能有效、正确地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更便捷地将汽车文化知识在国民中推而广之。因此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教育,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1.2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引导广大学生掌握汽车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需要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增加对大学生关于汽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和维修。许多大学生将汽车驾驶证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视为求职必备的三件宝。学考驾照、品评车型、参观车展……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这都说明了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汽车文化不仅仅是香车美女,汽车文化还有更深的内涵。为弘扬汽车文化,推动校园及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普及大学生汽车基本常识,引导大学生对汽车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为此许多高校纷纷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汽车文化》公选课,将汽车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1.3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提升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 汽车文化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包括五个方面:生产文化、销售文化、管理文化、消费文化和延伸文化。而消费文化是靠司机、靠广大的消费者来建立的。高水平的消费文化是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的。[2]汽车已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汽车使用的日渐普及,许多高速飙车、乱闯红灯、抢道、频繁变线、私自改装、低俗等糟粕“汽车文化”也越来越多,因此很有必要弘扬汽车文明和道路交通文明,倡导节俭、环保型的汽车消费理念和汽车生活方式。社会文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灯塔,而大学生是社会文明的传承和拓荒者。将汽车文化进高校,促进汽车消费文化的发展。引导校园师生正确认识汽车,提高汽车消费自我约束,从而提高觉悟、提高素质。以此带动全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提高。

2 加强汽车文化进高校工作的价值提升

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普及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汽车的兴趣,再利用学校的各种现有资源进行汽车文化教育。发挥汽车文化对社会大文明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2.1 加强汽车文化课程建设,满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汽车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汽车文化推广首先应抓好课堂教学,一是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汽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二是抓好面向全校大学生的《汽车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紧紧围绕汽车文化时代特征,既要体现汽车相关基本知识,又要反映汽车文化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还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除了汽车基本知识,汽车发展史、汽车新技术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对汽车带来社会问题的思考。如近期议论比较多的雾霾天气、《新交通法规》、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引入课堂。总之在课堂教学上应紧紧围绕汽车知识普及、汽车品质学习、汽车文明安全和和谐发展展开,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懂汽车基本知识,又有较高的安全环保意识,遵纪守法、安全文明、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为目的。

2.2 弘扬汽车校园文化主旋律,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紧紧抓住校园文化的大环境,树立氛围浓郁的汽车校园文化。可依托学校团委、学生会成立社团,组织成立“汽车爱好者协会”、“汽车驾驶员协会”,通过协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汽车专题讲座、校园汽车文化节、汽车知识竞赛、有关汽车的辩论赛等。以吸引全校师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充分挖掘汽车文化资源,将汽车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2.3 重视汽车文化课程教育培训,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 汽车文化进高校,课堂教学与引导是主阵地,因重视汽车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从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吸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应重视汽车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带出一批有一定领导力和组织力的学生队伍,让他们开展汽车文化宣传工作。从而将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

2.4 加强汽车文化进高校的理论研究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现代汽车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而对发展一百多年的汽车来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专业技术层面的,有文化素质层面的。开展汽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专人对汽车文化这一内容进行多方面研究。如教学理念的确认,文化特色的挖掘,知识体系构建,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年7月份全国汽车保有量过亿辆.

[2]申崇明.汽车文化需要积淀.时代汽车,.01.

[3]帅石金.汽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第4篇

课程名称: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班号:10021231学号:1002123125姓名:邹志焱成绩:

姓氏分享

邹姓

姓氏本来只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及宗族的称号,可是在华夏民族,一个极为普通的姓氏,却蕴蓄着丰富隽永的文化内涵。研究姓氏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打开姓氏的迷宫,在寻根的同时,领略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家族和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在百家姓中,邹姓虽未名列前茅,然溯源追本,与其它巨族显姓相比,亦有其特殊之处。邹姓源于轩皇,是黄帝子孙。得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黄帝五世孙,子姓契,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一支出自黄帝玄孙颛顼的苗裔曹侠,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两支邹姓的发祥地均在山东齐鲁,在当时以文教兴盛见称。

邹姓的发祥地应以今山东邹县为主源。邹为楚灭后,邹姓开始向河北一带迁衍,后逐渐称盛于范阳一带。古时的范阳,即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州一带。西汉以后,邹姓的一支自河北范阳迁居河南邹坊,成一大聚落。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烽火连天,称盛于古时范阳一带的邹姓,首当其冲身受其害,他们也同北方其他士族一起,避祸南迁于江、浙一带,后又散居于闽粤一带。唐代是邹姓南徙最频繁的时期。唐初,有府兵队正邹牛客,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定居。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自安徽当涂迁江西南昌新吴驾山,其后不久,为避黄巢之乱,邹垣又举家迁闽,其后子孙繁衍,分居邵武等县。唐末,有光州固始人邹磐、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其中邹勇夫曾镇守归化镇(在今福建省泰宁县),其子邹相遂家于当地。南宋时,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其子殿八郎,移居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处,次子邹德宏,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县)象岭开基,子孙居华阳、玉磨两乡,并有迁居广东之梅州、揭阳、广西之平乐者。宋代以后,今福建之泰宁,邹姓更是族大人众,是当地名望地位较高的家族。此际,邹姓在南方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已广泛分布于今江西、江苏、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任课教师:李山梅日期:2014年5月1日

苏、浙江等地。明清之际,邹姓已广播于江南广大地区,并有闽粤之邹姓渡海赴台,进而飘洋过海,远播海外者。如今,邹姓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六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八。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三。

《太上感应篇》

了凡四则》是清末袁了凡先生所著,共有四篇《第一篇 立命之学》、《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三篇 积善之方》、《第四篇 谦德之效》。袁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博学多才,精通《河图》、《洛书》之理数、星命之学、勘舆之道、律吕音乐、数学算数、水利、兵备无不获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训》即其戒子之文。明朝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赞、督兵等职。享年七十四岁。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威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径。《改造命运的方法》,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读者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观念不同,而有见仁见智的观点,然其含有“修身律已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必能逢人介绍传颂才对,而这些收获,正是此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原因。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开头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性之状态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说开宗明义。第二篇接着讲“改过之法”,是因为一般

人,都自认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试想不知改过之人,就象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改,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若诸恶不改,只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过之法。” 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因此第三篇接着谈“积善之方”,淋漓尽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像穷小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因此末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致改造命运的目的。

袁了凡先从立命,树立志向开始,鼓励人们奋发向上,他叫人们还要不时检讨自己的过错,只有知错就改之人,行善才能收到效果。做人才能做到谦德。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但传承到今天,只有我们中华文化得以见在,为什么只有中华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伟大智慧的所在。可是自打“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已经有五代人没有再接受和传承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味地学习西方,追求物质,提倡消费,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物质都消废掉了,那我们的子孙怎么办。如今,人民的价值观已经完全西方化了。一切都在竞争,什么都引进竞争机制,一切都向着更高、更强、更快发展。竞争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斗争,就是毁灭。这样行吗?这样能构建和谐社会吗?

企业文化案例精选结课论文 第5篇

--------企业文化案例精选结课论文

前言: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理念上。对于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竞争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将会成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观上下功夫,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我国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的情况下,使企业充满活力,处于不败之地。

虽然目前我们有市场,前景也一片光明,但目前我们可能还处于同一水平。但我们要胜出,我们要做大做强,靠的是什么?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文化制胜,我们要做最好的企业,让员工引以骄傲的企业!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一)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调整,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不断通过知识与思维创新,提供满足客户和社会需要的卓越产品、服务和环境,以赢得持久信赖,实现企业、员工、社会、经销商及用户永续、协调、统一发展,实现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理论,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改善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机优化与整合。

(四)建立开放的学习型组织。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断开发员工技能与潜质,以满足其发展需要,提升并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促使企业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五)动态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六)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与典型引路相结合原则。

(七)诚信性原则。

(八)专家咨询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性原则。

(九)可操作与可衡量性原则。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及现状诊断分析

公司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总结提炼了一些企业文化,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提炼了一些精神文化。建设初期,提炼并实践了“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并根据企业发展、管理现状进一步完善和诠释了企业文化体系。

2.公司高层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

3.公司一定程度上,通过具体工作和多种文体活动展现了企业文化,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转变了观念,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客观地认识到公司在以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缺乏对企业发展历史中重要意义、典型实事和文化的提炼总结及传播。

2.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手段和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良好丰富的载体,同时不能有力地体现出企业文化系统性特点。

3.企业文化在建设中参与的主体较单一,企业文化体系尚需进一步提炼和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层次不断提高。对于正处于战略调整关键时期的公司来说,只有针对公司目前资源现状,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认真对行业市场、竞争对手及自身发展目标定位精心分析和总结,不断推进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广泛深入地成功实施企业文化建设。

四、成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机构,明确其不同职责

首先,成立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革决策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目标和方法的制定,并对其作出正确的决策等。

其次,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会,主要负责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学术研讨的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企业文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介绍和理论培训,并为决策委员会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积极配合企业文化部工作。

第三,成立“一部、两科”,即企业文化部,企业文化活动宣传组织科和企业文化策划科。其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日常工作的开展、检查、指导、督促、评估、调整、协调及服务等工作。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提炼或强化以企业精神为灵魂的价值观念体系。

1.提炼或强化企业文化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实现自己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而从事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人格化的团队意识,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是企业灵魂所在。因此,在企业文化精神提炼中必须应当注意:a.行业市场发展的国际化趋势;b.创新性;c.体现企业发展历史及对未来的追求;d.体现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意识及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个性。

2.持续提炼和完善公司的共同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社会信誉和资信的评价标准,是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和据此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公司在提炼共同价值时应当注意:a.简捷性;b.协调统一性;c.系统性;d.尊重人才;e.注重回报社会;f.不断求实论证以便得到更广泛认同。

(二)导入CI系统,实施现代企业形象战略。

C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主要由MI和BI系统组成,企业形象设计是一种形象文化战略,是企业对自身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进行深化实践,使之更具有独特性、鲜明性,同时,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传送企业文化,以产生强大的品牌认知力和认同力。

1.建立MI系统。MI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理念,是整个识别系统运作的原动力,它主要指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和宗旨等。针对公司目前面临的竞争和发展态势及自身资源现状等,公司务必建立其适合自身发展内在要求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市场竞争理念、市场营销理念、市场发展理念、服务理念、质量理念、人才理念、科技创新理念、产品研发理念、组织结构设计理念体系。

2.建立BI系统。BI是MI的动态展示,它主要包含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内的行为主要包括企业伦理和道德,领导行为规范,员工行为规范,工作作风,服务态度规范,礼仪规范,工作环境和职工福利等项目。对外的行为主要包括公共关系,市场调研,促销活动,流通对策,废弃物处理,公害对策服务对策,公益性文化活动等。企业行为识别系统设计的重点在于员工队伍形象的塑造,因此,公司应当依照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订和设计个人形象。

3.建立VI系统。VI是企业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视觉传达形式,它通过组织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传达企业经营特征。建立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运用能够体现公司企业精神理念,具有鲜明视觉和独特的产品与服务环、境形象及标识。

(1)产品形象。公司要从品牌、科技、质量、服务、外观设计、包装等方面着手,树立公司良好产品形象。

(2)环境形象。公司要以“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为内容,以“现代化、花园式”为目标,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实行评先、评优考核,使用一票否决制,构建公司绿色格局,使公司通过环境形象系统促进企业发展。

(三)实施制度在建工程。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体制机制相辅相成,只有通过充分体现先进企业文化的体制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及岗位行为规范,才能真正规范企业全体人员意识和行为。

1.规范培训制度和体系,丰富培训内容和层次。企业要把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培训、岗位技能操作规范培训等内容纳入公司管理制度中。

2.健全公司绩效考评管理制度,把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公司部门个人绩效考评体系。3.开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实施典型示范工程

先进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是企业精神、优秀理念生动、形象的体现和象征,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传成作用,没有个性鲜明的典型就没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公司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把先进企业文化典型化。

1.大力发掘、发现、培养、总结公司先进典型。2.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

(五)创新企业文化的形式和载体,积极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站、多媒体、广播、报纸、内刊、《公司企业文化手册》、板报和宣传栏等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通过摄影、绘画、书法、漫画、演讲、企业之歌设计等各种文艺和体育活动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

六、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和分工

(一)实施步骤:

第一,总体设计、构建体系、部分实施阶段。在此期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组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机构。

2.起草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公司领导行为手册》、《公司员工行为手册》、《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并进行深入广泛地学习研究讨论,征求不同意见和修订完善。3.公司组织主管领导进行企业文化理论培训和学习。4.各部门组织员工学习了解企业文化内涵及重要意义 5.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活动。

6.完成对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总体设计策划工作,并请专家和学者等诊断分析和实证。7.最终完成企业精神理念的提炼,《企业之歌》、标识、旗样稿的选定及《公司员工行为手册》、《公司领导行为手册》、《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最后修订工作。

第二,全面实施、整体推进阶段。该阶段主要工作:

1.在公司全体职员中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实践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使之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行为中,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融入到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中,全面塑造企业精神、理念和价值观,达到人人认同,人人实践公司企业文化的效果。2.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任务的落实考核工作。

第三,深化、提高、总结、评价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为通过问卷调研、座谈和专家学者诊断分析及论证等其他方法、步骤,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整体实施状况作出阶段性总结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公司发展需要和实际状况进一步完善、创新。

(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分工界定。

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研发等方面工作,因此,需要公司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现对其分工界定如下:

1.企业文化部策划科负责起草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完成其征求和修订完善工作,完成企业精神、理念的提炼,标识、旗样稿的选定,《公司员工行为手册》、《公司领导行为手册》、《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最后修订工作。

2.企业文化部宣传组织科主要负责开辟企业文化载体,大力宣传、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活动,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组织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考

察学习先进单位的实践经验。

3.企业文化研究会职责。

4.公司环境规划设计部负责公司生产区、生活区及主要道路的环境建设规划设计、维护和管理工作。

5.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公司人才战略方案的制定、员工形象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6.公司企业管理部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修订和实施工作。

7.公司品质管理部主要负责对质量理念及质量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8.公司市场部主要负责产品形象设计、市场发展理念、市场营销理念及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9.公司技术研发部主要负责产品服务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第6篇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又非常重视饮食,“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

几十万年绵延不断的积累沉淀的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层,内容异常丰富,表现绚丽多彩。这主要表现在: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种类多而且完整。

中国幅员辽阔,在悠久的饮食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烹饪大师们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菜点与饮品。

由于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这些著名的地方风味菜,大多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技巧、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最为绚丽的篇章。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烹饪原料广取博采,无人能及。中国烹饪采用原料的广博,是世界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其他民族采用的,中国采用了;其他民族没采用的,中国也采用。不管是禽兽鳞介虫、蔬果瓜菌藻,还是肉骨筋爪皮,根茎花叶实,无所不采,无所不食。一句话,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林里生的、土里长的、人工造的,只要可食,都入食谱。

烹调方法众多,精妙而独特。中国烹调方法之多,举世无双。据统计,经常使用的烹调方法就有五六十种以上。而且,烹调方法的精妙,也令外人叹为奇观。如爆炒,火焰熊熊,风声呼呼,瓢勺叮当,厨师手臂高扬低回,翻簸颠甩,行云流水般一两分钟一道菜就出了锅。西方人说像演杂技,变魔术。不仅爆炒,蒸也是中国的专利。其他如溜、煸、烹、拔丝、挂霜等方法,中国特色也非常鲜明。精烹还表现在制作一道菜时,往往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采用氽、炸、蒸、煮、煎、焖、炖等多种方法,才产生了“开坛香味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效果。

风味流派多如繁星,美食名食数不胜数,在世界首屈一指。从不同角度划分,中国风味流派的总数大大小小在数百种以上。不考虑历史上的风味流派,仅以现在而言,地域流派大者二三十,加上其中子层次的可多达百数;民族风味流派大者五六十,再加上其中很多有地域之差形成子层次流派,总数达近百种。这里还未把从其他角度划分的市肆、民间、寺院、仿古、养生、荤食、素食等流派及其子系统计算在内。如果考虑到流派问的相互交叉,如地方性市肆、民间、寺院等风味,民族性养生、市肆风味等,数量就更为可观了。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美食名食不胜枚举,仅以菜肴而言,如“西周八珍”,楚地的“腼(炖)鳖”、“腥腾(红烧大龟)”,汉代的“炀豚韭卵”(烧乳猪、韭菜炒蛋),隋代的“金齑玉脍”(桔末生鱼丝),唐代的“猴头羹”(有“宁负千石之粟,不负猴头羹腥”的话),宋代的“山家清供”(山野原料名食),元代的“筵上烧肉”(大型烧烤筵席),清代的“满汉全席”等。现代名食美食更加众多,各风味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菜,名菜总数在数千种以上。菜肴、面点、小吃等名品争奇斗艳,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中国饮食文化有独特的审美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集中表现在对食品的审美评判和饮食活动的综合审美两个方面。对食品的审美评判传统标准概括为色、香、味、形、器、名六个字,即食品的颜色美观而诱人食欲,香气扑鼻,味道好吃,形状悦目,器具和食品相配和谐有美感,食品的名字有意趣。现代有人增加了质、养、卫三项,即口感好,富于营养,卫生。但对“味”的重视却是一致的。可以说核心是一个“味”字。因此有人说Et本人用“眼”吃(好看),法国人用“心”吃(精心配食),美国人用“脑”吃(特别考虑营养成分),而中国人用“口”吃。因此,“味道好坏”、“好吃不好吃”成为中国人评价食品好不好的第一标准。在饮食活动中,要求良辰、美景、可人、韵事、美食,即“五美俱”,讲求饮食活动中的时间美、环境美、亲情美、行为美和食物美的统一。、不但使人享受了美食之美,而且使人在优雅的环境、融洽的气氛中心情愉快,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然而最高层次的饮食审美是为求在饮食活动中,通过特定的环境和食物(如品茶),达到物我俱忘的“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些审美中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又体现了人生观、世界观。

中国饮食文化的重食观念和重养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与政治、哲学紧密相连。中国人重食观最通俗的体现就是“国问”——“吃了没有”、“吃的是什么”。这一问候的形成包含着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食物短缺而形成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政治上则集中表现为历朝历代的“重农”思想。重农则衣食丰足,衣食丰则民安,民安则国家统治稳定。所以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没有不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的。中国人的“重养”即重饮食养生,其原理是通过饮食,摄人体内五行运转需要的“精气”,使体内阴阳平衡,从而与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相通,达到“天人相通”的境界。这与饮食审美中的“天人相通”殊途同归,也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把饮食升华到哲学的高度,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酒的影子,早在《诗经》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在中国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隐凌晨醉,诗狂且旦歇”„„

有谁能够否认,酒无论是在诗人的生活中,还是在诗人诗歌的创作过程小所产生的奇妙的作用呢。酒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文化。而这种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学和文学创作紧密结合的结果,便有了以酒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学”。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酒精具有刺激和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当人们把酒慢饮低酌的时候,这种刺激作用就会由缓到烈逐渐发生,使人的思维逐渐地兴奋起来,而产生创作的灵感。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都与洒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形成了以饮酒为乐事、以歌咏酒为雅事的文学创作内容,就形成了酒文学,由此留下了无数趣闻铁事,而更令人鼓舞的是文人们为此创作了大量的酒诗、酒词、酒歇、酒赋及其他更多形式的文学作品。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是诗歌的故乡、古今诗歌数量之多*元与伦比。其学洒济酒歌又占据了诗歌中的相当多的部分,比比皆是,代代有作,传承至今,风格各异。一都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有多少叙酒之诗、歌酒之事[从《诗经》的“宾之初延”里的“举酬逸逸.酒食合欢”到曹操《短歌行》中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楚辞》到《全唐诗》,几乎每一篇中都充满了酒的芬芳。酒诗酒歌的诞生,是和中国诗歌的诞生同步的。中国最早的诗总集《诗经》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酒诗歌,这些酒诗酒歌大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民间风格。秦汉魏晋南北朗是中国酒诗洒歌的繁荣时期,其风格多有忧郁激昂、悲凉慷慨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苫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悲壮慷慨激昂之情与美洒交织成一幅别开生面的人生画卷。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唐代诗人之多,吟诗数量之众,都达到了最高峰:其中有关酒的诗歌,更是别具一格,其特点是豪放英发,深绵绵。杜甫、李白、王绩、陈子昂、王勃、王之焕、干吕的、王维等都写下了不计其数的酒诗。宋朝以来.诗的成就不是太大,酒诗酒歌数量也较少,但其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多是悲愤豪放和浮艳绚靡之作。近代有关酒的诗歌也不乏豪放雄壮之情,因为他们多借以抒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情操。

词,在古代是一种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其兴起与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酒词则是以酒为内容或借酒抒情遗兴的词,最早是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帝王宦官在楼阁舞台上饮酒吟诗,玲听清歌妙曲时作为自挨或欢娱宾客的文字游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酒词。据现存的词中,大约最早的酒词当属隋扬帝的《望江南·御制湖上酒》。而最有名的酒词当局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不过,词发展到了宋代,出现了被润壮阔的局面。正如《宋词鉴赏辞典》中所说:“由单纯的小令,繁衍为八百余调、二干三百余体的形式,使之更适于表现复杂曲折的感情与生活。”

词之外,还有酒赋。赋是中国文体中的一种,源于《诗经》的六义之一的“赋”.发展至汉朝成绩最高,故有“汉赋”之称。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因而易于咏物说理,而酒赋尤富有抒情色彩。由于赋最易于咏物抒情,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独具一格的酒赋。仅直接以《酒赋)为名的篇章就有扬雄、曹桓、王荣、袁松山、吴淑等文传世。但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e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富之酒也”的意境,成为多少后生追求的生活目标。

酒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明,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合文化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酒精具省刺激中枢神经的作用,当人们把酒侵钦低酌的时候,这种刺激作用就会由缓到烈逐渐发生刺殷作用,使人的思维逐渐地兴奋起来,而产生创作的吴感。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形成了以饮酒为乐事、以歌咏酒为雅事的文学创作内容,就形成了酒文学。

中国又是茶的故乡,茶与大多数中国人日日相伴,不能割舍,茶是当之无愧的“国饮”。随着社会的发展,茶也走出了国门,嗜好饮茶者遍及全国各地。

从神农发现茶的药物作用到今五条成为世界性的饮品,是经历厂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中国的先民们运用他们的勤劳和智能,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种茶与制茶的经验,培育出了数不尽的茶种,其中仅名茶品种就多达数日种:如今,茶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古人所谓“开门七件争,柴米油盐酱配条”的生活总结,就充分反映了茶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关于饮茶的起源,在中国历来流传着神农发明茶的观点。古籍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与荣字通)而解之”的记载。

中国茶文化,首先是一个艺术宝库。中国人不仅喝茶,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品茶。喝茶为的是解渴,而品茶则把饮茶活动上升为精神和艺术境界。品茶者,不仅含有品评、鉴赏工夫,还包括精细的操作手艺和品落的美好意境。古人姑且不说,即使令人饮茶,也是非常讲究的。如品茶首先要择器,讲究茶具的古朴还有雅致,追求其美韵,壶要异形,杯要小巧。品茶更要讲究与人品、环境协调,鉴赏茶饮美味的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雾种种妙趣和意境。自然还包括礼仪、礼节、情节、饮规等,其次便是选水、论茶、煮茶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这就完整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茶艺术——中国茶艺。

品饮茶主要讲的是饮茶时的分茶和品饮环境。

唐代以釜煮荣汤,汤熟后用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荣可分五碗,分时沫悖要均匀。宋代的点菜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荣笺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时也要均匀。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以壶盛之。壶有大小多种,有白冲自泡的小壶,有能斟四、五碗的大壶。分荣即使是在民间也是十分讲究的。为使上下精华均匀,烫盏之后往往提壶巡杯而行,好的荣师可以四杯、五林乃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撤,谓之“关公跑城”’一点一提则叫做“韩信点兵”等。总之,这也是中国茶艺的一部分。

饮茶更要讲究环境,因为中国人把饮茶看成是一种艺术。近世的大茶馆、茶社、茶楼等是人多聚饮,形成友好亲切热烈地气氛。而传统的中国茶艺讲究的是清幽典雅之意境。唐代的校然和尚认为,品茶是雅人韵事,应与赏花、吟诗、听琴等相结合。因而,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有关茶人的韵事铁闻,且不绝于历史典籍中。宋代饮茶环境则因层次不同有很大区别,朝廷重奢侈讲礼仪,民间重友情讲情调,文人则重自然讲雅趣。明清以来,饮茶的环境更为时人所重,尤其看重与大自然的融合之意境。明唐伯虎有《品茶图》一幅,画的是青山高耸,古树权丫,敞厅茅舍,短篱小草,并题诗云: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入法.蟹服松风联自家。”其品茶心境昭然世人。

其实,所谓饮茶环境,不仅在景、在物,还要讲人品、事体。翰林院的茶宴文会,虽多礼仪,而不少风雅。文人相聚,松风明月,又逢雅洁高士,自合一番传调。掸宗佛事,需要的苦寂,自然远离风雅。而荣肆茶坊,却少不了欢乐气氛,家中妻儿小酌,若中透着亲情,好友造访,茶中自蕴敬意。总之,饮茶环境要与人事相协调。

中国历史上,好茶的人往往都是些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等。唐代的陆羽、校染白不必说,五代的陶谷、宋代的苏东坡、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撤宗赵信、元代赵孟烦、明代吴中四杰、清代的“扬州八怪”、乾隆皇帝乃至近代的诸多文学大家,都是文化修养很高、艺术造诣深厚的茶入。

因此,中国入把饮茶品著称为“茶艺”,并非夸张、吹嘘之词,而确实在烹饮过程中贯彻了丰富的艺术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因此,中国茶艺不仅是我们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奉献给全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茶艺,把“精神“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希成是一种进行自我修养、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方法。

上一篇:观光旅游下一篇:中学生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