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2024-07-07

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精选6篇)

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第1篇

精品课程的宗旨是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是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适时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是一项以点带面的改革,即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水平课程;以整体教学内容改革为面,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科学理解精品课程的内涵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明确目标,揭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与丰富内涵。首先,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众多高水平课程中优势比较全面、特色比较明显的课程。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重大举措,课程建设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目前推出的一批精品课程,是多年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的全面总结。从另一方面讲,精品课程分别代表国家、省、校三级层次的水平,某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其次,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不同的特色。精品课程评判标准必须科学地、完整地反映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和对课程要求的不断变化,其标准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而且任何一门精品课程都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第三,它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即目标定位的多样化,创建模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多样化是独具特色和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统一标准和模式不仅不会产生高水平且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同时也与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不相符合。

课程设置受到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和社会需要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是实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精品课程代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推进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投入严重不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的要求。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正是希望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各校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

[1] [2]

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第2篇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践、创新能力。从国家开始实行大学教育双轨制,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就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在大众型高等教育的形势下,部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人才的迫切要求[1-3]。食品化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中主要组成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化学变化对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影响[4-5]。食品化学实验,是通过各种实验手段直接观察及测定食品中某些特定成分的物理化学变化,不但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原理和基础设备测定食品中主要组成成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找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进行进一步实验,确定不同成分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更完善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得食品化学实验课程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基础设备操作能力及研究开发能力的作用,是一项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优化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1.1实验内容的优化

以往韶关学院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实验内容少,过于片面、基础,主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有食品成分的提取、主要组成成分理化性质以及功能成分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例如食用果胶的提取、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花青素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提取方法、了解不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这些实验不但所涉及的内容过于简单、片面,而且实验模式也不够全面,均属于验证性实验,完成这些实验操作只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实验原理的认识。食品化学实验作为专业基础课,应该全面、形式多样化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和教学内容,我们在的食品化学实验中增加了一些有关碳水化合物、脂质和酶等相关实验,包括“粉丝的制备与质量感官评价”、“酶促褐变及其预防”、“油脂水解、皂化实验(肥皂的制作)”等实验。同时,将验证性试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有机结合,学生不但可以通过验证性实验熟练基本实验操作,还可以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锻炼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粉丝的制备与质量感官评价”,这是按照设计性实验来安排学生完成的一个实验,只给出实验课题、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考核目标,而具体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原料的选择、实验方法的选择和结果分析评价均由学生独立完成[6]。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对学生全面、深刻了解食品化学知识和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2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化

韶关学院以往的实验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提前配置好试剂、准备器材,授课时结合理论进行简单讲解和操作示范,然后对学生操作进行指正和引导。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完成任务,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方法,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填鸭式教育灵活转变为引导启发式教育。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设定题目,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知识改变生活。比如通过“粉丝的制备与质量感官评价”和“油脂水解、皂化实验(肥皂的制作)”两个实验,可以简单运用食品化学知识生产日常生活中吃的、用的产品;另外通过“酶促褐变及其预防”实验,可以清晰的认识“为什么土豆一切开就变色,如何才能预防或减轻它的变色”等。第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将30名学生平均分成5个小组,每个实验之前依次安排各小组中的1名学生,实验教师每次协调引导5个成员参与试剂配制、仪器的准备等。让所有学生都学会整个实验流程,培养他们如何计算实验耗材用量,如何精确配制和标定试剂,如何科学进行实验,减少实验材料的消耗等。第三,结合问题导向学习法做好引导启发式教育。问题导向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又称为基于问题的提出,逐步思考、配合引导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7],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准备实验和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写实验原理和步骤的同时,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的讲授过程中,重点围绕学生所提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多提问题、提好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解答问题,不能单纯的给与答案。比如在进行“酶促褐变及其预防”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给果树进行漂烫,教师不能简单的解释为防止酶促褐变,可以从酶促褐变原理出发引导式提问学生,得到酶促褐变的原因是水果、蔬菜中的酚类物质受空气的入侵和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确定酶促褐变是由于多酚氧化酶引起,然后从漂烫工序、水的温度和如何使酶失活去引导,进一步得知漂烫可以使切口隔绝氧气、可以使多酚氧化酶失活。这种问题导向学习法和引导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摒弃死记硬背的习惯,达到授之以渔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第四,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在实验进行中穿插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不拘于标准答案的框框,做到答案有理、全面、多样化。

1.3实验条件的优化

软件设施提升的同时,硬件设施也必需跟进,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因此对实验条件的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实验基础设备台套数应配齐,并要求及时更新换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近年基础设备虽然新添置了不少,但是还不够齐全,例如因带扫描的可见分光光度计台套数不够,使得在进行“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中pH值对花青素色泽的影响实验时,不能完成最大吸收波长的转移特点的分析。另外,在实验室增加投影仪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播放仪器设备的flash动画和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对实验的规范操作和仪器使用有直观的认识。第二,应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和数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场地。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7]。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几个学生助理,让学生助理辅助实验室开放,并给予自主学习的学生必要的帮助,同时给学生助理适当的经济补助。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满足实验室开放需求,也可以减少教师负担。第三,可以通过增加实习机会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院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在食品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机会,如到附近的饮料厂、啤酒厂和质检所等企业和单位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会发现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实验技能和设备操作能力,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也可以让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实用性。

2量化实验成绩评定标准

量化和严格的评分标准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同时,能够很好地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实验教学的考核目的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有别于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食品化学实验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30%)、实验报告成绩(40%)和考试成绩(30%)三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都进行细化和量化,并且均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实验课堂表现、实验卫生处理;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实验报告界面;考试成绩主要涉及实验原理理解、实验现象解释、实验方案设计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在课程期末安排实验技能大赛,比如韶关学院举行过“巧妙应用食品化学性质制取生活所需产品”、“食品化学现象解释大赛”等竞赛,这些对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食品化学实验相关知识很有帮助。

3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实验预习情况良好,能够很好的吃透实验原理,明白实验目的和内容,还能很好的提出实验疑问。同时也能主动的去学习实验设备的运行原理和基本操作。另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引导启发式教育,学生们渐渐地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食品化学实验改革的过程中,使整个食品化学教学团队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团队教师的信心和动力。韶关学院将再接再厉,根据教学条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食品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秋芳.当代高等教育形势下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88-90.

[2]朱纯,陈健.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1):21-22.

[3]丁坚勇,华小梅.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32(1):101-103.

[4]李云志.浅谈对食品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37(9):254-25.

[5]李春美,罗学林.对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6-98.

[6]黄晓钰,刘邻渭.食品化学综合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82-290.

基础类课程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第3篇

1 认真筛选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中职院校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这就要求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各专业的具体需要, 优选教学内容。虽然基础课程的面向的是各专业学生, 具有普适性, 但是具体到各专业, 对基础课的需求还是不一样的。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采用“针对具体专业确定教学内容”的方式, 使得每个专业的教学内容都不一样。但这种方式麻烦, 不易操作。也可以采取“公共内容模块+各专业需要内容模块”的方式确定教学内容。另外, 根据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操作性人才这一特点,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要突出实践性内容, 使学生由传统的学知识为重点转变为学知识和练技能紧密结合, 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育者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也已经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制和开发优质的基础课网络教学软件, 把教材、教师的教案、上课的课件、习题等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挂到网上,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的根据需要进行预习或复习, 这样就使45分钟的课堂时间被拓宽和延长了。其次, 充分利用强大计算机技术开发课件。通过处理, 把抽象变为具象, 变静态变为动态, 将微观变为宏观, 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教学效果。第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选取与课程有关, 也与教学内容有关。就职业教育而言, 应该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 对于易产生模糊认识的知识可采用讨论法实施;对实践性强的内容采用情境化教学, 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等等。

3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职业学校学生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 基础课将来是要给相关的专业课作支撑的, 因此, 教师要清楚本课程中哪些内容是专业课程中哪些内容的支撑, 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深刻了解本课程的知识之外, 还要了解本专业后续相关专业课及相邻专业的知识。除此之外,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 现代教育理论也层出不穷, 这些也是基础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的。总之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4 健全督导机制, 提高过程管控的力度

过程管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而教学督导是过程管控的重要手段。目前, 各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都实行教学督导制度, 而督导的方式也基本都是多级督导。具体的说, 就是采用院、系、室三级督导制度。学院、系成立专门的督导组, 根据教师的具体的任课情况, 实施不预先通知的听课。一般每门课听2-3次, 然后根据打分标准和教师的具体表现给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教研室领导也随机跟班听课, 同样给出评判。最后三级督导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不定期的随机听课制度, 会给教师一定的压力, 促使教师认真备课, 认真讲课, 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导向, 督导不是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负责程度, 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因此, 督导人员听课后, 不是以批评的口吻指出不足, 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与教师进行沟通,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帮助教师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有效提高授课水平。

5 细化质量评价标准, 提高教学质量评判的科学性

目前, 各院校教学质量成绩的评价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督导成绩 (由院、系、室三级督导成绩按一定比例给出分值) , 二是学生评教成绩。两部分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权作为教师的教学质量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授课质量的高低, 但相对比较片面。应该进一步的细化评价的标准, 以期对每名教师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有效。一是扩大督导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 还应将教师对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的执行情况、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 教学纪律的遵守情况等都纳入督导范围。二是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将教师自我评价纳入评价范畴。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教师在内心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业绩, 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 哪些方面尚须改进和提高, 从而有意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评教的效度。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引导, 避免学生受感情等因素的影响, 做到评教的客观公正;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评教时机 (比如都安排在每门课程结束前进行) 和区分课程 (比如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 类型评教, 保证评教的公平性等。

基础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也非常多, 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 合理制定有效措施, 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从优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健全督导机制、细化质量评价标准五个方面归纳了提升基础类课教学质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的发挥对专业课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教学质量,中职院校,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大为.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 2012 (2) :212-213.

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拓宽 开发 利用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上,我们存在众多误区,未能真正准确地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通常把课程资源局限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以及一些教学用具,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化了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拓宽了课程资源的范畴,正如《历史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所指出的“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包括物质的、人力的,校内的、校外的,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等。并提出要积极发开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毫无疑问,拓宽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中有益的“源头活水”。

二、拓宽历史课程资源的意义

1.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很多中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认为是杂课。原本很有趣的历史课,却不受到学生的亲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乏味和单调。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学中除了教科书之外还应该运用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等。而这些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甚至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课程资源能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新课改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多样化的历史课程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分析和评论。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而拓宽、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历史学科课程资源不仅仅是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参与便于他们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

3.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前,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提倡的方法就是多背、多记。这也就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态度和方法,即学习不仅是追求结论,更是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拓宽、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运用各种材料去探究、认识历史事实的过程,这自然不是单凭背诵、记忆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

三、拓宽历史课程资源的路径

1.以历史教科书为基础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除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乡土教材、教学参考书、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历史课件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拓宽、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以历史教科书为基础的历史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材的内容与外延都在不断扩大,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所以,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历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在内容、体裁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教师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因为,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历史教师确定的课程资源最容易为学生认可和接受。而且,他们自身是人力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即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再发达,历史书籍、历史资料再丰富,也不能取代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地位。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师——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也就重视和加强历史教师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设。

3.信息网络资源

互联网是最方便、最决捷的历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其成为教学资源的必要补充。历史网络资源包括的种类很多,除了人们已经普遍熟悉的专业网站(包括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网站和各个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景点的专门网站)以外,大量非专业网站中丰富的历史主页、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远程网络教育网、各大基础教育网等,如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人教网等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资源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4.乡土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乡土史课程资源包括本乡本土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以及历史见证人和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人力资源。就我们赣州来说,开发和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有着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优势。比如: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遗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赣州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域内95%的人口都是客家人,人称客家摇篮。客家先民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这些底蕴厚重的历史文物遗迹都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晓英.《如何面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国教研网,2005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2004.2.

[3]王苏.探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2002.6.

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第5篇

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造理念先进、质量一流、改革创新、富有影响力的幸福学校,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的通知》(鲁教基发〔2015〕6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泰办发〔2015〕21号),制定泰安市中小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

一、背景分析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全市幸福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普遍重视课程和教学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学校教学常规逐步规范,教学改革成果突出,涌现了如泰安市实验学校“思维碰撞课堂”、泰山区省庄二中“精彩主持”课堂、肥城市学校教研发展共同体、宁阳金桥学校课程统整改革等在省内外享有广泛声誉的课改典型,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尤其是全市适时建成了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带动了全市中小学教育的全新变革,课堂改革优化转型,教学教研深度推进,教育管理优化升级,教育信息化改革初见成效。但整体上看,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观和教学观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等现象比较突出。二是重教学轻课程、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教研与教改良性互动的机制尚未建立,教学改革缺乏深度研究的支持,停留在经验或模仿层面,难以形成个性和特色,教学效率较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四是民主、科学、开放的现代教学制度尚未建立,课堂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五是教学改革思路与目标有待明晰和细化,尚未形成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六是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资源不足和融合创新不够问题日益凸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以混合式教学为载体的云课堂改革和以泛在学习为特征的个性化深度学习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新命题,尤其是随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启动实施,破解上述问题显得日益迫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课程、教学、课堂、作业、教研、评价等教学关键要素,以项目化实施为主要方式,扎实开展以“课程创新、有效教学、深度学习、有效教研、发展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融合创新,推进学校深度转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打造一批理念先进、质量一流、改革创新、富有影响力的教学示范校,并发挥其典型辐射作用,办好普惠泰安人民的幸福教育。

(二)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基于标准、深度改革、融合创新、彰显个性、提高质量”。“基于标准”即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以课程标准为行动准则,体现课标精神,以课程创生的价值取向推进教学改革。“深度改革”即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着力点,以基于问题、项目和研究的深度学习为重点,既要解决好“怎样教”、“怎样学”这一教学问题,更要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注重生活重建和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融合创新”即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以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有效载体,坚持“技术为我所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实现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彰显个性”即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注重自主创新,体现素质教育时代诉求,彰显学校教学特色和教师教学个性。“提高质量”即教学改革要符合当地和学校的教学实际,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

三、实施原则

(一)发展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促使全市中小学和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主动地成长。

(二)创新为重的原则。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和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教学改革,开展基于问题、项目和研究的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创新形成各具特色而卓有成效的教学范式,彰显“一校一品”、“一师一格”的教学特色,打造一批理念先进、质量一流、改革创新、富有影响力的教学示范校,并发挥典型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市中小学自主创新,大幅提升教学质量。

(三)研究先行的原则。积极推进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为内容的校本教研和以课堂观察为重点的观课议课制度,多主体参与、常态化研究、区域性推进,以教学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建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良性互动机制,以教研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推进教学研究的深度转型,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优质的有效供给和专业引领,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四、改革项目

(一)课程建设改革

1.改革目标。坚持课程的核心地位,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围绕课程育人,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融为一体的“知识—活动”体系(学科课程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校内课程+校外课程;知识课程+经验课程+社团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即: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突出抓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整合、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实施及特色课程的品牌化打造,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符合我市中小学实际、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多元化动态性课程体系。2.实施重点:(1)按照“课程=价值确认+知识选择+活动设计+活动实施+达成评价”的课程育人链,建构富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2)义务教育段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及省、市教学规范要求,按照“开全、开齐、上好”的要求规范课程建设,尝试课程统整改革,积极推行自主选课日活动,实施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课走读”教学,促进学生个性成长。(3)高中学校在抓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适应“两依据一参考”高考综合改革模式的要求,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目的,以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方式,开展“选课走班”教学。(4)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扬长发展为目的,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成长、生活科技、感悟自然、走向社会、人生设计”五大行动,开发和利用家庭或社区学习资源等,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领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3.评价方式: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综合评估,举办全市中小学“课程博览会”。项目学校每学期对学科教师进行一次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评估;县市区教育局每学年对项目学校进行一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市教育局每学年对县市区及市直中小学进行一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并举办一次“课程博览会”。

(二)教学设计改革 1.改革目标: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这一基本要求优化教学设计,切实解决好“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2.实施重点:(1)优化目标设计,注重目标导向和激励。学习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规定了教学的走向。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需要设计教学目标,做到面对实际、目标实在、确有实效,力求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2)优化内容设计,注重资源整合。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通过“删、减、增、整、替”的文本改造,将国家课程有效的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实现学习内容的最优化。(3)优化过程设计,注重情境体验和活动建构。积极倡导自学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积极创设情境,通过活动建构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主动学习。(4)优化评价设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进行质量检测,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践和反思,生成智慧,提高能力,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3.评价方式:开展“教学金点子”和“教学创意设计”评选活动。项目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金点子”和“教学创意设计”评选活动;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教育局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学金点子”和“教学创意设计”评选活动。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改革

1.改革目标: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一校一品”、“一科一模”、“一师一格”的幸福课堂,建立新型课堂文化,大幅提升教学效益。

2.基本理念:树立“发展为本”的理念,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落实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融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注重课程创生,引导学生在大量的学科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坚持以学为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交互反馈与矫正评价贯穿始终,以学评教,教学相长。3.实施重点:积极推进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探索符合学校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模式和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学,积极倡导自学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合作交流能力,营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学基本要求是:课前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生长点、思维障碍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激发求知欲;课中深度学习,通过有效的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项目和研究的深度学习,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和思维对话,实现智慧共生;课后有效拓展,通过学以致用的科学训练和实践创新,引导学生智慧成长。4.评价方式:开展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达标活动及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项目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课堂教学水平达标活动;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教育局每学年开展一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

(四)基于教育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改革

1.改革目标:本着“建设即应用”的融合创新原则,探索翻转课堂本土化新模式,积极推进基于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大幅提升教学效益。2.实施重点:以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载体,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实施混合式教学,加强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创新;抓好微课程资源与翻转课堂创新,破解“学什么”和“怎样学”难题;注重课内、校内和家校三类翻转,融通家校共育平台;加强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合作探究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整合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优秀教学元素,确保改革成效。

3.评价方式: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教育局每学年开展一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开展中小学“混合式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按照逐级评选、择优推选的原则,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市教育局每学年开展一次“混合式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五)作业设计改革

1.改革目标:改革作业设计与实施,探索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轻负高效的作业教学新模式,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巩固和拓展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实施重点:坚持“让学生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的指导思想,以能力为重,抓好常规作业设计,注重分层设计,提高常规作业教学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实践型、探究型和自主型作业设计模式,开展“作业作品化”改革。坚持主体参与的开放性、形式的趣味性、内容的综合性、作业评价的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切实解决现行作业重复机械低效的问题,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环节。

3.评价方式:开展中小学绿色作业设计展评活动。项目学校定期围绕“轻负担、有思维价值、学生喜欢”等方面进行绿色作业展评,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每学年进行一次绿色作业展评活动。

(六)教学评价改革

1.改革目标:以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为引领,改革单纯以分数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探索建立以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为指标的绿色教学评价新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主动、可持续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实施重点:以实施《泰安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方案(试行)》为抓手,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制度,开展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建立发展性绿色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管理和学生综合成长档案的设计,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学科教师、业务管理部门和家长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评价的全面变革;积极探索“预期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水平的评价、伴随评价——将教学评价嵌入整个教学过程、元认知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进行评价、学科学业成就分类评价等多样化发展性评价策略,增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3.评价方式: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和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学校每学期对年级组、学科组和学科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增值评价和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县市区教育局每学年对项目学校进行质量增值评价和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市教育局每学年对县市区教育局进行质量增值评价和教学质量绿色评价。

(七)教学研究改革

1.改革目标:以我市“基于云平台·同步大教研”项目为主要载体,深化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制度,切实解决制约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幅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

2.实施重点:针对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规范选题、设计、开题论证和研究过程监控及成果总结等环节,注重实效。在重视教材教法研究的基础上,突出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教学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及高考综合改革模式等教育热点的研究,关注学生学的研究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研究,重视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注重学生课外学习和资源开发的研究,推进教学研究深度转型。积极推进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为内容的校本教研和以课堂观察为重点的观课议课制度。把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重视课例研究和个案研究,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注重教研与教改的良性互动和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有计划、有步骤、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学改革行动。

3.评价方式:开展“基于云平台·同步大教研”项目评估。项目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教研成果评选;县市区教育局对项目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基于云平台·同步大教研”项目评估;市教育局对县市区教育局每学期进行一次“基于云平台·同步大教研”项目评估。

(八)创客教育

1.改革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从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创客活动、创客师资、创客文化等维度全面推进创客教育,探索建构具有我市特色的创客教育新体系,为培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科技人才奠定基础。中小学校实现创客教育“五个一”工程,即每校开出一门创客课程、建设一个创客空间、聘任一位创客指导师、每年组织一次创客教育活动和每生每年完成一个创客作品。

2.实施重点:全力推进创客教育空间建设,全市各中小学努力建设1个创客空间。条件欠缺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实训室、社团活动室、图书馆等场所,配套创客教育基础设施、软硬件和基件材料。重点建设100个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学校创客教育基地,并授予“泰安市青少年创客教育基地”名牌。加强创客师资配备与培养,进行STEM项目试验和机器人教学试验,积极创建创客教育名师工作室,设立优秀创客教师创客空间(或工作坊),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创客教育教研组(中心),多途径、多形式促进创客教师快速成长。以“创中学”为主路径,构建内嵌式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工作坊、创意实验室、综合实践中心、创客空间等形式为在校学生发挥创意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一个有创意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投入到创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评价方式:开展全市中小学创客教育成果展评活动。按照逐级评选、择优推荐的原则,项目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每学年开展一次展评活动。

(九)学科团队建设

1.改革目标:以建立学科专家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开展学科团队建设,打造具有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进取精神的教师团队,提高广大学科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升学科质量贡献力和匹配度。

2.实施重点:启动实施“中小学学科建设行动”,从“信念作风”、“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知识建设”和“特色建设”六个维度,通过外出学习、读书成长、校本研究、创新实践等多种渠道,着力实施学科团队建设,打造学科品牌,提高广大学科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升学科质量贡献力和匹配度,并通过开展“学科十佳教师”评选活动,造就学科领军人才,为深化课程改革和大幅提升质量奠定人才支持。3.评价方式:开展“优秀学科团队”、“学科十佳教师”评选和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大赛活动。按照逐级评选、择优推荐的原则,项目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市教育局每学年分别开展一次评选活动。

(十)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1.改革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育人为核心,探索建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中小学教学新机制,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其终生幸福奠基。

2.实施重点:成立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科育人团队,建立相关工作规章,开设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的个性化教育选修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验室、图书室、操场、校外实践基地等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社团活动、选课走班教学和个性化泛在学习,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广泛开展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航模大赛、艺体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才艺展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3.评价方式:开展中小学才艺展评和学生特长发展示范 校评选活动。按照逐级展评、择优推荐的原则,项目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每学年分别开展一次。

五、推进方式

(一)自我诊断,申报立项。各中小学根据自身传统优势申报改革项目。各学校深入研讨,认真开展改革项目自我诊断,分析自身优势和存在问题,完成自我诊断报告,制定个性化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逐级上报,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审定立项。县市区按照计划要求,成立10个“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项目组,组建项目改革发展联盟学校,进行区域范围内的改革与创新实施。

(二)自主探索,专家跟进。各项目学校执行个性化改革方案,通过专家团队持续跟进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等,推进学校自主改革与发展。市县教育局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课题论证会、专题论坛、成果推介会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培训,进行问题研讨,开展成果交流,推进项目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总结提升,宣传推广。市、县市区及各学校总结项目改革成果,积极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发展其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市、县教育局分别策划好县域层面及省、市范围的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专项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专项推进计划。市基础教研室、教科所将成立专家指导团队,指导各县市区、各学校开展工作,并持续跟进指导,确保教学改革持续稳步推进。

(二)搭建交流平台。市、县教育局成立10个“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发展共同体,按照项目共进、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协作片区,加强校际合作和互动交流,形成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良性动态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树立典型,全面推广。

(三)加强过程监控。加强教学改革决策、教学改革过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系统监控与评价。市、县教研室定期对教学改革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关注育人目标、课程方案、教学各部分内容和各环节目标的有效达成及其系统运行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积极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多向度监督与评价,积极开展学生评教、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等活动,不断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第6篇

—— 郭猛实验学校“初中数学课程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2013年8月,我校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初中数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成功。一年来,学校在盐都教育局的引领下,毓龙路实验学校的帮扶下,不断探索特色化、校本化课程基地建设开发与实施的规律,不断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对常态化教学的引领与影响,同时积极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了学校课程基地的影响,真正实现了以课程基地领跑学校发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从课程建设申报开始,我们就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相关文件,传达马斌处长的《以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初中发展水平》报告中的精神。我们认识到,加强学科课程建设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挖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二、组织实施,形成合力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工作组.2013年8月28日学校召开行政会办会,会上梁德荣校长明确提出要把省级课程基地建设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并成立了以梁德荣校长为组长、刘瑞祥副校长为副组长的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尽快完善建设方案,拟定工作计划,明确建设目标,扎实开展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建成。

同时,学校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构建课程建设的支持体系。一是专业支持体系,教育局担当“红娘”,毓龙路实验学校与我校结对帮扶,毓龙路实验学校对数学实验教学丰富的实践研究和取得的成果,为我校建设数学实验课程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二是互助支持,通过区教研室组织的每月一次的学科基地活动,集全区的骨干教师谏 言献策,共同促进课程建设。三是制度保障体系,在课程建设与使用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相关管理制度,使用制度的教育、教学功能常态化。

三、平台搭建,初见成效 1.确保资金投入,加大硬件建设

我校课程建设申报成功后,省财政厅扶持的项目资金30万元已经到位,学校并自筹专项资金确保课程基地建设基金到位。2014年5月25日,学校委托盐都区教育局面向市场公开招标,江苏省清源科教设备有限公司以362500元的中标价成功中标,负责数学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目前为止,硬件建设基本到位,操作类实验室配置了6套实木学生实验桌椅和灵巧型教学讲台,探究类实验室配置了短焦投影机、数字影像展台、推拉组合黑板(含电子白板)、无线显示投影伴侣、L 型教师工作台、灵巧型教学讲台、5张三叶草型学生分组实验桌、45张学生方凳、6米长边台、图形计算器充电管理车、16台图形计算器、6台数据采集器、6台距离传感器、教师用联想牌电脑、15台学生用联想牌台式一体机。并且,技术人员对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数学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培训。同时,我们除了购买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具模型,还调动全校师生自己制作学具、教具,把一些优秀的学具、教具收集补充到数学实验室里。

2.构建实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高效益

自盐都区实施“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学校的教学方式统一采用“自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我校数学实验教学仍然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借助于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基地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平台,及时展示、交流成果,如:胡安中老师执教实验课《探索勾股定理》报送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课例比赛,薛峰老师在区数学教研基地活动中成功开设《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实验教学观摩课,孟新明老师在学校特色建设巡礼周中对区局领导、各学校校长、学生家长展示《展开与折叠》实 验教学,刘瑞祥副校长、严中存老师、李大龙老师等多位老师都开设校内外数学实验观摩课。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逐渐认同了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教学策略,我们决定对实验教学实施“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以“产生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小结等环节。此课堂模式的实施,主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实现课堂高效益。

3.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严格按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开足开齐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我们参照省教研室免费发放的实验教材,并结合学校实际,将教材中的“章头活动”、“做一做”、“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素材进行科学分类,编制了七、八、九年级《数学实验操作手册》校本实验教学材料,为学生开展数学实验提供帮助。

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加大教师培训,以点带面,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学校先后多次组织老师外出学习考察省内知名学校,2013年11月份安排戴晓军老师参观泰州中学的数学学习体验中心;刘瑞祥副校长和胡安中副主任赴南京参加“全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检查验收”专项培训,学习先进典型的优秀经验和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帮助和指导检查验收的自查工作;刘瑞祥副校长赴徐州市高级中学参加了第三届全省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专题研讨会暨第二届初中数学名师论坛,并参观了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2014年3月刘瑞祥副校长赴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参加了全省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讨暨培训会。可谓教师的培训形式多样,真正实现研、培、学一体化,拓宽学习渠道,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

4.开展课题研究,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校承担的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立项课题《在数学实验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2014年5月,由盐城市教科院牵头进行了开题论证,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课题负责 人组织教师对现有的数学教材进行提炼,确定各个年级中的教材中到底有哪些课时的内容,有必要且具有可行性来通过数学实验室完成数学教学内容,并组织力量编写数学实验教学案例。以案例研究和课例研究的形式,全面推动课程基地建设,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并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在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东风下开展课程基地建设,在建设中做基层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基地建设。

四、梳理过程,体会感悟

通过对以往数学实验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对相关教学的研究成果分析,目前,我校初中数学实验课程基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师、学生对数学实验的认识较肤浅。许多学生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停留在认知层面上,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里实际上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本应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激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却泯灭在老师的理论说教中。

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前期工作预设不到位。实验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了解实验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但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预设漫不经心,对实验目的不求明确,前期工作不到位,使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

3.在数学实验室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对实验室相关设备未能熟练使用,尤其是一些辅助教学的软件不能发挥其作用,例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几何画板”或“Z+Z智能平台”、TI图形计算器等,熟练掌握并不占多数,能熟练制作课件制作,并能在教学过程经常运用的教师屈指可数。

五、多措并举,畅想未来

在今后一阶段内,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好以上已发现的问题,保证课程基地建设的质量,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1.继续完善实验室建设。丰富实验室的文化氛围,继续添置配套模型、教具、实验用具等,建设数学素材编辑室、数学模拟演示平台、数学实践活动室。

2.继续整合教材内容,完善课程基地校本课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强化“做中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建立课程基地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论坛,便于师生间交流课程基地教与学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在项目建设中,打造专业型、研究型教师团队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把专业发展考核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考核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聘请专家指导,积极吸纳、整合专家意见,对项目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方面修正,为学校项目课程建设做好理论指导,对建设内容进行科学规划。

5.建立健全地区、项目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示范课、教研沙龙、科研论坛等活动,举办教育教学开放周、特色巡礼周、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地区项目间的合作,借鉴其他学校优秀项目经验方法,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教学设施设备、课程资源和师资等要素有机整合,体现项目的整体效益。

上一篇:学习3纪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贵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