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论文

2024-06-01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论文(精选6篇)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论文 第1篇

论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摘 要: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意识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对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阶段,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意义;路径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1]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等内容。政治文化支配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治文化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政治传统、民族心理及外来文化长期交融积淀的结果,可以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能促使人们形成现代政治理想、政治观念、政治人格、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政治文化蕴涵人们的政治行为倾向,支配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选择,从而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当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化为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时,那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文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同时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从而保证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政治文化内含建设政治文明、推动政治发展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要素,作用于政治系统,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政治系统的情感认同、归属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化程度,调控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要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带来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实现还有待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效的政治参与是科学、理性、自觉的政治行为,能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的稳定感,政治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公民认清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权利、政治义务,从而有效促进政治参与,实现人民民主,推进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可见,政治文化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政治文化可以为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实现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而要有效维护政治稳定,首先必须有思想稳定,这就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政治文化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和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政治价值模糊、政治心理矛盾、政治信念淡化等现象,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政治文明建设中需要努力回答和解决社会成员对深化改革的忧虑、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对切身利益的关注等问题,使政治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土壤中,这就使得政治文化的作用日显重要。政治文化还有利于公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公民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政治凝聚力的加强,有助于实现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使之能更好地发挥政治资源整合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突出特点是人治,王权至上,等级尊卑,广大人民群众被排斥在政权之外。人治思想至今在中国社会中仍有残存,例如清官意识、官本位、权大于法的观念。政治文明建设,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两个方面。而就其实践来讲,关键是要处理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关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脱离先进政治文化而单独进行,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在民主和法制等政治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并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建设的成果来引导和促进相应的政治文化的生成。二要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促进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要放在同等位置,两者不可偏废。三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以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突出主旋律,弘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要加强政治引导,对人民群众进行正面灌输,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还要关注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实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和提高社会群体对社会变革的心理判断力和承受能力,并且随时代的转换,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一要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二要建立政治文化传播网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传播,把先进政治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三要提高公民参政意识。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只有建立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才会得以巩固。四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个国家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其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以及其他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公民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国家政治生活,自觉地有效地参加国家事务管理。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区没有脱贫,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所需要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还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方面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努力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观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把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正是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社会成员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政治角色,完成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的过程。鉴于政治社会化在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完善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渠道,注重发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政治知识和价值观念。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传递作用,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学校教育应成为国家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渠道;

二是要加强政治专业训练,塑造正确的政治人格,使公民具有特定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大众传媒的导向直接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和评价,当前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是要鼓励人民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会民主参与渠道。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59。

相关阅读:

分析企业中的民主管理

中学班级民主管理的误区及建议

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与理论定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论文 第2篇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管理逐步向以人为本过渡,一是通过与基层干部职工的深入交流,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强他们对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二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向干部职工宣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改革的思想认识,从容应对企业改制所带来的挑战和困难,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的改革发展事业上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3.2完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企业从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实践、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中提炼出来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比如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民主制度以及现场管理、生产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等,具有公认、权威和稳定等特点,对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起到了评判和制约的作用。

3.3加强现代人才价值观的教育

随着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越来越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很多企业职工的人生价值观也出现了微妙变化:一是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二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三是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将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引入价值观研究,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预警机制,紧跟时代脉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偏激思想主动进行调控,使现代人才的价值观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3.4打造优秀企业团队

企业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团队理论,团队指的是处于同一环境中,彼此能够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志同道合的人生观,容易形成坦诚沟通,共同激荡创意,相互鼓励及启发事业的成就感的员工群体,这样的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汇集起巨大的创造力量。在开展团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机构和组织形式,如“职代会”、“QC小组”、“青年文明号”、“职工之家”等,将职工较好地吸引到企业的周围;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沟通,构筑自上而下的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让职工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政策制度、管理措施,形成“上下同欲”的理想氛围。

3.5促进企业道德建设

企业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等来调节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企业形成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见成效。

总之,企业文化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企业的不断改革,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发展又为企业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推动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其申.浅谈新形势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企业与经济管理,(12).

[2]林庆生.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要和经营管理紧密结合[J].江苏纺织,(2).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论文 第3篇

企业文化被公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 不仅是企业内部整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为企业管理的两大载体, 二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正确地把握和客观认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对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总体上说,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同一性, 也存在着互补性, 当然还有它们的差异性。

先说同一性。“以人为本”是它们共同的管理理念, 是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也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二者都是致力于研究人、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美国的《财富》杂志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成功的关键:人, 人, 人》。文中说, 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可·韦尔奇说“我们所能做的, 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 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由此可见,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1998年, 《财富》500强中“最受敬仰公司”的评选主题, 当仁不让被“公司文化”摘取。这一主题再度备受推崇, 代表了现今巨变环境中公司管理的崭新趋势。

互补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管理思想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是当前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 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而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胜利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假如说企业是一艘巨轮, 那么, 企业文化就是它的帆, 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它的舵, 只有当帆吸满风力、让舵来掌握着前进的方向的时候, 这艘巨轮才能加足马力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 扬帆挺进。

差异性。企业文化建设强调“文化性”, 主张“以文育人”、“以文塑人”, 特别重视文化力量对企业管理的巨大推动力。它是将企业内部或外界涌现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以及模范人物等, 进行大力宣传报道, 在职工内部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着重于以事服人。像我公司前段时期进行的“外学许振超, 内学夏树栋”的活动, 以及围绕“忆辉煌岁月, 创美好明天”而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等等, 都能从根本上提高职工队伍的凝聚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则突出了它的“思想性”、“政治性”, 往往是通过宣传、教育、激励、引导等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它针对当前及以后社会发展的趋势, 市场经济的形势, 企业内部的需要等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着重于以理服人。

2 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辨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职工的精神食粮, 是凝聚职工队伍的重要力量。企业要生存, 要发展, 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职工队伍, 就会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文化的企业, 就像一股没有源头的水, 很快就会干涸, 就会被蒸发。没有文化的企业, 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精神支柱的企业!没有凝聚力的企业!也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没有前途的企业!

企业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份子。高尚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成熟健康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职工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保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为职工提供了一种共同的意识——效益与利益。通过这种观念去说服、诱导、约束、感化职工, 用一种共同的理念把全体职工凝聚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业绩卓著的关键因素, 也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永恒动力。

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职工的共同需要。那么, 怎样才能让企业文化更好地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让职工与企业、职工与职工之间上下同欲、达成共识呢?主要是靠沟通, 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和载体要丰富多样, 切实有效。比如说通过公司内部的各种刊物、通讯报道、座谈会、网络、论坛、文艺节目、知识竞赛等形式, 让职工从固有的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 消除繁忙的工作带来的紧张与疲劳, 使职工在工作之余振奋起来, 有调节和充电的作用,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承下达”也是一种手段。根据企业情况, 明确倡导什么、传播什么;职工到底在想什么、想干什么, 使职工与企业、职工与职工达成精神上的交流, 让职工能尽量地表达内心的信息。大家互相了解多了, 自然能明确自己的位置,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总的来说,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智慧力、凝聚力、创造力即为文化力, 它也是一种生产力。企业文化能把职工与企业、职工与职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提高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可以说,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重视企业的前途、命运, 让企业能以高效率运行, 使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

摘要:企业文化是个舶来品, 传入我国比较晚。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是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宝贵的、潜在的无形资产。通过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已经成为先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政治文明与绿色文化 第4篇

去年SARS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引起了许多新的思考。为什么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人类新增了三十多种疾病﹖而且大多数疾病的起源都和动物有关﹖美国杰费里·考利认为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盲目改变了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反过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他举例说,广阔的森林被开发和分割为小块林地以后,狐狸和山猫因丧失栖息地而锐减;相反的,老鼠就因失去控制而激增,老鼠携带的一些病源变得易于感染人类了。

大家知道,血吸虫病是通过湖泊浅水区域惟一中间寄主钉螺传染给人类的。过去中国血吸虫疫区的扩大,与围湖造田有很大关系,由湖到田,人畜感染后所排出的粪便,进一步扩大了疫情,加剧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杰弗里·考利同时强调:“控制疾病传播有许多措施,而监测尤为重要。但监测是否有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坦诚。如果说SARS恐慌有一些正面影响的话,那就是这一理论被再次确定。”联系到1958年6月“大跃进”中,由于《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就写了两首动情的诗来歌颂这件事,用心是好的,可惜这个报道并不一定真实。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这两首诗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上谕”。于是各地也争先恐后地报道自己地区消灭了血吸虫。我当年正好随同湖南农学院师生下放到湖南沅江疫区,也参加了这一“消灭”钉螺的壮举,举行了“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的庆功大会。钉螺和血吸虫真的消灭了吗﹖我们在疫区劳动的几个月中,就有一些同学因感染了血吸虫病不得不回校医治。而且不争的事实是,时至今日,有些地区疫区仍在扩大,即以湖南而言,包括长沙在内,亦已发现钉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开报道而已。

温故知新,政治和科学都必须“求真务实”。以任何政治理由隐瞒疫情,是既害人又害己的,天灾决不应演变为人祸。政治体制改革理应进行,而那些欺上瞒下、草菅人命的官僚理应撤职,敢于揭露真相、救人济世的勇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受到表扬也罢,未受到也罢

控制蛮横与盲目的权力和行为

某些错误的政治行为,为害当然不仅止于政治领域。例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例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停课闹革命”带来了几代人知识结构的“断层”现象。这些虽然都有很大的危害和深远的不良影响,但用上二三十年功夫,还是可以逐步恢复元气的。而一项错误的政治行为,一旦严重干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也难以消除其后果。举其要者:一是人口,人口问题说到底,是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球资源消耗超负荷运转的问题,在政治上批了一个敢于直言的马寅初,带来了今天人口对社会对环境的巨大压力。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指出的:“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这种状况使后继的政治家和经济工作者失去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机遇。今天温家宝总理在人口和环境问题上承受的压力,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所承爱的,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在“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及以后若干政治运动中,破坏了许多森林资源,水土保持能力下降了,许多河流断流甚至消失了,即令中国人民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去绿化荒山,而种下的不可能不是比较单一的树种松、杉、杨等等,原来一些缤纷万态的自然林消失了,脆弱的生态平衡更脆弱,抗御旱、涝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了。保持“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生态最重要的原则,生态平衡是十分脆弱的。失去生物多样性的恶果,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消除和恢复,甚至是永远不能恢复了。上述人口和生态平衡的危机,多年来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历史危害,决不亚于一场“文化大革命”。

不是吗﹖当时,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1958年“大跃进”到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由上而下发动的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干了许多无知的蠢事,诸如上亿人出动抓麻雀,几千万人上山砍树等等。仅就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危害而言,其投入人员之众,翻新花样之多,影响地域之广,后果之惨重,都是有世界文明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也是随同科学的普及必将绝后的。这样说,毫无过分之处。翻遍中国历史,长江断航和黄河断流的现象,几曾有今日这样频繁﹖

大自然已经在向我们示警了正如《只有一个地球》所指出的,必须控制蛮横和盲目的权力和行为,以避免毁掉地球环境中的脆弱平衡。

权力中心不一定等于真理中心

在一个有限的历史时空内,错误的政治行为往往是最大的破坏力。当年斯大林发动的一场对摩尔根学派的政治打击,使苏联遗传学、生物学和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从此更加落后于西方,而且波及到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

任何习惯于专制心态的人,例如斯大林或其他人,都总以为自己是超人,比一切人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都要无比英明,无比伟大,像神一样,能“洞察一切”。当年喧嚣一时的“农业八字宪法”,即所谓“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由政治家主宰科学,就是这种心态的产物。只要略为查阅一下当年党报党刊上包括科学院的学报的吹捧文章,就知道这八字宪法主要是以无限向大自然索取为前提的,而单纯索取往往就是破坏。例如,八字宪法中的“土”,当年实际作的就是深耕,深到两三尺,还有更深的。结果有些地方,将富有肥力的上层土壤埋入深层。某些地方还将“敢说敢想敢干”发挥到极致,用食盐代替氮肥,食盐中的钠离子将土壤中铵离子取代出来,在当季可能显示了少许的肥效,而代价则是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了。殊不知从岩石到形成可以耕作的土壤,需要几百上千年这样漫长的时间,不是“多少事从来急”所能急得的。当年还流行一句话,即“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作为文学语言无可厚非,但作为工作的指南,问题就大了。这是既不懂得从根本上说,人类只能适应大自然;也不懂得不是地球需要人类,而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地球,哪有人类呢﹖哪有任何意识形态的是非呢﹖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我推荐大家不妨对比一下199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和三十年前1974年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同一本书《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是当时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委托两位学者写成的一份非正式报告,也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描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文献。1997年是公开出版,恰如其分地定位于“绿色经典文库”;而三十年前是“内部发行”,定位于“反面教材”,而且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多字的《译序》,对这本“反面教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有可能重新发表这篇“译序”,倒是一篇真正的反面教材。这里毫无指责“译序”作者的意思,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写这篇“译序”是违心的,而敢于翻译和出版这本书,对于中国确实做了件大好事,中国人第一次懂得了人类是可以自己毁灭自己的。事隔二十三年,先后两次对这本书的不同诠释,反映了政治上的反差和环境决策上的反差。这样说有两个含义:一是说明我们的认识进步了,二是激励自我反省,我们进步的程度如何﹖

反对“国家环保主义”

众所周知,世界科学家早已达成共识,对全球环境和生态危害最大的,一是因对生活舒适和富裕的要求不断升级,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同一原因引致的对土壤和水域的污染。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无例外的都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二是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利益驱动”。

美国和日本都是很富裕的国家,对国内环境生态是极为重视的,群体的绿色文化观念是非常强的,可以说世罕其匹。而“利益驱动”,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永存的价值文化观念。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上,在欧盟十五国均已批准《京都议定书》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美国再次拒绝接受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布什政府的谈判代表哈伦·沃森称,执行《京都议定书》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美国不能兑现《议定书》规定的承诺指标。日本虽承诺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百分之六,但实际上该国这几年来,已在1990年基础上增加了百分之十七。俄罗斯也未能批准这一《议定书》。陈谦先生在今年《人与自然》杂志第一期著文说:“无非是想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让别人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元文化内涵的界定

人类有史以来便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不同民族、种族、人群在其历史演化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个性文化。“多元文化”(mumcunural)一词最初产生于20世纪代的西方世界,后随着欧美移民潮和“多元文化主义”(multjculturaliSm)思潮的出现,多元文化主要指“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后现代理论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的内涵逐步扩大。韦氏大学词典将“多元文化”界定为“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多元文化逐渐走人我国学者的视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中认为:地域文化起源的多样性形成了多元文化。郑金洲在《多元文化教育》一书中提出,多元文化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关于“多元文化”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界定,本文倾向于将多元文化认定为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现象,其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起源的多样性。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国别、地域,不同阶层、群体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同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汇聚成多元文化。二是内容的差异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代社会,不同的文化虽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创新,但基本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在内容上仍具有差异性。三是影响的广泛性。多元文化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认知、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也对社会政治建构、经济发展、文化重塑等各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四是价值的主导性。在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态势下,必须有一种主流文化或主流价值观为引领,才能形成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多元文化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前多元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存在环境,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时代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

1.多元文化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多元文化打破了原有思想领域单一的、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以多元文化为载体,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充实了教育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刻板、生硬的面孔,而呈现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的、现实的、流行的教育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2.多元文化以其开放性、多变性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升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多元文化悄然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暴露了传统“灌输式”、“一言堂”教育方法的弊端,催生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学生个性特点和教学实际,尊重学生个体多样性的需求,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将课程开设在教室内、校园内,而且走进实习企业解决学生现实困惑,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

3.多元文化开拓了高职生的视野,提升了高职生的辨识力,促进了高职生个体精神的完善。多元文化为高职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同时,在多元文化的对比分析中,提高了高职生的辨识力,促进了个人成长和个体精神的完善。

三、多元文化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加重了高职生文化认同危机。多元文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他们利用影视作品宣扬西方价值观,倡导个人自由和享乐主义;他们利用西方节日和饮食,兜售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其目的在于使中国青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断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以达到消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殖民。多元文化冲击之下,我国高职生中已经呈现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过洋节日、吃洋快餐成为时尚,个人主义、快乐至上成为生活标准,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从内心抵制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標志和社会稳定的力量,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多元文化侵蚀着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高职生价值判断迷失。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转型期利益阶层分化,意识形态领域多种价值观念并存,造成了社会群体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迷失、道德认知混乱,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失实报道中国社会现状、丑化中国形象、歪曲中国典型人物,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群体造成了思想混乱。在高职生中呈现政治意识淡漠、信仰困惑、社会责任感淡化、道德认知下降、审美情趣低俗等现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弘扬主流文化,坚定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3.多元文化弱化了传统道德观念,造成了高职生道德行为失范。多元文化打破了一元化的道德观念,呈现多种道德选择,极大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给社会群体带来道德选择困惑,造成道德行为失范。这种影响随着网络信息的扩散,也迅速传播到高职学生群体中,体现在物质化的人际关系、功利化的行为方式,在一些女生中形成了错误的恋爱观和爱情观,甚至产生了错误的行为选择。但是,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大挑战的是,这些道德选择错乱和道德行为失范并未在学生群体中遭到谴责和抵制,而是一种普遍的漠然态度。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分析和道德选择任重道远。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论文 第6篇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

一、网络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注重自得和自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等,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村落、社区及其相互间的礼俗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与网络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他们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建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非群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认知,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仅是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而常常是许多社会群体同时获得同一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因此,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社会群体的;二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具有开放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在的群体相对封闭,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变化较小,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观念。到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传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一切遥远的社会关系变得近在咫尺。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内容。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的文化传递及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知识、风俗、礼仪等文化观念、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经济知识等等内容。可以说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所接受的信息内容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一个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东西比过去一个老人还多。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结构层次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变革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文化传播对养成青少年进取、开放、参与、自强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和感知媒介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并且以空前未有的密集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价值享受。无论从量和质两方面看,都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从量上看,网络传播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源;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也容易吸引青少年,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网络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青少年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信息开放体系,是无数群体、个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接受者、媒介发生着交互作用,无数群体、个体凭借不同的自身素养,不断交互感知各种价值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经验、见解、知识等等相关因素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时这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那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局面。另外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又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因此,青少年常常容易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青少年丧失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也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状态。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以“新”和“奇”吸引浏览者,经常会发布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和花边消息。其规模之大、信息之密集,如滔滔洪水,它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当信息量对青少年来说成为超负荷传播时,就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兴趣。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青少年品德的却很少。信息洪水浩浩森森,青少年的心态却膺臀懂懂。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青少年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易使青少年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现今的网络文化传播是无视青少年作为主体存在的,忽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价值理想。如潮的信息洪水常常是反映了主人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究竟能给青少年提供多大积极的帮助,网络文化传播者很少给予考虑。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动机,因而常常破坏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学校获得的道德规范与网络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信息相冲突。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使青少年无法界定自己生活的真实空间,也越来越使其无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因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而使青少年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网络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使青少年理性思维衰退,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确立开放、多元的社会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对网络文化传播这一挑战的应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首先,网络时代的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体系,或者说是一个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体系。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全球信息化的再现,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文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置身于这种文化文明之外,而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潮流,这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也必将冲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演化出新的思想政治观念,所有这些都是与网络文化传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国经济、政治改革越是深人、彻底,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越容易被打破,越具有开放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变迁将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政治化倾向是与计划经济模式分不开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化”将被多元化的体系所代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变迁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也将是一个多元化过程,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思想政治观念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整个社会文化道德结构表现为多元化、多层次,并且其价值取向交互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复杂多元的价值体系。同样,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多元化体系。

上一篇:物业管理经理工作职责具体内容下一篇:“自尊自爱,正视挫折”主题班会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