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2024-09-15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精选8篇)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第1篇

一、基本情况根据珠海市委党校学习考察计划安排,学员们先后聆听了珠海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教授雷雯同志作的“珠海市情介绍”、市仲裁委周盛盈同志作的“创新制度,构筑预防腐败新机制”、余信鸿教授作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贪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宋海燕副教授作的“cepa对深圳经济的影响”、市委办刘福祥同志作的“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的关键”、省委党校林子英教授作的“中青年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及香洲区委办张献斌同志作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体会”。同时,大家还参与了珠海市委党校中青班课题调研汇报会,听了“cepa对珠澳经济的影响”、“珠海市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情况的调查”、“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干部能下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珠海西部工业园区竞争力的思考”等调研报告,倍受启发。结合着理论学习,学员们还先后参观了珠海市容市貌、科技创新海岸、大学园区、格力集团、工业园建设、农村及临港工业区、驻澳部队珠海驻地等。在深圳市委党校,学员们聆听了刘校长作的关于近几年深圳发展状况和近期所进行的几项重大改革试点情况的报告,并认真解答了学员们的提问。通过听课学习和实地参观考察,学员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所到之处,受到了两地市委党校的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大家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为期14天的考察学习,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经验,受到了启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信对今后学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将会大有裨益。

二、珠海、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珠海、深圳成立特区后,两市市委、市政府带领珠海、深圳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形成了全民思发展、谋发展、议发展、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是发展的关键 深圳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由“三来一补”经济走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路,拥有康佳、tcl、创维等10多个电子电器为主的全国名牌产品。2002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名列全国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560美元,列全国第1,财政收入300多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三。深圳确定了创建国际化城市的目标,预计在200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珠海、深圳两市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归其原因:虽然两地有其自然的地理优势,有国家适当倾斜的经济政策和支持,但更主要的是得益于两市人民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这也是两市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珠海、深圳两市虽然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但并未就此停滞下来,而是始终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加速发展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地处对外开放前沿和拥有海港的优势,锐意进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走高科技发展之路;同时按照gepa协议,珠海市拟定了珠海大开发的宏伟蓝图、深圳市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发展思想”,两市还构画了建设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泛珠江三角州经济圈的蓝图,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导向作用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区一直实行归口管理,但由于政府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监督者,从而造成效率低下,老百姓办事难,易滋生腐败。现正在探索“行政三分制”:即首先设立咨询委员会,委员们由大学教授、有关专家等社会人士兼任,不设专职,委员们负责调研,向人大提出法律政策建议和报告,人大审议通过后,以政府公报形式对外公布;政府及其具体部门只有执行权,执行情况由全社会来监督;老百姓如发现在执行中出现违反法规、制度的情况,可向监察局告状,如对处理结果不服,可启用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三分制”的探索和实行,目的在于建立“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的管理模式。

珠海斗门区农业示范园区位于珠海市西部,相对较为落后。珠海市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出资培训农民学习养鱼技术,让农民由种植甘蔗向海产养殖转变,并出资帮农户修建鱼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找到了市场,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公司、政府三赢。这种经营模式,现在当地农村普遍推广,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这也正是政府在市场中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的结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三)合理的规划,高效的城市管理,打造优质环境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珠海号称浪漫之城,以人为本、山水共享是其发展的主题。该市大力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高起点进行城市规划,把整个珠海市作为生态示范区,使之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旅游和投资创业的现代化城市。市政府强化城市管理职能,做到“八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按规划征用和划拨建设用地、统一按规划控制功能分区、统一按规划控制标高、统一审查设计、统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风景园林绿化管理、统一市容街道管理,高质量地进行城市建设。在城市管理方面,突出“三分建、七分管”的思路,珠海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成立了城市管理法庭,制定了环保、规划、国土、园林、卫生、城管等一系列的法规,达到了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注重以优美的环境增添城市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态资源产业化旅游基地,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即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生活社区化,城市主导产业服务化,城市布局合理化,城市要素及群体间关系共生化、协调化,城市管理、建设、决策程序化、法制化。在城市建设中把绿化面积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实行市长生态环保第一责任人制度,从而把珠海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显山露水的花园城市,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成为国家级的环境保护城市和园林城市。通过环境优势构建的平台,又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同时也为珠海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广纳人才,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珠海市以优惠的政策、低廉的投资成本,吸引了十多家国内著名大学和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与研究机构落户,从而聚集了科技创新能量,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深圳虽然只有二所高校,但采取优惠条件吸引了高素质人才,使得国内外人才汇聚深圳创业,同时在人才培养选拔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公派留学人员,市财政保证每人每年培训费20万元,送到国外培养;二是高薪聘请,到国内各大学招聘2万多名博士、研究生等拔尖人才;三是逢进必考,凡调入深圳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参加统一考试。珠海、深圳两市在经济总量上来之后,不再是简单的追求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引进项目上由过去注重数量而转向根据完善城市功能来确定项目,以高科技企业、高知识聚集行业为主要引进项目,从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范文网

三、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全体学员通过对珠海、深圳市的学习和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并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返回后,经过各小组的认真研讨交流,启示如下:

1、珠海、深圳市自成立经济特区二十多年来,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得取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目前,在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为西藏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为此,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不断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只有筑好巢,才能引得凤凰来。西藏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能源、通讯等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促进作用,并制定和着力实施土地使用、户籍管理、税费征收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创造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区内外国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尤其要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找准优势,合理定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如旅游业、生物制药、矿产资源开发等,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3、西藏目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国家投资和兄弟省市的援助,要加快我区的发展单凭国家财政投资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方的人才、物力、财力,参与到我区跨越式发展中来。我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要实现农牧区的小康,各级政府应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结合本地优势,加快农牧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走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与内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从而实现我区农牧民增产增收。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第2篇

为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的认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我校第十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行65人,在自治区党校巡视员、校党委委员格桑培杰同志的带领下,于2003年11月7日至11月21日赴珠海、深圳两地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学习。

一、基本情况

根据珠海市委党校学习考察计划安排,学员们先后聆听了珠海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教授雷雯同志作的“珠海市情介绍”、市仲裁委周盛盈同志作的“创新制度,构筑预防腐败新机制”、余信鸿教授作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贪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宋海燕副教授作的“CEpA对深圳经济的影响”、市委办刘福祥同志作的“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的关键”、省委党校林子英教授作的“中青年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及香洲区委办张献斌同志作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体会”。同时,大家还参与了珠海市委党校中青班课题调研汇报会,听了“CEpA对珠澳经济的影响”、“珠海市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情况的调查”、“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干部能下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珠海西部工业园区竞争力的思考”等调研报告,倍受启发。结合着理论学习,学员们还先后参观了珠海市容市貌、科技创新海岸、大学园区、格力集团、工业园建设、农村及临港工业区、驻澳部队珠海驻地等。

在深圳市委党校,学员们聆听了刘校长作的关于近几年深圳发展状况和近期所进行的几项重大改革试点情况的报告,并认真解答了学员们的提问。

通过听课学习和实地参观考察,学员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所到之处,受到了两地市委党校的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大家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为期14天的考察学习,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经验,受到了启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信对今后学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将会大有裨益。

二、珠海、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

珠海、深圳成立特区后,两市市委、市政府带领珠海、深圳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形成了全民思发展、谋发展、议发展、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是发展的关键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东与香港水域相连,南与澳门陆地相接。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港口城市。珠海自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从一个当初经济结构单

一、工业基础差、偷渡港澳严重的一个小渔镇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农渔业、商贸旅游业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珠海利用所处的地理优势和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气魄,创造出令人一瞩目的成就。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0多亿元,是1979年建市之初的175倍,年均增长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1万元,城市绿化率达到43%,1999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珠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确定了“三基地一中心”(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有较强辐射力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方向,也就是把珠海建成珠江三角洲的花园式海滨城市,并预计2007年实现现代化。

深圳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由“三来一补”经济走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路,拥有康佳、TCL、创维等10多个电子电器为主的全国名牌产品。2002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名列全国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560美元,列全国第1,财政收入300多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三。深圳确定了创建国际化城市的目标,预计在200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

珠海、深圳两市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归其原因:虽然两地有其自然的地理优势,有国家适当倾斜的经济政策和支持,但更主要的是得益于两市人民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这也是两市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珠海、深圳两市虽然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但并未就此停滞下来,而是始终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加速发展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地处对外开放前沿和拥有海港的优势,锐意进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走高科技发展之路;同时按照GEpA协议,珠海市拟定了珠海大开发的宏伟蓝图、深圳市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发展思想”,两市还构画了建设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泛珠江三角州经济圈的蓝图,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导向作用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加入WTO后,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方式也需因时而变,因为政府的管理行为、管理手段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珠海、深圳特区政府善于工作创新,勇于打破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自觉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政府的市场导向作用,把工作置于市场经济的框架中,从市场中去寻求突破发展,政府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为公共社会服务上,实行政府职能定位市场化,服务市场化。珠海市就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口号,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和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从而达到了双赢。2002年,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4个,合同利用外商投资1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98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特区一直实行归口管理,但由于政府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监督者,从而造成效率低下,老百姓办事难,易滋生腐败。现正在探索“行政三分制”:即首先设立咨询委员会,委员们由大学教授、有关专家等社会人士兼任,不设专职,委员们负责调研,向人大提出法律政策建议和报告,人大审议通过后,以政府公报形式对外公布;政府及其具体部门只有执行权,执行情况由全社会来监督;老百姓如发现在执行中出现违反法规、制度的情况,可向监察局告状,如对处理结果不服,可启用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三分制”的探索和实行,目的在于建立“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的管理模式。

珠海斗门区农业示范园区位于珠海市西部,相对较为落后。珠海市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出资培训农民学习养鱼技术,让农民由种植甘蔗向海产养殖转变,并出资帮农户修建鱼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找到了市场,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公司、政府三赢。这种经营模式,现在当地农村普遍推广,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这也正是政府在市场中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的结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合理的规划,高效的城市管理,打造优质环境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珠海号称浪漫之城,以人为本、山水共享是其发展的主题。该市大力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高起点进行城市规划,把整个珠海市作为生态示范区,使之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旅游和投资创业的现代化城市。市政府强化城市管理职能,做到“八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按规划征用和划拨建设用地、统一按规划控制功能分区、统一按规划控制标高、统一审查设计、统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风景园林绿化管理、统一市容街道管理,高质量地进行城市建设。在城市管理方面,突出“三分建、七分管”的思路,珠海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成立了城市管理法庭,制定了环保、规划、国土、园林、卫生、城管等一系列的法规,达到了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注重以优美的环境增添城市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态资源产业化旅游基地,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即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生活社区化,城市主导产业服务化,城市布局合理化,城市要素及群体间关系共生化、协调化,城市管理、建设、决策程序化、法制化。在城市建设中把绿化面积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实行市长生态环保第一责任人制度,从而把珠海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显山露水的花园城市,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成为国家级的环境保护城市和园林城市。通过环境优势构建的平台,又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同时也为珠海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广纳人才,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从1999年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以来,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珠海市支柱性产业,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的总产值达218亿元,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79家。尤其是“大学园区一科技创新海岸”,建立起一批高起点、宽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大学园区”按“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在珠海设立分院,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同时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融资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珠海已相继建立了三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01年,珠海市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第十一个软件产业基地。

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珠海市以优惠的政策、低廉的投资成本,吸引了十多家国内著名大学和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与研究机构落户,从而聚集了科技创新能量,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深圳虽然只有二所高校,但采取优惠条件吸引了高素质人才,使得国内外人才汇聚深圳创业,同时在人才培养选拔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公派留学人员,市财政保证每人每年培训费20万元,送到国外培养;二是高薪聘请,到国内各大学招聘2万多名博士、研究生等拔尖人才;三是逢进必考,凡调入深圳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参加统一考试。

珠海、深圳两市在经济总量上来之后,不再是简单的追求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引进项目上由过去注重数量而转向根据完善城市功能来确定项目,以高科技企业、高知识聚集行业为主要引进项目,从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

全体学员通过对珠海、深圳市的学习和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并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返回后,经过各小组的认真研讨交流,启示如下:

1、珠海、深圳市自成立经济特区二十多年来,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得取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目前,在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为西藏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为此,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不断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只有筑好巢,才能引得凤凰来。西藏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能源、通讯等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促进作用,并制定和着力实施土地使用、户籍管理、税费征收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创造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区内外国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尤其要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找准优势,合理定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如旅游业、生物制药、矿产资源开发等,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3、西藏目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国家投资和兄弟省市的援助,要加快我区的发展单凭国家财政投资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方的人才、物力、财力,参与到我区跨越式发展中来。我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要实现农牧区的小康,各级政府应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结合本地优势,加快农牧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走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与内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从而实现我区农牧民增产增收。

4、珠海市构筑生态环境平台,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落户珠海,使珠海经济保持持续高速的发展。而生态资源丰富的西藏,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但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为此,我区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牢固树立“生态立地、生态兴地、生态强地”的思想,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弯路。在我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本着大旅游、大区域、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我区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校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第3篇

一、潍城名校, 品牌卓著

潍坊外国语学校是2001年经潍坊市和潍城区人民政府批准、省教育厅备案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民助学校。学校现已发展到61个教学班、2900多名在校学生、260名教职员工 (其中8名外教) 。

潍坊外国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 能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 能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 育人过程既注重“各科教学质量过硬, 个性特长风格鲜明”, 又落实“爱、强、能、抓、严、细、恒、善、真、美”十字育人方针和“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八字德育精粹。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的特色方向、良好的品牌形象、综合的素质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家长们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学校始终坚持“五个保持”的整体办学思路, 即:保持高端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保持鲜明的外语氛围和办学特色、保持全面的育人水准和综合素养、保持恒久的家校意识和服务沟通、保持精细的寄宿管理和安全第一。建校9年来, 学校连续4年获市区办学效益、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第一名, 先后获得“社会公认特色育人成功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初中教学示范学校”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成为潍坊市初中个性发展学校50强之首。几年来, 先后培养出了一支由齐鲁名师、市特级教师、省教学能手、市十佳教师等优秀教师组成的名师群体。

2007~2009年, 初中毕业生高考取得了“2名状元、5名北大、12所国外大学、80余所国内重点大学”的成绩, 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学校名生群体培养目标的正确和办学模式的成功。2010年起, 在开展时尚英语教学、三标课堂模式构建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基础上, 学校着眼未来, 与国内第一家注重品格培养的育人机构合作开展“根基教育”, “向下扎根, 向上结果”, 借助九年一贯制的优势, 通过小学阶段的根基教育,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 中学阶段再广辟蹊径, 重点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双措并举, 保证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系统完善的多元教育, 完成人生的奠基任务。学校发展至今, 已在山东潍坊和云南蒙自等地开办多个分校, 并在全国各地吸纳了20来所共同体学校, 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用实力兑现诺言, 用荣誉印证品牌, 用成绩书写非凡, 用特色确保领先, 用科研引领发展, 用使命展望明天。潍坊外国语学校由承诺到公认, 由探索到结晶, 已成为潍坊大地上教育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 成为潍坊教育的一颗璀璨明星。

二、专家讲座, 高屋建瓴

培训与考察期间, 学员们听了许多当地教育局领导、海南教育期刊社社长李捷、《中国教师报》总编雷振海等专家与教师的讲话与报告。其中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全国新教育工程发展中心主任、全国三标课堂研究中心主任孟国泰教授的主题报告《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他倡导“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工程核心价值, 立足服务、发现、引导、解放、发展、成就每一个学生, 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体、智、情、创、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起点上都实现不同程度的进步,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教育生活出彩的机会,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他强调“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人当‘人’”, 明确“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孟教授高屋建瓴的报告对全体学员们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可容纳400多人的会场, 座无虚席, 报告的过程中不时地响起阵阵掌声和笑声。

三、根基教育, 成效显著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 人的本质力量获得解放, 但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社会公德意识开始逐渐淡薄。在目前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 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又有了全新要求, 人们越发表现出对人才普遍伦理的祈求。因而, 作为传递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品格教育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品格教育是人的道德素质核心, 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潍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引入根基教育, 通过“品格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提升学生的人生智慧与境界, 让学生从小理解和确立一些基本的核心价值观, 从而为未来人才的成长奠基。他们的育人方式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多元目的转变。“五育” (德、智、体、美、劳) “德”为先, “道德素质”是全人发展的核心, 品格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 品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要完成育人目标, 先决条件是建立学生美好的品格, 品格决定命运, 品格成就人生。他们所开展的根基品格教育, 是以品格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品格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家庭、社区机构等各方合作进行的, 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品格教育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人类美德, 主要包括更新、顺服、仁爱、接纳、尽责、诚实、坚韧、公正、谦卑、节制、感恩、信心。根基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浸润性, 倡导用爱心点燃爱心, 让生命影响生命, 以品格传递品格;强化实践性,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生活来体验, 对既定的核心价值取向予以鲜活的说明、具体的充实;重视过程性, 实行一至六年级分层、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完整的品格的塑造;关注生成性, 他们通过实施品格根基教育, 努力使学校成为一个文明、公平的微型社会, 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共同体。努力促成共同体中学生之间 (班级、年级内部与班级、年级之间) 、教师员工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也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成为一个有优秀品格的人, 全体教师员工组成一个学习型的道德共同体, 共同分担品格教育的责任, 致力于以一致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发展。他们通过开设品格活动课程, 全面培养学生根基品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设计各类品格活动, 通过参与活动促进品格形成;创设氛围与环境, 潜移默化渗透品格因素等策略, 采用品格典型案例分析、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品格典型示范、品格话剧、品格演讲、品格TV播放、品格成长日记、品格画册或手抄报、摄影集等手段和形式, 努力培养形成潍外学生特征明显的气质与品格。从学校教育层面上来说已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品格教育模式, 在德育工作上有新的突破方向和相对平衡稳定的标杆;从家庭和谐层面上来说, 作为品格教育主体的学生和参与到根基品格教育中的家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从社会发展层面上来说, 具有优秀品格的学生, 日后一旦踏上社会很快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适应能力强, 合作能力强, 具有执行力, 是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优异人群。作为构成社会最小单元的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固了整个社会的根基。根基品格教育的全面铺开, 必定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安定, 人人为他人, 人人为社会, 形成团结、稳定、祥和的良好局面。

四、课堂课程, 同步改革

培训与考察期间, 全体学员还参与该校的推门听课、评课、交流座谈、升旗仪式等活动, 真真切切体验着潍坊外国语学校注重个性的三标 (设置、达成、反馈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 精彩纷呈的多达300多门的个性化课程开设。其中最让学员们眼前一亮的是该校实践的“让学生成为主角, 学习成为快乐, 高效成为结果”的三标课堂教学改革。虽然还是同样的一间教室、还是40几名学生和一位教师、还是那些教材, 但经由三标高快课堂从个体出发的小组重建、流程改进, 却让大家看到了学生完全不一样的课堂生命状态:嗫喏发言的学生能够声音洪亮地讲话了, 学生面无表情的脸变得神采飞扬了, 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气勃勃了。特别是课一开始, 学生激情昂扬的“自主歌”, 不但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也给观课的老师们提振了精神。大家眼睛一亮, 纷纷猜测:这是哪一出?上课一开始唱这个管什么用?但是听完一堂课后, 大家发现, 孩子们上课的那种激情, 那种思想的灵动, 那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那种个体表达、对子交流及小组合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想法、做法与说法, 都是以往的课堂少见的。“自主歌”的精、气、神带给孩子们的学习动力, 像大功率的引擎, 有力地推进了学生整堂课的学习, 同时也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雨润物般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田之中。

在培训心得体会交流和小组评课互动研讨等过程中, 学员们纷纷表示:潍坊外国语学校培训与考察的内容丰富、安排合理, 使大家有幸聆听了诸多教育专家的精辟论述, 了解了立足“根基”的品格教育方法, 观摩了注重个性的三标课堂, 感受了精彩纷呈的个性化课程, 对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学校德育和团队工作, 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真是受益匪浅。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相信, 通过这次培训与考察实践活动, 一定能对年初教育局领导所提出的加快学校课程改革、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校德育模式等中心工作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第4篇

【信息时间:2011-11-24阅读次数:

150】【我要打印】【关闭】

由市民政局副局长张继红带队,市福利院等有关单位参加,共6人组成的赴美国、加拿大友好代表团,于2011年11月3日至11月12日圆满完成了探望当地家庭收养的苏州孤儿等六项任务。这是苏州市民政局首次以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为主题,成功与国外收养家庭间实现海外互动的破冰之旅。

一、计划任务

1.探望苏一萍等10个美国家庭,他们都曾经是市社会福利院孤儿,被美国家庭领养,领养后也都回访过市社会福利院。其中苏一萍被美国波特兰市的约翰·鲁道夫医生夫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收养。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一颗善良的心。当2008年汶川地震之际,苏一萍一封致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慰问信,让全中国人民家喻户晓。2010年苏一萍家庭来苏州参加市社会福利院300周年历史纪念活动。

2.访问美国残疾儿童机构,了解残疾儿童养育和康复技术、方法,汲取经验。

3.了解美国对孤儿、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政策、社会保障和政府投入情况。

4.访问美国波特兰市开展汉语教学的浩津中学,商讨建立互动

关系(该校有来自中国的孤儿)。

5.拜访美国波特兰市市长和有关官员,进行建设性会谈。

6.拜访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市长和有关官员,进行建设性会谈并参观相关儿童机构。

二、意义与困难

苏一萍是中美两国人民熟悉的新闻人物,她对中国的挂念和关心,对中国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充分表达了美藉华人对中国的友谊,她是鲁道夫家庭的骄傲,是美国波特兰市民和华裔的骄傲。她曾二度回到中国,回到养育她的福利院。为了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了了解从苏州到美国的孤儿在国外生活、成长情况,为了一份亲情与挂念,出访美国意义深远。

市民政局与市社会福利院,在孤残儿童保育、教育、康复等方面,10多年来坚持与世界各地开展广泛交流,不断学习掌握与运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正不断缩小。但对美国、加拿大的社会福利政策、做法等却了解甚少,这次前往美国、加拿大填补了这一空缺。

美国是个由多元文化与不同风俗习惯组成的国家,有着复杂的人文背景。孤儿进入美国家庭,成为美国国民中的一员,我们的到来他们感情上能否接受?美国的社会舆论会怎样评价?我们到达后该怎样把握,这都是难点问题。为此,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与美方不同阶层的有关人士进行了充分沟通,克服了重重困难与障碍,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才付之行动。

三、孩子是波特兰—苏州友谊的纽带

美国波特兰市与苏州结成友好城市有二十多年历史,波特兰居民有着与当地华人友善共融的传统。许多当地家庭收养了中国儿童。在波特兰—苏州友好协会安排下,在苏州—波特兰传统友谊的推动下,代表团与约翰·鲁道夫等3个领养苏州孩子的家庭相聚。

波特兰市政府官员、波特兰—苏州友好协会会长、副会长以及有关人士见证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相聚。来自苏州的亲人看到孩子在美国家庭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她们学习认真,大多对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致。苏一萍坚持学习中文12年,能流利地用中文会话。所有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这次成功的探望,加深了苏州—波特兰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实现了亲情般的跨国互动,把思念与祝愿带到了波特兰,带给了一个个家庭,带给了波特兰友人、华裔人士。孩子是联系着波特兰—苏州友谊的纽带,思念孩子,就会思念波特兰友人。

当地华文报纸《波特兰新闻》对代表团成员进行专访,专题采访波特兰—苏州友好协会会长和苏一萍家庭。跟踪报道这一历史性新闻。

华裔是波特兰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华裔为波特兰争光添彩,为推动中美两国的友谊贡献着力量。苏州的孩子和她们的家庭更成为中美友谊的桥梁。这次访问,为苏州与波特兰的友谊翻开了新的一页。波特兰市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会见代表团全体成员,更鲜明地注解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友谊。

四、合作共识成为友谊的载体

访问期间,代表团有关成员前往波特兰市开展汉语教学的波特兰浩津中学,旁听了汉语课并阅读了学生的汉语作文。通过与该校校长的会谈,达成了浩津中学校长携师生访问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互动交流合作共识。明年4—5月间,浩津中学的师生将与福利院孩子们交上朋友。

浩津中学把汉语教学作为外语课程,学生基础普遍较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中学就能用汉语进行语言交流,并用汉字进行作文写作。老师在中文课上全部使用汉语讲课,学生都能理解,能用汉语提出问题和回答提问。

浩津中学与苏州保持着长期校际交流互动,浩津中学的学生每年都会来苏州,苏州的学生每年都会到波特兰。在苏州—波特兰两市政府、友好机构、友好人士的共同推动下,苏州与波特兰的友谊不断加深。

在浩津中学,代表团成员还看到了其他被美国家庭收养来自中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支持鼓励这些孩子学习中文。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与波特兰的慈善组织进行了会谈,市社会福利院与和慈善组织达成帮助援助贫困儿童相关意向。

五、儿童福利保障保护措施值得借鉴

代表团在浩津中学参观了残疾儿童集中康复区域,观摩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较为深入地了解美国针对孤残儿童的福利政策、保障体系、康复训练技术与设施设备配备等情况。

在波特兰市,将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任务分解到各个学校,各中学各自承担相应的康复训练任务。浩津中学的任务是针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费用由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额支持,有专职护士、充足的专职康复工作人员(非卫生技术专业人员),有专门的区域和房屋设施、器材。每名脑瘫儿童都免费配备1部特制的轮椅,其功能是根据孩子障碍程度不同而不尽相同,且因孩子逐渐长个每4年必须更换一次。其中1部轮椅的价格是9000—12000美元。这些残疾儿童基本不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有免费(包括伙食费)的专门生活居住区,这里有工作人员进行生活照料。

儿童保护措施方面,美国人以校车举例:校车不但是道路上最享有特权的车辆,而且是最坚固的车辆,卡车、警车、豪车一旦真与校车相撞可能会报废,而校车往往基本不会有大的受损,车里的孩子基本都安然无羌。而残障人员的专用交通车辆则有特殊标记,与救护车外观接近。

虽然,美国并不是高福利国家,但在儿童和残疾儿童的保护保障方面的投入也是可观的。

六、维多利亚对华热情重视

在圆满结束了美国的访问后,前往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市。市长与市政府礼宾官以及华人团体、知名人士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会谈中充分体现了接待方的热情、重视、礼遇、周到,这也充分显示了华人在加拿大的地位与作用。华人不仅是加拿大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而且是推动加拿大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举足轻重的力量。苏州—维

多利亚早年结成友好城市,带给两个城市人民的不仅仅是友谊的巩固和加深,更重要的是信任与相互支持。维多利亚市长会谈时说:“姐妹城市,苏州是姐姐,我们是妹妹。”

在维多利亚市礼宾官的陪同下,代表团参观了一所华人语言学校。这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学校,曾经是为了摆脱歧视而由华人创办。今天,这所学校享受着维多利亚市特殊的优待,只需象征性缴纳1加元税金。

在维多利亚的访问中,通过交流、提问和接触,了解了该市社会福利相关政策,其特点是福利投入大,保障性强,个人支付少。但在医疗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医疗福利保障的单一性,医疗资源的相对紧张,致医疗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仍相对突出。

总之,这次访问达到预期目标,完成了各项任务。

市社会福利院张陆(执

赴外学习考察党建工作报告 第5篇

—— 赴江西省南昌、赣州市学习考察报告

2月15日至22日,在县委组织部魏部长的带领下,我有幸和县委组织部及部分兄弟乡镇的9名同志组成考察组,远赴江西南昌市、赣州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南昌、赣州之行很受教育、很有收获,既拓宽了视野,更增添了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收获和体会

通过此次零距离感受南昌、赣州两市经济发展变化,多角度体会党建工作特色,深层次领略发展亮点,使我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解放了思想,感受到当地不管是在党建工作还是在经济工作上,优势和特色明显,清醒的认识到了我们的差距和不足,自己既有沉重的压力,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增强了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下面我谈几点个人偏颇浅见的感受。

(一)抓细节铸就大党建。党建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实在、形式务虚、工作显效慢,不像经济工作具体实在、风光体面、成效立竿见影。通过学习考察南昌县、赣县农村工作,自己体会到党建工作上台阶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组工干部默默无闻的抓党建,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花大人力、大财力搞形式,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必须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先导工程来抓,创新党建理念、党建模式、党建载体、党建机制,夯实党建基础,从细微处抓,经常是“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逐步树立品牌,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二)献真情构筑强组织。风正劲足,自当扬帆破浪。这次学习考察走过的南昌青云谱区、南昌县莲塘镇、赣县等地的工作方法使人深受感慨。青云谱区开展“民情夜访”、南昌县莲塘镇实施的“三民两诺”项目、赣县农村开展的“三送”活动,无一列外都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炼出来的为民行动,他们视老百姓的事无小事,于细微处见精神,在琐事办理过程中彰显党性,用行动和群众联络感情,感染群众,影响群众,使群众转变观念,起到了强化组织的作用,这些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各级干部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多关心群众,多深入群众,不能因为忙于经济工作,忙于纸上党建,而疏忽群众的一些小事情。只要我们献出一片真情,为群众多谋一些小事,解决一些小问题,哪怕是偶

扬的斗志和模范带头的作用,靠一种企业文化来教育员工,引导员工,促进发展。我县基层党员尤其是农村党员教育难度大、效果差,导致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平时开展活动思想难统一,组织难、召集难,使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流于形式。为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吸引力,更好的教育党员,我们可以思考协调整合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的党员娱乐活动室,开展创建“党员之家”活动,开放党员活动日,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借机对党员进行集中教育,既起到丰富党员精神文化生活、统一党员思想的作用,又达到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作用。同时,探索建立党员活动或救助基金,保障党员活动经费,对出现家庭困难的党员和贫困党员及时给予救助和帮助,使党员真正找到自己的“娘家”,从而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

(五)招大资推进快发展。江西赣县目前已达到了“招商选资”的发展地步,他们要求招引的企业必须是环境污染小、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仅2011年全县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几乎空白,招商引资停滞在初级阶段,与赣县的差距令人震惊。因此我们要激发经济发展动力,就必须准确把握产业转

整体上水平,以实际行动推动农民增收,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以开展“双争”和“双联”活动为重点,着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以“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实干型干部”为主题,以“重学、实干、正风、争先、尚廉”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创新思路和方法,分层次、分类别,逐步构建科学、系统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党员“三卡管理”制度,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促进发展。认真组织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坚持班子成员联村,干部联户,激励和组织广大党员自觉投入到为民富民行动中,深入群众,掌握社情民意,全心为民排忧解难,持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破解工作难题上创特色、求实效,进一步筑牢基层党组织基础。

(三)以创新和树立党建品牌为重点,着力促使基层党建水平整体推进。创新组织设臵模式,积极探索完善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生产基地上、建在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上,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健全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产业党支部的服务职能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对接共振,形成“支部引领,协会服务,党员带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同时,要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二)认真总结总结这次学习考察的经验和做法,抓好推广、完善和提高工作。有重点、有步骤地继续培植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活力较强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基层党组织共同前进,使全县的党建工作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方向。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第6篇

5月11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中青年女干部党性修养培训班,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远赴毛主席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接受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

印象中的井冈山,是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摇篮,是浸透着烈士鲜血的革命圣地,是黄洋界炮声过后的战场,是红军迂回战斗挑粮的小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口中唱起《十送红军》、《映山红》等革命歌曲熟悉的旋律,眼前出现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秀丽古朴的革命旧址,亲耳聆听革命后代谈起先辈们战斗中的英勇和生活中的简朴,一切无不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井冈山,一个罗霄山脉的普通山峰,从此闻名天下!这里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是毛泽东革命斗争思想诞生并付诸实践的地方,井冈山的斗争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将它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4字。

重温井冈山精神,真心铭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启迪,是我此次行程最大的收获。从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的信仰追求中,我们得到启迪,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必须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核心中,我们得到启迪,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要有求实创新的气魄和胆略;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中,我们得到启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从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中,我们得到启迪,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必须始终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依靠群众、为着群众的价值取向中,我们得到启迪,无论打天下还是坐江山,都必须始终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行为风范中,我们得到启迪,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始终保持“官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第7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培训,历史考察,趋势

1 绪论

随着近几年来国际社会的形式急剧地变化,对我国领导干部自身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我国政府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相关方面的要求后,对于如何持续提升我国领导干部的自身能力,使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逐渐成为领导干部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重点工作。领导干部培训也顺势成为干部管理的热点话题,如何培养我国领导干部也成为我国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难题。文章试图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领导干部培训的脉络进行梳理,分析我国领导干部培训发展趋势,为完善领导干部培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我国领导干部培训发展历史

我国国内领导干部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已经历经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如下所示。

2.1 改革开放前的干部教育培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培养党的领导骨干,党内通过成立工人夜校的形式,推进干部培训。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党内在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校,培养了一批既富有战争策略又有丰富思想的党内骨干人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配合党内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央党校加大了对党内干部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为我党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而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党校、工农俗称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为我党党内高层和基层干部的学习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2.2 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期(1978—1991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中央党校为代表的干部教育培训学校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对于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恢复了各级党校、干校,出现了包括高等学校、电视大学等形式的干部培训,培训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为主要内容。

2.3 领导干部的快速推进阶段(1992—2001年)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这一时期对于领导干部学习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局面,初步形成了“一个重点”“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体系,迅速推进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此期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以专题研究班形式培训各级领导干部,中央先后举办了省部级干部金融、财税、WTO等专题班。

2.4 规范化发展阶段(2002—2010年)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学习重点,建设了浦东、井冈山和延安三所干部学院,推进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了系统的规范与条例,使得干部教育工作达到了新高度。2006年制定公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系统总结了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规章。

2.5 深入发展阶段(2010—至今)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部署,继续坚持大规模培训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指示,强调要建立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地转化为培训内容,及时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这时要求中央把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融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史实表明,干部教育培训不能脱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无论在哪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党和国家重点工作等服务,在服务中干部教育培训得到了快速发展,保持其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3 我国领导干部培训历史趋势与建议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党的领导干部教育在教学布局上则形成“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基本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一个中心”则是在党的领导干部的教育中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核心开展;“四个方面”则是强调领导干部的学习内容要综合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核心方面。总地来说,党的领导干部的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其他党内理论为基础,同时要综合考虑领导干部的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突出政治性、实效性、严肃性、时代性。其中,政治性是指坚定理想信念,重视党性教育。实效性是指提高质量按需施教,要以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提高水平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为导向,规划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严肃性则是指党员干部的培训内容要以党内从严治党的要求为基础,加强干部教育内容对相关治国理政理念的关注。时代性则是强调领导干部的教育内容要与时代保持同步,要贴近我国和全球的基本情况,丰富和创新培训内容。以上述原则为基础,同时要兼顾科学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全面优化领导干部的个人知识体系。在培训方式上,要结合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创新在线培训、碎片化培训等形式,提高干部培训的活力。在培训机制上,要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党内培训、社会机构培训和大学委培等多种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培训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黄峰.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5.

[2]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领导干部培训制度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16-20.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外学习考察报告 第8篇

按照县委安排,XX年3月下旬,县委组织部组织县委政研室、政府办、人力资源局、编委办一行7人赴安徽省cf县、四川省jt县,考察学习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一)cf县

cf县隶属于合肥市,1965年由寿县、定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总面积1922平方公里,人口78.99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该县按照“三年倍增,跻身十强,全面达小康”的总体战略部署,致力于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从人口大县向人才大县转变、从贫困县向十强县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预计到XX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6万余人,年均增长15%左右,人才密度达到7.46%。cf县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树立一个观念

cf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人才资源当作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来培育和运用,把人才工作作为实现“跻身安徽十强县”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来抓。认为对人才的投入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最具远见和回报最高的投入。县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县四大班子积极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调研、座谈、慰问、培训等活动。数十位享受政府津贴人才、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均有领导结对联系。县里时常召开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人才参加,征求意见、建议。

2.制定两类规划

cf县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关于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规划。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获取充分论证数据的基础上,邀请人才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cf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我县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261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XX年至XX年,在全县建立200名党政正科级后备干部和60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建设培养1000名村级后备干部,引进培养200名本科以上的财政、金融、城镇规划等急需的专业性后备干部,培养10000名乡土实用人才)、《cf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该规划目前正在交由合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安徽省社科院的专家论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才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目标任务,确立了当前及以后全县人才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措施。县人才办根据全县人才发展规划每年都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

3.健全三级网络

按照党管人才的总体要求,一是县委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定期研究人才工作,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县委组织部设人才办,县人社局设专家引进局,落实人才工作制度。县人才办根据人才工作规划每制定人才工作要点,明确职责,分解任务,每月有计划安排,每半年有工作小结,年终有工作总结。县直各部门和乡镇(区)都明确专人分管和具体从事人才工作;三是各村由“一村一名大学生”担任村级人事人才工作信息员,负责统计各村乡土人才、技能人才、劳动力资源供需情况。

4.创新四项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优秀人才选用新途径。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引才工程”,每年引进5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每年争取引进1-2名高层次的“海归”人才,每年补充100名左右中小学教师、80名左右医护人员、20名左右农业技术员。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编外聘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兼职、咨询、科技攻关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以及短期服务等柔性手段引进各类人才。引进以色列、日本草莓专家到cf指导草莓生产,使土地收益每亩达到4万元;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安徽农大教授和博士生来科技攻关。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百名高校毕业生储备计划”,通过民营企业自荐、国有企事业单位指定等方式,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年公开招聘5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到XX年基本实现全县每个村(居)有1-2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收各类优秀人才,开启体制外优秀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流通的大门。

二是创新人才开发机制,拓展农村人才成才新途径。大力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技专家到田头”活动,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开发“121目标”,即选拔100名扎根农村的农技推广骨干,造就XX名农业经营、营销管理人才,培育10000名种养能手。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等实用人才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对部分具有特殊专长、贡献突出的农民技术人员,打破传统职称评定办法,破格晋升或评定相应技术职称,激发广大农村人才学习、创业的热情。

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保障人才发展新体系。设立cf县“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三年评选一次,重奖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效益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等,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对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公开评选、予以重奖。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每三年开展一次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已选拔两批4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对拔尖人才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给予奖励。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设立灵活多样的特殊人才津贴。

四是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开创人才素质提升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选送人员到清华和中国人大等高校异地培训、请专家和学者到当地培训、组织当地专业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就地培训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几年来,举办了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城建规划和园区建设、企业管理和财政金融人才、乡土实用人才、农民工技能、村居干部等各种培训300多班次。仅XX年就举办培训99个班次。充分发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作用,鼓励企业采取委托培养或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5.强化五项举措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措施,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激励人才。在人才发展规划中、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科技后备干部选拔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到乡镇或企业挂职锻炼管理规定中、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都对做好人才工作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先后制定了《cf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实施办法》、《cf县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办法》、《cf县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工作意见》、《cf县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规定》、《cf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末位淘汰暂行办法》、《cf县关于加强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工作暂行规定》、《cf县关于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创造出聚集能力强、工作环境优、成果转化快、社会荣誉高、成长进步快的优良人才环境。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将人才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并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几年来,对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企业纳税大户、专业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奖励资金累计达XX余万元。此举有利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了优秀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继续教育经费,用于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工作打基础。

三是强化平台服务。在人才政策充分落实的条件下,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机构改革等方式推动发展,使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200多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近10家,金融单位10余家,一大批教育、管理、技术人才在cf找到了事业发展的舞台。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在《cf先锋网》、《cf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县“两台一报”开辟人才工作专栏,为人才交流提供平台。

四是强化宣传报道。在营造氛围方面下工夫,通过向“合肥人才工作”和县新闻媒体报送信息,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组织优秀人才成就图片展,制作拔尖人才专题片,全面宣传人才工作成果,形成了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人才流动。既通过好的政策广泛引进优秀人才,让人才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也畅通出口,组织各类人才下基层服务、挂职锻炼和结对帮扶等,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省市流动。

(二)jt县

jt县隶属于成都市,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人。县城赵镇距成都市区36公里,处于成都平原经济圈中心。辖2个乡,19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为了把jt建设成为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的长远目标落到实处,实现跨越发展,该县将“人才强县”战略作为当前工作的“一号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推进城乡人才资源均衡配置,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县现有人才资源11万人,规划“十二五”期间达到20万人,人才密度达到23.26%。其主要做法如下:

1.确立五个观点

一是拓展人才观。jt县委、县政府围绕“什么叫做人才?”、“如何善待和培养人才?”、“应怎样看待自我?”三个问题开展座谈、讨论。跳出人才是指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的狭义人才观,确立了只要是在社会某一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观。

二是筑实人才台。“欲引凤凰来,多栽梧桐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集聚人才资源,就要为人才提供施展的舞台,就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已成为jt人的共识。jt通过建设复合工业新城,发展“2.5产业”(即工业服务业:服务于工业的服务业,带服务性质的工业),与锦江区共同打造“工业飞地”、“农业飞地”(飞地:指一级政府引进资金、项目,在本区域领地以外的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农业种植业等的做法。该工业企业、种植业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务,其产值等各项经济指标全额或按一定的比例由引资方和所在地政府统计,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依托成都第二国际机场建设等为人才集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优良的环境。

三是聚齐人才气。为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着力解决人才“不够用”的问题,jt坚持以项目引才、以用为先原则,转变引才观念,突出柔性引才,对人才使用做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邀请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中国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南开大学以及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对“jt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进行评审;积极与四川大学合作,依托川大科技力量,探索建立不同类型机构职能评估和编制核定体系。

四是健全人才库。jt县认为要做好人才工作就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整合、利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防止资源的闲置浪费,努力盘活存量。同时,又要加大力度,扩大总量,做好增量,以满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五是畅通人才路。jt县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人才流失非坏事,走出了过分强调人才流失负面效应的困惑,认为人才流失也是流动的一个方面,人才资源配置应该进入市场,允许来,也允许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失同样可以对工作产生推动效应。同时,树立“人员编制为政府资源,不是部门机构所有”的观念,实施自然减员动态回收编制措施,统筹空余编制的使用。

2.突出四“重”

一是重引进。jt县认为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紧缺型人才。从XX年起,启动“3000名人才引进工程”,力争在5年内,引进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市级及以上学术学科带头人200名;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素质人才300名;引进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2500名。同时,依托“jt县人才储备库”,jt县拓宽招才引智渠道,着力解决人才引进政策瓶颈问题。通过省、市招录公务员、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实施政府雇员制、补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形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面向省内外引进高级在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实行编制动态调整安排岗位,并根据市级情况确定相应级别;同时以政府补助的形式,鼓励企业引进高级精英管理人才和技师以上技能型人才。

二是重激励。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是要尊重人才。对新引进的高素质人才,jt县在职级确定、住房保障、人才奖励、职称评聘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和落实。对新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年内分别给予“引进人才奖励”每月500元和600元;高端人才或专家型人才在该县工作期间可提供廉租房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或为单位取得较大经济效益,且在该县工作年满10年的,还可获得该住房产权;硕士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经单位推荐、考核合格,可直接认定为中级职称;引进人才的配偶根据身份、学历还可由人事、劳动部门优先推荐安排工作。同时,县上还设立了“人才发展工作专项基金”,通过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表彰会,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力度,形成各类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三是重开发。jt县委、县政府认为好的人才不只外面才有,其实本地就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关键是要建立起灵活的培养和用人选人机制,形成人才梯度发展结构。该县通过招募政府雇员补充急需、紧缺人才,解决因“身份”限制留不住人的问题;通过人员编制动态管理引进人才,分派到急需用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部门和重点乡镇工作,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不断完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机制,通过实施上挂、下挂、外派等方式,注重从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建立后勤服务人员市场化机制,实施后勤服务人员市场化运作;着力把优秀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党员,把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大学生“村官”中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同时,完善以“一村两大”为基础的三级梯度人才开发激励机制(大学生“村官”→政府雇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领导干部),为全县各项工作储备优秀人才。

四是重提升。除了发现人才、留住人才,jt县还注重对现有干部的培养,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员干部大培训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增本领促发展强素质创一流”业务大练兵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jt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每年对全县各类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分层培训和普遍轮训,确保全县各级干部每年都能接受一次以上的培训。同时,创新各类培训教育形式,实施定向培训和外派锻炼,每年选派50名优秀人才到省、市单位或沿海城市学习锻炼;鼓励在职人员到高校学习深造,凡通过继续教育取得学士学位的,所在单位定额补助1000—XX元,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将补助6000—10000元。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开展以“增本领促发展、强素质创一流”为主题的业务大练兵活动,通过业务知识考试、技能比拼等形式评选出全县业务标兵,在隆重表彰的同时还将作为今后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启示

(一)树立科学理念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与两县相比,我县人才观念还相对落后。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县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刻认识人才是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优势是最可培育、最可依靠、最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必须充分依靠人才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新理念,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县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县之路,真正发挥人才作为凤冈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及转型的“助推剂”、“加速器”和“倍增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制定科学规划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规划先行是科学的领导方法。摸清家底、编制科学规划是cf和jt两县加强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之一。我县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一是要搞好现有人力资源的盘点,建立台帐,实行分类管理;二是是结合我县“四生一有”战略和“三生”产业规划与发展及招商引资新形势的要求,做好各类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人才规划,作为指导全县人才工作的总纲。

(三)营造良好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保障。一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调动各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二是要出台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包括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考核、管理等方面;三是要加大投入,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建立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人才资本投资。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和单位共同投入、共同开发人才资源的模式;四是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舞台;五是要加快人才市场建立健全步伐,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六是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广泛宣传人才工作,宣传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加快人才发展提供持续优化的健康环境。

上一篇:急救中心卫生应急预案下一篇:公司联欢晚会的经典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