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教育理论

2024-08-27

窦桂梅教育理论(精选8篇)

窦桂梅教育理论 第1篇

凭良心教书

——我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窦桂梅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踏过教学的脚印,回眸,却发现,当一切的西方“后现代”改革渲染我们的课堂时,蓦然,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成了我们面对的高山。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今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达到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必须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君不见,语文教学的原点不在上课的老师形象怎样的迷人、课件怎样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设计多么精彩、教学布局怎样的巧妙,以上这些都可以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加以弥补。然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前者却是前提。

在清华附小,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

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一名语文老师是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从这些年来的成长经验中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我要求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师,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谈起,我们的学生从清华附小毕业时也努力要做到这几条。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第二,语文素养。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我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牛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长大。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文学的颐养之中。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不在多少、不限形式,只要是说得精彩、讲得有味,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的文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

尽心积淀于课堂后——

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在清华附小,我和语文老师们一起以各种方式,在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进。请专家做讲座、发动教师开教师讲坛、写随笔、进行阅读专项训练等等。然而,这一切依然是来自外部的力量,对于语文老师的而言,文学的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自身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不带领教师读书的领导是一种渎职。

我在清华附小引领教师队伍共同成长的一个特色就是“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建立共同的语言密码,达成共同的理解,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这种“共同”中,体认各自的存在——从而让老师在读书中走向广博、深刻、独到。我经常和老师们共享的一段话是: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由此,阅读史就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生命史。

教师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比如07年下学期,围绕《三打白骨精》的教研,老师自觉阅读了《西游记》原著,更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化》《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等评论著作,《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文艺理论书籍。《三打白骨精》的教研活动结束后,我们还陆续共读了儿童文学名著《长袜子皮皮》,推荐有益于提高教师朗读水平的《朗诵学》„„伴随读书,我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考试、答题、研讨、讲座等等,教师们读出了兴趣、也读出了效果。

第一,以教促读。目前,我校教师的读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我发现,这种“校本教研”的体会是,书本是语文教师最好的老师。身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要为“教学”,为“文学”保留一个特殊位置兼读其他的书。以教促读,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脱颖而出。

第二,以备促教。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将个人阅读的心得、教学的经验,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彼此呈现、交流,于是不论读书,还是教学就因为这样的分享,而发挥出了1+1大于2的结果,教师因为这样的备课而成长,学生因这样的备课而获益。

第三,以写促读。身为语文教师,不读者不知其可也,不写者不知其可也。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教师必须跟随文明的脚步,放眼“四海”,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我们要关注生活本身,要培养多个方面的情感,听歌曲,看电影,有更多人文情怀——感受大自然,感受人类一切美的东西。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时事,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中日关系、台海局势,努力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这些“事件”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的教育就会由空中楼阁变成脚踏实地。

当然,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对本民族的糟粕你应努力有一种很深的把握,并由此延伸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里去。努力做一个“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说这些,似乎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不能回避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应体现在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但是,教师职业毕竟不同于其他,面对祖国的花朵、父母掌中仅有的明珠,教师没有斡旋的余地,必须无怨无悔,无愧天地。因此我说,教学是一种格外的专业,凭良心教书,你必须以宗教的情怀来面对。

为此,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语文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想,我们会渐行渐远。

窦桂梅教育理论 第2篇

___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

采访窦桂梅,北京正是寒风劲吹、天将欲雪的时候。

在清华西北的荷清苑,着一袭风衣的窦桂梅把我们迎进了她的新居。

我们的话题从她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展开。说起与孩子一起走过的日子,说起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说起她走进童心的种种感悟,窦桂梅的话语里充满了思者与行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

以人格呵护成长

1986年,窦桂梅从吉林师范毕业。

在师范读书时,窦桂梅就特别引人注目。写字、画画、唱歌、演讲、合唱团指挥、手风琴弹奏,样样都出色。师范学校的领导决定让她留校做文字工作。照理说,这对出身农村的窦桂梅来说是命运的垂青。出人意外的是,她并不情愿。

窦桂梅想去的地方是吉林市实验小学。她曾在那里实习,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与她难舍难分的情景总在她眼前浮现。是的,开朗活泼的窦桂梅,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喜欢回答各种各样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喜欢那些顽皮而淘气的鬼脸,喜欢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窦桂梅的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

几经周折,窦桂梅的梦想实现了。走在校园的林阴道上,看着那么多孩子欢呼雀跃,叽叽喳喳,窦桂梅想:从跨进小学起,这群孩子就把大半个童年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学校。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早晨,一个小学教师将以什么去呵护孩子的这一段生命旅程?

窦桂梅的教育热情简直就是一把火,她很快融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每天,只要走上讲台,她的眼睛里都是笑,几十个孩子围在她的周围,师范所学的十八部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她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舞,教学生游戏,教学生运动,用东北话说,窦桂梅什么事都能“呼哟”(风风火火的意思)。

就在窦桂梅热情四射的时候,一件令她痛心不已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她班上有个特别捣蛋的孩子,叫魏志恒,矮胖矮胖,经常找人打架,动不动就欺负小同学。窦桂梅为此伤透了脑筋。一天,她正在办公室改作业,两名同学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窦老师,窦老师,快去,魏志恒挂在操场边的大树上下不来了。”

窦桂梅跑过去一看,只见魏志恒骑在一根小小的树枝上吓得直哭。情急之下,窦桂梅仰面躺到地上,朝着魏志恒大喊:你别怕,跳到我身上,让我接住你。树并不太高,魏志恒纵身一跳,正好落到窦老师身上,他的脚当时就在窦老师的脸上蹭出两道口子。

联想起魏志恒平日里的种种淘气,窦桂梅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她全身热血奔涌,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给了魏志恒一教鞭!孩子的家长马上把电话打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窦桂梅流着泪给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愧疚与歉意写在纸上,更刻进了她的记忆。她说,这是她教育生命中永远的痛!

这次不大不小的**让窦桂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育的艺术在于关怀与理解、唤醒与期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热情与爱心洒向孩子,这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

以人格呵护成长,才是一个教师高层次的追求。窦桂梅的教育热情里从此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智慧。

她给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孩子叫刘子慧,字写得特棒,还私下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笔。二年级时,刘子慧在一家小卖部意外地发现一种造型特别的笔,他太喜欢了,以至于设法把它偷了出来。得知情况后,窦桂梅马上领着他去小卖部向阿姨承认错误。阿姨摸着刘子慧的头,说:“孩子,你看,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你‘妈妈’?”

师生相视一笑。回校的路上,刘子慧像个知错的孩子主动跟“妈妈”说起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窦桂梅只是指着路边的新柳说了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刘子慧懂事地点点头。窦桂梅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似乎一小子明白了:什么才是唤醒与期待。

经典照耀童年

窦桂梅常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的童年记忆里,有寂静的村舍,葱郁的树林,有欢快的溪流,也有美丽的野花,可是,没有三百首唐诗,没有安徒生,没有白雪公主与小矮人。

当了语文老师之后,窦桂梅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野性童年所留下的文化欠缺。错过了修炼语文“童子功”的关键时期,她明显了感到自己语文功底的薄弱。

窦桂梅的性格中似乎天生有一种特别好强的因子,既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就疯狂地阅读经典、背诵诗文。并且,她想通过自己的读与背把全班的孩子带动起来。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桂梅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1994年,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她规定:小学六年,学生要阅读100本书籍,背下200条格言、300首古诗。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窦桂梅与学生一道编写了《诗词集锦300首》《精选格言200条》《精品寓言100则》《成语1000条》。每天,她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进教室,利用这段时间,她向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诸如曹文轩、秦文君的小说,刘墉的散文等等。利用这段时间,她组织学生交流当天读书与背诵的感受,朗读他们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天的语文课上,窦桂梅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每课一背”,有人说,窦桂梅的语文课里,常常是“听取蛙声一片”。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除了经典篇章之外,窦桂梅对很多课文的教学都是删繁就简。有时候,她干脆把教材中几篇相关课文组合到一起,一两节课就解决了。她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课堂的超越、教材的超越上。讲《丑小鸭》,她就把学生带进安徒生的童话国,教《争吵》,她就把学生引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实验小学的附近有一个书店,每隔半个月,窦桂梅就要带孩子们到书店逛逛。窦桂梅说:“带学生读背经典是我最感充实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作出表率,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不间断地阅读与背诵。每当遨游书海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充实与快乐。”

窦桂梅挤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说,小学教师的最大本领在于:以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比方说,同样是要孩子吃土豆,对于中学生,你可以理性地分析土豆的营养价值,但是,对小孩子而言,你必须变着法子把它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变成让孩子垂涎的薯条。就从这种质朴的理解出发,窦桂梅不断探索教学艺术。1995年、1997年,她两次代表吉林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同时,她课题研究也获得吉林省首届教研成果一等奖。

其实,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名文,远远算不上什么教育新论。窦桂梅只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践行者。当别人还在理论的天空“打雷”的时候,她已经在实践的大地“下雨”了。

窦桂梅的教育实践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学生读背量的增多,她明显地感到学生的阅读的品味越来越高,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对教材的态度。书读得多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教材的内容,有时还会向教材发难。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从课外读到了更完整的李大钊。课堂上,有学生谈起了李大钊的思想激进、有学生介绍他的博学多才,甚至有学生说到他对爱情的忠诚。教《小杨眉》的时候,有学生说:“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周总理还跟小杨眉说那么多道理,这样写是不是不够真实?”

如果翻开窦桂梅班上的作文,你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的作文。诗词、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写思念,学生会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写秋天,学生会引“洛阳城里见秋见,欲作家书亿万重”,写心情的激动,学生会说“惊涛烈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小学生的要求。有个学生叫张一帆,他居然巧用宋词形式,抒写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明朝仍笑春风。

经典照耀的童年,确实是美丽的童年。

以美德滋润童心

诗人说,童年是梦里的真。

小学老师,守护童年梦想与纯真的人。窦桂梅虽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她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她的眼睛里映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字:人。

窦桂梅总把自己的教育眼光总是放得很远,很远。她经常设想身边的这些孩子会在青年、中年、老年时回首童年的种种情景。作为一个与童年相约的小学教师,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记录那些永不重复的生命旅痕。

从三年级开始,每到期末,窦桂梅就开始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萌芽》,那都是孩子们用以灵写下的成长故事。到了五六年级,她又把孩子们的作文编成《感悟文集》和《创造文集》。考虑到孩子们喜欢生动直观东西,窦桂梅便将学生的六一联欢、入队仪式、野外春游等活动等一一摄录下来,最成制成一个光碟,作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送给每个孩子。

回信像雪片一样飞向窦桂梅,这真是深入心灵的一次作文。她们的这些书信后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结为一集,名为《我们一起成长――一个教师与75个学生的心灵对话》。

读着这本心灵对话,你不得不惊叹于窦桂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她把教育当成了以火点燃火、以心发现心的生命过程。在信中,窦桂梅谈孩子在六年中闪光的思想与行为,特别的兴趣与爱好,鲜明的个性与才情。作文、写字、朗读、口才、画画、弹琴、劳动„„孩子的每一“闪光点”,都映入了窦桂梅那双贮满童贞的大眼睛。

然而,不管是班级史册的编写还是与学生的书信往来,窦桂梅总是要挖拙孩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正直、奉献、同情、诚实、善良、节俭。她觉得,人类的美德是滋润童心的甘露,是点亮夜空的星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世界将是空虚的。”

为了让人类的美德点亮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个晨昏,窦桂梅悄悄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灵。

丰子恺先生曾把天上的神明与星星、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当成他生命中的最爱。窦桂梅虽然不是诗人与艺术家,但她成天生活在童心的世界里,她一直在陪伴孩子走过童年。她说:“岁月可以改变我的容颜,童心却让我青春永驻。”

窦桂梅教育理论 第3篇

一、送进理解,读出母爱

窦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读读课题的韵味,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理解和体会,读出自己的特点、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味道,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读出“怀念的秋天”和“秋天的怀念”的不同韵味,引导学生领悟“秋天的怀念”,怀念的到底是什么?简单的五个字,在窦老师环环紧扣的引导下,课堂上呈现出了一幅幅感人泪下的母子深情相处的画面,情到此时,学生各抒己见谈起了自己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他把“秋天”化作了“母亲”,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也是他的母亲,他怀念的更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时光,尤其怀念的是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

让学生读出母亲的叮嘱“好好儿活”后,窦老师引导学生和史铁生一起走进母亲的内心,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窦老师领着学生体会母亲那些细微的动作映射出的伟大母爱和那种细心、耐心、小心翼翼的爱在儿子史铁生遭遇瘫痪之后的呈现。窦老师让学生反复默读文章关键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中,体会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么?“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学生的每次回答,窦老师都鼓励学生送进去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出母亲“扑”下去的儿子想死的念头,读出母亲想“抓”住的儿子活下去的念想,读出母亲忍住的——那些背后的无奈、心酸和苦难。围绕着母亲的“苦”,窦老师和学生又一起细细地体验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好好儿活”。

二、体验情感,品味母爱

窦老师以其睿智的教学艺术与学生一起咬文嚼字,一步步走进史铁生的心灵,深入浅出的体会了母亲细心、耐心和小心翼翼的爱,以及母亲用心良苦的、绵绵不尽的牵挂与嘱托——“好好儿活”。可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呢?史铁生在母亲离开后有了更深的感悟:“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窦老师就像一个出色的调酒师,用不同基调的“读”这种种神奇的料酒,调制成色彩诱人、味道醇厚的酒,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这里,窦老师以北海的菊花为主体,引导学生体验活的淡雅、活的高洁、活的热烈而深沉是什么样的情感,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母亲的那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换成我和妹妹的“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带着自己的品位读出来。窦老师深情引导、睿智点拨,时而点头、时而微笑,领着学生反复品读出史铁生兄妹的那份为母亲而活出平淡、活出自在、活出尊严、活出价值的孝心。此时此刻,母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简单的的词语,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一种母爱升华为生命意义的感悟,在学生一次次“读出韵味”的体验中印刻在学生的心坎儿里。

三、切入生活,感悟母爱

史铁生兄妹领悟了母爱的伟大,学生也在窦老师引导下体会了文章中的母爱,可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的生活和成长呢?史铁生是用自己人生书写作品的人,他对情感的诠释、对生命的感悟让他的作品透露着一种发人深省、激人奋进的气息。了解窦老师对职业的热烈追求、对教育的倾心付出和对《秋天的怀念》的母爱转述,不也是在“好好儿活”么?师者将自己本身的经验和体会与文章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再融入课堂教学,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本真,更是生活的缩写。窦老师在用自身的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母爱的过程中,不忘学生的成长,所以她讲述自己和史铁生对话的时候“不经意”的推荐给学生《病隙碎笔》《我与地坛》,让学生在史铁生的其他文章中感受生命的价值、领悟“好好儿活”的真正意义,正当学生体会入情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她引导学生有声有色的读起了《我与地坛》和《有关庙的回忆》里的片段,在这样优美的渲染、诵读中,窦老师话语一转,将话题再次转回《秋天的怀念》,提问学生史铁生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回顾母亲对史铁生一生的影响,是母爱成就了他的文学思想、文学艺术,窦老师已然将这种用生命付出的母爱带给了学生,这便真正实现了延伸式教学。

对于学生,他们的“好好儿活”关系着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如何把作者的经历和要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并把课堂中的体验和感悟融进他们的生活,渗透到他们的成长中,积淀到他们的生命中,实现精神高度的对话和人生感悟的对接,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意义。窦老师就用睿智激情的教学艺术和真实贴切的对话技巧,将课堂意义无限伸入学生的生活,实现师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精神成长的体验。

摘要: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窦老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出母爱,在体验中品味母爱,在生活中感悟母爱,让学生真正学会好好儿活。

关键词:窦老师,《秋天的怀念》,母爱,好好儿活

参考文献

[1]周连花.蕴含在课题中的语文训练——窦桂梅《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断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7(10).

[2]张宏军.浓浓语文味悠悠慈母情——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赏析[J].小学教学参考,2008(25).

窦桂梅:家庭教育谨防四大误区 第4篇

1967年4月出生,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女士是清华附小的校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对语文教学、家庭教育、家校合作都有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语文教学的使命

记者(以下简称记):窦校长,您是语文老师出身,那我们就从小学语文教学聊起。关于语文教学的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教育界一直有争论,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窦桂梅(以下简称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是一个伪命题。语言本来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工具性;语言是存在之家,所有的人文精神不能不通过词语保存下来,语言又天然具有人文性。这两者根本不能割裂开来。广义来说,“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内容,而借助“听说读写”所表的情,所达的意,自然就是思想人文因素了。

记:您认为语文教学的使命是什么?

窦: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记:这两个底子具体指的是什么?

窦: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耕耘两个园子,一个田园,一个花园。田园种植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对应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但一个人只是吃饱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花园,文学审美、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能显现出来。

记:为了耕耘好这两个园子,老师该做些什么?您在工作中做了哪些尝试?

窦:近几年我提倡主题教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堂,用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表达教师对于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利用经典文本,如《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突出作品主题,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落实语文学科知识,让“花园”和“田园”同时得到耕耘。另一方面,为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我提出了语文“三个一”质量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并细化到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堂课中。这“三个一”中的“好”是一种文学表达,体现为工具与人文合为一体,是主题的具体化。

记:请详细谈谈“三个一”质量目标。它们是如何体现在主题教学中的?

窦: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有四个基本要素,主题、素材、结构、语言。凡是称得上“一篇好文章”的,素材一定是真实、充实的,而不能是虚假、苍白的;语言一定是顺畅、明丽的,而不是粗俗、零乱的;结构一定是完整、合理的,而不是拖泥带水、头重脚轻的。而所有这些要素的统合都指向主题,因为主题是生命与思想的灵魂。好文章的标志,主题一定是走向了光明而不是阴暗,高尚而不是卑下,美好而不是丑恶。为了实现“一篇好文章”的质量目标,就必须将主题落实在与“一篇好文章”有关的教学内容上。“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里面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可见,“三个一”的质量目标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把语文散乱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整合了起来,目的是打好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以这样的课堂,落实这样系统的知识,学生在获得语文学科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文学、文化的熏陶,民族情感的积淀,语文学科知识才真正成为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生有用的知识。小学语文要让孩子获得这些知识,既理解这个世界,又欣赏这个世界。

家校联合很重要

记:您做过多年的老师和校长,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请问,您怎么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窦:清华附小对教育基本的定义是,既不注重素质教育的唯一,也不注重应试教育的唯一,因为我们不能以应试教育的唯一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也不能在素质教育的掩护下无所作为,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这是我的态度,也是清华附小的态度。

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兼而有之,是不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窦:对学生的要求,不在多和少,而在于要求什么。

记:此话怎讲?

窦:比如,现在社会上大谈减负,大谈尊重孩子,却大多表面化。家长一方面溺爱孩子,一方面又不停地向孩子施加压力,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都是不真正了解孩子需求的做法。说穿了,那些是家长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家长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这能叫爱孩子吗?能叫尊重孩子吗?

记: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候还帮倒忙。请问,您平时经常与家长们交流吗?都跟家长们讨论些什么话题?

窦:重视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是清华附小的传统,方式也多样化。我校有校级家委会,每学期开学之前、开学之后,甚至学期中间学校有重大的决策,或者有教学理念的探索,课程改革的变化等征求意见需要,都会把家委会成员请来商议、研究。我校各班都有班级家委会,委员与相应的年级组长、段长结合,形成日常性的信息沟通渠道。现在,我校与家长的沟通就是通过这些网络化的渠道进行的。

除了上述组织形式以外,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的家长都必须亲近学校,让他们懂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孩子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家庭的状态。大家都清楚,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被责备,不会有人问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一定会说他的家教出了问题。我们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定期来学校听课;设立沟通日,每半个月家长要和老师进行一次沟通;每天早晨,家长们轮流在校门口当义工,戴着袖标值勤,维护交通;周末,我们安排家长在图书馆做义工,帮助孩子阅读。以上措施,就是加强家校联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熟悉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家长们才能真正理解学校,理解老师。当家长理解了学校和老师,才能打心眼里认同学校的做法。

nlc202309081113

记:您的经验值得推广。现在有不少家长与学校和老师有心理隔阂,深层原因是他们不理解学校和老师。只有当家长和学校的价值观达成基本共识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沟通,再出现摩擦也容易解决。有些家长对学校和老师非常依赖,把孩子送到学校,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您了,您随便处置,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您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吗?

窦:遇到过很多。我通常会这样回答:“这是不行的,学校承担不起。”我告诉这些家长,小学这六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只是一个时间段,以后孩子还要走向中学、大学,最后走向社会,最终永远维系着他的是他的父母和家庭。所以,家长永远不要奢望把教育之责委托给学校。

记:听说您有一个女儿,您与她关系如何?

窦:我家比较民主,我和女儿没大没小,就像朋友,我们经常搂在一起闹。女儿不会轻易叫我妈妈,而是叫我“窦特”。

记:窦特?什么意思?

窦:我姓窦,又是特级老师,所以女儿就这么叫,像个绰号似的。她只在家里这样叫我,当着外人的面,或向同学介绍我时,她会恭恭敬敬地叫“妈妈”。

记:问一个过时的问题。前两年大家都在讨论“虎妈”,您有什么看法?您和虎妈的家庭教育方法好像针锋相对啊?

窦:蔡美儿教授的著作我拜读过,看得出她的观念里有中国传统教育的基因。身为教授,她一定对家庭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又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她的教育方法自有她的道理,我表示尊重。但我认为,“虎妈现象”被炒作得过头了,因为孩子的性格、潜力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应因材施教,照搬别人的做法非常危险。据我所知,中国许多妈妈是虎妈,甚至比虎妈更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些妈妈要清醒,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

家长的四大误区

记:您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窦:与家长近距离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我对他们比较了解。我认为,中国家长普遍存在四大误区。

记:请详细谈谈。

窦:第一个误区,是包办孩子的成长,不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我校一位老师发现一名六年级男生在美术课上写其他科的作业,就问:“你怎么不画画呢?作业等到回家再写不行吗?”学生回答:“我周末回家两天,我妈妈给我报了3个班,一个是奥数,一个是作文,还有一个是单簧管。”老师又问:“那你不是还有半天时间吗?”您猜孩子怎么回答?他说:“这得由我妈妈决定。”这名学生的家长就是在包办孩子的成长。周末本来是用来休息的,却被焦虑的父母塞得满满的,等到了周一,孩子带着满脸的疲惫来学校,能有好状态学习吗?

第二个误区是攀比,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清华附小每年都有一个戏剧节,各班表演舞台剧,家长自愿参加。有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来到了学校,可是看到一半就退场了,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一言不发的石头。事后,这位爸爸发短信质问班主任,大意是:凭什么让我的儿子扮演石头?班主任回复:“这是您孩子自己选择的。”这位爸爸又问:“虽然是他自己选择的,但是难道我的孩子就只适合扮演一块连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吗?难道不能扮演别的吗?老师您不能给他几句台词?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呢?”班主任心情很复杂。难道选择做一块安静的石头,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别人演出,分享别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这个故事里的爸爸,就是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本质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攀比。

第三个误区是忽视。小学生的家长通常是单位、公司里的骨干,正忙于干事业,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我理解这些家长的难处,但我想问,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吗?希望家长们合理安排精力和时间,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因为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而且,孩子的成长是不等人的,错过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第四个误区是溺爱,让孩子失去自我。我校有一名学生被家长宠爱,每天早上不按时来上学,因为他要睡到自然醒。自然醒的概念是什么呢?家长给出的答案是8点半到9点半之间。但是学校作息安排是早上8点正式上课,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长坐下来谈一谈。家长的态度很明确:晨诵不会参加,让孩子睡觉是家长的权利,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那是老师的责任。谈话不起作用,这名学生天天迟到,延续了一个学期。这个例子听起来很极端,却是真实的。其实,很多家长在溺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记:以上四个误区,我深有同感,希望家长朋友们深思,以更理性的观念,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编辑:陈彤】

学习教育专家“窦桂梅”心得体会 第5篇

窦桂梅老师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我也讲过,也听不少老师讲过,但今天的课堂却深深地震撼了我。窦桂梅老师不愧为大师风范,她的语文课带给我无尽的悬念、思考和震撼。

作为语文课堂,窦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置身于文本并超越了文本,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节课上,窦桂梅老师都是处于引导着的地位,并且引导到位。更重要的是她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了饥寒交迫的小女孩的渴望,并且感受真切自然。在老师精心的引导下读的极其到位,学生课堂上出色的表现令我想了很多。回想自己的课堂,学生表现不好,气总往学生身上撒,怪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讲。现在想来,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再想想我们老师,每讲一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认真研究文本,细读文本?而是书读不到三遍便急于翻阅教参,上网查阅名家教案,未能深入文本。我们离开了教参,又有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上一节真正属于自己的课?

还有就是窦桂梅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评价语及时恰当。同样是评价学生,听着窦老师的评价如沐春风,让人听着舒服亲切,“你说你们多会读呀”、“你看你怎么这么会读呀”、“你真了不起,你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味道”等等,让我听了都浑身是劲,信心百倍。当我听到窦老师读“奶奶!请带我走吧!”时,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此刻,我已经置身于文本之中了。

其实这一切都取决于窦老师文化底蕴的深厚,文本研读的透彻,备课的充分。正如窦老师所说:思维的角度其实就是人生的高度;教师自己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走多远。窦桂梅老师做到了,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克服行为的惰性,思维的惯性,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窦桂梅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要多读书,不读《安徒生童话选》就不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听到这里,我都有些惭愧,自己也只是读过其中的几篇,还没有学生读得多,在读书方面,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呀。今后一定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读书对一个人确实重要,读书多的人,眼睛里闪烁的都是一种智慧的光芒。“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更何况我们是教师,更应该走在前列,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学习教育专家“窦桂梅”心得体会 第6篇

一、回归母语教育——返本快乐

返本快乐就是要给孩子们一个简单而快乐的语文学习生活。

1、亲近母语,做有根的人。

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他的未来,就在最初的地方升腾。

窦老师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想提示语文老师的是,别让孩子们读太多的童话故事梗概,让孩子们能体会更多文学作品的经典。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看富于文学味道的童话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必修课。不仅孩子要多读童话,我们老师也要精读童话,因为,每篇经典童话都是一篇精妙之作。

2、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体会训练,不能停留于文字之上。只会做表面功夫是不对的,要能让孩子体会到内在的含蓄和精华。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过于肤浅,只让学生学会添加一些好词就足以。文字的精髓却经常被疏忽。作者的遣词造句没有等以很好体会,学生自然所获取的只是文字的表皮。我们可以用反复提升诵读、比较朗读、指导朗读、仿写感悟等形式加以训练。

二、回归文学

1、给学生营造一个精神的花园,给她们体味一种文学的味道。

如果说音乐鉴赏能提高一个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感受。如果我们努力采用文学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也能实践由老师的引导到自我领悟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别只放在字词句中,要体会的是一种语言的曼妙之处,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体会到文学的味道。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文本,学会融合一种文学表达;老师要不断读书,挖掘经典童话的内涵,了解像安徒生这样著名作家的有关文献;读更多详细、生动的文本,才能具备引领学生鉴赏,营造精神花园的能力。教师还要关注的那些教材中苍白的文本,努力给学生一种正确的、独特的思想感受。

2、朗读也有文学味,不是一种单一的`体会,而是一种有人性的体会。

光是课本里的文学作品的诵读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体会文学的渴求,至少它不够全面,也不一定能适合孩子的需求。我们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一些儿童诗歌、故事、散文诗、童谣等让孩子去读去品。

3、文学是一种含蓄,不是一种任意的张扬。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去读真正的文学,学会感受真正文学的魅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幽默的、丰富的、含蓄的,正如我们诠释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这样。

4、读出语言本身的味道和背后的味道。

窦桂梅老师教育教学心语 第7篇

1、当你把教学当作一种“信仰”时,就会发现你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

2、即便没人听课,也要让自己仿佛是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让自己教室的门永远向别人敞开。

3、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一样多。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理想的学习和真正的教育。

4、感性不等于浮浅,理性不等于深刻。就我而言,性情中人,容易感动,但我克制冲动,把这种性情化作一种情愫,成为一种“情怀”,化作一种为师的性格。于是,课堂上,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性格,并将保持这份性格的独特而存在。

5、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只有有了独到的见解,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只有从内心深处拥有强大的“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才能准确地领悟自己的水平和境界,才能以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甚至是浸润一生的影响。

6、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读书修缮了我们的灵魂,使心灵面貌日益变得健康阳光。的确,人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

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

7、生活给每一个人留有出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只有你愿意付出,生活就不会忽略你的存在,会让你成为对别人有价值的不能替代的人。

8、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9、我相信,唯有带痛的成长才是真实的成长。佐藤学说:“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

10、教师上课的激情来自哪里?就是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因为热爱,就有了情感;有了情感,就会拥有蓬勃的生命状态,进而形成你工作的惯性,就像火车上了轨道,不可能停下来一样。状态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成败。

11、教师的专业,我认为包括三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二是专业智慧或者说专业思想;三是专业境界。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 第8篇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观的启示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建立了教学预学-共学-延学的教学模式, 探求语文教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主张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无论从小学语文教学论上还是在小学语文课程观层面上都有重大启示。

从教学上来说, 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主题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并上升为教学理论的过渡性中介, 使教学实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搭建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窦桂梅团队本着整体建构、主体性为先的原则, 区别于传统的六步教学模式, 在主题理论的实践中开发出静态动态一体的教学模式。 从课堂教学来看, 建立了预学—共学—延学的教学模式;从具体操作来看, 构建了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的操作框架[1]。 这种模式很好地处理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以主题进行统领, 以学生为主体, 丰富了教学内容, 将主题教学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里。 这种操作框架要领简便, 步骤清楚, 衔接紧密;课堂容量、授课时间地点均不受限制;可供借鉴, 方便推广。 要真正做到主题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 还需要一线教师对主题教学理论的研读解析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打磨。

从课程层面来看, 建立了开放的语文课程观。 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课程部分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2]。 主题教学是向着语文的广度开拓, 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主题教学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设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 主题教学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相关资源的利用。 由于地缘关系, 附小与清华大学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这有利于开放语文课程观的建立[3]。

结合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来看践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说明:“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以主题为主线, 将知识、经验串联起来, 构成综合学习[4]。 这里的知识除了语文外, 还包括历史、自然、美术、文学、艺术多学科的知识。 这里的经验, 指生活经验, 既有教师的生活经验, 又有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窦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 谈谈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在课即将结束时, 窦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 说说对圆明园被毁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在认清历史的真相后, 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 主题教学提倡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窦老师这样写道:“课上, 我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 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一起和大师对话, 和专家讨论素质教育, 听教授的专题讲座;课下, 窦桂梅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 到部队进行夏令营活动, 到农村去体验生活。 ”在实践中, 学生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如:听说读写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主题教学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的大课题, 本身是对综合性学习理念的贯彻, 每一个上面都有综合性学习的影子,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摘取整体中的一点, 由这些个点组成了综合性学习的整体, 不可分割。

二、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启示

主题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从主题教学课程的设置到主题教学板块的设计, 做到了以生为本。

从课程设置来看, 主题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生本课程开发。 每个学生都有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 这就需要从每个学生的条件出发, 或是兴趣、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为标准等, 进行课程开发。 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就要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 对于学校教学来说, 重要的一环是课程的开发, 即设置生本课程。 窦桂梅小学主题教学的1+X课程已经具有生本课程的意味。 在《构建“1+X课程”,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一文中, 窦桂梅老师指出, 主题教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课程”, 学校开设了四十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1”是国家基础性课程, 如语文、数学等, 面向学生全体;“X”是拓展性的校本甚或生本课程, 如武术、曲艺、围棋等,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5]。 “1+X”课程从儿童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教学板块来说, 主题识字教学注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5]。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主题识字正是抓住了学生这一重要时期。 并且, 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符合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 从一定意义上讲, 每一个汉字都是事物形象的结晶体。 如“燕”、“鱼”、“刀”等字, 字音是诉诸听觉, 字形诉诸视觉, 字义能微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 由此, 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意象性使其具有调动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内在功能。 文字可以展示出音乐式的节奏与韵律, 文字可以表达出空间的形象与彩色。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主题教学开发和实施了绘本课程。 图文并茂, 艺术的线条, 和谐的颜色, 精妙的构图, 在契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感受文本的文学魅力、陶冶情操。 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教学活动更容易开展, 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三、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这里的德育不同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单纯的文化教育, 它是指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以实现语文立人为目的, 为学生人生奠基为最终目标。 主题教学注重学生精神生长、人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养成。

从主题教学的德育理念来看, 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精神、人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对学生德育目标做了明确说明:“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的文化进行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语文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 主题教学提出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这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发展, 为学生的成长打上健康的生命底色。 对于主题的提炼, 如向善、母爱、高贵、朋友等, 使学生对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反思与救赎的领悟。 学生对这些价值主题认同消化和吸收, 并最终成长为自身的一部分。 主题教学还提倡诵读经典, 阅读经典, 在与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传统文化的接触中[7], 学生感受先人的哲思,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并从其中寻找到做人处事的立身原则。 另外, 母语文化系统中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是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必不可少的精神底蕴。

具体到德育活动, 主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 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 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是非判断标准的确立, 应渗透在母语学习中[8]。主题教学以母语强大的包容性、深刻的内蕴,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主题德育实践中, 主题将一个个德育内容串联起来。 老师们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按年级梳理出渐次成长性的德育主题, 德育目标递次推进, 德育内容不断丰富深刻[5]。 学生德育不用再另辟他法, 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核心价值观得到渗透, 学生能够求真, 向善, 尚美。

总之,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步实现, 人们越发意识到了母语———汉语, 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势必会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8) :47, 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 15, 18.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08.[4][日]佐藤学, 著, 李季湄, 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过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83.

[5]窦桂梅.构建“1+X课程”,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1) :6, 7.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96.

[7]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371.

上一篇:五百字的读后感下一篇:小升初常考语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