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2024-05-29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精选7篇)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第1篇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易善翔

加强领导职数管理,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效力,建立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意义。党政机关职数(含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务职数,下同)管理,指对党政机关职数的核定、使用以及以此为依据套改工资的管理。为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笔者对地方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危害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地方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增核职数随意性大的问题。目前,对新成立的机构,组织、人事和机构编制部门都能做到严格按人员编制数核定职数,但在增核时容易出现问题。表现在:一是增核职数的标准和依据不够严谨。相关部门往往是搬出上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和领导讲话,以及兄弟市、县是如何核定的作为依据,提出增核的申请,而机构编制部门却无力反驳,只能以此为依据增核职数。这些依据有的并没有考虑本地的实

23党群序列内设机构的非领导职数进行备案管理;人事部门负责对政府序列内设机构的非领导职数的核定和备案管理。这样划分职能的结果是:一项职数核定工作分成三个部门来管,由不同的人来做。从日常操作中看,常有工作脱节、缺位和越位现象发生。由不同机构的人来办理,在掌握政策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四)职位与待遇的关联性是职数管理不严的利益基础。领导干部的工资、奖金、住房、医疗等都与干部本人的职位、级别挂钩,职务、级别越高,相应的待遇也高。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干部本身就有追求高职务、高级别的内在动机。为了调动下属干部的积极性,单位领导往往以此为手段,要求增加本单位的领导职数,以提高更多下属的职级待遇。由于基层机关岗位职数相对少、职级相对较低,干部晋升空间狭小,地方党委为提高干部的积极性,选择提高干部的职务、职级不失为一种更便捷、更廉价、更有效的手段。因此,基层职数管理失控成为一种组织行为,也是一种集体违规。

(五)职数管理监督不力是职数管理失控的体制因素。长期以来,对职数的核定、使用监督不力。而造成超职数配备问题的干部多是地方党委作出的决定,是一个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的意志,同级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和监察机关难以约束监督;甚至这些职能部门本身也从中获益,主观上也不愿监督。因此,若无上级强力部门或上级主要领导施压,超职数问题的

6789101112-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第2篇

近年来,一些地方党政机关领导职数违规超编,屡禁不止,甚至还有扩大蔓延之势,其所带来的危害堪忧。一方面,领导职数超编势必造成党政机关官多兵少、冗员增多、行政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等问题;另一方面,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将“官帽子”当待遇发放,更进一步强化了“权力即好处”的消极惯性,极易导致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

分析领导职数超编屡禁不止的原因,既反映在制度层面,也体现在文化层面。

从制度层面看,关于机构设置的法律法规规定不细、执行不严、违规不咎是领导职数超编的直接原因。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以及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中,对于工作部门的领导职数都有明确规定,但对于一级政府的领导职数却没有明确规定。另外,虽然历次机构改革方案的“三定方案”都有关于领导职数的规定,但通常会因“机构调整需要过渡”“冗余人员需要消化”“增设临时机构”等原因,使领导职数超编客观上成为一种常态。虽然近几年中央和一些地方对领导职数超编问题进行过多次专项清理整治,但鲜闻哪个领导或部门因此被追究责任。

从文化层面看,浓厚的“官本位”思想恐怕是造成领导职数超编的更深层次原因。按理,权力是同责任、义务相匹配的。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群众对其“好形象”的期望值也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官”不是件轻松活儿,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但在“官本位”思想浓厚的地方,很多人似乎只看到当官带来的利益,而没有看到它的责任与义务。

针对领导职数超编多次反弹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及时遏制各种形式的领导职数超编现象的蔓延,并逐步彻底铲除领导职数超编的滋生土壤。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深入开展,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将清理超职数配备作为重要的整改措施,并将整改结果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从立法维度审视,应对各级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的配备作出更加细致和明确的规定,根据形势的变化,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等做出相应调整和细化,并对这些规定进行统筹和衔接。

从实践层面看,探索和试点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亦是途径之一。通过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同时,强化领导职位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防止将领导职位作为“福利待遇”随意发放。

作为制度配套,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相关细则也应尽快出台,为公务员职业发展提供多职位的发展通道。公务员的“待遇”应适当向职级倾斜,尤其对基层公务员,随着工作年

限和资历的增加,扩大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职级待遇的空间,使他们安心本职、做好工作。刘旭涛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第3篇

(一) 规模庞大、级次较多。

根据审计署最近披露的数据, 截至2009年底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级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有些地方政府的财政已经超负荷运转, 债务负担几乎到了危机的边缘。而且我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县、乡镇政府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负债, 而且地方政府的层级越低, 负债的规模就越大, 债务负担也越重, 越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经济问题。

(二) 形式多样、主体多元化。

各级政府 (部门) 债务中有直接借款, 有中央政府代为发行的公债, 有拖欠的工程、工资等款项, 有大量的违规担保, 还有各类国有企业形成的派生债务, 通过法人机构或直接对外举债的形式不断翻新, 除传统的银行贷款、信贷额度贷款、担保贷款、打捆贷款、点贷外, 还出现了准市政债券、信托计划、多方委托贷款、有偿集资、向个人高息贷款等多种方式, 个别基层地方政府还打着支援地方建设的旗号向公务员、教师强行摊派违规公债等, 而且许多债务隐蔽性强, 难以统计。借债主体中, 有的是地方政府, 有的是政府部门, 目前形式较多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还有国有非盈利机构如学校、医院等。借债主体较多, 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各种主体一拥而上, 造成融资过程中的失控。

(三) 形成原因复杂。

我国地方债务的形成, 有体制上的原因, 如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尽完善, 行政级次过多, 五级政府较为少见;有经济转轨方面的原因, 如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对市政建设资金的大量需求, 粮食企业因敞开收购而导致的政策亏损,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体制改革而造成的社保支付缺口等;有干部队伍的激励机制原因, 各级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大肆举债, 问题和包袱留给下任政府。此外, 资金使用的监督不完善, 通过各种工程建设中饱私囊, 造成市政建设的“热潮”。复杂的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为各级地方政府大肆举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掩护, 权责利不相匹配和监督机制的苍白加剧了举债过程中寻租的放任。

(四) 借债主体治理结构不健全、不透明。

为了给市政建设融资, 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公司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融资平台作为借款人, 将若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包, 统一向银行借款, 并以财政出具的还款承诺作为偿债保证。各类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健全, 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 尤其是平台公司的高管人员, 相当一部分由原政府官员担任, 缺乏必要的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经验及风险防范常识, 投资、融资、工程等重大事项难以真正形成集体决策, 因此在融资及资金使用过程中较易发生决策失误。而且在政府背景的遮掩下, 融资平台的财务信息、重大经营信息等透明度低, 放款人和社会公众难以对其真实财力和风险情况作出较为清晰的判断, 甚至许多地方政府都不太清楚旗下融资平台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

(五) 资金使用效果差, 粗放式运用。

许多地方政府对债务资金的运用并没有精细的预算和严格的控制, 随意性较强, 缺乏严格的事前预算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清查。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根据上述地方政府债务特点, 可以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性债务由于规模过大或流动性太差而导致的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清偿的风险。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 有的甚至超过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二) 结构风险。结构风险主要是指各类地方政府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之间、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之间结

构失衡。在地方政府债务中,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或有债务目前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 不需要地方政府现期偿还, 但由于上述方式都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 潜在风险很大, 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在总债务中的比例过大, 不可控因素加大, 加大了结构风险。

(三) 效益风险。

效益风险是指由于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 可能导致不能从债务资金的使用收益中获得有效的风险补偿, 此外还包括由于债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不高所导致的债务资金不能有效使用的风险。从我国地方政府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来看, 因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使用手段, 地方政府债务的效益风险水平较高。

(四)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所引发的其他衍生风险。当地方政府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 可能会挪用其他财政支出资金、增加税费或进一步举债、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等, 从而引发其他财政支出项目资金缺口, 甚至引发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件爆发。

三、政府审计在参与地方债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 摸清债务规模, 梳理担保业务。

针对我国地方债务规模庞大、层级多和债务形式复杂的特点, 摸清家底, 对各级各类地方债务进行分类统计汇总, 是当务之急。此外, 我国各类政府担保非常混乱, 许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由地方财政的显性或隐形担保为条件, 在《担保法》明确国家机关不能作为保证人的规定下, 许多地方政府通过人大会议决议把平台公司融资后的还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从而提供贷款保证的方式, 绕过国家机关不能担保的法律问题。审计机关在债务清查过程中应该对各种形式的实质上地方政府作为担保人的担保行为进行统计, 摸清或有直接债务。

(二) 对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审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我国地方债务资金使用效果差、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 审计机关应结合工程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 大力查处违法占用资金、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截留和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融资前审计机关的参与可能被个别地方行政机关说成是干涉地方正常行政事务, 而且无法比较审计建议前后的效果。审计机关如果在资金的使用效益上多下功夫, 如对项目的决算、验收之前等款项未付出之前严格把关, 就可以形成强烈的对比, 审计之前应付多少, 审计之后纠正了多少, 审计机关的作用就可以量化, 审计效益一目了然, 地方政府对审计机关的倚重也会有所增加, 而且损失也未形成。

(三) 根据各地不同情况, 设立风险警戒线和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评估是审计机关的职责之一, 对地方债务进行风险评估并设立风险预警体系是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然而, 各地区财政收支情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治理水平千差万别, 简单的将某一指标或方法运用到全国范围内所有地区、所有行政级别区域, 难以起到预警作用。因此, 各地审计机关应根据区域具体情况, 尽快研究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线, 将各地区的债务负担率及其他风险指标在政府内部进行通报, 提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 劝戒和约束其举债行为。同时督促各级政府建立债务预警系统。地方政府债务监控预警系统应以地方政府的财政及债务信息化为基础, 对地方政府财政在地方经济运行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是根据地方债务风险现状, 构建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实现债务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四) 对地方融资平台资产整合

过程进行严格的审计把关, 夯实注入资产质量。实际中, 许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存在着资本金不足、资本金不实以及抽逃资本金的现象, 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采用各种变通手法向“平台”注入不实资产滥竽充数, 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经成了“骗取”款项的一种工具。审计机关要下大力气在地方融资平台的组建过程中就进行严格的审计, 对不实出资和虚假出资者进行审计监督, 夯实融资平台的资产质量, 而且对于不能注入融资平台的行政资源、公共资源等要予以剔除, 以提高抵押资产的可清偿性。也就是说, 审计机关要将重点放在融资的过程、融资的质量上, 保证融资过程中抵押品的质量, 提高政府的信用度。

(五) 纠正融资平台的公司治理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第4篇

一、当前地方审计机关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现场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重视查摆问题、轻视控制管理。目前多数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项目主要是以审查问题为主,许多审计机关对审计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也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金额大小、性质严重程度和它所造成的影响为评价标准,导致审计人员重视查摆问题,而忽视审计现场控制管理。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一些审计机关实际上是有计划无管理,有些审计机关制定的年度审计计划在宏观经济方面考虑不够,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也缺少科学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计划重点不突出,执行中缺乏有效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分配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计划任务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总结和考核奖惩等不能及时跟上,甚至不了了之。特别是有些基层审计机关担当了“消防队员”的角色,哪里有问题就查哪,项目计划流于形式。

(三)各业务部门和审计组各自为战,审计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地方审计机关机构设置多以行业来划分,针对不同的行业设置部门。对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多以处(科室)为单位,各行其是,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资源整合不力。

(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审计现场管理的需要。时代的进步对审计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审计人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知识更新不足,对新的审计方法和方式尚不掌握,从事现场审计工作仍凭老经验、老方法,因此还不能适应当前审计现场管理的需要。

(五)审计现场管理制度缺乏操作性和规范指引。目前地方审计机关使用的审计现场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理论性太强,而指导审计现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太差的问题。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对现场管理的控制内容、过程以及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等内容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审计现场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

二、地方审计机关现场管理的应对措施

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现场管理应以“人、法、技”建设为指导思想,逐步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一)逐步建立健全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审计现场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审计机关应特别重视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借鉴审计署的有益经验,颁布并建立必要的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现场管理方面的操作规范和指南。二是建立审计复核制和审计执法责任制,有效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主观随意、滥用职权等现象的发生,使审计质量和依法审计的水平稳步提高。三是完善审计现场会议制度、现场保密制度、现场工作职责制度、现场廉政制度、回避制度、回访制度等,逐步进入制度管理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审计现场管理的基础工作。强化审计现场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审计现场管理的有力保障。强化审计现场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对现场审计人员的管理,包括评估现场审计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业务资格等。二是组织现场调度,即对现场审计人员的分工协作、重要审计事项进行管理。根据工作需要认真规划审计作业点和所需人力,确定职责分工、协作办法,对于新出现的审计方案中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重点事项能够及时迅速调配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审计工作,对于不再作为重点审计的事项能够把审计人员及时分配到其他重点事项中去。三是确定审计组运作模式,对现场审计明确负责人、参与人及相关人员的职责,规划审计取证的路线、技术方法、执行人、复核人,安排审计总体进度,确定如何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联系等。

(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审计现场管理水平。地方审计机关要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现场工作效率。目前,审计署建设的金审工程,是全国审计机关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实施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重要审计信息化系统。地方审计机关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开发满足审计业务需要的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系统,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能够使部分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测试取证工作中有效地解脱出来,更好地从事审计现场管理,能够及时把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审计现场管理中来,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四)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随着国家审计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全社会对审计工作的关注程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培训措施,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审计干部队伍政治素质。二是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增强审计干部队伍活力。三是加强理论学习,拓展审计干部的知识面,特别应注重除审计理论、会计理论之外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英语、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四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实行全员岗位资格培训和考试制度,实行从事审计工作的“准入证”制度,同时应注重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五是加强廉政教育,严抓廉政纪律,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增强审计干部的廉政意识,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党政办公室;地方党政办公室;管理;创新

1.高校党政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作用

1.1高校党政办公室是高校党委行政的“参谋部和后勤部”

高校党政办公室承担着为领导决策提供资料、信息和建议,对领导工作部署进行组织、协调、督查、反馈以及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任务,这一直接为领导工作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办公室的特殊地位,从领导科学高度看,办公室属于决策系统和服务系统,其地位至关重要。

1.2高校党政办公室是高校党委行政的“神经中枢和传达室”

办公室是一个综合办事机构,既靠近领导也接触群众,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工作,敏感度高,灵敏性强,有着明显的全局性、综合性、协调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因此,高校党政办公室处于中心枢纽地位,是各级部门工作的“龙头”。

1.3高校党政办公室是高校党委行政的“桥梁和窗口”

高校党政办公室经常接收承办上级、下级和兄弟单位的来文来函,接待上级、下级和兄弟单位的来人、来信和来访,其精神面貌的好坏、办事效率的高低、待人接物的水平,都展示着高校的风貌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党政办公室起着桥梁和窗口的作用。

总之,高校党政办公室整体运转机制的优劣,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党委行政的形象,轻则影响机关、系部的办事效率,重则关系到高校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2.地方党政办公室与高校党政办公室在管理模式上的区别

2.1组织形式不同

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室通常是专职联系关系。以县政府机关为例,一个秘书和一个主任(副主任)通常对应联系一个县长(副县长)及其分管的业务部门,而高校办公室秘书却是多个秘书和副主任只对主任负责,主任只对院长及副院长负责的粗略组织形式,造成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部门联系较混乱、秘书工作杂而不专、主任陷入繁杂事务疲于应付而无法抓大放小谋划全局等弊病,无法真正发挥高校办公室人员的参谋助手作用。

2.2议事制度的管理方式不同

以县政府机关为例,县政府的县长办公会,除人事等议会外,作为单线联系的秘书、主任(副主任)都有资格参加旁听,这样可以使相对应联系的秘书、主任(副主任)及时掌握工作新动态,更好地领会领导工作意图,做好参谋助手作用。而高校的院长办公会,只有主任能参加,秘书、副主任参与旁听的机会很少,处于信息“失聪”的状态,无法充分发挥秘书、副主任的参谋助手作用。

2.3办文制度的管理方式不同

行政机关的上级来文或分管部门来文,都要经过专职对应的秘书、主任(副主任)初步阅处后呈交分管的领导批示,这样可使对应联系的秘书、主任(副主任)及时领会上级及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为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机关强调秘书必须在写文件摘要的同时,必须写拟办意见才能呈交分管主任(副主任)写拟办意见,这样使得秘书也能得到办文办事的锻炼,为秘书的增长才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高校的秘书通常无法看到上级的有关文件,更无法写拟办意见,只有主任一级才可看到和写拟办意见给正副院长,而后转给有关部门承办。秘书在此环节上属于架空位置,不但没有学习上级文件的机会也没有获得拟办文件的锻炼机会,致使办事或撰写领导讲话稿,吃不透上级的精神和领导的意图而举步维艰,质量不高。

2.4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

行政机关的办公室人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并且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他们容易学到好思想、好作风和好方法,也经常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因此,行政机关把办公室定位在教育人、培养人、锻炼人、输送人的好地方的高度上,人员流动较快。对德才兼备者,往往大胆提拔使用,或下乡任职锻炼或提拔到分管联系的业务部门做副职领导等,因而办公室人员工作积极性高,工作质量高,创新意识强。

而高校办公室人员就难遇此殊荣,往往被认为在专业技术职称竞争中失利的人才去做秘书。某些高校甚至有着“什么也教不了、什么也做不了就给他做秘书吧”的用人思路,致使高校秘书水平整体下降。个别学校甚至办公室领导写请示也存在“一事多请”等不会写公文的尴尬现象。秘书的地位被忽视,与高校办公室的中枢功能的高素质要求相悖甚远。

高校对办公室人员的忽视还体现在“聘用”上而不是“培养”上。只用而不培养的急功近利思想,使办公室人员很难有公派培训的机会,也很难得到锻炼提高、提拔的机会,秘书一做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也大有人在,人员流动像封闭的湖水般缓慢,工作厌倦感与日俱增,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志者看不到发展的前途,只好分出精力“耕自留地”——也走一般教师的专业职称的路子,或谋求“跳巢”的机会,无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秘书人才,无法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直接影响了高校办公室的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3.高校党政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思考

高校办公室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办公室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高校办公室的干部素质和整体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没有得到增强。因此,高校办公室的规范化建议应该借鉴行政机关长期探索而形成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进一步加强对办公室工作的领导

高校党委行政领导要达成共识,加强办公室的领导。要明确一名院校领导分管办公室工作,同时,要明确办公室人员的职责分工,经常过问和听取办公室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办公室的工作和干部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首先,要配足配齐办公室人员,要挑选那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服务态度较好的同志充实到办公室队伍中来。

其次,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发挥办公室人才库的作用。办公室人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并且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他们容易学到领导的好思想、好方法、好作风。因此,办公室应该是教育人、培养人、锻炼人、输送人的摇篮。要重视对办公室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每年应创造机会给他们去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对德才兼备的同志要大胆提拔使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年纪轻、能力强,但又缺乏经验的同志下派到机关、系部基层锻炼。因工作需要确需保留一部分优秀干部的,对这些业务骨干,应该关心爱护,按照条件能就地提拔的就提拔,或安排一些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同时,各级领导既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又要在工作中生活中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要确保办公室的业务经费,不断改善办公室的工作条件,添置先进的办公设备,加快办公室的自动化步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2充分发挥高校党政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

一是要完善办公室工作的日常运转机制。为使办公室干部朝着专业化、行业化发展,院领导不仅要有明确的分工,办公室干部也应有明确的分工。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科长、副科长、各科室分工一定要明确,职责一定要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目前高校办公室工作格局而言,笔者认为,采取一个专职秘书、一个副主任对应联系一个或两个副职院校领导,一个主任和一个专职秘书对应联系院长和书记的工作机制较为科学。上级文件及部门来文也要遵循这条对应工作链,先经过对应秘书、副主任提出文件内容摘要、拟办意见,再呈交对应的分管领导审阅批示,如需提交正职院领导或班子会讨论的,由分管院领导批示,转交正职或班子会议讨论。这样的工作分工格局有利于办公室干部学习领会上级及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更好地协助院领导做好分管的工作。下面对应的机关和系部也应有固定联系对应的秘书和副主任、院领导,形成事务信息一脉相承的业务办理默契,提高办事的精准度和效率。也有利于使办公室主任、正职院领导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上来,实现抓大放小,谋划全局发展的大事上来。为使这种职责分工具有严肃性,建议党政办公室应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以形成严肃的公信力。

二是院长办公会除了人事讨论外,一般情况下应该要求秘书、副主任参加旁听,这样可使相对应的秘书、副主任“耳聪目明”,真正领会院领导的决策,同时可创造如何议事、办文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办公室干部的参谋助手作用。

3.3不断提高办公室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办公室的参谋作用、助手作用、协调作用和信息反馈作用,是衡量办公室建设水平及其成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办公室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工作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其工作人员必须高素质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王 瑾.浅谈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工作创新思路[J]学理论.2010.31

[2]吴水爱.浅议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第6篇

摘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急速扩张之后又将面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学校教学的发展是否能跟上转型发展的步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改革尤为重要。文章以文山学院为例,深入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问题;建议和对策

G642.4

G649.2

一、文山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性严重阻碍教学管理的运行

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形势就会形成教学管理的漏洞,阻碍教学管理的运行,增加教学管理的压力,难以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例如,重修是教学管理运行中的必要环节,每个学期学校申报重修的人数达上百人,然而翻看文山学院教学管理文件却没有关于重修的细则,重修的相关操作办法都依据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由学生自己填报重修课程和老师,整个过程没有教师的指导,全靠教务处发放的通知,屡次重修学生不用上交一定的重修费用,屡次出卷改卷教师也未获得一分酬劳。整个重修过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依据,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导致重修环节未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难以操作,甚至会滋生教师的惰性。另外,有关教师的调、停课的详细要求,毕业论文导师指导的办法,学生选课的详细规定等都没有形成严格的规章制度,难以为教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2.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定的缺失导致各二级学院对教务处管理依赖性过大,院系管理活力不足

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却没有明确教务处——各二级学院的权利和责任,分管不清,各二级学院学务办,教务办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教学管理的主体意识,对教务处管理依赖性过大,导致教务处的工作仍以决策,组织和实施为主,缺少监督和评估,各二级学院主要工作仍然是执行,教务处想管却管不下,各二级学院想管却缺少科学合理的制度依据,凡是出现教学问题,教师学生还是只能依靠教务处解决,各二级学院未起到协同管理的作用,教务处直接面向的是庞大的学生教师群体,尤其是教务处缺乏管理人员的情况,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务处的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人员工作量大,教师学生却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怨声载道,各二级学院缺乏管理的主体意识,缺乏管理的活力。

3.规章制度的认知度低,执行不到位,权威性受损害

教学管理规章部分被完全“束之高阁”,即政策表面化。一方面,学生和教师不清楚具体的规章制度的要求,甚至对教学事故的认定一无所知,事实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规范做详细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规章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制度的实施缺少监督,很多教学问题工作没有任何推进。如:为了配合学分制教学改革,不少地方院校都制定了导师制度,但从制度推行过程来看,鲜有学院能真正按照要求来开展工作,导师的聘任流于形式,学生也无法从所谓的导师那里获得必要的信息和应有的指导。“单纯重视制度的制定,满足于制度的制定,却轻视甚至忽视制度的执行”,在文山学院的教学管理中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二、文山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重建

1.建立学院——二级学院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高质量的教学管理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管理观,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就是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逐步形成目标管理,分级负责,权力下放,过程监督,反馈调控,激励驱动的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决策机制,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工作程序,扩大学院管理自主权,达到激发办学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协调发展的目的。

2.参照立法程序,科学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针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进行“立改废”的清查工作,有的予以及时废止,有的予以修改或调整,有的需要重新制订,各种教学管理条例和规定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石,它们涵盖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教学管理条例或规定要求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于名称的命名,比如说“办法”,“细则”,“规则”,“规范”,“职责”,“常规”,“须知”,“守则”等等,应要做到科学合理。

根据教学管理规章关于教务部门工作范围和内容的要求,参照有关教学管理内容的理论学说和管理需要,就文山学院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将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切实可行的条块分割,可将其管理工作分解为总则,教材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学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验与实践教学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师资建设几大模块。有关各块的管理文件按照“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由先到后”的原则予以排列组合,并留有开放空间,最终形成一个结構清晰,内容翔实,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完备的部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3.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切实执行

没有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不行,有了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不执或执行不好也不行。必须按照依法治校、治教、治学的理念,切实执行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的精神,强化教学规范管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营造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学习及深入理解教学文件和规章。

4.在各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进行教学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

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执行力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制度设计本身科学合理,有多处可控制的节点;二是师生熟知和认同规章制度“全员教育和培训显然着力于后者”培训内容至少包括:对管理制度本身的解读(包括学校章程的起草说明);树立教学质量意识,规则意识,顾客意识和服务链意识;培养日常工作中的确认习惯和及时反馈意识。因此,有必要在各二级学院和教学管理行政部门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制度宣传,做到“知法守法”,“有法可依”,责任到人,实施严格的究则制度。

参考文献:

[1]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地方党政机关职数管理问题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 学生主体 问题情境 课堂参与度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且大多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数学教学的顺利实施一直是个难题。以往的数学课堂,多是“灌输式”的,然而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些数学知识,更主要的任务是提高他们的心智水平,教会他们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以引起和促进学生心智活动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以提高心智水平为目标,是发展智慧,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实现以上目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优势分析

教师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应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边缘化,学生对教学活动无动于衷、冷漠甚至充满敌意,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我们的课堂是有效的。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适当的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操作策略

1.充分利用“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数学知识。然而,常规的数学教学只停留在数学本身上,没有延伸出去,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指数函数课时,教师将情境设置为生物细胞的分裂。细胞由一个变为两个,两个变四个,由此引入新课,学生对指数的变化理解会比较深刻,教师再结合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指数数值的处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指数爆炸性的威力。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且完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内容时,可设计如下情境。

(1)在纸片△ABC中,过A作AD⊥BC,垂足为D。

(2)沿高线AD将△ABC折成一个二面角,并将折好后的纸片中的BD、CD边放在平面a上。

(3)提出问题:

问题1,折后纸片△ABC中,AD与BD、AD与CD的关系如何?

问题2,放于平面后,AD与平面a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3,要保证AD与平面a垂直,AD需满足怎样的条件?

问题4,若AD与平面a内的两条平行直线垂直,那么AD还能垂直于平面a吗?

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加深体验。整个设计紧紧围绕线面垂直的判定展开,有的只是平平常常的活动,追求的是数学活动的扎实有效。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体验成功的快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这种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尤为适用。

3.通过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果实中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内容时,教师先讲述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小麦的故事,再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认知的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国从古至今有很多数学方面的著作和故事都可以作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题材,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史有所了解,实现了教学和教育的双重目标。

4.根据已学的可拓展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的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替代的。因此,根据已学的可拓展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如:在讲解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内容时,以往教师是直接给出公式,虽然短时间学生能记住,但由于没有进行类比和推理,这种记忆是短暂的,即使记住也只是枯燥的公式,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毫无帮助。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初中学习的直角三角形内容中,正弦、余弦是怎样定义的?我们把角的概念推广后,再从锐角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此时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定义它呢?能不能将我们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广到任意角呢?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经过讨论,找到了在坐标系中的对应关系。

5.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设置情境,使学生跳出学科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也使学生感觉数学与专业并没有联系。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逻辑推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跳出学科的局限,加强文化课知识与专业课的联系。如在机电班的教学中,在讲解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程时,我们可以在电子专业的班级,设计这样的情境。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多数学生。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追求的是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提出的,其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把握适当。

二是在一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量。因为,学生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兴奋和激动当中,教学需要节奏变换和兴奋调整。

三是问题情境本身要有启发性。情境的创设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在情境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上,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方面的发展也是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理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学生实验、数学故事、已学的可拓展的知识、学生专业知识等进行。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 学生主体 问题情境 课堂参与度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且大多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数学教学的顺利实施一直是个难题。以往的数学课堂,多是“灌输式”的,然而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些数学知识,更主要的任务是提高他们的心智水平,教会他们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以引起和促进学生心智活动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以提高心智水平为目标,是发展智慧,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实现以上目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优势分析

教师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应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边缘化,学生对教学活动无动于衷、冷漠甚至充满敌意,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我们的课堂是有效的。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适当的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操作策略

1.充分利用“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数学知识。然而,常规的数学教学只停留在数学本身上,没有延伸出去,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指数函数课时,教师将情境设置为生物细胞的分裂。细胞由一个变为两个,两个变四个,由此引入新课,学生对指数的变化理解会比较深刻,教师再结合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指数数值的处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指数爆炸性的威力。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且完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内容时,可设计如下情境。

(1)在纸片△ABC中,过A作AD⊥BC,垂足为D。

(2)沿高线AD将△ABC折成一个二面角,并将折好后的纸片中的BD、CD边放在平面a上。

(3)提出问题:

问题1,折后纸片△ABC中,AD与BD、AD与CD的关系如何?

问题2,放于平面后,AD与平面a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3,要保证AD与平面a垂直,AD需满足怎样的条件?

问题4,若AD与平面a内的两条平行直线垂直,那么AD还能垂直于平面a吗?

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加深体验。整个设计紧紧围绕线面垂直的判定展开,有的只是平平常常的活动,追求的是数学活动的扎实有效。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体验成功的快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这种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尤为适用。

3.通过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果实中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内容时,教师先讲述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小麦的故事,再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认知的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国从古至今有很多数学方面的著作和故事都可以作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题材,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史有所了解,实现了教学和教育的双重目标。

4.根据已学的可拓展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的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替代的。因此,根据已学的可拓展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如:在讲解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内容时,以往教师是直接给出公式,虽然短时间学生能记住,但由于没有进行类比和推理,这种记忆是短暂的,即使记住也只是枯燥的公式,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毫无帮助。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初中学习的直角三角形内容中,正弦、余弦是怎样定义的?我们把角的概念推广后,再从锐角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此时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定义它呢?能不能将我们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广到任意角呢?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经过讨论,找到了在坐标系中的对应关系。

5.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设置情境,使学生跳出学科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也使学生感觉数学与专业并没有联系。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逻辑推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跳出学科的局限,加强文化课知识与专业课的联系。如在机电班的教学中,在讲解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程时,我们可以在电子专业的班级,设计这样的情境。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多数学生。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追求的是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提出的,其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把握适当。

二是在一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量。因为,学生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兴奋和激动当中,教学需要节奏变换和兴奋调整。

三是问题情境本身要有启发性。情境的创设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在情境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上,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方面的发展也是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理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学生实验、数学故事、已学的可拓展的知识、学生专业知识等进行。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 学生主体 问题情境 课堂参与度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且大多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数学教学的顺利实施一直是个难题。以往的数学课堂,多是“灌输式”的,然而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些数学知识,更主要的任务是提高他们的心智水平,教会他们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以引起和促进学生心智活动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以提高心智水平为目标,是发展智慧,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实现以上目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优势分析

教师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应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边缘化,学生对教学活动无动于衷、冷漠甚至充满敌意,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我们的课堂是有效的。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适当的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操作策略

1.充分利用“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数学知识。然而,常规的数学教学只停留在数学本身上,没有延伸出去,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指数函数课时,教师将情境设置为生物细胞的分裂。细胞由一个变为两个,两个变四个,由此引入新课,学生对指数的变化理解会比较深刻,教师再结合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指数数值的处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指数爆炸性的威力。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且完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内容时,可设计如下情境。

(1)在纸片△ABC中,过A作AD⊥BC,垂足为D。

(2)沿高线AD将△ABC折成一个二面角,并将折好后的纸片中的BD、CD边放在平面a上。

(3)提出问题:

问题1,折后纸片△ABC中,AD与BD、AD与CD的关系如何?

问题2,放于平面后,AD与平面a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3,要保证AD与平面a垂直,AD需满足怎样的条件?

问题4,若AD与平面a内的两条平行直线垂直,那么AD还能垂直于平面a吗?

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加深体验。整个设计紧紧围绕线面垂直的判定展开,有的只是平平常常的活动,追求的是数学活动的扎实有效。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体验成功的快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这种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尤为适用。

3.通过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果实中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内容时,教师先讲述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小麦的故事,再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认知的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国从古至今有很多数学方面的著作和故事都可以作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题材,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史有所了解,实现了教学和教育的双重目标。

4.根据已学的可拓展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的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替代的。因此,根据已学的可拓展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如:在讲解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内容时,以往教师是直接给出公式,虽然短时间学生能记住,但由于没有进行类比和推理,这种记忆是短暂的,即使记住也只是枯燥的公式,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毫无帮助。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初中学习的直角三角形内容中,正弦、余弦是怎样定义的?我们把角的概念推广后,再从锐角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此时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定义它呢?能不能将我们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广到任意角呢?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经过讨论,找到了在坐标系中的对应关系。

5.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设置情境,使学生跳出学科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也使学生感觉数学与专业并没有联系。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逻辑推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跳出学科的局限,加强文化课知识与专业课的联系。如在机电班的教学中,在讲解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程时,我们可以在电子专业的班级,设计这样的情境。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多数学生。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追求的是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提出的,其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把握适当。

二是在一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量。因为,学生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兴奋和激动当中,教学需要节奏变换和兴奋调整。

三是问题情境本身要有启发性。情境的创设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在情境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上,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方面的发展也是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上一篇:重大疾病救助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外包保安公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