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面对面总结

2024-08-03

校本研修面对面总结(精选7篇)

校本研修面对面总结 第1篇

校本研修个人总结

教师:彭廷智

在即将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忙碌的同时也收获着。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在研修中,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并做到了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回顾这一活动过程,我们全体老师全员参与,互动交流,我们步步扎实,收获颇多。校本研修是我们成长的沃土,为了打磨出一节好课,我们时时刻刻在反思与改进,我们所有老师都几乎从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步与提升。拿听课之后的现场评课来说,很多老师闪现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坦率地将自己的见解与意见同与所有听课老师互动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化生组的课题是“有效进行课堂对话的研究”,我通过参加一系列活动,并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积极鼓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我的思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2.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研修,我知道了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就课堂导引而言可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设疑质疑、妙语解颐、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课文中存在的游戏、风趣的笑话、幽默的谜语、播放配套的音乐,或开展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通过教师导兴趣,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不再徬徨。我将紧跟新课改的步伐,贯彻新课改精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最后引用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自我研究,不是情绪化的虔敬神明,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价值”。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校本研修面对面总结 第2篇

生活是这样,教学也是这样。比如上了一节课,你对上课的感受满意吗?你对教学的效率满意吗?你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活得愉快和幸福吗?你想上课更愉快吗?如果有了这些问题和不满意,你就需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就是让自己上课的感觉更好,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收获。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本身就能带给自己更舒适的感受。

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总能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总会与理想生活存在差距。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追求理想的生活,我们就要研究。研究或者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环境,环境与生活的和谐就是研究的追求。从这种意义上,人人都应该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而改进的基础在于重新认识和理解。

传统培训主要采用规范性演绎的方式确定培训内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容安排,是一种从理论假设中形成的研修设计。规范性演绎的研修便于组织、管理和评估,有利于体现研修内容的系统性和递进层次,有利于解决学校发展的共性和全局问题,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所谓灵活性总结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容选择,是从教室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需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研修内容的概括方式。在这里,围绕“如何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改进学校管理”两个主题,校长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先修问题,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征求校长意见,选择大多数校长关心的问题集体讨论。这样,灵活性总结赋予教师以研修内容的选择权、主动权,把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思考的问题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优先安排和组织。灵活性总结有利于体现对教师主体意识的尊重,使先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灵活性总结强调:校本研修应该主要定位于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解决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取得一点进步。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研修。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潮流。

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了新的条件:它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网络信息的海量特点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根本意义的个别学习和自主学习。但网络学习更需要更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个人认为,一定程度上,自觉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更有效,而不自觉的学习者在常规的组织学习活动中更有收获。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并探索实践有效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是运用网络实现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从2011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未有的。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于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这样,如何教新课程成了共同面临的问题。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建设主要为了组织学生实施研究性维系、综合实践活动。为了避免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实现过滤网络中的无关信息、垃圾信息,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手段。

什么是经验。对一位教师而言,他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一句很高的评价,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渴望教育经验。仔细 观察周围的同事,我们发现,对于从来没有经历教学的人来说,我们很难说他更有教学经验,似乎教学的经历决定了教学的经验。可是,同时我们发现,有些二三十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又未必比三四年教学实践的年轻教师更有经验。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呢?通过波斯纳的一个公式解说我们或许会对这个问题有所理解。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只是,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汉语的语境中,经验应该有两种用法:一种用作名词,经验作为一种结果,它是人经由实践所获得的只是和技能,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因为教师是教育情景中的工作实践者,教师在实践中运用只是和经验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所以亲身实践对教师的经验形成特别重要。一种用作动词,作为一种过程,它是获得只是和技能所经历的时间和体验。

什么是反思。杜威是最早对反思进行描述的,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同样以“手伸进火里,手被烫伤”案例为例,为什么被烫伤呢?我们观察到火是明亮的,由此我们可能得出明亮的东西会让我们烫伤的经验,但这个经验是错误的,是经不起推敲和反思的。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经验的依据和经验的结果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目的在于获得更加正确的,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反思性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认教育困境的存在。选择特定的问题加以关注,作为反思对象。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出发点,明确问题是反思的首要步骤。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困境,也可以是有效教学的经验,或是在业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明确问题要划清集中问题的界限: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的界限,二是个别问题与普通问题的界限,三是感性问题与理性问题的界限,明确不同的问题有利于选择和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在这个案例中,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普遍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收集资料。围绕已经明确的问题,从课程、学生。管理等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感受、理论的指导都是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资源。

3、分析资料。以问题为中心,分析收集来的资料,达到理解问题,形成对问题的表征。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问,并对提出的问题在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其相关的信息。如果搜寻不到,可以向其他教师请教,或阅读专业的书籍。这种调查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景,指导行动。一旦了解了问题,就应开始尝试建立理论假设,以解决问题,并且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在这里,“学生喜欢,师生融洽;面向全体,不歧视后进生;及时总结,学活整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相信学生,期待学生;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就是好课的假设。

《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人的生物性角度,人的生长受制于自然规律,人的成长和万物的成长具有相似性,这为类比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校本研修面对面总结 第3篇

教师的发展有赖于校本研修。当前, 校本研修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学校没能对校本研修实施没有科学的设计、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教师缺乏参与校本研修的内在动力。由此引发的结果是, 校本研修不是教师获得专业支持的重要途径, 校本研修与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间的关系不大。这些都严重制约教师的发展, 因而有必要对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改造。

一、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及其规范

学校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宏观的、深入的思考, 确立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基本理念, 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 并通过校本研修制度的制订与实施等手段, 对校本研修实施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1. 确立校本研修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一个学校而言, 确立如下校本研修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 学校不是一个一般的组织, 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是学校的生命线。不搞科研的学校是不完善的学校, 不重视科研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第二, 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研究、发展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将课堂视为自己实验、研究与创新的场所,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与反思, 对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进行优化重组, 在优化重组过程中重新体验与再探索, 逐步提高自己的素养, 凝聚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第三, 校本研修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形成什么理论, 构建多少个模式, 也不在于让学校出名, 让校长脸上有“光”, 而是以人为本, 关注教师个人, 从“增进教师幸福感”出发, 以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与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生活质量为终极关怀。

理念确立之后,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 对教师的培训与宣传, 让研修观念深入人心, 借以澄清教师在校本研修方面存在的神秘论、无用论、负担论、无条件论、功利论等模糊和错误认识。

2. 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的规划。

学校要重视校本研修规划。除了将校本研修工作纳入学习发展规划与校长任期目标, 还制订专门的校本研修规划。在校本研修规划上, 我们有如下的思考:

一个科学的校本研修规划既要关注研修的内容的选择与规划, 又要关注研修形式的设计与变革。

从研修的内容的选择与规划上来说, 校本研修要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完整的校本研修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和教师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

从研修形式的设计与变革上来说, 由随意性走向课题化、由自上而下走向上下联动、由各自为政走向团队合作、封闭式研究走向开放式研究。常规的校本研修要与专题的研修相结合。

校本研修的选题一定要和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把解决问题放在行动研究的第一位, 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任务。要结合学校现状确定某一时期的“核心课题”, 以“核心课题”带动学校全方位校本研修。

3. 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的组织。

有效的组织是校本研修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首先,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充当校本研究的带头者、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

其次, 学校各个部门要各负其责, 通力合作。教研室要加强对学校日常的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要做好老师培训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规划、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为教师的对内对外交流搭设平台。教导处要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确立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常规;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与监控机制;要通过有效的人员安排与配置,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德育处要进行班主任培训, 要为教师德育工作提供指导, 要组织德育工作研究与实验。总务处要为教师的执教与研修提供物质上的便利;要帮助教师解决好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再次, 要确立教研组长的学术领袖地位, 要充分发挥其在校本研修中的枢纽作用。

4. 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的管理与服务。

学校确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 竭力为校本研修提供高效的管理与优良的服务。

学校为校本研修工作创造条件。学校全面落实好为每位教师配置电脑、接通互联网、购置图书等工作, 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 为教师进修创造良好的条件。组织好师徒结对工作, 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按照人头向教研组拨发教研经费 (每人每学期200元) , 供教研组长组织研修活动使用。学校实施“开放办学”。一是请进来:将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与同行请进来;将学校对口帮扶单位的老师请进来;对那些慕名而来的考察团, 我们也要热情接待、倾心交流。二是走出去:走出去参观、学习;走出去介绍经验、讲学、支教;走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

学校为校本研修工作制定操作规范。学校运用“制度”凝固先进思想, 规范组织行为, 规约学校成员的行为。《海南华侨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海南华侨中学校本研训实施方案》《海南华侨中学学科建设纲要》《海南华侨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海南华侨中学听课制度》《海南华侨中学教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海南华侨中学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等的制订, 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学校为校本研修工作提供展示平台。教学节等活动的开展、各种课本课程的开设、“名师论坛”与“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的设立、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的开展、图书出版基金的设立、让教师们获得多方面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教研博客、教研组教研博客及教师个人的教研博客, 更是教师们所喜爱的交流平台。

学校为校本研修工作注入动力。学校建立完整的校本研修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从而为校本研修工作注入动力。例如, 我们在种类评比中融入更多的教研元素, 在学校的年终奖、“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绩效工资考核乃至于职称评定中, 将校本研修工作的表现与业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又如, 我们评选海南华侨中学“教坛新秀”和“教坛名师”。两者均每两年评选一次 (轮流举办) 。对于当选者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褒奖, 更重要的是给予各种精神奖励, 如各种进修机会等。我们还制订《海南华侨中学教学教研成果奖励办法》, 对参加优质课、教学论文、教学课件、说课等竞赛的优胜者进行奖励。近年, 我们每个学期都对小课题研究实验报告进行评比及奖励。我们还在每个学期评选先进教研组并给予奖励。

二、教研组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规范

1. 教研组层面的校本研修内容。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 实施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发展。为此, 我们系统规划了教研组层面的校本研修的内容体系:

明确学科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既要有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 又要有阶段完成的近期目标, 要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出每学期学科发展的具体内容, 要将学科建设的全部要素在时间上有比较合理的配置。

目标的确立与内容的统整。根据学科特点,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分解, 使之更加细化;厘清各个目标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统整, 使之更加条理化, 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和具体的学科学习指标体系。

学程的设计。当前, 无论是学科课程标准还是学科教材, 都没能解决好学习的序列设计的问题, 或者说只是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上完成了序列设计, 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上没有完成序列设计。教与学的无序造成了师生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浪费, 阻滞了学生的有效发展。学科学习目标与学科学习内容系统建构完成之后, 我们要对三年的学科学习进行系统的规划, 将已经有效分解的各项学习目标合理配置到各个时间段, 使学科学习在各个目标维度上的序列更加清晰, 学习梯度更多明显, 以突显阶段性学习与评价主题, 做到主题更加明确、中心更加突出, 还要使不同维度的目标要素有效地耦合, 以便能获取综合学习、相互促进之效。

学科教与学的观念、思路、策略、方法与技术系统的构建。一是编制、完善并落实学科教学常规。学科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 组织全体成员认真梳理本学科在备课、上课、作业的设计与批改、辅导、检测、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规范要求, 形成本学校特有的学科规范制度, 制订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二是要积极探索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方法与途径, 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学科特点与教师的个性化风格的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思路, 构建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术系统,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要求学科教研组从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 编著学科学习规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增强学习的实践体验性, 大力倡导整体学习、综合学习和专题学习等学习形式。

学科类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及学科教师的特长, 深入探索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技术与策略, 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发具有乡土气息、本校特色的学科校本课程。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形成,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科评价手段系统的构建。探索并建立符合学科素质教育思想、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包括学科学业水平的测量与评估, 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绩效的评估等两个维度。

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个结构完整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应该包含以下内容:重要的教育教学文件和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文章的搜集、学科专题教育教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及其研究活动的记录与反思的收集、教师教育教学探究成果的收集、社区学科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学科学习工具的开发。

2. 教研组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规范。

为了促进学科建设, 确保教研组层面的校本研修工作的完成, 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管理职能与研究职能, 积极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与以专题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为了规范教研组层面的校本研修工作行为,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每个学期进行“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每个学期初, 我们根据学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内容及其侧重点, 制定并下发“先进教研组”评比办法, 到期末再根据评选办法评选出该学期“先进教研组”。根据校本研修工作常规, 各个学期的评选办法有相同之处。但又由于各学期校本研修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各个学期的评选办法也有不同之处。如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我们确定的评选办法如下:主题活动 (60分) 、小课题研究 (60分) 、网络教研 (50分) 、课题研究 (30分) 、青年教师培养 (含汇报课、师徒结对等, 35分) 、探究课展示或举办讲座 (30分) 、学科学业水平评估研究 (10分) 、计划与总结 (10分) 、听课 (10分) 、各项奖励加分 (人均分, 满分5分) 。

这样一个评选办法, 指明了教研组本学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内容及其侧重点。近几年, 我们就是通过一个个评选办法来引领我们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工作。同时,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工作, 我们还制定了一些专项工作的评分标准。

(1) 教研组主题活动评分参考标准

教研组主题活动旨在促进教师间的同伴互助。要求立足学科教育教学现状来确立研讨的主题, 围绕共同关注的疑难问题, 专题研讨, 行动研究。每个学期的活动次数不少于6次, 每次活动要做到“四有”: (1) 有主题。每次活动着眼于解决学科的核心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有一次活动紧紧围绕着主题来进行。 (2) 有组织。全员参加;有中心发言, 有多人就相关主题发言 (提供书面发言稿) 。有合理的规划与布置;有精心的准备, 也就是整个教研组或整个备课组都在进行研究与实验, 每个人都能形成总结性文本;有广泛的参与, 也就是在全体成员会议上进行交流而不只是在备课组会议上交流, 活动过程中有主题发言人, 有多人就相关主题进行发言。 (3) 有课例。课例要充分体现“例子性”, 也就是能够体现出对主题的探索, 课后的探讨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4) 有记录。记录应该是实录式的而不是概述式的。

在这样的评分参考指导的引领, 产生了教研组主题活动的语文组模式与历史组模式。

语文组模式。开学初进行课题规划, 采用年级组分工负责制, 备课组指定课例提供者与中心发言人, 备课组全体成员就相关专题进行准备, 在教研组全员会议上进行交流, 主要是责任备课组的老师发言, 其他备课组的老师附议, 活动过程中指定专人进行实录式的全程记录。

历史组模式。开学初进行课题规划, 采用年级组分工负责制。时间上延续整个学期, 在整个学期中, 围绕着主题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其优点是选题上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如高三备课组负责的专题《高三第一轮复习中的史料运用》) , 研究得比较全面与深入。其不足之处是只是备课组内部的活动, 研究成果没能在整个教研组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分享。

(2) 网络教研活动评分参考标准

此项活动旨在促进更大层面上的同伴互助, 使网络成为教师交流的平台。学校建立教研博, 每个教研组也建立了自己的教研博客并链接到学校教研博客上, 我们还要求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教研博客并链接到教研组教研博客上。教研室通过学校教研博客来管理教研与培训工作, 教研组与个人所要提交的一切教研材料全部上传网络, 不必提交纸质文本。我们希望通过博客, 实现了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集中式管理、浏览、查询、共享和网络备份, 提供了统一的教科研资源服务平台。对教研组网络教研工作, 我们确立了如下评分参考标准: (1) 确保其原创性。 (2) 栏目设置要合理。可根据教研组评比的项目或参阅《海南侨中学科建设纲要》设置栏目。 (3) 文章的归属要明确。 (4) 文章内容要多样化。包括教学设计、活动记录、实验报告、论文、读书笔记等。 (5) 文本应该有完整的标题;以区别于别的文章, 方便读者检阅。 (6) 与学校教研博客和教研组个人博客建立链接。 (7) 全员参与共建。 (8) 点击率与点评数量要高。

(3) 学科学业水平评估研究工作评分参考标准

这是一个已经实施了三个学期的专项研究项目, 每个教研组委派一位老师参加研究。此项工作的评估纳入先进教研组评选的指标体系。鉴于前两个学期在该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我们制订了如下的评分参考指标准: (1) 深入到学科层面。 (2) 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探究成分, 有一定的学术水准。 (3) 确保原创。

正是在以上评分参考标准的规范与引领下, 海南华侨中学各个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活动在不断走向深入、有效。

三、教师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规范

1. 教师层面的校本研修内容。教师层面的校本研修内容包括发下几个方面:

师德的修养。要有大爱, 包括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能够用自己的个性与品格影响学生;能够以积极进取, 渴求科学、执著于创新与变革的精神感染学生。

知识的学习。熟知任教学科的知识, 补充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程理论, 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华文化, 形成丰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

技能的培养。熟练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技能,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并使之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能力的提高。通过研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规划、组织与管理能力, 提高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能力, 学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科教育教学探索。主要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探索、学科整体教学探索和学科评价方法探索等。

2. 教师层面的校本研修行为规范。

我们倡导积极的理论学习。我们向老师们宣扬肖川的观点:“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 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 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 鲜活, 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 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 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读书与成长》) , 我们向老师们介绍朱永新教授的“创建的书香校园”的教育实验, 我们要求老师们每个学期都要在教师继续教育档案中放置自己的阅读笔记与读书心得。

我们倡导深入的行动研究与反思。我们告诉老师们叶澜教授的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求老师们重视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反思, 并以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和反思札记等形式, 记录自己的研究与反思的过程与结果, 记录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 让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成为行动研究的过程。

在最近几个学期, 我们着重抓的是小课题实验研究。

小课题实验研究旨在促进教师的个人自主研修与自我反思。要求每位教师以一个学期作为时间周期, 以个人在教育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 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 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 在期末提交一份实验研究报告。

为了规范老师们的小课题实验研究行为, 我们对老师们提交的小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进行评选与奖励, 并为小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评选确立了如下的标准: (1) 确保原创。 (2) 符合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报告要叙述本学期报告人围绕着课题所进行的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和实践探索, 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理论思考。报告要用第一人称撰写, 文中要有“我”。 (3) 有一定的份量。也就是要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有一定的反思与理论提升。 (4) 有一定的篇幅。每篇研究报告应该有3000字左右的篇幅。

此一标准的实施使小课题实验研究更具科学形态。

校本研修面对面总结 第4篇

一、构建本地研修平台,推广网络教研活动

2006年3月,东山县教育局出台推广网络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倡导建立教师博客,要求中小学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网络研讨活动,构建起符合本地实际的研修平台。由此,一场酝酿已久的网络教研推广活动拉开序幕。

1.充分盘活现有网络资源

2005年6月,东山县教育局在建立东山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开通了东山教育网络论坛,为全县教师参与互动研讨提供了先进快捷的网络平台。目前,东山县各学校十分重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用,积极引导教师进行网络学习,参与网络教研,教师上传教学论文、素材和课件到东山教育城域网,不断充实和丰富东山教育资源库。

2.大力倡导建立教师博客

充分发挥优秀网站的专业引领作用,县教育局鼓励全县教师到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博客。先以学校或教研组、教研室的名义建立团队博客,以集体的方式上传教师的教研材料,实现资源共享。县教育局统一汇总全县教师的博客名单,公布东山教师博客群。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学也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博客和优秀团队博客评选活动,并将博客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和年度工作考评重要的依据。

3.构建本地网络研修平台

县教师进修学校着手策划构建东山县网络研修平台,吸收优秀教研员和骨干学科带头人参与建设,通过系统规划、精心布局,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实现各学科教研员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在条件成熟时,将建立相应领域的语音教研室和视频教研室,实现面向全体教师的可视化网络研讨和在线培训。

4.广泛推介各种网络资源

东山县教育局充分利用《东山教育》、《东山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通讯》、东山教育网等平台,积极向全县教师推介国内各大资源网站,努力做到让广大教师普遍都能熟识、熟知、熟练掌握网络资源的搜索、下载、上传等运用技巧,鼓励教师到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络文集和资源库。

5.积极参与大型网络教研活动

东山教育网及时公布全国性各种大型网络教研活动信息。县中学教研室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教研员参与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网站举行的大型网络教研活动。

6.有序开展网络研讨活动

县中学教研室和普通高中学校紧密结合各级教研活动的安排,有系统、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基于东山教育网络论坛各分论坛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的网络研讨活动。即通过网络通讯工具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各种会场,对各类教育工作会议、研讨会、培训会、课堂观摩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实现教育资讯的共享和观摩研讨、进修培训活动的全员参与。

二、建立教育博客群组,推动在线备课与研讨

东山县教育博客群组源于《东山教育》博客版,2004年底,县教育局编辑部在中国教育网开通了《东山教育》博客版,截至2009年4月1日,已拥有注册会员1008个,发表文章总数达87131篇。

1.加盟即时通、语音视频聊天

腾讯QQ与新浪UC软件提供的语音视频聊天被引入教育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教育者和课程专家、教育学者展开交流和对话变得非常便利。东山实验幼儿园的林韵丽老师提出的“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这一话题,被汪启喜老师搬到“教师茶座”QQ群里进行即时互动交流,许多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补充。林老师从中受到启发,经过反思和整改形成论文,此文获得第七届东山教育论坛二等奖。小研室的博客日志“他的设计好不好”被新浪网cersp语音聊天室转载,作为2006年4月5日的在线研讨话题。

2.组织集体网络研讨

2007年10月25日,樟塘中心小学发起了一场以博客为平台的在线研讨活动,辖区6所农村基层小学的语文教师在网上开展了“作文批改的有效性探索”的对话,参与教研的教师在自己的学校(或家里)便可以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互动,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还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分享经验和心得。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筹划,一系列全县性在线集体研讨活动在东山拉开了序幕。2007年11月6—9日,中学英语、数学、物理、语文和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先后举行了6场全县性在线教研活动,县中小学教研员纷纷触网,担当起了在线研讨的主持人,全县所有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本校参加研讨。各中学、中心校也紧跟其后,陆续组织开展本辖区(校)内的在线集体研讨活动。

3.尝试在线备课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一直是东山县教科研人员探讨的主题,县进修学校、各校每学期都开展几场集体备课活动,但因时空、人员的限定,参与人数有限,备课结果无法及时传递到所有一线教师手上。为克服这一困难,在线集体备课崭露头角。樟塘中心小学在团队博客上发表了《比的化简》一课教学设计初稿,同学科、同年段的教师针对“目标确定、教法选择、环节设计”等方面提出评点或建议。教师或肯定其中的某个环节设计,或提出整改建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研讨交流。这种集体备课方式既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又拓宽了教研的广度,提升了探讨的深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更具实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4.进行网络视频研讨

2009年3月,教育局研究决定启动“我的一节课”全县教师常态课拍摄工程,为每位教师拍摄一节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课。由教育局电教仪器站负责实施,教师进行,学校密切配合,教研员全程参与。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拍摄,每位教师上一节课,根据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上半年完成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及各中心校的拍摄,每校拍摄1~5节课(语数1~2节,音乐、美术、英语各1节);下半年完成各初中校的拍摄,每校拍摄1~5节课(语数英各3节,理化生史地各1节,音乐或美术1节)。拍摄的课堂教学光盘由教师本人或学校保存,用于教师本人专业的提高和学校的教研。

东山县网络教研,就教研阵地而言,有博客、论坛、QQ群、UC聊天室等;就内容而言,有博文评论、教育教学专题(话题)研讨、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等;就组织形式而言有个人自发,也有学校、教研室集体组织;就参与对象而言,有面向具体学科、年级和指定区域,也有面向广大教师和社会民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功能日趋专业化。网络教研,让教师由网络而相聚,因博客而相知,用文字行走于网络的天地里,记录着自己的专业成长的每个足迹,思索着理想教育和教育理想。网络教研将以更丰富的内容,更专业化的功能,更人性化的服务,更细腻的触角深入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办学活力,服务教育改革,持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校本研修面对面心得 第5篇

当我们置身课改,用校本研修的理论回顾我们以往走过的教研之路,更加感受到,建立和规范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适应课改的需要,确实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校本并不遥远,校本就在我们身边。走向“校本”,也就是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生活的舞台,更加关注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如何更大地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使教育的理想成为教育的现实?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研是突破口

以校为本的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的观念正在更新,角色正在转变,许多教师很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往往是理想和现实有着一段距离,真实的课堂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是学校推进新课程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应该努力寻找突破口。

校本研修面对面学习计划 第6篇

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越高,社会的步就越快。要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劳动力,最主要的是靠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的前途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未来。而要完成这一艰巨历史重任的,不仅是靠高等教育,还要靠我们现在在职的1200万名中小学教师。由此,身为老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中,教师必须是教到老学到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不断发展中的教育工作。而继续教育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唯一途径。现根据学校关于小继教工作的统一部暑,结合个人的工作学习情况,本本人计划专修《校本研修面对面》这一科目,为了有条不紊地搞好个人的学习,特拟订如下学习计划:

一、课程结构

本册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话题1《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安排有“校本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有有效的校本研修”“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研修”三个对话;第二部分是话题2《在实践反思中改进和成长》,安排有“对一个公式的认识和理解”“研究:为了生活更加舒适”“教师的叙事研究”“教育中的类比研究”四个对话;第三部分话题3《同伴互助共同前进》,安排有“为什么要互助”“互助的现状和促进”“分享教学设计”“观课和议课”四个对话:第四部分是话题4《在专业引领下提升》,安排有“我们需要专家怎样参与”“怎么和专家对话与交流”“读书的态度与方法”三个对话;第五部分是话题5《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安排有“幸福的教师生活的意义”“教师幸福生活的来源”两个对话。

二、学习目标

1、围绕教师专业化的主题了解“校本”的意义、理念、和措施,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式。

2、通过“如何积累教育经验”“如何通过反思提升经验”“如何选择研究题目和方向”“如何进行有实效的研究”“如何实现在生活中成长来进行讨论”的学习,为自我成长和修炼提供帮助。

3、通过“同伴互助共同前进”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如何与同伴互助的机制和方法,如何观摩课堂和将议题引向深入,实现以课堂为载体的专业发展。

4、通过学习,确立与专家、与书本的对话态度、对话方法。

5、通过学习获得教育与生活的方法。

三、学习安排和要求

(一)上半年(1——6月):

学习话题1《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话题2《在实践反思中改进和成长》、话题3《同伴互助共同前进》三个部分。要求每天晚上学习至少一小时,周末两天每天至少学习四小时。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认真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认真进行反思学习的心得,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完善和深入地分析、学习,写好每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心得。本阶段的学习结束后,还要进行一次的学习和实践总结。

(二)下半年(7——12月):

学习话题4《在专业引领下提升》、话题5《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两部分。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书本知识只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每晚一小时的学习。实践安排在周末两天的时间,计划开展的实践内容是:

1、根据《校本研修面对面》中提供的对话方法加强与有经验的教师的学习与交流。

2、根据《校本研修面对面》中提供的与书本对话的方法收集专家的专业论文来仔细阅读,做到学以致用。

3、反省和检查自已:对学习、工作、生活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是否存在问题,并写出个人的心得。

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仍需做到:认真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认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心得,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完善和深入地分析、学习,写好每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心得。本阶段的学习结束后,仍要进行一次的学习和实践总结。

(三)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的各种学习活动。

以上是本人本关于学习《校本研修面对面》课程的一点学习计划。我想,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实践活动,将会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自己以课堂为载体的专业化发展。并从学习实践活动中懂得教师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意义,获得教育与生活的启示,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劳动力的教育责任。

《校本研修面对面》

学习

《校本研修面对面》培训讲稿 第7篇

后山完小 陆安福

话题一: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对话1:校本与教师专业发展 对话

2、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 对话

3、运用信息技术是实施校本研修 概念

1、校本培训、校本研修

校本,即“以校为本”、“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学校”。“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决策、实施、管理的主体,进行的培训与研修。

2、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有规定的学历要求,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专门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包括“组织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

问题讨论: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取向:(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

观点:教师专业的基础知识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点,是教师坚实的理智基础,强调教师最基本的两类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强调“学高为师”;以教师的“教育知识”突出教师专业的特殊性。

局限: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转换,许多教师知识渊博但教育水平欠佳。(2)、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取向

观点:强调教师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传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局限: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能满足教师的实践需求,教育教学过程不断生成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所谓“教无定法”。

(3)、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

观点: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内部构建”,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更多地通过主动探究和改进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局限:忽视专业引领的作用。(4)、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观点:教师发展依赖于“教学文化”“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合作互助中促进教师的发展。

局限:忽视个体性,不利于形成教师个人风格文化。

总结:任何单独的取向都不可能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问题,应针对教师发展的实际、校本实际、时空差异选择实施。

1、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观点:教师的成长进步主要表现为实践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通过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师的策略性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

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情景认知、实践活动、反思对话。

二、、有效实施校本研修

1、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

(1)自组织:组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2)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是形成教师教育自我管理、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具体体现。

(3)怎样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 心态开放。获得刺激信息。理解环境、理解自我。走向有序。获得平衡感。

新的信息刺激,新的不平衡感。

.2、教师教育从“培训”到“研修”。培训 研修 目标定位

只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话语主体

培训者是主体,决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掌握话语霸权。教师是主体,是话语的主体。话语内容

理论为主,构建理论体系为目标。问题为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话语方式

你讲我听、你说我记。强调对话、交流、分享。发动方式

培训主体是发动者,培训客体是承受者,教师发展为他组织状态。主客体有机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为自组织状态。

3、校本研修坚持的培训理念:

(1)、以灵活性总结为研修内容的主要选择方式。灵活性总结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容选择,是教师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需要讨论和解决问题 的一种研修内容的概括方式。这种方式赋予教师以研修的选择权、主动权。

(2)、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3)、努力促进分享和交流。

3、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研修。(略)。话题

2、在实践反思中改进和成长 对话

1、对一个公式的认识和理解

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概念:

1、经验:名词讲:是一种结果。是指人经由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动词讲:是一种过程,是指获得知识和技能所经历的实践和体验。只有主动将经历和结果建立联系并愿意回顾与展望才是真正的经验。

2、反思: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 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杜威)

3、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 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 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 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作为教师,反思的 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4、反思性教学: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问题讨论:

一、教师作为反思的 主体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敢突破心里障碍,于反思自己。

发现自己很美可以给自己一种好的心情,使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和生活,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取得更大的成绩。照出自己可以使自己改进的地方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好,虽然当时自己可能手忙脚乱一阵,但事后,我们却可以更加坦然面对别人的目光,获得另外一种自信和骄傲。寻找优点和缺点同样重要。

二、关于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什么

1、对教学主体合理性的反思。教学主体行为是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

2、对教学目的合理性的反思。教学目的本身是否合理性和教学目的的合理性是怎样实现的。

3、对教学工具合理性的反思。包括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指运用的结论及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等。

(二)什么时间反思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三)反思性教学的步骤

1、明确问题,确认教育困境所在。

2、收集资料。指和问题有关的信息。

3、分析资料。可借助于已有知识或他人、书籍等。

4、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指导行动。

5、实施行动。

提示:步骤划分是相对的,每一个步骤不是绝对独立的。反思过程是循环反复的。

(五)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反思日记。

2、课后备课。

3、观摩与分析。

4、组织的讨论会。

5、开展行动研究。

对话

2、研究:为了生活更加舒适 概念:

研究:研究就是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认识,然后改进,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讨论:

一、为什么说我们研究是为了生活更加舒适。

研究即为了改进,改进的结果是人与环境更加协调——生活更加舒适。改进的结果是研究者追求工作生活更加得心应手——生活更加舒适。改进的结果是教师上课感觉更好,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收获——生活更加舒适。

研究解决了苦苦折磨自己的问题——生活更加舒适。研究者共同构筑经验,增进理解——生活更加舒适。

二、教师研究什么 a 研究自己的问题。b 研究当前面临的问题。c 研究小问题。

三、怎样理解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过程是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生活的过程。

2、研究的过程是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

3、研究的过程是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走出困境,走向更好。

4、研究的过程是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双向互动是教师研究的完整内涵。

5、研究的过程是及时反思和调整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研究永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对话

3、教师的叙事研究 问题讨论:

一、如何理解教师叙事研究

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在叙述中体现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诠释教师对教育意义的体悟,建构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寻求教育的 真谛。

二、叙事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叙事的过程应是经验和反思的过程。

除了叙述经历的故事以外,应该有自己的体验,有对故事中的情境、行动的反思。述说自己因此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由此带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 的变化。述说情境、困惑、行动、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和联结以及对这些关系、联结的理解。

2、要叙思想过程。

在叙事的过程中,述说者不仅要回顾和描述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藐视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选择,在整个教育事件中,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念、对教育的看法基础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 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观察和审视自己是怎样思考和实施教学决策的,并对它们进行合理诠释。

3、要叙言行不合理性。

真正能促进人成长和进步的,是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获得一点进步。所以,要敢于更善于反思自己的问题。

4、重视生活史的研究。

教师过去的一切生活史都会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和行动的“影响史”,是教师重构其自身知识的动力来源。

对话

4、教育中的类比研究 问题讨论:

一、如何理解“类比”及“教育中的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教育中的类比是把自然、生活中的现象与教育现象进行类比,用它物说明教育,用它物理解教育。以自然、生活为师,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典型例子“拔苗助长”,生动形象地说明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类比的方法

类比需要根据两种对象属性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断未知事物也可能具有已知事物其他的某种属性。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中介,需要横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这就是说思维时要相信直觉的可能性,要追求丰富、创新,产生新的设想。

话题

3、同伴互助共同前进 对话

1、同伴互助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讨论:

一、教师同伴互助的意义

1、人本身生存的需要。

人在群体中生活,人们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人在相互扶持中向上生长。

a生理需要。人是群体的,人群中的人是互助的。因为互助,因为分工,因为合作,人有了超越个体的力量。

b安全需要。当一个人不能在互助方面有所作为,人就失去自己所在的 群体,陷入孤独之中。孤独本身也许不可怕,但由此失去安全的感受却可能给人致命一击。

c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有证实自己主体地位、证实自己对外的价值、正是自己进步提高的需求,这就要将主体性不断外化,满足外界需求。因此互助的过程,实际上既是通过接受帮助发展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提供帮助实证自己的过程。

2、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研究者、是课程实施的创造者﹍﹍这些思想给教师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更给教师带来更艰巨的责任,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地创造平台。本次课程改革力度之大,空间之广是空前的使教师在新课程中感到迷茫痛苦和手足无措,解决这些困惑需要同伴互助。

3、同伴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同伴,我们朝夕相处,可以随时互相帮助和鼓励;作为同伴,我们面临同样的 问题,有共同的话题和话语,共同的话题和话语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 实效性的交流平台;作为同伴,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需要沟通和帮助。(书130页《从象棋到跳棋》故事的启发。)

3、帮助与求助是每位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

得到帮助,解决了遇到的困惑,发展了自己;给予帮助,体验了“活着有价值”“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内心体验,求助和互助构成了人与人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是互助关系,互助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会使大家生活得更幸福,是和谐集体的基础。

对话

2、互助的现状和促进 问题讨论:

一、合作互助的现状如何。竞争多于合作。

合作与互助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

1、在学校中处于绝对安全地位的教师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教师的帮 助。如师徒结对,对新教师培训等,这往往是单向帮助,说不上互助。一旦帮助者发现自身受到冲击,这种帮助就停止了。

2、投桃报李的互助。礼尚往来,形成“熟人共同体”。

3、责任驱动的帮助。自己的地位决定自己承担着帮助的责任,否则会遭到惩罚或谴责。

4、共同利益的驱动。如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考核,共同利益的追求使得团队之间选择互助而不是选择对抗。

总之,合作与互助的氛围不容乐观。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很重要。

二、学校促进合作互助应采取的措施。

1、提供共同目标。

制定教师承认和理解、有利于教师本人发展、教师参与并设计的共同目标,目标的实现与教师自己的 成就感挂钩,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会认为是自己的事情,有自觉合作的愿望。

2、提供相对安全的学校工作环境。

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应该以调动积极性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该以威胁安全为主要手段。

3、建立促进合作的制度环境。

合作与互助“并不源于友谊或至少不源于友谊”,也不能寄希望于道德自觉,所以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保证合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制度建设要有利于形成以对学生发展负责为目标的利益共同体。

4、形成开放的、诚信的学校文化

开放与诚信: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思和揭短,意味着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意味着对多样性意见和文化的认可与理解,意味着彼此间的高度信任和依赖。

校长等校领导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倡导诚信互助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机制有利于建立诚信互助的学校文化。脆弱环节给予保护与支持。

5、组织合作活动,促进同伴学习

教师论坛。集体备课。教学巡回讲。议课评课。教学观摩。

三、如何实现教学设计共享

工作坊的方式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操作:组织教师围绕一个单元、或一节课,通过任务分工、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设计,在实践和讨论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学习教学设计,以提高“工作坊”成员的教学设计能力。

提示:

1、基于任务驱动。每个参与者都有目标和要求;

2、成员必须甘于奉献,实现充分共享;

3、基于实践,在“做“中学;

4、基于问题,再对中心议题的讨论中合作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范例:成都新华路小学的电子集体备课。156页——157页。对话

4、观课和议课 问题讨论:

一、“听课”与“观课”两种叫法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二、观课坐在什么位置。(自认为取决于观课的目的。)

三、好课的标准

1、学生喜欢。学生喜欢意味着参与性高,是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观察:(1)教师是否着力营造宽松且有序的课堂环境。

(2)学生的情绪是否积极。学生对教学活动和内容热情、期待、兴奋、激动,有表现欲。

(3 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有尽可能的长的时间保持兴奋与激动。

2、质量不错。质量不错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观察:(1)是否是全面的质量。就是新课程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质量。单纯的分数和仅有认知意义上的知识不是完整的质量概念。

(2)教学是否有效率。教学效率=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说明:关注学生,因为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构建;将效率集中在学生智力活动时间上,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其他目标应服从于这个中心目标;“紧张”是对学生心智活动的保障,只有在“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才有可能促进智力发展;“学生”应是群体概念。)

(3)、质量的诉求,还应包括质量获取方式的诉求,是否是学生主动获取的,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尽可能得到发挥。

3、负担不重。负担指师生时间劳动精力的投入、物资的投入、经费的投入等。

四、如何议课

议课和评课的不同:评课是下结论,议课是讨论问题。

1、议课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采用发展性评价,以课为载体,研究师生行为及支撑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使二者建立联系,经分析获得新的理解,并规划和策划未来教育行为的活动。

2、议课要着力营造平等的对话关系,以开放的话语结构和深入对话维持。参与者秉承的信念是:“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权被理解。”要着力营造和维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对话合作的关系、理解分享的关系。推荐的话语结构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指导您是怎么想的﹍﹍我的想法是 ﹍﹍”通过类似结构,深入话题,以获取对某些问题的认识。

3、议课的案例与讨论。A、关于主体合理性的案例与讨论

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阅读链接P186《从主体关系的角度讨论师生关系》)

B、关于目的合理性的案例与分析

教学目的是否合理性。在新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都是目标,而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关系。

C、关于工具合理性的案例与分析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手段、方法等。

.一个综合讨论的案例 :《两次听﹤陶罐和铁罐﹥想到的》。从以上三个维度讨论它的合理性。

话题

4、在专业引领下提升 对话

一、我们需要专家怎样参与 问题讨论:

1、专家引领的必要性

无专家引领,好比“萝卜炖萝卜”,校本研修的决策主体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当前中小学教学问 题的解决上。缺陷:一是在重视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时,容易忽略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将出现的问题的关注;二是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使教师教育工作长时间在低水平上重复和循环,失去前瞻性和发展性。

有专家引领,好比“萝卜炖肉”,让校本研修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高”,让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前瞻性,能更快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二、让专家引领真实有效

1、校本研修必须基于学校,专家的引领不能游离于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而尽可能地与学校教师发展成为共同体,与学校教师一道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专家报告,必须以组织者为主,要根据学校实际问题,报告前向专家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专家报告真正成为教师需要的报告。

《从一次校本研修看教师培训的变化》中几个观点:

a、不是“你有什么,讲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你讲什么”。b、培训中以真实鲜活的案例为纽带,为被培训者链接理论和实践。c、把中小学教师从专家的话语权威、话语控制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体会为素材参与对话交流,改变以往培训中实践性话语贫乏的境地。

三、教师应怎样与专家对话交流

1、主动介入。从主动提问做起。(提问时间、空间位置、问题质量都很重要。)

2、从全面接受到质疑对话。过程一:全面接受。听专家报告也好,还是认识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好,首先不能议排斥和否定的心态出现,排斥与否定的心态一出现,你就失去一种沉着和理智。应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试着将自己的观点“悬置”,静心去欣赏和理解,这样才可能看到别人的创新之处,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过程

二、质疑对话。欣赏和理解并不等于不加区别的接受,我们要用已有的观点和新学到的东西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既改造我们头脑中原有的东西,又丰富和发展着新接受的东西,甚至有时对专家意见的质疑批判。

阅读链接:《学习争鸣》

孙子兵法:“正合奇胜”。“正合”:心正,据正,路正。心正:健康的目的,正确的心态,尊重的态度,自信的精神。据正:持之有据。实践中的证据,真实的证据,避免 “以偏代全”“以点代面”“听风就是雨”。

路正:推理和思考的路线要正,采用合理的思考方式,以形成正确的推论。

3、从了解信息到规划行动

我们大家都听过很多次报告,想一想我们听的过程,是不是只顾记笔记? 专家提示:一边获取信息,一边将信息与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要有所思,有所悟,要心有所动,要主动根据所听、所学、所悟规划未来,让自己真正学有所得。

对话

3、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问题讨论:

一、如何读书 读书提示:

1、读好书,读自己精神需要的书,读不同门类的书。

2、喜欢读书需要过程。逼着自己读——主动根据自己需要读——享受读书的快乐(提高个人品味、生活品味)。

3、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有着高质量职业生活的教师,你必须是一个热爱读书并善于汲取书中营养的教师。

二、在读书中理解和规划。(个人理解:让书中信息融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从而实现改善、纠正、升华。)

话题5: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 对话1:幸福的教师生活的意义 问题讨论:

一、教师的幸福生活现状:

阅读链接:235页《教师心理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教师现状——苦和累感觉所占比例大。后果:

1、教师身体状况欠佳。

2、教育教学效果欠佳。

3、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4、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结论:当今教师必须追求幸福生活。

二、幸福是教师的权利

过去:教师是奉献者的角色——春蚕、蜡烛、粉笔、人梯,仿佛只有牺牲教师个人的幸福才能换来学生的成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1、追求教师幸福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权利很多,最基本最普遍的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所以,教师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2、幸福的终极性。钱财、成功、快乐、愿望实现„„ 等等都不是最后的终极的目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作绝对最后的目的。追求心灵的舒服就是追求幸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低估自己享有幸福的权利。

三、教师幸福的意义:

1、对教师自身:a 愉悦身心,感受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充实;b 幸福具有动力特质,是克服困难追求幸福人生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c 追求职业幸福就是追求高质量的职业生活,高质量的职业生活就是幸福的人生。

(建议:最求有质量的生命,希望一生幸福,就必须争取每一段生命历程的意义和幸福。追求工作的幸福本身是为了实现生活的幸福。希望更多的教师以创造高质量的教师人生来享受幸福的人生,通过提高工作期间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存的质量和整个生命的质量;同时希望通过提升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

2、对学生的意义:有了幸福的老师,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没有幸福的老师,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

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一首小诗)

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大 河的生机勃勃河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

3、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追求职业幸福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只有愿意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愿意改变现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才可能有教师自觉地成长和进步。“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摁下马的头让马喝水。”

对话

2、教师幸福生活的来源

来源

一、热爱自己的职业,意识自己工作的独特价值。

1、终极意义上看教师幸福。

幸福教师应有职业审美,没有职业审美,没有对职业工作的充分认同,就不可能获得职业的审美体验,这就是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在幸福教师那里,由于有了职业审美,教育就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我们的作品(作品既有实物、著作,也包括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活动,以及以我们为中心被影响过的一切)对他人成长的重大影响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2、从劳动特点看教师幸福。

从劳动对象看。他们丰富的个性特征以及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生动鲜活。

从劳动意义看。教育但当的任务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塑造自己”。这种“塑造”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熟,与人一生的命运相关。通过教育,人们学习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真正的教育是促使个人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和有力工具。可以说。教师的劳动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幸福。

从劳动的过程看。“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努力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摆脱重复、机械、单调,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灵性和创造的艺术过程,这种过程美,使我们达到因创造而带来内在的尊严和欢乐。

从劳动结果看。我们劳动的结果不是单纯的付出,而是付出中获得了成长,获得了提升,是一种成长的快乐。做文本和学生间的桥梁,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融学习、修炼、情感体验于一体,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享受工作的欢乐,收获教育的成功,体验教师的幸福。

来源

二、调整自己的生存取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1、对自己的生存方式提出疑问。生存方式包括生存追求、生存状态、生存体验。提问举例:我追求什么?我希望怎样生活?我处于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我的生存状态是我的生活追求吗?我快乐吗?我幸福吗?(这是对生存追求与生活状态是否平衡协调的追问。)

2、如何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首先需要调整生存取向,立志过一种超越现在的生活;其次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再次是创造性实践,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在增强和体现自身力量的活动中,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获得幸福的体验。)

来源三:拥有阳光心态。

1、工作着是美丽的,学习着是幸福的。《老师,你快乐吗?》(陕 西雒宏军老师著):“‘世间的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生命的整体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乐,它也使你快乐。’所以,如果你把学生当恶魔,你就成为十恶不赦的魔头;你把他们当作天使,你就是人们敬仰的圣母。”你的视角、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心情,决定了你的幸福。

2、幸福靠教师自己。

学校只能给教师创造更容易感受和体验幸福的条件,却不能给教师直接带来幸福。

当外在条件存在不协调的情况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外界条件,我们应该实地从自己能够影响的活动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

来源

四、在内化中体验幸福。(内化——即学习提高)

1、人需要长大成人。长大成人标准是:首先使自己实现社会化,第二是使自己养成高贵的品性。——幸福人生的基本要求。

2、生活和生存需要学习。a个体有不断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人需要通过不断占有人类文化的方式丰富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主体价值。b人具有“先天的不完满性”、“永远未完成性”,人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满足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获得学习的幸福。

3、学习是快乐的。首先,学习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意味着提高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幸福的事。另外,学习的快乐还源于学习中的创造和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知者乐,忍着忧”。(孔子)。“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颤栗中如痴如 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私人。”

4、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长的快乐。希望自己能分身为三:其一,用来从事实践;其二,用来思考,指引实践方向规划行为;其三,站在旁边欣赏和评估自己。我们需要自己欣赏自己,自己感受自己。幸福本身是一种感受。

来源

五、在外化中实现幸福。(助人为乐)

1、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别人需要自己,通过帮助别人,获得“活着有用”“活着有价值”的快乐体验,证实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存在价值。

2、从创造和改变中获得外化的幸福。创新自己的课堂,创新自己的工作过程,摆脱单调、机械和无奈,也就是了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

3、要主动创造机会,实现外化,展示自己创新的能力。

4、内化和外化和谐统一。内化是基础,外化是运用。二者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来源

六、让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

工作学习化。工作中学会更好的工作,工作的过程也是锻炼提高的过程。

学习工作化。把学习视作每天必要的工作,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

生活学习化。生活就是成长,生活质量在学习中提升;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上一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下一篇:女生节的精彩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