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思读书范文

2024-05-11

教有所思读书范文(精选6篇)

教有所思读书 第1篇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否也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犯错误的合理性,相信他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性?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教有所思读书 第2篇

继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又捧起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从《直言不讳》到《爱心与教育》,再到《教有所思》,最大的感受就是李老师的文章真实、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的论述,纯朴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向我们讲述着他在教育时的点滴故事,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中的一言一行,让人读来不由得与自己联系起来,反思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有所思》这本着作书共分六辑:边教边想、直言不讳、思念无限、说语论文、我当校长、凝望窗外。每辑里又各包含八篇小文章,读每篇文章都直入人心。在百问简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李镇西老师答:“青年教师本人强烈的成长欲望。”看到这里我想到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从上学期开始园里将我调离一线,负责一些教辅类的事务,其中包括蒙氏操作室的管理,从这学期开始也负责给老师指导教具的操作方法(园内以前懂蒙氏操作的老师还有几个,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园里以前安排我给其他老师就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做过几次培训,可是从开学到现在的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老师不会操作。我想不会操作的原因一个可能和培训的时间有关,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把每一个教具的操作方法都讲解一遍,只能每个领域里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具进行操作演示;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教师本人没有强烈的成长欲望,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培训时有的老师可能看着挺简单,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一脸蒙圈,不知如何操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那就是老师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一说就是不会,要么就是这个没有讲过。新网师郝晓东老师在上学期《儿童的人格教育》这门课开始学习之前就说过:“不要把学习寄托于讲师,讲师只是指月之手。”是的,培训也一样,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有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慢慢地进步,把希望寄托于培训,而自己在课前甚至连课都不备,进入操作室才想着今天要上什么,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能成长呢?有句话说:“不要试图叫醒装睡的人。”老师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成长意愿,靠别人推着拉着拽着,这样的学习收获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当校长》这辑中,李镇西老师写道:“教师要有书卷气。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太多,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读书。”。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书人不读书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常态。书中列举了各种不读书的理由,以我个人来说,我算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可是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读书”和“不知读什么书。”“不会读书”体现在我以前也喜欢读书,但仅限于读完了,看完了,属于感性阅读,凭着自己感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没有思考,一般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但是去年的新网师学习中我学到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啃读。啃读的最高境界是和书的作者对话。现在我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许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很高兴能学到这样的.读书方法。感觉这种读书的方法让自己慢下来,有时间去思索书中所讲的内容,有时间去反思自己,把书中所讲的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联系起来。“不知读什么书”――我以前读书看得比较多的书是专业类的书籍和和育儿类的书籍,但是一般都是跟风,今天出了什么样的畅销书,赶快买来看一看,明天又出了什么书,再买回来……书读了不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又不知该如何去做。上学期郝晓东老师推荐了魏智渊老师《教师阅读地图》一书,我不仅学习了读书的方法,也从中知道了一些经典书籍。李镇西老师的书中也多次提到一些经典书籍,这些都为我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在《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一文中李镇西老师让我们了解到:李老师是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他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公园做游戏、玩耍,孩子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可以随意到办室里借书,可以找李老师聊天,给李老师写信倾诉烦恼,甚至借钱……由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可以想到做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孩子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倾诉他的烦恼,是否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快乐,我是否是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远远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做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老师。

教有所思 教有所长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反思内容  形式  教师成长

一、养成反思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所知道的交给学生。”那么,怎样切合实际有效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行为前的反思

1.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生活学习习惯,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对这门语言难易程度的期待以及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等。例如,我经常会把班级学生按照学力设立“弹性等级”,备课时按学生“等级”的实际要求把总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比如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而让那些学有遗力的学生尽展才华。这样,以求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教学目标、教材方面

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考虑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当然,还要兼顾学生的意志和情感。例如: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3《百万英镑》。在备课时,我特别设置了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brothers and Henry? Why do you think so?学生们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探讨金钱与人性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此外,还有图书、录音、录像、广播影视节目、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辅助资源,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平时会有意识地捕捉一些真实的校园生活场景,制成照片或视频,适当地应用在多媒体教学中,既直观又熟悉,教学效果出奇的好。而同时也会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二)教学行为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接触学习者真实的言行”。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不稳定性,而教学行为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中英语选修6 Unit 3 A Healthy Life,在Pre-reading部分,我抛出一个连环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bout smoking? Is it good for health?结果,班上许多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陈小恺,我忽然想到他曾因为吸烟而被政教处训过。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教学步骤,让陈小恺来发表对吸烟和健康的看法,他也似乎明白大家的心思,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赢得大家的一片掌声。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又让一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翁海和大家交流感受;“Computer world is meaningful! But now I think being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 is harmful to our health.”教室里顿时气氛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超出了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相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行为后的反思

教学行为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即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根据一节课上完后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教学行为过程的“亮点”及“败笔”。例如,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践的差距,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跟上课标的要求。当然,对于课堂上偶尔出现的“灵感火花”或学生的一些“点睛之作”甚至存在的问题都要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反思的形式和途径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摩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来进行反思:

1.加强理论学习

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学习教学理论是教师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方法论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将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

2.同行听课交流

通过观摩同行的公开课或随堂听课,分析反思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吸取精华,让自己少走弯路。例如,我曾多次观摩市优秀教师郑少颖的优质课,收获颇多。记得有一节关于英语报刊阅读的课,让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我们的学情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我进行尝试。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备课,我以《英语周报》为素材,重拾里面一贯被学生冷落的文章,借鉴郑老师优质课的模式,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上了一节别具一格生动的阅读课,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课型拓展的空间,尝到创新的甜头,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3.撰写反思札记

俗话说:“多好的记性都抵不上一个烂笔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来自于平时教学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积累,例如小到课堂上一次精彩的“Brainstorm”,一次蹩脚的“Lead-in”,大到一节成功的公开课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一一记录下来,附上自己的感受,反思后的心得体会,那么,就是一份宝贵的“成长档案袋”。撰写反思札记的方式可以包括反思随笔、日记、周记和报告等,是对教学中疏漏失误或成功之处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它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体悟和总结,也是对教学工作或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的深入分析。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去感悟教育生活的理性魅力。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切身的体会到,一名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绝对离不开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反思,可以激发我们终身学习的动力,不断发现困惑,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断地鞭策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从而实现从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长”,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英语教学与教研》.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4]《高中英语周报教师版》.

读《教有所思》心得 第4篇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而感

李镇西,乐山人1958年生,从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现在执教于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其中《爱心与教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和中国教育家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奖,本人憎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对李镇西,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可以说对他一无所知,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真诚,用自己的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而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成就了一番事业。

《教有所思》这本书收录了他从从1999年到2003年底之间的一些札记,整本书分为六个专辑共56篇文章,每篇文章不长,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很多都是寻常琐事,但却折射出作者的理性与思考,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对教育的热爱,对师长的敬爱,对学生的关爱,很多篇文章都在我心中引起共鸣,也给我极大的震撼,抚案掩卷,思绪良多,读完以后感触颇深。

由于书中文章较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仅就作者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关于教育理想

作者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书生,在好几篇文中都提到了教育理想。

谈到理想,经历过物质极端匮乏时代的人都有体会,那是一个只谈“理想”的时代,在我们忍饥挨饿的时候我们还一心要去解放全人类,什么困难都可以用精神和理想去战胜,大谈“理想”到了极至,假崇高、伪圣化便应允而生,最后“理想”被抛弃。也许是对假大空教育的厌恶,而今天仿佛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人不谈理想或者说没有理想,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中写到“今天甚至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不但抛弃了教育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也抛弃了孩子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理想注意和浪漫主义,有的只是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儿童的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的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

有了童话与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和向往”,于是出现了轼母、杀父忤逆之行,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

那么作者心中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在《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中,作者讲了《论语》中的一个事例:有一天孔子与其弟子聊天,孔子问其弟子的志向时,子路等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随后孔子问曾点:“点,尔何如?” 曾点从容不迫地应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这是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理想的一段对话,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色:“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从孔子对曾点的赞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就是人与人(师与生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正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可见追求和谐是我们从古到今共同的理想。

在《愧对先生——陶行之墓前随想》中作者讲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想就是“真教育”,作者将这种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为“民主教育”,这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呼唤的“走向共和”,在1919我们就听到了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然而经过了87年,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还没有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重建教育理想》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教育的理想主义的核心就是民主教育。

把人当成人的教育,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仔细想来就是没有把人当成人,把人当成人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教育者即教师是人,受教育者即学生也是人,是人就应该尊重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这才符合人道,当今中国最需要的是现代公民,而不是现代臣民,对这点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也谈到:“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回避现实,更不能把学校办成乌托邦,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科学知识、生活的技能和生存的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须以人性为最基本的低线——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而富有幻想的天性,这对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爱心

从文中我看到作者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是作者承接第一个观点后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既然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那么对人首先就要充满爱,作者在前言中谈到:“我也不是参加工作伊始就能够如此将教育与生命溶为一体,但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份爱心,我便能很自然地与学生心心相印,并能感受到他们给我的爱,20年来,学生给我的爱很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亲切的问候,眷恋的眼神,夹在作业本中纸条,每当我被学生感动时,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份爱我我必须报答”,(对爱的报答,往往想到的都是下对上的关系,有时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这一切是应该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缺乏对人的认识),为了报答童心,我尽量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我以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有了爱,我就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门职业,如果仅是当成一门职业,那就会感到很累,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当成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对我来说,事业心不但源于师生情感,而且也源于我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乐趣、思考的乐趣、研究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写作的乐趣„„。

爱是人类共同所拥有的情感,以前我们羞于说爱,更是批判“博爱”是什么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去爱自己所爱的,爱家人,爱朋友,爱工作,当然更要爱自己的祖国。谈到爱,我想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大都把爱当作实现人道的杠杆。

弗罗姆、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施密特是这个学派的几个代表人物,弗罗姆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在一起是弗罗姆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惟一共同点,弗罗姆写《爱的艺术》《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爱是人本主义的顶峰,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甚至是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感。

人生的意义在获得幸福,爱是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又依赖于对某人或某物的爱。而且,爱改善人的状况,提供人生的意义,使人充分发展。

作者在谈到人生的意义时引用了一段文字,这是出自《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的一段话: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新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与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晚霞消失的时候》这本书我在十几岁时曾读,那时(1978年)刚好是思想在开放,当时就对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的影响,对这段话也影象特别深。

三、做人的真诚

从书中也看到作者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作者最推崇的两个教育家就是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一生追求的就是求真、务实,教育理想是“求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脚踏实地,立足与实践,真正面对学生的心灵,不唯上唯书,苏霍姆林斯基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联教育,虽然他的著作中没有出现民主教育这个词,但他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先驱。

作者也很想求真,但现实很多时候却很无奈。

《陶行之墓前随想》一文中写到“愧对您呀先生,真教育是你的理想,您一生都追求真理,贯通真理,为真理而战,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你大声疾呼,为人须做真人,„„,但在今天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收迎检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三好学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您在九泉之下能安息吗?”,在《万炮齐轰假教育》中讲到了了一个自己亲身参与的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作假的事例,作者为自己经历过的种种造假而感到恶心,感到内疚与痛苦,但有无能为力,不过作者仍然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正直的心,在教学生作假后,他很诚恳地对学生表示歉意,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希望大家以后如果当上局长、厅长、部长,千万不要搞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检查千万不要弄虚作假。

在谈到当前教育科研的伪科学时,列举了十种现象:(1)迷信权威,亦步亦趋;(2)课题崇拜,华而不实;(3)眼睛向上,追求时髦;(4)故作“特色”,滥贴标签;(5)说做各异,阳奉阴违;(6)冠冕堂皇,以售其奸;(7)论著晦涩,不知所云;(8)职称论文,虚假写作;(9)虚张声势,热衷炒作;(10)科研牟利,以饱私囊。

四、杂谈

对老师的回忆,感谢老师的教诲,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对生活琐事的细腻描述,表

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亲情流露,对朋友的如水之情,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在《儒学能够救中国?》中谈到儒学用来修身、齐家很有用,修身养性至今仍有很大作用,但却不要指望用儒学能够救中国。好与喜欢的关系,兴趣与责任, 一个人能够将工作与兴趣合二为一,经过孜孜不断的追求,那就会做出事业。

《表彰会的遗憾》(99页)为什么领导总要迟到,为什么主席台上座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让主角代表上去座,为什么颁奖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请其他行业的模范或是上几届的先进、学生家长来颁奖,为什么不设伯乐奖,为什么不献给乡村教师或贫困地区的教师先颁奖,为什么要对着摄象机宣誓好象是在对记者宣誓。

《若为自由故》吴晗,老舍,翦伯赞 陈寅恪(ke)285页,胡风,傅雷„„ 受传统“士文化”的影响,“士可杀不可辱”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到这样的事,不知是现在的文化环境变好了,还是今天的文人更加适应这个环境了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张志新,是引领我走出现代迷信的启蒙者 独立思考,是我从张志新那儿继承的精神遗产,张志新是以思想获罪,也是因为思想而被杀,今天的人们面对张志新遗像美丽的笑容,很多人是无法想象“十年浩劫”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许多人庆幸那个令人诅咒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张志新那双明亮而严峻的眼睛仍在告戒我们:警惕呀,人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与法治,我的悲剧同样可能在你们每个人身上发生

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国民的精神支柱,古代有道家儒教,朱程理学,近代有三民主义,今天是共产主义,但是无论是什么主义它应该首先在人道的基础上建立的,才能凝聚着国民团结一致,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而理想与信念要根植于每个民众之心,就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是根基,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

而最后我将这本书中的一些我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与大家同享: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发展的自由,思想的个性是人类精神的色彩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事业创造之心,教育应该更好地符合童心与人性 中国人重气节,西方人重生命。

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绝对没有民主

如果说,教育的浪漫主义是面对“过去”的教育,教育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在”的教育,那么,教育理想主义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教有所思读后感 第5篇

(一):生命与使命同行

孙彦华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发现已经是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网)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教有所思读后感

(二)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 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教有所思读后感

(三)作者:刘美彤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因为知识是别人的,见识是自己的;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因为见识也可能仅仅深埋于心,而胆识却要勇气说出来;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因为在一个人人都以所谓“创新”为时髦的时代,遵循常识意味着不坑人不骗人,不沽名不钓誉,坚守良知,回归本色。——李镇西

合上这本书,书后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李镇西思想精华所在,《教有所思》果真是教有所思,他的思考不仅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孔子也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作者诚然肯定了这些观点,然而这真的是绝对真理吗?在《也说“教不好”和“不会教”》这一章中,作者对此进行了更加完备的补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教师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当然,这也说明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在孩子们成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有所思》读后感 第6篇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教有所思》读后感二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上一篇:乡镇机关自查报告下一篇:关于中秋经典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