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得论文范文

2024-07-21

教育得论文范文(精选14篇)

教育得论文 第1篇

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小学语文基础教育则基础中的基础。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中,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与老师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育关乎着孩子的交流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文化素质,在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更加能够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重要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教学教育贡献一点力量。

一、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1语文教育不应该是“填鸭式”教育

语文成绩好并不代表语文水平高。语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在目前的教育中,大多数老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而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脱离试卷以后,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语文,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一位真正的语文好手,即能应付语文考试,也能活学活用。语文并不是无聊的文字,而是表达思想的方式,不让语文成为无趣的应试教育,而是让语文成为学生学习如何在书籍中理解作者的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田野旁边了解蝌蚪是什么,并在父母的带领下了解蝌蚪最终能够变成什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在田野中看到的样子,并说出当知道蝌蚪最后变成青蛙时的惊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积累生活的知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语文教学不应该给学生太大压力

在很多家长眼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希望孩子能够在考试中考到第一名。很多教师也依据成绩偏爱学生。这样只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考试的机器,而忽略了对孩子自身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教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莫大的压力,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心里却更加畏惧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样成绩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例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随机制造一些危险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如何才能逃脱危险。学生对于情景表演一定会主动参与,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出各种办法让自己逃离危险。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课前引入,让学生看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自己的妈妈的。

二、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时,很多学生都在幼儿园学过拼音。但大多幼儿园教师教的拼音并不标准,容易让学生读音出现错误,养成不良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掌握拼音能力、在朗读时不会出现语音的不标准,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够让学生在遇到每一篇陌生文章时都能准确朗读出文章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说出的普通话也能越来越标准。

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基础教育,只有打好了根基,才能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不会出现看到拼音不会读的情况。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读好文章内容,在口语表达时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也会更加自信。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源于平时的积累,平时积累得知识越多,在写作时就越能仔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心中有墨水,写作水平才能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结合教材,选出适当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意思,也能让学生不断积累课外知识,在写作中得到合理运用。

3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学多会以儿童文学的角度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理解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比如,在教学《闻鸡起舞》时,教师可以找出一些相关的教材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取“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刻苦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对学习应该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明白现在教育环境的美好来之不易。让学生能够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相似的例子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材,多给学生选取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

学生得到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对自己拥有足够的信心,而激励教学恰恰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尤其是本身缺乏自信的同学,些许不经意的鼓励都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育得论文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词汇的教授词汇的学习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大学英语词汇的教授和学习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问题。

一、引言

词汇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因为各项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等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可是,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上还未能尽如人意,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很难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词汇知识和能力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满足不了交际需要。这种状况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词汇问题,特别是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平衡问题。所谓理解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系统训练能够弄懂词汇的发音、拼写和意义,掌握词汇的用法并能使之内在化的能力;所谓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对词汇正确、自如、到位的输出和运用能力。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两种看似难懂的现象:1)学生在平时的听力练习和考试中对刚学过的词汇有陌生感,即对词汇的理解未深入化;2)学生在写作、会话、翻译时很少想起来去运用新近学到的词汇,即表达能力偏弱。本文拟从词汇的教授和词汇的学习这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词汇的教授

外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特点分为两大类:(1)直接的词汇教学(directorexplicitteachingofvocabulary);(2)间接的词汇教学(indirectorimplicitteachingofvocabulary)。所谓直接的词汇教学,就是把词汇教学明确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对词汇的结构(包括语音)、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所谓间接词汇教学就是通过其他的学习活动,如阅读和听说等,间接地扩大学习者词汇量。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主要是靠死记硬背。实践表明,死记硬背单词对掌握基本的外语词汇是有用的,但真正使学习者获得准确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还须强调在交际中学习词汇,即通过间接的途径学习词汇。研究表明,学习者随着其外语水平的逐渐提高,其“间接学习词汇”的需要及其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大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的英语学习,英语水平已有很大提升,直接的词汇教学显然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认为词汇很重要,并迫切希望学好词汇,而许多老师往往觉得词汇容易学,词汇的学习是低水平的智力活动,用不着他们付出巨大努力,语法才是教学的困难和重点。同时,由于不少师生误以为母语阅读能力会自动迁移至外语中去,他们相信词汇可以通过阅读自然学得,而无须刻意地教和学。这种把某种语言的词汇看作是无需系统学习的无序组合,并认为词汇学习是对一些基本无关组件的随意习得的看法,早已过时。即便学生是通过间接的途径学习词汇,教师也应该对这一学习的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而不应该采取随意的态度,对学生“放任自流”。

对于不少教师来说,词汇教学仅仅意味着教会学生词汇的发音、拼写和意义,而未考虑到词汇学习的深层次方面的训练。即使学生有词汇方面的练习,教师的目的往往是测试,而不是教授词汇。研究表明,当学生通过系统训练能够弄懂词汇的意义、掌握词汇的用法并能使之内在化(internalize)的时候,学习的效果最好。因此,在处理新词汇时,尤其是对学生重要的词汇,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形式-意义”的水平上训练学生,应该更加注重设计的练习“质”的要求,也就是通过练习,学生能够在较深的`层次上加深和内化词汇知识,避免仅只作浅层次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要达到“内化”的目的,除了要做到对词汇的深层次理解,还要求做到对词汇的准确运用。鉴于此,词汇应从理解和表达两个角度来进行教学。理解能力的培养依靠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和记忆词项及其意义的策略来实现;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帮助学生储存适量主动词汇、掌握从记忆中检索已学词项并在适当的上下文中正确运用它们的策略来达到。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策略。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智力倾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差异,顺应这种差异,从而确立适合他或她的学习策略。2)帮助学生培养阶段性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针对自己学习的不同阶段来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越是到了高级阶段,越是应该强调输出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语义联想的图式中教授词汇。例如适用语义场和语义栏方法特别有效;而猜词策略就不适合初学者使用。3)帮助学生发展克服遗忘的策略。研究发现,人的遗忘有矩可循,其规律反映在“遗忘曲线”(theForgettingCurve)中。学生记忆中大部分词汇的丧失正是与这个遗忘曲线相对应,因此要想办法使他们的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应对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学生要在最近的时间里复习初学的单词,而且要定时地、反复地接触它们;同时,还应通过阅读、写作、翻译、会话等语言活动来培养他们高级的输出技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词语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各层次的作用,而且也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词汇的记忆效果。

三、词汇的学习

外语词汇的习得意味着学习者内部词汇的积累,其标志是:1.其意义被认知和理解;2.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而熟练、自然、恰当地加以运用,语音、语义正确。这具体表现在理解和表达(输出)两方面。前者是接受性使用,后者是产生性使用。学习者能认知理解的词汇远比能产生即能用以表达的词汇多。因而内部词汇主要指那些能熟练认知理解并能熟练掌握、能用以自如地表达思想的词汇。从理解到表达不仅仅是熟练程度上的不同,两者实际上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也是不同内部词库的运用过程。在口语输出过程中,词语从脑海里无声语言的语形状态转换为口腔中有声言语的音位状态,是从意义到声音的转换。在理解口语时则相反,是从声音到意义。这些区别表明,对内部词汇来说,产生性使用时最佳索引是其语义,而接受性使用时最佳索引是其语音。听说中的感知和表达这两个语音过程各自部分地相对独立,正是由于内在词汇中两种索引的存在。   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在理解言语和表达思想时,常常并不能同样有效地调动已积累的词汇,即这两个过程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一般说来理解远远强于表达。就听而论,有些很熟悉的词,当别人说出来时竟会听不懂,一经重新指出顿时恍然大悟。这首先是由于在感知方面还存在缺陷,对该词的语音特征尚未熟练掌握。就说而论,就更加差强人意了,大量以往的甚至新学的词汇,在用以表达思想时,却往往想不起来,或虽然想起却无法正确的使用。这固然是由于记忆上还不够牢固,而实质上主要是由于很多词仅仅处于领会式掌握状态,尚未转化为内化词汇,即未能达到在言语中自如表达思想的程度。一般说来,学习者的词汇产出能力在其语言水平由初级向中级发展时会有较快发展,但在由中级向高级发展时往往会停滞不前,出现词汇产出能力的石化或“词汇习得高原”现象。这是各国二语习得者词汇能力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即使到了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后,他们在书面或口头表达中运用的却往往还是在初级阶段曾深度掌握的那些词语。众所周知,词语的习得是需要多管齐下的:学习者应能基本上正确发音,包括掌握重音和语调;应熟悉词的形态变化和使用中的搭配关系;应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并能在口笔语中自如地使用。而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往往要通过大量接触、反复再认、多次重现,逐渐更全面、更熟练地掌握词的各方面特征。因此,任何人任何语言的内部词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学习中一直不断变化、发展和丰富的词库。

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词汇产出能力呢?首先是要扩大接受性词汇量,然后在此基础上使接受性词汇向产出性词汇转变。但是,后者并不容易实现。原因很明显,主动地写出或说出一个词语比被动得认知一个词语要难得多。对于词汇接受,学习者一般只需知其最基本、最核心、最常用的意义即可。而词汇产出,尤其是准确的产出则不然,它要求学习者对目标词知识全面地掌握,并在使用上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学生词汇量的扩大与丰富可以通过在语义上建立各种形式联想。孤立的词是很难长期保持的。只有凭借各种图式语义结构、词族和构词关系、同义词及反义词等各种语义关系、上下文及语境关系等等建立多方面的联想,才不仅能够有效地把它们长期储存在记忆中,而且便于检查和提取。例如,当学习英语单词succeed时,学生不仅要知道其发音,弄清楚该词的基本意义,语法上还要注意其两个相对独立的派生词分枝,如按扩展激活模式(spreadingactivationmodel)展开,有关的词将可逐次大量增加。例如:

succeed(成功)-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

succeed(继承,继任,接续)-succession-successive-successively-successor

利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成批地掌握词汇,而且可以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进行问答等言语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还有许多词却是在无意间借助已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在言语实践中习得的。反之,已学习的词汇也只有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才能更加巩固和熟练,成为能熟练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语言材料。为此,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在良好的外语环境中大量进行言语实践。

四、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词汇产出能力是否能满足交流需要。本文伊始的两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未能达到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平衡,也就是产出能力的低下。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协作下,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策略和模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最终完成语言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联健.论大学英语词汇直接学习和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133-134

[2]催义平.英语词汇学习三维途径理念下的词汇教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4):29-30

[3]朱纯.词汇的习得[J].外语教学心理学,:226-228,231-232

如何把议论文写得精彩 第3篇

一、现状分析

1. 有论据, 但“不多彩”。

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发现, 同一个论据许多学生都在用。这说明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单一, 既不丰富, 更不多彩。素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 还需积累。当然积累不仅仅指课外的内容, 各科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起来, 以备写作之用;可以把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作为材料写到作文中, 既典型又有说服力, 还可以给人一种信手拈来的成就感;可以把政治书课本的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等内容写到作文中, 以此将作文提高到政治的高度;可以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写进作文中, 说古论今, 旁征博引, 给人一种历史厚重感。除此之外, 紧跟时代脚步, 比如将体育明星、歌坛明星、科学家等人的故事写进作文, 这样能给人一种时代气息。相信学生有了这样“多彩”的素材, 作文就不会再是无米之炊了。

2. 有论证, 但“不会讲道理”。

用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就是论证。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懂得摆事实、引名言却只是简单地罗列陈述, 而没有自己的议论评价, 论点和论据相互脱离, 论点还是论点, 论据还是论据。这样的话, 论据再充足也不过是堆砌在一起的零碎材料。这种“不讲道理”的文章不是好作文。那么, 如何对材料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呢?这里我想谈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假设法。假设法是指在叙述事例之后, 假设事例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 并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结果, 然后将这一结果与原来事例的结果进行比较。

第二种方法:质疑法。在列举事例后, 有针对性地发问, 然后沿着“为什么”这个思路, 探求其根源, 发掘其本质, 使议论分析的内容逐步深化, 这就是质疑法。

3. 语言缺少文采。

议论文的语言不仅要求准确、有说服力, 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分析指出事物的本质, 还要讲究文采。一篇好文章应是材料丰富、论证有力、语言优美的。语言缺少文采就如人穿戴不整齐、不得体, 即使长得再漂亮也显得不精神。要想语言有文采, 除了多读好句段好文章外, 学生还要学会一些技巧。

二、弄懂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指的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它们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点。议论文的写作过程, 就是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选择合适的论据, 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过程。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它是整篇文章的主旨, 是文章的灵魂, 它统领全文, 决定着材料的选择和论证的方法。所以论点一定要明确, 不能含混不清, 让人无所适从。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个论点, 也可以有多个论点。多论点的文章中, 也应有一个主要论点, 称为总论点, 其他论点称为分论点, 分论点统一在总论点之下。

论点应该在文章的什么时候提出来呢?一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论点。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论据为论点服务, 要能够符合论点的需要, 充分地说明论点, 要能自圆其说, 不能自相矛盾。事实、数字、原理、名人名言、民间谚语、数学公式等等, 任何材料均可用作论据。

三、具体做法

1. 以教材范文为例。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手以教材为例, 吃透教材, 指导学生按议论文的基本模式进行写作。我首先挑选内容简单、结构又富有代表性的议论文来教学生议论文结构的基本形式:①提出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阐述, 得出论点。②分析问题, 通过道理和事例对论点进论证。③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随后又以其他课文加以巩固、扩展。几篇课文下来, 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已基本掌握。

2. 积累名言警句, 介绍名人事迹, 学会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议论文要有极强的说服力, 少不了真实的、典型的论据, 缺了这些, 学生在写作中会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苍白无力。针对这一点, 我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零花钱, 买一些课外书籍、杂志, 在班上成立图书角, 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这样, 学生花最少的钱, 就能读到最多的课外书, 积累了一大批名言警句、名人事迹。

3. 举行辩论会, 激发好奇心, 激起写作兴趣。

议论文也可以写得美丽 第4篇

曾文广先生有一篇散文,题为“有一些夜晚仅仅属于自己”。此文说理机智,深刻,颇有看点。开篇两段,作者简略议及人生需要分享;其后。文章用四个段落详细阐述人生还需要独享,着实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共鸣。如果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也能这样从诗意这一层面致力追求,那么,议论文也便鲜亮而且迷人了。如何诗意地写作议论文?本文侧重从采点和设境这两个角度介绍一些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所谓“采点”,即我们构思写作议论文时,诗意化的着眼点。

1、鲜活“是什么”:让对象诗意化。

一篇议论文总有一个相对集中的议论话题,亦即对象。有的文章,议论的对象一目了然,直截明了;有的文章却不,其题目就是一个集约、内敛了丰富意蕴的形象,逗人遐想。例如,夏立君先生的《西域读李白》。文章叙写了李白家族在大唐最西缘——遥远的中亚碎叶的流浪、漂游。行文之中,作者不时点击西域的民族以及个性化了的生活细节,借以议论李白是伟大的漂泊者,具备西域骑士的骠悍、洒脱;李白的诗文充满异域情调和漂泊情怀;在李白心中,无处不是故乡,醉处就是故乡。——他拒绝根的存在;李白是诗人中的游侠——重侠轻儒,轻财重义,藐视权贵;李白诗歌中“骠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与成吉思汗并列的在文化精神领域的“大手笔”。可以这么说,“西域”广袤而且边远,是一个令人神之往之的魅力名词;作者在“西域”与李白的诗文以及思想、个性之间觉悟出了一种本质的融通,从而捕捉到了相应的议论契机,文章形象鲜活而且纷呈,诗意盎然。

2、生动“为什么”:让理由涛意化。

议论的对象选定以后,一些文章便侧重阐发理由。例如《安于途中》一文,作者“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这就形象地告诉读者,与生俱来,人总是在靠近某个可知或未可知的终点。以此为境,作者在文中逻辑而且形象地诠释了哲理生活的理由:人活着不能只是为了刻意靠近终结的辉煌。人生的风景在于充实生命的过程;“安于途中”并不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而是要关注人生过程,品味生活,展示生命魅力;生命只有在途中才成其为生命,生命不只是为了抵达,主要是为了经历,具体的经历构成了生命的精彩。必须补充一笔的是,在诠释以上的“为什么”时。作者还精心营构了“象中之象”,使得相应的理由更加生动而且具体。例如,在阐发“抵达并不那么重要,终点并不那么美好”时,作者以“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设喻,警策人们:生命的终点是死亡。……这样的生花妙笔。全文俯拾即是。《安于途中》实在是一篇形象生动,义理隽永的绝佳美文。

3、形象“怎么办”:让策略诗意化。

有些议论文,诗意化的着眼点并非“是什么”。也非“为什么”,而是“怎么办”。李汉荣先生的《攀登我的南山》一文即为例证。作者认为,“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因为“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于是,作者提出:“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为了产生“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作者进一步求索对策。首先,作者从反面否定了在“单位”、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接着,作者从正面呼告,需要登高,需要望远,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在如此形象地议论之后,作者将诗意化的“怎么办”推向极致和高潮:我正在心中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毋庸赘言,李汉荣先生的这篇散文诗意业已飞扬。

从特定的角度讲,诗意的议论文必然包含丰厚的意境。在“采点”之后,“设境”(设置意境)至关紧要,以下努力不可或缺。

1、捕“象”:丰厚文章的底蕴。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先生的《诗人与酒》,是一篇非常隽美的议论性散文。独酌是哲学式的饮酒,对酌是散文式的饮酒,群酌不免会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而在于诗人,酒可以浇去心中的郁闷和不平;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资助谈兴;酒可以使人唤起联想,产生创作的灵感。酒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个性。古诗中送别与感伤的作品最多,古诗中流着的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作者如此许多的见解,充满诗意,充满哲理,其丰厚的意蕴,自然显出无尽的美丽。

2、修辞:鲜活行文的神采。

捕捉“意象”以后,欲使议论文形象并且生动地站立于读者面前,精心修辞便显得十分重要。大致说来,下列一些修辞容易鲜活议论文的神采。①比喻。在两类物体之间建立一种相似联系,从而引领读者进行相似联想,可比的形象浮现眼前,议论因此而生动亮丽。②借代。不必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将其替代于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如此,读者便有了奇妙的相关联想。议理也因之形象生动。③比拟。或将物当人写,或将物当物写,或将人当物写,这种修辞容易“人”“物”交融;当物性、人性之间达成了一种融通,议论便异常活泼而且形象了。④引用。或明引,或暗引,这种修辞运用于议论文,必然能够调动读者关乎某一特定情境的联想。甚至产生源于某种文化的觉悟。

舍与得议论文 第5篇

快考试了,我与姐姐正在努力把这些堆积如山的课本复习完,我却无意中看到哥哥轻松的玩着电脑,叫人好生嫉妒。但考完试,我与姐姐都考到了不错的分数,哥哥的一张张考卷还是惨不忍睹的不及格分数,看哥哥事后垂头丧气的样子,真是自作自受。我和姐姐舍弃了看电视的时间,获得老师的赞赏,这就是先苦后乐;哥哥舍不得放弃他玩电脑的时间,所以没有得到好的收获,这就是先甘后苦。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每次要去爬山时,哥哥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跟着我们去爬山,到了山巅时,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天空,哥哥说:“好险我有来。”弟弟没有来,所以他没有办法近距离看到自由自在的鸟儿飞翔,弟弟得到的另一种损失,我则见证了“舍得”两字的因果。

人类总是贪得无厌,有了还想再有,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住在城市,而且拚出一番事业的叔叔,他总是没办法空出时间回来陪奶奶,他觉得在城市的生活很无趣,所以搬回来乡下耕田陪奶奶,虽然日子不向在城市一样富裕,但是叔叔搬来乡下,得到的是在城市感受不到的亲情与快乐。有舍有得,有得有舍,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舍与得议论文 第6篇

“天使之手”就是一个在9米的高空中悬挂的一条长10米的“拇指”般大小的绳子,在绳子的上空,垂挂着4条距离不一的“平衡绳”,我们需要抓着“平衡绳”走过去。

袁微姐姐是第一个挑战的,她脸都吓白了。要知道,她平时可是最怕高的了!她系好安全带,从梯子上爬了上去,站在上面死死地抱住柱子,怎么也不敢迈开脚步。在大家的鼓励下,她终于小心翼翼的踩住了绳子,稳住脚,抓住第一根“平衡绳”,轻轻的挪动着自己的步子,将手一伸,因为两根绳子的距离很近,袁微姐姐很容易就抓到第二根“平衡绳”了,可是事情仿佛没那么简单,第二条和第三条“平衡绳”隔得非常远,袁微姐姐试图右手抓住第二条绳子不动,左手去抓第三条,可是,手根本就够不到,袁微姐姐只好收回手,死死地抱住第二条绳子,一次,两次,三次……她一次一次的尝试,可是无论怎样她不愿意松开自己右手的平衡绳。她害怕了,哭了起来,叫喊着要下来了。

“加油啊!袁微!不要放弃!放开你的手,去抓另外一条绳子!”大家呐喊着,为她加油,要她放开右手,扑过去抓住那根绳子!袁微姐姐挪动着步子,手也向第三条绳子靠近,近了,近了,手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碰到了,可是她就是不愿意放开自己的右手,去扑向下一个目标。她的脸变得苍白,身子也在发抖。“袁微,看着你的目标,放手啊!”“是啊!不放手,你就得不到成功?”我们似乎比她还着急,眼睛死死地盯着,嘴不停地喊着!

她终于松开了她右手紧抓的绳子,向第三条绳子扑去,成功啦!大家欢呼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就差一点点就可以成功了,可是,许多人都跨越不过自己心中的障碍,所以畏畏缩缩,不敢去尝试,不敢去迎接新的挑战。

舍与得议论文 第7篇

三岁,无所知晓的年龄,托尼已然知道了多拿一点,但作为回报的是一无所获,。三岁的托尼只知道多拿一点而一无所获,却不知道放下一点就会获得很多,三岁的托尼知道了得,但却不知道舍,亦得 。

盛唐,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在这样的好时候,谁不想位尊权归?诗仙太白则用“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否定了这污浊的世风,他舍弃了得意的仕途,却得到了千古的赞誉。“诗仙太白”这一雅号名垂千古,无人不晓,这一切只因舍弃官场,舍,亦得。

乱世,国力衰微,民不聊生,在战火蔓延的东晋,当朝圣上又何尝不想寻找一些贤臣来治国安邦?面对御诏,陶渊明选择隐居南山,采菊东篱。面对朝廷俸禄,他选择了回绝。“区区五斗粟米,安能使君折腰?”弃舍五斗白米,换得两袖清风,舍,亦得。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在乱世之中,在烽烟之中,诸葛孔明仍不忘戒子,曾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儿子,也告诫世人,只有淡泊才能明确志向,只有宁静才能达到高远,只有远离世俗的喧嚣才能实现宏图霸业,只有心无旁骛才能至善至美,达到人生最高境界,舍弃杂念,获得成功。舍,亦得 。

舍得之间,人生百年。人生,不过是在得与失间反复辗转。

当三岁的小托尼深谙舍得的真谛时,他真正释怀,却也真正得到了。当他不再拿最大筐的苹果时,当他不再奢求最高额的奖金时,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奖励,也得到了关于人生的真谛,或许,若干年之后,我们和托尼一样,顿悟了人生的真谛,真切地感受到了有舍才有得。

体育道德教育的五点心得 第8篇

“思想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 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体育道德观。如, 教师可以利用室内理论课, 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作一名有体育道德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 让每名学生都写一个关于体育道德的座右铭或格言, 并让大家分享和点评。另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和整理一些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有关体育道德类的故事和事迹, 带到室内课堂和大家交流共享。总之, 教师要多运用类似的方法和手段, 促进学生体育道德观有效的形成。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道德舆论氛围

良好的道德常常要靠一定的公众舆论来支撑和监督, 体育道德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 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体育道德舆论氛围会使体育道德教育事半功倍。教师以自身为核心, 引导学生成为体育道德遵守的积极者, 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敢说、敢指、敢批的舆论风气, 让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无处遁形。如, 以往教师在篮球课上常常要提醒学生不要坐球、踢球、随地吐痰等, 积极向上的体育道德舆论氛围形成后, 这类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 一旦发生, 学生们会主动站出来制止。

三、树立体育道德优秀榜样

体育道德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在体育运动和锻炼时可能会对部分体育道德有所遗忘或疏忽, 这时就需要有一些榜样做出示范。如, 体育学科可以和学校政教处、学生处配合, 定期开展班级、年级“体育道德积极分子”, 全校“体育道德先进个人和集体”等的评选活动, 在学生中及时发现和选拔出文明、优秀的体育道德者, 把他们的事迹、材料进行宣传, 并对这些体育道德积极、优秀的个人或班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让落后者们以“先进者”为榜样, 让他们进行学习和效仿。另外, 学校、年级、班级也可以定期组织和开展一些以体育道德学习为主题的活动, 如座谈会、研讨小组等,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体育道德先进个人”, 让体育道德优秀者们走进群体, 谈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让学生们在学习和交流中碰撞出体育道德的火花, 让榜样作用最大化。

四、用事例传递体育道德正能量

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本身就是一股正能量, 它在适宜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中能够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时, 应该常常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例, 和大家一起去交流、讨论和总结, 从事例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效仿的体育道德正能量。如, 在某次篮球赛中, 双方比分很接近, 而时间所剩无几时, 对方有学生突然受伤倒地, 样子很痛苦, 本方学生主动把控制进攻中的球扔出界外, 并快速跑去查看、帮助倒地者, 结果, 这个耽误却导致本方输了整场比赛。赛后学生对此看法不一, 这时, 教师及时抓住这个事例, 郑重地表扬了那位学生的体育道德精神, 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正能量得到释放。通过一件件体育美德事例, 让学生去“读懂”它们, “感受”它们, 让体育美德正能量去震撼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情感, 坚定他们做体育道德人的信念。

五、注重体育道德过程性帮助和处理

教育得论文 第9篇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所谓深刻,就议论文而言,就是能从社会生活和文章材料中发现人所未见或不曾注意到的东西。

如何使文章写得深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文章中所论述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观点具有启发性,即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也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能加深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能够派生出对其他方面的思考,从而拓展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和外延,等等。

如2010年天津卷满分作文《白昼与黑夜》,文章开篇就把生活的世界按时间划分为白昼与黑夜:“我们生活的世界由白天与黑夜组成,在昼与夜的不断交替中,我们的生活如穿梭”,既符合实际(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包含白天与黑夜的),紧扣话题“我生活的世界”,又似另有所指。接着从真实的白天黑夜写到人生的白天黑夜,这是第一层;然后以“曾经的我,只喜欢白天,却害怕黑夜”点明黑夜的意蕴,即代表着失败、迷惘等。当战胜了黑夜,驾驭了黑夜之后,自信便回来了,这是第二层;接着递进到更深的一层,“驾驭了黑夜,让我重新审视黑夜”,体现出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思考也更深了一层,这是第三层;结尾再以“我依然穿梭在白昼与黑夜之间,因为这本是我生活的世界,但我已经不再迷惘与沉睡”,收束全文,细腻真切地揭示了一个从惧怕黑夜到战胜黑夜,最终重新认识黑夜的人的内心世界。文章逐层深入,做到了分析深刻而立意深远,观点颇具启发性。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想实现这一发展等级,需要在议论中点亮哲思。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去看世界、辨事理。也就是说,要增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从道德、精神层面思考生活的意识。人生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的完善。具体到写作时,要体现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人格、信念的坚守等。

2.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人生来是平等的,人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具体在写作时要体现对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尊重,着眼于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理解。

3.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思考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科技创新与社会民生的关系、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关系等。具体到写作时,可涉及如何继承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文化,“瘦肉精”事件与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日本地震的抗震救灾与国际影响等。

4.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从自我的角度说,要有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要有堅韧顽强、执着冷静的品格,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说,要有崇尚公平正义、博爱宽容、欣赏倾听、团结合作的生活原则;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说,要认识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就方法层面而言,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写作时,要善于提出“为什么”“怎么办”,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如2010年浙江卷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该文先以“资格老”为话题的切入点展开立论,接着肯定而明确地做出“角色的确在发生转换”的判断,并以事实加以佐证,然后运用因果联系推理,分析角色转换的原因:“而角色也并非‘那边独转’,在父辈与我之间,角色或许没有完全转换,但至少已经转换且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人格独立性显著增强,不再习惯一味‘屈从’父辈的教导而喜欢在一些问题上独立发现意见。另一方面,的确是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在对各方面的接触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有了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资本”,再以一句“然而为什么角色转换偏偏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呢?”顺势转入深层原因的分析。该文作者从现象着手,但不停留在一般的现象分析上,而是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议论,运用因果分析法,揭示事物(即年长一辈和年轻一辈在角色转换之间)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使文章说理充分,论据充足,思想深刻。

舍与得议论文 第10篇

有一句静思语是这样说的:“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为什么“舍”了才会“得”呢?举个最简单明了的例子:平时减少玩电动的时间读书,才有可能在考试时考出好分数。当我们遇到无法两全其美的事情时,就必须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以我为例子,就在某一次月考前两个星期,我为了不要枉费自己平时所做的努力,便不辞辛劳的一遍又一遍的复习。但是持续没几天,我那三分钟热度的个性又出现了——我放下课业选择了去打电玩。这真是个天大的.错误啊!假如那时我换个态度耐心的读下去,就不会枉费平时的用功,功亏一篑了。

从前在班上,我本来是个人缘极好的人,但是现在我的朋友只有一个。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班上大部份的同学都不认真向学,上课时都找尽借口理由出去打混摸鱼,也很爱道人长短……。所以,我决定要远离他们,并和一位用功且上进的同学一起学习。不过,这时同学们开始觉得我对他们不好,便开始厌恶我了。为此令我感慨万分:显然大家都分辨不了黑白是非与青红皂白啊!可是你看,虽然我舍弃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我不是得到了一个益友吗?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命与仁义是我想拥有的,当这两者不能同时兼具时,我会舍弃生命选择仁义。就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理一样,愿意为正义牺牲,也不愿受屈辱而茍全。所以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应多学习孟子,选择最有意义的那一方,就算会失去利益,也一定要懂得告诉自己:“该放下了!”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选择,而该放下的,也终究该放下。曾经网络上看到一句话:“人生无法样样皆得,凡事都会有取舍的时候。当你决定舍弃、放下,你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失去的只是你若有似无的烦恼!”没错。失去不一定不再有,得到不一定能长久,慎重的选出最合适的答案,才是我们最须要学习的!

舍与得议论文 第11篇

古往今来,在无数风云人物中,有的不懂得舍弃,不但什么也得不到,还毁掉了自己的前程。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文名鹤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起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在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迷惘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弄疯了,饮弹自杀。

一座花园如果不经常除草和修理,一个夏季就能让它彻底荒芜;一个成功的人若不舍弃过多的物质享受也将会一事无成。

但也因为舍弃,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与风景。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本是一心读书的从官,在深知官场的黑暗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荡然气魄使他重归田园,过上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幽静淡雅的生活,不仅为自己营造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生活,还为后人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正是有了这种舍弃名利的勇气,成就了他超凡洒脱的作品并泽被后世。

正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也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没有对安逸茅庐生活的放弃,怎么有孔明为刘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对黑暗官场的唾弃,怎么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没有对世俗的鄙弃,更没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临的是更多的舍也得的较量,在早晨起床时,你会不会脱离温暖的被窝迅速洗漱?在课间时,你会不会放弃无聊的追逐打闹去做几道试题?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你会不会坚定自己的原则?种种事例表明,舍,也是一笔得到的`财富,因为很多东西舍弃了才会发现,什么才是生命之重?

舍与得议论文 第12篇

乌江河岸,虞美人鲜红的颜色肆意地绽放。楚霸王项羽曾在此自刎,以无言愧对江东父老之由,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若他没有如此,或许中国的历史将重演。他选择了自己的尊严,成为后人们敬佩的君主,却放弃了一切东山再起的机会。在政治上,他败了,而他的虞姬也随他而去,放弃了在乱世中苟活的机会。或许,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一样会选择尊严,而放弃生命。

拥有的时候在放弃,而放弃的时候也在拥有。

正如材料中的两棵树。一棵树放弃了所有的枝条,却重获新生;一棵树带着隐藏的忧患,而没有锯掉枝条,最后干枯而死。或许漫长地光秃秃的等待很无奈,但却获得了生命。或许,人们会后悔对第二棵树的决定,但命运从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

南山的菊花开得正茂,只见一老父悠然饮酒作诗。那人,确是陶渊明。曾经,他愤慨难平,想改变这个国家;曾经,他多次受挫,只得借酒消愁;曾经,他郁郁不得志,一腔热血,却被现实的冷酷硬生生地浇灭……而今,归隐山林,安贫乐道,成了他最终的归宿。他看透繁华烟火,腐朽黑暗,最终归志淡泊。他选择了逃避,却拥有了平淡快乐的生活。太多人认为他消极,但我想,或许我懂他,那种无力背后深深的无奈。无论让他进行多少次选择,我想,他一样如此。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进行明智的选择。

曾经,我迷茫过。每日学习是为了什么,倒不如看会儿电视潇洒自在。我如今也庆幸当初的选择,学习,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丰富了自己心灵上的贫瘠,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而沉迷于电子网络,会带给你身体上的舒适和日益消沉的活力,身体上的舒适中不是心灵上的愉悦。我想,我的选择是明智的。当初的自己选择了学习,那么便坚持下去。但愿,青春期的同学们,都能明智些。

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几点心得 第13篇

一、结合《品德与生活》课, 以己为表率, 渗透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教育

首先, 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 一直把《品德与生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该课程从做人的最起码要求讲起, 告诉学生怎样正确做人,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我在讲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 引导学生看书上插图, 让学生知道: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不辞辛苦把我们养大。书中的小孩和你们一样大小, 就知道爱自己的父母, 他把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品尝, 把在学校学会的舞蹈跳给父母看, 妈妈生病了他给倒水买药, 为父母做自己能做的事, 以自己的行动给父母带来欢乐。后来又通过儿歌《我的好妈妈》再次让学生懂得要爱爸爸、妈妈的道理。课堂进行讨论:自己怎样做才算爱爸爸、妈妈?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发言, 都愿意帮助父母干家务、听爸妈的话, 做一个好孩子。我又引导他们, 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听讲, 按时到校, 认真完成作业, 认真学习, 就是爱父母。从那天起, 同学们课堂上有了一些进步。这说明学生的行为是很容易受到正面影响的, 后来, 小朋友间都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好朋友,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风。

其次, 以无私奉献赢得学生的爱戴, 教师要以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换来家长的敬佩;以慈母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认真备课, 上好每一节课, 提前制作好所需教具, 课堂上正确传授知识, 耐心辅导, 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的行为,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以身做则;凡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绝对不做;凡要求学生抵制的, 自己率先垂范。

再次, 从培养班干部入手, 支持班干部出面理事, 大胆管理, 按校规、班规办, 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能力。如:由班委会自行开展评比竞赛活动, 内容有:参加升旗仪式的态度、遵守校纪校规、出勤制度的情况, 学习是否勤奋刻苦, 能否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热爱班集体, 能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同学们一一遵守, 互相提醒, 累计高分发奖。一个“奖”字, 促使每个组与组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产生竞争意识, 促使每个组员认识到自己和全组的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关心、爱护自己所在的小组, 增强全体同学的集体主义感, 也提高了班干部的威信。

二、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 坚持正面教育, 树立自尊、自信、自爱的人生观

主题班会是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笔者经常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本年德育目标和任务, 举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班会,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2010年, 舟曲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 我就以献爱心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班会, 当我讲述到两名小学生的家被无情的泥石流冲毁, 亲人在灾害中失去生命, 一夜间他们成了孤儿, 舟曲还有很多灾民都无家可归、急需救助。同学们听得都流下了眼泪, 以班长带头, 表示要献一份爱心。当天下午, 全班25个人, 有人带来了衣裤、鞋, 有人带来了书包、文具等, 还有一名姓樊的小男孩, 平时总是父母用车接送, 那次班会后, 他大汉淋漓地背着13件半新旧的衣服捐到了教室, 他的爱心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一片掌声, 场面热烈又感人, 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恰当的班会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正面教育是育人的主渠道, 在育人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正面教育, 做到入情入理, 尊重学生, 不随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特别是不能伤差生的自尊心。

平时, 笔者非常重视转变差生的工作, 注意掌握差生的个性、爱好、愿望、家庭等, 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 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爱心。如:某同学是一年级留级生, 性野, 常逃学, 说假话。开学初同两位同学逃学, 用假币在商店里购物。我主动与家长、学校取得联系, 得到家长、学校的配合与支持, 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终于使这个同学承认了错误, 他表示要爱护班集体荣誉, 决心做一个大家欢迎的好同学, 获得了同学们的谅解。

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

课外是课内的延续, 它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 可以实现不同的德育目标, 如棋类活动培养学生冷静思考、谨慎行事的能力;球类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个性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写字、绘画陶冶学生的情趣;手工、剪纸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 用他们的智慧去描绘生活, 编织未来,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驰骋未来的空间。我在工作中, 努力创设条件, 采取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各自的“闪光点”放出光彩。

上学期, 五年级组织了一次跳绳比赛, 每10人一组, 时间是一分钟, 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 在训练中, 同学们练出了团结的毅力, 练出了战胜困难、勇夺胜利的信心, 更练出了团结协作为班级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 比赛跳出了1分26跳的最好成绩, 荣获全校跳绳第一名。

四、兼顾对学生个体的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 不仅要对学生共性品质加以培养引导, 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注意培养他 (她) 们勇敢顽强、诚实善良、乐于助人、敢于负责的优良品质。不仅要注意把学生身上的优点加以培养使之发扬光大, 而且要注意把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因素, 因势利导、转化为有益的个性品质。如:我带五年级学生时, 班上有一个学生, 有理想、头脑灵活、学习勤奋、成绩很好, 但敏感多疑, 甚至课上老师不让他回答问题, 他都会在心里嘀咕老师是不是喜欢他呢?同学们是否对他有什么看法了?我看出这一情况后, 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说话办事的优点, 同时也指出了过分敏感的危害。对于一些热心的:“快嘴”式学生, 既要肯定其热情、机敏的一面, 又要指出说话做事只用嘴不动脑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常会好心办错事、好心得不到好报。

教育储蓄:爱你得商量 第14篇

何先生的烦恼

何先生今年38岁,他和爱人都在外企工作,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夫妻二人月收入2万余元。但在外企工作并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大,两人都有很强的危机感,他们不愿把钱都放在银行里,因而在股票、基金和保险方面都有投资。为了保证孩子今后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虽然银行利率很低,他们还是从孩子一年级起,每年为他固定存了一笔钱,作为家庭的教育储蓄。

最近,何先生听说银行有一种教育储蓄是专门针对在校学生的,比一般的储蓄品种优惠,利息高,于是就前去银行咨询。一问才知道教育储蓄其实已经推出好几年了,而且好处确实不少。

首先作为零存整取的储蓄品种,教育储蓄享受的是整存整取的利率,目前有1年期、3年期和6年期3种,其次免征利息税,再有就是参加教育储蓄的储户,如申请助学金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给予解决。

工作人员告诉何先生,教育储蓄开户时,需凭学生本人的户口本或身份证办理手续,并与银行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每月以固定金额分次存入,单次存入金额最低50元,最高可为1万元。

何先生回去算了一笔账。目前6年期教育储蓄按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5年期零存整取年利率为1.98%,扣除20%的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1.58%,而6年期的教育储蓄,则可按整存整取年利率2.79%结息,免征利息税就比前者高出1.21%,相当于多拿了56%的利息。

这一算何先生觉得很高兴,他和爱人商量,决定把原来给孩子存的钱合并到一个教育储蓄帐户上,给孩子存10万元的6年期教育储蓄,到时候利息能多出几千元。如果到期时这笔钱并不急用,还可以连本带利转存定期储蓄。

两人拿着钱和孩子的户口本到了银行,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原来,工作人员忘了告诉他们几个关键的信息,就是教育储蓄针对的是小学四年级以上(含四年级)的在校学生,而且储蓄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何先生上三年级的小孩并不符合条件,而且10万元想存还存不了。

这让何先生很烦恼。

教育储蓄有“门槛”

何先生的烦恼也是大多数家长的烦恼。其实早在1999年9月,教育储蓄就开始由工商银行独家试办,当时以零存整取享受整存整取的优惠政策,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99年11月开征利息税后,教育储蓄可免交利息税,相对于其他储蓄品种,利率优惠幅度综合计算在25%以上。不少家长都到银行咨询,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存笔教育储蓄。

但咨询之后,有不少手头比较宽裕的家长都放弃了,原因是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当时教育储蓄只有3年期和6年期两种,本金最高不超过2万元,并严格限制每月最高存入金额,3年期为每月555元,6年期为277元。这样一来,储户必须每月跑一趟银行,存6年期就要跑72趟银行。而且最高2万元的限额,让大多数家长觉得不够用,因而推广并不是很顺利。

2000年4月1日,央行的教育储蓄补充规定允许中行、建行、农行等商业银行都可开办教育储蓄业务,将存期增加为1年、3年和6年3种,并规定允许最低两次存足限额,最多一次存入1万元。同时将“非义务教育”的范围局限性从以前的高中或大学扩大到普高、职高、大中专、大学本科及硕士、博士等在校学生。1年后,工行的教育储蓄开户数量已达到441万户,存款余额达到107亿元。

虽然修改后的政策比以前较为宽松,但教育储蓄的“门槛”仍然存在。

首先是2万元的最高限额没有改变,对于目前日益增加的家庭教育支出相比,这笔存款无异于杯水车薪。

其次,存款手续繁琐,开户时储户在银行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分月存入,中途漏存后没有及时补齐的视同违约,而违约后存入的部分按规定在支取时必须按活期计息。

第三,教育储蓄到期后,储户需凭存折及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一次支取本息,孩子如果没有如愿升学,拿不出这个证明,就只能按一般储蓄办理。再有如果孩子中途转学,就有很多手续要办,如果是户口迁移的话,就更麻烦了,银行要求必须在存款到期后才能办理教育储蓄异地托收。

另外,如果存期内有利率调整,教育储蓄的利率不会随之变化。而且教育储蓄逾期支取或提前支付时,利率算法也不同。如果逾期支取,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按当时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如果提前支取,若能提供非义务教育身份证明的,将按实际存期和开户日同档次整存整取利率计息,并免征利息税,如果不能提供非义务教育证明,将得到支取日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并需征利息税。

这样,大多数家长觉得教育储蓄像是个鸡肋,而他们自己则处在一个优惠与限制的夹缝中,不存吧,浪费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存吧,又太麻烦,耗不起时间。有的家长嫌麻烦,干脆给孩子买国债,利息差不了多少,但灵活性和便利性强多了。

存好才管用

鉴于这些限制,如果决定给孩子存笔教育储蓄,家长必须动动脑筋,如何才能让这笔存款发挥最大作用,得到最大的收益。

首先,注意存期的选择。由于教育储蓄到期取款时,储户必须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证明,才能一次性支取本息,否则就不能享受教育储蓄的优惠利率,只能按零存整取利率计息,并需交纳利息税,这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家长在选择教育储蓄的存期时,就要谨慎考虑。一般来说,1年期仅适合初三(含初三)以上的学生,3年期适合初中以上学生,当升入高中或大学时就可以在存款到期时享受优惠利率并及时派上用场;6年期则适应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作为孩子上高中的后备储金。

正确选择存款期限,应尽量选择3年期、6年期教育储蓄存款。最好不要选择与子女结束义务教育时间相同的存期。如子女尚有1年上高中,倘若选择1年期的教育储蓄是极为不科学和不经济的,可选择3年或6年期利率较高的教育储蓄,这样可以充分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利率优惠和免征利息税的政策,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考虑到教育储蓄不会随利率调整而变化,因而您在选择存期时,最好结合当前利率走向和孩子的年级加以综合衡量。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初一,是选择3年期还是6年期呢?我们建议您还是最好选择6年期的。如果3年后利率有下降的趋势,那么您选择6年期的教育储蓄比3年期利息收入要大一些;如果3年后利率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利率上升幅度较大,您可以根据孩子的非义务教育证明对存款进行提前支取,同样可享受利率和免税优惠,并将这笔钱按更高的利率转存;如果上升幅度不大,您可以等到孩子上大学后再把钱取出来。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您为孩子的教育做了更多的储蓄,并且您的孩子学习不错,能顺利考入大学。

其次,合理约定存款金额。约定存款额的多少决定储户利息与享受免税额,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约存金额很重要。银行规定允许最低2次存足限额,最多1次存入1万元,那么约定存款的多少就与储户利息和享受免税额度有直接关系。

上一篇:小学雷锋中队评选材料下一篇:护理健康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