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2024-08-02

感恩教育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

感恩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第1篇

感恩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在今天的感恩教育讲座中,演讲的李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感恩的故事,让我受益匪。让我明白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那些关爱,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感谢他们。

在世界上,万物都皆有感恩之心。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成一曲感人的乐章,那是它对大树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落,描绘着一幅感人的画面,那是它对蓝天的感恩。有人说过,感恩就像一双鞋,穿上了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但是我觉得,感恩更像是我们生命中那一朵朵不会谢的花。因为拥有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一直以来,我深深的感谢父母与老师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我清楚的知道,我们是父母的心灵寄托生命的延续,希望之光。而今天,妈妈就坐在我面前,她那慈祥的脸上分布着一条条皱纹,不知她在何时何地,为了一个这么不听话的孩子,而使脸上起了一条又一条的皱纹,在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明白了父母与老师多我的那么多的爱。人人都说,我们的老师就像那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老师对我的关爱,我一定不会忘记。父母与老师的关心与信任是我自己学习的巨大动力。所以,我会信心百倍地去努力学习,把自己当成是祖国将来的栋梁,使自己更加优秀,不负您们对我们的希望和关爱,愿我的成绩能使您们更加满意、放心。

感恩,使生活更美丽;感恩,使人生更精彩。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将使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心态得到调整,境界得到升华。感恩

是一种幸福的智慧,感情、感恩是一种永恒的人生支柱。心怀感恩,我们的心情将会像阳光一样灿烂,我们的人生将会永存于历史长河。

感恩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第2篇

2012年11月13日,我们**学生在学校听了《感恩教育》讲座,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这个讲座是由**老师演讲的,她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讲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一位张老师为了救两个学生,放弃了生存的机会,用双臂紧紧地把两个小生命保护在自己的怀里,等到地震过后,人们从废墟中把他拔出来的时候,他的手怎么也掰不开,取不出两个孩子,无奈之下,人们不得不用电锯锯断了他的双臂。天啦!这只是他的学生。而天天站在我的讲台前的老师们,虽然没有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她们每天就这样默默地背课、耐心的讲解和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我们每天偷走了她们的青春。

第二个故事讲的事《感恩的心》这首歌的来历。有一个靠捡垃圾维持生活的夫妻有一天在垃圾堆中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本来就很难生活下去的夫妇俩却下定决心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为了让这个孩子吃饱,读好书,夫妇俩因为劳苦过度相继死去,那个母亲在临死的时候还深深不忘了这个孩子的学业,用器官和医院作交换,供孩子上完学,并要求医院定期以自己的身份给远方的孩子写信,寄钱........天啦!这不是他们的亲生骨肉,却有着如此的责任,如此的爱。

小升初衔接教育讲座 第3篇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了解小学与初中的不同之处。

一、中学与小学的不同

(一) 环境不一样

中学的同学来自多所学校, 大多数是陌生的, 彼此不太了解。而同学们的重新组合, 会使个人原来习惯的位置发生变化, 这一切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冲击, 家长要非常关注, 这一切都可能使你的孩子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坠入深深的失落中。

(二) 管理不一样

在小学阶段, 学生年龄小, 自觉性差。不同于小学, 中学开展各项活动常常要由学生去负责, 教师多作引导。这是中学教育区别于小学的重大特点之一, 也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一种需要。

(三) 中学与小学阶段学习方面存在的不同

1. 学科增多。

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学生负担轻, 升入初中后突然增加到七年十科、八年级十一科、九年级十科。不少初一新生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 未能根据初中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 生出种种不适应, 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

2. 教材难度增加。

中学比小学教材在难度上有很大的跳跃性, 记忆性、重复性知识减少, 理解性知识增多。小学习题基本与例题相似, 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题型变化较大, 因此即使学生在课上听懂了, 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

3. 教学速度加快。

小学语文、数学内容较少, 每周上8~10节课, 中学课本内容增多, 几乎增加一倍, 但每周只能上5节课, 因而教师教学进度必须加快, 上课提问学生次数相应减少。在小学阶段学生放松一段时间的学习, 如果努力还能赶得上, 而中学有几堂课走神, 不认真听讲, 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 则可能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 从而掉队。

4. 学习习惯不同。

小学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 正式作业在课堂上老师看管着完成。进入中学, 正式作业在课下完成, 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要求学生有自觉性、自主性。在中学, 若需要老师督促完成作业, 则大事不妙!中学生若经常完不成作业, 就是已经掉队了。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一) “四性”即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

敏感性是指对人、对事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思想活跃, 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社会性是指对人生的意义、升学等社会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动荡性是指情绪容易激动, 对事既积极热情, 又焦虑不安。闭锁性是指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些内敛。

(二) “四高峰”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

生理变化高峰是指学生生理发育迅速变化, 性发育成熟。智力发展高峰是指此时的孩子的智力发展、记忆力、判断力和动作反应力及速度都已达到人体的最高水平。初中阶段是孩子的黄金阶段。孩子会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求独立的愿望, 其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 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 常持分析和批判态度, 很反感家长把他们看成小孩子, 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初中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增强, 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他们力图在各个领域有较出色的表现, 想争取在集体中赢得适当的地位, 得到好评和重视。

三、做好小学初中衔接的方法

(一) 帮助孩子摆正心态, 做好心理调适

初中阶段是每位同学的新起点, 是一条新的起跑线, 与其“战战兢兢”, 不如“轻轻松松”, 扔掉“包袱”轻装前进, 才会跑得更快、更稳。在学习、生活上, 一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和挫折, 要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 这样就不至于一遇到打击就垂头丧气。

(二) 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 这是每一个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好的方法, 是成功的开始。由于小学初中的学习方式的区别和孩子水平的发展, 由于初中学科知识量大、难度大、学习进度快、综合性强、系统性强、能力要求高、理解要求高等特点。第一, 小学“三多”是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 到中学“三多”是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第二, 初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较为放手, 如何指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指导孩子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变死记为活用。

(三) 家长转变教育方式

从教育孩子的方式来看, 在小学, 父母对孩子关心较多, 教育方法简单, 孩子也很单纯, 表现得比较听话, 学习积极性高。到了中学自我意识的增强, 中学生对家长的态度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服从关系, 他们有时要向家长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 原来在小学一些家长采取的一些简单、粗暴并且有效的方法, 在中学就行不通了, 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孩子的教育, 是一个过程, 是思想、心理的成长过程, 需要心与心的靠近。

我建议家长做好如下几点:

1. 营造温馨的家庭亲情, 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2. 父母应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以美德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 出了问题, 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既不能放任不管, 更不能棍棒相加。

4. 抽出陪朋友、陪客户、喝酒、打牌、看电视的时间陪陪孩子, 这也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

5. 学会运用欣赏、夸奖、鼓励、榜样等正面教育方法。

6. 善于与老师沟通。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家长学会正确的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家长应该与班主任定期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 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家里的情况, 便于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有这样一句话:优秀孩子是优秀家庭培养的结果, 问题学生是问题家庭造成的产物。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 为教育开创更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杨晓琴.浅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J].教育艺术, 2010, (10) .

幼儿感恩教育的几点体会 第4篇

关键词: 感恩教育 言传身教 以德为先

养育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都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作为一个人的起码品德。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幼儿从小便形成“以我为中心”,出现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在与家长的交流中,看的出家长仅仅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大就好了。殊不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时形成的性格,将禀性难移。正所谓“育人教之以德为先”,因此,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我从思品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入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教师言传身教,让感恩教育“润物无声”

教师是幼儿除了家人以外接触最多的人,我深知,在感恩教育中,我們无需告诫幼儿感恩,而是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感恩的关系,通过言传身教,让感恩教育“润物无声”。因此,我将感恩教育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把“谢谢”挂在嘴边。当孩子帮我将擦嘴毛巾挂好后,当孩子帮助我将玩具整理干净时,我会及时对他们说:“你帮助大家做了很多事,我代表小朋友谢谢你。”幼儿天性爱模仿,我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的举动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间一长,幼儿开始慢慢学着说谢谢。

午餐、午睡是练习说“谢谢”的好时机。给孩子们盛汤、盛饭,午睡时帮孩子穿脱衣服是我必做的,大多数幼儿对这种成人劳动习以为常,但是朱鹏臻小朋友总是会在我给他盛好汤后说句“谢谢”。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我最喜欢给朱鹏臻盛汤啦,每次老师为他服务,他总会说好听的话,老师心里真高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于是轻轻地一声“谢谢”从孩子们的口中娓娓道来,无形中培养他们受到帮助要感谢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行为能让孩子生活的环境到处充满浓浓的爱意,为孩子树立很好的感恩情怀。

二、融入园本特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

我园正在进行“经典诵读”特色教学,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文化教养”对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中一些关于感恩的内容作为启蒙教材,由浅入深,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诵读《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对待父母要孝顺、对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要谦让的道理。同时我利用饭前等待等点滴时间指导孩子诵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首孝悌,次见闻……”这些词句虽然简短但意义深远,幼儿诵读朗朗上口。在诵读的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这其中包含的深刻含义,幼儿逐渐了解什么是孝、什么是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经典诵读给大家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班争抢大个水果的现象少了,还有一些孩子回家后会主动将好吃的东西留给大人,幼儿之间互相帮助的事多了……这些变化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那种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就这样悄悄流淌进幼儿的心间,并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融入主题活动,让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的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我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活动,活动中让家长讲讲自己照顾孩子的事例,让孩子为妈妈、奶奶制作节日礼物等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在重阳节,组织幼儿开展“感恩重阳”的主题活动,邀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参加,让幼儿说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自己做的事,对家庭的贡献。通过朗诵诗歌《我是家庭小主人》,演唱歌曲《感恩的心》,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喂蛋糕、擦嘴等一些活动,将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另外,我还创设了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角色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比如在“护蛋行动”中请幼儿每人看护一个鸡蛋。在短短一星期里,幼儿要带着蛋宝宝上幼儿园参加各种活动,形影不离。虽然时间比较短,但通过护蛋行动,大家明白要将鸡蛋保护好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感受到父母平时照顾自己需要付出许多心血,要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四、加强家园联系,让感恩教育“生根开花”

幼儿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加强家园联系,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十分重要。我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运用很多社会中的真实故事向家长阐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在把爱心、精力、金钱无以计数地投向自己孩子进行“智力投资”的同时,也要注意“情商培养”,让家长知道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年迈的父母亲。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看望老人,帮助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幼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同时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通过感恩教育,我发现孩子们正在逐渐改变:每次我分发点心,孩子们总会说上一句谢谢;放学时,当孩子看到爷爷、奶奶递上的水果,总会要爷爷、奶奶先咬上一口然后再吃……

“十年树木,千年树人”,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正确的、持续的教育,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将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让感恩教育走进幼儿的生活,同时尽量让孩子体验到因感恩而快乐。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或表达感恩时的心情,或愉悦或温暖,或宁静或虔诚,多一些正向积极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必将使孩子长久地拥有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孙岩.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田玉贞.让爱传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听感恩励志教育讲座之心得 第5篇

5月10日下午有幸和孩子一起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感恩励志讲师团”郭老师的演讲,学校请的教育专家为我们的学生和家长上了别来生面的一课,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动不已,泪流满面。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如此的感动呢?

这次教育讲座的安排无论是从学生和家长的座次,还是从报告的内容设计,从演讲的音乐背景,从老师的演讲技巧,都可看出老师为此次的演讲是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啊!

先是从坐的形式上来说,让家长和学生坐在一起,其目的是让学生和家长近距离的接触,从而达到互动的目的,能更容易的打动学生,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再就是演讲的内容设计,从感恩父母感谢父母到感恩老师感谢老师,不但教育了我们的孩子,同时还教育我们的家长,尤其是针对那些平时目中无师的家长,对他们来说更是上了一堂尊师教育课。

另外整个会场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潮,产生如此的效果,还要归功于背景音乐的设计,随着故事情节时而悲伤,时而欢快,时而平静,时而激昂,牵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次励志教育讲座不仅使孩子也使家长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演讲老师用生动的事例、饱含真情的话语、一首首极富感染力又恰当的背景音乐,带大家走进感恩的世界,逐渐敲开学生、家长的心门。当孩子们伸出双臂与父母拥抱,当孩子们泪流满面地对父母、对老师大声说“爸爸妈妈,我爱您!”“爸爸妈妈,您辛苦了!”“老师,我爱您!”„„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呼喊响彻整个会场,我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当代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平时在家被父母或爷奶照顾的体贴周到,他们体会不到大人的辛苦,感觉不到家人的爱,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应该的。不必说每天的接送,不必说可口的饭菜,更不必说每晚的作业检查,单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一蹋糊涂,就让家长心力交瘁。通过学习让他们懂感恩的更感恩,不会感恩的学会感恩。专业老师教育的效果胜过我们做家长的百倍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和家长的几度落泪,我相信那是真诚的眼泪,而不是演戏。

老师的辛苦是家长们都能体会的,一个孩子就让爸妈操不完的心,更何况管理几十个孩子,批改作业,要备课、讲课。如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老师就是孩子的第二位父母。不光学生要感恩老师,家长也要感恩老师,感谢老师为孩子无私的奉献。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今后在感恩方面要加强,也要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到感恩的事情里去。我深切相信郭老师的话,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古语云:先做人,后做事。培养孩子要从德抓起,以一带百。

总之,这次报告,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机会。天下的爸爸妈妈不是尽善尽美,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也要向别的爸爸妈妈学习,我们也要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孩子也要向其他的孩子学习,向一切能够为我们的身心提供营养的外界学习。也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让家长学会了如何教育孩子,让老师学会了如何与学生相处。

感恩教育讲座总结 第6篇

于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在我校会议室举行感恩教育讲座,这次讲座由高得胜教授主讲,参加人员有家长学生等共1200多人。

这次专题讲座主要感恩教育。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必然是从爱父母、爱亲人开始的。一个人如果能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永存爱心和感激之情,那么他每时都会得到爱和情感的回报,他的一生将充满快乐和幸福。高得胜教授通过自身现身说法,结合事例图片,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网络,让学生在文化中熏陶。

高得胜教授现场演绎了活动启动阶段到少年各个阶段的感恩情素,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还要求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高得胜教授为了得到家长们的配合,倡议拟写了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还要求家长讲有关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爸爸、妈妈的艰辛和爸爸、妈妈如何回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之恩的故事,从而培养孩子正确的责权观:在付出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到、感觉到,进而要求孩子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家长们把孩子在家中的感恩活动记录下来,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

上一篇:党旗颂诗歌朗诵背景下一篇:拒绝垃圾食品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