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三要素范文

2024-05-17

把握好三要素范文(精选9篇)

把握好三要素 第1篇

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实践表明,任何一个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好几个核心要素。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对文化发展历程、发展优势、发展走向的充分把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自觉意识强,则企业容易兴旺;文化自觉意识弱,则企业容易衰落。增强企业文化自觉,可以培养企业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企业文化自强,最终达到文化兴企的目的。增强企业文化自觉,要求大力推进企业的核心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文化自觉驱动机制,将核心文化各项要素融入企业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让文化真正产生竞争力和影响力。

创新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总枢纽,也是衡量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晴雨表”。思维决定观念,观念影响制度,制度左右行动。没有思维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会目光短浅,错失发展良机;没有思维创新,企业的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推动思维创新,突破思维定式,应着力实现思维方式转变,如变孤立性思维为联想思维,变单一性思维为多样性思维,变常规思维为超常思维,变单赢思维为双赢思维,等等。

筑牢价值基础。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战略、企业制度、企业行为。筑牢企业的价值基础,就是要使企业价值观建设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创新、方式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推动企业价值观内植于员工之心、外化于员工之行。为此,应积极开展企业价值观宣传活动,使全体员工明确企业价值观的内涵外延;推动企业领导人员身体力行、模范带头,发挥企业先进员工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让全体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价值观进脑入心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员工自觉践行。

强化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以及对员工、股东等承担责任的同时,自觉承担对消费者、社会、自然环境等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要着力转变视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经营理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坚守诚信至上理念,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可靠服务;加强制度建设,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商业道德,热心公益事业,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等等。

突出企业特色。企业发展靠特色,特色形成靠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企业就会发展不快、行之不远。培育企业特色文化,应着力克服理念雷同、定位宽泛等问题,紧紧围绕企业核心发展战略,凝炼企业历史精华,通过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现代文化的总结、归纳与阐释,使企业文化接上地气、彰显特色,进而形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作者为湖北经济学院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教授)

把握好三要素 第2篇

怎样才能创业成功?每一位创业者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在创业路上一旦失败,对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倾家荡产。无数创业者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创业蕴涵着一些基本要素。

要素一:健康坚毅的创业理念

案例 50多岁的方策几年前还是名下岗工人,现已成功转型为合资企业老总。创业之初他以为,自己有相关技术背景,只要解决了资金就能创业。然而,产品试验成功后,他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熬人的过程。因为,国内不少客户十分迷信国外产品。最艰难的七个月里,每天送出无数样品,每月7000元开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几次想到了放弃。

但他还是坚信,质量优秀、价格合理的产品一定能战胜竞争对手。于是,方策放弃了所谓自尊,陪着笑脸到处推销产品。有时,别人要几十元的产品,他也用自行车送到数十公里外。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他说,自己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做好自己喜欢的事!

创业理念归根到底是要回答你为什么要创业?不同的创业理念会开出不同的创业之花,结出不同的创业之果。创业是幸福的,创业是快乐的,这快乐与幸福不仅意味着创业者比打工者能得到更多物质享受,而且创业者面对挑战所付出极大的心血和代价换来的,是一种通过超越自我去实现人生价值的结果。

创业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创业的成功需要坚毅,坚毅来自于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自良好的创业理念。确立健康坚毅的创业理念是创业成功的开端,创业理念在创业道路上需要不断完善升华。那种只想赚大钱而没有付出准备的人,企望在创业路上获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

要素二:诚信为本的做人哲学

案例 三年前,张亚联成立了一家装饰公司。最初两个月,他们没有接到一份业务。因为他初涉竞争激烈的家装行业,之前也没有任何经商经验。但这时,张亚联的“为人之道”为他捕捉到了机会。第一份业务来自同学的朋友,张亚联倍加珍惜这份信任,他说:“你放心,如果哪一天质量不好了,你就叫我哪一天停工。”

“经商以诚为本”,难在持之以恒。但张亚联做到了。有一次,一位客户反映卫生间漏水,派人上门现场查看后,他们发现是水管公司的责任。但张亚联并未袖手旁观。他前后花费10个月,终于使问题有了圆满解决。这样的做人处事态度,使他们在客户中形成了良好口碑,公司的业务量成倍上升。

要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推销出去,创业者就必须使人们认可你的人格品质,这里需要创业者做好人。以人为本,以诚经商是成功创业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奸商有时也得逞赚大钱,但是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愈益成熟的今天,只有诚信创业才能使你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然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敢于超越自我。创业与做人密不可分的,做好人才能创好业。

要素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案例 2002年,下岗工人桂坚城创办了“桂花香绿化养护服务社”,一时经营得有声有色。按理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园林绿化都是一个比较长期的朝阳事业。但是,桂坚城却认为,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长时间的辉煌,他必须要在项目和经营方式上不断突破。

一次偶然的机会,桂坚城了解到上海的汽车租赁业大有前途。于是,他对市场进行了全面了解,掌握到的一些数据让他信心大增。经过学习、取经,他成功建立起了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去年,根据上海房产市场的火爆情况,他又创办了“上海科瑞达艺术工艺切割有限公司”。现在,桂坚城还在经营创新上不断尝试突破。

创业本身是创新,创新是成功创业的灵魂,创新精神是提高创业者竞争能力的根本。创业者要在项目的选择上创新,也要在经营理念与经营特色上创新。创新必须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大背景,创新也必须根据创业者自己的素质条件。

其实,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扬弃、不断创新的过程。赢利多少,固然是创业成功的标志,而创业者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成功创业的重要标志。

要素四: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

案 例 张德荣率领一群下岗工人,利用旧厂房办起了康德敬老院。他原来是钟厂工程师,开办敬老院是隔行如隔山,样样要从头学起。第一个月只收了4位老人,但员工们常常手忙脚乱。进退两难之间,张德荣三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民办老人院院长培训班”,从而掌握了一整套护理老人的专业知识。

要办好敬老院,不仅要懂得生活护理的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两位百岁老人,姐弟俩,姐姐住在康德敬老院,弟弟住在某区福利院。弟弟来看望姐姐,只住了一天,张德荣与他聊了一个小时,老人就不肯走了。老张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事业中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如人性化管理等。

创业不是蛮干,需要知识。创业者要学什么?向书本要知识,在实践中长见识,在竞争中汲取同行和他人经验和教训。做一个入行懂行的创业者,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把握好三要素 第3篇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 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科学发展, 妥善应对挑战, 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 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既做减法, 又做加法,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 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 形成新的“双引擎”, 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把握好三要素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党员;三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而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对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的根本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需要认真把握好三组关系,即计划与变化的关系、标准与质量的关系、比例与结构的关系。

一、计划与变化的关系

计划与变化是辩证统一的,有了计划,就可以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实现目标。

1.认真制订和落实计划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是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要贯彻这个方针,没有计划不行。因此,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每年都要制订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党员发展计划等。在党员发展对象预审中,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即入党积极分子至少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才可以定为发展对象,没有列入发展计划的积极分子,除特殊情况外不能审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突击发展现象。

关于计划,还有一个宏观把握的问题。2003年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高校党委要科学制订、认真实施发展党员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努力做到大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工作就要有计划性。比如,要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中学阶段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就要跟得上,否则高校就很难实现“一年级有党员”的目标,只能是“来几个是几个”。要实现“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就要认真考虑党员的年级分布状况,一年级开始培养,二年级开始发展,二年级结束时党员达到一个什么比例,三年级结束时又是一个什么比例,四年级时比例又会怎么样,心中要有个数,然后再落实到行动上,这样就会有效避免工作的无序性,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稳步实现既定的目标。

2.适时调整和完善计划

有计划,就会有变化问题。比如,原来上报党员发展计划时,某些培养对象表现不是很突出,暂时没有列入发展计划,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培养考察,发现进步很快,表现不错,如果想列入发展计划,怎么办?应该是可以调整的。但调整也要有个大致时间,比如本学期末或下学期初;也要有个程序,比如要听取培养联系人、党小组长的意见,经过支委会讨论,再报党总支(分党委、直属党支部)同意,最后到组织部备案。

此外,还有一个计划与变化的问题值得注意。个别党支部在上报党员发展对象的预审材料时,为了少填培养意见,擅自把培养计划“变化”了,典型的做法是什么时候要发展,培养时间就从发展时间往前整推一年,倒是符合了“至少培养考察一年以上才能定为发展对象”的要求。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偷懒,实际上是缺乏计划观念,很难保证培养考察的质量。如果严格按计划行事,培养联系人每季度填写一次考察意见,党支部每半年填写

一次意见,就既能保证培养考察的质量,也不会出现突击材料和偷工减料的现象了。

二、标准与质量的关系

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是前提,保证质量是目标要求,而严格程序、发扬民主则是从前提通向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

1.要全面理解党员标准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党员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着重要看入党申请人是否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否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否在工作和社会中作出了突出成绩。对大学生来说,党员标准可以简要归结为两点:一是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二是现实表现是否优秀。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党员标准的把握,往往存在以偏赅全的现象,过多地或全部地把标准落实在现实表现上,认为只要学习好、工作好、荣誉多就符合标准,而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考察,对这种片面的标准观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2.要认真把握“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的,也有为了面子好看而要求入党的,还有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参加工作后容易得到提拔重用而要求入党的。同时,个别党组织在把握党员标准时,认为“思想上入党”是个虚的东西,不好把握,所以干脆就只看现实表现。因此,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不容忽视。其实,把握“思想上入党”并不难,因为思想总是要通过行为来表现,是否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通过言谈举止来衡量。

3.严格程序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关键

程序是制度、规范、纪律。发展大学生入党,要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在每一个环节上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当前,要着重在五个环节上下工夫。一是入党前的培养考察。这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也是把好党员“入口关”的重要保证。不少高校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与其理论学习、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团组织“推优”等结合起来进行,注重通过谈心谈话、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和党校培训等方式促其不断进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审批前的组织谈话。上级党组织在正式审批之前,派人与发展对象谈话,直接了解申请人的情况,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从而防止偏差,保证审批的正确性。三是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这是对申请人(包括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组织观念教育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式,尤其是客观指出申请人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对其健康成长十分必要。四是入党宣誓。鲜红的党旗、高高举起的右拳、庄严的誓词、神圣的场面,这一切令多少党员终身难忘,又激励着多少党员为着党和人民的事业终生奋斗。五是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有个别党员在跨进党的大门之后,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认为只要预备期内不犯错误就可以按期转正,“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是党员就要体现先进性,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此,我们既要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又要给任务、压担子,促其发挥表率作用;同时,注重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如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制度等),严格把好“转正关”。

4.发扬民主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怎样,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发扬民主就是要充分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地改进工作,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发扬民主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在团组织“推优”时发扬民主。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向党组织推荐优秀的发展对象,是共青团的应有职责。“推优”时一定要严格程序,把广大团员的意愿、团支部和上级团组织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确实把发展对象推选好。二是在确定发展对象或接收预备党员时发扬民主。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培养考察,能否列为发展对象?有的高校党组织不仅注重听取培养联系人、党小组和党支部的意见,还采取公示或民主测评的形式,在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的班级或年级中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看大家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把广大学生的意见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三是在预备党员转正时发扬民主。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是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能否按期转正,不仅要听取所在支部党员的意见,还要通过公示或民主测评征求所在班级或年级广大学生的意见,对不赞成票超过一定比例的,可以给予其延长预备期的处理,情况严重的甚至可以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三、比例与结构的关系

1.比例与结构密切相关

“改善结构”是发展党员的指导方针之一,这个结构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年龄、性别、知识、学历、职称、成分等。发展大学生入党,对改善党员的年龄、知识、学历结构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笔者所说的结构是相对狭义的,专指学生党员的年级分布结构。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在校大学生中党员比例达到8.5%,这是从一年级到高年级平均占有的比例,如果细分到各个年级,比例会是多少呢?或者说,各个年级分别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才会生成这个平均的8.5%呢?因此,党员比例是同党员的年级分布密切相关的,把握整体的党员比例必须通过党员的年级分布来实现。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四年制全日制本科院校,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党员比例在13%左右,而通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党员的年级分布有了这样的大致把握:二年级末党员比例在5%左右,三年级末在15%左右,四年级末控制在20%左右。实践表明,这个结构基本符合我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在党员比例稳步提高的同时,发展党员的质量得到了切实保证。

2.对比例要有基本把握

我们都知道,发展党员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如果说有比例限制,那么该怎样限制?似乎是不太好把握的问题。可是,我们又总得有一个基本把握。列宁说:“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斯大林说:“必须永远记住,政党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与其说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不如说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的坚定和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忠诚。”可见,把握的原则就是质量,就是必须“成熟”了才能发展。8.5%是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的比例,具体到不同的高校,比例会有所差异,这是正常的。但有些高校在质量把握(尤其是入党动机的把握)上有所放松,学生党员比例高得离谱,甚至有的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借口而大开方便之门,这种危险的苗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第5篇

——关于两堂同题异构课的对比分析

无锡市堰桥中学徐福亮

这是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发生的故事,两位外校教师来到我校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课题分别上了一堂评优课。我找到了那年的听课笔记,三年前两位教师的授课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为了便于评课,我称一位教师为甲老师,另一位为丁老师,以下便是本人对这两堂课的评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运用还是无视:在新旧知识的联系间徘徊

古人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认知心理学派也认为:在学习中,新知识、新经验、新见闻不是被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所吸引,就是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适当部位,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吸收新知识使自身得到改造,重新组织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相互作用,既能使新知识内化,也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观念。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中,甲教师出示了“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导入材料,简单描述了惠山新城的交通状况,抛出了“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问题后,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进一步设计了这样的系列问题:①我是国家的主人,那我能否命令政府解决这一问题呢?为什么?②不能命令政府可以找政府,为何要找政府解决问题?③我找政府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的什么行为?④如果政府无法令我满意,我就带人到无锡市市委市政府门口示威、静坐和绝食,可以吗?⑤找政府真的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找谁呢?

通过对以上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实际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了第一、第二单元的以下知识: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②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③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④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公民行使权利坚持的原则之一——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⑤民主监督的渠道—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这几个问题从公民、政府两个主体及其关系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一连串的问题后引出解决问题的另一主体——人民代表大会,自然而然引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而且由于学生运用了所学知识,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建立了自信,自认而然地被拉入学习情境中,这是一种成功的导入。反观丁老师的导入,就是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 1

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请大家把书打开到X页。既没有运用时事热点材料切入,也没有使用旧知导入新知,是没有导入的导入。学生的眼睛看到了学习的知识,脑中一片空白,面对着全然陌生的白纸黑字。这是一种不成功的导入。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组织、运用引导性的材料,为新旧知识铺设“认知桥梁”。我们不应无视旧知,而应合理运用旧知,在反馈旧知中导出新知,发挥其在新课学习中的独特作用。

二、一例还是多例:在情境材料中取舍

布朗提出了“情境学习”的概念,认为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直线的,认知识的功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在教学中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情境教学方法支持了这一观点:教师和学生应通过两者间相互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提高能力。情境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信息来源的课堂教学过程。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学习都在一定情境中进行。

我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特定的问题环境”并非仅指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上的材料生动、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材料个性很强,话题分散,不具有统一性,如果一味的不加选择的照搬照抄,盲目使用,便会进入“情境—问题—探究—再情境—再问题—再探究······”的循环教学方式的误区,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丁老师采取了一段材料对应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策略。关于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用了2008年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四则一组作为背景材料,关于人大代表的职责又用了香港有毒鸡蛋的事例 ······

应该说,这里的选材比较到位,材料的指向是明确的,但材料之间缺乏呼应。且由于材料太多,材料的堆积带来学生阅读时间的延长,每个材料呈现的时间不够长,而且都是教师自己在读,在解说,读的进程较快,这样学生就没有充分的观察、认识和思考,导致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效用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耗时严重,效益降低。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不当。使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对材料选择的要求极高,材料既要足够但不能太丰富,材料要求鲜活又不能离学生太远。对材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简洁明快地加以展示。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则只分步骤地出示了一组关于“惠山交通”为主题的背景材料:

①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堰桥,无锡的北大门,地处交通咽喉,水陆交通发达,多路公交通往无锡,25路、601、602、607„„,可是„„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②走进无锡市人大: 2006年2月,无锡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9月,江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1年2月14日,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作《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能审议通过;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人大有哪些职权?

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三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

④肩负人民的重托:惠山至无锡地铁一号线建设中的热点议题:无锡市地铁方案正在报批,地铁线路的走向、停靠的站点、票价等问题正成为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如果你是一名无锡市人大代表,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上述材料分别对应的知识点是:①相关旧知识;②人大的职权;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职权;④人大代表的职责。

这样的处理,从整体上对整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高屋建領,围绕一个主题将背景材料进行整合,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知识的得出和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教学结构呈现自然美,教学气氛和谐热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教学设计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没有面面俱到的使用教材素材,也没有无视学生的社会生活,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将课本资源进行取舍,并有效关注生活资源,整合出一组可供探究的相关材料,在师生互动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习得了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所学知识,并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实情和地方特色,选择典型热点事例,运用“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并做到“一例到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归纳亦或演绎:在教学方式上选择

运用归纳法解题就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的或特殊的情境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共同的基本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即“是什么”的问题。它遵循的是从个别(特殊、个性)到一般(普遍、共性)的推理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个别——一般。

和归纳法相反,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演绎法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境材料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它遵循的是从一般(普遍、共性)到个别(特殊、个性)的思维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一般——个别。

归纳与演绎二者各有利弊,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滲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归纳则是对个别事务、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而慨括出一般性的知识。

丁老师在教学第一个知识点“人大的地位和职权”时,通过使用课本素材分析出人大的四大职权后,又分别列举了如下小事例:交通违规罚款问题;三峡工程的决策;沈阳市法院报告未获人代会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的法规等。在教学第二个知识点“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时,在运用课本材料分析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合格义务后,又列举了一些小事例加以论述,而且多为独角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如此,在处理教学难点时,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细小知识点的关注程度太多,比如立法权与立规权的区别、立法权与决定权的关系等。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教学结构合理,时间安排妥当,在运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中,使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法,带领学生走向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知识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频繁使用演绎法,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画蛇添足。

听力考试中把握好五大要素 第6篇

要素一:词汇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以单词为基础的,托福考试当然跳不过这一关。但是由于托福听力考试本身不涉及单词拼写,考生可以把重点放在单词读音和意思的辨认上,尽量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只记基础词汇拼写。

要素二:精听

无论何种形式的听力考试,精听都是最能从根本上提高托福听力能力的练习方式。考生在做听力时容易出现这么几个问题:(1)无法整句理解。由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欠缺,很多考生在听文章时往往只能抓住个别单词词组,再加上自己的猜测来进行理解,这么做会造成理解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发生,有时多想一秒钟也会影响到下文。(2)记忆容量不够。听后忘前是最容易发生的情况。(3)笔头不快。考生记笔记时手忙脚乱,想记这个又舍不得那个,最终写下的内容都是鸡肋。精听练习要求考生听一句记一句,单句太长也可根据意群来做停顿。长期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巩固了单词,全面提高听力能力。

要素三:题型

托福听力考试题型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通篇选择,没有任何单词拼写的风险,因此初次接触考试的同学可能会抱着大不了一猜的心态,认为题型上难度不大。但是别忘了托福听力机考的特点是先听文章再做题目,并没有提前预览的机会,因此考生在听文章前对内容几乎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会有些盲目。只有了解托福听力的出题特点,才能在听文章时把握好重点,记录有效信息。托福听力中的选择题型可以分为传统的单选题和多选题,以及相对新颖的配对排序题三种。各种题型将会考到学生对文章基本信息的理解,对所给情景的理解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单选题为四选一,多选题一般需要选择2-3个正确选项,而配对排序题考到的内容一般比较细节。比较特殊的选择性题目有原音复现题,从理论上来说这类题目的原文考生是听了两遍,但事实上第一遍时考生并不清楚考点所在,考生在做原音复现题时就一定得好好把握文章中言下之意。

要素四:背景知识

托福听力考试中较难的讲座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艺术、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四个部分,可以说包含了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托福听力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如天文、地理地质、音乐绘画、生物等是考生可以重点去了解的内容。推荐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积累这些背景知识:

(1)整理自己完成的习题。市面上托福习题集有很多,很多考生拼命做完题后却不知道还能干什么。除了做精听之外,梳理出现过的各科背景知识也能做到有效积累。

(2)多看《探索》、《国家地理》等节目。如果能以听的形式来积累背景知识对于听力练习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不必刻意追求每字每句都听懂,关键在于广泛积累知识。

(3)利用维基百科或者百度百科等搜索引擎弄清平时自己碰到的背景知识难点。

要素五:语感

考研英语 模拟练习把握三要素 第7篇

到了考研冲刺的最后阶段,很多同学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模拟题是一定要做的。在模拟题做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很有学问。

首先,模拟题的选择。很多同学会问,现在是做比较难的题还是做比较简单的题。有的人主张做比较难的题,因为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所谓平常练的难一些,在考场上如果看到比较简单的题目你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水平的发挥,这样讲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但是,它只适合于哪些同学呢?适合于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如果你估计自己的英语成绩在75分以上,就是你现在考研的英语目标在75分以上,你现在可以找一些比较难、比较怪、比较偏的题做。但是如果你的考研英语的要求只是过线,或者50分,或者60分,或者65分,我建议你首先一定要树立自己的信心,在做题的过程中怎么树立信心呢?要选择比真题稍微容易,或者和真题水平差不多的题目来做就可以了。

有同学说我怎么看这个题到底是比真题难还是比真题容易呢?很简单,你上来就先开始做,如果你觉得做着做着,你的文章也看不懂,写作也写不下去,你就把这套题放弃掉,它肯定比你平常练的真题、复习的真题难的,你再选一套题,如果你看这套套是比较容易的,你就把它做下来就可以了。这是第一点,选择题目要选择比较容易的题。

其次,做模拟题一定要成套做。有的同学做模拟题,阅读理解比如分四篇文章,分成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各做一篇,周五对一下答案,这样做是不行的。模拟题主要是练大家考场上做题的节奏以及你对于整体考试时候的时间把握。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做模拟题一定要连着三个小时。因为我们考研英语的真正考试时间就是三个小时,而且这三个小时一定是要从下午的两点开始,因为考研英语考试的时间就是下午两点到五点这三个小时,一般建议大家去大学的自习室找一个位置坐下来,三个小时不要动,180分钟一口气从头到尾把所有的题目全都做下来。做完以后再对答案。这是第二点。

把握好三要素 第8篇

一、正确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

高三的教学能达到好的成效,需要严,更需要爱。

进入高三后,面对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动机普遍增强,即使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拼一把,争取到成功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比高一高二更强的进取心。同时,高三复习任务重,难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多,诸多的失败容易挫伤学生的上进心。高三教学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呵护好学生可贵的上进心。因此,在高三教学中,教师的态度首先要和蔼。

教学,不是机械地把知识授给学生,它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学生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一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紧张的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从而,保持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学生的心理负担小,教学效果也好。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去关注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对学生的进步要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和肯定;对于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要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引导。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态度和蔼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在爱的前提下,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严格要求。真正的自信源于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高三复习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克服困难中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产生自信。

因此,高三复习过程中,在尊重学生爱学生的基础上,还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中去收获学习上的成功,因而获得真正的自信,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只有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理智把握好进与退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双方,一方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对方的状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动性太足,就会影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退,多留给学生进取、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前准备、课后辅导上,老师要多进,理智做好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工作。

1. 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学会评价

学生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学习是一个人独立进行的活动,学生通常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而只有能对自己的活动作出正确评价的人,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

要让学生会评价,首先就要让学生把握评价标准。在把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或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习题讲评课很多,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评价标准,代替教师对其他学生所做习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这要比教师单方面讲解有效果得多。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评价,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总结做题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评价更接近学生的表达方式,因而更易让其他学生所接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复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学生习惯于给自己的思维打上句号,以为只要记住了,就是懂了。其实,在从识记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思维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盲区,学生知道并不能等同于理解,学生在记住的前提下去做题,仍然还是会产生很多的错误。要能真正地理解知识,提高复习效率,需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更积极的学习。

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把教学停留在从问号到句号的模式上,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创造让学生提问的机会。

“理不争不明,灯不拨不亮”。问题的提出需要思考,更需要思维火花的碰撞。在复习课中,特别是在习题讲评课中,对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盲区,教师不要急于评讲,不妨留出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让他们针对做题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答案进行交流、质疑,从不同见解中找出理解的盲区,从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也不要急于去解释,不启不悱,教师可进一步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充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看到了自身的学习潜力,学习主动性便会更高,自信心也会更强。

3. 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同时,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不相同,基础差的学生在高三激烈的学习竞争中,精神上的压力更重。因此,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提出要求,让学生去接受、完成,容易引起学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多提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选择的机会。

课前,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准备几个方案,上课时与学生多商量,让他们自主选择怎么上,或是在习题的布置上,让学生选择做哪些题目,做多少。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学习的合作者,既然教师给予了自己充分的尊重,自己作出了选择,自己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多提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要比教师单方面提出学习要求的学习效果更好。

三、细心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丢在学习之外。学生在课堂外的生活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效果。高三学生更是如此。在高三紧张的复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生活、思想、学习上的困难,在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如果处理不好内与外的关系,课堂外的生活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关心学生的生活并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细心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状态,注意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细心把握好课堂内与外的关系。

在复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在复习到某一知识点时,可以联系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适当地展开一下,谈谈教师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这种无形的谈心比一本正经地与学生谈话、讲道理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因为是在课堂上的偶尔“偏题”,影响面要更广,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课间也可以多与学生交流,给予他们热心的问候、真诚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感受到在克服困难的路上,自己并不是孤立的,教师也是自己的同行者,从而更喜欢这位教师,学习积极性更高。

细心地关心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关心学生的心理世界,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把握心理课程三要素 第9篇

一、全情投入——心理课进行的前提

心理课是一门没有以知识点为主线进行贯穿的学科,能贯穿课堂脉络的只有学生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以学生百分之百的投入为前提的。在其他课堂上,有的孩子一边玩橡皮一边听老师讲课,也能听懂。认知上的理解有时并不需要全神贯注也能达到。但情感上的触动,需要孩子们全情投入,然而这种投入不能基于硬性管理,必须靠主题选取、课堂设置和教师的魅力来达成。

我上过一堂我和学生都很投入的课——《身边的动物们》,这堂课之所以上得好主要是设置了一个好的主题。首先,孩子们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屏幕上出现可爱动物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笑了,甚至发出快乐的喊叫声,此时,我不会担心任何一个孩子会走神,这堂课的主题足以抓住他们的心。其次,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南极大冒险》,当看到雪橇犬营救科学家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情不自禁地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且对它们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表示钦佩。而在后面又看到人类对于海豚等动物的一些捕杀的报道时,孩子们显得很愤怒,也很悲伤。这两种情感基于孩子们的投入自然而然地生成,当情感被触动以后,他们的心理体验就达成了。

二、把握当下——心理课真正的动力

心理课唯一的主线是孩子们的情感,而情感是不可强求也不可预知的,所以心理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预设。即使有预设,教师也要明确,预设只是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只有把握当下的生成才是心理课能否有效的契机。而怎样关注到孩子们的反应,怎样去把握孩子们的反应,这就需要靠教师的功力和经验的累积。

曾有一次我在上心理课时,有一个孩子突然趴在桌上哭了。其他同学告诉我,他上节体育课跑了班里最后一名,所以哭了。我当时上课的内容和眼前的哭泣没有任何关系,但我知道眼前的生成才是心理课真正要关注的东西。所以,我对所有孩子说:“同学们,现在咱们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伤心的事情,他心里特别难过,如果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可以举手然后告诉他。”于是班里很多同学陆陆续续起立,不一样的孩子表达了不一样的话语,却一样体现着关切。

那节心理课是我自己很满意的一堂课,因为孩子的哭泣是真实的,同学们的关心也是真实的,但是他们需要有一个机会,去感受到这些,然后去表达出来,心灵里的情感就能在这样的沟通中,被默默地深化扎根。

我在这其中扮演了创造沟通机会的人,而且我觉得最好的角色也莫过于如此。孩子们的心里有善也有思考,我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在最好的时机用最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引导出来,让孩子们把心里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建立关系——心理课有效的前提

如果想让一堂心理课是有效的,孩子们需要信任教师。在教师身边有安全感,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到课堂中,同时在课堂中尽情感受并畅所欲言。心理课没有任何对与错的评判,教师也没有必要批评他们的想法,而应该鼓励他们尽情地去说,这种说不是迎合老师,而是要探索自己。

在我的心理课上,我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课程设置得有趣,要用题材来吸引孩子,而不能用权威去强制他们来听课。因为一旦我是强迫他们听讲的,那么我伤害的是他们的自尊,破坏的是与他们的关系,并且他们此时的“听”,会有防御性和抵触性,很难体验到任何感受,也达不到心理课的任何效果。

另外,面对所有的回答,我不会去指责,虽然有很多故意哗众取宠的答案,但我会抛出我的感受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曾经有一节课,我给孩子们讲贝多芬《命运》的写作过程,很多孩子都很感动。最后我们闭上眼睛聆听《命运》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很安静,很用心。最后我询问他们听音乐时想到什么了?有一个淘气的孩子起立说:“我觉得前面的好几声像放屁!”

这之后他笑了,有的孩子也跟着笑了。我一直冷冷地看着他,没有说话。当他们慢慢安静下来的时候,我说:“贝多芬学了30多年的音乐,把音乐当成生命,而他偏偏在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里,耳朵聋了,听不见了,写《命运》的时候,贝多芬是靠木地板的振动来放大音量的。这么伟大的交响曲,贝多芬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趴在地上写完的。我不想评价你的答案,可是我想说,老师心里很难过,为贝多芬觉得难过。”

之后,那堂课再没有出现这类哗众取宠的答案。我至今还在思考自己的回应是否是最好的,但是至少我没有生硬地伤害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我还做到了尊重他们的回答,但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觉得至少我没做错。

我始终认同一位心理学前辈说过的话:“心理课是要跟随着心去上的。”我要求自己,当不知所措时,就毫无保留地对孩子们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反应,这往往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心理课应该是真实的,作为老师,我是不是关注了孩子们,有没有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更有启发性的课堂环节,有没有及时捕捉住他们瞬间的反应,给予回馈并引发生成,这些都是我未来一定要去努力和实践的功课。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握好三要素】相关文章:

把握时间把握现在07-03

对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的感知与把握05-12

要点把握05-15

“节点”把握05-16

把握实质06-02

把握整体06-13

把握特性06-21

把握方式06-25

把握意象07-13

把握脉络07-23

上一篇:校园个人工作总结范本下一篇:人才培养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