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2024-09-01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精选8篇)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第1篇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职业中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分支,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构成。很多职业中学由于没有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导致学生思想觉悟低,不能正确分析和解决事情。作为职业中学的一名教师,我们有义务将德育工作重新拾起,本文就针对中职生的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今中职生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实际工作中的感觉,发现很多中职生态度消极,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在面对紧急情况或者涉及违法事情的时候不能及时处理,甚至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这些都是因为职业中学的学生入学水平不统一,还有一些学生的自信心不够强大,对于自己的未来就业也存在未知。所以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以下阐述:第一,侧重于学校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将德育工作放在了次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中技能人才的缺乏使得各个学校将技能发展放在了第一的位置。很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队伍,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将学校知识技能作为招生、师资招聘的重要因素,对学校德育工作采取随口说说的形式。第二,学校的各项建设和体制不够完善。德育工作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讲授,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很多时候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实施的效果。当今学校对于设备、技能管理、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师资和经费都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一旦涉及德育这方面那就微乎其微了。很多学校都只是委派德育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德育教学。缺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执行,因为缺少了执行力,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看不到成效。第三,教师不能正视德育问题的重要性,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讲解进行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

二、主要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道德意识薄弱

对于一件事情,只有你真正地明白了它的意义才能够有动力、有方向去执行和完善。笔者通过一些调查就很明显地发现:很多职业中学学生缺乏道德束缚的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观念意识不够强大,对于一件事情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就促成了犯罪的不良因素。

2.客观原因: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很多学生的家长没有经过正规教育,也不懂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在德育上就难免存在很多弊端。对于孩子也做出了一个坏榜样。当然形形色色的社会也对孩子的德育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中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才能不受社会带来的.坏影响。

三、教师应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1.重新重视起道德围墙,将提高学生道德观念作为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要重视学校的德育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和社会辨析能力。还可以使用一些革命时期的案例和事情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革命先烈的事迹来教导学生。

2.进行理想培养教育,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一定要进行透彻,不能只是在口头或者表面进行,应该有实际行动

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业观等,课堂德育不能够很好地将德育教授给学生,凡事都是通过实例才能更好地接收和理解。应该让学生将一些对德育有用的实例熟读多背,做到相应的道德标准。学生存在的厌学等情绪也是由于思想不够,德育水平低下。这样的事情一定要防微杜渐,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要多进行开导和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社会上的交际和处理方法,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3.对学生进行统一的道德教育

在平时的德育课堂中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德育法制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且避免出现一些违法、违背道德的行为。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对于社会上的道德体系不明了,所以很明显道德教育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因为没有道德的人就相当于没有了人性。所以,这点教师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分辨正确、善恶、美丑,在心中树立起一把道德的天平。

4.校风进行引导、熏陶教育

优良的校风是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因素,所以先从校风进行引导和熏陶教育。同时还要从“三风”―――干风、教风、学风进行整改。干风就是从班级中的班干部入手,让班级中的干部都能够成为同班同学的表率;教风就是从教师入手,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培养教师的作风和素质。教师做好了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总而言之,在职业中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是德育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技能全备、专业知识强大的人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上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成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王路.职教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的素质教育[J].商业文化:上半月,(07).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第2篇

摘要:职业教育在学生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外,更加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注重职业道德的建立,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工作应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认识,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锻炼学生的职业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学生管理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尤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职业教育的特性更加显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之外,更加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注重职业道德的建立与职业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试图构建出一种系统开放的德育工作实践模式,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将德育的触角延伸到实践中来,延伸到校企融合中来,将实践贯穿德育工作知、情、意、行的全过程。

一、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德育工作新思考与探索

1.创新“知”的德育内容——以实践学分为平台,推行“显性+隐性”学生德育课程,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设立“岗证课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建立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力道”课、德育课、学生工作实践学分、劳动实践课程学分于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体系。对于未达到学分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预警提醒,纳入学分的毕业资格审查范围之内。其中劳动实践学分中的学生参与宿舍区域的劳动实践纳入社区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内容,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考核实践效果,按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奖惩处理,不需要重复登记和审核学时、学分。设立融“指导、实践、养成”为一体的德育隐形课程。德育隐形课程包括养成体系课程与实践体系课程两个方面,其中养成体系课程为诚信银行管理、学业预警管理、学生创新项目等。实践体系则包括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新闻中心、大学生督导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大学生形象指导中心等。通过融合指导、实践、养成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帮助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重视“情”的桥梁作用——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以境育“情”,打造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文化校园创设良好情境,以境育情。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把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训等环节,使之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与职业人文素质。通过校企合作等渠道,开展丰富的职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精研专业技能,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积极主动地就业、创业。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培养“技高品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并内化成为共同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建设职业熏陶体验的物质文化。开展好校园内部文化墙、杰出校友墙、优秀实习教师墙、实习学生照片墙及专业文化长廊等建设。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将团队合作、务实执行、乐于奉献、勤于钻研等职业品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在日常德育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校外实训、社会实践、模拟企业情景等途径和载体,以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形式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潜移默化。比如,大一新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参加优秀企业家校友讲座;大二学生模拟职业面试、职业技能竞赛;大三学生开展学习成果展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加深学生职业体验。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职业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同时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素质拓展证书三证制度,形成职业道德常规化教育体系。

3.增强“意”的自律性——以“诚信银行”为载体,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行为养成与考核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构建一个可视、可控、可持续改进的开放系统。全程记录学生在校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学校员工、学生家长、用工单位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育人资源;多点采集学生信息,形成信息终端(辅导员),全员参与,形成工作责任主体明确的格局。收集来自专业教师、辅导员、学工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宿管中心、学生社团、实践企业等多个评价主体的信息,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发现学生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顺利成长。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行为养成与考核。将学生行为养成管理平台,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从学生一入校就为每个学生建立各项教育管理规范,并将学生在校的所有表现、取得成绩详细地记录在信息平台,给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全方位的关照,促进学生培养受用一生的良好素质,为学生提供可以终身受益的财富。建立并利用“大数据”,在学校时空范围内覆盖全体学生和贯穿学生三年,通过组合、比照能表达学生状态特征的数据,为学生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利用“大数据”解析学生个性。老师通过查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能够解析学生个性,为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打下基础。通过系统中的学生工作实时数据通过平台中的数据,管理者们能够通过监控内容看到学院学生情况及学业情况管理、行为养成管理、成长成才服务等数据,通过以上数据,管理者能够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4.强化“行”的实践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推进“为人民服务工程”,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培育出德技双馨的现代职业人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入人才培养方案、教案,走进课堂、学生活动、学生头脑。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进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共增设8个学时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育内容。第二,进教案。编好《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案》,做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包括PPT课件、案例库、视频库等。第三,进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从听、说、看、读、写、察6条路径开展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学,教学时数为8学时。第四,进学生活动。组建“为人民服务部”,通过打造学生系列品牌活动,使为人民服务思想进入学生活动。采取社团化运作模式,打造“为人民服务工程”学生系列品牌活动。建立“为人民服务部”,打造四大品牌学生活动:“我的中国梦“”志愿者之校”“科技进社区”“青春三下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采取社团化运作模式,开展主题教育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内涵在广大学生参加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实现以活动教育人、以活动鼓舞人、以活动引导人的目的,打造校园公益服务品牌项目。第五,进学生头脑。将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使为人民服务思想深深植根于学生头脑。

二、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德育工作新思考

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培养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素质优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以项目建设推进构建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一是推进奉献意识培养和文明行为养成的“为人民服务”工程。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主题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同时,加强礼仪教育,服务教育,提升学生文明意识,倡导奉献精神。

二是推进宿舍治安整治与宿舍文化创建的“宿舍6S”管理工程。主要是强化宣传,落实巡防联动机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提升学生安全意识。针对内务卫生开展“6S”整治活动;抓好宿舍区内党团建设,形成示范引领;以学生宿舍栋区、寝室为单位开展主题活动,做到每学期有不同侧重点,每月有主题活动;开展第三课堂讲座,生活辅导员每月针对所管楼区开办文明修身、形势政策等知识讲座。

三是培育学生职业素质与推进学生就业力提升的“职业教育周”工程。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通过图片资料、视频播放、现场体验、学生技能展示等多种形式,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教育教学成果、毕业生成才典型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等进行展示与宣传,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职业素养与就业的关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咨询,加强就业市场拓展和学生创业力的培养,在新的职教发展形势下再接再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走好特色和创新之路。四是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德育两课程”工程。建立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力道”课、德育课、学生工作实践学分等于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体系。对于未达到学分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预警提醒,纳入学分的毕业资格审查范围之内。同时,建立融“指导、实践、养成”一体的德育隐形课程。德育隐形课程包括养成体系课程与实践体系课程两个方面,通过融合指导、实践、养成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推进一站式服务的“大学生事务中心”工程。主要是组建大学生素质培育型社团,负责推进学生素质实践课程的开展;实践项目的建设,并对实践成果集中展示,以提升实践课程质量,形成品牌活动;依托CRP平台,对应学院二级部门职能,开展一站式服务,切实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的创新思考[J].时代教育,,(10).

[2]丁立群,唐静,鲁凤宇.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第3篇

认清形势, 切实增强推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

(一) 存在的问题

1. 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 有些学校认为德育是一项软指标, 智育是一项硬指标, 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 对德育工作不主动、怕麻烦、不耐烦, 这样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有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在做, 工作的力度跟不上, 德育的实效性不够。

2. 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有些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只停留在对德育档案资料的收集上, 对德育常规是否落实, 德育内容是否科学则不太关心;有些学校把校园卫生清扫是否及时彻底、保持是否良好, 寝室卫生内务是否合格等作为德育主要内容;有些学校把对上级部门的德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本学校的德育内容, 缺乏校本化、系列化的德育内容,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3. 德育工作方法单一。

学校缺乏对德育对象新思潮的预见性,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德育工作缺乏规划, 方法单一, 缺乏“与生俱进”的有效德育手段, 导致德育工作走过场;对学生的管理, 以管代导, 采取高压式教育, 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和老师的威严使学生服服帖帖;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 学生存在排斥心理, 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4. 德育工作途径不畅。

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一些中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往往成为其他主课的牺牲品, 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同时, 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 忘了育人, 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 使学生反感, 导致德育教学途径不畅通, 没有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5. 德育工作效果不显。

社会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放纵, 学校教育尤其思想道德教育不力, 导致了德育工作效果不理想。许多中学生从小娇生惯养, 任性、“自我”意识浓厚, 对他人漠不关心,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较差,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起码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心理素质差, 承受能力弱, 面对人生道路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一旦受挫, 不知所措, 乃至丧失自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特别是心理得不到抚平和慰藉时, 则变得异常扭曲, 造成严重的道德缺失心理及行为;一些学生存在着人格两面性, 在家长和师生面前两面派, 弄虚作假, 考试作弊也不以为耻;课堂内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课外又拉帮结派, 搞“小团体主义”, 放松对自己的道德培养, 使之滑向了道德伦理的底线, 而不能自省自悟, 则误入歧途。校园暴力事件、迷恋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以至逃学、出走, 就是其中的典型。

(二) 原因剖析

学校德育应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发展。然而, 冷静审视学校德育陷入尴尬境地的现状, 探其原因有:

1. 观念转变困难。

近年来, “效益”一词, 已成为各行各业追逐的目标, 学校也不例外。由于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健全,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 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 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 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 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 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2. 工作后劲不足。

目前, 各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 如政教处、团组织, 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 这些机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把握好“度”, 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 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 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 以免招致“不务正业”的非议, 引来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感。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 甚至把应有的班团队会时间也挤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部门只能把工作计划挂在墙上, 落实步骤留在心里, 年底总结编在纸上, 发挥德育网络的作用成了一句空话。

3. 重大节轻小德。

由于德育内容滞后, 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中, 极多地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 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如教师对学生不爱劳动、不讲诚信等问题采取淡化甚至逃避的处理态度。

4. 教书育人脱节。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扰, 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看重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 以使自己桃李“满”天下, 这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和政治课教师的事, 自己只管教书就行了。所以, 他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 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好”和“差”的标准也只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做人德为先”的原则产生了怀疑, 造成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不爱劳动、不爱锻炼、不参与班内的活动;一些学习差的学生的其他专长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使他们心理失衡, “破罐子破摔”。教师的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师生之间的感情淡化, 出现了辍学、出走甚至犯罪的现象。教育和教学本是教师的两条腿, 只抓教学不抓教育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发育不良的教育现状。

5. 以“罚”代教严重。

尽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涌现, 但一些教师仍然存在教育方法简单, 管理方法粗暴, 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现象仍十分普遍。学生成绩差、作业交不上、违反课堂纪律, 有一点小过错就罚。有罚站的, 有罚打扫卫生的, 有罚款的, 花样翻新地罚, 其做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打扫卫生本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极好机会, 经过老师的不恰当体罚, 学生就认为劳动是不光彩的事;有些学生为了给老师交罚款, 却又不敢如实和家长说, 只好欺骗家长, 编造要钱的理由, 久而久之养成了说谎的不良习惯, 甚至被迫铤而走险, 滑向罪恶的深渊。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式, 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 使学生普遍感到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压力过大、负担过重, 是导致学生厌学、辍学、逃学的直接原因。

6. 教师越位包办。

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但是现实德育中, 学生往往被视为受动体, 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构建主体, 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越俎代庖”, 使自己异化为德育的主体。比如德育工作目标由教师一厢情愿制定, 蜕变成完人式标准要求;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是教师事先演练多次的“现场”表演, 德育成了过场作秀, 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于是, 学生由德育主人边缘化为局外人, 德育由生命成长的必需演变为令人生厌的强加要求。

7. 重说教轻体验。

常常听教师抱怨自己苦口婆心地讲, 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 学生德育生成能力变得薄弱。事实上, 完整德育过程本该是受教育者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有机结合, 只是在实际操作中, 学校德育重说教, 轻体验;重灌输, 轻交流;重认知, 轻实践, 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 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义使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 始终徘徊在效益的低谷, 寻找如何创造性破解这一难题的“良药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8. 缺乏联动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 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中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 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 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 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真抓实干, 努力推进中学德育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其生命发展需要出发, 真抓实干, 创新机制,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德育大厦, 促进让德育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一) 完善管理体制, 健全工作制度

合理、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各项德育措施、各种德育活动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管理体制不理顺、不合理, 工作中就易发生相互推诿、拈轻怕重等不利于工作落实的现象;工作制度不健全就会出现想起什么干什么,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工作随意性现象。这些由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造成的现象给德育工作的落实埋下隐患。

1.明确德育管理主体。建立以“德管办”为管理窗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工作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建立以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德管办、年级办、班主任 (科任教师) ”的德育管理责任体制, 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德育管理体制中的职责不明、落实不利等弊端。在成立“德管办”的同时, 为了避免学生管理中的真空, 还可以建立学生管理“行管办” (校长、分管副校长、行管办、年级办、班主任) , 用以管理校园环境等硬性保障性工作。这样职能明确, 分工具体, 可以有效地抓好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德育规划与调整制度, 充分发挥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在德育规划与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德育规划中的针对性、前瞻性。二是制定、完善“德育办”的工作制度、对“德育办”的考评制度等。三是各年级制定和完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时间分配比例制度, 为德育工作的落实提供时间保障。四是完善班主任家访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优秀德育工作者表彰制度等。五是完善德育工作月主题制度。六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制度。七是班团会检查评比制度。八是建立“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考察、表彰制度。九是建立“困难学生”教育帮扶制度, 例如德困生的结对帮扶制度、留守生帮扶制度等。十是建立学生心理疏导制度。成立心理咨询室, 及时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二) 优化育人环境, 提升德育活力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 就是要通过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氛围和环境, 使师生获得富足的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1.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德育场”, 学校环境的优化对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一方面应做到:一是校园环境美化、文明、卫生、清洁, 各项设施和布置具有教育性、知识性, 让青少年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二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师资的整体素质, 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结合, 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三是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正确的校园舆论, 能起到表扬、鞭策、扶正祛邪、激励进取的导向作用。四是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培养优良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本身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和青少年积极进取的动力源。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班会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优化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给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 家长要学会道德教育的艺术, 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 特别要塑造家庭的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 杜绝家庭道德中精神垃圾的产生及对孩子的侵害, 拓宽家庭道德教育优美的人文环境。

3.优化校外环境。社会各部门要大力协同、配合,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减少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滑坡的环境诱因,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外道德教育监护和督导系统, 使学生在校外的环境得到净化, 使之走上健康文明的阳光大道。

(三) 改革评价体系, 更新德育观念

要真正使中学德育取得实效, 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 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评价制度, 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 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1. 评价过程要多元化。

在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是优秀与否的唯一依据, 更应注重学生成长中的收获、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发展潜力, 把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品质与素养、实践与探究、科技与创新、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结合起来, 对学生做出贴切的综合评价。比如, 学校实施“学生成长档案”举措中, “成长足迹栏”应帮助学生明确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 并记录各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 而“收获园”栏则记录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进步, 除了获奖证书等荣誉外, 更多地应反映学生成长的作品样本, 比如优秀作文、绘画作品等。

2.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构筑包括学生自己、家长、教师、同伴 (同学) 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 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促进的作用。如开展“我眼中的自己”评价活动,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得出自我的总体评价, 能体现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行为拥有的自主发言权。还可以开展“心灵留声”活动, 由“老师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构成, 让教师、家长、同伴分别做出评价。通过多角度的综合评价, 能使每个学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四) 强化教育培训, 纯洁育人队伍

教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 他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工作的执行力等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 同时德育工作者直接与学生接触,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大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是德育工作起到实效的关键性保障。

1. 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师德专题教育活动, 提高思想保障水平。一是要创新性、长期性开展“党性铸师魂”“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二是要以报告会、参观学习、演讲赛等形式开展学习先进德育工作者事迹活动;三是要大力“树典型”。树立自己身边的德育工作者典型并在师生中大力宣传;四是要开展“评师德”活动。通过向学生、教师、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师德师风、德育工作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学校进行集中整治。

2. 加强经验交流。

以“班主任论坛”为主要载体, 广泛交流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 开展班主任德育艺术培训交流活动, 提高业务保障水平。

3. 提高律己意识。

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 学校应依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督促教师育人先育己, 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不断纯洁育人队伍。

(五) 拓宽人文途径, 丰富德育内涵

人性化的德育, 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 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 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 去关注学生的生命, 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拓宽德育途径, 进一步丰富德育内涵,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达到“寓教于乐”, 不断提升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1. 树立长远理念, 力戒急功近利。

养成好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规划时, 应注意既考虑长远性, 又考虑阶段性, 应从周期性和长远性上着手, 每一周期分成若干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德育工作要月月有重点, 年年有中心, 切忌零碎地、肤浅地用活动来代替德育工作。要改变那种“活动起来闹哄哄, 活动完了冷清清”的德育工作方式。同时, 抓思想品德教育也要像传授知识一样, 做到“温故而知新”, 既要抓反复, 又要反复抓, 切忌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 以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 营造文化氛围, 开辟德育阵地。

学校通过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 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德育的阵地。要使德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 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

3. 贴近学生生活, 促进德育内化。

学校要努力构建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 使德育内容既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又体现时代特色,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要扎实开展德育月主题活动,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二是要坚持以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团队会、纪念日等为载体, 打造主题突出、高品位的和谐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三是要成立学生合唱队、篮球队、书画协会、志愿者协会等, 通过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发展, 既增长才艺, 又陶冶高尚情操。四是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围绕德育内容为中心, 围绕中心设计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4. 搭建信息平台, 提高保障水平。

学校应把德育措施的信息化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将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采集, 将他们的思想动态、家庭情况、学业状况及教师的跟踪情况汇总成册;建立问题学生电子档案, 以便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跟踪情况和他们的进步状态进行搜索;设立“电子信箱悄悄话”和“师生交流QQ群”, 让学生和老师将自己的心里话在网络中尽情地交流;利用校园网, 将学校的德育理念、措施、目标和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及每个层次的德育要求及时发布。良好的信息平台, 为学校采取相应及时的德育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六)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道德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学校、教师的任务, 也应是全社会的当然使命。德育工作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够的, 必须增强全员德育意识, 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运行机制, 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 形成德育工作大合唱, 形成工作合力。

1. 立足家校携手。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联系, 通过家长接待日, 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同家长建立正常联系, 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吸收家长参加德育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要求, 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达成共识, 共育新人。

2. 寻求社会合作。

学校要争取社会力量, 建立校外教育网点, 使学校德育工作向外延伸, 要依靠多种社会性的组织和团体, 共同对学生进行法制、社会实践、科技教育;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 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社会化。

3. 构建立体网络。

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 超越专门德育教材的知识, 开发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 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 强化学生校内外德育生活的实践。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实践舞台的三位一体的德育影响网络, 让学生无论在“小环境”中还是在“大气候”中都能听到真话, 得到真诚, 悟到真理, 学到规范, 形成学生有形、持久的良好道德表现。

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思考 第4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

一、弄懂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指的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它们是议论文的三个基点。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用合理的论证方法,选择合适的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过程。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它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决定着材料的选择和论证的方法,所以论点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让人无所适从。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个论点,也可以有多个论点。多论点的文章中,也应有一个主要论点,称为总论点,其他论点称为分论点,分论点统一在总论点之下。

论点要正确。论点的正确与否,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与科学上的正确和道德上的正确是不完全一样的。当然,论点首先要符合客观现实、科学道理,也不能违背社会道德、人生伦常。但符合这些条件的观点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论点。论点的正确还在于它是否有利于论证的展开,是否与手头现有的材料相关,是否有利于文章最后的成功。如果一个论点在经过了多方论证之后,仍然不能够说明他人,或是手头没有掌握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这个论点,那么文章最终就不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论点的选择也很难说是正确的。

论点要新颖。要发人之未发,而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能是对别人的看法的重复。比如写梅花,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人赞美过它的洁白清香,它的不畏严寒,你的写作中就应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常见的立论,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出梅花身上别人看不到的品质。

论点要深刻。不能就事论事,只抓表面现象,看不到本质和规律;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立论要有针对性,要反映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

论点应该在文章的什么时候提出来呢?一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论点。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论据为论点服务,要能够符合论点的需要,充分地说明论点,要能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事实、数字、原理、名人名言、民间谚语、数学公式……等等,任何材料均可用作论据。

二、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4.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5.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三、加强训练

1.给材料作文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把握论证结构的训练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首先,让学生了解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其次,教会明确常用的论证方法: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参考文献:

1.怎样写作议论文[J].2007(01)14.

2.陈智云.议论文写作教学及误区.[J].2007(01)09.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第5篇

1.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前提

正确理解了“新体制”的基本内涵,统一认识,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前提。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基本内涵应包括:(t)学校党支部规划部署。所谓部署,即安排、布置。学校党支部要研究有关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文件法规,从总体上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出规划。这就意味着,学校党支部对德育的领导方式要从“直接实施德育”转向“宏观规划德育实施”0(2)校长统一领导与全面负责德育的实施工作。“校长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实施德育是校长不容推卸的责任,不做或做得不好都是失职。权、责是统一的,既然明确了校长对德育工作的责任,就要赋予校长相应的权力。从隶属关系上看,共青团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少先队则是在学校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活动。至于学生会则是在学校党组织、行政和上级学联领导下,在共青团的帮助下开展活动,主要是由学校党组织具体指导。但这并不表示共青团、少先队可以不受学校行政的领导,相反,团队工作如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必须取得行政系统的支持与指导。

2.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关键

把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建立与校长负责制的实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关键。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它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①因此,在学校整个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居于核心地位。校长负责制决定着德育管理新体制:而德育管理新体制作为中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方面,是校长负责制在德育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不能违反或超越于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在德育实施中的领导地位与负责作用,正是校长负责制的内在要求。

3.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基本保证

明确党政的德育职责,理顺两者关系,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基本保证。建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有人担心会削弱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甚至对学校的领导。如何理解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其中最根本的是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导,而不是行政指挥,更不是什么都管。党的领导是个总体概念,党对学校的领导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的。例如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是由党中央制定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材以至各种重要的规章制度、工作条例,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对学校的领导。是否加强了党的领导,归根结底要以是否能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标准。

当然,建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的管理体制,并不意味着学校党组织放弃了对一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相反,建立德育管理新体制,正是要提高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水平,对学校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说来,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施前的规划部署;二是实施中的保证监督。这样就明确了党(总支部)政(校长)双方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实施前的整体规划与部署,要以学校党支部为主。为了增强校长对党支部作出部署的理解,如果校长是党员,不论其是不是党支部成员,都应该吸纳其参与规划:如果校长是非党人士,则可以邀请他列席有关会议,研究了解规划过程。在学校党支部作出统一部署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以行政系统为主。必须确立校长的领导与负责地位,党支部不应该再直接对校长的工作安排进行干预。学校党组织这时的职能主要是保证监督。其涵义有两方面:一是提供支持。为校长及行政系统实施德育提供各种条件,放权是基本要求。此外,学校党组织还要教育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广大教职员工做好德育工作;动员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做好德育工作。二是进行监督。使校长及行政系统的工作不偏离部署。可见,建立德育管理新体制,从根本上说是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方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具体实施”转为“整体规划”,由“直接负责”转为“保证监督”。②

4.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必要外部条件

转变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新体制的必要外部条件。如前所述,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教育体制整体改革中的一部分。从内部讲,是要与中学内部各种制度改革、机构改革配合进行的;从外部讲,也需要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有人说,下改上不改,依然照旧样;上下同步改,办学活力来。显然。如果只有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而上级机关仍然用老办法管理学校,那么,德育管理新体制以至校长负责制都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可能对德育工作进行切实可行的安排与布置,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化管理,德育管理新体制才能激发出内在的活力。

5.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操作要求

(1)建立稳定而完善的德育内容体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德育内容的研究不够,总是突出以政治任务带动德育,有的学者曾经撰文称之为“政治思想教育模式”。这样的直接后果就使德育出现了泛政治化倾向,过分突出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导致了德育内容的不稳定,总是随着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德育内容体系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2)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德育,加强德育与智育的整合。在以往学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教学搞德育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德育与各育各成体系,各自进行,形成了“两张皮”。④这既有工作中的偏差,更有体制的弊病。应当肯定,学校德育是有其特定内容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特殊规律,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队伍和专门化的教育形式或途径来进行。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多种载体与手段作为支撑,不仅德育工作的任务很难完成,也会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包括思想政治课和其它各科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建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的管理新体制,为解决“两张皮”现象,加强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要求我们深人研究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3)转变德育管理方式,实现德育管理的常规化。主要说来,就是要把学校德育从“突击”管理(出了问题或应付上级检查)转变为“常规”管理,为此要加强德育的制度建设。德育管理能否实现常规化,关键在校长。要把德育工作列人校长的任期目标,作为考核校长业绩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校长管理德育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德育管理由“软”到“硬”

s.德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德育管理模式是德育管理体制在运行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新时期的德育管理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质量观、效益观,明确目标和责任,切实解决当前中学德育实施难、效能差的问题,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考论文 第6篇

礼:“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其内容相对复杂。“礼”是伦理制度与秩序的总和,具体指的是“礼”教、“礼”法等。在待人接物方面“礼”的具体形式被称为礼节,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礼”的具体形式被称为礼貌,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礼”的具体形式被称为礼让。不论“礼”表现在何种形式,“礼”都是源自于人的恭敬与谦让之心。孔子提出的“约之以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做到“立于礼”,认为“不知礼、无以立”,儒家强调的“礼”主要是指礼貌、理解,其本质就是将道德行为规范制度化,让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可以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礼与法之间的区别就是在于法要依靠法治、依靠强制手段才能够治理社会。因此,社会治理手段偏向于社会制度的维护与建设。而礼是依靠人的道德素质。儒家重视礼,其主要的建立方式就是建立普遍的行为规范,以维护人际关系的融洽。信:“信”,即为诚实不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表现在个体上是人格完整的表征。其运用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指的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其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重视信用;其二,注重个人品质,真实不欺、道德人格完善。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礼信方面的表现

(一)礼

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品质。千百年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作为接受中职教育的中职学生来说,礼应该是其的基本素养之一。中职学生在礼方面的表现主要为礼节、礼貌、仪表等。其中,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的尊重。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言语与动作向交往对象所展现的谦卑、恭敬的体现。礼节、礼貌都是礼仪的基础,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品质素养。仪表,主要是指人的外表,主要包括姿态、举止、服饰等。仪表是礼仪主要的表现形式。

(二)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品质,是社会交往、人际交流最为基本的社会规则。对于中职生来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单单要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接受育人的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待人真诚。在反映情况时不能弄虚作假、不夸大、不隐瞒、不自欺欺人,成为一个待人诚信、品格高尚的人。

三、“礼”信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礼――文明礼仪,恭敬尊重

礼,即为他人有礼,尊敬礼貌。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行为中人的行为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才能够和谐、有序。礼仪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为内定的重要因素,礼能够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恭敬,让人际关系更加协调、言谈举止更加礼貌。在现阶段,中职学生的道德规范逐渐下降,中职生的文明礼仪的意识十分薄弱。尊老爱幼、文明礼让的意识明显薄弱,甚至出现了许多与礼仪修养、文明建设非常不符合的情况出现。中职生平时严重缺乏礼仪知识,对同学、师长不尊重,行为放荡不羁,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与合作关系。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必然要加强对“礼”的教育。首先,要要求中职生遵守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引导学生遵守班级班规,让学生被动行为自动转变为自觉行为。其次,建立和谐的校园礼仪氛围,以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明礼诚信。最后,中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礼仪教育活动,针对院校的实际情况举办论坛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观摩访问等活动。不断累积礼仪交往的经济,充分展现出讲文明、讲礼仪的道德风尚。

(二)信――诚实守信,言行如一

信,即为诚信、信用。儒家将诚信当作人的基本道德。信的道德要求十分丰富,诚实守信、言行如一、承担责任等都是信的表现。对于中职生来说,失信行为已经成为常见现象,中职生的诚信危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说谎、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针对中职生的自身特征,中职学校利用有限资源来改善学生的诚信问题十分关键。首先,可以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开展诚信主题班级会议、诚信小故事演讲竞赛等,让中职生可以通过自省、自励的方式来自我反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信”的力量。其次,中职学校可以树立诚信的榜样,譬如可以开展“诚信的光芒”诚信之星选拔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最后,中职学校可以在校园中构建和谐诚信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的教育。

四、结语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第7篇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是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率逐年提高,但就业难度仍然很大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增长幅度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整体结构看并不占有优势,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难度大。

(二)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面对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强,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了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域持续几年就业低迷的状况。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是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一些专业划分过细,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

(三)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对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需求量大,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主要受市场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大城市,区域性就业布局很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首选的工作地域。

二、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一)就业指导的时间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在最后一个学年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指导的对象也仅限于应届毕业生。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让学生了解择业、签约过程等方面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在提高毕业生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及创业等方面几乎没有帮助。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服务现代社会的意识,缺乏紧扣经济发展的市场意识。

(二)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缺少实践环节和具体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职业判断选择能力、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单一的就业指导内容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带有一定的共性,也是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三)缺乏专业性,实际效果不明显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职指导教师数量较少,且缺乏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就业指导职能不足,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三、加强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把就业指导从行政工作中剥离出来,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建设,通过集中的、系统的培训使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效果;通过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就业指导的专家化。

(二)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

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引进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及相关的阶段性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整体素质。

(三)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差异,缺乏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可以从学生所学专业的类型特征着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特点,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案。通过指导过程中的互动,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面引导,让高职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以寻求个人核心价值,详细分析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

(四)变授课形式指导为“实践+理论”形式的指导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第8篇

对于职业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制造工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变得多元化。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能掌握高新技术、能操作先进设备的高技术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专业技术”,而作为社会中的职业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技能”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新潮流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职业院校学生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适应和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面对学生的提问,有时随意搪塞,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地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此外,不停地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可能有副作用。

三、学校着重“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手段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道德修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实现了统一,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添加了一定的难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当今学校的一些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也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职业院校学生接受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1)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2)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3)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4)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愿意独立提高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提高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职业学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实践。

上一篇:保险基础知识题库道下一篇: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