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经济的发展

2024-06-05

江西婺源经济的发展(精选6篇)

江西婺源经济的发展 第1篇

婺源:乡村旅游十年发展 “拐点”之后经济增势强劲

婺源台周建锋报道:

口导:

发展了十年的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在从过去的门票经济向今天产业经济转变中,似乎走到了与国内很多景区转型时一样遭遇发展瓶颈的“十字路口”。当地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经济增势后发强劲。

正文:

8月18日,由中能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首个总部经济园中能MOHO生态商务港项目签约落户婺源。这个项目建成后,将为外来企业投资创业,休闲度假、理水养生、会展会议提供一个高端商务平台。

签约仪式也吸引了长三角地区40多家企业代表前来洽谈投资事宜,其中几家旅游地产企业明确表示有合作意向。

[同期]企业代表:我们看中的正是婺源生态环境优势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婺源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给当地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限商机与活力,分享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实惠。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单

一、品位不高、古村落景区乱搭乱建等问题,也阻碍了当地旅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婺源县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整

治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机制,理顺景区村民资源费分配关系;同时以项目为抓手,加强旅游对外宣传,把旅游推介会和招商引资会办到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响誉全国,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阵痛,“拐点”之后的婺源旅游产业市场呈现一片生机盎然。

在婺源县江湾、汪口等核心景区内,连日来游客一拔接着一拔,古朴典雅的乡村田园风光和良好的景区秩序,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期]游客:第一次来,感觉还可以,我觉得这里建筑挺老的,挺喜欢的。

火爆的乡村游,也带动了旅游商品的热销。婺源木雕、傩面具、砚台等一些传统且赋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受到游客的亲睐,并走上了产业化开发之路。

[同期]游客:这次到婺源来,就是想带点婺源的特产,你们这的特产就是樟木,我想带回家去留个纪念。

[同期]店主:婺源的绿茶比较香,很受顾客的欢迎,一天就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据了解,今年1至7月,全县接待游客人42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18亿元、综合收入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23.9%、36.7%。

素材:婺源:“五一”小长假迎高峰 旅游市场购销两旺

江西婺源经济的发展 第2篇

江西省婺源县发展乡村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婺源县高度重视和谋划乡村文化建设,依托丰富的县域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文化保护和利用实践,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倾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希望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拥有“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等众多名片。

解放思想拓思路转变观念促发展

一是面对新形势,充分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性。一个地方要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是干部的思想观念。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科学发展,解放思想的程度有多深,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思想有了大解放,就能带来大发展。婺源发展潜力巨大,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的比较优势非常突出。乡村旅游是最近五六年新兴的一个产业项目,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标准现在还没出台,婺源既可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又可灵活变通运用对我们度假区的建设有利的政策,把婺源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这块牌子做活、做好。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这块牌子也为婺源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婺源的乡村旅游也将从此真正走上整体提升、全面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同时应将婺源一流的生态、一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婺源经济的优势。二是破解新难题,准确把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针对性。要围绕七个方面下工夫:破除一个“满”字,增强忧患意识。近年来,婺源县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年接待游客量从 2001年的 25万人次飚升到2010年的530万人次,增长了20倍。对婺源现状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应该切实增强 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新一轮解放思想为动力,瞄准更高目标,确立更高标杆,开拓创新,创先争优。破除一个“狭”字,增强开放意识。近年来,婺源县的发展环境有了全方位的改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但在一些具体办事环节上,仍存在着严重的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婺源要加快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外力,利用各方面的资金。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强化大局意识,强化开放意识,着眼婺源发展大计和长远目标,构建开放的文化,养成大度的心态,营造包容的环境。破除一个“旧”字,增强创新意识。一要坚决破除“旧思维”。树立超常规发展理念,勇于打破常规,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上放手、放胆、放开。二要敢于突破“老框框”。牢固树立“非禁即入”理念,敢闯不合时宜的“禁区”,敢闯未曾涉足的“盲区”,敢闯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都应义无反顾地大胆闯;只要有利于为婺源人民谋福祉的事,就应该放手去干。破除一个“混”字,增强进取意识。要大力弘扬“抢头水、划头桡、争上游”的龙舟精神,让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道德精神得到升华,引导和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保持和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志气,为婺源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破除一个“官”字,增强服务意识。要提倡保姆式的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服务理念,重商、亲商、安商、富商,各级干部都是“保姆”。二是服务要求,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提出您的要求和想法,其余的交给我们来办;围墙以内的您管好,围墙以外的我负责”。三是服务手段,全过程、专业化、高效率,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要狠下决心破除“官本位”思想和“衙门”观念,变“主人”为“仆人”,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诚心诚意服务企业、真心真意服务项目、乐心乐意服务群众,真正树立起发展为重、群众为本、企业为先的执政意识,以实际行动来优化我们的发展环境。破除一个“妒”字,增强合作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借鉴沿海经验和“草原狼”的团队精神,矫正“仇富、仇快、仇好、仇进步”的畸形心理,变“戳窝子”为“搭梯子”,大兴团结协作之风,特别是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身体力行,模范带头,真正把团结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作为一种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能 力来强化。破除一个“评”字,增强落实意识。一要创新观念抓落实,做到不满足于工作共性、不满足于纵向比有进步、不满足于被动完成任务、不满足于现有工作效率已提高“四个不满足”。二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做到不让布臵的工作在本岗位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本岗位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本岗位发生、不让赶超发展的形象在本岗位受到影响“四个不让”。三要强化进度抓落实,做到不在领导决策时拖延、不在请示汇报时拖延、不在操作过程中拖延、不在等待观望中拖延“四个不拖延”。四要以强烈的使命感抓落实,做到不耽搁事业、不耽搁大局、不耽搁企业的发展、不耽搁群众的利益“四个不耽搁”。

三是强化新举措,切实增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实效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不断总结经验、研究规律,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探索建立结构合理、设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干部思想作风和观念建设长效机制。一要健全完善学习教育机制。二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三要健全完善综合服务机制。四要要健全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五要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挖掘地域文化“五大资源”丰富儒雅厚泽的乡村文化内涵 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婺源县积极深入基层,广泛调查研究,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

挖掘名人文化资源,促名人文化熠熠生辉。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享有“书乡”美誉。从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朱熹是婺源文人的杰出代表。婺源乡村文化浸润着朱熹创建的理学精神,并在这种精神孕育下,近代铁路工程先驱詹天佑、医学家程门雪、现代小说家金庸等名仕俊才承传不绝。

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促非遗文化多姿多彩。非遗文化是婺源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三雕”项目还被江西省推荐申报2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全县文化遗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文化部批复在婺源及安徽部分县市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国家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婺源已完成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并通过文化部评审,完成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设立了六个保护小区和六个传承基地,建立了一支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总人数近百人的传承人队伍。婺源保护区创建成果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评价。

挖掘古建文化资源,促古建文化闻名全国。婺源的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体现出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聚落景观。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穿行于婺源的古村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民居里遍布的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目前,婺源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沱川理坑、江湾汪口、思口延村、浙源虹关),全国民俗文化村12个,理坑、汪口两个古村落还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预备名单。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3项(清华彩虹桥、婺源宗祠、理坑村古民居)。

挖掘文化遗迹资源,促文化遗迹引人入胜。悠久的历史为婺源留下了大量的遗址。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窑址;有江湾的春秋吴太子鸿墓、镇头的西汉长沙王吴芮墓、考水唐太子墓和胡三公墓、紫阳朱熹的一世祖墓和文公山上四世祖墓;有浙源明代的龙天古塔、横槎古战场和数条古驿道等。历代名人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与婺源有关的名将、鸿儒、巨商、科学家等达150余位。

挖掘馆藏文物资源,促馆藏文化异彩纷呈。自明代中叶以来,江南各地古董鉴藏之风盛行,一些在外经商为官的婺源人不惜重金大批购藏古玩字画,加上名门望族、高官巨贾得到皇上的赏赐,代代留传,就有了今天“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的婺源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有 1万多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 1012件,一级文物就达55件。主要是唐宋古玩、两宋名瓷、明清字画和古代工艺品等。

创新文化保护体制机制探索独具特色的传承发展模式 乡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婺源县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推动科学保护和“活态传承”,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健全上下联动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社会管理,完善文化调控机制,需要建立一套“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管理办法,应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历年来,婺源坚持做到乡村文化保护“四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每年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文化工作,现场办公解决文化保护难题。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和17个“古村落保护协会”,制定并颁布了《婺源县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婺源县主要公路沿线、历史文化名村建筑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用政策性手段来保护乡村文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各乡镇和古村落也出台文件、政策和村规民约加大力度保护文化遗产,严禁文物倒卖等违法行为。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机制。

实施政府主导保护战略。丰富的文化资源掌控在政府手中,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产业效果,关键是还需要政府主导,实施统一规划和组织。婺源把全县300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文化大公园进行打造,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保护,每年组织一次全县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活动,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广泛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建档。近两年来,婺源新发现古建、古桥等文物500多处。依法开展科学的文物保护工程,做到维修或恢复重建后的文物建筑、传统村落与历史原状和周边整体风貌相协调。按照“最美的乡村,文化的古城”的要求,实施了老城区改造,投入近亿元资金,恢复了太子太保四柱牌坊、文公阙里牌坊、孔庙大门等一批古建,保护了虹井、廉泉等古文物。同时又投入巨资,对3000幢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非徽派建筑实施了改造工程,在县城星江湿地公园建成了茶文化主题公园,“复活”了徽派景观桥、文公大桥、茶博府、民俗风情街等一批文化景观,开发出一系列木雕、石雕、砖 雕徽派建筑模型。建设部门还免费为农民设计 6套徽派建房图纸,引导他们传承徽派建筑风格。

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乡村文化需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需要将各种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繁荣局面。有文化的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自发保护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群策群力,自发捐资将廊桥修复;汪口俞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方筹资200余万元对宗祠进行维修。据统计,近年来累计维修古建筑60余幢、古桥13座,村民集体自发或组织用于文物保护资金达2000多万元。此外,婺源还重奖奉献乡土文化事业的乡土文化人。2010年,婺源县对王涧石、詹祥生两位将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本土文化人,分别给予奖励20万,创造了全国重奖奉献乡土文化事业的典范。

首创全国文化保护小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婺源因地制宜,探索以“小区+基地+传承人”的模式,设立了江湾村豆腐架、汪口村徽州“三雕”、大畈村和砚山村歙砚制作技艺、长径村傩舞、甲路村抬阁、虹关村和盘山村灯彩等8个保护小区。在此基础上,还命名了长径村、华龙木雕等 8家单位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推动“活态”传承。这一模式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目前,婺源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建成专题展览馆9座。全国保存仅有的婺源徽剧团,精心抢救和全面搜集、整理以徽剧、傩舞、茶道等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古戏剧、音乐、舞蹈资源,使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完好地传承。

精心保护再现非遗魅力。繁荣乡村文化,开发是手段,保护是目的,只有不断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扬优成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薪火相传,焕发活力。婺源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实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认真积极调查、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入全县100多个村落和30多个重点古村落,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共收集到民间文学、音乐等十大类172个项目、5000多件实物。普查发现全县有传统文化 代表性传承人6000多人以及保留较多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传统村落社区200多个、中老年人群十万多人。同时对普查到的资料和实物,进行精心整理,分类归档,编制完成了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源头上抓好“非遗”传承人。

促进文化生态有机融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建立完备整体的文化生态体系,这是婺源人民永恒的追求。今日的婺源更加注重保护、选择和营造村落、建筑周边的山林之景、田园之景、水口之景。婺源历来建村选址依山傍水,或面水临山,有山有水,既有来龙,又有去脉。重视森林屏障,以及森林所组成的风光。每个村落水口处的树木,决不允许砍代。护树即是护村,即是护人。不仅水口,连溪河两岸,距村屋的堤畔,只允许植树造林,但不准砍伐。千百年来,婺源群众还沿袭了“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的村规民约,实行了10年禁伐天然阔叶林新举,做靓了境内3条景观生态走廊,打造了100个生态景观村。

实现文化与旅游良性“嫁接”增强生机勃发的乡村文化软实力 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连,相得益彰。文化是开发旅游产业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是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所以,婺源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实践中,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营销旅游、指导旅游、统领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实现文化的价值与软实力。

构建“文化+旅游”模式,发展文化旅游。婺源县推出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占全县旅游产品和线路总量的90%以上,依托“文化元素”开发的旅游景区占 95%以上,形成了以文化体验为主导产品的乡村文化旅游圈,唱响了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茶文化节等节庆品牌。全县接待游客由2000年的12万人次飚升到2010年的5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3亿元,带动8万人赶弄“旅游潮”,旅游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婺源也先后荣获“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全国生态农业旅游区、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CCTV中国最美村镇品牌、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旅游 建设杰出成就奖、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等荣誉。

构建“文化+产品”模式,发展文化产业。婺源在大力发展产业中,主导“文化牌”。婺源瑞虹公司在清华镇投资两亿元建设“水木清华”高校文化产业园,通过建设国际高校文化交流中心,变“引资”为“引智”,变“旅游目的地”为“养老居住地”,使文化落地,让名人入园,打造“大师、大家、大儒”的聚集地。婺源华龙木雕等文化企业成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在建的集朱熹文化、砚墨文化于一体的婺源朱子龙尾砚文化产业园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砚文化产业园;江湾镇大畈村建有全国闻名的“砚街”,全村 2300人,80%从事砚台及镇纸、砚盒等生产,人均年收入超过 1万元,“砚池”里流淌的全是“金子”;茶文化、雕刻文化、傩文化等产业也在茁壮成长。全县开发旅游商品100多种,从事旅游商品加工的企业达百余户,年销售收入近3亿元,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还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一个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已粗具雏形。文化企业还带动了写生和影视的发展,共吸引全国200多所美术院校的学生前来创作,同时,在婺源拍摄影视剧达300多部,共为全县老百姓带来近300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婺源文化企业(作坊、店铺)达113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构建“文化+公共服务”模式,繁荣群众文化。婺源县以县、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基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繁荣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县完成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2个农家书屋建设,建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不断发挥好县、乡、村三级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功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信息服务,实施了县文化馆、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同时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原创舞蹈《祈福》等文艺精品获全国大奖;积极推动文化下乡,以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主要抓手,坚持为农民送戏、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站在新起点上绘就蓝图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步伐 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婺源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战略: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核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徽文化精粹,汲取赣文化和现代文化科技的丰富内涵,打造婺源文化品牌,促进婺源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完善、延伸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布局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努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逐步建成全国性文化旅游产品集散中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8%,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得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争创三大品牌为抓手,着力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为建设“文化生态大公园”添砖加瓦。一是全力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好婺源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民间民俗文化展览馆等重点项目实施,做好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工作,建立若干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力争将婺源建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样板示范区。二是全力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以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重点培育发展传统手工艺产业、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休闲健身产业、文化会展产业、影视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动漫网络游戏创意产业、文化教育产业等九大类文化产业。积极构建“园区+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县城控制区科学规划集文化展演、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在拥有特色文化资源、具有良好产业开发前景的乡(镇)、村设立一批文化产业基地。三是全力争创全国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县。进一步完善、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力争到2015年成功创评“全国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县”。

以实施三大工程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增辉添色。一是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展示工程。重点抓好“一区一村一园一馆一中心”四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即在 中云桃溪村总投资1.2亿元的“十八里桃溪”原生态文化村项目,把婺源历史上有名的“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千年牡丹”、“太宰读书处”、“三十六桥半”四个古村落用一条蜿蜒的小溪串连,展现原生态自然美景,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全国示范区。总投资1亿元的篁岭民俗文化村项目,原生态展示婺源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间技艺;总投资5000万元的朱子龙尾砚文化园项目,建成集研究、宣传、展示、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中国砚文化大观园;总投资4亿元的旅游商贸?文化演艺中心项目,打造一台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婺源民俗风情情景演出;总投资4000万元的婺源美术馆项目,建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艺术交流平台。二是精心打造全国旅游文化商品集散中心工程。加大以婺源传统民间手工艺为主体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理念,以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市场,加强创意、设计、研发,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雕”饰品、歙砚、工艺伞、傩面、奇石、刺绣、服饰、根雕、竹雕、烙画等系列旅游工艺品。建设旅游文化商品集散中心,在为本地产品提供展示交易平台的同时,吸引全国各地文化旅游商品进入婺源,逐步建成全国性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三是精心打造旅游文化形象宣传工程。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婺源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努力打造成弘扬婺源乡村文化的靓丽名片和集中展示全国乡村文化的品牌节庆;完成系列婺源文化形象宣传精品制作;依托高端媒体做好婺源文化宣传展示工作。以完善三大服务体系为关键,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建设“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夯实基础。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使其设施资源条件和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将覆盖县、乡、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丰富文化生活、传递致富信息的惠民工程。二是完善群文活动组织体系。以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抓手,把“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重点地保护扶持抬阁、豆腐架、傩舞、灯彩等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构建“一乡一品”的乡村文化格局;立足市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丰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围。三是完善文化市场管 理体系。遵循“市场繁荣、管理有序”的原则,继续做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繁荣与规范管理工作,完善旅游产业链。

以落实三大保障举措为后盾,加大文化工作领导与扶持力度,为实现婺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文化事业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选用一批懂专业、能创新、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文化事业管理队伍。制定人才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制定激励机制,发挥民间艺人传承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以良好待遇和创业平台吸引全国优秀文化人才到婺源创业。三是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文化发展优惠政策。综合研究国家、省、市关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出符合婺源实际的配套政策,为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江西婺源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管窥 第3篇

1 婺源茶文化及生态旅游

1.1 婺源茶文化

关于茶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 实践领域也没有官方或权威的界定。总体来看, 有以下几种解释:其一, 李维锦认为, 茶文化是以茶为传播核心, 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联系在一起, 是二者共同产物[1];其二, 裘孟荣、张星海两位学者认为, 茶文化是通过载体——茶来对文化进行传播, 进而有机融合了茶和文化, 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2]。可见, 茶文化是基于对茶的认识以及应用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的物质和精神方面总和。另一位学者孙炜也赞成此种观点, “茶文化则指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同时也是饮茶习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3]”而林玮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 认为“‘茶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4]”由此可见, 茶文化是要以茶为基础, 并通过对茶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在于茶文化是一种非物质化的文化。

婺源的茶文化据茶圣陆羽《茶经》的相关记载:“歙洲 (茶) 生婺源”, 唐代歙洲茶, 实为婺源茶。婺源茶历来是徽洲一府八县之精品, 现代出口国优名茶——“屯绿”也是以“婺源绿茶”为主茶, 婺源的谢源茶已被誉为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婺源的茶文化则就更为渊源长远。在婺源乡村, 不仅家家会种茶, 不论是上山伐木, 还是下田耕作, 都要带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家中待客, 更是非茶不可。简朴无华的饮茶形式却表达婺源人的生态观——“天人合一”。婺源的茶艺分为:富室茶、新娘茶、文士茶、农家茶等, 茶文化融入到了婺源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生活中。而在生活中, 如婚庆、人际交往、生儿育女等等方面都离不开茶, 都体现出婺源茶文化在穷理为核, 居敬存养的理学思想。

1.2 茶文化生态旅游

陆文荣最早在《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 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一文中, 对此概念有所论述, 认为应当以茶文化为主导核心, 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色彩以期达到休闲目的的一种旅游休闲活动[5]。而吴倩认为, 以良好生态和茶叶加工为主体, 进而当地居民生活为内容的绿色环保旅游[6]。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特征在于:其一, 群众参与;其二, 多样性和差异性;其三, 集合和聚散性;其四, 文化传承。

2 婺源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SWOT条件分析

对婺源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SWOT条件分析如表1所示。

3 婺源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

3.1 符合目前生态化休闲和旅游的新潮

随着日趋成熟的茶文化旅游, 势必会对茶文化旅游要求新内容。因而要想满足客户 (旅游者) 的旅游需求, 就需要选择生态、环保、乡村化等回归田园休闲方式。而当前茶文化旅游正是将山水田园、户外生态环保以及无公害食品有机融合, 从而更好地为旅游者所服务。婺源所特有的生态、田园观光、乡村度假造就了其“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和“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誉。同时, 自古以来婺源就有种茶和喝茶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变迁造就了其特有的婺源茶文化。因此, 打造婺源茶文化旅游项目, 可以很好地满足当前对新兴旅游的需求。

3.2 进一步发展婺源经济的需要

发展茶文化旅游就应当将茶资源生产加工为茶产品, 并使之成为旅游业的附加品。同时作为乡村旅游型的婺源, 更应当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 加强婺源服务业下的“旅游再加工”。正是基于商用价值的茶文化, 茶文化旅游发展势必会带动茶产业。因此, 要发展婺源的茶文化生态旅游, 其一, 加大对婺源绿茶的宣传力度, 进而增加婺源绿茶在外广告效应;其二, 以生态旅游为主导, 将婺源茶文化所特有的“生态文化”充实于婺源旅游和相关服务产业, 进而进一步地发展婺源经济。

3.3 构建生态人居环境的需要

婺源的自然资源极其原生态化, 一些名山未得以开发, 如石耳山、大鄣山、文公山、凤游山等等, 这些山保持一定原有生态, 原始自然风光保留完整。据资料显示, 一般上茶树所要求的周边生态环境较高。另外, 茶叶对阳光、水分、海拔以及云雾等都有着一定要求, 而以上所说的高山必然就是名优茶的产茶地。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层面上的巨大变化, 各个休闲旅游者对所要旅游目的的人居环境必然有所要求, 对自然原生态的乡村田园式旅游胜地将会是当前乃至将来人们所要追寻的,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其对生态追求的需求。

4 发展婺源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途径

作为“国家级生态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婺源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境内有三个国家级的公园。同时婺源又是一个历史久远的老县城, 同时再加之其一直隶属于原徽州府, 势必会带有徽州色彩文化的众多乡村化人文古迹, 以及特有的徽派性的古村落文化。因而, 基于婺源所进行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工程, 就应当将古徽州色彩和当前婺源的特有生态元有机融合后, 再恰当地处理相关茶文化和旅游业统筹而又和谐式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展婺源的茶文化生态旅游。

4.1 旅游的绿色化——开辟婺源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商品

首先, 要合理地对婺源的特色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和再安排, 使得其线路要与茶、茶文化息息相关, 进而在沿途售卖特色茶文化商品, 这即是当前婺源发展其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先期策略。其次, 依据各个乡镇内的有差异性自然和人文景象来组合其适合当地茶文化生态产品。如江湾可以将江湾茶叶、雪梨、汽糕、山蕨、清明果等搭配。最后, 以茶为核心载体, 主题乐园旅游为辅的结合板来开发婺源。或者是将“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一开发主体, 进而以整体化模式去开发, 同时以多形式活动来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多发展。

4.2 建立以“茶文化”为背景的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线路

要以生态化市场为导向, 将分散在婺源茶产区进行有机整合, 开创“婺源特色茶文化之旅”。茶文化主题下各个乡镇内的分主题可再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例如, 大鄣山打造生态自然景观项目:以大鄣山茶叶作为主线, 将采、制茶依次工序重复, 为旅游者明晰茶叶加工过程;紫阳打造茶文化项目:宣扬婺源的历代茶史、领略各乡镇内差异性的茶风俗;清华打造茶艺项目:带领旅游观光者猜猜茶迷、唱婺源调、品味婺源特色茶宴等。同时在开发线路时, 应当将婺源境内的山 (大鄣山、石耳山、灵山、凤游山) 、水 (鸳鸯湖、小桥流水) 、古村落 (李坑、理坑、宏村、江湾) 、古建筑 (俞氏宗祠、萧江宗祠、徽派建筑群) 、田园风光 (大潋、江岭、篁岭) 等相结合。同时统计大类游客对茶文化差异化需求, 设置不同的专项旅游线路, 例如江湾茶园游、屯溪—古徽州—婺源三地名茶游、追寻徽州“茶马古道”、婺源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

4.3 品牌生态化——婺源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品牌化

其一, 推动生态化进程, 并强化其婺源茶文化品牌的生态意识。婺源政府要对民营茶企业加以政策优惠, 对其企业运行增加技术骨干的投入, 使之能成为创新能力的标杆型, 同时要吸收外来商家, 对婺源投资以此来发展婺源在外品牌。其次, 加大力度对绿茶功效的宣传, 例如对茶的醒脑、抗癌、健美、清肠胃等功效, 进而有选择地开发保健型茶和茶糕点。

4.4 加强婺源茶文化的生态化开发

首先, 应当不断地扩展婺源茶产品中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以此来吸引外界顾客对婺源茶产品的喜爱。其次, 政府应当组建相关茶产业部门, 投入到各乡镇、各个茶产地去挖掘原有的关于“茶文化”的典故、神话来充实茶文化的趣味, 以此来增强茶文化浓度。最后,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当前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艺术升华层次。同时, 要将婺源茶与婺源的山山水水、当地民俗、傩舞戏曲等等密切联系起来。开发出生态化茶叶, 将各种品种茶叶 (如选择外形奇特, 色味仙以及口味佳) 做推广, 以期来吸引外地商客的购买欲望, 同时要将婺源的当地茶艺和茶具做开发, 进而增强婺源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 2007 (1) .

[2]裘孟荣, 张星海.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对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茶叶加工, 2012 (3) .

[3]孙炜.试论现代茶文化的构建与传播[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22) .

[4]林玮.“茶文化”产业价值实现形式的演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5]陆文荣.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J].茶叶, 2002 (1) .

江西婺源天堂的郊区 第4篇

穿越最美 乡村古镇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黄山以南,既是茶乡重镇,也有中国最美丽乡村古镇的外号,不过到这里骑单车的最大收获,并不是明信片上可看到的油菜花田,而是未被旅游化、最“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骑单车最怕人多,放弃三月人头涌涌的“黄金油菜花田”,选择淡季与朋友到访,方便悠闲深入乡间,还顺道游览另一古镇宏村。九天旅程没有预先规划,住宿都是找当地人家叩门,单车在当地租,路也是到了那边之后才边探边走,过程冒险,但这才是真正的游历!

宏村:

离婺源县城不到2.5小时车程的宏村也是传统徽式建筑古村落,独特之处是整个村的“牛”形布局,后面靠着的雷岗山是牛头,村口两棵树是牛角,中央的半月池塘“月沼”是牛胃,贯穿全村小路旁的水道是牛肠。由于是《卧虎藏龙》取景点,村子出了名,旅行团很多,清早出发骑行最写意。

大理坑:

由婺府县城的旅游中心到大理坑要骑车超过100km,这里大有名堂,不但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历朝出过不少大官,村内两边都是“尚书第”、“司马第”等白色官邸宅群,中间有条自山上流下来的小河贯穿而过。

大理坑 住快乐农家

优美风景可以从相片看到,不过当地淳朴人家才让人大开眼界。在大理坑的农民家住宿,屋主都会将客人奉为上宾。收60元一晚,他们给你最大的房间,每晚加菜同台吃饭,都是粗茶淡饭,尤其是那道“水勒菜”,口感粗得要命!原来都是婆婆特别走到山边采摘的,她说怎么也得让我们试试这里的特产,听后感动得立刻“硬啃”整碟粗菜!出外看风景,一排排的白色徽式小屋沿着小河两岸而立,没有修葺过的建筑带点残旧,反而更具生活气息,加上村前的小狗、河边洗衣服的婶婶,看人简单、风景也简单,如此质朴的人物情景就只有这些未被旅游化的小村才找得到。

大理坑位于婺源县城北面的深山之中,现有约400多户农户,大部分村民都是种水稻为生。

除了油菜花,田间还有这些又白又紫的不知名小花,夏季时作为一片鲜绿的点缀,也很好看。

这条村明清年间出过三十多位大官,连村民养的狗都有书卷气,喜欢赏花扑蝶,不会大吼大叫。

村前有一棵千年老樟树,不但成为村子标记,也代替了公车站牌,每天出村的客运面包车都会停在树下等客。

图1、村民饮食吃得清淡,一碗米粉加蛋就是村内最常见的早餐,胜在够健康!

图2、婺源山水清甜,制出来的豆腐更是特产,这里有一道叫“糊豆腐”的名菜,就是以切碎的豆腐制成。

图3、村内都是最传统的徽式建筑,有些房子残旧得白色的墙身几乎完全剥落,露出一块块红砖头。

图4、大理坑现时住了近千人,里面不是老人家就是小孩子,年轻人都走到景德镇或杭州市打工。

图5、除了小型面包车,村民都以单车来往附近村庄,因此连小孩都是单车高手。

图6、婺源在秋季傍晚6时左右太阳便会下山,有心向山上古道挑战,就要计算好时间,别摸黑下山啊!

图7、村口有题字写上“山中邹鲁”之名,纪念南宋儒学家朱熹这位老同乡,连在村口等人的村民都手执着一份报纸。

图8、沿途也有不少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到大理坑骑单车兼写生。

图9、大路每隔数百米都有这些省道的路标,最远可连接到安徽及浙江省。

宏村 漫游现成写真馆

游大理坑外,还有另一著名古镇宏村,其前靠“月沼”后靠山的宏大徽派建筑,和婺源县一带的清新绿田园又是另一种风格。整个村的布局就像一只牛,如果从飞机上看,设计其实比麦田圈上画公仔更神奇,千里迢迢来到,当然立刻租单车于村内漫游,这里日租¥5的单车虽然刹车偶有失灵且不能转换档位,但畅游村庄绝无问题。村子的灰白建筑简约而精致,穿梭于黑瓦白墙的小巷之中,走的都是几百年前的石板路。来到村口水塘“月沼”,除了游客,都会见到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手拿木椅,在湖边架起画板就开始写生。原来这里是国内40多间美术学校的指定写真地点,学生说随意挑选一个位置都可画到好东西!宏村有多美,可想而知。

走远一点,宏村周围就是田园,3月的时候这里都会种满油菜花。

游览宏村唯一的不满就是游客太多,中午的时候湖边水泄不通,骑单车很不方便

小巷穿插很易迷路,只要顺着水流方向就可以走回起点南湖。

屋顶一级一级的墙又称为马头墙,古时用来防火,后来成为身份的象征,越多级代表人家地位越高。

村外田间都是泥泞路段,不宜踩得太快。

村内没有大型食肆及酒店,吃得最多的就是蒸蛋及简单的面食,几块钱已可吃得饱饱的。

水塘四周都种满高大的树木,无论是写生的学生还是环湖骑单车的,都有大树好遮荫。

竹是宏村一带的特产,而宏村附近的竹海与村内的月沼,都是《卧虎藏龙》的取景点。

夜间骑行 山路摸黑

在婺源逗留的4天里,我们就以大理坑为中心,每天由早踩到晚向周边探路,当地更有多条上山古道,最远可踩到黄山,翌日投宿后向村民打听,便大胆向地图没有显示的古道进发,结果预算一小时行程以迷路收场,多用了一倍时间, 踩到天全黑还在一个不知名的山上,眼看都是大斜坡及急弯路段,而且水也没带、山路险要。总之十分危险,但领队反而庆幸有这难忘经历,只是对农家婆婆有点愧疚:“村民入黑就会睡觉,要她等门口到晚上8时多,还怕我们饿坏,煮了鸡粥给我们吃。”

晚上村子只剩几间酒馆挂着大灯笼,卖的不是寻常啤酒,都是自家酿制的竹筒酒,夏先生说酒性烈得不得了。

山上的路牌样子都像墓碑,一不留神就会看走眼!

大理坑沿路路况其实非常好,上下山都铺设了柏油路,新手不一定要像夏先生专抄山上崎岖不平的古道。

实用资料

当地骑单车注意事项

1单车质量参差,所以就算当地租车都要带备可以修理单车的“六角螺丝栓”,方便有螺丝松脱时即时维修。

2 乡郊山路多,路牌指示不清晰,好些地方GPS都无法显示,必备指南针。

3 婺源一带村与村之间最少相距十数公里,途中没有补给点,准备充足才好出发。

门票及住宿

门票:婺源:套票5天内可以畅游婺源各大景点,每人¥180。

大理坑:需另购¥60门票。

宏村:旺季¥80(连导游),淡季¥65

住宿:婺源:住宿小型民宿,每晚约¥240。

大理坑:住宿农民家,每晚¥60,伙食另计。

宏村:1住宿村内小型民宿,每晚约¥160,伙食另计。

美丽的江西婺源写景作文 第5篇

我攀登过险峻的雁荡山,游历过秀美的天钟山,但是江西婺源的山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西婺源的山不高,最有特色的是山上的花。目之所及,全是油菜花的.海洋,油菜花的世界!

这里的油菜花的确很多,山凹里,坡顶上,漫山遍野,连农舍的小院子里,溪边的柳树下,凡是能种作物的地方,都能看见油菜花那活泼的,健康的身影。

油菜花,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十几亩油菜花在你眼前出现并不稀奇,但是近万亩油菜花展现在你眼前,那场面又是何等的壮观呢?

油菜花没有牡丹花的国色天香,没有水仙花的高洁淡雅,没有夜来香的香气袭人,更没有冬梅的傲雪独放。从油菜花的花瓣,花蕊,只能读出她那浓浓的天真,浓浓的淳朴,单纯的心灵不含一丝杂念,犹如邻家小女儿。

阳光下,油菜花们做着游戏,我从她们背后隐隐约约看到了几个模摸糊糊的身影,是乡下的那些孩子们吧?他们那涌动的生命如同一枚枚攒动的绿叶,他们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如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如果说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海是波澜壮阔的,那么千岛湖的水该是碧波荡漾的了。千岛湖的水是绿的,是青的,是纯净的,是无污染的。

双层豪华船硬生生地撕开水面,“卷起千堆雪”,又满载着游人趾高气扬地向远处驶去。湖水她疼吗?水面上卷起旋涡,又慢慢平静了,湖水的伤口愈合了。波浪层层袭来,又层层散去。

千岛湖多么热情呵,端出鲜美、营养的鱼汤,送来富有地方特色的小菜请我们品尝。鱼汤真是鲜美,小菜真是爽口,渔船上的那一顿饭呀,叫我永远忘不了。

江西婺源的导游词 第6篇

我们从早上7点出发,汽车沿着高速公路一段接着一段的行驶,在长江上就分别过了时尚新颖的军山长江大桥、朴素平凡的黄石长江大桥和雄伟壮观的九江长江大桥。在妈妈的指点下,沿途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我也作了些观察。

我们生活的蔡甸属于江汉平原,一直到浠水边境都是一路平坦,一接近蕲春,地形就变为丘岭地带了;蕲春过了是黄梅,地势又一路平坦,棉花田随处可见。过了九江长江大桥也就进入了江西省,车大概又行驶了20多公里就望见了我国的.四大名湖之一的鄱阳湖。湖的北岸平伏得像一张地毯,南岸依山带水,群山绵绵。妈妈告诉我,说这里是古代的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我看着这峻峭的山峰,似乎也体会到了易守难攻这个成语的含意。再接下来到了景德镇,真不愧为我国的瓷都呀!沿路大大小小路灯灯杆全都是瓷烧制的,而且形状各式各样,图案也是各式各样。我们一车的人都是大为赞叹。出了景德镇市区,汽车继续向婺源方向一路奔驰,几乎是行驶在迷魂阵之中。车窗外的青山一座座就像堆在我的周围似的,若把手伸出窗外都能触得到。也许是从未经历过,我堪至有点害怕。

下午4点,车终于到过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导游直接将我们带到了这次行程的第一个景点――李坑。“坑”字在当地指溪流。全村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以李姓居多,所以称“李坑”。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建筑,新奇有余,只觉得很美。

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的第一个景点是书记的故乡――江湾。参观了村中还保存着的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古风古韵,让我见识到了历史的价值。

出了江湾,导游领着我们又到了另一个古村落――晓起。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距今近28历史。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红星闪闪放光彩……”这不是我们排节目的歌吗?还是电影《闪闪红星》的主题曲呢!在这天呀,我还见到了这部电影的拍摄地之一的古石滩。只可惜,这个季节是枯水期,潺潺湍流无法重现;电影中青翠的竹林也被无知的村民砍伐了。这个景点在祥云风景区内,除此之处这里还有一座被清代某一个皇帝敕封的寺庙叫黄莲寺,据说供奉的菩萨都有1千多年,算是历史悠久吧!

就这样又过了一天,第三日是返程。第一天来的时候不是路过景德镇吗,可是还没有仔细见识过那里的瓷器呢!所以返程的时候我们特意在景德镇逗留。瓷器真是太美、太丰富了,让我说我还真不知道从哪里里说起,因此回来后我让妈妈帮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景德镇瓷器的资料,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温、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上一篇: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月学习总结下一篇:浅谈砼外观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