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2024-06-10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精选9篇)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第1篇

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李晓玲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师应改变教学教育观念,把“灌输教学”转变为“操作教学”。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的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在数学操作活动,教师的引导、适宜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充足的操作时间,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操作 自主学习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理念,教师要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圈子中跳出来,树立“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思想,让自己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只有这样,才能从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幼儿学;从重视幼儿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幼儿学习过程;从重视幼儿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向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以往的“灌输教学”变为“操作教学”,操作,顾名思义就是活动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操作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借助数学操作活动,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操作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效。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所以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幼儿当然没有操作的兴趣。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

材料品种多: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能成为数学操作的材料,如树叶、小棒、珠子、七巧板、卡片、扑克、算盘、棋子、数卡、点卡、橡皮泥、操作板、废旧盒子、塑料空瓶、包装盒、小木块、小石子、火柴棒等等。

材料数量足:提供的各类材料能满足全班人同时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操作环境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材料的投放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层次性:一方面幼儿存在主体的差异,材料设置要体现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操作的熟练,在操作的过程中体现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我在小班进行《分类》的教学时,能力强的幼儿提供颜色、大

小不同的卡片,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卡片,这样他们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再如《认识长短》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三个长短不同的小棒,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是两个,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的操作,才能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引导性:幼儿操作性学习的过程,是幼儿自由、自主地直接感知,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发展。我在小班复习《几何图形》时,给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幼儿区分并涂色,在操作纸的上面,有一个颜色标记图,红色三角形、黄色圆形、蓝色正方形。幼儿看标记图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在《水果丰收了--按数取物》教学中,为了让幼儿自主操作,我在每个小筐头上贴上数字卡片,幼儿看筐头上的数字取水果图片,因为我准备的材料充足,能力强的幼儿用时短,可以多次操作;能力弱的幼儿取放一次就可以了。引导性的操作材料,能诱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获得,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多功能性: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二、操作活动的优化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操作活动应生活化、游戏化。

1、生活化

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周围的事物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带幼儿户外活动时,可以拾落叶,引导幼儿按大小形状、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或排序;把饮料瓶盖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幼儿按颜色分类;冰糕棒涂上的颜色,让幼儿拼摆不同的形状,按数取物,收插塑玩具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请幼儿将插塑玩具按形状、大小分类收拾到玩具柜上;请幼儿点数玩具的数量,长方形的有几个?圆形的有几个等等;请幼儿用插塑玩具按某种顺序排序;我还请幼儿将不同形状的玩具分别放在玩具柜的上、下格里。午餐时通过分发碗、勺,理解“1和许多”“ 一一对应”等数概念等。在《复习几何图形》活动中,我利用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心理,把大可乐瓶做成大嘴娃娃,贴上图形标记,幼儿看标记,把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放进大嘴娃娃嘴里。在《比较多少》教学中,我创设了幼儿生活中最喜欢的故事情景,猴哥和猴弟去摘桃子,幼儿通过操作桃子卡片,有的点数,有的对应摆放,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可见,数学活动与生活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贴近幼儿实际的“生活情景”进行随机教学,就能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认识数学规律,真正使幼儿能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2、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在学习《大小排序》时,我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美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我们要去救她,去的时候看好灰太狼是怎么走的。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我吸引过来了,非常专注地观察、摆放大、小脚印图片,很快找出大脚印、小脚印的排序规律。游戏的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在《按数取物》教学中,我也是以游戏“小兔种萝卜”的形式来开展,给每位幼儿一些卡纸萝卜和一块“种植地”(泡沫板上画有数个小圆,圆内写着不同的数字)然后要求幼儿按所示数字在圆内种上相应的“萝卜”,最后比一比看谁种得又对又快。再次游戏时,让幼儿交换“种植地”进行操作。这种游戏化的操作活动很受小朋友的喜欢,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又如在《手口一致点数》教学中,我用了“逛超市”游戏,幼儿在“超市”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物品,要求要一个一个拿,边拿边数,幼儿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学习,觉得特别有意思。因此,操作活动游戏化既能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有效的教学形式。

三、操作时间的充足

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的探

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动作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为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自己去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教师要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对一些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多加观察,对他们提出简单的要求,鼓励他们完成操作。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急于求成,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

四、操作中的讨论交流

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合作能力,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让幼儿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数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创造机会,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和集体形式的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五、操作中教师的作用

首先处理好幼儿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要启发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总结、得出结论,不能让幼儿的操作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标,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幼儿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操

作仔细地观察,观察幼儿的操作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对幼儿提出建议,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应让他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如果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就该走过去,和他共同完成操作活动。在《感知3以内的数》活动中,陈宥慈在粘贴点子时,一下贴多了,她没有扣下来,就把操作纸拿到我面前:“我不想贴了”,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我一看就知道了原因,告诉她:“我帮你”,等我把多余的点子扣下来,她又高高兴兴回去粘贴了。所以,在操作时,老师要多观察,保护幼儿对操作的兴趣,幼儿的操作活动重在参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为幼儿下次操作活动打好基础。

总之,“以幼儿发展为本”是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孩子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第2篇

幼儿园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倾向于知识技能的训练。本文基于对传统音乐教育这一弊端的思考,尝试探讨了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创造表达”。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考虑分科上课的模式,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在评价时往往会将焦点放在孩子是否会唱某首歌、孩子的动作表达是否优美到位等,恰恰忽视了艺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幼儿参与其中的真实感受,从而导致教育目标过多地指向知识技能的训练。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本文将探讨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引发幼儿自主有效的游戏行为

落实《指南》精神,关注幼儿的知识来自他们对事物和事件的直接经验。因此,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操作事物,在和同伴、成人以及事件的互动中获取经验并构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原则,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例如,小班音乐《洗手帕》的律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在家里看见妈妈是如何给宝宝洗衣服的呀?”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都愿意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接着教师伴着音乐(用《洗手帕》作为背景音乐)做“搓衣服(领口、袖口等)、清洗衣服、用衣架撑衣服晾晒”的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对猜的动作与幼儿的生活认知有了重合,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激发起幼儿想了解的欲望。接下来请小朋友说说老师做了哪几个动作,做了几次,让小朋友来模仿一下,然后在熟悉音乐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请小朋友想想其它不一样的动作,相互猜测对方在干什么,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表演得更加起劲了,都有了新的经验、新的发现,孩子们急于展现自己的动作,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启发“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这么多本领,回家能帮妈妈洗晾衣服了。”整个学习活动围绕“妈妈洗衣服”这一生活话题,充分唤醒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生活直接经验出发,通过感官,变化动作,生动活泼的去体验音乐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积极健康的发展。接下来,又围绕“娃娃家宝宝的衣服脏了怎么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老师让我来做娃娃的妈妈(爸爸)帮助小宝宝吧”,孩子们表演的热情高涨起来,充分给孩子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于是,笔者有了支持他们表演的想法。幼儿自己扮演着娃娃家妈妈(爸爸)的角色,小围裙系在腰上,用小手指比划一下在地上“画○”当作盆;还用小手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比划一条一的横线,来当作搓衣板……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幼儿把自己当成了音乐中的角色。孩子们还自发开设了“小画廊”为娃娃家的宝宝设计各种式样的手帕、装饰小衣服等,孩子们在这种形式下寻找到了快乐。

二、提供幼儿游戏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年龄小,思维较直观,平时游戏经验的积累能为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开展音乐活动《我是小海军》时,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勇于竞争的年龄特点,教师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部队营房,整齐的内务震撼了每个孩子,观看了解放军叔叔精彩的队列正步走、军体拳等表演。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触动下,情感得到强化。同时,幼儿角色扮演积极性得到提高,自然地融入音乐《我是小海军》情境中,用“雄壮、有力量、神气、有精神”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孩子用小椅子做炮艇,拿小手帕当小旗子做旗语……由此可见,幼儿对原曲音乐性质的理解比较到位,旋律的整体感知及个性化表现有了把握。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设环境,因势利导,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机会和条件。设置区域“海军基地”投放材料海军服、海军帽、旗语手势图片等。在“音乐创意区域”提供了图谱,自制小乐器,孩子们在“看一看”,“听一听”、“动一动”中巩固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激发幼儿节奏来表达他想表达的某种情绪,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另外,在幼儿一日生活各过度衔接环节,如午睡起床,幼儿去盥洗室等时候,只要播放音乐《我是小海军》,孩子们边哼唱曲调边模仿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整理自己的床铺,整理收拾玩具,模仿解放军叔叔样子排队去盥洗室洗手等等。这体现了音乐调节情绪的功能,同时幼儿的自我控制、动手能力及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

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使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游戏材料发生作用,进而在引发和解决内心冲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结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认识活动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将自主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小班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时,恰巧遇到下雨的天气,因此笔者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带领幼儿穿上雨鞋、雨衣,打伞走出教室感受雨。孩子们兴致高昂,有两人一把伞慢步走的,有穿着小雨衣张开手臂,一会跑、一会停,学开飞机的,有小朋友模仿着爸爸妈妈的样子一边撑着伞一边安慰没带雨具的小朋友“别担心,到我这来,我们一起打伞吧”……笔者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落到树叶上有“嗒嗒”的声音,落在雨伞上会发出“啪啪”的声音,落到瓦片上有“叮铛”的声音等。回到教室后,笔者引导孩子们仔细倾听大雨和小雨这两种声音的特点,发现大雨的声音“强”,小雨的声音“弱”。同时笔者即兴演唱了歌曲《大雨和小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了,许多孩子纷纷模仿起来,尤其是歌词里面的象声词,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做游戏材料,根据音乐的节奏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力度变化,有的拍打手,有的拍打头,有的拍打肩膀,有的拍打腿,有的跺脚,有的拍小滑梯,有的拍打着小草,还有笑嘻嘻的拍打小屁股……引得其他幼儿哈哈大笑。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学习,有的将自己发现“嗒嗒”、“啪啪”等声音带入了歌词,感受乐曲强弱不同的力度,大胆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活动中,孩子们创造热情再次升华,他们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第3篇

一、实践性:凸显学习主体, 尝试探究———从“学”到“做”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认为, 人类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自我建构的结果, 即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通过活动发生的一种内化作用。在《金色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活动———《有趣的叶子》, 活动前我请幼儿收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树叶, 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 创设了不同的探究尝试情景: (1) 描树叶轮廓。 (2) 用水粉拓印树叶。 (3) 树叶拼贴。 (4) 用放大镜观察树叶。叶子是平时幼儿常见的, 也是认识物质世界的材料, 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可以体验、领悟到许多的东西。我引导幼儿:同样的叶子为什么有的变黄了, 而有的还是绿的, 原来是杰杰的妈妈把树叶采下来后压在书里, 所以树叶变黄变平了。他们还发现树叶有各种形状, 同一片树叶上颜色一面深一面浅;树叶上有叶脉;树叶的边缘也不一样, 有的光滑, 有的是锯齿形的, 并引发了对叶子问题的更深探索:为什么叶子上的叶脉都不同……幼儿在直面这些问题时进行体验和思考, 并逐渐了解事物的特性, 这样的学习, 有助于幼儿的发展。

二、可视化:体验交流, 自由表现———从“单一”到“多样”

在主题活动中, 主题墙饰的展示其实是给每一个幼儿从整体化的角度, 以各种方式表现和展示自己知识的机会, 这种展现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能够“可视化”, 将他们的“一百种语言”充分表现。老师借助于这种展示, 可以整合幼儿经验, 使幼儿能清晰地看到主题活动的进展, 也能清晰地看到幼儿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时, 我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心得:秋游活动中, 小朋友们进行了秋游写生, 有的小朋友画了方塔, 有的画了小朋友在看鱼, 还有的画了很多小朋友排着队在玩……我将这些写生画布置在墙上, 并让幼儿给每幅作品讲了一段秋游的感受。幼儿常常利用游戏的时间和同伴围在这块墙饰前津津有味地交流。尽管在活动中, 有的幼儿喜欢用绘画表达, 有的用语言表达, 有的用符号、标记表达,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 都是幼儿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心声。

三、社会性:多元参与, 获得体验———从“小课堂”到“大学校”

大自然、大社会是大课堂, 奇妙无穷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主题活动中, 幼儿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新鲜的事物, 这有助于实现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 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 它强调课程和活动的滲透, 让幼儿通过真实体验来学习。

1. 引入社区资源。

我带幼儿参观消防中队, 消防队员的灭火表演、爬云梯等, 使幼儿感到消防队员的辛苦, 意识到防火安全的重要性;严寒中带幼儿到十字路口观看交警指挥交通, 交警在寒风中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感受到交警的辛苦。在游戏“上学路上”中, 我让幼儿反复操作, 加深幼儿对从家中到幼儿园间所经过的环境认识, 具体玩法为:幼儿带来自己的照片, 放在制作好的路线图上, 标明自己家的位置, 同时画自己的形象, 我要求幼儿沿着上学路线所经过的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和街道的名称详细叙述。随着主题进展, 我将设计好的小区标志也张贴在路线图上, 充分利用幼儿所熟悉的小区资源进行活动, 使幼儿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知识。

2. 走进社区。

蒙台梭利认为:“被服侍的人限制了自己的独立。”老师应该帮助幼儿建立“我不希望被服侍, 因为我不是一个无能的人”的理念, 为幼儿创设尝试生活, 走入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去超市购物》中, 我让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生活能力。活动之前, 经过和幼儿讨论, 我制订了一份计划书, 确定了活动的时间、地点 (星期二上午九点, 可的) 。在确定路线时, 有的幼儿说可的很近, 可以步行;而有的幼儿说现在公交车很多, 挺方便, 可以乘公交车。最后幼儿投票决定步行去。接着幼儿又商量了所带的物品:小包、十元钱……到了实施的当天, 幼儿都带齐了所备的物品, 在我的陪同下一路步行来到可的超市。幼儿在购物时碰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物品的标价问题;2.可以向哪些人询问价格及相关问题;3.怎样付钱;4.十元钱可以买多少东西, 等等。通过自身的尝试, 幼儿都解决了这些问题。又如我班的幼儿参加了绿源社区共建的文艺演出, 表演了筷子舞。从排练—彩排—正式演出—观看别人演出, 这些经历使幼儿真实地面对了生活, 学到了在幼儿园中所接触不到的东西, 感受到了与人交往带来的乐趣。

四、整合性:物化教育目标, 体现整合———从“教学”到“区角”

由于幼儿独有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境遇, 他们更喜欢与“物”交往。结合《纲要》精神, 反思教育, 我认识到在自主操作中物化教育目标的导向, 即物化教育目标应该是一种“以儿童为本,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过程。《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主题活动是整合性教学形式之一, 在主题活动中的材料是以主题网络为核心, 辐射多个领域, 涵盖多种方面的内容, 使幼儿在多种整合的活动形式中得以多元尝试。

1. 同一主题多领域物化。

以“惊奇一线”为例, 结合主题的进程, 我设计了如下的区域:感官区域:各种各样的线与名称的匹配。语言区域:故事《外婆的毛衣》、线条的粘贴讲述、线条迷宫。数字区域:连连看游戏。艺术区域:编织围巾、绒线装饰瓶子。生活区域:穿线板、系鞋带等。这些区域的开设, 使幼儿透过游戏的形式, 了解与积累了关于线方面的多种知识, 促进了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2. 不同领域多主题化。

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实施过程中, 依据幼儿的需要, 活动有时需有多个主题同时并存, 形成主题间的延伸或自然接替。幼儿有不同的兴趣, 也有不同的发展需要, 在每个主题活动中, 即使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幼儿也有不同的喜好。因此, 区域活动中所提供材料并不是一个主题的结束, 也不是一个主题的开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 保持原有主题中的相关资料, 同时及早提供下一主题的材料, 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 自我选择活动, 积累对所实施主题的经验。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第4篇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创造表达”。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考虑分科上课的模式,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在评价时往往会将焦点放在孩子是否会唱某首歌、孩子的动作表达是否优美到位等,恰恰忽视了艺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幼儿参与其中的真实感受,从而导致教育目标过多地指向知识技能的训练。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本文将探讨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引发幼儿自主有效的游戏行为

落实《指南》精神,关注幼儿的知识来自他们对事物和事件的直接经验。因此,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操作事物,在和同伴、成人以及事件的互动中获取经验并构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原则,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例如,小班音乐《洗手帕》的律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在家里看见妈妈是如何给宝宝洗衣服的呀?”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都愿意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接着教师伴着音乐(用《洗手帕》作为背景音乐)做“搓衣服(领口、袖口等)、清洗衣服、用衣架撑衣服晾晒”的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对猜的动作与幼儿的生活认知有了重合,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激发起幼儿想了解的欲望。接下来请小朋友说说老师做了哪几个动作,做了几次,让小朋友来模仿一下,然后在熟悉音乐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请小朋友想想其它不一样的动作,相互猜测对方在干什么,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表演得更加起劲了,都有了新的经验、新的发现,孩子们急于展现自己的动作,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启发“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这么多本领,回家能帮妈妈洗晾衣服了。”整个学习活动围绕“妈妈洗衣服”这一生活话题,充分唤醒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生活直接经验出发,通过感官,变化动作,生动活泼的去体验音乐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积极健康的发展。接下来,又围绕“娃娃家宝宝的衣服脏了怎么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老师让我来做娃娃的妈妈(爸爸)帮助小宝宝吧”,孩子们表演的热情高涨起来,充分给孩子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于是,笔者有了支持他们表演的想法。幼儿自己扮演着娃娃家妈妈(爸爸)的角色,小围裙系在腰上,用小手指比划一下在地上“画○”当作盆;还用小手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比划一条一的横线,来当作搓衣板……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幼儿把自己当成了音乐中的角色。孩子们还自发开设了“小画廊”为娃娃家的宝宝设计各种式样的手帕、装饰小衣服等,孩子们在这种形式下寻找到了快乐。

二、提供幼儿游戏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年龄小,思维较直观,平时游戏经验的积累能为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开展音乐活动《我是小海军》时,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勇于竞争的年龄特点,教师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部队营房,整齐的内务震撼了每个孩子,观看了解放军叔叔精彩的隊列正步走、军体拳等表演。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触动下,情感得到强化。同时,幼儿角色扮演积极性得到提高,自然地融入音乐《我是小海军》情境中,用“雄壮、有力量、神气、有精神”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孩子用小椅子做炮艇,拿小手帕当小旗子做旗语……由此可见,幼儿对原曲音乐性质的理解比较到位,旋律的整体感知及个性化表现有了把握。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设环境,因势利导,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机会和条件。设置区域“海军基地”投放材料海军服、海军帽、旗语手势图片等。在“音乐创意区域”提供了图谱,自制小乐器,孩子们在“看一看”,“听一听”、“动一动”中巩固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激发幼儿节奏来表达他想表达的某种情绪,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另外,在幼儿一日生活各过度衔接环节,如午睡起床,幼儿去盥洗室等时候,只要播放音乐《我是小海军》,孩子们边哼唱曲调边模仿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整理自己的床铺,整理收拾玩具,模仿解放军叔叔样子排队去盥洗室洗手等等。这体现了音乐调节情绪的功能,同时幼儿的自我控制、动手能力及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

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使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游戏材料发生作用,进而在引发和解决内心冲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结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认识活动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将自主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小班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时,恰巧遇到下雨的天气,因此笔者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带领幼儿穿上雨鞋、雨衣,打伞走出教室感受雨。孩子们兴致高昂,有两人一把伞慢步走的,有穿着小雨衣张开手臂,一会跑、一会停,学开飞机的,有小朋友模仿着爸爸妈妈的样子一边撑着伞一边安慰没带雨具的小朋友“别担心,到我这来,我们一起打伞吧”……笔者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落到树叶上有“嗒嗒”的声音,落在雨伞上会发出“啪啪”的声音,落到瓦片上有“叮铛”的声音等。回到教室后,笔者引导孩子们仔细倾听大雨和小雨这两种声音的特点,发现大雨的声音“强”,小雨的声音“弱”。同时笔者即兴演唱了歌曲《大雨和小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了,许多孩子纷纷模仿起来,尤其是歌词里面的象声词,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做游戏材料,根据音乐的节奏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力度变化,有的拍打手,有的拍打头,有的拍打肩膀,有的拍打腿,有的跺脚,有的拍小滑梯,有的拍打着小草,还有笑嘻嘻的拍打小屁股……引得其他幼儿哈哈大笑。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学习,有的将自己发现“嗒嗒”、“啪啪”等声音带入了歌词,感受乐曲强弱不同的力度,大胆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活动中,孩子们创造热情再次升华,他们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第5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如果能具备自主性,那么,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就会收获更多。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传统的语言活动教学中,教师没有突出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把幼儿当成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好像课堂是他自己的,而幼儿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主体发展能动性不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没有得到重视,在语言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而很少关注幼儿的语言需要,这样一来,幼儿就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大容器。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让语言的发展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有效提高语言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

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说教,幼儿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在一些说教中,幼儿根本就听不懂,更不会去实践与运用,而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给幼儿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多媒体里有丰富 的知识,而教学方式更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幼儿在学习中容易与多媒体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能动、静结合,有利于制造有趣的活动情节,特别是紧张的情节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更加繁多而丰富,而且都是学生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比如,在教学《田鼠太太的项链》时,我把故事的情节制作成了动画,把故事中的文字加入动画中,从而让故事动了起来,利用特殊的方法对故事进行了多方面的加式,使文字、图像、语言、实物等多种元素综合起来,所展示给幼儿的是含有丰富内容的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从而大胆地去表达,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运用语言说出来。

(二)在表演中创设语言实践情境

幼儿喜欢动,也喜欢表现自己,而且表演时不怕出丑,这正是幼儿学习表演的优势。所以,我们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给他们表演的机会,满足他们表演的欲望,把角色学习带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表演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玩,而对于老师来说,这正是幼儿学习的好方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体验与学习。这样做可以使内容更加具体化,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悟其中的道理,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润物无声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们在故事的教学之前,一般采用与内容有关的情境表演,幼儿先对情境表演进行感受,在观看中了解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在表演中已经把幼儿引入到了学习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在学习故事?r就会更加容易,从而对故事中的对话、人物、情节等更加熟悉,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愉快。

二、创设语言想象空间培养语言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探索和求新是创造性的特征,创造性是一个人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但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又不同于其它的创造性,语言创造性有着特殊的要求与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联想、想象,可以运用儿歌、诗歌、散文等表现出来,实际上这也是语言的一种。在语言教学中,不仅看教会了幼儿多少首诗歌,看他学会了说什么样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看教会了他什么样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能把学会的儿歌进行举一反三的运用,比如可以根据这首儿歌写出与之相似的儿歌,还可以运用儿歌编出一个小故事,还能把这首儿歌教给别人等。

爱因斯坦曾提出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名言,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想象力,知识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幼儿天生就会想象,幼儿也不能没有想象,幼儿的思维方式很简单,会带有幻想色彩,他们的想象更自然,更逼真。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我们所选用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丰富、生动、优美的想象和幻想,这些想象都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也特别容易引幼儿的语言兴趣。我们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时,要抓住幼儿的心理需要,对他进行启发,比如,经常会问“它像什么?”“还像什么?”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提示,让他们更好的想象,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想象,这样,幼?旱乃嘉?就会更加活跃,想象力也更加丰富。比如:有一天,老师发给幼儿每人一根自制的魔法棒时,给他讲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之后,幼儿感觉到了“魔法棒”的神奇,由于老师启发幼儿想象,如果你手中的魔法棒是真的,你想让它帮你实现什么样的愿望?幼儿可能会想到自己去乘坐魔法棒去天空旅行,有的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礼物,有的想为爸爸、妈妈变需要的东西等等。教师再进行启发,你的这些愿望中哪些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你能不能想出一件有意义的呢?在老师的进一步启发下,幼儿的想象更进了一步,他们的创造力更在进一步实现。

三、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老师与幼儿的和谐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搞好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不是对幼儿放松要求,也不是与幼儿随意的交往,这种摆花架子不但不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反而起到阻碍的作用,应该在组织语言活动时要注意游戏性和趣味性,以激励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积极的探究学习,在老师与幼儿交往中处处展示着正能量,让幼儿产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感受到了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幼儿自己就想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学习动力是发自内心的,是老师与幼儿和谐相处的结果。

浅谈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6篇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认为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从一下几方面做起。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表现:一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人翁意识,主动地探究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二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探索知识,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潜能;三是学生的创造性是自主学习充分发挥的结果;四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评价,更有利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五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发挥各自独立的思考方式,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生学习中寻找问题。

二、改变教学方式,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正在进行的课程大改革,使教师教法、W生的学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为了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有趣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我帮学生建立和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并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给学生参与、交流、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观察、思考、记录、分析的机会;给学生发挥想象、创造的机会;给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自我评价的机会等。

小学《科学》课中都是反映的具体的自然现象中,必须让学生在自然界中“探索”。我的教学方式设计就是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采用“在探索学习”中不断总结的策略,放手让学生动手探索。如:提供给学生木块、铁钉、硬币、纸片等物质,让学生探究哪些带磁性、哪些不带磁性。利用两条形磁铁探究“磁极间的相互关系”。 探究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设计实验:使四个小磁环悬浮的现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细小物体等。边探究观察边记录,完成实验报告。接着个小组汇报、交流与评价。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再“总结性地教学”。在这种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表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和创造性。

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

1、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

实践活动是开展自主学习的阵地。如学习“蚯蚓”这一节时,引导学生开展“尝试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的实践活动时。学生们分组按课本要求饲养蚯蚓,在饲养过程中进行观察:使用的泥土干湿不同,光的强弱不同,土的厚薄不同的情况下;观察蚯蚓的`活动活动规律;蚯蚓喜欢的环境;蚯蚓是否在泥土中钻洞,洞口和洞内有没有留下什么?这样,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对课文的知识就不再陌生,学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更加的积极主动。有时甚至老师还没讲到,学生就已经查阅了许多有关蚯蚓的知识,并且观察、记录、分析、判断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2、在探究中开展自主学习

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中,我不但指导学生完成课文中完整的探究活动,还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的差异,兴趣和爱好,组织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如在认识我国珍稀动植物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我国濒临灭绝的生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人的生长规律时,鼓励学生探究“青春发育初期女生的身高是否高于男性,体重是否大于男性”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自主学习,逐步锻炼了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实验设计、解读数据、推理判断等各项能力,并且取得新的成绩。

3、在合作中开展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个角色还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正是自主学习所要求的。如学生在学习“测量身高和体重”时的自主学习,各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再互相测量,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经过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测量的方法,而且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新的仪器、仪表也可以自己主动地学习了。

四、恰当运用评价手段,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都对学生能否主动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评价中,不再是单纯采用教师评价,而是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教师还可以给出机会,让学生找出做出某种评价原因,能自主找出原因的,可以适当提高评价。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鼓励性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成为成功者,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如果学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他们便会形成坚强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独立性加以关心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评价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

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索 第7篇

由于我国幼教发展状况和现有条件的限制,使得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有些幼儿园教师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完整”课程则明确提出:“教师要做幼儿学习信息的传递者、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引发者和学习潜力的开发者。”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我们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主动活动的机会。

二、给幼儿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让小朋友就一些事情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们在幼儿园的这一天的时间想怎样安排?”等等,小朋友在这类的讨论活动中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主见了。记得,有次科学小实验中,孩子们在探索的时候,我急于想让孩子知道空气挤压水的科学原理,就一直提问幼儿“怎样让手帕在水里不湿呢?”看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方法去做很着急。这时,几个幼儿在争吵,我走过去仔细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实验的方法。明明说:“我把手帕放在杯子里再放在水里就不会湿。”毛毛马上说:“不对,这样手帕也会湿的,我的手帕也是这样放的,已经湿了。”我没有斥责他们,趁机启发:“杯子的口向上,水就会流进去,如果杯子的口向下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同时也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三、 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生理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吸引幼儿自主地学习、活动

在一次大型游戏活动中,活动游戏的材料都是由小朋友、家长、老师们一点一滴收集起来的废料。材料拿来后,首先得由小朋友一起把材料搬到指定的“建筑工地”,别看孩子们人小,他们的干劲一旦被发挥出来,还真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小的、零碎的材料,他们用一个大纸盒来装,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大的一人搬一件,有的抱、有的扛、有的提……个个跑得满头大汗,还一个劲地对我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能干好,老师您累了,在一边休息吧。”最后,连十几斤重的大纸皮也被两个男孩子抬走了。这次的任务是建构房子。因此,接下来我们得将这一大堆的废料进行加工:纸皮要变成纸箱,空易拉罐要变成支架……于是小朋友自发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纸板的四边一边压住一边,不用透明胶、胶水就把纸箱成型了。用纸卷成漏斗将沙子装满一百多个空易拉罐,由我用玻璃胶将他们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粘牢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备用。经全班讨论一致通过:制作两幢傣族的小阁楼。可是游戏一开始就碰到了困难,小朋友将易拉罐分散摆放做支撑脚,刚把一块三合板架在上面只听“哗啦”一声响,阁楼歪了两下倒了。小朋友又尝试着轻轻地放上去,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我引导小朋友找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小朋友很快发现是支撑脚不够结实。于是他们用纸盒当木板的支撑脚,旁边加上易拉罐,这样既解决了受力问题,又解决了美观的问题。然后大家既分工又合作,有的搭外墙、有的装饰门、有的搭房顶、有的搭楼梯……两幢傣族的小阁楼像模像样地搭好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无比兴奋和激动,他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责任心、顽强的毅力、交往能力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地提高。

四、重视在日常生活的各种随机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索

幼儿想学、愿意学只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第一步,但要实现主动学习,幼儿就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和环境相互作用,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让幼儿不失时机地感受、体验到其作用于环境的结果。使幼儿顺应环境,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认识。

五、在幼儿自主活动时,不能忽视教师的适时点拨

“完整”课程认为,幼儿主动活动的形成不可能是自然的和自发的。它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适时地、适度地去组织各种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观察、感知、尝试、探索、发现。主动活动强调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在幼儿整个活动过程中解决好主体、教师主导、平等参与、穿针引线、适时点拨等问题。

有一次,刚下过一场雨,我带小朋友到户外散步。在雨后的草丛里,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了许多的小蜗牛,他们有的把蜗牛捉在手心,仔细地观察;有的把几只蜗牛放在大型玩具的爬杆上,给他们举行爬杆比赛;有的.故意用手去碰蜗牛的触角;还有的硬把蜗牛、毛毛虫、蚯蚓放在一块,看它们怎么打架……一整天小朋友的话题、兴趣始终没有离开蜗牛。我也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活动,和小朋友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蜗牛了。小朋友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蜗牛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蜗牛有胃吗?它怎么消化食物?蜗牛有什么防身武器?蜗牛是由哪一类动物进化来的?它死后会变成什么?最大的蜗牛在哪个国家等等。最后,我们把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全部列在墙上,请小朋友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找答案。我们还开了专题讨论会,小朋友们都当了一回小小科学家,他们别提有多得意了。虽然,我事先准备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但是,从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看到:由于环境的作用,孩子们会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发生兴趣,会进行观察、探究。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得孩子们这些小小的兴趣对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价值大大上升了一个层次。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说无疑是更有意义的。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第8篇

如何激发幼儿艺术领域学习中的自主性, 使其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提升和发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发现让艺术领域的学习活动“走”起来, 能有效地激发幼儿艺术学习的自主性。“走班式”是指教师按照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需要、自身的兴趣选择班级参与活动的教学形式。“走班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走班式”艺术活动是指幼儿园打破原有的“班级授课制”限制, 在固定的时间内, 在中大班幼儿中以“艺术工作坊”为单位, 以走班形式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 包括艺之舞 (舞蹈) 、艺之声 (唱歌) 、艺之创 (创意) 、艺之乐 (表演) 、艺之墨 (国画) 、艺之彩 (水粉) 、艺之乐 (打击乐) 。通过统整化的活动场地设置, 发挥教师艺术教学特长, 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艺术活动的机会;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活动设计, 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走班式”艺术活动的特点是:关注幼儿个体需要, 尊重幼儿选择, 内容丰富, 重在体验。“走班式”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艺术领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选择, 取舍中明确自己的需要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 在艺术领域的学习中,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以及个体差异, 做到有的放矢。

1. 宣传在前, 帮助幼儿了解各艺术坊

开展“我喜欢, 我选择”的宣传活动, 结合ppt、绘画作品、视频展示等形式, 形象、直观地呈现各艺术坊的特点, 感受艺术表现的多样化。

2. 填写选项卡, 自主取舍

宣传后, 幼儿根据兴趣需要, 在标有图片的选项卡上标注自己最想参加的艺术坊。当同时喜欢多个时, 要进行取舍, 取舍的过程是引发幼儿思考最喜欢什么、最需要什么的过程。对于部分拿不定主意的幼儿,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作为参考。每个阶段都将提供一次选择的机会, 以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3. 汇总分班, 商议中进行协调

结合幼儿的选项卡, 教师进行汇总分班, 对于个别人数特别多的班级, 教师应该与幼儿当面进行协商, 获得同意后进行适当调整。

这一策略的运用, 确保了每个幼儿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 自主自愿地参与到“走班式”艺术活动中。

二、双向预设, 挑选中体验参与决策的快乐

幼儿园艺术活动应“源自于幼儿生活, 服务于幼儿生活”。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 而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生活情趣, 挖掘幼儿潜在的艺术能力。在“走班式”艺术坊的内容选择方面, 遵循“源自生活”“源自幼儿”的原则, 运用师幼双向预设的方式, 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 又符合其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做到内容、难度适宜, 价值多元。

1. 教师预设, 幼儿挑选

各艺术坊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发展水平选取活动内容, 并分组商讨进行初步论证, 按难易程度进行分档排序, 形成一个阶段的艺术坊活动资源库。活动中教师将同一难度的多个内容呈现给幼儿, 供其选择, 进而开展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关注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 参与率非常高。这一环节对于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树立艺术表达中的自信心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幼儿收集, 教师筛选

幼儿结合自己所参加的艺术坊, 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汇总后, 从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生活经验, 是否健康 (内容、思想) 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 做出筛选后纳入资源库。比如, 在艺之声工作坊中, 幼儿收集了动画片的插曲、经典儿歌、流行歌曲, 教师进行了分类取舍。幼儿收集歌曲, 不仅丰富了音乐资源, 而且使教师捕捉到了幼儿对歌曲风格的兴趣偏好, 引起了他们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关注, 是发现美的开始, 有助于形成对生活的积极情感, 自然地提高了参与艺术活动的自主性。

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每个幼儿艺术活动的需要, 激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提升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双向预设这一策略的运用, 正是基于幼儿的需要和教师的把关来进行取舍, 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体现了艺术的多元化特点。

三、倾听、接纳、欣赏中萌生创作表达的自主性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 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感受力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欣赏和接纳他们不同的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 创造条件让他们自主表达、自主创造, 逐步萌发对艺术的兴趣, 建立艺术表达表现的自信。

1. 艺术作品欣赏中表达在前

“走班式”艺术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 欣赏是一个重要方面。不同人群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这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因此, 在艺术作品欣赏中要强调“表达在前”, 即让幼儿充分感受艺术作品后, 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在前”能有效培养幼儿欣赏、解读艺术作品的兴趣, 进而肯定和接纳, 使他们感受到表达的乐趣, 逐步建立表达的自信。

2. 艺术作品创作中思考在前

在艺术的世界里,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此,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选择,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即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 在打击乐活动中, 为乐曲选配乐器, 让幼儿“思考在前”, 教师指导在后。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乐器, 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匹配, 通过对乐器音色的听辨来进行组合、演奏。教师在选配后提供交流的平台, 让幼儿在聆听中感受乐器音色与音乐风格的匹配程度, 在比较中感受“美”。

3. 艺术作品评价中交流在前

理念引领行动,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对于幼儿创作的艺术作品, 如果只着眼于结果, 对作品评价必定落在单一的技能上;如果着眼于过程, 对作品评价就会着眼于作品的各个方面, 重视聆听创作者的心声。开展“走班式”艺术活动的目的是给幼儿创造更多艺术体验的机会, 因此, 对幼儿作品的评价, 应更多着眼于创作过程。采用“交流在前”的方式, 创设介绍自己作品、解读他人作品的机会, 体验艺术创作传情达意的功能, 体验被人关注、重视的积极情感, 激发不断创作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走班式”艺术活动是以满足幼儿个体发展需要为前提开展的一种活动方式, 为幼儿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机会。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 阶段性地选择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学习、体验和积累。教师的开放、欣赏、接纳, 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自主性, 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而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邱艳静.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4) .

[2]苗曼.教育塑造:一个需要审思的教育元命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01) .

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学习 第9篇

关键词:幼儿;学习;操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88-01

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智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智能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动作”,智能的形成机制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要体现在幼儿对客体材料的动手操作,即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

二、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启发、联想、想象

在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例如在主题意愿画——《画春天》中就体现这一点。

1、先带孩子出外观察——春天景色;2. 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将看到的想到的美丽的春天,激发用绘画形式画出来;3. 请幼儿将绘画创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在同是《春天》的命题,孩子们画出各种不同内容的画,创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春天天气暖和了,我坐在飞船上帮助农民伯伯播种”。有的小朋友说:“我画的是和我爸爸妈妈在万绿园放风筝”。还有的小朋友说:“我画是我和小动物们在万绿园唱歌跳舞”。有的说:“我坐小船去抓鱼”。有的小朋友:“春天来了,植物园开满许多美丽的鲜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采花粉。蛇也出来抓小青蛙吃。”我听了真是又惊又喜,不由深深地为孩子们无穷的想像力折服。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春天来了,对人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纷纷讲出自己画中的小故事。这一春游活动,让幼儿们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动脑又动手动口,大自然的千奇百怪吸引了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去思索。德国科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三、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学习

活动区教育的实施,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活动区里自由交往、主动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观察、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投入活动,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幼儿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做做的各种感知活动中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能力。

例如制作纸偶活动,刚下课,小朋友们三三俩俩在那里左手指套一个纸偶,右手指套一个纸偶,自言自语地表演讲故事;还有些小朋友跑到计算区,想将纸偶用磁铁吸它动起来,可磁铁又不听使唤,吸不起纸偶,为什么害虫能被青蛙吸住呢?有几个小朋友在那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突然,有位小朋友叫喊说:“老师,为什么害虫能在青蛙嘴里站住,纸偶为什么不行呢?”我说:“你们仔细看看,想一想,为什么有些玩具能被吸起来,有些则就不行呢”?一会儿,另一位小朋友说:“你们摸摸,青蛙身上贴了磁铁”。还有的小朋友说:“你们看,害虫身上别有别针,知道了,我们把害虫身上的别针拿下来别到纸偶底部。将纸偶放在垫板上,隔着垫板移动磁铁,小纸偶就能表演起来”。孩子们非常高兴叫喊起来,大家快来看,小纸偶动了起来,小纸偶跳舞啦!

通过投放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孩子们在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环境中去发现,去尝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充分挖掘游戏操作中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四、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1、玩“找朋友”游戏

玩法:每个将数字卡片挂在胸前,幼儿任意手拉手成圆圈,游戏开始,边说边走:“找朋友、找朋友,10的朋友快拉手”,儿歌念完,幼儿们迅速根据自己胸前挂的数字卡片找朋友拉手,两人同时告诉大家;10可以分成×和×,×和×合起来是10,以对快者为胜。交

换数字挂饰,继续游戏。将活动转入第三个游戏。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幼儿操作活动“想一想、找一找、分一分”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的差异,准备了强、中、弱三组操作材料,让幼儿边分学具做记录,并根据幼儿的能力,分别向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组游戏是分数字做记录(能力较强的幼儿参与操作)。

第二组游戏是分小红花做记录(中等水平孩子参与操作)。

第三组游戏是“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练习,将图中的组成式题和(得数)用线连起来,(能力较弱的孩子参与操作,所连接的两个数合起来要与数字10相等。)

我特别留意第三组能力较差的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有一定困难,注意引发幼儿不断尝试探索,进一步思索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将活动转入第四个活动过程。

3、幼儿讨论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幼儿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分合式,有的幼儿说:“有些重复的,实际没有9种。”有的幼儿说:“有些有9种,但没有按顺序分。”有的幼儿说:“按顺序可分清9种”;有的幼儿说:“我发现每一种方法中有两个部分的变化。如果一个部分减少,另一个部分会增多,但他们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总数不变”。请幼儿们看看,这3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的方法好。

通过讨论,促使幼儿从各种形式上进行感知,理解,比较,分析一个原有的数可以有几种分法,合起来都是原来的数,发现每一种方法中两个部分的变化,如果一个部分减少,另一个部分会增多,但他们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总数不变。

落实新课改,切实做到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游戏活动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上一篇:体育课教案中长跑初中下一篇:项目专职安全员如何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