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2024-07-16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精选6篇)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第1篇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归纳

一、名词解释

“骑士文学”:是骑士文学的产物,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倾向。在12、13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繁荣。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书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

“人文主义”:(P183)

“哲理小说”:一般不在乎情节结构是否完整,也不着力于现实生活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它既哟别于哲学著作,有不同于寓言式的作品,而是通过创造富有寓意的形象和故事,以通俗的语言传达深奥的哲理,使哲理和文学达到水乳交融,非常便于作家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

奥林匹斯神系:以宙斯为众神之神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雅典娜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及其戏剧的艺术手法,即要求作家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框行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宣扬“幸福在人间 ”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它是欧洲近代第一步现实主义作品,开创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

巴洛克: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废的特点,艺精神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流行一时大的一种艺术风格。

“浮士德精神”:它是指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即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真至美的一瞬,他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化。

“狂飙突进运动”:德国在18世纪70-80年代中叶产生了“狂飙突进运动”。这是一场声势大的资产阶级文学革命,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小说剧本而得名。狂飙突进的精神:一是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要求合乎理性的社会秩序;二是,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三是崇尚感情。推崇天才,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四是反对宫廷文学,重视民间文学,注重民族风格,歌颂大自然。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其代表。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塑造的一系列与社会对立,与命运抗争的孤独、高傲的叛逆者形象。包括哈尔德《哈尔德游记》等。拜伦式英雄的精神特征是反叛性、孤独性、浪漫性。当时具有积极的革命作用,也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

“荷马式比喻”:史诗在描述人物和事件时,使用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现象中的比喻。

“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到17世纪,西欧各国先后发生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革命运动。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非基督教思想,如科学理性精神,人本精神,重视现世的乐观主义精神。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当封建主和国王在历史的后院展开了满戏剧性斗争的时候。以福斯塔夫为核心的“非官方分子却在历史的后院展开有声有色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向人们展示公路抢劫、政府搜捕,征兵骚扰、官吏勒索、工匠失业、酒店、妓馆寻欢作乐的情景,构成了一个极富时代特色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图画,给活动于历史前台的帝王将相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

“感伤主义小说”18世纪英国盛行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内容,否定理性,崇尚感性,强调个性和个人生活常以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浓郁纯朴的农村生活来否定工业带来的弊病,流露出彷徨伤感、阴郁的感情。

二、问答题及知识点

希腊罗马文学

古希腊文学

“ 两希”指希腊和希伯来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希腊神话:源于人类与自然作斗争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而产生的.神的产生:“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古希腊最早的文学源头是:神的故事、英雄传说。古希腊文学的成就: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古希腊文学分期:

第一时期

公元前12-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

公元前8-6世纪(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大移民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寓言 抒情诗中琴歌成就最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体抒情诗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合唱体抒情诗代表诗人:品达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第三时期 公元前6末-4世纪初(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省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创建关于文艺的“模仿说”,以及“三个世界的存在”分别是:不依存意识的理念世界,感性现实世界的存在,艺术世界的存在。柏拉图文艺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代表作 《对话录》。

亚里士多德:代表作《诗学》

1、是欧洲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文艺理论著作。

2、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模仿说。

3、第一次对悲剧下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四时期 公元前4末-2世纪(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新喜剧和田园诗

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意义、影响:

特点:

1、内容丰富完整、系统、数量非常多;

2、神人同形同性(一方面兽形妖灵的形相,拥有了男人和女人的形态,但又是人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神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这体现出希腊神话以人为本,注重现实的世俗精神);

3、故事优美生动、蕴含深刻的,寓意;

4、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意义:

1、古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前提和土壤,为希腊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原料;

2、古希腊神话是后世欧洲艺术家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对后世欧洲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古希腊神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对后世的人们有启迪和教育作用;

4、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是研究史前时期社会的重要资料。

影响:20世纪是神话复兴的时代:原型批评理论。

荷马史诗: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因此称为“荷马史诗”。

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和意义:

阿喀琉斯: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英雄,同时也是西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他勇敢善战、坦率、重荣誉、讲义气,同时又蛮横任性、报复心强,一切一个人为中心,把个人荣誉和自尊心置于民族集体利益之上。

赫克托耳:是一个富于理性的、成熟的政治军事领袖,同时也是一个更加成熟的悲剧英雄。在赫克托耳身上表现出了群体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和为个人荣誉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史中第一个智勇双全的形象,他足智多谋、坚毅果敢、不怕困难,在不可想象的困难中表现出英雄本色,是古代出色的政治家和政治领袖。同时他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我异化和回归本真的英雄。

古希腊悲剧 起源:酒神颂歌

特点: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英雄传说;贯穿着命运的观点;严肃悲壮和崇高的风格;形式独特、结构完整。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

《波斯人》: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流传至今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连剧 :《俄瑞斯特斯》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

《俄底浦斯王》: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叙述“杀父娶母”的故事)

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美狄亚》

古希腊喜剧:

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恩格斯称他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阿卡奈人》、《鸟》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美学特征:

悲剧主体就是陷入人生苦难或生命不可避免走向毁灭的人;悲剧主体往往因为动机与结果的完全背反,从而走向毁灭,但仍然顽强的同命运抗争;其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俄狄浦斯王说明的问题:

表面上是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而本质上却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冲突,及社会秩序确立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共和时期、黄金时期、白银时期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的成就: 主要包括: 教会文学 当时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取材于《圣经》)2 骑士文学(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最早产生在:法国 包括:骑士抒情诗(“破晓歌”最为有名)和骑士传奇。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各族各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流传迄今欧洲最完整的一部 史诗)、《埃达》、《萨迦》

法国:《罗兰之歌》(爱国主义的主题)体现了法兰西伟大的民族精神。城市文学 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列那狐的故事》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5、谣曲:一种故事性的诗歌

基督教的意义:欧洲文化融合的体现,有体现了中世纪对欧洲精神的贡献。

但丁:被恩格斯评价:“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世纪最初一位诗人。” 《新生》是诗人写给阿特丽采的。风格,柔美清新。《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神曲》艺术的艺术构成:

1.结构工整、严谨、宏大 2.塑形想象力 3.用词简单、具体、明晰 4.采用中世纪文学常用的象征,梦幻的手法

简答:为什么说但丁是意大利中世纪的第一位诗人,又是最后一位诗人?(《神曲》的双重性)

1.A.从主题上看,《神曲》的主题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维吉尔象征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与错误,从而改过自新的过程。B.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神学,他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象征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到达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是理性和哲学无法达到的。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完全是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偏见。

C.但丁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还局限在基督神学的观点,但他追求对待真理和关怀人类命运的激情又是新时期人文主义情怀。2.在对人物的态度上,但丁把保罗打入地狱,这完全是按照中世纪的神学心理所做的判决,但是他对他们的遭遇又寄予极大的同情以至于昏倒,这体现了但丁冲破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此外,在对奥德修斯的态度上也体现但丁的两重性,作为追求智慧,崇尚冒险的奥德修斯,但丁把他打入了第八层地狱,这显然还局限在中世纪的伦理道德中,但他奥德修斯的 暗藏欣赏。

3.《神曲》采用中世纪常用的象征,梦幻手法,但他又用意大利方言进行写作,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产生的条件:

1.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出现 2.环球航行与地理大发现 3.瘟疫 4.亲政改革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特征(内容):

1、以人权(本)反对神权(本)

2、以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3、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各国成就:

一 意大利文学(人文主义发祥地)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欧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二 法国文学

民主:拉伯雷《巨人传》(法国早期讽刺小说、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贵族:“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龙沙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主要成就:爱情诗。蒙田《随感录》法国第一部近代散文集。

三 西班牙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西班牙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流浪汉小说:无名氏《小癞子》。西班牙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小说。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维伽:民族戏剧之父代表作《羊泉村》:直接描写农民对领主的反抗。塞万提斯称维伽为“自然的奇迹”。

四 英国文学

乔叟(英国诗歌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框形结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幻想小说)通过一位回到英国的水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斯宾塞:《仙后》(长诗)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文学的高峰。

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巅峰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如何用狂欢化理论解释巨人传:

狂欢化:把狂欢节的一整套形式以及所体现的世界感受转化为文学语言,而受狂欢节民间文学影响的文学样式。

狂欢化文学的特征:颠覆性,全民性,仪式性,插科打诨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形象: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戏剧形象。在他身上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想分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在这个可敬可爱而又可笑可悲的人物身上,同时存在着善良、正直、无私无畏,坚持真理、嫉恶如仇、脱离实际、主观武断、迂腐顽固、不自量力的双重性格。

《堂·吉诃德》的喜剧美学特征:

人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喜剧性错位;喜剧的根本特征在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

堂·吉诃德的三种错位:

1、梦幻中的时代与现实世界的错位

2、堂·吉诃德头脑中主观任意的幻想与企图实现幻想的方式的错位

3、堂·吉诃德梦想中的贵族骑士地位与其现实中的破落绅士

4、年轻骁勇的游侠骑士形象与年老羸弱的乡绅形象的错位。

艺术成就:

1、鲜明的反讽特征

2、元小说性:一边进行着故事,一边交代故事形成的原委和过程。

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各期特点,代表作

第一时期:历史剧、喜剧时期

特点:莎士比亚环抱人文主义理想,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类前景的态度是乐观的,这时的创作基调也是浪漫、激越、明朗的。

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

历史剧(9部):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理想。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民族统一,拥护贤明君主,谴责封建暴君。

前四部:《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后四部:《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最具代表性)《亨利五世》

喜剧(10部):基本主题:歌颂爱情和友谊。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第二时期(全盛时期):悲剧时期。

特点:悲剧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沉郁的。

基本主题表现野心、贪欲的邪恶性。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代表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是理想与现实矛盾中人文主义的典型。

《奥塞罗》奥赛罗是主义关系富有冒险精神人物形象。《李尔王》《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

第三时期(晚期):传奇剧时期

特点:传奇剧以仁爱、宽恕和谅解的精神,对社会矛盾的解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其创作基调是高妙、清远的。《暴风雨》(诗的遗嘱)等传奇剧四部 《亨利八世》历史剧一部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特点?(P224)《威尼斯商人》的情节和主题?(P226)

《哈姆莱特》艺术形象?(悲剧的成因和实质)悲剧的实质: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1、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2、崇尚理性,要求克制个人主义情欲

3、模仿古代,要求规范化的艺术形式,强调“三一律”。

4、还要求戏剧结构、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提出要求,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

各国代表作家作品: 一 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 【西】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德】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

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屈莱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班扬:(王政复辟时期带有民主倾向的清教徒作家)《天路历程》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三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

让·拉辛:(悲剧家)代表作《安德洛玛克》(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被认为是古典主义的美学经典。

拉封丹(以寓言诗著称):《寓言诗》

莫里哀《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1、在艺术上,《伪君子》是按照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的;

2、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

3、全剧的结构严整紧凑、层次分明。根据戏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4、这部作品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戏剧冲突本身带有许多悲剧性的因素。

答尔丢夫形象的特点?(P270)

比较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和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形象?

18世纪启蒙文学特点:

1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各国代表作家作品:

一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初期由笛福等人推动。

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称自述方式)。反应鲁滨逊是富有冒险进取的资产者。

斯威夫特(激进的民主派,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主要作品:《格列佛游记》(儿童幻想剧小说)通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理查生(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克拉丽莎》书信体小说

菲尔丁:(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前浪漫主义代表:

彭斯(农民诗人):《苏格兰方言诗集》 布莱克:《经验之歌》《天真之歌》

二 法国小说(正剧、哲理小说)哲理小说的名词解释(P71)

卢梭《新爱依斯》(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爱弥尔》和《忏悔录》(着重反映人们渴望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人的内心感情)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法的精神》 伏尔泰:《老实人》

狄德罗:《修女》《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书信体哲理小说《新爱洛丽斯》

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塞维勒的理发师》《有罪的母亲》、《费加罗的婚姻》

三 德国文学

莱辛:最重要的美学理论:《拉奥孔》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席勒:《强盗》《阴谋与爱情》《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审美教育书简》

意大利:喜剧大师哥尔多尼《女店主》、《一仆二主》

歌德(1749—1832)(德国)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其名的|“世界诗人” 《铁手骑士葛兹》《普罗米修斯》《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篇书信体小说)《浮士德》

浮士德一生,大体表现为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五个阶段。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

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第2篇

一、名词解释

1、骑士之爱

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题,不是完全的爱,只是一种特定的爱,因其割断了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肯定了灵,否定了肉,实际上是柏拉图之爱。

2、哲理小说

启蒙文学所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宣扬或反对某种哲学思想观念的小说。重在说理,轻于写人叙事,主要出现在法国,重要作家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

3、湖畔派诗人

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一个倾向比较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群体,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骆赛。由于他们长期居住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诗人”。

4、古典主义

欧洲17世纪产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同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表现为资产阶级借王权力量反对封建贵族的政治斗争在文学上的反映。由于它在文学上有古典和古代的两方面,所以叫“古典主义”。

二、情节与作品的配搭

1、妇女维权——《美狄亚》

2、花花公子被天罚——《堂璜》

3、骗中有骗——《巴特兰律师》

4、个人对命运的反抗——《俄狄浦斯王》

5、三贪分子——《伪君子》

三、问答

1、简述“三一律”原则

答:戏剧尤其是悲剧创作要严守“三一律”原则,强调时间、地点、情节三大要素的统一。具体指“三不”,即:时间不延长,一天二十四小时是极限;空间不转换,情节、事件只能在同一地点发生、发展、结束;情节不分流,自始自终只能有一个主要情节,强调情节的单一性。

2、简述但丁《神曲》的两大意象群及“三界”的象征性含义

答:两大意象群分别是形象和境界。形象包括“我”、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我”没有确定性、具体性,象征人不同的走向;维吉尔是理性和仁智的象征,是人类发展的初级引路人,引导人类走向发展的初级阶段;贝娅特丽丝是光明和信仰的象征,是人类发展的高级引路人,引导人类走向高级(理想)阶段。境界即“三界”,分别是地狱、炼狱和天堂。地狱有九层,第2-9层是永远受罚的极恶型罪恶者的归宿与走向,是特殊与普通的统一,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象征着封建贵族和教会黑暗统治下的现实社会。个人之罪构成整体之罪。炼狱分为九级,是净界,是永远盼救的中间型的轻罪者的主体走向,是心理意识的象征,包含人们知罪、忏悔、赎罪,希望获得新生的心理状态,象征着人由现实到理想的走向。天堂既是天国,有九重,是极善型理想者的极端走向,象征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的:真、善、美。

3、简述《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特点(B卷)

①采用了内外并行的双层结构。哈罗尔德的游记构成情节,是外部结构,抒情主人公的见闻、感受是内部结构。两者关系是内部结构决定外部结构,外部结构服从内部结构。突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抒情性和评价性。

②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相结合,突出主观抒情。主观和客观两种描写中,客观是基础,上层是抒情,主观为重为主,客观为轻为辅。突出了浪漫主义文学本质特征:主观性。

③广泛的对比。其中重要的对比有a、优美的大自然与丑恶的人类社会;b、国家、民族光荣辉煌的历史与苦难、耻辱的现实;c、人民大众与统治阶级。

④生动自然流畅的语言。

4、简述“拜伦式英雄”

在作家的若干作品里,尤其是组诗《东方叙事诗》(共12首)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孤独高傲、神秘倔强的个人主义反抗者。此形象既出自作者笔下,又带有作家自身元素,故称为“拜伦式英雄”。反映了19世纪初期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中小资产阶级的苦闷心情,不正确的斗争方向和错误的行为方式。此英雄的特点有:

①行为表现:孤身奋战、单独行动,与整个国家社会势不两立。

②价值追求:追求极度的个人的自由,民主,平等,个人的尊严荣誉,狭隘的爱情。③指导思想:四大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

④与民众的关联:自视甚高、鄙视民众与之格格不入,民众对他们不理解、不同情、不支持、无关联。⑤人生结局:两大方式,要么以失败结束斗争,要么以毁灭结束生命,故他们都是具有高度悲剧性的所谓的英雄。比较起来,著名的悲剧英雄有三个:a、康拉德(《海盗》、《莱拉》)b、朱丽(《阿比道斯的新妇》)c、阿尔普(《科林斯的围观》)。5、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艺术特征有哪些?

①鲜明的主观性。主观性是这类文学最本质的特征,其核心是自由主义。有两种方式:一是作家抒发自我感情,二是作家表现自我理想。从抒情上讲,这是一种抒情主义文学;从创作上讲,这是自由主义文学;从对现实的态度上讲,这是一种非写实主义文学;从对未来的展望上讲,这是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②描写理想化的大自然。描写主观化、人文化、情感化的大自然是作家对客观自然进行理想化处理的结果。受卢梭“返回自然”的社会思想的影响。一是把它作为直接描写颂扬的对象,主要表现为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二是作为人物活动的广阔背景,表现在主观的叙事性作品中,尤其是长篇小说。

③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作家对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高度重视,想象丰富、感情真诚,引发了浓厚的兴趣。

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作家对描写对象所做的主观化的艺术推断。

6、《悲惨世界》的主体内容有哪些?

全面探讨社会问题的力作,表现了作家高度的责任感、人道主义者的良知道德,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被迫变成人间地狱。三大社会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描写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就主体而言有三大方面:

①以极大的同情写悲惨世界中的劳苦大众的悲惨,着重探讨三大问题,重点抨击社会的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的“四反”——反人性、反人道、反人权、反人民。a、描写受难时期的冉阿让,着重探讨贫穷使男子潦倒的社会问题。偷盗抢非但没有改变贫穷,反而使之受到法律的惩处。b、描写悲剧一生的芳汀,着重探讨饥饿使妇女堕落的社会问题。妇女迫于生计,只能变良为娼,沦为妓女,出卖肉体,非但没有摆脱饥饿,反而饱受摧残。c、描写童年时代的柯赛特,着重探讨黑暗使儿童羸弱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儿童只能成为童工,被迫从事劳苦工作,身心受到极度的伤害。d、描写失业工人商马第的冤情,直接抨击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迫害。

②、描写冉阿让形象的转变,宣扬用仁爱感化、救人济世的人道主张。a、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自身形象的变化:由一个性本善的小人物变成一个利他主义者、博爱主义者,最后成为人道主义者。主要标志是“解救商马第、放走沙威、成全柯赛特与马吕斯的婚事”。主教是感化的实施者,他是受益人。b、在他的感化下,沙威的变化:良心发现、人性复苏,标志是“放走既是敌人又是恩人的冉阿让,最后跳河自杀”。

③描写1832年法国巴黎起义,颂扬共和主义者人民大众的优秀品格和英勇斗争精神:a、赞美参加起义的主体人民大众,推出一老(马比夫)一小(加弗洛什)作为他们的优秀代表。b、赞美组织领导起

义的共和组织英雄群体,他们是无私无畏的英勇斗士,在当时真正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c、起义是一场民主主义革命,而革命是实现人道主义理想的必须环节。

7、古典时期悲剧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①题材来自神话、史诗,只有极少数取自现实生活。

②主要内容:描写神与神、神与英雄、英雄与人的矛盾,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方式表现人与现实命运的抗拒,内容的现实性不断增长。

③主体形象:神、英雄、人。正面形象都有独特的气质和非凡的行为,都不例外的蒙受了意想不到的灾难,都走向了悲剧。悲剧的的表现有两大方式:斗争失败、生命毁灭。悲剧性的结局与行为本身没有逻辑与因果上的关系。个体力量无法战胜命运与邪恶势力。斗争上的失败者同时又是精神与道义上的胜利者。

④总体风格:正面形象悲剧都是命运悲剧。表现为个人对命运失败性的反抗。悲剧描写的重点是他们在悲剧过程中特有的表现,总的说来是:悲壮而不悲惨。

⑤基本主题:一是反对独裁专制,颂扬民主自由;二是反对战争,颂扬和平。

8、英雄史诗的早中期比较起来有哪些差异?

①描写的社会形态不同。早期描写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生活;中期描写封建社会建立初期各个国家的基本状况。

②主人公斗争的对象不同。早期斗争的对象是神秘的大自然;中期斗争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③主人公形象的内涵不同。早期具有原始色彩和传说性质的部落英雄;中期分为两个理想化,其一是理想化的骑士,其二是理想化的君主。

9、《巨人传》的主体内容?

①深刻揭示教会神学,经院哲学教育对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巨大的腐蚀和毒害。②辛辣嘲讽教会、教士“三性”:寄生、无能、行骗。

③热情颂扬人文主义自由的生活方式,远大的追求理想,包含了人文主义者追求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中的阶段性。

④第一次描写巨人型的新人形象。主要才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新人进行理想化的提升,从而打造成真正的巨人。

10、《浮士德》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①独特的的结构。

A、空间结构:作品中情节的推进,人物活动的展开,涉及的空间具有二元性(双重性)。一元是情节的实际推进,人物的现实活动所涉及的空间,展示的是一种客观之景——环境、背景、场景。另一元由人物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构成的空间,展示的是一种主观之象。二元空间广阔、开放、自由,在此空间中,情节得到实与虚的充当推进,人物(尤其是浮士德)得以展开双重性的活动,一重是思维,一重是现实。B、作品描写时段长、跨度大、跨过去,现实,未来三大时代,时间结构表现为:a、顺时序:情节的实际推进和人物的现实活动;b、逆时序:对古代,包括神话世界的时间、人物的追忆;c、超时序:对未来世界的构想和人物的理想。

C、情节结构:具有淡化和非故事化特征,缺少一个首尾一致,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基本趋势:重内轻外。②浪漫与现实两大主义的结合,又以浪漫为主,就表现方法对作品而言,现实性的描写是前提和基础,浪漫性表现是主体。③采用矛盾对比的辩证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贯穿一种基本思想:相互关联、矛盾对比、相互发展。矛盾对比具有全方面的意义,重点是人物。

11、试述《哈姆莱特》中独到深刻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独白是主要方式。最经典的独白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样的心理独白层层展开,揭示了一个古老的母题“活着不易,死更难”。①活着就是痛苦,生不如死。无法显示自我存在的价值。②死不等于无梦的睡眠,梦的内容无法预知。在延宕中现世灾变为长期折磨。③今人不知来世,死的价值难以确定。表现王子对人与社会、时代对抗性的观点,对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对人的灵魂走向等等问题的思考,不仅达到深层次、形而上的地步,甚至达到哲学、神学的境地。包含了对自我的解剖、对社会的批判,暴露了王子的隐秘、王子内心的冲突,充分显示了王子激动人心的性格力量。

四、分析

1、《荷马史诗》的情节特点有哪些?

情节集中、重点突出、展开迅速。如《伊利亚特》中,以特洛伊战争结束前五十天的战事为描写重点,时间集中;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线,塑造了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大英雄形象,以此展开情节;开头布局巧妙,由内向外,迅速推进。

2、分析《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的“戏拟”。

“戏拟”的实质是为攻击对方,借用对方的基本格式和笔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其道而行之,再现对方的荒唐、欺骗、可笑、不可信,从而产生良好的讽刺效果,以实现攻击至铲除的对方的目的。采用“戏拟”,作品可借笔发挥,得以灵活性、机动性,极大扩展描写空间。它的具体操作是把对方自认为最严肃、庄重、圣洁、崇高的对象统统作降格处理。如在《堂·吉诃德》中,骑士命名、受封、比武、决斗、向贵妇人献殷勤、求爱等都是运用了“戏拟”的手法,其中对堂吉诃德受封仪式的描写则是采用“戏拟”手法的典型描写。

3、莎士比亚戏剧描写人物形象的主要(基本)方位有哪些?

作者笔下绝大多数人物都具有典型,都具有多元化性格,作家采用多方位入手的方法以《哈姆莱特》为例:①从多样性入手。王子即具有多样性的形象,多样性即矛盾性、复杂性。王子有先进的思想、深刻的认知、优秀的表现,但他忽视实践和民主的作用,对众多问题深层次的反复思考不够。

②从变异性入手。王子又是一个变异性的形象,始终处在社会客观、自我主观的两种矛盾共同冲击之中。他的思想、性格、认知、行为在矛盾中不断发展变化,自我形象不断变异,以极快的速度由快乐的王子变成忧郁延宕的王子,变成自我毁灭的王子,以匆忙的脚步走完了人生三部曲。

③从对比性入手。采用对比是为了使王子形象更加丰满,王子与好朋友的对比突出了他的热情与深沉;他与雷福在复仇上的对比突出了他形象远大;与新国王的对比是全部对比的核心,对比结果是证实了敌强己弱,为延宕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客观的原因。

④从心理活动入手。王子对众多问题形而上的思考,特别是对“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是典型的思考。

4、《伪君子》的结构和层次是怎样的?

作品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层次分明。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第3篇

关键词:余华小说,外国文学,比较,影响,真实

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到成熟的过程。从最初余华的创作作品来看,许多语言相对比较生硬,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外国文学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余华处于初步模仿阶段。但也正是这一阶段,使得余华的创作风格基本形成,同时对于一些外国文学创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当经历了相对漫长的摸索阶段之后,余华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一种临摹,相反已经上升为一种有意识的自我创作。所以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更加可以凸显现实、真实和自我。正是因为通过与外国文学创作形式与内容进行对比,才能对余华的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真正了解我国文学的发展特色,对极具我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学有深入探究和了解。

一.余华小说创作风格分析

若想分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必须对其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回顾。不同时期的余华,其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会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创作出的作品势必也会有所差异。

首先,在八十年代之前,余华的创作风格主要是一些温情伤感的作品。并且在1986年之前,余华的许多作品都是鲜为人知的。比如《第一宿舍》、《看海去》等等,在创作手法上比较普通,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反映的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着普通人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一种简单看法。所以这类作品看起来都比较温情,同时还会表现出一丝丝的悲伤在其中。故而,这一时期的余华在创作中,只是将自己一颗赤诚的心展现了出来,既表现了生活中的温馨,也感悟到生活中的情感。这样的创作风格与后期余华的作品比较起来,势必显得有些稚嫩,缺少个人对于深层问题的探讨,同时有没有独属于自己,吸引他人要求的内容。

其次,八十年代后期之后,余华的作品开始表现一些人性中的恶。对于自己从前所默认和接受的想法,开始进行怀疑与猜测,甚至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因为欲望彼此毁灭、因为利益彼此冷漠的现象。通过总结分析,不难分析出,余华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暴力和死亡。在这一时期的余华作品当中,表现出许多充斥着暴力与死亡的内容。按照社会学研究以及社会发展情况分析,暴力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本性中的一种攻击性展现。暴力之所以会出现,那是因为这一时期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无论是资源还是权利,都无法实现均分。于是,余华将这一时期的暴力,上升到了文化社会层面,也将其与人性结合起来。典型的作品有《现实一种》、《古典爱情》等,这些作品中都充满了暴力、死亡、血腥以及丑恶。

第二,对事件一切事情进行颠覆。正因为余华内心已经被这些黑暗的内容所覆盖,所以其对于一些本真的事情与想法,产生了颠覆。甚至认为,眼前看到的,世间存在的,都是不可相信的。平日里你所了解的、熟知的,都会在社会的扭曲下七颠八倒。依旧以《古典爱情》为例,其作品就已经对传染同意以上的爱情进行了颠覆,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

第三,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形式有别。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开始出现现代叙事感,这就使得该时期作品不再是像从前的线性叙事一般平铺直叙,有了更为强烈的情感色彩以及语言张力。

最后,则是在九十年代,余华作品开始体现人性中善的一面。许多作品都表现出穷苦人的生活困境,以及这些人在狼狈的生活背后,所不得不承受的人生悲剧。比如《活着》,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同时也成为余华整个创作生涯格外重要的代表作品。除此以外,余华的作品中还加入了人文关怀,对于任性的挖掘也更为深层,从而体现出人性的光环与伟大。在歌颂人性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人自身的价值在现实、在自然、在生活中的体现。通过更为真实、自然的笔触,描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将现实生活与内心情感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对自身的突破。

二.外国文学与余华小说的比较以及对其产生的影响

1.模仿阶段

通过前文对余华小说创作历程的回顾,发现其小说创作风格以及具体创作手段的变化,体现在几个时间点上。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时期余华受到了不同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作者的影响,所以其在创作风格上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外国文学不同于本土文学,其对于一些新的文学思想、创作思潮的理解,都会与我国作家有一定的差别。在八十年代初,也就是余华初步接触外国文学的阶段,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模仿痕迹,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余华之所以对外国文学进行模仿,是因为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势必会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国门打开,势必为西方思想的引入提供了条件,加之同一时期许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被翻译成中文版,所以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之大。这一时期余华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川端康成,同时期他也影响了许多的作家,包括莫言也是受其影响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经常表现出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怀,无论是悲伤亦或欢乐,都会以一种相对舒缓的节奏缓慢推动。精妙的细节描写以及这种略带感伤的唯美,确实可以对许多初步面临写作的作家,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川端康成层写过《十六岁的日记》、《伊豆的舞女》等,描述的都是一些女性角色,展现的都是一种世间最为柔美与无助的情怀。惹人爱恋的同时,也充满了深深地思想内涵。

也正因为如此,余华被这种创作风格也写作手段深深吸引,同时与余华自小岁接受到的温婉的江南文化如出一辙,更是使得余华被这样的创作风格所震撼。无论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思想情感角度,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都成为影响余华前期创作风格的主要类型。所以余华的处女座《第一宿舍》也恰好反映出社会中小人物的恩怨纠葛、悲欢离合,既是一种卑微美的展现,也是一种人间淳朴情感的抒发。

2.借鉴阶段

在川端康成的影响之下,余华确实真正走入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可是作为余华创作过程中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其对余华的影响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余华长期在川端康成的背后,做着亦步亦趋的模仿者,那么其创作势必会出现瓶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余华又开始拜读更多的作品,于是余华于1986年,接触到了卡夫卡。从此,卡夫卡的创作对余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观念上,卡夫卡确实为余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颠覆。卡夫卡的代表作有《变形记》、《乡村医生》,但是当余华读到《乡村医生》之后,才发现,他其实了解的创作手法太过肤浅,对于全新的创作形式,余华不禁感到震惊。卡夫卡的作品往往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甚至许多时候呈现出的内容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卡夫卡许多作品当中会表现出一种难以想象的绝望,同时也可以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余华开始模仿与借鉴卡夫卡在创作过程中所独具的尖锐目光,以及其敢于质疑一切的勇气。这种全新形式的创作,使得余华的作品更加真实,更加敢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进行展现。

3.超越阶段

对于余华个人而言,其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做一个模仿者和跟随者,所以在余华的内心,早已对一些创作手法、思想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同时其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的姿态也发生了相应改变。余华已经不再仰望国际文坛,相反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余华这一时期的作品,实现了对从前作品的超越,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汲取了营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主观情感与现实之间的结合。余华的作品中,满是对人性以及生活的思考,同时也与同一时代的文豪形成了相类似的思想高度。比如凯尔泰斯的著名作品《寻踪者》所描述的就是一位特派员在一种相对野蛮、蛮横的社会氛围中,逐步沦落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在社会的不断打击之下,顽强存活且找寻自我的过程。在余华的作品《活着》中,也很轻易地可以看出,整部小说塑造的富贵形象,就是一个饱经磨难与悲伤,承受了无尽痛苦之后,被命运无情捉弄的苦命角色。可无论怎样,主人公的内心依然有着那么一片阳光,这片阳光照耀着自己,同时也让主人公有着面对世界的勇气。这时期的凯尔泰斯通过自己在作品中描述出的命运弄人、人的渺小和无奈,反映出人不管多么卑微,不管多么无助,都要在心中亮起一盏灯。

第二,将纯粹的理性主义逐渐转变为了感性主义。例如《呼喊与细雨》这部作品当中,余华就以更加温情的目光开始注视这个世界,面对残酷的世界,即便温情再渺小,其也可以成为渺小的人心中永不扑灭的火焰,也可以成为贫困心灵的栖息地。

第三,余华的超越就体现在其实现了先锋和传统之间的结合与融合。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还比较善于利用朴素的语言表述内容,这些语言看起来简单,不加雕饰,可是许多时候却含有丰富的意味与内涵,令人在感到简单朴素的同时,被其打动与吸引。所以这时候的余华,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结合,通过现实的描绘,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行呈现,形成了独具自身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三.结束语

余华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家、小说家,其创作历程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同时在不同的时期也确实受到了不同文学作家的影响。外国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理念、全新思想以及全新创作手段背景之下的产物,确实深深地冲击与影响了我国作家的思想与模式。但余华能够汲取其精华,加之自身独特的理解以及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将自己内心中丰富的真情实感进行展现。这样的作品,是具有本土文学特色的,更是世界文坛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王侃,刘琳.“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文艺争鸣,2015,03:58-87.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第4篇

关键词:余华小说 外国文学 比较 影响 真实

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到成熟的过程。从最初余华的创作作品来看,许多语言相对比较生硬,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外国文学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余华处于初步模仿阶段。但也正是这一阶段,使得余华的创作风格基本形成,同时对于一些外国文学创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当经历了相对漫长的摸索阶段之后,余华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一种临摹,相反已经上升为一种有意识的自我创作。所以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更加可以凸显现实、真实和自我。正是因为通过与外国文学创作形式与内容进行对比,才能对余华的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真正了解我国文学的发展特色,对极具我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学有深入探究和了解。

一.余华小说创作风格分析

若想分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必须对其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回顾。不同时期的余华,其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会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创作出的作品势必也会有所差异。

首先,在八十年代之前,余华的创作风格主要是一些温情伤感的作品。并且在1986年之前,余华的许多作品都是鲜为人知的。比如《第一宿舍》、《看海去》等等,在创作手法上比较普通,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反映的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着普通人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一种简单看法。所以这类作品看起来都比较温情,同时还会表现出一丝丝的悲伤在其中。故而,这一时期的余华在创作中,只是将自己一颗赤诚的心展现了出来,既表现了生活中的温馨,也感悟到生活中的情感。这样的创作风格与后期余华的作品比较起来,势必显得有些稚嫩,缺少个人对于深层问题的探讨,同时有没有独属于自己,吸引他人要求的内容。

其次,八十年代后期之后,余华的作品开始表现一些人性中的恶。对于自己从前所默认和接受的想法,开始进行怀疑与猜测,甚至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因为欲望彼此毁灭、因为利益彼此冷漠的现象。通过总结分析,不难分析出,余华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暴力和死亡。在这一时期的余华作品当中,表现出许多充斥着暴力与死亡的内容。按照社会学研究以及社会发展情况分析,暴力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本性中的一种攻击性展现。暴力之所以会出现,那是因为这一时期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无论是资源还是权利,都无法实现均分。于是,余华将这一时期的暴力,上升到了文化社会层面,也将其与人性结合起来。典型的作品有《现实一种》、《古典爱情》等,这些作品中都充满了暴力、死亡、血腥以及丑恶。

第二,对事件一切事情进行颠覆。正因为余华内心已经被这些黑暗的内容所覆盖,所以其对于一些本真的事情与想法,产生了颠覆。甚至认为,眼前看到的,世间存在的,都是不可相信的。平日里你所了解的、熟知的,都会在社会的扭曲下七颠八倒。依旧以《古典爱情》为例,其作品就已经对传染同意以上的爱情进行了颠覆,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

第三,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形式有别。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开始出现现代叙事感,这就使得该时期作品不再是像从前的线性叙事一般平铺直叙,有了更为强烈的情感色彩以及语言张力。

最后,则是在九十年代,余华作品开始体现人性中善的一面。许多作品都表现出穷苦人的生活困境,以及这些人在狼狈的生活背后,所不得不承受的人生悲剧。比如《活着》,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同时也成为余华整个创作生涯格外重要的代表作品。除此以外,余华的作品中还加入了人文关怀,对于任性的挖掘也更为深层,从而体现出人性的光环与伟大。在歌颂人性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人自身的价值在现实、在自然、在生活中的体现。通过更为真实、自然的笔触,描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将现实生活与内心情感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对自身的突破。

二.外国文学与余华小说的比较以及对其产生的影响

1.模仿阶段

通过前文对余华小说创作历程的回顾,发现其小说创作风格以及具体创作手段的变化,体现在几个时间点上。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时期余华受到了不同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作者的影响,所以其在创作风格上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外国文学不同于本土文学,其对于一些新的文学思想、创作思潮的理解,都会与我国作家有一定的差别。在八十年代初,也就是余华初步接触外国文学的阶段,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模仿痕迹,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余华之所以对外国文学进行模仿,是因为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势必会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国门打开,势必为西方思想的引入提供了条件,加之同一时期许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被翻译成中文版,所以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之大。这一时期余华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川端康成,同时期他也影响了许多的作家,包括莫言也是受其影响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经常表现出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怀,无论是悲伤亦或欢乐,都会以一种相对舒缓的节奏缓慢推动。精妙的细节描写以及这种略带感伤的唯美,确实可以对许多初步面临写作的作家,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川端康成层写过《十六岁的日记》、《伊豆的舞女》等,描述的都是一些女性角色,展现的都是一种世间最为柔美与无助的情怀。惹人爱恋的同时,也充满了深深地思想内涵。

也正因为如此,余华被这种创作风格也写作手段深深吸引,同时与余华自小岁接受到的温婉的江南文化如出一辙,更是使得余华被这样的创作风格所震撼。无论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思想情感角度,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都成为影响余华前期创作风格的主要类型。所以余华的处女座《第一宿舍》也恰好反映出社会中小人物的恩怨纠葛、悲欢离合,既是一种卑微美的展现,也是一种人间淳朴情感的抒发。

2.借鉴阶段

在川端康成的影响之下,余华确实真正走入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可是作为余华创作过程中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其对余华的影响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余华长期在川端康成的背后,做着亦步亦趋的模仿者,那么其创作势必会出现瓶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余华又开始拜读更多的作品,于是余华于1986年,接触到了卡夫卡。从此,卡夫卡的创作对余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观念上,卡夫卡确实为余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颠覆。卡夫卡的代表作有《变形记》、《乡村医生》,但是当余华读到《乡村医生》之后,才发现,他其实了解的创作手法太过肤浅,对于全新的创作形式,余华不禁感到震惊。卡夫卡的作品往往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甚至许多时候呈现出的内容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卡夫卡许多作品当中会表现出一种难以想象的绝望,同时也可以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余华开始模仿与借鉴卡夫卡在创作过程中所独具的尖锐目光,以及其敢于质疑一切的勇气。这种全新形式的创作,使得余华的作品更加真实,更加敢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进行展现。

3.超越阶段

对于余华个人而言,其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做一个模仿者和跟随者,所以在余华的内心,早已对一些创作手法、思想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同时其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的姿态也发生了相应改变。余华已经不再仰望国际文坛,相反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余华这一时期的作品,实现了对从前作品的超越,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汲取了营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主观情感与现实之间的结合。余华的作品中,满是对人性以及生活的思考,同时也与同一时代的文豪形成了相类似的思想高度。比如凯尔泰斯的著名作品《寻踪者》所描述的就是一位特派员在一种相对野蛮、蛮横的社会氛围中,逐步沦落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在社会的不断打击之下,顽强存活且找寻自我的过程。在余华的作品《活着》中,也很轻易地可以看出,整部小说塑造的富贵形象,就是一个饱经磨难与悲伤,承受了无尽痛苦之后,被命运无情捉弄的苦命角色。可无论怎样,主人公的内心依然有着那么一片阳光,这片阳光照耀着自己,同时也让主人公有着面对世界的勇气。这时期的凯尔泰斯通过自己在作品中描述出的命运弄人、人的渺小和无奈,反映出人不管多么卑微,不管多么无助,都要在心中亮起一盏灯。

第二,将纯粹的理性主义逐渐转变为了感性主义。例如《呼喊与细雨》这部作品当中,余华就以更加温情的目光开始注视这个世界,面对残酷的世界,即便温情再渺小,其也可以成为渺小的人心中永不扑灭的火焰,也可以成为贫困心灵的栖息地。

第三,余华的超越就体现在其实现了先锋和传统之间的结合与融合。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还比较善于利用朴素的语言表述内容,这些语言看起来简单,不加雕饰,可是许多时候却含有丰富的意味与内涵,令人在感到简单朴素的同时,被其打动与吸引。所以这时候的余华,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结合,通过现实的描绘,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行呈现,形成了独具自身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三.结束语

余华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家、小说家,其创作历程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同时在不同的时期也确实受到了不同文学作家的影响。外国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理念、全新思想以及全新创作手段背景之下的产物,确实深深地冲击与影响了我国作家的思想与模式。但余华能够汲取其精华,加之自身独特的理解以及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将自己内心中丰富的真情实感进行展现。这样的作品,是具有本土文学特色的,更是世界文坛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王侃,刘琳.“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文艺争鸣,2015,03:58-87.

[2]刘柏君.余华小说非理性因素与外国文学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11-114.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5篇

22、左拉: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作家,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他的优秀的作品往往突破了他的自然主义理论的框框,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萌芽》是《卢贡——马尔卡家族》的第十三部小说,内容是描写煤矿工人为了反抗资本家的剥削而进行的斗争,反映了服楼矿场工人的罢工斗争,工人群众是作为一个集体形象加以秒的,如马赫一家,领导人艾蒂安,是19世纪反映工人运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23、莫泊桑:19世纪后,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漂亮朋友》:主人公杜洛阿。继承了巴尔扎克传统,开掘了一个在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带普遍意义的主题:在人欲横流的现实中,青年人如何成为不择手段、卑鄙无耻的野心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题材内容:

(1)亲自参加了普法战争,他在整个创作历程中始终执着于普法战争题材,是最多描绘该战争的法国作家,可以说,由于莫泊桑,普法战争才在法国文学史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2)法国文学中,莫泊桑是公务员、小职员这一小资产阶级阶层最出色的表现者,甚至可以说他是这个阶层在文学上的代表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要以巴黎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倾向,更多地写诺曼底地区城镇乡村的生活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点:(1)情节淡化,生活图景自然化(2)脱离了任何程度的浪漫与传奇色彩,对特殊事件、曲折情节、惊人的开头结尾方式不感兴趣(3)用纤细、隐蔽的线索串联一些平淡、准确、可信的小事,以次来突出重要者并导向结局。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1)写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揭露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拜金主义,嘲讽小市民的追求浮华与爱慕虚荣

(2)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24、哈代: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哈代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

(1)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均在“威塞克斯”

(2)热衷于描写的始终是乡村题材

(3)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探究是哈代展开社会人生描写的切入点

(4)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5)风光景色的描写极具个性,大自然作为“命运”的使者具有人格化的形式《德伯家的苔丝》副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25、易卜生: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站在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道德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把戏剧用做表现社会生活,讨论社会问题的手段,对欧洲戏剧艺术的革新起了巨大的作用。易卜生的精神反叛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1)标举个人,指斥社会,标举个性,藐视憎恨平庸,标举精神,鄙弃实在,标举感性,鄙弃理性。

(2)精神反叛思想贯穿于易卜生的全部剧作中,不仅构成基本的思想向度,而且是选材布局、设定情节、塑造形象和对话的出发点《玩偶之家》描写海尔茂夫妇的家庭关系由和睦转为决裂的故事,通过娜拉逐渐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出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爱情、婚姻等的虚伪和不合理,肯定了娜拉的出走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

26、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位思想艺术独标一格的俄罗斯作家,以诗为文,作品高雅深奥,语言技艺高超。《日瓦戈医生》:主要人物:日瓦戈、拉里莎、安季波夫构成小说主要情节线索的是作品主人公日瓦戈的生活遭遇,日瓦戈作为一个艺术典型是十月革命前后一代旧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某些方面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如与时代的疏离,在革命变革和残酷现实面前的无所适从,真诚的基督教博爱思想和人道注意道德理想,强烈的、不合时俗的个性,相似的悲剧命运等等。日瓦戈是作者精神上的自我,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者,日瓦戈的形象表现了俄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年代的复杂心态,他们的希望、追求、迷茫、痛苦和失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对革命变革、人生哲学、道德原则的思考

27、劳伦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小说从两性关系的观察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深刻展示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追求,在继承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其独特的表现角度和重大的主题,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儿子与情人》:以煤矿工人瓦尔特。莫莱尔一家的生活为中心,主人公保罗。具有很强的自传性,是作家早年生活的再现。双重主题:一是与弗罗伊德学说相契合的伦理探索主题;二是从属于弗氏学说的社会批判主题。保罗身上有明显的“俄底浦斯情结”,不正常的畸形母子关系。作家明确站在自然价值观的立场上,对文明价值观予以彻底否定。这部成名作提出了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现代家庭中两性关系的危机等重要问题的雏形,它们在以后的作品中进一步发展,演变为劳伦斯以自然价值观为核心的创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8、海明威:现代美国著名作家,一方面继承了马克吐温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冰山文体:最早提出于海明威的《午后之死》中,以后不断阐发。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海面下的八分之七就是被省略掉的部分,这一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两个层面:简约的艺术,去掉解释、探讨、议论,砍掉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电报体风格”;简约的对话风格;经验的省略冰山风格:力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以冰山来比喻创作,创作要象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隐藏在水下,因此他要获得的是一种言外之意、趣外之旨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美国作家,出自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在巴黎对海明威等青年作家所说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后来将此作为他的第一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随着小说的出版与成功,这种说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以后,1900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都自认属于“迷惘的一代”或被贴上这一标签。迷惘的一代被用来泛指20世纪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共同经历和观点,受欧洲文化尤其是法国文化的影响。

29、卡夫卡:奥地利现代著名小说家,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创作主张及特点:强调要揭示掩藏在表面“真实”之下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惟有以荒诞的形式才能达到;整体的荒诞构思与细部的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强烈的梦幻色彩;象征、寓言、先知、预言他的短篇小说从主题思想上看大致分为四类: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非理性小说)如《判决》、《乡村医生》。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人完全屈服于存在的威力之下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至异化的现象。如《变形记》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地洞》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在流放地》3部长篇小说:主题:批判社会《美国》、《城堡》《诉讼》: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卡夫卡最优秀的作品,最能代表卡夫卡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卡夫卡小说特点:思想内容怪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他摆脱了传统小说创作的束缚,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为后来的现代派文学开创了先河,他的小说的艺术特点:象征性,荒诞性,佯谬性,冷漠性,意识流,又不同于纯粹的荒诞作品,在荒诞的框架中包容着细节的真实,通过富有实感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探讨人生哲理,揭示社会矛盾,收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历史时间与地理空间之外展开作品,所描述的故事没有具体的时间,没有确定的地点,更没有鲜明的背景,因此折射出相当宽广的历史范畴,既具有寓言的色彩,又带有“先知式”预言的内容。

30、存在主义文学:形成于三四十年代中期的法国,鼎盛于四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后衰落,以存

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是一个松散的文学流派,其作品特点是融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于一炉,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对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等战后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本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否认外在客观决定论,强调人的主观自由性(1)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逻辑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制约性、决定性,将客观世界及其发生的诸多关系视为漂浮不定和毫无意义的荒诞(2)肯定人的主观自由和自由选择,将主观自由精神看作对世界意义的谋划萨特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戏剧作品,明确体现了萨特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萨特认为戏剧就是要在舞台上展示人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人的“自由选择”,为此,他称自己的戏剧为“境遇剧”——总是把剧中人置于危机四伏生死攸关的极限境遇之中,着力渲染人物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感:剧中人面对“境遇”作出自由的生存选择,从而创造自己的独特本质(“境遇”是一种反映,它包围着我们,向我们提供某些解决办法,然而必须由我们自己去做住选择)代表性作品:《死无葬身之地》

19世纪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6篇

20世纪20年代,欧美一些作家借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人的意识比喻为流动的“河流”或“流水”的概念,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而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这就形成了意识流文学。其特色是采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是[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爱]乔伊斯《尤利西斯》、[英]弗吉尼亚·沃尔夫《到灯塔去》、[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等。

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响应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的号召,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共有十几部,著名的四大社会问题剧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以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我从高处看人群,看清了他们的真正本性„„”——易卜生《在高原》

“自然派”

19世纪40年代俄国形成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基础,以别林斯基的理论为指导,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这一流派的重要成员。其文学主题继承发扬了由果戈理开创的传统,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对俄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现状予以了深刻的批判。

《草叶集》

《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里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草叶代表理想希望平等,象征发展活力,诗风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乐观精神,《草叶集》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19世纪中叶美国的时代精神。诗人站在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讴歌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以民主的内容与革新的形式对美国及世界诗坛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论述题

19世纪后期法国文学的主要成就(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大家可自己再看看书)1.批判现实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自然主义文学流行。

[法]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 都德:《小东西》 [英]萧伯纳:《不愉快的戏剧集》:《鳏夫的房产》、《好逑者》、《华伦夫人的职业》 [苏]伏尼契:《牛虻》 [德]冯达诺:《艾菲·布里斯特》 剧作家霍普特曼:《日出之前》、《织工》 [意]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斯》 [挪]易卜生:“社会问题剧”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美]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

现实主义深入发展下去,其科学、客观的原则得到不断强化,现实主义逐渐演变成自然主义。这一流派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将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创作,以及左拉的小说都具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色。

左拉:他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作家,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但是他的优秀作品往往突破了他的自然主义理论的框框,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卢贡-马卡尔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第一,研究一个家族的血统和环境的问题„„以生理学新的发现为线索,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到那里面去挖掘。”

“第二,研究整个的第二帝国时代,„„通过各种事实和情感,并且在千万种风格和发生的时间的细节中,来描写这个社会时期。”

《萌芽》:《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13部小说,内容描写煤矿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的斗争。小说中的罢工是有阶级觉悟的工人的集体行动,带有一定的政治斗争性质,罢工浪潮席卷矿区,罢工工人表现出团结、信任和为共同事业献身的精神。马赫嫂的形象是一个成功的现实主义典型,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勤劳、淳朴、坚强和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萌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描写矿工艰苦的井下劳动、恶劣的生活环境、大规模罢工斗争等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左拉的独到之处在于他能够把粗犷和细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勾画出雄浑磅礴的其实,又有极其精微细致的描写。

不足在于仍然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束缚,有时过于沉迷于自然主义的细节。莫泊桑:19世纪后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以中短篇小说描绘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地表现了1870-90年间法国社会生活的状况。

《漂亮朋友》:莫泊桑代表作,社会画面最广阔,暴露最深刻,批判最有力。通过主人公乔治·杜洛瓦利用种种无耻手段发迹的过程,深刻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政治生活的黑暗腐败、媒体与官员的勾结交易、资产阶级的淫荡堕落、特别是报界的污浊肮脏。

杜洛阿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冒险家的典型。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操控社会的利益需要是杜洛阿发迹的深层原因。

2.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开始泛滥。

重主观,重幻觉,求神秘、求怪异 共同的美学纲领是“为艺术而艺术”,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唯美主义最初由19世纪60年代帕纳斯派提倡,受英国作家响应,后影响到德、俄等国。戈蒂耶:《珐琅和宝石》(1852)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891)、《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3)、《莎乐美》(1893)

象征主义出现于40、50年代的法国,80年代由莫瑞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而得到正式承认,90年代在欧美广泛传播。

象征主义反对描写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当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和下意识之间,非理性可感知,唯有默悟才能达到,唯有象征可以揭示。因此,象征主义重幻觉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视现实再现,重启发暗示而轻明确表达。

爱伦·坡、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兰、兰波、梅特林克

表达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宣扬个人主义、悲观主义、颓废主义、神秘主义。艺术手法创新,加深了诗的表现力。

3.无产阶级文学在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

以巴黎公社文学为代表。

革命活动家兼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拉法格、蔡特金、卢森堡、普列汉诺夫 鲍狄埃《国际歌》(1871)

巴黎公社时期有《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诗人克莱芒、小说家瓦莱斯等。

一、巴黎公社文学

19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文学包括革命参加者在公社酝酿期间、存在期间及失败后所写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它的主要代表有鲍狄埃、米雪尔、葛莱蒙等人。

二、现实主义文学

(一)都德(1840—1897):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这一文学圈子由福楼拜、左拉、爱德蒙·龚古尔、都德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组成,主要活动于70年代,因每周五聚餐而得名。

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是都德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贫困的青年爱赛特在巴黎和外省的经历,揭露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充满了恶意与欺诈的关系;与此相对照,家庭关系在作家笔下则充满爱与温情。小说的自述性质,使其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而温和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则集中体现了作家惯有的艺术风格。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1873),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的现实主义技巧。

(二)莫泊桑(1850—1893)

“梅塘集团”的成员。该团体以左拉的梅塘别墅命名,包括左拉、莫泊桑、阿莱克斯、于斯曼等6位作家。1880年出版作品集《梅塘之夜》,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从这部文集中脱颖而出。

短篇小说创作:

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羊脂球》(1880)。描写世俗风尚、展示道德面貌、表现世态炎凉的作品:《项链》(1884)。描写下层人民的悲苦,对他们的不幸寄予同情的作品,如《西孟的爸爸》(1881)、《壁橱》(1884)等。

长篇小说创作

莫泊桑共写有6部长篇小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前两部:《一生》、《漂亮朋友》。此外,莫泊桑还写有4部长篇小说:《温泉》(1886)、《皮埃尔与若望》(1887)、《像死一般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的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更偏重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各种心理现象(包括病态心理)。这是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已开始涌动的征兆之一。

三、象征主义诗人

波德莱尔之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有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等。魏尔伦(1844—1896)的《忧郁诗章》(1866)等诗作,着重表现模糊、飘忽、难以捉摸的精神状态和宗教神秘主题,一切都被笼罩在朦胧的气氛中。

兰波(1854—1891)认为诗人要彻底摆脱现实、投身于梦幻世界,诗人应当成为具有超人智慧的幻觉者。他的诗集《彩图集》(1872-73)就体现了上述主张。

总之,象征主义诗人讲究诗歌的暗示性、朦胧性和音乐性;偏重表现梦境、幻觉,追求神秘感。

四、唯美主义文学 戈蒂耶(1811—1872)是唯美主义的代表诗人,诗集《珐琅与宝石》(1852)是他的代表作。

五、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的倡导者及其理论的系统表述者是左拉,但是他本人的创作并不遵守自然主义原则。法国自然主义创作的代表者是龚古尔兄弟(爱德蒙,1822-1896;于勒,1830-1870)。他们俩合写的小说《日尔米尼·拉塞德》(1865)是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

左拉(1840-1902)自然主义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系统表述者,但其优秀作品却突破了自然主义理论的框架,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

比较萧伯纳和易卜生的戏剧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其思想观念和戏剧创作都受到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重要影响。易卜生是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在戏剧创作中,易卜生的创作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创作了不同风格的戏剧作品,而萧伯纳则主要关注的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忽视了易卜生后期的象征主义心理剧。萧伯纳自身的戏剧创作主要都是揭露社会弊端的现实主义戏剧,风格较为单一。

就聚焦社会问题的这类戏剧创作来看,萧伯纳将易卜生问题剧的内容和特征予以发扬,并更加突出了讨论在戏剧中的作用。

就影响上来看,萧伯纳继承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传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反对把戏剧当做消遣,重视戏剧的教谕作用。在这种戏剧观指导下,他创作了反映英国社会现实的剧作,极大地冲击了英国剧坛的形式主义风尚,奠定了英国现代戏剧的基础。而就易卜生的影响来看,其范围所及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萧伯纳。易卜生戏剧的风格更加多样,成就更大,对西方戏剧的影响也更加深远。易卜生创作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和象征主义的心理剧,融合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文学等表现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持续到今天,超越了戏剧领域,涉及到世界各地,其中自然也包括英国文学。

《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首先,小说以大量的奇迹描绘、鬼魂形象和荒诞不经的情节,营造了无所不在的魔幻氛围。其次,小说的叙事角度颇具特色,总体保持了一种倒述的风格,即作家以俯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姿态,向读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同时又将故事的逻辑起点置于“现在”,突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再次,与叙事手法相应,小说采用了环形结构,马孔多的兴衰、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经历了一个“徒劳”的圆形轨迹,由此营造出巨大的沧桑感和悲凉感,引发读者对拉美文明之命运的严肃思考。

最后,小说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对布恩迪亚家族的描绘往往亦可以扩展成为对人类命运、现代人处境的诗化描写,尤其具有跨文化的感染力。

上一篇:党在我心中 90周年建党纪念下一篇:晶振项目申报材料